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西南宁人,我祖籍是山东白马县,其实真正的南宁本地人都是这里来的,但是为什么调查这个位置不是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我是广西南宁人,我祖籍是山东白马县,其实真正的南宁本地人都是这里来的,但是为什么调查这个位置不是山,第1张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在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谱上写的“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白马县不仅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自古就有自己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一些“白马县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白马神话传说。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张学良骨肉姊妹弟兄众多,加他共有14位,目前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家族庞大,缘由为张作霖共有妻妾6房。

元配夫人赵氏,生长女张冠英,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早年逝世。

二太太卢夫人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怀英、四女儿怀卿。1974年5月卒于天津。

三太太宪夫人,西城人,性情暴躁,思想激进,夫妻感情不合,婚后不久,即离家遁入佛门。

四太太许夫人,生三子学曾、四子学思、三女怀瞳、五女怀曦。“七七”事变后移居美国多年,解放后,只身回国,1976年卒于北京。

五太太寿夫人,生五子学森、六子学俊、七子学英、八子学铨。在几位夫人中,寿夫人最得宠,精明能干,颇有见识,府中事无巨细都由她掌管,较长时间随张左右,直至张作霖逝世。“九·一八”事变后居天津,直到1948年冬离津赴沪转道台湾,1966年病故于台湾。

六太太姓王,未生育,不得宠。死后张又续了个六太太马姨娘,原为寿夫人身边丫鬟,生六女怀敏。一直追随寿夫人左右,直到1948年同去台湾,在1975年病逝于台湾。

张学良的大姐冠英,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白麻子,后嫁给吉林督军鲍贵卿之子鲍育才为妻,全国解放前夕迁回北京,1954年病逝。生三女二子。

二妹怀英,父亲包办,嫁与蒙古达尔汉王之子为妻。因该公爷先天呆傻,无力生活,因此婚后不久即回娘家居住。直到张作霖被炸身亡,才得离婚,嫁陈友涛,寓居上海,解放前返回天津,孤独一人(无子女),与妹怀卿同住。1989年病逝。

三妹怀瞳,许给许尔巽(西度督军)的儿子赵天赐,婚后夫妻感情融洽,“七七”事变后迁居美国至今。

四妹怀卿,被张作霖许给张勋(民初搞过复辟的督军)之子张梦潮。因张梦潮患精神病,“九·一八”后依法离婚。一直居住天津,现为天津市政协委员。

五妹怀曦,父亲包办许给靳云鹏(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理)之子,未结婚。张作霖死后退婚。“七七”事变后,随母侨居美国,现于华盛顿工作。

六妹怀敏,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与翟文选(曾任辽宁省省长)之孙翟元坤结婚。1948年随母去台湾至今,在某大学家政系任教。

张学良二弟学铭,元配姚夫人生一女,名闾娥,学铭出国后,长期母女为伴,现居天津。闾娥原在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工作(图书馆管理员),现已退休。爱人何炳焕为天津医疗器械公司工程师,生二男二女。

学铭后与北洋军阀内政部长朱启钤六女朱洛筠结合,一起周游西欧及美国。太平洋战争以后,学铭在香港被劫而回国,住北京,生二子。长子允仲在香港经商;次子鹏举在天津市政工程局工作。

三弟学曾,曾留学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赴美国,在联合国工作。有二子一女,长子闾璜攻化学,现任美国石油研究发展公司研究人员;次子学美术。

四弟学思,性格直爽,有正义感。早年在东北军任职,经国民党中央军干团训练后,送往内战前线,几经周折,投身革命。东北光复后,曾出任辽宁省长,后致力于人民海军工作,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鼓励。不幸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受迫害而逝。其妻谢雪萍(中共党员)在延安与其相识结婚,生有二男四女,男孩名先毅、仲群;女孩名晓晓、啸啸、乐然、子京。

五弟学森,曾留美学飞行,光复后回国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少校秘书。1948年去台湾,后去夏威夷等地。有二女,闾衡在港经商,芳芳居台湾。

六弟学俊,光复后曾在国民党军统有关单位工作,1948年去台湾。

七弟学英,一生无正式工作,1948年去台湾又转香港。1983年病逝于台湾,没有子女。

八弟学铨,1943年到东北解放区,曾在营口税务局工作,天津解放后退职回津。1960年由周总理过问,始安排工作,在55中任教。退休后任区政协委员。爱人马蕴兰,有一女,名闾琪。

《挺进中原》中白建业的原型就是白崇禧。

《挺进中原》是由张一执导,王志刚等主演的**,于1979年上映。在**中国的1947年,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在鲁西南歼敌九个半旅,继续向大别山挺进。敌军长白建业三次电呈国民政府欲与我军决战,他分兵两路在汝河两岸北追南截,这里白建业的原型就是白崇禧。

为了争取时间,我军决定炸掉过河时极为累赘的大炮。太行旅炮团团长周大明不明战略意图拒绝炸炮,被旅长方军撤职。一夜血战,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与当地游击队会师,建立了人民政权。

《挺进中原》评价

《挺进中原》以中国大规模内战时期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展现了那个伟大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奋斗、牺牲和爱情。剧中主要角色的塑造非常丰满,无论是正派的国共军将领,还是奸诈的叛徒,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观众通过与这些角色的共鸣和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剧情的呈现上,《挺进中原》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不同层面。这种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让人在观看过程中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感。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增加了人物的纵向发展,让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成长和变化。

陈诚:最忙的“副总统”[S2/]

陈诚,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晋升一级上将。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诚从1947年8月起担任东北航空学院院长。1948年5月被解除东北航空学院院长职务,10月被派往台湾省。在蒋介石心目中,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部长。1949年1月,经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失败告一段落。在蒋介石宣布辞职之前,他没有得罪台湾省。而是任命已经抵达台湾省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察总长。人民陈毅为国民党退守台湾省做准备。

陈诚镇压“反宪、反政府、反美”学生运动,动用402万元黄金储备在台湾省进行“币制改革”。同时,他必须收拾残局,安顿败兵。不管是基隆港还是高雄港,港口都是荷枪实弹的宪兵。从大陆退伍到台湾省的老兵,首先要解除武装。他们很难受,但也没办法。陈诚这些老兵被集中管理培养,撤销了十几个兵团司令部和三十多个军部,裁减了七个军兵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200多万战败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退守台湾省造成的社会动荡。

从1949年4月开始,陈诚在台湾省开始了一系列的土改实验,但直到1953年才大规模实施“减租三七”、“耕者有其田”的和平土改政策。

1954年,陈诚被蒋介石提名为“副总统”后,满面春风。在记者会上,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跟着总统,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他报答蒋介石支持的“竞选口号”,因为蒋介石曾经说过“蒋介石不能天天辞职”。

1961年底,陈诚代表蒋介石访美,会见肯尼迪总统和詹森副总统,风光无限,达到个人事业的巅峰。陈诚在台湾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太子继承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江父子深受其害。然而,上帝做出了选择。1965年,陈诚因积劳成疾,因肝病在台北荣军院病逝,享年68岁。台北殡仪馆有无数的花圈和挽联,其中最突出的是蒋介石的挽联:

“古往今来戒修同志。光复会到了斗争的最后时刻,所以这个国家挂着几个果子;革命还在共同完成的阶段,但我忍受了我的福元。这违法吗?”

蒋介石的挽联固若金汤。但大陆的“光复”却遭到了陈诚的反对。他是干实事的,他很清楚,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省,无论财力还是人力,都无法承担这个“重任”。所谓的“最后一刻的挣扎”,其实是不可能的。

美国作为太平洋冷战的主导者,惊悉陈诚去世的消息,派副总统尼克松到台湾省参加葬礼。历史总是令人惊讶的。陈诚的老朋友尼克森在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曾两度访台,但几年后他成为第一位打破中美关系僵局、踏足中国大陆的美国总统。

白:台湾省“伟大领袖”的奖赏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广西头号人物李宗仁与他关系密切。从保定军校毕业后,白崇禧加入了桂军,并逐渐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1927年,桂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战役,成为著名的北伐名将。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参与指挥了武汉保卫战。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说,毛泽东的《日渐式微的持久战》刚出版时,周恩来就向白崇禧介绍了它的基本精神。白崇禧对此深表赞赏,认为这是抗战时期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转述给蒋介石,蒋介石非常同意。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用两句话概括了《论持久战》的精神:“小胜为大胜,空虚化时。”经周恩来同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全国以抗日为战略指导思想。

非黄埔将军白崇禧,处处与蒋介石分离。他几次支持李宗仁反对蒋介石。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前夕。淮海战役国共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白崇禧驻守华中,坐镇武汉,控制了世界大战三四十年,却拒绝在战争的天平上给国民党军队增加砝码。

去了台湾省后,终生当兵的白崇禧被边缘化,行动处处被监视。作为“中国穆斯林协会主席”,他只能全心全意地从事穆斯林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省回族的领袖,把大陆的回族文化带到台湾省。

1950年1月16日,受蒋介石委托,白崇禧给在美国的李宗仁发电报,传达蒋介石的进退建议:要么立即返回台湾省任代总统,要么辞去代总统职务,蒋介石复职。结果李宗仁既不辞职也不回台湾省,这让蒋介石很尴尬。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业”。消息传到美国后,李宗仁立即在纽约召开记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蒋介石很不舒服,就拿白崇禧出气。白崇禧在台湾省的日子更不好过。

不是为了隐藏诅咒,但诅咒是不可避免的。1966年12月2日,一向坚强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地板上。他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成粉末,床边还有半杯没喝完的酒。他是死于急性病还是被隐瞒至今还是个谜。

秦英:简单的证人[S2/]

秦英,1890年生于贵州兴义。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任黄埔军校首席战术教官。之后跟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队的老兵。

1949年秦英到台后,老蒋虽然没有给他酒后离队的权利,只是给了他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之类的空头衔,使他退出了权力圈。但他也很享受闲暇时光,利用在日本的一些旧关系,搞一些台日交流活动,过着悠闲的生活。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一期毕业生分为两个教学组。他是第一团的团长,后来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等高级将领都是他的部下,有的甚至是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进。在胡慧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打败了兵力数倍于自己的陈炯明。黄埔学生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举成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黄埔教导团也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何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是作为中国军队总司令主持南京日本投降仪式。他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有师生关系。然而,作为失败者,冈村宁次不得不面对耻辱,用颤抖的双手在学生面前签署投降书。

他晚年特别喜欢打猎和摄影,时不时种些花草。因为他出名、幽默、优雅,所以经常被邀请和新人结婚,穿正式的领带打领结,参加婚宴,打桥牌。

他在1984年庆祝了他的95岁生日。虽然他的妻子早走了,但仍有许多老同学帮助他

[/s2/]胡宗南:最小的“指挥官”[S2/]

胡宗南,浙江孝丰人,出生于黄埔一期,曾是“西北王”,手握重兵。到台后,他先任“陈达防卫司令”,后任“澎湖防卫司令”。他是一个小地方的指挥官。

去台湾省之前,失去双臂的胡宗南向他的校长蒋介石诉苦。1949年8月11日,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秘密飞往汉中面见胡宗南。两人从军事角度制定了作战计划。8月中旬,蒋介石率陈立夫、蒋经国、黄少谷、于吉等党和国家***从台湾来到重庆进行军事部署,试图挽救西南半壁江山。胡宗南、宋希濂驱车前往官邸拜会蒋介石,提出了一个经他们同意的方案。没想到,蒋介石一听这个计划,断然拒绝。后来,胡宗南逐渐退守四川。此时他还有30万军队,包括国民党第一精锐部队。他再次向蒋介石提议退守西昌、云南,被校长拒绝。

1949年12月20日,叶仪人民解放军解放绵阳并向南进军。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先头部队已沿成渝公路逼近简阳、仁寿,岷江两岸先头部队已到达新津河对岸与胡宗南第五兵团交战。感觉成都,胡宗南危在旦夕,决定撤往西昌。12月21日,胡宗南在新津召开军级以上高级军官会议,安排罗广文第十五兵团、陈克非第二十兵团掩护胡宗南集团主力向西康突围行动。会后,大家约定第二天中午打电话,但胡宗南把指挥权交给了第五兵团的文礼。23日上午10时,他和参谋长罗烈等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抵西昌。他在西昌一直呆到1950年3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然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以派秘书长赵文龙到台北报告军情为名,悄悄把西昌的六万败军交由参谋长指挥,乘飞机逃往台湾省。

1951年3月,胡宗南被台湾省当局任命为“江浙反共游击队总司令”和“浙江省政府主席”。1955年8月,蒋介石突然召见年近60的胡宗南,要他去澎湖列岛当防卫司令。

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整天写书法,看报纸。1962年,66岁的胡宗南因心脏异常住进了荣民医院。蒋介石亲自到医院看望,病危的胡宗南十分感激。1962年3月13日,胡宗南心脏停止跳动。死后被追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各方军阀倚仗掌握的私人部队,为争夺地盘不断厮杀混战,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苦难。当时,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几乎没有一片净土。

民国军阀

而占据一地,如土皇帝一般把持了所占领地区税收、财政、人事等几乎所有权力的军阀首领们,之所以能够掌握如此大的权力,归根结底,都因为麾下的那支部队。

正所谓有枪才是草头王,所以,兵权在军阀们看来永远是头等大事,为了加强对于军队的控制,他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自然,被分享兵权就成为军阀们最为忌惮的事情。

因此,正是因为私人权力的排他性,使得民国时期虽然军阀的出身五花八门,但却极少有愿意分享权力,尤其是分享兵权的军阀。即便是迫于形势暂时合作,也极少有一支军阀队伍能够长时间两强并立。

军阀部队

但是,极少并不代表没有。从1925年就统一广西,并从此对于广西保持长达24年统治的新桂系军阀,就是军阀之中的另类。

新桂系在民国时期拥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巅峰时期,新桂系的势力从山海关、湖北、湖南一直到广西,横跨了整个中国南北。蒋介石三次被迫下野,都与桂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新桂系赖以起家并维持权势的桂军,更历来以英勇善战著称。然而,正是这样一支典型的民国军阀力量,却并不是由一个军阀的绝对领导。相反,桂系从诞生到灭亡,一直拥有多个首领。

军阀割据的民国

起家之初,桂系是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个人。中原大战失败后,随着心灰意冷的黄绍竑离开,新桂系也一直保持着两巨头的局面,李白二人成为新桂系的领袖和代表。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在26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着极为密切且良好的合作关系,两个人领导的桂军,也从未因为两人的矛盾或兵权的问题产生过分裂。可以说,李宗仁和白崇禧既是民国军阀合作的典范,也堪称民国军阀的另类。

然而,两个人的密切关系在1949年却画上了终止符。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不甘心失败的白崇禧虽然屡次试图垂死挣扎,但最终依然全军覆没。

李宗仁和白崇禧

在国民党彻底失去大陆之后,退往台湾的蒋介石一直竭力要求李宗仁和白崇禧前往台湾。被蒋介石许诺了可担任“国防部长”的空投支票之后,白崇禧不但自己决定前往台湾,还多次劝老友李宗仁共同前往。

不过,早已看透蒋介石为人的李宗仁深知自己前往台湾就羊入虎口,所以,他坚决拒绝前往台湾,同时也劝白崇禧不要前往台湾。然而,一贯自信爆棚的白崇禧却并没有听从李宗仁的劝阻,他执意前往台湾,并从此成为蒋介石的笼中鸟。

也因为是否前往台湾的问题,合作了26年的李白二人从此分道扬镳。李宗仁和白崇禧为何最后选择截然不同的道路呢?其实,两人在分道扬镳之前,就已经有了不小的分歧。

桂系三巨头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以广西为根基的桂系,一直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军阀力量之一。不过,桂系并非只有一支,而是分为新桂系和旧桂系两支。这其中,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在20年代的粤桂战争之后元气大伤,自此一蹶不振。

也因为陆荣廷的失利,广西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而此时,出身旧桂军的三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低级军官,却起了“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心。这三个人分别为: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

不过,这三个人并非出身一个队伍,最初的新桂系是有两支武装力量起家的。其中一支是以李宗仁为首的粤桂边防军,当时李宗仁约有10个连、大概2000余人。而另一支则是黄绍竑、白崇禧率领的模范营。

黄绍竑

1923年,广州国民政府将黄绍竑委任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两人率领这支部队击败了广西独立师陈天泰部等多支武装力量,占据新江上游各县,拥兵8,000余人。

然而,此时,仅凭黄绍竑和白崇禧讨贼军的力量,远不足以击败拥兵数万的陆荣廷和沈鸿英。因此,他们决定与已经占据玉林各县、与讨贼军兵力相差无几的老同学李宗仁合作。

而李宗仁也深知合则两利的问题,因此,他一边将所部改为定桂军,以示与讨贼军的区别,另一方面开始与黄白二人合作。而这也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两个人的第1次合作。

李宗仁和白崇禧

从此之后,两支队伍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足以匹敌陆荣廷和沈鸿英的强大实力。三个人配合密切,最终以少胜多,先后击败了陆荣廷、沈鸿英和来犯滇军,统一了广西。

也正是在统一广西的战争中,作为参谋长的白崇禧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他头脑灵活,善于用计的军事作风,也为他赢得了“小诸葛”的美誉。

而在此后的战争中,白崇禧也屡次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无论是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小诸葛”白崇禧在军事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然而与此同时,白崇禧比军事才华更为高涨的,是他的桀骜不驯和狂妄自大。

“小诸葛”白崇禧

例如,1949年国民党早已日暮西山,在任何一个稍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来国民党必败的情况下,白崇禧的观点却截然不同。

解放军渡江战役之前,白崇禧信心十足的认为,他指挥国民党残余百万大军足以抵挡解放军渡过长江,也因此,他甚至在和谈前狂妄地提出了“与***划江而治”的方案。而在长江防线被突破之后,白崇禧又认为他可以守住华中地区。在华中地区毫不意外的失守之后,白崇禧又开始调兵遣将,异想天开的试图守住广东和广西。

然而,白崇禧的这一系列堪称狂妄的自信,终究不过是螳臂当车,他的军事才华,显然还没有逆天到足以扭转国民党败局。最终,包括桂系军队在内的国民党大陆军队全军覆没。

渡江战役

而在这一点上,李宗仁显然比白崇禧拥有更清醒的认识,他早就认识到国民党无力回天了。两个人的矛盾因此产生,白崇禧对于李宗仁“悲观”的观点并不认可,而且,他一直牢牢把控着麾下的桂军,不容任何人染指,这其中,甚至也包括李宗仁。这也是李白二人第1次矛盾。

其后,当解放军百万大师迅速渡过长江并横扫南方时,李宗仁这个“代总统”也彻底当不下去了。因为,李宗仁的“代总统”之位,本来就是以和谈为名当上的,和谈破裂、李宗仁又无力回天,再加上他指挥不动国民党的政府和军队,在许多人看来,李宗仁自然没有了继续当总统的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决定重新走上台前,并开始策划复位。对于蒋介石复位的想法,白崇禧其实是比较支持的,因为他知道,一直以国民党总裁等名义在幕后操纵指挥国民党党政军政大权的蒋介石,一直拥有着对于国民党的绝对控制力。

李宗仁、蒋介石、白崇禧

所以,虽然李宗仁成了代总统,但他处处受制,李宗仁又没有乾坤一掷的魄力,根本无法摆脱蒋介石的束缚。所以,白崇禧觉得还不如承认现实:和谈既然已经破裂,“代总统”的任务也可以告一段落。

也就是说,白崇禧认为:李宗仁既然对于国民党大军指挥不灵,带着代总统的虚名对于国民党的局势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僵持下去也必定两败俱伤。所以,他开始劝李宗仁辞去代总统的位置,甚至让李宗仁也加入“劝进”的行列,让蒋介石重新上台。

但是,李宗仁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李宗仁曾说:

“我不愿意劝进的原因,并非迷恋权位,只是觉得蒋欺人太甚。起初我并不想上台,是蒋逼迫我做代总统的,在我到职位之后,他把库存金银外汇和武器弹药全部运往台湾,并且先后肆意破坏守疆计划和保卫广东的军事措施。等到局面搞垮了,他又要出来了,好像我的进退完全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似的。蒋一贯玩弄权术,目无法统,我一定为维护国家名器而坚持到底”。

李宗仁

当然,李宗仁的话虽冠冕堂皇,但其实也说出了他坚持不辞去代总统的职位的目的,除了因屡次被蒋介石掣肘,狠狠出一把恶气之外,也是因为他早已看透了蒋介石的为人。

李宗仁知道,蒋介石在需要一个人的时候许诺的甜言蜜语根本不作数,白崇禧正是受到了蒋介石的迷惑,听信了他许诺的国防部长之位,才站在蒋介石的一边劝李宗仁的,在李宗仁看来,白崇禧劝他的言行,正是被蒋介石糊弄住了。这也是李白二人第2次观点上的矛盾冲突。

而最终李宗仁也并没有接受白崇禧的劝导,即便退往美国之后,他也始终不辞去带总统的职位,狠狠的恶心的蒋介石一把。

除此之外,李白二人最大的矛盾则在于是否前往台湾的问题。1949年,在国民党大厦将倾之际,李宗仁和白崇禧其实面临三个选择:一个是起义加入新中国,一个是随蒋介石退往台湾,最后一个则是退走海外。

“代总统”李宗仁

对于李白二人而言,反了一辈子共的他们不愿意投靠***,所以,选择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去往海外,一个是前往台湾。

对于李宗仁而言,前往台湾,到蒋介石麾下无异于羊入虎口,因此,李宗仁早已打定主意前往美国治病并留在美国。然而,白崇禧在蒋介石多次派人游说、好话说尽、尤其是获得“去台之后自有重用”的承诺之后,一贯耳根子软好又戴高帽子的白崇禧,听信了蒋介石的许诺,最终,他不顾李宗仁和桂系其他将领的劝阻,执意前往台湾。

从此,李白二人分道扬镳,至死也未曾再见一面。而到达台湾之后,白崇禧不但没有获得蒋介石承诺的“重用”,反而由于李宗仁屡屡在美国反对蒋介石的问题,还成为了蒋介石制衡李宗仁的工具和出气筒。

白崇禧

一直被蒋介石严密监控的白崇禧,每当李宗仁对蒋介石进行批评揭露时,他都要奉命驳斥,如同牵线木偶。而白崇禧的离奇死亡更是迷雾团团,结局可谓悲惨。一代将星却落得如此下场,确实不禁令人唏嘘不已。而从李白二人最终的选择亦可以看出,李宗仁始终是桂系一把手,军事才华横溢的白崇禧却只能位居其下,显然是有原因的。

我是广西南宁人,我祖籍是山东白马县,其实真正的南宁本地人都是这里来的,但是为什么调查这个位置不是山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