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陈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福建福清陈氏家谱,字辈?,第1张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扩展资料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

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陈姓家谱

——陈氏

陈氏家谱

(湖北十堰竹溪县三堰寨小王家沟陈氏)

钦封义门世家

义门陈氏世系序

陈氏,旺族也。太邱长旺人也。颖川旺地也。其姓自妫满始,其陈氏族源不亦远且大哉?尤世世以德相传,宜乎家天下,果尔霸先胥宇一统,恒曰:自太史奏德星聚而江州异人始,满颂于海内齿颊间,岂非世所观望者乎?其享有天下之报,不依然禹稷故事哉!熹治学史书,已熟读其事,知陈姓自颖川而江州不识螽斯,已繁衍于八闽矣。一日,游宦漳州览地舆而问八闽望族,更得好音,则盛德而东大族而南矣。溯其源:由临海县令让先迁浦城,后任候官,违难避迹於泉州之乌石处,生伯宣兄五:曰淇曰澳曰洪曰浩、曰渊。洪,字伯通,徙候官。淇字伯大,徙浦田。浩字伯奇,迁闽县。渊,字伯源,迁建阳。其沙县龙溪等地名宦接踵间,皆四公之裔所流寓者也。伯宣,名澳,其次也,因宦至南康迁泸阜而居焉。庚徵著作郎累召不起,传五世,族大而繁,德盛而光。则颖川松柏分枝於八闽,且复兆江川之德安。良由种不远不芳,根不深不旺故也。不然何以称望地而载望姓与望人者哉!熹卒业,白鹿游云山过德安太平乡永清屯。适淮西统制兵马使士尹公修谱,烦熹为序,熹勉以治学所熟读者及漳州宦所习闻者详而记之,以弃其端便知其源而分脉而合也。倘非其望人,太邱长之德足以垂永久而何以得其地之至今传有陈姓不朽云。

知南康府军事侍教生朱熹谨於

大宋康庚戊岁蒲月望日书於陈氏五福轩

庄分七十二州郡人间第一,义聚三千九百口天下无双

广东老派

仁显标兴宗  永德万年隆

万全公续派

道学从修继  辉光耀鼎宏

奇才高华国  有善庆时雍

立志思忠孝  克家正大昌

清廉为洁士  世代保安康

陈姓始分一百零八庄,后分为二百九十一庄,我祖为乌石庄。

颖川

陈氏序,倘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岂可忘其本源哉?且自武王封舜之后,胡公满於陈,以邑为氏。陈敬仲之奔齐,卜曰:五世其昌。陈子昂海内儒宗,陈怨卓宗真铁御史,然历代不乏名流,难以尽录考,代之典型。溯吾宗之矩获,本帝王之后嗣,为圣人之苗裔;接胡公之令绪;衍敬仲之芳踪,追子昂之遗风,慕卓宗之馀训;发迹颖川,肇基江州,合食则三千七百,分庄则一百有八,遂得义门之封。尤有百犬之兆迨其后,至百世而不易其姓;历千载而不失其宗。虽东西南北之区而分居立藉者众,大都皆一脉之相延也。唯我祖一庄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因汉代将末而迁居广东潮州府嘉应州程乡县。自兴宁分藉而后又有至惠州安居者,更由广东而迁居异方者数十支,独我族一支由广东而迁居湖南长沙省岳州府醴陵县,由醴陵而迁居平江县,又由楚南而迁居湖北省郧郡竹溪县三堰寨,由竹溪而至陕西者亦有人,虽年湮代远,宗派犹存。而势异时殊,次序各当,所以为人子者急宜录族谱而广孝思也。

陈氏宗谱

一世祖陈公三十郎   妣张老孺人

二世祖陈公三十九郎   妣苏老孺人

三世祖陈公念一郎    妣林老孺人

四世祖陈公寿山   妣温老孺人

五世祖陈公明东逸叟   妣吴氏(赖、曾)孺人

六世祖陈公云山逸叟    妣李老孺人

七世祖陈公达千一郎    妣刘老孺人

八世祖陈公万三郎    妣益老孺人

九世祖陈公满  郎   妣秋老孺人

十世祖陈公耋寿南岗   妣秋老孺人

十一世祖陈公纯一大宾(青松、翠松)  妣(杨、张)老孺人

大坐师   吴师爷 廖师爷

十二世祖陈公定明大人  妣(刘、赵)老孺人

十三世祖陈公仁可大人  妣林老孺人

十四世祖陈公显文大人  妣梁老孺人

十五世祖陈公彩标大人(四大门公祖)妣巫老孺人

十六世祖陈公睽兴大人(三门公祖)妣(谢黄)老孺人

十七世祖陈公绍宗大人  妣向老孺人

十八世祖陈公永高大人  妣刘老孺人

十九世祖陈公德俊大人(号怀山)妣(夏、向)老孺人

二十世祖陈公万全大人(号敬之)妣(王)老孺人

陈公万方大人   妣赵老孺人

一世祖三十郎始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因汉末移广东潮州府程乡县石坑都。公澹泊,谨守山水自好,且乐事诗书,垂裕后昆。当日虽自晦迹韬光,时称宽厚长者考经卷颂读不忘,妣张老孺人,亦潜心修善,勤俭起家,生三十九郎,公没谥,闽粤处士春风坐焉。妣苏老孺人又能勤俭自治,严谨训家,志期子孙远大,类女中君子也。生三男,从惠州之兴宁居卫,今失其详,妣归兴宁一房,祭兴程,分藉实自此始焉。

补序

陈姓始祖,唯我一庄发祥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因汉代末年徙广东潮州府嘉应州程乡县石坑都,兴宁分藉后由广东迁异地者数十支,独我一支迁徙至湖南省岳州府醴陵县温田。十四世祖显文公於清朝康熙年间,因灾荒由湖南迁入湖北省竹溪县三堰寨七里沟,凤标迁入大岭沟(老幺房),十五世祖清标,士标、有标、龙标四支由竹溪迁入陕西等地。本人才疏学浅,无力对全族考证,无法对全族续谱,现仅就我十六世祖葵兴公(三门)之后陈公德俊在竹溪县三堰寨小王家沟后人丁兴旺之状况作以补记,以便后代子孙追根求源,不忘先祖是也,至于全族续谱,有待后辈子孙德才横溢者为之。更望其能弘扬先祖“仁德、重教”之遗风,光大陈氏“义门世家”之称谓。

史书记载是在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 方外 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明何乔远《闽书 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福怒,拔剑逐先生。先生逃入响山洞”。可见,在汉代,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据统计,已知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福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有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几次北方移民南迁中,以唐朝南迁的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进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理,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于八闽大地。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从晋至清,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广东入闽各一支。

晋 朝

(420-589)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南北朝

(420-589)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铺(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霞浦(时为温麻县),遂定居霞浦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福建。

隋 朝

(581-618)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区霍童镇凤洋。

◎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唐 朝

(618-907)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陈政逝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开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纩,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陈瑞珪,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黄巢乱,挈家入闽,卜居仙游枫亭东门。

◎唐龙纪元年(889),陈巢云从河南光州府固始辗转入闽,初居永贞镇(今罗源县)。

◎唐乾宁间(894-898),陈毯由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择闽侯大湖厚塘开基。

◎唐代,陈达(898-993)入闽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

◎唐天佑间(904-907),御史中丞陈崇从河南入闽,始居福州石井巷,天佑未年迁福清玉涧肇基,为玉涧陈始祖。

◎唐天佑四年(907),陈资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入闽,卜居长乐昌化乡云洞(即长乐紫薇峰招贤里云洞之玉溪)。

◎陈崇文,李唐上舍太学生,唐时自颍川南渡入闽定居福清玉屿(江阴)龙门。

◎陈伯伦,唐末从光州固始铁井栏随王审知兄弟入闽。陈伯伦有兄弟三人,陈伯伦留居福州西园,二弟迁长乐,三弟迁闽清。

◎陈肇泰,唐末从王入闽,其后裔陈玉泉于明代迁福州北门,现子孙多聚居省城福州。

◎陈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宁德白鹤盐场(今漳湾镇)为盐工。

◎陈栗,唐使相,从河南入闽居福清北区漈头村,俗称“漈阳陈氏”。

◎唐末,陈四翁“十八姓从王入闽”,在同安开基,子孙分布在同安、厦门、长乐、古田等地。

◎陈高昌,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随王审知入闽。

◎陈九,原籍光州固始县东涤阜福乡治平境万室村,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陈光入闽镇守兴化。

◎唐末,祖源不清的陈潼入闽,镇守安溪,建左都营,寓居安溪开族。

◎南院陈邕八世孙陈图,于梁开平二年(908)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末,陈德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寓居侯官县古灵。

◎唐末,陈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兴化府莆田县(详址失考)。

◎唐末,陈嵩由河南光州入闽,卜居泉州。

◎陈杰,唐末进士,官节度使,封福国公,从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盈三入闽,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陈臣,唐进士,广州太守。唐末从浙江入闽。

◎陈略(小二公)乃陈霸先第十代孙,避乱入闽,先居建州。

五代十国

(907-960)

◎梁开平二年(909),南院派陈邕四世孙陈熹从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初居福州大义。

◎后周显德三年(956),南院派陈邕裔陈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辛丑(941),陈钦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晋乱入闽泉州。

◎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

◎泉州清源田边陈氏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避地入泉。

宋 朝

(960-1279)

◎宋初,陈宣义,字永年,随宋太祖南迁择居福州冶城剑池居。

◎北宋初年,始迁祖陈焰由河南淮阳入闽,定居兴化府莆田县涵江。

◎北宋,陈姓官礼部侍郎,名讳失考,入闽居亲宁(今长乐)。

◎陈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卜居宁德陈山门下。

◎北宋天圣至庆历(1023-1048)间,陈胜率兵驻守浦城县八都溪头,遂开基立业。

◎陈叔明长子九传孙陈伯宣(十三世),号希夷,与马聪友善,聪官南康,携孙陈旺(十五世)从仙游至南康访之,后悦庐山之胜,于唐开元十九年(731)隐居于庐会阜圣治峰前,注《史记》行于世。陈旺定居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旌表义门派始祖,特授承义郎知德安县事。宋嘉佑七年(1062),江州义门己衍13世、3900余口。皇上以义门聚族太盛,诏饬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海等官临门,奉旨(第二次)监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为分,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州府县之庄而居焉。其中迁入福建的有:

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

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

陈显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

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

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

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

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

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

陈彦德、陈彦相兄弟迁漳州县开基。

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

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

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

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

陈彦悦迁居福建长泰县开基。

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

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

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

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

◎北宋元佑末年(1094),陈道官居安徽贵池,任泉州守为坂头陈氏开基始祖。

◎宋熙宁、元丰间(1069-1085),桥南陈氏原籍光州固始,陈文广迁入连江东岱镇山堂村。

◎陈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县苏坑开基祖。

◎北宋末,陈舜仁从江西吉水归仁里铁吉栏村迁福州府城,然后移迁福清白屿(今江阴),定居泽阳(占泽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陈叔明之裔陈邦植,肇基崇安县(武夷山)。

◎北宋徽宗时(1101-1125),中原板荡,陈汝载避地入闽迁宁德。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宋朝年间,陈宗七从闾山学道成,从苏州开源坊云游入闽。

◎陈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阳县南港乡。至宋绍兴年间(1131-1162),康伯裔景仁,避地隐迹于闽。

◎南宋庆元二年(1196),陈奎从浙江龙泉西乡三堡迁入浦城管厝乡。

◎南宋初年,陈雄、陈雅兄弟从河南固始县魏林乡祥符里迁闽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陈德光从河南光州固始转辗入闽。

◎宋端宗间(1268-1278),陈汝秀随祖父陈超由浙江宁波府入闽。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临安陈邦彦,择居石狮蚶江锦亭后辛。

◎南宋时,陈禧从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徙金陵,迁居福清东壁岛。

◎陈宜中,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于宋景炎元年(1276)护端宗皇帝南入闽。

◎宋季,陈伯位字有贤,由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邱来连江龙津拱头。

◎陈政泰为宋代进士,开基泉港蓝田后龙村。

◎南宋后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成庵,游宦入闽。

◎南宋末年,陈魁字梅聪,因受贾似道陷害而出走飘泊来闽。

◎南宋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荣遥,入闽居石狮。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恭献,宋江亡后遁入厦门大石湖山,后移居高殿寨上。

◎陈煜(素轩),宋末兵燹,辗转至同安县。

◎陈千户,名失考,原籍河南,衍阳头察阳。

元 朝

(1271-1368)

◎陈以祥,系贵州省分水县宜德梁村人,元至元元年(1335)迁入龙海榜山镇梧浦村小郭坑社。

◎陈汝荣于元朝时入闽居泉州同安从顺里五都黄山前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间,陈若朴从浙江龙泉二十七都入闽,寓居松溪县大黄沙开族。

◎元朝中叶,陈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旨入闽,迁泉州鲤城区。

◎元朝年间,四川梓州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后裔定居泰宁城关。

◎元末明初,河南人陈万峰任从事郎,入闽定居泉州下岭万石,繁衍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陈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居泉港区。

◎元末,陈锡从南京铁井栏入闽,居福清渔溪岸兜开族。

◎元末年间,陈友谅兵败,其族人为避祸来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明 朝

(1368-1644)

◎明洪武元年(1368),陈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县大平乡宋家埠,定居永福白云。

◎明洪武五年(1372),陈华国任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入闽肇迁连江丹阳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陈华卿由浙江奉命迁闽清四都龙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清由江西抚州府宜黄县随父拨军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真德由温陵徙同安之东溪,尔后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迁祖东溪。

◎明洪武年间,陈景春祖籍河南颍川,至南京铁井栏转徙来闽,始居福清星桥,尊为启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间,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陈秀福,迁入闽移居晋江县十九都港塘乡定居。

◎明朝洪武初年,陈学祖永乐二年(1404入泉州府永春县十二都大龙阁屯种,是为开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保原迁居泉州城东埭头。

◎惠安琅玕陈氏始祖陈安东,明初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埯头村。

◎明永乐二年(1404),陈满郎由江西金溪奉戍边屯田,迁永泰庆山村开基。

◎明永乐二年(1404),陈亚支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前村镇迁永泰盘谷墘头下洋尾。

◎明永乐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长兴县至德乡的陈亚伴,到罗源县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审亭由河南避祸迁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四都。

◎陈奎,山东衮州金乡县人,于明正统六年(1441)分居武平县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陈诚、陈信兄弟二人经商迁罗源城关司前街。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南朝派武宁王陈叔武之后陈文惠,迁政和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公(佚名)由固始县入闽,居连江县管头东边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及从湖南长沙迁入福清县,再迁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陈旺从广东省梅州长乐玉田镇琅屿村。

◎陈尧五、尧十于明嘉靖庚子(1561) 从江西迁居周宁贡川。

◎明末,陈幽遁由河南迁入南靖县。

◎明末,陈维屏之父明末随军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清 朝

(1644-1911)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波恩自江苏武进来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长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叶,陈淑信从江西抚州广昌县城东乡迁居浦城官路乡平西科头堡。

◎清代,陈昆山从江西南丰迁居沙县城区。

◎清代,陈直宾赐进士出身,由广东惠州莲坑迁仙游,为莲坑始祖。

◎清光绪年间,陈氏先祖从江西广丰县廿二都迁往浦城县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时间及入闽祖外,尚有诸多始迁闽者不知时间,如龙海沧溪陈姓始祖元泰,由河南固始迁往莆田阔口社,再迁广东惠州,又从惠州迁漳州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开基。还有南安的陈一郎,谱载“不知何时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卜居武荣诗山霞宅”。还有零星入闽陈氏,如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县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江西铁板桥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等村。

福建陈氏入闽支系繁多,不管你的祖宗是从何时何地入闽,但源头只有一个--河南淮阳、颍川。千百年来,福建陈氏分播浙、赣、粤及祖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蜀、渝,东至台湾岛,遍布祖国各地。明清以后,还远播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福建陈氏,一个有着430多万大家族中,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虽入闽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一脉相承。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成为中华陈氏的主要枝干,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1,陈汉采,字汉采,派名道碧,号肖严先生,廪膳生,约生于1480年前后(即明成化后期),第12世孙,妣张氏。生子伯鏆(陈林始祖)、伯金(陈河始祖)、伯镒(中畈始祖)、伯锐(蕲春某村陈姓始祖)。他是陈中畈村陈姓人之始祖!

2,陈国宝,字国宝,派名伯鏆,号旋川,廪膳生,约生于1502年前后,(即明弘治后期),第13世孙,妣何氏。生子恪。他是陈林墩陈姓人之始祖!

3,陈克恭,字克恭,派名恪,号新村文字,约生于1525年前后,(即明嘉靖初期),第14世孙、妣陶氏。生子万梁。

4,陈大用,字大用,派名万梁,号前塘文学,约生于1548年前后,(即明嘉靖后期),第15世孙、妣胡氏。生子正言、善言(我的先祖)、嘉言。

5,陈乐徙,字乐徙,派名善言,号竹轩文学,约生于1573年前后,(即明万历初期),第16世孙。生子训、谟、诰、试、谅(我的先祖)。

6,陈益吾,字益吾,派名谅,号约菴处士,约生于1603年前后(即明万历后期),第17世孙,生子楚俊、楚杰(我的先祖)。

7,陈顺初,字顺初处士,派名楚杰,约生于1626年前后(即明天启年间),第18世孙,妣徐氏,生子王道、宏道(我的先祖)、宗道。

8,陈希任,字希任,派名宏道,约生于1648年前后(即清顺治初期),第19世孙,妣吏氏,生子士蔚、士华(我的先祖)、士万、士蕃、士市。

9,陈云占,字云占,派名士华,约生于1670年前后(即清康熙初期),第20世孙,妣吴氏,生子其朴(我的先祖)、其则。

10,陈朴臣,(1691—?),字朴臣,派名其朴,第21世孙,清康熙三十年辛未生(即公元一六九一年),殁不详,生子继亮(我的先祖)、继盈、继熙(1735—1790)。

11,陈采亮,(1725—?),字采亮,派名继亮,第22世孙,清雍正三年乙巳生(即公元一七二五年),殁不详,生子世寅(我的先祖)。

12,陈胜友,(1737—?),字胜友,派名世寅,第23世孙,清乾隆二年丁巳生(即公元一七三七年)殁葬三斗丘园内乾向,他是我高祖之高祖!妣张氏,生子文焰[(1757—1819)字尚烈]、文远(我的先祖)。

13,陈象高,(1763—1807),字象高,派名文远,第24世孙,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八月十七日亥时生(即公元一七六三年),清嘉庆十二年丁卯殁(即公元一八零七年),葬三斗丘下岸壬向,他是我高祖之曾祖!妣黄氏(1771—1819),清乾隆三十六年癸巳六月十九日辰时生(即公元一七七一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十六日辰时殁(即公元一八一九年),葬三斗丘,生子应晋(1802—1871)妣戴氏(1802—1875)、应斗(我的先祖)。

14,陈先文,(1807—1868),字先文,派名应斗,第25世孙,清嘉庆十二年生(即一八零七年),清同治七年九月十三日殁(即公元一八六八年),他是我高祖之祖父!妣梅氏(1807—1871),清嘉庆十二年生(即公元一八零七年),同治十年殁(即公元一八七一年),生子盛宫(我的先祖)、盛室即陈美焕(1848—1899)。

15,陈美轮,(1836—1898),男、派名盛宫、字美轮,第26世孙,生于一八三六年十一月初四日未时(清道光十六年),卒于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戌时(清光绪二十四年),享年六十二岁。葬染布墩父墓东同向有碑,他是我高祖之父!其妻是柯氏(1837—1899):生于一八三七年二月十三日亥时(清道光十七年),卒于一八九九年正月十一日巳时(清光绪二十五年)。葬西远布墩亥山巳向有碑,生子传中(高祖父),并七女。他兄弟两个,其弟是陈美焕。

16,陈和顺,(1862—1907),男、派名传中、字和顺,第27世孙,生于一八六二年八月十四日未时(清同治元年),卒于一九零七年八月初一日午时(清光绪三十三年),终年四十五岁。他是我的高祖父!其妻石氏(1862—1917):生于一八六二年九月三十日子时(清同治元年),卒于一九一七年三月初五日酉时,终年五十五岁。与其夫合葬次窝林帮祖墓侧戌向有碑,生子家鸣(曾祖父)、家琳(1889—1903)字保龙、家龙(1894—1940)字海龙即细曾祖父。其父只生他一个男丁,其姊妹共有七个。

17,陈海乔,(1886—1952),男、派名家鸣、又名“麟凤”,字来仪,号海乔,亦号孔殷,前清上痒生!第28世孙,生于一八八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子时(清光绪十二年),卒于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五日子时,享年六十六岁。他是我的曾祖父!其妻袁氏水英(1886—1961):生于一八八六年二月十七日戌时(清光绪十二年),卒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初六日未时,享年七十五岁。生子义荣陈淦生(1910—1948)即大祖父、义华(1913—早夭?)、义富陈汉生(1920—1960)即二祖父、义贵(1926—1940)、义春(陈春生)即祖父。曾生有14个子女,但只有三子三女幸存并成人,都有后代子孙。

18,陈春生,派名义春,生子国防(父亲)、国阳即叔父(1961—1994)、并一女陈国珍(姑姑)。

19,陈国防,生子陈昌英(陈志刚)、并一 女陈慧玲(妹妹)。

20,陈志刚,生子陈经纬(陈嘉幸)、陈经纶(陈嘉玺)。

注释:—以上人物均以我为尊称!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太丘德望1;颖水渊源2。

注释:1东汉太丘长陈实,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内赴者三万余人。谥号文范先生。

2指陈姓望出颖川。

笔新墨奇避乱草3;光远正大铺山中4。

注释:3明代国子监生、著名画家陈洪缓的事典。陈洪缓,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书法遒逸,善画老莲、山水、尤工人物,与北平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誉。

4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陈少白,又名闻绍,字夔石,广东新会人。与孙中山同学,共创兴中会香港总会。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任总统府顾问。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张楚开纪元5;文佳第一人6。

注释:5秦末阳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征屯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当斩。遂与吴广发动同行戌卒九百余人揭竿起义,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战连捷,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已有车六七百乘,绮千余,卒数万人。攻下陈县后,他被推为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

6唐高宗时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组织农民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她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7。

注释:7集陈毅元帅句联。

福建福清陈氏家谱,字辈?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