袁氏家谱排辈
一、河南省柘城县袁姓字辈:心克树庆丙继康。
二、河南省光山县袁姓字辈:正殿传辉彩,儒登映茂迟。
三、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卧雪堂袁氏宗谱:中正至上,唯善则昌,崇德之家,修文习武。
四、安徽濉溪县临涣镇袁氏字辈: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兴家为从化,长盛荣光华。
五、江西太和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六、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七、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八、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九、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十、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十一、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十二、江苏新沂港头袁氏字辈:光三春景,一修厚坤。
十三、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十四、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袁绍家族盛极而衰始末
(老玖读《三国志》之四十五)
东汉后期,汝南袁氏非常显赫,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袁术是汉末风云人物,炫耀一时。但是,如此显赫的大家族却顷刻间灰飞烟灭,值得人们深思。
今河南省淮阳县,史称陈,是袁姓血缘始祖、陈国的开国之君妫满(陈胡公)受封之地。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女婿妫满受封于陈。陈胡公封陈,才孕育了袁姓。
陈胡公裔孙宣仲涛途因功受封为大夫,以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为采邑,涛途以祖父伯爰的字为氏,形成爰氏。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榬、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太康可以说是袁姓得姓之地。东汉时,阳夏属陈郡。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袁政的裔孙袁生,袁生的孙子袁干西汉时被封为贵乡侯,举家迁回陈郡阳夏县(今河南)。陈郡袁氏实际指居住在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这一支,自袁滂在东汉任三公直至唐代,整整十三代都有人做高官。京兆、彭城、华阴、河东、宜春等望族均出自陈郡袁氏。如今,太康县袁姓聚居村有10多个,千人以上大村两个,县境袁姓8000余人。
今河南省商水县,史称汝阳,自阳夏别居汝阳的这支袁姓,因汝阳归属汝南郡,为汝南袁氏。东汉中期,汝南袁氏的袁安后显贵后,四世五公,在全国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至东汉末年袁术、袁绍被曹操消灭后湮没无闻,唐朝初年,袁绍之后袁恕己出任宰相。据《元和姓纂》等载,襄阳袁氏、乐陵东光袁氏、淮南袁氏等出自汝南袁氏。袁老乡袁姓。据商水县袁老乡田家楼村的《袁氏家谱》载:袁安是袁氏家族的长辈。现在,袁老乡及其附近的袁姓人,都是袁安的后裔。
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
袁干的8世孙袁良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任太子舍人,后在东汉初年任武成县令。袁良的后代在东汉初年开始显露锋芒,其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袁姓家族人才辈出,有的高官厚禄,在朝廷飞黄腾达;有的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袁良的孙子袁安,把汝南袁氏领上青云之梯。
先来谈一下袁安其人。
袁安(?——92年),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幼承家学,为人深沉庄重,为乡里人敬重。任县功曹(相当于县令的总务长)时,奉命拜访州从事(一州长官刺史的幕僚),从事就让袁安捎一封信给县令。袁安婉拒道:“如果你信中涉及公事,就让邮驿传递。如果纯属私事,让我捎递多有不便。”州从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好再让他捎信了。后来,袁安被郡太守(一郡行政长官)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各郡每年举孝、察廉各一人,后合称孝廉),由此踏上仕途。出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为袁安赢得治世能臣美名的是他任楚郡太守时,妥善处理楚王刘英“谋逆案”,替数百人洗清不白之冤。
楚王刘英是汉光武帝的儿子,当刘庄为太子时,刘英便倾心归附。刘庄当皇帝(汉明帝,史称显宗)后,多次赏赐刘英钱财。刘英好行侠仗义,结交四海宾至如归朋,后来又好黄老之学,对佛教尤其喜爱。汉明帝开始时并未禁止。永平十三年(70年),有官员上表,披露楚王英与为非作歹之徒相勾结,并与方士(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此指佛教徒)造作符瑞(又叫符命、符录、图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治乱兴衰),又擅自设置官职,实属大逆不道,请加刑诛。汉明帝废黜楚王刘英王位,削除楚国为楚郡,另以五百封户之租税收入供其生活,并将其迁出楚郡。刘英到外地不久,便自杀了。明帝深恨诸侯王与官吏、方士等勾结,为杀鸡给猴看,他穷治楚王谋逆案。上之所好,下必尚焉,见明帝关注此案,官员们卖力地审讯,滥用刑罚,无所不用其极。上自刘英在京师中的三亲六眷以及与他交往过的诸侯官吏,下至地方上的头面人物,都被卷入此案,受株连而死者千余人,逮捕入狱者达数千人。袁安出任楚郡太守后,就处理这个棘手的案件,他经过缜密调查,发现好多人是被迫自诬有罪,实际上与案件毫无关联。他决定把这个情况上奏朝廷,为蒙冤的人澄清事实,还他们以清白。当时楚郡府吏坚决不同意他这样做,提醒他: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偏袒谋反者,要与谋反者同样处罚。袁安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的调查与实情不符的话,做为太守理所当然要承担责任,绝对不连累你们。”他根据实情,向朝廷递交了与原来截然不同的调查结论,主张给大多数蒙冤的人平扫昭雪,以平息民怨。汉明帝看后,也觉得楚王案打击面过大,牵连的人太多,就同意袁安的调查结论,一次释放四百余家,这些重见天日的人都称颂袁安明断。
由于袁安处事公允,一年后升任河南尹(管理首都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到任后为政严明,从不轻易捕人治罪。常常说:“方今欲入仕途之士,其最高理想为位至宰相,其次则盼望成为任州牧郡守。在圣明之世,堵塞他们仕进之路,这是我做府尹的不愿做的事。”他又知人善任,奖掖士人,把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章帝建初八年(83年),已任十年河南尹的袁安转任太仆(汉代九卿之一,掌皇室的舆马和马政);元和三年(86年)升任司空(西汉末年将御史大夫改称司空,主管监察、司法等,为三公之一);章和元年(87年)升任司徒(东汉时将丞相改称司徒,为三公之一,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以辅弼天子、助理万机为职)。
章帝英年早逝,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这就是汉和帝,由章帝皇后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窦宪法执政,形成外戚专权局面,袁安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其实。但他不愿备位朝廷,遇到事关国之在事时,他必上书谏争。窦宪为了猎取功名,决意出兵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秦汉时全军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都在朝堂上进谏,认为匈奴已长期不进犯汉朝边塞,此时无故劳师远征,师出无名,耗资巨大,断非国家之福。他们又多次联名上书窦太后,坚决不同意出兵。但是这些奏章都如石沉大海,这时宋由动摇了,九卿们也不再上书反对出兵。只有袁安与任隗仍然坚持,他们为说服窦宪,阻止出兵,在朝堂上与主张出兵者激烈争执多次,陈述现今应保境安民,不轻启战端。但窦太后却丝毫听不进去,众人都为袁安捏了把汗,但他却很坦然。在窦太后裁定出兵后,袁安禁不住扼腕长叹。后来窦宪又准备立匈奴降将为单于(匈奴最高首领),袁安又据理力争,但骄横的窦宪根本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结果窦宪所立单于叛汉,掳掠沿边诸郡,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窦氏专权,横行不法,窦宪弟、卫尉(统领皇帝警卫部队)窦笃、执金吾(皇帝护卫官)窦景擅自下令沿边诸郡,征调善于骑马射箭的大力士到窦府中服务,上谷、渔阳、雁门等郡分别派人送来了猛士。对于这种违法行为,朝臣门惮于窦氏权势,不敢揭发,唯独袁安上表弹劾窦笃、窦景,但在窦太后的包庇纵容下,此事不了了之。窦氏兄弟越发嚣张,在各州郡到处安插自己的死党,结党营私,袁安与任隗上书条奏地方大员们的不支行为,因此而免职的达四十余人,而这些人都是窦氏余党,遭到窦氏忌恨。只不过,这两人为人正直,满朝钦敬,窦氏集团还不敢公然对他们下手。正是由于袁安刚直不阿,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下,汉和帝及朝中大臣多依恃他与窦氏外戚势力作斗争。袁安有职无权,其多次进谏,正确的意见都得不到采纳,他深知这是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所致,可他又无力回天,每到朝堂上,与公卿们谈论国事,总是感慨万千。永元四年(92年),袁安抑郁而逝。
几个月后,汉和帝诛灭窦氏外戚集团,亲理朝政。他有感于袁安的忠义,亲政后下令对袁安后人予以褒封,因此袁安子孙多历显位。
《后汉书·袁安传》上说,袁安父亲去世时,母亲让他去寻找适合的墓地,路上遇见三个书生,他们问袁安到哪里去。袁安将事情原由对他们说了一遍。其中一位书生用手一指道:“将你父亲安葬此处,可世代做高官”。袁安对此话将信将疑,正要再问时,三书生忽然不见了踪影。袁安恍然大悟:这是神仙来指引自己啊,他就把父亲葬在此处。由于其父占有好的墓穴,因此连续好几代都兴旺发达。这大慨是汝南袁氏显贵后,人们的附会之语,不足为凭。
袁安子袁敞,曾任将军、大夫、侍中(皇帝侍从官)、太守、太仆、光禄勋(掌领皇帝宿卫从侍之官),官至司空。袁安的孙子袁汤,汉桓帝时为司空,受封安国亭侯,累迁至司徒、太尉,死后被追谥为康侯。袁汤子袁逢,曾参与拥立汉灵帝,汉灵帝时任司空,朝廷追谥为宣文侯。袁逢弟袁隗,先于袁逢任三公,献帝时,又任太傅(朝廷设置的最高荣誉官职)。自袁安始,四代中有五人先后担任三公的职务,因此,汝南袁氏常常自诩“四世五公”。
此外,汝南袁氏家族有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之类职务,如袁安子袁京,任侍中、蜀郡太守;袁京子袁彭,历任广汉、南阳太守,光禄勋;袁逢子袁基任太仆;袁敞子袁盱任光禄勋;袁彭子袁贺任彭城相(相当于郡守);袁遗,袁绍堂兄,曾任山阳太守、扬州刺史。
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但从汝南袁氏分出的多支袁氏,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隋唐时期重振家声,名闻天下。
汝南袁氏不仅是海内大族,还是天下大儒学家。袁安的祖父袁良曾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安年少时就习《孟氏易》;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袁京子袁彭,少传家学;袁彭弟袁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袁敞,“少传《易经》教授”。由于袁氏世传家学,又有多人出仕高官,成为既是豪门又是著儒的大族,有好多人投上门来向袁氏学《易经》,成为著录弟子。这些人中,真正受业钻研学问的廖廖无几,其多数是看到袁氏族大势众,通过行贿或相关人员游说,买个名义,以便获得庇护免役或荐举做官的机会,他们成为袁氏的“门生”、“义故”。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人才,征辟作用,被征辟的人一经应征,便成为公府或郡国的幕僚椽属,渐渐地和他的长官结成一种私恩关系,幕僚椽属对其长官,往往私为君臣。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官朝廷,但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皆称“故吏”。东汉末年,袁绍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夺得冀州刺史之位,是由于当时的刺史韩馥认为自己是袁氏的故吏,甘愿让位。袁氏任郡国守、相者多人,征辟的椽属、幕僚,保荐的孝廉、秀才不计其数,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或者是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因此人们又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
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曾称雄天下。袁绍字本初,是东汉末年青年领袖,与袁术为异母兄弟,曾任中军校尉、渤海太守,封邟乡侯,后自封为冀州牧,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汉献帝任命他为太尉、大将军,封邺侯,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兵精粮足,谋士众多,在汉末诸雄中势力最为强大。袁术曾任后将军,后占据南阳、淮南,建安二年(197年)在淮南称帝,自号“仲家”。
盛极必衰,物之常理。在汉末政局动荡之中,各种势力分化组合,汝南袁氏迭受打击以至覆灭。黄巾军起事时,袁贺之孙袁秘与汝南郡守赵谦率众击之,兵败后死于阵前,与一同死难的其他六位府吏被誉为“七贤”。董卓杀袁隗、袁基等,可谓袁氏第二劫难。而汝南袁氏受打击最大的莫过于曹操殄灭袁术、袁绍。
汝南袁氏这样一个“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为何不堪一击?这要从它自身找原因。早在黄巾起义前,袁彭之孙袁闳就预测本家族要遭祸乱。他见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袁氏一族却日趋富贵,依仗先祖的恩庇代代做高官,居善位,他有深深的危机感,曾感叹地对其兄弟们说:“我们先祖积累下的福祚,后代不能以德行守持,却竟相骄奢*逸,与乱世争雄,这是危亡之兆啊。”他不应征出仕,当汉桓帝延熹末年,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即将发生时,袁闳即自筑土室,与外界隔绝。果然,二十多年后,这个家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袁闳弟袁忠曾任沛相,当天下大乱时,知袁氏家族必逃不过此劫,遂弃官寓居会稽郡上虞县(今属浙江),后又南迁交趾(今越南北部)。
袁安担任三公之职,一心一意为国尽忠,而其子孙担任高官,则违背其祖上为官清正、为人正直的一贯作风,与恶势力勾结。《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称:“袁成字文开,壮健有力,贵戚豪强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皆与结好,言无不从。”当时京师洛阳曾有一句谚语:“事不谐,问文开。”而梁冀是东汉的权臣,祸乱朝廷二十余年。袁氏还与宦官相勾结,当时中常侍袁郝,是袁隗的本家,袁逢、袁隗与袁郝互为党援。袁氏自尊贵后,已成为骄奢*逸的家族。袁术妄自尊大,不体恤部属。他称帝后,后宫妃嫔众多,侈华已极,而随从们却饥寒交迫。当他据守南阳时,南阳是东汉皇室龙兴之地,人口有数十万之众,经济发达,本可据此有所作为。而他却放任部属钞掠百姓,搞得民怨沸腾,只得弃南阳而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袁氏虽然在当时声望很高,但并没有赢得多少民心。尤其是当汉献帝被权臣挟持,四处流浪向各州郡之时,世受国恩的袁氏却不发一兵一卒支援。袁绍自认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又不愿受天子的约束,就没有听取沮授建议迎立献帝。等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四方,袁绍这才醒悟。上表请献帝移镇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这无疑与虎谋皮。袁绍、袁术占有地盘后,两人竟做起皇帝梦来。虽然袁绍惮于众人反对,而没有付诸行动,袁术却公然戴上皇冠,穿上了黄袍,无疑招致众人的反对。袁术败亡之际,还要归帝位于袁绍,顽固地认为,汉朝当亡,强者争雄,袁氏受命当有天下,这是符录、祥瑞所证明了的。可见他们骨子里只有袁氏家族利益,丝毫无拯民于水火之中的打算。从表面上看,袁绍、袁术在军事上是败于曹操,实际是他们不体恤部下、不尊重民众利益,一贯自高自大而造成的,他们败在民心上、败在自己手中。
一个显赫的家族就在这样在东汉末年沸沸扬扬的政坛上消失了,其兴盛衰亡之过程令人无限深思。袁术败亡后,他的妻妾、子女又投奔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平定江南,击败刘勋后,袁术的妻妾、子孙被孙策收留。后来,袁术的女儿成为吴大帝孙权的宫妃,袁术的儿子袁曜成为吴国郎中,袁曜的女儿又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襄阳袁氏就是袁术的直系后代繁衍而成。袁绍中子袁熙的后代徙居东光(今属河北)唐代曾有人出任宰相。
作于2010年8月24日0
袁是中国第37大姓氏,在河南、四川、湖南和湖北影响力最大。目前,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总人口近620万。
袁的名字与图腾
袁本义:长衣服的样子。袁在字典里属于服装系,和衣服有关。今只是一个姓氏,但本义已废。在古代,袁媛就想通了,在甲骨文中,“元”字就像两个人的形状,其引申有抚慰、引用、替代等多种含义。元、元等字音似元,亦取其意。在古代,元、元、元、元、元、元、元都是谐音。后来由于世代不同,以袁为主姓,一姓分为六族。
他是一只长臂猿。他在树林中行走,用手臂而不是脚向前摆动。他的姿势非常舒缓和谐。猿是人类的近亲,元文字的本义由此而来。袁氏分为陈姓,陈姓来源于桂姓。鬼由两个人物组成:女和卫。“魏”的本义是母猴。在甲骨文中,是“魏”两只母猴的相对形状。推测古桂人应以母猴为氏族的原始图腾。袁氏出自桂氏,声同猿,其中留有原始图腾的痕迹。
袁氏的起源与演变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个来自于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袁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和其他民族发生联系,相互之间有基因的流动。外族人加入元氏集团的重要事件有:一、东汉末年,分布在今川东、重庆的巴人元氏家族降魏国,做了三八太守,后将族人迁到关陇,即今陕西、甘肃,全部成为汉族。中国西部的袁姓与古代巴人有着深远的关系。第二,清初满洲八旗有袁,居沈阳。满族袁,最早来自汉族,入满旗后成为满族的一员。到了清末民初,满族已经陆续同化为汉族,袁的满族也回归了汉族,但其人已经混杂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上元姓氏的分布与迁徙
袁氏自春秋末期建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河南地区。袁氏曾为大夫,并在河南发展繁衍,形成了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族,南方和
明朝时期,元姓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是明朝第36大姓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江苏和浙江。这三省的袁姓约占袁姓总人口的56%,其次是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福建五省。江西是袁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265%。宋元明时期,元人口主要向南方及南方地区迁徙,而四川地区元人口萎缩严重。全国新成为以江西、江苏、浙江为中心的袁姓人口聚集区,袁姓人口中心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袁姓的分布与图谱
袁是中国第37个姓氏,人口近6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自宋代以来,袁姓人口增长率在1000年间呈工厂状。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四省,约占袁总人口的37%,其次是江苏、江西、贵州、广东、安徽五省,集中了袁人口的30%。河南是当代中国袁姓第一大省,占袁姓总入口的106%。全国形成了西部的川黔、北部的豫鄂皖苏、南部的湘粤赣三个袁姓聚集区。自明代以来的六百年间,从东南向西部、华中、华北的强势迁徙,一直是袁人口的主流。
袁姓分布在四川、湖北、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大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江苏东南部,上海,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龙江北部和东南部。袁姓占当地人口06%以上,中心区占15%以上。上述区域覆盖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1%,约有49%的人居住。河南和山东大部、安徽北部和南部、浙江、福建和广东大部、广西中部、云南东部、四川西部、陕西中部和甘肃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河北、蒙古和辽宁交界地区,袁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045-06%,上述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4%,居住着约30%的袁姓人口。
袁姓传统文化
王、唐元的县名主要有陈郡、汝南、河南、东光、彭城、华阴、濮阳、陈留、京兆、太原、襄阳、宜春等。袁的姓氏主要有陈钧、汝南、沃雪、寿正等。“卧雪”的堂名,东汉时名为元安。袁安家境贫寒,住在洛阳时已经小有名气。有一年冬天,洛阳凌冒着大雪去看望袁安,发现他蜷缩在家里的床上瑟瑟发抖。你为什么不向他的邻居求助呢?袁安答道:“每个人的生活也很艰难。我怎么能在下雪天打扰他们呢?”罗阳钦佩他的美德,推荐他为孝顺,这就是撒谎唐雪的由来。
袁姓的重要对联有以下四副:
杨;躺在雪地里,青
忠诚孝顺的儿子;四代三公。
怨天尤人,谁最厉害;保卫主,义重于命。
东追祖宅,后姓尝帝;
戴南设门户,农民桑树从焦园来。
家训袁的家训是南宋袁彩的《袁氏世范》。这一家训被誉为“一种善良美好的习俗”,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055-79000分为三部分:关爱亲人,和睦相处,经营家庭。仁德部分有64条,如“性不可强”、“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反省”、“父子珍贵孝”等。家居管理版块有“家被小心守护”等73条。全书部分为核心,共68条,如“人的智力优于他人”、“人富不可傲”、“礼不可分轻重”等。
袁彩强调,人不应该沉溺于富贵名利,而应该立志修德。对财富有一种独特的看法,说“从来没有一个老人年轻力壮时享受过财富”,更何况财富是偶然的,其成败并不固定。目前来看,财富多是祖先或自己早年苦难的结果。因此,在家里宜“俭朴抑奢”,切忌“闲散放纵”,否则财富很快就会流失。待人接物不要势利。无论贫富,都要守礼仪,说话和气,不要傲慢。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收东西不要轻佻、虚伪、嫉妒、多疑;做事问心无愧就好。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有80本袁姓家谱,中、美、日等国其他单位图书馆也收藏有181本袁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有255位袁姓名人付费,占名人总数的056%,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35位;袁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71%,排名第29位;袁氏著名医学家占全国医学家总数的05%,排名第43位,袁氏著名艺术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56%,排名第39位。
历史上以袁命名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大臣袁盎;东汉楚郡太守袁安,礼县校尉袁绍,中郎将袁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弘;南宋文学家袁术、史学家袁;宰相袁之鸿、袁、唐朝的袁子、文学家焦媛;南宋史学家袁湛;元代文学家觉远;明代史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诗人袁凯,科学家黄原,戏曲作家袁玉龄;清代诗人袁枚、画家袁江、外交家常远;北洋军阀首领,北洋政府长官,北洋政府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民国目录学家袁同礼;当代地质学家、矿物学家袁建起,化学家袁汉卿,语言学家袁家华,**理论家袁,诗人袁。
袁姓血型
袁人群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43%,A型占294%,B型占277%,AB型占86%。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
袁黄嫡系后人吴江汾湖镇(原芦墟镇)的袁炳坤,在写给汾湖镇分湖诗社张舫澜社长的信中说:“余祖先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徙江南,散居吴越间。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语儿溪(今浙江桐乡西南)徙居嘉善净池(陶庄)历近三百年。
记载于袁氏家谱。嘉善陶庄的始迁祖为袁珍(字富一)。万历八年(1580年)袁黄在芦墟镇西的来秀里寻得陆龟蒙遗址,决定定居下来,第二年袁黄儿子袁俨在来秀里出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离开江浙从政宝坻,征战朝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嘉善县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与袁黄晚年的归隐地吴江市赵田村的袁姓排辈论序。嘉善陶庄镇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袁氏家训》所说的“今陶庄诸侄孙相往来者,于汝辈无五服之外亲支。”
扩展资料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不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卷281)。
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袁了凡
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袁姓源于中国的河南省,始祖袁盎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舞姬,后来被汉灵帝看中,被任命为中宫的舞蹈老师。袁盎在为汉灵帝舞蹈时,智慧和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提拔至大将军的职位。袁氏家族因此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
袁姓家族辈分排列如下:始祖袁盎,第一世为袁熙,第二世为袁绍,第三世为袁谭,第四世为袁尚,第五世为袁熙,第六世为袁曹,第七世为袁岳,第八世为袁绍,第九世为袁宏,第十世为袁枢,第十一世为袁忠,第十二世为袁涣,第十三世为袁术。
袁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袁绍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袁术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人物,袁世凯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现代中国,袁姓仍然广泛存在,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包括政治、商业以及文化领域。袁姓家族的历史和传承也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袁姓的影响力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尊重。
总之,袁姓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姓氏,袁家族的辈分排列顺序,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根源。
袁氏家谱排辈
本文2023-12-08 01:54: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