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淄博岳姓族谱
岳姓家谱文献家乘谱牒:
1武忠王岳飞年谱:
宋崇宁二年癸未二月十五日王生。
宋重和元年戊戌王十六岁,娶夫人李氏,宣和元年己亥十七岁。
宋重和二年庚子十八岁。
宋重和三年辛丑十九岁。
宋重和四年壬寅二十岁,应真定抚募从军,父卒还汤阴。
宋重和五年癸卯二十一岁守制。
宋重和六年甲辰二十二岁保魏王家墅。
定军。
宋重和七年乙巳二十三岁。
宋靖康元年丙午二十四岁,见康王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宋靖康二年五月为建炎元年,丁未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康王即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宋建炎二年戊申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宋建炎三年已酉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宋建炎四年庚戌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宋绍兴元年辛亥二十九岁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宋绍兴二年壬子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宋绍兴三年癸丑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宋绍兴四年甲寅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宋绍兴五年乙卯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宋绍兴六年丙辰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宋绍兴七年丁巳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宋绍兴八年戊午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宋绍兴九年己未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宋绍兴十年庚申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宋绍兴十一年辛酉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十二月二十九日为秦桧所害。
</B>
2岳氏家谱:
</B>
之序
</B>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B>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中华结2009-05-07 09:36家谱文献:1武忠王岳飞年谱:
北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3月24日),农历2月15日生。
北宋重和元年(辽乾统十六年,金太祖完颜旻天辅二年,公元1118年),十六岁,娶夫人李氏。
北宋重和二年(宋宣和元年,辽乾统十七年,金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十七岁。
北宋宣和二年(辽乾统十八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十八岁。
北宋宣和三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十九岁,应真定抚募从军,后父卒,返还汤阴。
北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二十岁守制。
北宋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二十一岁,率军保护魏王家墅。
北宋宣和六年(辽保大四年,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二十二岁。
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二十三岁,宋、金联手灭辽国。
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二十四岁,见康王赵构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北宋靖康二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金灭北宋,康王即南宋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南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二十九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南宋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南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南宋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南宋绍兴六年(金熙宗完颜亶沿用金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南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南宋绍兴八年(金天会十六年,公元1138年),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南宋绍兴九年(金天会十七年,公元1139年),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会十八年,公元1140年),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南宋绍兴十一年(金天会十九年,公元1141年),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农历12月29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被赵构、秦桧、张俊、万候卨等合伙害死。
2四川忠县岳飞之子岳震后裔:
岳必见,字念四,据汤阴《岳瓜庙志·大城县世系》记载:岳必见,又名岳珍,为岳飞之孙,岳震四子。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宋理宗皇帝赵昀追封岳飞之三代及部下六将时封他为迪功郎。长子岳必见,封为承直郎,次子岳觉,封为迪功郎。
岳必见之子岳遒生三子:长子岳之远,清顺治年间三原县岳映斗,号朋海,为岳之远后裔,官翰林院学士。三子岳之化,未仕,隐居麻城。二子岳之正,宋理宗时贡士,授官四川蓬州判官,升南江知县,在任九年,元兵起不能归,留居南江,为南江县岳氏始祖。
后传到十九世孙岳贞,字石齐,封朝议大夫,生八子:长子岳越、封中宪大夫,次子岳广,字平公,考授同知,三子岳康,字伯和,太学生,四子岳度,字伯宪,号文江,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学士,五子岳纶,字仲方,号山公,科举人。六子岳兆元、七子岳维、八子岳经,均为国学。
清顺治年间,二十世孙岳伯岱、岳伯聚兄弟,迁居川东地区忠县白石乡,现散居忠县两河、三江、里仁、高洞、倒关、凌云等四十五个乡,占全县的一大半数乡均有岳震后裔约三千人。
还有散居在邻近的石柱乡的,也有二千余人,均为岳震后裔。四川忠县八德乡党委书记岳宁汉为岳飞二十八世孙,现年五十一岁,家居忠县倒关乡柳塘村七组。
3家谱:
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始修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清)岳肇鹏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全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南汤阴宋岳忠武穆王世谱一卷,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作《岳氏世谱》。
湖乡资沩岳氏族谱,(清)岳青炳修,岳最杰纂,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四卷,首一卷,附庆馀录一卷,(清)岳鸿逵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金陀祠事录八卷,(清)岳鸿逵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岳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清)岳喜德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广济岳氏宗谱十四卷,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文物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二十八卷,首四卷,首修于明朝末期,(民国)岳信渭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岳氏宗谱三卷,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塘边贾里村。
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1981年十九世孙岳祥生、二十二世孙岳启俊等续修,铅印本,分统谱和族谱。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郑州市档案馆。
岳氏族系大典,(现代)岳占州主编,正在征集编纂中。原稿汇集地在河南省登封市岳窑村岳飞第三十二代传人岳占州处,地址在河南省登封市嵩阳商场东一街6号,电邮为:[url=mailto:yueshiyijiaren@126com]yueshiyijiaren@126com[/url]。
4家谱简介:
序: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川[川、巛,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山区河流称谓,属于以地貌特征为氏。
巛,即川的古体字,指山谷间的大型河流,区别在于川相对比较直,而巛则比较蜿蜒,且落差皆比较大,水势磅礴。
古人崇尚自然,取自然地貌特征为姓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即有叫“巛”的人物纪年记录,当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后以简笔“川”为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蚩尤部三苗后裔三巛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清朝姓氏学家张澍在《姓氏五书》中判断:“古有三巛姓,川姓宜为三巛氏所改。”
古代传说,上古时代,姜姓蚩尤部曾与炎帝争夺领导权,竟将炎帝赶下宝座,后复与黄帝大战,遂败,为黄帝擒杀。余部化为三苗,远播西北、西南地区,有一支迁居于三巛(今云南丽江),取地为姓氏,称三巛氏,后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巛氏,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巛师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巛师”,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隶属于夏官。
巛师专职掌管川泽名物及邦国献纳水产珍异之事物,要求担任此官职的人必须通晓川泽厉害,熟知川泽名称。在典籍《周礼·夏官》中记载:“巛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厉害,而颁之于邦国。”
巛师之下设有中士两人,下士四人,府两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辅助巛师进行川泽管理。
在巛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巛氏,后多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巛衡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巛衡”,别称“水虞”,在殷商时期称作“司水”,亦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隶属于地官。
巛衡专职负责巡视诸川泽,并收集川泽产物以供祭祀、招待宾客等。朝廷要求巛衡必须熟知川泽之长度、广度以及源头等,并负责管理,有破坏水源者可以直接执而杀之、罚之。并与水工一起监视水患,但不负责治理。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巛衡,巡川泽之禁令……犯禁者执而诛罚之。”
巛衡以下,按每条大川、大泽(湖)设分支管理机构,每川(泽)有下士十二人,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中、小规模的川、泽管理机构人员,则由巛衡视情况酌减。
在巛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巛氏,后多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胡公之后,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
陈胡公,名满,字少汤,系舜帝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三世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安徽亳州之间),国号为陈,封为侯爵。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赐命之为陈氏,遂称陈满,谥胡公,史称陈胡公,为陈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舜帝。
陈胡公(满)的裔孙中有个陈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楚国谋臣。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公元前317年),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在浊泽(今河南浚县)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大将叟鯼、申差。韩国谋臣公仲朋向韩宣惠王(公元前332~前312年在位)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联合秦国向南出兵去攻打楚国,这样秦国就顾不得打韩国了。此计一出,竟使楚国一时处在秦、韩两国军队联合进攻的状况下。
楚国谋臣陈轸在分析了敌方的国情后,向楚怀王熊槐(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献缓兵之计:一方面告示全国,调兵遣将,大张旗鼓地扬言要去救韩国;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携带很贵重的礼品献给韩国,以期阻止秦、韩两国合兵。
韩宣惠王果然中计,听信了楚国要来救援韩国的假言,遂派人与秦国断交。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8~前311年在位)大怒,反派兵进攻韩国,而楚国则坐山观虎斗。
结果,一如陈轸所料,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解除了楚国被两面夹击的态势,被楚怀王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陈氏始祖。
在陈轸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为姓氏者,称颍川氏,后省文简化为颍氏、川氏,“川”的古字为“巛”,遂为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先秦末期三川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代,人们称“濬く巜之水会为川也。”就是指由多条支流汇合起来的大河,称作川。
据史籍《史记·秦始皇纪》记载:“秦王灭二周,置三川郡。”
周烈王姬喜七年(公元前369年),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姬扁登位,是为周显王。此时的周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各诸侯国根本不将其当作一回事了。
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主动祝贺秦献公嬴连(嬴师隰)即位,秦国的政治地位因此迅速抬升,秦献公就此称霸。
周显王九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又主动送上了用来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讨好秦献公。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秦国在周王朝与诸侯会盟。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周显王把诸侯之长“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
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周显王又祝贺秦惠文王赢驷即位。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周显王又送上了用来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自己称王。自此以后,诸侯都各自称王了。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周显王逝世,儿子姬定即位,是为周慎靓王。周慎靓王在位六年后逝世,儿子姬延即位。是为周郝王。周郝王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周郝王又把国都迁到了宗周。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之的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周武公很头疼。楚国下卿司马翦对楚怀王熊槐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
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郝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郝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从此以后,两周只能在各诸侯强国之间左右摇摆,以乞求生存。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周郝王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姬班害怕了,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了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东周了。
周郝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郝王说:“秦国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周郝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了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嬴则(嬴稷)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伐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伐东周的事端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周郝王在秦国的说客对周冣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称不了王统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呢,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了,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了。”
周郝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来了。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了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周郝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周郝王很害怕,就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周郝王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昭襄王。秦国接受了周郝王献的人口、土地,便放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其后周赧王久不视事,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
到了东周君姬班、周郝王姬延二人逝世后,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地。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干脆灭掉了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了,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三川郡,就是后来的河南郡。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这三条大河,故而命名为三川郡。
三川郡的住民多是原周王朝的故民,周灭国后,有许多遗民不许再称姬姓,多被秦王以郡名命作三川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川氏。
注:
三巛氏与三川氏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联,要注意分别。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先秦时期秦国巴蜀四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四川”之名,黄公绍在《古今韵会举要》中指出:“宋朝时有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实际上,在周慎靓王姬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赢驷出兵西靖,灭巴、蜀二古国,之后设置了巴、蜀二郡之时,即已称有“巴蜀四川”了,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早已名声赫赫。
故巴、蜀二国之国民中,即有人以四大川为姓氏,称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乌苏里江入黑龙江口一带)、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
满族、达斡尔族必喇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川氏、何氏、河氏、杨氏等,川氏亦写作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求淄博岳姓族谱
本文2023-09-22 13:49: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