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钟世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广东揭阳钟世族谱,第1张

希望对你有帮助

钟姓当今分布

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9%,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景谷及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万人以上的县市有:广东紫金、兴宁、梅县、新会,江西瑞金、于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宁乡等。

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钟姓是台湾第三十四大姓,子孙遍及全省各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屏东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商雄美浓、屏东内埔、桃园中坜、新竹市、桃源龙潭。

介绍文件

钟姓起源

钟姓起源共有四个: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产生钟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产生钟接系。桓公是这两支钟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许昌地区。

一、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桓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

十八世天乙,名履,契的十三世孙。契以前的原始公社时代,没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生产力十分低下。契封商以后,一方面遵帝尧之命,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和教育,一方面重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他们将战争得来的奴隶用到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逐渐形成。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是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向奴隶制过渡的主要标志。

传到天乙以后,他用伊尹为右相,仲虺(音会)为左相。伊尹是天乙妻陪嫁的媵(音映)臣(奴隶),仲虺是夏朝奚仲的后代,他本身就是一个部落的酋长。得到这两个人的辅佐,如虎添翼,商代的国力日益增强。在事实上造成了商将代夏的形势之后,天乙将都城从商丘迁徙到毫(今山东曹县),先灭了夏东部的两个小国即韦(今河南滑县)和顾(今山东范县),战败昆吾,乘势攻夏。夏桀到鸣条迎战,士兵败散,不敢回洛阳,逃到昆吾。公元前1766年,天乙挥师灭昆吾,夏桀败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夏朝最后灭亡。天下尊天乙为帝,称武王,在位13年,祀寿百岁,葬平阳府曲沃县。子二:太乙、太丁(十九世)。太乙早殁,幼子太丁太小,按“兄终弟及”,王位传天乙之弟外丙。两年又殁,再传仲壬。仲壬卒,王位传回给太丁之子太甲 (二十世)。太甲生二子:沃丁、太庚(二十一世)。王位先传沃丁,再传太庚。太庚生三子:小甲、雍己、太戊(二十二世)。王位先传小甲和雍己,再传太戊。太戊生三子:仲丁、外壬、河直甲 (二十三世),王位先传仲丁、外壬,再传河直甲。河直甲生一子:祖乙(二十四世)。祖乙生二子:祖辛、沃甲(二十五世)。王位传祖辛,生一子:祖丁(二十六世)。祖丁承父位,生四子:阳甲、盘庚、小辛、小乙(二十七世)。王位传小乙。小乙生一子:武丁(二十八世)。武丁子承父位,生二子:祖庚和祖甲(二十九世)。王位先传祖庚,再传祖甲。祖甲生一子:庚丁(三十世)。庚丁生一子:武乙(三十一世),子承父位。武乙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承父位为王,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三十三世)。王位传帝乙,帝乙生三子:微子启、微仲衍和受辛(纣)。

微子启是钟姓远古伯祖

三十四世微子启,帝乙长子。他和其弟微仲衍出生时,其母尚未贵为王后。升王后生子受辛。帝乙卒,王位传受辛(纣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发兵伐纣,商朝灭亡。微子启和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东海(今江苏沛县),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丘。

桓公御说孕育了钟姓茂分两支祀,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围,史称“三监”。武王即位两年卒,子成王继位,因年幼,周公旦辅佐。三年(公元前1062年)监视武庚的三叔欺侮成王年幼,带头发难,指责周公旦妄图篡位。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危及周初政治,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发兵平叛,杀武庚,废三监。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国号宋,爵位公,从此有了宋国。

钟姓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

钟姓是在宋国时孕育产生,所以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实际是伯祖。微子启卒,他的儿子早死,有孙名膈年幼。根据周制“兄终弟及”,王位传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一子,名稽(三十五世)袭父爵,稽生一子:申(三十六世)。申继父位,生二子:共、(日易)(三十七世)。共(泯公)生二子:长弗父河,次鲋(三十八世),弗父河是孔夫子的上十代始祖。王位先传共,薨后传其弟鲋。鲋生一子:举(三十九世)。举承父位,生一子:(间见)(四十世),(间见)承父位在位30年,传位哀(四十一世)。哀在位不到一年而卒,传位子戴(四十二世)。戴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司空(武公)在位18年。卒前将王位传其弟和(穆公),武公司空生一子:兴夷(四十四世)。穆公和在位9年,卒前又将王位再传兄之子兴夷(殇公)。但殇公被太宰华督所杀,另立穆公和之子冯为庄公(四十五世)。庄公生二子:长捷、次御说(读悦)(四十六世)。庄公在位19年卒,先立捷为闵公,闵公被大将南宫长万杀害,再改立次子御说为桓公。

二、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钟离接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次子钟离接为避父难,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他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四十六世桓公御说(音悦),庄公冯次子。他的长兄闵公捷与大将南宫长万行猎,被南宫长万杀于蒙泽。群臣于是立御说为桓公。桓公生三子:长目夷,字子鱼;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三子遨(四十七世)。公元前638年,襄公兹甫欲继齐桓公称霸诸侯,与楚泓水一役为楚所败,身受箭伤,一蹶不振,欲联晋报仇,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公子遨在晋国生子,改姓伯,六代后传至伯(喜否),又六代传至钟离昧。钟离昧遇害以后,其次子钟离接单姓钟,襄公兹甫在位14年,公元前 637年卒,子王臣继位(四十八世)。王臣在位17年,公元前 620年卒,宋国大乱,王臣弟御杀王臣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群臣不服,联合起来杀御而立王臣少子杵臼为昭公。昭公卒,子鲍革继立为文公(四十九世),文公在位22年,公元前 589年卒,子共公段立(五十世)。共公段在位13年,公元前 579年卒,子平公成立(五十一世)。平公成在位44年,公元前 532年卒,子元公佐立(五十二世)。元公佐生二子:长头曼,次(礻+瑞-王)泰(五十三世),(礻+瑞-王)泰生纠,纠生特。佐死在去鲁国的路上,子头曼立。景公头曼在位64年,公元前453年卒,头曼无嗣,只好立其弟(礻+瑞-王)泰的孙子,他的侄孙公子特(五十四世),这是七百多年宋国历史上第一例隔位传代。昭公特在位47年,子一:购由(五十五世)立。购由在位8年,子休公田(五十六世)立。休公田在位22年,子辟公僻兵(五十七世)立。辟公僻兵生四子:长剔成,次偃,三昌,四烈(五十八世),辟公在位3年卒,长子剔成立,他是宋国第二十五位国君,也是宋国780年历史的最后一世。但在公元前328年,他的公爵没有维持下去,遭其二弟偃的袭击,剔成奔楚。赶走了剔成之后,偃自立为君,自称君偃。这是夏桀殷纣一类的一个昏庸腐败之君,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军将其攻灭后,他的三弟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姓钟姓,翻开了钟姓历史的第一页。

四十八世伯扈,宋国四十七世公子遨之子。公子遨奉其兄襄公兹甫之命,出使晋国,不辱使命,争得了晋国的支持。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上台,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再伐宋,宋告急于晋。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出兵与宋联军在城濮大败楚军,报了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败于楚国的“一箭之仇”。公子遨出使晋国,再也没有回宋国。在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四十九世)。伯宗生一子:伯州犁(五十世),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五十二世)。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名钟离(竹甫皿)(五十三世),钟离篮生一子:钟离髦(音矛,五十四世)。钟离髦生一子:钟离秩千(五十五世)。钟离秩千生一子:钟离垣 (五十六世)。钟离垣生一子:钟离(鬲+傻-亻)(音宗,五十七世)。钟离醒生一子:钟离昧(五十八世)。钟离昧生于周末,仕西楚霸王项羽为车骑将军。公元前202年楚霸王败死,钟离昧逃亡投奔在汉大将韩信府,被汉王用陈平计害死。钟离昧生二子:长发仍居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一带),次接为避祸去离字单姓钟,开创了中原继钟烈姓钟以后,钟接系钟姓的新纪元(五十九世)。

三、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钟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名闻遐迩。

四、是不少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一个叫钟志深的人人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此外,羌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回族、裕固族等也有钟姓。北魏高祖时,有羌族人钟岂内附。清代满洲人世居沈阳、项托等地,满洲八旗人钟吉氏改姓钟。比较有名的有钟保,镶黄旗人,初仕刑部笔帖式,后升郎中,工部侍郎,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湖广巡抚。他还是有名的孝子。钟音,镶蓝旗人,原姓觉罗氏,乾隆进土,官至礼部尚书。还有钟依,蒙古族白旗人,光绪中为归化副都统。彝族人姓钟的有钟里、钟拉(属狄俄米安家支),钟鄂勒是裕固族钟姓,属贺郎格家部落,世居甘肃南,清末民初改姓钟。台湾省的钟姓居民,在日本人侵占统治时,有的被迫改姓金重,就是将繁体的钟字分开,变为日本姓,还有的被迫改姓山田。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他们也改回姓钟。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钟姓家谱介绍

钟姓家谱介绍

编修族谱

我国自三国时魏文帝董定氏族门第之后,东晋南北朝以来都十分重视编修族谱的工作。唐太宗李世民命高士廉撰《氏族志》百卷,共293姓,为各姓氏编修族谱提供了依据。钟姓修谱起于此时。

宋代的谱牒,为后来不断充实和完善族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钟姓修谱基本上按照“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成例进行。平均每次修谱的间隔时间是半个世纪。也有因战争或灾荒而拖延百年左右的。

编修族谱,谱序是一件极为重要、极有讲究的事。一篇有分量的谱序,可以使这一族增光添彩,提高名气。所以,有的族谱不惜用重金聘请名人名家作序。名人名家一般不容易请到,尤其是地位高、名气大的名人名家更不容易延请。

族谱的体例与内容

钟姓族谱,不论大族和小族,一般一部“谱”中都有“总谱”和“分谱”。总谱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有历届谱序、开宗和源起始祖图像、源流考、迁徙考、名位考、宗规谱戒、人物传记、艺文杂志、本族盛事等等。过去的族谱还记有田园、山罔、房产、地产。分谱主要是各房各支世系,基本上是五代一个层次。每一个人的名字分前、中、后出现三次。第一次作为父亲的儿子出现在父亲名下,第二次是自己“立柱”,第三次则是作为儿子的父亲,出现在儿子“立柱”时的前面。

家谱文件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湖南省益阳市十修《钟氏族谱》

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

《钟氏族谱》

湖南桃阳县钟氏十修族谱

江西龙南象塘钟氏十修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八修族谱》

浙江会稽至德堂 民国12年 (1923年)《会稽钟氏宗谱》

清光绪9年 (1883年)《谱暨钟氏宗谱》

家谱文件

钟姓字辈

钟姓字辈(字派)

入川钟姓近年整理了世系,定下100个字派:

“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前20个字派是钟毓灵入川时从福建带去的。二十一世至四十世,反映钟氏子孙,继承先祖好的家规宗训、道德品质教育,建功立业。四十一世至六十世,反映钟氏来自颍川,先祖入赣入闽入川,过去的族谱由钟廷风和友文之子侄毅、密、刚、察、裕五人修的,六十一世至一百世,是赞美钟察的一首诗,文字上作了一些取舍,变成字辈。

入川始祖从原籍带到四川是20个字派:

“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

近代续修了一次族谱,新增的80个字派是:“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入湘钟姓32个字派:

“大海生金,国泰连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芳生大洛,大洛生海南,海南生尧生,尧生生金石,金石生国兴,国兴生泰若,泰若生连芳,联芳生荣里,荣里生紫荫,紫荫生受恩,受恩生九龙。”

钟九龙一支入湘前的世系字派是:

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后续字派为: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

邑中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 20个字派:

“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到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第七次修谱时,又定了20个字派,即:“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派,即:“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三次修谱,定了 60个字派,现在到了30代,可见古人先贤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是多么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宁都钟姓原有的老字派为:

“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后来增加了二十四个字派即:“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 1995年第十次修族谱,再增加20个字派,即:“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宝溪堂首修族谱定下了 40个字派:

英饶士可思,仲端世高应,承汝元享象,问学振邦良。瑞起荣宗彦,廷有国华扬。祥开家自茂,敬祖久诗昌。

湖北钟姓早期的字派是: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后续的字派是:“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益阳钟姓宋代钟芳曾定下32个字派,后来在清雍正年间三修时又增32个字派:

“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现在已发展到“敦”字辈。后来的几次修谱,他们又续作了40个字派,连前两次合104个字派。新续的40个字派是:“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兴国县为钟姓接系“锁定”的120个字派:

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

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

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

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枝盖湖广钟湛裔字辈谱: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江西靖安钟氏的字辈谱是:

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民国十二年(1923年)钟歆久纂的《钟氏宗谱》中载,江苏靖江钟姓一支字辈为:

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降祥瑞。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江西瑞金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20个字派。到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第七次修谱,又定下了 20个字辈。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辈。:

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 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的字辈:

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月良。伦克尚尊亲,

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

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四川内江钟氏瑞龄公支的字辈:

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

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湖南平江颍川堂钟氏的字辈:

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 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 礼乐家声远,

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钟湛支的字派: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湖南醴陵醴东汾石钟氏的字派:

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 为善培根本,

敦书道义崇。 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颍川堂钟氏的字派:

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 学优昭世训,

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

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

国成世泰,邦奠朝熙。 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

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

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9%,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景谷及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万人以上的县市有:广东紫金、兴宁、梅县、新会,江西瑞金、于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宁乡等。

钟姓是台湾第三十四大姓,子孙遍及全省各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屏东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商雄美浓、屏东内埔、桃园中坜、新竹市、桃源龙潭。

扩展资料:

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月良。伦克尚尊亲,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

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四川内江钟氏瑞龄公支的字辈: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湖南平江颍川堂钟氏的字辈: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 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

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钟湛支的字派: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湖南醴陵醴东汾石钟氏的字派: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 为善培根本,敦书道义崇。 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颍川堂钟氏的字派: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 学优昭训,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国成世泰,邦奠朝熙。 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一、 寻根溯祖  1、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另,周朝时,替国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国家只称“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称的只有周王室和鲁国。春秋时鲁国改称宗伯,负责宗庙祭祀礼仪,有世袭此职者,其后代便以“宗”为姓。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与钟氏皆晋伯宗之后也。春秋时,宋桓公生三子:长眱;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三子敖。公子遨奉其兄襄公兹甫之命,出使晋国,不辱使命,再也没有回宋国。在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伯宗生一子:伯州犁,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

  3、出自偃姓,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宗子的后代也称宗氏。

  4、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氏之后《元和姓纂》。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5、出自刘姓,以职官名命姓,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孙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 [编辑本段]二、繁衍播迁  宗姓源出多头,先秦时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阳、安徽庐江、四川渠县、河南淮阳、淇县以及山东淄博一带落籍,如:《左传》中陈国的宗竖,卫国的宗鲁,齐大夫宗楼。汉朝时,河南南阳宗氏是当时名门望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家辈出,如:五官中郎将宗伯,河内太守宗均(宗伯子),辽东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隶校尉宗意(宗京子),汉司空宗俱(宗意孙),汝南太守宗资(宗均孙),宗资子宗承字世林以及从事历法研究的宗绀、宗诚。东汉以后,宗姓在陕西西安落籍,并以此为跳板繁衍播迁到今甘肃陇西、兰州一带。三国时,河南南阳宗预因入仕而进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阳。两晋时,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阳宗氏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 夬、宗 悫、宗 测、宗懔等。隋唐间南阳宗姓徙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为后梁南弘农太守,南阳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东。唐末五代时宗泽八世祖,由南阳迁于浙江义乌,此际宗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带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发展重心渐移到了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们逃亡于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明初,山西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等地之宗姓入居东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编辑本段]三、郡望堂号  堂号

  忠简堂:宋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谥忠简。

  安西堂:后魏宗政珍孙,官安西将军、光禄大夫。孝昌时为都督,讨平乐汾州叛贼。

  堂号还有:“河东”、“希晦”、“京兆”、“碧山”、“南阳”、“松柏”、“新柳”、“忠诚”、“含香”、“忠简”等。

  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设置,治所在宛县(故城在今河南南阳)。

  河东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彭城郡: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编辑本段]四、历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父伯,东汉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迁东海相。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

  宗资字叔都,南阳安众人也。家代为汉将相名臣。祖父均,自有传。资少在京师,学孟氏易、欧阳尚书。举孝廉,拜议郎,补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闻于海内”也。

  三国蜀汉镇军大将军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景耀元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少聪颖。东晋末至南朝宋时,屡征其为官,均不就。长于琴书,尤喜书画,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画所游山水名胜。著有《明佛论》和《画山水序》。为南朝宋时杰出的书画家。

  宗悫:南宋南阳郡涅阳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愿,答曰:"原乘长风破万里浪。"历封镇武将军、左卫将军。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阳侯。

  梁尚书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中兴初,迁御史中丞,以父忧去职。起为冠军将军、卫军长史。天监元年,迁征虏长史、东海太守,将军如故。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是冬,迁五兵尚书,参掌大选。三年,卒,时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齐艺术家宗测字敬微,炳之孙也,代居江陵。性善书画。传其祖业,隐庐山。画阮籍遇孙登于行障上,坐卧对之。又永业寺佛影台。皆称臻绝。尝游衡山七岭,著《衡山记》。

  宗懔者,亦南阳人,梁吏部尚书,梁亡入周,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着《荆楚岁时记》,今存于世。

  宗元饶,南朝陈吏部尚书,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学,以孝闻。仕梁为征南府外兵参军。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陈武帝受禅,稍迁廷尉卿、尚书左丞。元饶性公平,善持法,谙晓故事,明练政体,吏有犯法,政不便时,及于名教不足者,随事纠正,多所裨益。迁南康内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课,存问高年,拯救乏绝,百姓甚赖焉。以课最入朝,诏加散骑常侍。后为吏部尚书,卒。

  唐代有少监宗政辩。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后从姊子,及进士第,累迁户部侍郎。其先南阳人。曾祖丕,后梁南弘农太守,梁亡入隋,居河东之汾阴,故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与谢偃等撰《括地志》。

  宗泽(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军,临终时,还三呼"渡河"。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进士,江苏兴化人。历官福建参政、提学副使。曾率领福建军民抗击倭寇,病逝于任上。文章与李樊龙、王世贞相切磨,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书画家,七岁咏梅,远近传诵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谓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屡空,未尝以贫告人。康熙初,贡太学,铨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画山水,工诗。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与从弟元豫、观,从子之瑾、之瑜皆工诗,有“广陵五宗”之目。

  清书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涤甫),号涤楼,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累至山东运河道,以疾告归。年甫三十,历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书院。归后,主戢山书院,成就甚众。稷辰著有《躬耻斋文钞》二十四卷,诗钞二十八卷,及《四书体味录》,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 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 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宗作为姓的读音是zōng。

宗字的释义:

1、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庙。~祠。

2、家族:~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制统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族。~室(帝王的宗族)。~兄。

3、派别:~派。禅~(佛教的一派)。

4、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旨。开~明义。

5、尊奉:~仰。

6、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师。

7、量词,指件或批:一~心事。

8、姓。

组词、释义及出处:

1、宗庙

释义: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出处:《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

2、宗祠

释义: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祠堂。

出处:刘大櫆《方氏支祠碑记》:“然吾以为后世之宗祠,犹有先王宗法之遗意,彼其所谓统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

宗字的造句:

1、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具体表现在城市布局、庙和宗祠、统民居四合院、庙民居的楹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据介绍,民国时,有一官半职的都会在祠堂挂匾,当时苏氏宗祠就曾经挂着一个横匾,俗称“烧猪盆”,这个横匾就是表彰苏廷章的。

3、近日,高淳区桠溪镇石牌村新修的家族宗祠内热闹非凡,高淳周姓后裔代表与来自溧阳、郎溪的周姓后裔代表在此举行祠堂挂匾、家谱发送以及祭袓仪式。

4、漫步水街,参观胡氏宗祠、胡宗宪尚书府、奕世尚书坊等,感受徽派文化与艺术。

5、从燕岭摩崖石刻归来,骑行半小时后就会看见王氏大宗祠,它是埔心村古建筑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家谱是以字辈来进行排列的。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很多字辈也将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但其实字辈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姓名一样重要,按字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这在古时候各个名门望族都是有着无数个字辈,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

字辈都是祖辈定下来,一代代传承的,每个姓氏可能都点不一样。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名字里了。久而久之,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

家谱有利于人们寻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记载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系内容也成为人们寻根的主要依据。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关于字辈的起源,现已难以考证,不过一般认为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的形式很丰富,其中以类诗体和对联最为常见。

用对联作字辈也很多,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山东蓬莱井湾周家周氏辈分,自十六世开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拟定“敬绍成勋,林田自云可乐;广启善道,本宗永得其昌”。

下面以孔氏字辈为例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这算得上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字辈来历了,代代都是由皇帝和政府亲自拟定。

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吧。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孔令辉就是令字辈。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是祥字辈。著名援藏干部孔繁森是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是庆字辈。

再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子辈起,每五个字辈的命名,以五行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

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讳偏旁部首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

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宗姓

广东揭阳钟世族谱

希望对你有帮助钟姓当今分布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9%,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