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白武进士的姓名
(查这个还真不好查,不过总算是找到了)
顺治-乾隆年间,清代武状元名单(全部都在这里)
乾隆年间只有一位武进士姓白,叫“白成龙”
不过是河北河间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武状元是河北河间人白成龙
清代武科会试之后,没有“进土题名碑”及“馆选录”之类传世。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解放军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发表了详细的记录,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汇编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 丙戌科 (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 己丑科 (1649年) 金抱一 顺天(北京)。
顺治九年 壬辰科 (1652年) 王玉玺 浙江杭州。
顺治十二年 乙未科 (1655年) 于国柱 江苏吴县。
顺治十五年 戊戌科 (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 庚子补行已亥科 (1660年) 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 辛丑科 (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 甲辰科 (1664年) 吴三畏 河北。
康熙六年 丁未科 (1667年) 秦藩信 江西永修。
康熙九年 庚戌科 (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滦县。
康熙十二年 癸丑科 (1673年) 郎天柞 浙江绍兴。
康熙十五年 丙辰科 (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 己未科 (1679年) 罗 淇 浙江绍兴。
康熙二十一年 壬戌科 (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 乙丑科 (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科 (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 辛未科 (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 甲戌科 (1694年) 曹日纬 顺天(北京)。
康熙三十六年 丁丑科 (1697年) 缴煜章 顺天(北京)。
康熙三十九年 庚辰科 (1700年) 马会伯 宁夏银川。
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科 (1703年) 曹维城 贵州贵阳。
康熙四十五年 丙戊科 (1706年) 杨 谦 江苏扬州。
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科 (1709年) 田 畯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科 (1712年) 李显光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二年 癸巳科 (1713年) 宋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科 (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旗。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科 (1718年)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 辛丑科 (1721年) 林德镛 广东揭阳。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 癸卯科 (1723年) 李 琰。
雍正二年 甲辰科 (1724年) 苗国琮 汉军镶白旗。
雍正五年 丁未科 (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 庚戌科 (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 癸丑科 (1733年) 孙宗夏 陕西商县。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 丙辰科 (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旗。
乾隆二年 丁已科 (1737年) 哈攀龙 直隶肃宁。
乾隆四年 己未科 (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 壬戊科 (1742年) 贾廷诏 山西清源。
乾隆十年 乙丑科 (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旗。
乾隆十三年 戊辰科 (1748年) 张兆璠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 辛未科 (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 壬申科 (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 甲戊科 (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科 (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科 (1760年) 马 全 山西太原。
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科 (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科 (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旗。
乾隆三十—年 丙戌科 (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科 (1769年) 钱治平 直隶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科 (1771年) 林大滮 浙江金华。
乾隆三十七年 壬辰科 (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 乙未科 (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科 (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科 (1780年) 黄 瑞 浙江金华。
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科 (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 甲辰科 (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 丁未科 (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 己酉科 (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 庚戊科 (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旗。
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科 (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 乙卯科 (1795年) 邸飞虎。
附安徽清代名人表:
清 方苞 刘大櫆 梅文鼎 姚鼐 王贞仪 张廷玉 萧云从 汤 鹏 杨光先 弘 仁 戴震 方以智 侯方域 钱澄之 吴敬梓 刘铭传 孙家鼐 胡雪岩 李鸿章 刘铭传
要查字辈的话,最好把你的具体祖籍写下来,只写安徽那太多了,各地区都不一样。
查的话,推荐下列书籍:
安徽白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香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八卷、第十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同一个白,每个地方不一样,看你是哪一支,每一支有自己的排辈顺序,我们这就是经凤树桂,我是桂字辈。但是现在基本都不用文字辈起名了,我们这一代40岁以上的还用桂字,下面年轻的就不用了,小一辈的字辈更是连排出来都没排。
白氏宗族,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提及“堂号”,我们脑中可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牌匾,上面写着“某某堂”,比如同仁堂、太原堂、颍川堂,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第一反应是“澡堂”。
堂的意思之一是高大明亮的房子。关于一堂之名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讲究。我们常见的“堂号”,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饱含文化深意的姓氏堂号;二是与药铺相关的堂号;三是文人雅士为自己书斋命名的堂号
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著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
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
我们先重点了解姓氏堂号。姓氏堂号是宗族文化的表现,可凝聚宗族团结。堂号一般会出现在家族的堂屋、祠堂等建筑物上,也可以作为一个宗族的代表符号使用。每个姓氏的堂号由来约有两种,一是以该姓氏发源地地名为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陈姓的“颍川堂”、赵姓 的“天水堂”,这类堂号称为总堂号,总堂号可为几个姓共有,如王、郭、廖等27个姓氏的总堂号都是“太原堂”。
二是各姓氏的分堂号,如太原王氏的分支,琅琊王氏、金陵王氏等,他们可能会用分派世系的来源地为堂号;有的支派也可能用文化典故作堂号,比如周敦颐的后人们所用的“爱莲堂”,而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便有了白氏的“香山堂”,或者以祖先曾经取得的官职名称为堂号,如屈原曾为三闾大夫,那么屈氏便有“三闾堂”
回族白姓出自改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出自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清朝白武进士的姓名
本文2023-12-08 01:36: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