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平江路导游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第1张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苏州平江路导游词,供大家参考!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一

 苏州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能把苏州城与这天堂相比,可见这座城市的非凡魅力了。

 其实早在春秋吴越时期,苏州就已经形成了城市的格局。可是,在苏州民间却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那么,这条平江路与古城苏州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亲缘关系呢?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来到这条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老巷一探究竟。

 说到平江路,在苏州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相当的重要的啊。一位在平江路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阿姨告诉我,早在宋、元时期,这苏州府原本叫做平江府。而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就是800多年前苏州古城的城市地图。所以啊,在地道的苏州人心目中,平江路才是老大,这苏州城啊只能算得上是老二。

 走在平江路上,踏着一块块被苏州古老历史细细打磨的青石板,真不清楚这老街上的一砖一瓦到底留下了多少故事传奇,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啦。

  1 悬桥巷 钱伯煊故居

 我最先来到的就是连接临顿路和平江路的悬桥巷。悬桥巷本是条极为普通的小巷子,却因为与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宦官魏忠贤扯上了关系而被人们熟知。根据《吴县志》的记载,悬桥巷本名叫做迎春巷、员桥巷。后来,魏忠贤在巷内建了真馆,出于安全考虑修了座悬桥,小巷也就跟着更名为悬桥巷了。别看这悬桥巷只是短短的一段,这巷子里的建筑几乎都是以明清时期为主的。更值得称道的是,除了魏忠贤之外,悬桥巷的历史还与住在这里的另外几个名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先让我故弄一下玄虚,答案马上揭晓。

 悬桥巷21号、23号、25号就是一代名医钱伯煊故居,25号门口悬挂的镏金招牌上赫然写着“钱宅”两个字。

 有人说:“苏州状元、御医多”,也有人说:“吴人疗病多神异”,这些赞美之词都说明了“吴门医派”如同“吴门画派”一样誉满天下。钱伯煊就是这样一位吴中名医。钱伯煊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妇科专家。据说这位钱大夫曾经治好了一位东欧某国外交官夫人的不孕症,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我所在的这座钱宅历史悠久,确切的始建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整个老屋都是在明代住宅基础上逐年改建而成的,其中最为古老的要算是主轴线上的第二进大厅了,无论是构架还是局部构件,至今仍然保持着明代建筑的特征。厅前庭院敞亮,砖刻门楼古朴典雅,上面题写着 “世德流芳”四个字。

 老宅当年曾经用作诊所。钱大夫在1982年离岗退休后,就回到了这间老屋颐养天年,直至去世。

  2 洪家大院

 从钱伯煊故居出来,接着往前溜达这就到了悬桥巷27、29号,这里被称为洪家大院,产权人正是清末状元洪钧。这位洪状元十分了得,曾经先后担任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成为中国古代状元中惟一的外交官。就是不知道咱这第一外交官的是不是精通四国外语的精英了。

 提起洪状元,知道的人可能少了点儿。但是说到他的夫人赛金花,知道的人那可就多了。当时的民间有一种非主流说法是:晚清中国的两个名女人,一个是慈禧,另一个就是赛金花。可见这位赛金花女士的人气。那绝对是人气排行榜上响当当的人物啊!

 话说当年洪钧在服孝期间结识了苏州名妓赛金花,据说,两人初遇之时,这洪钧已经四十九岁了,而赛金花呢才十三岁,还不是中国十大名妓的当选人。但就这样的一段忘年恋情,让赛金花摇身一变,从青楼名妓成了大清状元的第三房姨太太。这也称得上是麻雀变凤凰的一次成功转型了。这洪钧对赛金花也算得上的有情有义,不但没有嫌弃她的卑微出身,还带着她一同出使了欧洲,引得当年街头巷尾到处议论纷纷,各种报纸不惜长篇累牍登载此事,而这段故事也不断地出现在了小说、诗篇中。

 据说洪钧当年还专门给赛金花造了房子,就是洪家大院传说中的“第七进”房,也就是现在的27号。当年的赛金花,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就是在大院里听听评弹,唱唱昆曲、京戏,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满耳的字正腔圆也是不错的享受。在下人的眼里,她是个温和善良的人,丝毫没有转型不成功女人的那种尖酸与刻薄。惟一让她觉得有些郁闷的,就是大夫人对她总是冷鼻子冷眼的。

 1890年的盛夏,周游完四国的洪钧带着已经声名大噪的赛金花回到了苏州,这次他们住进的是悬桥巷29号。

 这座29号状元府第是洪钧出使回国后所建的。占地3000平方米。祠堂在住宅东南部,有门屋,享堂及两庑,是四合院布局。享堂梁枋雕刻繁复。洪钧死后,赛金花就搬离了这座曾经给过她无数美梦的老宅院,去了上海,重操旧业,摇身成为一代晚清名妓,最终取得中国十大名妓排行榜上第九的位置。

  3 石桥

 走出悬桥巷,我又回到平江路的主街道上。这儿面街的老房子坐东朝西,二层楼房居多,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清一色的砖木结构,显得古朴典雅。

 由北往南,我逆着平江河的流向而行。平江路沿河而筑,路边全是石砌低栏。既然有河,那就少不了桥。平江路上的桥可真不少。打南边儿由苑桥起,到华阳桥落笔,中间还有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等等十多座石砌古桥。这些石桥造型古色古香,只是这名字多少透着些古怪。路边一位晒着太阳的老大爷乐呵呵,慢悠悠的跟我说,你别瞧这名字古怪,其实每个名字啊都是很有来历的,就说那座雪糕桥吧,就是因为“张孝子转雪为糕以奉亲”而得名的,再说那座思婆桥,原本是叫“师婆桥”,就是因为桥旁原来有一个尼姑庙,后来就被大家讹传为“思婆桥”了。

  4 卫道观前 潘宅礼耕堂

 跟老大爷道别之后,我按照他的指点,来到了一条名为卫道观前的巷子。一开始,我很好奇,卫道观前?这是个什么名儿啊?后来才知道,苏州人喜欢在某某标志性建筑后面,加上一个“前”或“后”字,比如卫道观前、玄妙观前、镇抚司前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卫道观前就是因为街道位于一座名叫卫道观的元朝道观前边儿而得名。

 这条小巷并不起眼,等你进入巷子却会发现,这条不起眼儿小巷竟然承载着元明清三朝诸多的风雨故事。如果有时间,翻开方志还会发现此地香火曾经十分旺盛。

 卫道观前西头是潘宅的礼耕堂。如果以巷中部的水井为分界线的话,那么这个潘宅就占据了小巷北侧将近四分之一的长度,占地6700平方米。这样大的规模,在整个苏州私家宅院中也是数得着的。

 上了些年纪的老苏州告诉我,旧时苏州城里有不少大户人家,潘姓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潘姓又分为两族,俗称“贵潘”与“富潘”。所以苏州又有这样一句老话:“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 “贵潘”呢,指的是潘世恩、潘祖荫这一脉。这祖孙两位都高中过状元,分别官至乾隆朝和光绪朝军机大臣,族中许多人都功名显达,身居高位。自然,“贵潘”便成为了苏州的名门望族,声名之显赫那就更不在话下了。“贵潘”之“贵”便是由此而来。“富潘”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苏州观前街的大部分商号:像什么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点、黄天源糕团、文昌眼镜店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郑州,就说老北京人儿熟知的老绸缎庄“瑞蚨祥”吧,那就是潘家的重要产业。

 卫道观前的潘宅是苏州“富潘”家族的代表性宅院,是清乾隆五十二年徽商潘麟兆所建。其面积相当于山西乔家大院的两倍。宅院共5落6进,主院落3进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高档会所不对外开放,但是东西两翼部分还是能够参观的。

 卫道观前的潘宅是属于“富潘”的地盘,而从这条巷子出来,在平江路往南的大儒巷里有座潘世恩祖居,这处宅子正是另一族“贵潘”的家产。据说,潘世恩还是潘氏家族中地位最高、任官时间最长的一位。自从他买下了钮家巷的凤池园之后,这里的产权就转让给了“富潘”家族了。所以说,这座状元祖居算是见证了苏州两大潘姓家族的兴衰啊。

 不过,“富潘”、“贵潘”已经是永远的历史了,我的脚步还得沿着平江路的青石板继续前行。走几步就听到一阵悠扬的古琴声音。仔细一看,是一间琴馆,这里有吴派传人在讲授琴艺。

  5 评弹博物馆

 转进中张家巷,没走几步,又听到一种江南丝竹之声,喜气热闹。循声向前,是一处评弹博物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就是书场。赶得巧了,花上几块门票,听上一段弹词,看台上人说噱弹唱,也不由得神采飞扬。

  6 中国昆曲博物馆

 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看上去与一般仿旧的建筑差不多,也没什么稀奇的,走进去却发现里面是大有文章。

 这间博物馆的原址大有来头,正是当年的全晋会馆,由清末山西寓居苏州的商人所建。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江南商贸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远在千里之外的晋商也不忘分享这块“肥肉”,他们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造了这座用来交流商情,联络乡情的全晋会馆。

 会馆由三路构成,中路是庙宇式建筑,东路是住宅式建筑,西路则是园林式建筑。像这样以苏州地方风格为主,部分糅合了山西特色的设计,真可谓是南北文化在建筑上的一次交融。

 为什么要把昆曲博物馆设在了全晋会馆的原址上?我大胆猜测可能是与会馆中路上的古戏楼有几分联系。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提及这个“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的“精妙绝伦的戏台”,惊叹道:“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此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据说那些山西商人们除了洽谈生意,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此喝茶听戏了。作为紧张工作之后的娱乐重头戏,商人们自然对听戏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当年建造这个戏楼那可是极为讲究的。就拿戏楼上的藻井来说吧,它就相当于一个共鸣箱,演出时,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声音顿时变得洪亮圆润,余音更能绕梁不绝。

 古戏楼上的那一幕幕戏剧早已经是曲尽人散啦,而昆曲的悠久文化至今仍在传承。昆曲是“百戏之祖”,始于元末的“昆山腔”,因其剧目丰富、行腔婉转、身段优美、文辞典雅、抒情性强等特点深受明代士大夫推广,由最初的江浙一带发展成全国性剧种,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地方戏种。并且流传于宫廷,成为“官腔”,在清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时期。遗憾的是,昆曲的辉煌没有一直延续下去,逐渐出现了衰退的迹象,最终还被后起之秀京剧取代了“国剧”的地位。不过,昆曲现在已经是拥有世界级头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和保护,这点也是特别值得庆幸的。

 我幸运地赶上了每周日下午两点开演的昆曲“星期专场”,演的是《西厢记》。

 如此近距离体验“吴音雅韵”平生还真是第一次。走进宽敞的正殿,室内戏台前早已人头攒动,人们透着柔和的灯光,专注地欣赏着演员俊俏的扮相和细腻的表演,每到精彩时便会发出阵阵掌声。以前总有人抱怨说,这昆曲好是好,可是我们听不懂啊,现在好了,借助电子幕屏上同期显示的台词吴侬软语不再是听昆曲的拦路虎了。虽然没能听懂戏里唱的是什么,不过想想早已知道的《西厢记》故事,再看看演员们的一抬手一投足,我这个“伪戏迷”也算是过了一把昆曲瘾。

  7 藕园

 苏州古建素来是以园林取胜的,在平江路的附近就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藕园。听完戏以后,我就慕名寻踪,先是往东拐进了仓街,沿着仓街一路向北,再向东进入小新桥巷。藕园就在小新桥巷7号。

 藕园的东部旧址原来是清雍正时期保宁知府陆锦修建的“涉园”,又名“小郁林”。后来,辗转成了崇明祝氏的别墅。直到光绪初年,辞官来苏州隐居养老的安徽巡抚、两江总督沈秉成花重金买下了此园,并且聘请画家顾潭设计建造,在涉园旧址的基础上增建西花园。

 说是藕园,其实在里面是找不到藕的,因为宅院东西各有一园,又表达了“夫妇偕隐”的美好意思,“藕园”之名就此敲定。藕园最主要的景观是园内的黄石假山。东花园是涉园的旧址。园中主体建筑是一组重檐楼厅,名为“城曲草堂”,是当年园主宴请宾客的场所。西花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成了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后院有湖石花坛,北边儿是座藏书楼。回到北京后翻看一些资料我才知道,王祖贤演的那版《游园惊梦》就是在这儿拍的。 

 就像很多来过平江路的人一样,我也有着这样的感受:从观前街开始走,是闹市。走到平江路,安静了许多。再转到其间的小巷,简直就是桃源了。平江路是老苏州的缩影,但是这里的变化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一路走过来,我就发现啊,老外经营的画廊内部装饰很现代,但那些原有的木窗还是依然向屋外人们展示着自己的苍老;咖啡馆里面卖illy的咖啡,配很正的蓝莓芝士蛋糕;平江客栈采用了清一色的青瓦砖进行规整的堆砌,色彩和形式新颖,苏州味道和时尚元素扑面而来。其实,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时尚的,平江路都能展示出它令人陶醉的魅力。

 从平江路抵达干将路,我想,改天再游平江路,不是我一个人,而是该拉上朋友们一起来走走。在暖暖的太阳底下,让他们也来听听那些青石板背后的故事。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二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平江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称。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十三座桥跨越,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具有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北面是拙政园,南面是网师园,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平江路现在是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苍翠葱郁,撑出一片绿荫。驳岸上,一行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间。在这里,随意拐进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有平江府,再有苏州城。”平江,原为苏州府之名。据历史载: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升苏州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苏州为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后,改设苏州府。在二百五十多年中,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街名平江路即源于此。现在,苏州又有平江区的建制。

;

在平江路两边,鳞次栉比地保留着许多规模宏大、结构规整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布局轴线清晰、层层递进、装饰古朴典雅、工艺精致,反映了江南民居的文化特色。

在平江路,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一个像条船一样的房子,叫做“船屋”,船屋面积约有700多平方米,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仍完好地保存着雕花门窗和木质地板,十分珍贵。

礼耕堂潘宅是苏州古城内留存不多的清前期建筑,为徽商潘麟兆家族所有。礼耕堂潘宅坐北朝南,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一共五落六进,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建有门厅、大厅及三进楼厅。

建筑群以大厅为中线,但略略偏重于东侧,全部为粉墙黛瓦,以白灰两色为主色基调,屋宇都为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峻严大气。

轿厅,是旧时用来停放轿子,或轿夫、船工休息的地方,后有石库门可以通向后面大厅。

高悬“礼耕堂”匾额的大厅面阔五间,高约18米,进深14米左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古建厅堂。厅前横贯廊庑,顶部有“一枝香”翻轩。

步柱间开设14扇落地长裔。前檐挑檩头雕有水浪、龙头、鲤鱼,内檐雕灵芝梁垫,构思独特、精致、巧妙,图案简洁而饱满。

大厅前后设置“船篷”轩,中间为四界大梁,梁架间有精雕细刻的棹木共计8组16方,上面镌刻有各种民间故事和成语典故的图案。厅后并排有22扇屏门,可以通向后院。

大厅是主人行礼仪、接待宾客的地方。过去大户人家每逢有喜庆之事,就会在大厅中央铺设氍毹,张灯结彩,邀请戏班前来演剧。大厅内的东西两侧安装有木制隔障,戏班演出的时候可以撤除隔障改挂细帘,好让女宾在帘内看戏。

后堂楼为5开间两厢楼,为生活起居之所,采用重檐式建筑。楼下构有鹤胫轩和船篷轩,雕有各种花卉,寓意吉祥如意,虽已年久失修,但仍然清晰可辨。

大厅左右两侧为东西备弄,与东备弄一弄相隔,建有一座两层的花厅,名叫“半砚斋”,它面阔11米,进深13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部用来会客和举行小型演出,后部较小,专供小憩或读书之用。

半砚斋的东南角是“稼秣堂”,该堂清静雅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院落中,可从正南库门进入,门上原有砖雕门楼一座,刻有“艺苑口芳”4字,堂前为四合石板大天井,天井两侧为戏房。堂内中部和东西两侧的厅翼为观众席,厅翼上是阁楼,置屏门14扇。

稼秣堂的东面,有一处小巧精致、花石典雅的花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山势起伏,古木婆娑,趣意十足。假山叠有“水帘洞”,上有形似唐僧师徒、观音、鲤鱼、四不像等奇石数块,洞内还有自然形成的“福、禄、寿”等字样。

花园北面的鸳鸯厅是我国保留不多的全楠木大厅之一,十分珍贵。鸳鸯厅可以分为南北两半,一为圆形,一为扁圆形,所相互映衬称之为鸳鸯厅,构架和装修全部采用楠木。因为楠木身价昂贵,往往用来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砖雕艺术在传统建筑上应用非常广泛,是苏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砖雕艺人往往通过所雕塑的花卉、鸟兽、人物等反映人们祈求和平、吉祥、安宁的愿望。

由于砖的质地的关系,一般图案结构不甚复杂,但却严谨饱满,以多变的形式来突出它古拙朴实的风格,达到庄重典雅的效果。

礼耕堂潘宅原有8座砖雕门楼,其中3座最为精致,它们分别位于轿厅、大厅和堂楼前。这3座砖雕门楼宽3米左右,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均属砖雕中的上品。

轿厅前门楼镌刻着“居德斯颐”4个字,大厅前门楼镌刻着“秉经酌雅”4个字。四周镶以蝙蝠、荷叶、灵芝、牡丹等图案,寓意洪福齐天,富贵吉祥等。

整体造型美观大方、有繁有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苏州能工巧匠精雕细琢的功力,技艺高超。

第四进堂楼前的砖雕门楼的题额为“旭丽风和”,雕刻最为精美。檐下饰有回纹挂落,斗拱两跳,枫拱镂雕着各式花草。整体采用立体镂雕工艺,雕饰凸出画面。

上枋、下枋、兜肚、垂柱及两侧山面雕满四季花卉,两边雕着梅兰竹菊荷桂等花,还雕有石榴、灵芝、佛手、寿桃等,烘托着中央的百花之王牡丹,真是美轮美奂,千姿百态,又显尽古朴之风。

最为人称道的是左右垂柱定盘枋各雕饰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蟾蜍,憨态可掬,煞是可爱。蟾蜍是我国历史上祈嗣活动的吉祥物,深受百姓喜爱,刻在门楼上是希望它起到镇邪的作用,保护家人的平安。

门楼脊头镂雕着蝙蝠流云和飞龙流云,寓意“福到”和“龙腾虎跃”,那雕塑的云彩于白墙间朝外微微凸出,十分逼真。

平江路周围还有大批的老式民宅,有唐纳故居、钱伯煊故居、潘祖荫故居、潘隅芬故居、潘世恩故居、洪钧故居、郭绍虞故居和顾颉刚故居等,这些故居安静地矗立在江岸两边,述说着先辈的往事,彰显着江南独特的建筑魅力。

这些建筑多依河而建,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虽多已斑驳,但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

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他们把园林的美学应用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河道婉转,房屋便靠与回廊、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掩映,始终如画。偶然有一枝桃树斜斜地送到河面上,大有取凌波的意味。河道窄处,两岸援手可握,宽处也仅可容一船周转罢了。

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扩建,在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地段逐渐形成了许多狭小的街巷,有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这些巷子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

从平江路向南,几步之遥就能够听到悠扬古琴声,是从一家琴馆里面发出。走进中张家巷,不几步,又是一种稀奇热闹的江南丝竹之声,循声向前,则是一家书场,看台上的人说噱弹唱,好不热闹。

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则是一处崇脊筒瓦,牌匾显赫,还挂着大红灯笼的建筑,建筑庭院里十分宽畅,有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北为朝南的大厅,南面正中是一个古戏台。

据说,这个建筑物原先是全晋会馆,由清末寓居苏州的山西商人所建,不专为生意洽谈,仿佛在他们眼中,只有边喝茶听戏、边交流商情才是洽谈的正道。

戏台的天花板上不辞繁复地用藻纹装饰出窟窿形顶,状凹如井,顶端置一枚大铜镜,周围数百只浅雕黑色蝙蝠与数百朵金**云头圆雕相依相绕,色泽鲜丽异常,蝙蝠与祥云盘旋而上,直送到那铜镜片上去。

藻井的设计却别有妙用,它仿佛一个共鸣箱,演出时,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声音顿时变得洪亮圆润,余音更能绕梁不绝。

之后,平江路曾有过多次细致的保护和改造,但却只是修复原有的旧牌额。沿街很多老旧的住宅已经失去了原来居住的作用,只是外表看起来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的门板之下,乍看起来和一般的民宅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还可以窥出些端倪。

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息,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俗风情,述说着平江路的风华。

平江路上的石桥

1全晋会馆

地址: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

全晋会馆最初为清乾隆三十年山西钱业商人创建,后毁,为山西丝茶商人重建。

会馆沿街门厅三间,门前八字墙,门内戏楼由戏台及东西厢看楼组成。戏台为歇山顶,檐下上额枋雕饰戏文、龙凤、花卉,斗拱木雕贴金,光彩夺目。

现在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就坐落于全晋会馆内。大殿里的内戏厅既可向游客展示昆曲演出,同时也是曲友拍曲清唱的场所。

2洪钧故居

地址:平江路悬桥巷29号

沿着平江路悬桥巷朝西走,你会看到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它就是清同治戊辰年状元、兵部侍郎洪钧的故居。

整座宅第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苏州古城内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清末状元故居,设门厅、轿厅、花厅、大厅和上下房等。

如今,洪钧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馆,展出数十位在历史街区出生或生活过的名人事迹和相关物品,开设了中国科举制度展和“金榜题名”互动区域,到这里的小伙伴们既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哦~

3潘世恩故居

地址:钮家巷3号

虽然离繁华热闹的观前街只隔一条街,可钮家巷却终年幽深安静。在巷子西首,林木掩隐中坐落着一片中式建筑:清代状元潘世恩的故居。

“潘世恩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苏州市政府于2011年开始对其进行修缮,2013年8月竣工,耗资4300万元。如今,这里是苏州状元博物馆。

4潘祖荫故居

地址:平江路历史街区南石子街

潘祖荫是清朝咸丰年间的探花,一路官至军机大臣,晚年居住苏州,仿祖父潘世恩北京御赐宅第规制,将住宅改造成北方四合院的格局,正方形的庭院非常宽敞。

潘祖荫所得的两件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曾收藏于此宅。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占苏州前夕,潘氏后人将二鼎深埋地下保护,50年代初挖出献给国家。

如今,这里被改造成了花间堂精品酒店。不过,无论是木作、瓦作还是油漆作,都严格遵从古建筑的营造法式,用材也尽可能与原有构件保持统一。

5王鏊故居

地址:天官坊8号肃封里

天官坊是苏州廿四古坊之一,因明代大学士王鏊宅第在此而立。

此宅原为王鏊故居“怡老园”旧址,清乾隆年间,宅院被徽商陆义庵所购,更名“嘉寿堂”。

走进嘉寿堂,一个粉墙黛瓦的精致小院,面对院门一方秀美湖石,从厢楼到大厅古朴雅致的木结构,自有一种低调的贵族之感。

6沈德潜故居

地址:阔家头巷26号

沈德潜,清代著名诗人,乾隆曾称他为“江南大诗翁”、“朕之老诗友”。

现在的沈德潜故居,门口已经挂上了“苏州昆曲传习所”的牌子。整个宅子已然是昆曲爱好者聚会学习演艺的场所。

挑个好时候去,能撞上他们正在上课,听着他们伊伊呀呀,看着沈德潜故居的匾额对联、花草树木,恍惚间就回到了沈德潜的那个时代。

7章太炎故居

地址:苏州市锦帆路38号

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

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

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

8叶圣陶故居

地址:苏州滚绣坊青石弄5号

叶圣陶在苏州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三面回廊的庭院,一半是庭院,一半是中西式平房。

叶圣陶在此定居两年,淞沪抗战爆发后,辗转去四川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未再迁回苏州。

1984年底,叶先生决定把自己的宅地捐赠给国家,办一点文化方面的事情,修缮好的叶圣陶的这所故居成为了苏州杂志社所在地。

礼耕堂潘宅是苏州古城内留存不多的清前期建筑,为徽商潘麟兆家族所有。礼耕堂潘宅坐北朝南,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一共五落六进,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建有门厅、大厅及三进楼厅。

建筑群以大厅为中线,但略略偏重于东侧,全部为粉墙黛瓦,以白灰两色为主色基调,屋宇都为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峻严大气。

轿厅,是旧时用来停放轿子,或轿夫、船工休息的地方,后有石库门可以通向后面大厅。

高悬“礼耕堂”匾额的大厅面阔5间,高约18米,进深14米左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古建厅堂。厅前横贯廊庑,顶部有“一枝香”翻轩。

步柱间开设14扇落地长裔。前檐挑檩头雕有水浪、龙头、鲤鱼,内檐雕灵芝梁垫,构思独特、精致、巧妙,图案简洁而饱满。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下面我为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