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姓的迁徙分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3收藏

寇姓的迁徙分布,第1张

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蒙古族、满族寇姓多是蒙古姓(翁阔特)转变而来。

今北京市,陕西省的榆林市、铜川市,重庆市的渝北区、垫江县,黑龙江省的三江市、绥化市、宁安市、伊春市、望奎县,湖南省的慈利县、张家界市慈利县,四川省的广元市苍溪县、绵竹市、达县、高县、南溪县、巴中市、南充市营山县、阆中市、宜宾市、郫县,山东省的菏泽市、聊城市阳谷县、莱州市、日照市、淄博市临淄区、平邑县、潍坊市安丘县、利津县、微山湖市、巨野县、滨州市滨城区、威海市、寿光市、诸城市、阳谷县,天津市,河北省的海兴县、泊头市、冀县、抚宁县、河间县、衡水市武强县,朝阳市、丹东市岫岩地区、海城市、大连市庄河县、兴城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吉林省的安图县、汪清县、图们市、前郭县、桦甸市,浙江省的衢州市,山西省的上谷县、榆次市,陕西省的吴堡县、黄陵县、周至县,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宝鸡市、铜川县、礼泉县,河南省的许昌市禹州市、郸城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郑州市新郑市、上蔡县、清丰县、新县,汝州市,湖北省的孝感市、钟祥市、遂宁市,福建省的德化县,江西省的上饶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仑贝尔市、赤峰市、包头市,贵州省的贵阳市息烽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安徽省的颍上县,甘肃省的景泰县,台湾省,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均有寇氏族人分布。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①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② 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叩德氏,满语为Kod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叩氏。

⑵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mongu或Koholo mongu,汉义“钩、弯曲、鞠躬”,人数不多,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有四支分布,后多冠汉姓为寇氏。

⑶满族寇拉氏,满语为Kora mongu,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人数众多,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关氏等。

⑷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mongu,汉义“麻袋、小仓库、储物袋”,人数不多,有四个分支,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孔氏等。

源流六

(辽宁巴尔虎旗暨翁阔特寇氏族史)记载辽宁省岫岩、庄河,吉林省安图、汪清、图们,黑龙江省望奎,山东威海等地很多寇姓是蒙古族巴尔虎旗翁阔特(后改汉姓寇)而来。

一、“寇姓”的起源众多,最早起源于周代。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二、其他起源

1、源于姬姓

亦是以官名为氏。周朝初年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2、少数民族改姓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以及满族汉化后的改姓。

3、源于子姓

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公子鳞,字矔,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为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第十七世孙,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的庶弟,其兄长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太宰子眱(字鱼)。

扩展资料

寇姓的历史名人

1、寇恂

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出身豪强大族家庭。王莽末年任上谷郡功曹,辅佐太守治理郡事,以才智出众、刚强果决深受太守耿况的器重。光武帝(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颍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

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他一生戎马,奋其智勇,所得俸禄,却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治民有方,威望素著,屈己为国,顾全大局,当时人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都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2、寇封

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

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

3、寇准

北宋政治家,诗人,华州下邽人。为人刚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他力主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谥忠愍。著有《寇忠愍公诗集》。

-寇姓

导语:寇姓是我国很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排名在我国姓氏第272位的姓氏。人口较少,约有25万余,分布较广,在北京、陕西、黑龙江、河北、浙江、青海、贵州、内蒙古、福建、安徽、广东等多个省区都有分布。若有姓寇的人家想为自家的寇姓宝宝取个好听的名字,知道要怎么取吗?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寇姓宝宝起名字大全。

寇姓宝宝起名字大全

1)、寇姓女宝宝起名

寇歆琰、寇诗蕊、寇童萍、寇容娉、寇凝竹、寇觅翠、寇傲之、寇亚畅、寇南蕾、寇美楠、寇思菱、寇冷梅、寇静枫、寇泰笑、寇思嫣、寇紫雪、寇秋蝶、寇念真、寇观蓉、寇秋翠、寇盼雁、寇代珊、寇蕉杏、寇语蓉、寇昕轩、寇杨怡、寇白桃、寇暖翎、寇凝梦、寇译华、寇初柔、寇凝蝶、寇巧悦、寇晓曼、寇翠丝、寇熙柔、寇琪依、寇佩靖、寇叮丹、寇楚妘、寇佩欣、寇红柏、寇洁曼、寇琳珺、寇菲蕾、寇蓝心、寇玫欣、寇薇婧、寇婉缦、寇羽盈、寇缘冉、寇潜颖、寇暄灏、寇夏烟、寇静纯、寇子菡、寇婉益、寇采菲、寇念兰、寇傲曦、寇凤恬、寇菲锦、寇月婉、寇菀靖、寇妡奕、寇阳阳、寇静茹、寇娜莹、寇婷昱、寇艺丹、寇莹柳、寇绯雪、寇希珊、寇蕊影、寇梦沐、寇艺歆、寇春青、寇婉愉、寇静羿、寇笑芃、寇凡璐、寇雪含、寇芳润、寇代馨、寇韦欣、寇羽萧、寇丞妍、寇华茹、寇欣月、寇夏灵、寇萍楠、寇娴洛、寇薇洁、寇如笛、寇芙蔺、寇敏茵、寇丽芝、寇家敏、寇安妮、寇漪萍、寇霄妤、寇江蓉、寇承毓、寇昶婥、寇琉露、寇洁妮、寇娜盈、寇婉玗、寇钰谣、寇丽冬、寇沐虹、寇艳欣、寇如依、寇梓楠、寇芃恋、寇靓姿、寇堂燕、寇晓姝、寇佩玖、寇琼娇、寇影盈、寇妩橙、寇锦丽、寇靖玥、寇云彦、寇筱芙、寇冉晴、寇益如、寇姗灵、寇瑶春、寇慕玫、寇昀玫、寇嫣然、寇晶雨、寇倩亚、寇玥璇、寇紫夏、寇欢怡、寇姣皙、寇疏娅、寇莀璐、寇昕瑶、寇涵朵、寇茜华、寇雅锦、寇艾云、寇忆瑶、寇夏甜、寇丽茜、寇雅栩、寇淳诗、寇丁灵、寇芯雅、寇柔贞、寇迎书、寇瑞澜、寇瀚爱、寇晴音、寇函敏、寇官莲、寇听璇、寇千沛、寇家玥、寇飞岚、寇奕晴、寇艺微、寇洁娜、寇虹滢、寇妤柳、寇汪媛、寇月洁、寇芸秀、寇珂琳、寇颖彤、寇舒滢、寇颢柔、寇君悦、寇滢遥、寇愫兮、寇玉嫣、寇涵泓、寇译雅、寇秋韵、寇西辞、寇冬轩、寇立颖、寇韶荣、寇舒丹、寇吴语、寇道诗、寇恒玥、寇娅蕊、寇绮毓、寇语冉、寇鹃滟、寇琳瑜、寇容语、寇筠竹、寇静桐、寇柠烨、寇艳荣、寇柳霜、寇念柳、寇琼瑗、寇媛屹、寇莘霁、寇玉淇、寇佩筱、寇希瑾、寇楚沫、寇妘妃、寇维娜、寇霖宸、寇晓婉、寇怡媛、寇竹虹、寇茵音、寇海珍、寇景钥、寇铎昕、寇斐心、寇璇恩、寇瑾丹、寇玫锦、寇菲琳、寇维怡、寇丽妙、寇长英、寇箐梓、寇熎楚、寇慧韶、寇泽敏、寇昶婕、寇闰媛、寇眉彩、寇玲颜、寇益蔓、寇芷渊、寇瑶牧、寇婉兮、寇皓芩、寇雨欢、寇瑶昱。

2)、寇姓男宝宝起名

寇润雨、寇泽龙、寇松龄、寇庆全、寇晨悦、寇艺迪、寇丰年、寇晓会、寇维君、寇来乾、寇来攀、寇来挣、寇建兆、寇纪辉、寇洪生、寇一泽、寇呈浩、寇呈俊、寇牧谷、寇元榛、寇翌棠、寇程翔、寇智程、寇昱程、寇煜翔、寇程德、寇柄煦、寇逸舒、寇逸琨、寇逸帆、寇逸铖、寇逸燊、寇逸昊、寇逸函、寇逸林、寇逸杭、寇逸琪、寇逸南、寇逸钧、寇逸旻、寇逸宵、寇逸铭、寇逸坤、寇逸凯、寇逸川、寇逸玟、寇逸行、寇逸修、寇逸升、寇逸研、寇逸驰、寇逸聍、寇逸丞、寇逸百、寇逸笛、寇逸寒、寇逸颜、寇逸弈、寇逸羽、寇逸遥、寇逸加、寇逸信、寇逸庭、寇逸潼、寇逸隆、寇逸凡、寇逸源、寇逸霖、寇逸宣、寇逸至、寇逸柯、寇逸少、寇逸抒、寇逸楷、寇逸夌、寇逸扬、寇逸之、寇逸非、寇逸光、寇逸华、寇逸超、寇逸曦、寇逸清、寇逸远、寇逸薪、寇逸彤、寇逸美、寇逸尘、寇逸晗、寇逸伟、寇逸承、寇逸峻、寇逸灏、寇逸喆、寇逸成、寇逸朗、寇逸疏、寇逸恒、寇逸诗、寇逸儒、寇逸礼、寇逸知、寇逸慜、寇逸濠、寇逸渺、寇逸讯、寇逸聪、寇逸濡、寇逸漩、寇逸邦、寇逸昌、寇逸歌、寇逸孺、寇逸才、寇逸俊、寇逸茗、寇逸卿、寇逸翔、寇逸含、寇逸力、寇逸笙、寇逸搏、寇逸晟、寇逸骁、寇逸韬、寇逸烽、寇逸欣、寇龙逸、寇莛逸、寇禹逸、寇雍逸、寇楷逸、寇吉逸、寇欣逸、寇谦逸、寇垚逸、寇政逸、寇迁逸、寇均逸、寇晨逸、寇恒逸、寇筱逸、寇若逸、寇心逸、寇端逸、寇乾逸、寇云逸、寇斯逸、寇疏逸、寇廷逸、寇丰逸、寇扬逸、寇茗逸、寇歆逸、寇矾逸、寇钧逸、寇致逸、寇柏逸、寇冬逸、寇昕逸、寇百逸、寇珲逸、寇言逸、寇诗逸、寇锦逸、寇庭逸、寇宁逸、寇暖逸、寇栩逸、寇友逸、寇瑾逸、寇昭逸、寇鹏逸、寇书逸、寇誉逸、寇函逸、寇存逸、寇允逸、寇举逸、寇志逸、寇梁逸、寇萧逸、寇岩逸、寇纬逸、寇诺逸、寇儒逸、寇峻逸、寇楚逸、寇楠逸、寇舒逸、寇思逸、寇汇逸、寇秋逸、寇逍逸、寇彦逸、寇坤逸、寇子逸、寇钰逸、寇磊逸、寇唯逸、寇霖逸、寇源逸、寇邦逸、寇春逸、寇湘逸、寇语逸、寇恬逸、寇琛逸、寇喆逸、寇洋逸、寇燊逸、寇凯逸、寇潇逸、寇蕴逸、寇殊逸、寇展逸、寇至逸、寇宸逸、寇怀逸、寇岩玺、寇岩军、寇岩琦、寇岩喜、寇岩灏、寇岩融、寇岩皓、寇岩抒、寇岩修、寇岩谊、寇岩科、寇岩程、寇岩羿、寇岩钧、寇岩昌、寇岩武、寇岩翌、寇岩枫、寇岩恒、寇岩滕、寇岩鹏、寇岩峻、寇岩秋、寇岩绪、寇岩拓、寇岩承、寇岩成、寇岩钰、寇岩烁、寇岩博、寇岩越、寇岩祎、寇岩夕、寇岩卿、寇岩炜、寇岩裕、寇岩存、寇岩易、寇岩欣、寇岩占、寇岩平、寇岩泓、寇岩升、寇岩育、寇岩烽、寇志岩、寇承岩、寇孺岩、寇伯岩、寇翌岩、寇谊岩。

寇姓宝宝好听的名字

01、寇晟柏

晟:指旺盛、兴盛、光明。晟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前途光明、兴旺发达、乐观之义;

柏:常绿乔木,木质坚硬,纹理致密。柏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细心、坚强、新旺发达之义;

02、寇予呈

予: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后指任意索取,给予,赞许,称誉。予字五行属土,用作人名意指恩惠、杰出、名誉之义;

呈:一般指奉献,献出,如呈献;也指显出,露出,显露,如显示才华。呈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外向、活泼、多才多艺、乐于奉献之义;

03、寇铭淏

铭:刻写或题写的格言;牢记不忘。铭字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杰出之义;

淏:指水清的样子。淏字五行属水,

04、寇宸莹

宸:指屋檐,深邃的房屋,比喻庇荫;也指帝王的住所,宫殿,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宸字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尊贵、德高望重、严于律己之义;

莹:本义指光洁像玉的宝石,光洁,透明。莹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珍贵、不染纤尘、聪明有智慧;

05、寇诗怡

诗:指有极高成就的诗人。诗字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贤才、文雅、成就不凡;

怡:指愉快、安乐、和悦的样子。怡字五行属土,用作人名意指平安、顺利、和悦、温和之义;

寇姓宝宝好听的名字推荐

『寇思琪、寇绮梦、寇书兰』

『寇筱乐、寇羽墨、寇敏隽』

『寇恩熙、寇芷若、寇宝玲』

『寇傲菡、寇思璇、寇燕玲』

『寇青曼、寇可儿、寇锦娜』

『寇玉珠、寇苑莹、寇嘉玲』

『寇若烟、寇如萍、寇莉娅』

『寇诗蕾、寇菁桦、寇依莲』

『寇莉娟、寇晓红、寇尹娜』

『寇悦娜、寇曦阳、寇笑虹』

『寇黎薇、寇跃星、寇莉思』

『寇丹萍、寇紫安、寇筱婷』

『寇幸颖、寇雪莹、寇月恒』

『寇佳婷、寇晓瑜、寇涵霜』

『寇萧雅、寇晨熙、寇涟梦』

『寇名华、寇盼晓、寇妮娅』

『寇紫安、寇心诺、寇思楠』

『寇婉妍、寇梦萍、寇涟芸』

『寇彩霞、寇芯爱、寇晶莹』

『寇承业、寇泰宁、寇明轩』

『寇文石、寇向笛、寇浩言』

『寇英彦、寇温茂、寇明哲』

『寇又钧、寇锐达、寇建同』

『寇冠宇、寇立辉、寇凯定』

『寇又钧、寇嘉茂、寇志勇』

『寇德海、寇乐邦、寇英陶』

『寇浩长、寇鸿博、寇家明』

『寇翰池、寇文石、寇高峰』

『寇翰采、寇凛浩、寇梓轩』

『寇思吴、寇承载、寇承颜』

『寇天承、寇泰华、寇俊楚』

『寇子墨、寇嘉宏、寇泰昌』

『寇志诚、寇博达、寇嘉懿』

个人的大胆揣测:‘措火牛录西哈拉’是蒙古族一部落名称,但无从求证。。。

辽宁蒙古族风采

前 言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辽宁省内的蒙古族人口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现有67万人口。

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的一部分,自蒙古草原逐步南下,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定鼎北京后,一些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辽宁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北票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清代,辽宁境内蒙古族的阶级等级分明。统治阶级是蒙古封建王公贵族,被统治阶级分为平民阶层、属下阶层和奴隶(家奴)阶层。满族统治者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统治蒙古族人民。对蒙古族地区的汉族,设置厅、县机构进行统治。属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属哲里本盟的科尔沁左翼前、后旗,以及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三陵”牧场),均在辽宁境内。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音乐舞蹈优美动人,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同时,培育和造就了尹湛纳希、恩格特古斯、罗卜桑却丹等一代名人,由于信仰喇嘛教,寺庙林立,因而与建立寺庙相关的雕塑、绘画、石刻等艺术有过辉煌的成果。在医药事业方面,辽宁的蒙医蒙药独具特点,饮誉中外。在传统体育活动中,赛马、摔跤、射箭等项目代代相传,尤其那达慕大会不仅是对丰年的祝贺,更是蒙古族人民健身娱乐的大展示和相互交往的盛会。在风俗习惯方面,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个别风俗习惯,但仍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完全获得了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政治上,由于中国***的民族团结、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辽宁蒙古族地区建立了两个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23个蒙古族乡、镇和联合乡镇。同时,享有对国家大事的参政议政权利。在经济上,辽宁蒙古族一改旧社会的落后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的地方接近小康水平。在文化上,辽宁蒙古族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整理和挖掘了大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的辽宁蒙古族部分,并有新的文化艺术创作。蒙古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蒙古剧、蒙文书报出版等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形成了体系,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辽宁蒙古族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民族素质不断提高。

民族来源

辽宁省蒙古族来源于多个蒙古部落。明代前期,有兀良哈部(即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蒙古人)。明末清初,喀喇沁部蒙古人、土默特都(含蒙郭勒津部)蒙古人、科尔沁部蒙古人先后游牧、驻牧辽宁境内。清前期,一些察哈尔部蒙古人、巴尔虎部蒙古人,八旗蒙古人进入并定居。这些蒙古人的后裔,主要分布、聚居在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及昌图、康平、法库等县。

(一)、族称来源

蒙古族在尚未形成、统一使用“蒙古”一名之前,其先人与中国古代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就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隋唐时期的蒙兀(蒙瓦)室韦是蒙古族的先世。蒙兀室韦只是蒙古语族诸部中一个部的名称,为“室韦”二十余部之一。“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音译。蒙兀室韦游牧于望建河(额尔古纳河)南岸,后逐渐西迁至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的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i2世纪末、i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领的蒙古部落统一了漠南、漠北的草原诸部。一个具有语言、地域、文化共同性以及、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新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即蒙古民族形成了。“蒙古”一名,由一个部落名称演变为民族名称。

(二)部族来源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宋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蒙古汗国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此后及整个元代的150余年间,蒙古人从大漠南北向南迁徙,以军屯、民屯、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等形式,定居或活动在辽宁各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亡,蒙古封建统治者势力退回草原,史称北元。居住或活动于辽宁地区的蒙古人便以遗留民、内附民、三卫民等形式继续生活下来。明末清初,喀喇沁蒙古部、土默特蒙古部、蒙郭勒津蒙古部自蒙古草原南下,游牧、驻牧,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卓索图盟五旗,(即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和土默特左、右翼二旗)以及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前旗、后旗,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牧场),均在辽宁省境内。辽宁省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郭勒津、科尔沁、察哈尔和巴尔虎等蒙古部人的后裔。

1、兀良哈部 兀良哈蒙古人,元代写作“乌梁海部”。元末明初自贝加尔湖地区向大兴安岭以东到嫩江流域移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嫩江流域、洮儿河南北以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兀良哈蒙古人生活的地方,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

明永乐末年,三卫蒙古人不断南移。正统年间,已进到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成化年间,兀良哈三卫的分布已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日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日泰宁,自黄泥洼愈沈阳、铁岭至开原,日福余"(《明史·兀良哈三卫传》)。

兀良哈三卫蒙古南迁以后,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东部蒙古封建主科尔沁部首领魁猛可(又写作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从斡难河故地,东迁到嫩江流域。因与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以自别,号“嫩(脑温)科尔沁"。另一东部蒙古封建主(内喀尔喀五部祖先)库登汗虎喇哈赤(又写作和尔朔齐·哈萨尔)率10万众从宣府塞外东迁到辽河流域。其后,嫩江科尔沁部也向南扩张。此东迁二部占据之地正是兀良哈三卫蒙古故地。

16世纪末(约明万历年间),兀良哈之福余卫为嫩江科尔沁魁猛可所兼并。兀良哈之泰宁卫为内喀尔喀五部之始祖库登汗虎喇哈赤所兼并。兀良哈之朵颜卫则被其西邻喀喇沁部所兼并。

2、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旧部。《蒙古秘史》、《史集》、《元史》等书,对蒙古汗国、元王朝时喀喇沁的历史均有记载。

15世纪中叶的明代,驻牧于河套西部地区的喀喇沁部,兵力最强。在其首领孛来的统领下,曾西攻瓦刺,东挟兀良哈三卫。

达延汗(约1474—1517年)统一全蒙古时期,孛来领主曾经统属的哈刺慎(喀喇沁)鄂托克之地,成为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永谢布万户的组成部分。《蒙古源流》一书记载。达延汗死后,其孙“巴雅思哈刺(勒)占据永谢布之七鄂托克喀喇沁而居”,且以喀喇沁为部名。后来,永谢布人逐渐为喀喇沁人所融合,以致永谢布之名在历史上不复存在。是时,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在张家口以北一带。

16世纪中叶,察哈尔部受阿拉坦汗胁迫,“惧为所并",东迁于辽东边外游牧,巴雅思哈勒统辖的喀喇沁部遂占据其原驻牧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以后,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巳在宣府(河北宣化)、张家口东北,至独石口外、开平(内蒙多伦西北)一带,且成为兀良哈三卫之朵颜卫的西邻。此后,朵颜卫逐渐为喀喇沁部所融合,兀良哈蒙古人成了喀喇沁部的重要成员。

喀喇沁部占据朵颜卫蒙古人的地面,将朵颜卫蒙古人融合于喀喇沁部的历史过程,便是《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蒙古游牧记》所记载的喀喇沁部;元臣扎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者勒蔑),姓乌梁罕(兀良哈)氏,佐太祖(成吉思汗)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花当、观童),有众6000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日喀喇沁。这是新的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人与兀良哈蒙古人的融合体。喀喇沁部的首领青把都(巴雅思哈勒之子)死后,其六子六孙丧失了控制朵颜的权势。最后,兀良哈蒙古人苏布地(又写作速不的、苏不的、速不得)成了喀喇沁部的首领。

苏布地统辖的喀喇沁部,在明末受察哈尔林丹汗“伤残骨肉”、“被其欺凌”,天聪二年(1628年)与后金议和结盟。天聪三年(1629年)归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喀喇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旗,以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和通五世孙)掌喀喇沁右翼旗,以色梭(和通之四世孙)掌喀喇沁左翼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封格嚼尔为扎萨克,掌新置喀喇沁中旗。

清代,喀喇沁部的驻牧地范围,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喀喇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西界察哈尔正兰旗牧场,南界盛京边墙,北界翁牛特”。凌源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昌县、建平县南部、锦州市所属西部与朝阳市接界的各个县的部分地区,都曾经是喀喇沁部蒙古人驻牧的地方。他们的后裔便构成了辽宁省蒙古族的重要成员。

3、土默特部 土默特,蒙古旧部。明代,土默特部成了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明代史籍写作“满官嗔万户一),游牧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方。达延汗逝世后,土默特万户驻牧的地方,为其诸孙占据。其一孙阿拉坦汗(明史写作俺答)占据了12土默特,即后来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其另一孙拉布克台吉占据了土默特之乌古新,即后来的东土默特前身。

明嘉靖年间,东土默特蒙古人已经游牧在长城边外,明隆庆时的佚名作者在其《译语》一书中,记叙他在嘉靖甲辰年(1544年)随明元戌袭虏(明代对蒙古人的诬词)所见,写到:“日呵刺慎(喀喇沁)、日莽观慎(满官嗔,即土默特),兵各二三万,常在宣府边外驻牧,云是分(份)地也”。说明东土默特与喀喇沁部共驻牧于宣府边外了。

察哈尔林丹汗时期,土默特部、喀喇沁部均为林丹汗控制。林丹汗尽夺明廷给各部的“尝额”(补助金),且控制各部对明廷的边贸。于是,土默特(东土默特二旗的前身)部封建主噶尔图(元太祖十八世孙)、莽古尔岱(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十一世孙),为了“以避察哈尔(林丹汗)侵,由归化城移居土默特’’(《蒙古游牧记》之土默特右翼条)。土默特,正是原兀良哈三卫之自锦、义,历广宁(北镇)至辽河日泰宁挣卫蒙古人所驻牧的地方。 .

清代,移居“土默特”地方的土默特部,其驻牧范围和概况,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土默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有十里。东界阳什穆(养息牧,在辽宁省彰武县)牧场,西界喀喇沁,南界盛京边墙(柳条边),北界喀尔喀左翼及敖汉。土默特分左右翼,异姓同牧。主左翼者为元臣济拉玛(者勒蔑)裔。自济拉玛十三世传,至善巴,与喀喇沁为近族。主右翼者为元太祖裔。自元太祖十九世传,至鄂木布楚琥尔,生子固穆,与归化城土默特为近族”。上述土默特左右翼的出现,是土默特封建主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各率众来归” 皇太极后形成的。这个驻牧地,包括了辽宁省内朝阳县、北票县和阜新市市区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全境。在这个范围内的土默特部蒙古人的后裔,构成了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

4、蒙郭勒津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的先人,主体是“蒙郭勒津”部蒙古人。蒙郭勒津,《元朝秘史》(《蒙古秘史》)写作“忙豁勒真”,明代称“满冠正” 、“满官嗔” 、“猛古振” 、“莽观镇”等。清代又有“蒙古尔济”、“蒙古贞”等译名。

明代的“满官嗔”(蒙郭勒津的异译),常与土默特通用,或作为土默特的代称。满官嗔与土默特部共牧或说是土默特部的一部分,因满官嗔的首领火筛(《蒙古源流》作科赛·塔布囊,或浩赛塔布囊)名声大、威望高,所以明代人只知满官嗔不知土默特,一个时期便以满官嗔之名称整个土默特部。

达延汗时,火筛所统属的蒙郭勒津被分封给其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我折黄台吉)。阿拉坦汗(俺答汗)时,该部成为土默特之属部。阿拉坦汗之辛爱黄台吉率土默特之一部分在明嘉靖年问驻牧在宣府边外,蒙郭勒津与之共牧。这种局面一直到辛爱黄台吉之孙鄂木布楚琥尔时期(《蒙古游牧记》称是噶尔图时)。

察哈尔林丹汗时,设主帐于广宁以北之地。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林丹汗西攻驻牧宣府边外的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含蒙郭勒津的土默特部。翌年(1629年),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土默特归附后金。蒙郭勒津跟随当时土默特部首领鄂木尔楚琥尔,于公元17世纪20年代,向东迁移到今朝阳、阜新地区定居。居于朝阳地区者,乃是鄂木布楚琥尔所率领的土默特部落之一部,居于阜新地区者,乃是跟随土默特部来的蒙郭勒津部,称土默特。

16世纪末,兀良哈人元臣济拉玛后裔莽古岱(又作莽古尔代)从喀喇沁徙居东土默特,成为东土默特的主人。当蒙郭勒津人迁到东土默特后,便投靠了兀良哈部。天聪三年(1629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率众归清。天聪九年(1635年)封札萨克,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左翼旗管辖蒙郭勒津部所在地,即阜新地区(不含彰武县)。

5、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的始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世孙魁猛可·塔斯哈拉,于明嘉靖中期自故地斡难河东迁到嫩江流域,占据了兀良哈三卫原福余卫蒙古人分布之地。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号“阿鲁”(北)科尔沁,东迁嫩江的科尔沁,号“脑温”(嫩)科尔沁。

至16世纪末,嫩江科尔沁部向南扩展兼并了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其地约在今辽宁彰武东部及康平、昌图一带。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南端巳占据了辽河中游一带。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部先后编为十旗。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右翼前、中、后三旗,郭尔罗斯前、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其中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昌图、康平二县的蒙古族人。科尔沁左翼前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法库县北部、彰武县东北部蒙古人的主体部分。

6、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元室后裔。明嘉靖中,徙牧辽东边外。蒙古语“察哈尔"为“白”之意。察哈尔林丹汗时,势力大增,其统治中心的主帐,设在广宁以北一带,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兵败死于赴青海途中。其子孔果尔额哲率部归降后金,被封为亲王,安置于义州(义县)边外。

顺治初年,清王朝在辽宁省彰武县境内,建一处苏鲁克(养息牧)牧场。顺治四年(1647年),从察哈尔八旗征调了蒙古16个家族.32户,共236人移牧“苏鲁克” 。他们的后裔是彰武县蒙古族人的一部分。

7、八旗蒙古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满汉八旗兵丁及其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风城、岫岩等县。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岫岩县的大姓有鄂、包、秦、卜、马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凤城县的有鄂、陈、康、苏、戴、卜、白、常、巴、谢、韩、何、吴、石、艾、张、王、李、马等姓。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新宾县的有关、宋、张、自、王、石等姓。此外,大连市金州区亦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白姓。

8、巴尔虎部 巴尔虎部,属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张家口外游牧。巴尔虎部,元代称“巴尔忽惕部”,他们最早居住在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尔虎蒙古人已南迁到内外蒙古交界处,属于外蒙喀尔喀各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击溃了喀尔喀三部,巴尔虎蒙古也随喀尔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廷安置在张家口外驻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对巴尔虎人重新编旗。当年九月,盛京地区拨来巴尔虎人5000余口,其中壮丁1273名,编为10佐领。驻盛京3佐领,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7城各l佐领。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寇姓、石姓、白姓等蒙古人,凤城满族自治县马姓(马卡氏)、谢姓(谢京氏)、陶(陶国浑氏)、何(何西勒氏)、吴、敖(皆吴西勒氏)、穆(穆奇德氏)、包(包尔机根氏,即博尔济吉特氏)、梅(梅林其德氏)、沙(沙土鲁氏)等姓氏的蒙古人,瓦房店驼山乡康、寇、赫、韩、卜五姓,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乡车姓,庄河市寇、白姓,铁岭市开原县金沟子乡巴尔虎营子的蒙古人。他们都是清代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辽阳、熊岳仍有一些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

9、喀尔喀部 喀尔喀部,曾驻牧在辽河流域的五鄂托克喀尔喀,又称内喀尔喀五部。此喀尔喀五部的始祖是虎刺哈赤(又作和尔朔齐·哈萨尔·阿尔楚博罗特)。虎刺哈赤死后,其五予将喀尔喀分割统辖,形成了扎鲁特、巴林、翁青刺特、巴岳特、乌齐埒特等内喀尔喀五部。

喀尔喀五部中的巴岳特、扎鲁特和翁吉刺特曾在明代辽东都司所辖的沈阳、铁岭和开原边外一带驻牧,与辽宁省北部界内的一些地方有过关系,这三部蒙古人后裔的一些人还在辽宁境内生活。

10、元代蒙古族后裔 庄河县蓉花山乡《都氏族谱》记载:“都氏皇元宗室一。据明代所修《宁海州志》和山东牟平发现的元代碑文记载,都姓是元初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裔。元明之际居于山东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从清初开始,部分都姓为谋生迁到大连地区庄河、金州区、瓦房店、普兰店,至1985年共计有都氏蒙古族5000人。

11、撒哈拉氏蒙古人后裔 撒哈拉氏,汉文为许姓。原籍由蒙古新疆省天山北路撒哈拉地方发源。撒哈拉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撒哈拉氏部民兄弟四人,明末清初,随太祖、太宗征克四夷,殁于王事者三人……顺治五年定鼎以后,分旗注册,仅存之始祖慧公,纳入盛京内务府正黄旗吗尔达佐领代管,遂驻防辽阳。顺治八年,退居农业,在辽阳东南鸡鸣寺开荒刨垦红领地……

辽宁省的辽阳市、鞍山市、大连市、锦州市、沈阳市、阜新市、抚顺市、本溪市、海城、锦西、盖县等地方都有许姓蒙古人。

12、一些汉族人融合到蒙古族中 其一,清代华北地区(关内)的汉族农民因天灾人祸,到蒙古地区谋生,垦荒农耕。据《朝阳县志》载:他们到蒙古地区后,“依蒙旗、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久而久之便融合到蒙古族中。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就有这样一些蒙古族的后裔。《蒙古风俗鉴》载,“汉人从事农业后加入蒙古族的”,在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等地都不少。

清代,皇室公主下嫁蒙古王公,陪嫁的汉族奴仆、匠人及为蒙古王公守陵的汉族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仆依主也融于蒙古族中。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李姓,昌图县东嘎乡、四家子乡的金、王、李、赵、贾、孟、何、高八大姓,俗称“八姓蒙古”。就是清雍正年间随端柔公主下嫁,从河北滦县迁来。他们的先人是蒙古王公的奴仆、匠人,其后裔渐渐成了蒙古族的成员。

寇姓的迁徙分布

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寇姓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