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序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续修家谱序言,第1张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见古人云: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之久矣,尔来六十又七年,公元二零一七,岁在丁酉,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虽有些许争端,亦是不足为患。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君应见,国史方志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赵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修订家乘。更可惜古来北方多战乱,先人流离失所,漂泊无定,族谱亦有失,每至清明中元,唯有孤坟可以祭拜,不知名姓,何其不幸,正如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故此更应重修家谱,故有此序。

天下诸多姓氏皆有来源并千年传承,此为中国之独有也。为恐后人不知赵家姓氏之源起,在此赘述一二,以望来者知之。吾之赵氏,本出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为伯益,始祖当为造父。考之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帝赐以嬴姓,乃上古八姓之一。至于西周,造父于桃林得到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并为之驾车,可日行千里,于国有大功劳。周穆王为彰显造父之功,赐其赵城,其后则以赵氏称之。古之“赵”字,乃一人拜凤,盖以此为图腾,又为炎黄子孙,故赵氏实为龙凤之传人。

至于后来,不知几岁,历史变迁,沧海化桑田,赵姓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各地,遍布天下,分支何其多也,不知凡几,各行各业皆有族人。每念吾之泱泱大族,历经数朝数代,繁衍迁徙,族谱虽不为少也。旅于南方,更是多见宗祠林立家谱无数,徒有羡慕之情。盖因吾家居北方历来争霸之地,故北方者多为飘零之家,呜呼哀哉,至今已经不知所来,何谈宗祠族谱,后辈不知家族谱系,何其可惜可叹又可哀。况且吾听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而今吾家居于亳州蒙城,族谱有失,每当祭祖之时,心有遗憾,更愈建宗祠修族谱。至于今日,族中长者议之,于是重修族谱。族中长者不辞辛苦,领其后辈赴之远方以求续修家谱,如若修谱有所成,不失为一大功德。

修吾之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续修的意义:

1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可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

2清缘、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

3增知、育人。

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

扩展资料:

家谱修编方法

族谱大致有二种体例:欧体和苏体,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

(1)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

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1)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

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修家谱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史 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家谱的修纂连绵不绝,至民国至今,家谱修纂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一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倡导,出现一个修谱的高潮,诸多国民党要员也都在这时候进行修谱。二是建国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一个修谱的高潮。建国之后,族谱被视为封建的象征,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族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断修纂家谱。进入新世纪之后,修谱更是频繁。

民国高官家族修谱时蒋介石的题词

但新世纪修谱,和以前的宗族修谱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不同于明清时期宗族,修谱的资金从族产扣除,现在修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再者就是世系的编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体世系如何,特别是像题主所说的,如果老谱遗失,新谱的修纂就会更加困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近世修谱时的倡议书(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仅截取了部分)

第一,资金问题 。当今修谱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捐款和均摊 ,一般都将这两种个方式相结合。

捐献主要是由家族中资金比较充足或者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进行捐款,这也是当今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当然,为了鼓励族人进行捐款,常常在家谱中载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较多,还会在家谱中详细载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员的光荣事迹。

均摊则比较简单,就是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款项,不同的宗族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进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采取第二种。其缴纳具体数额不同地区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当然,是否缴纳采取自愿原则,但是不缴纳也不会载入家谱,所以还是带有间接性的强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编排问题

采访是不可避免的。 修谱人员需要每家每户的去采访,确定家庭具体的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担任。而且如果可能,还需要跨越不同县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这里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问题,如果家族有老谱,那一切都好说,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采访编排即可,但如果老谱遗失该怎么办呢

采访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还要很仔细的进行采访,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梳理清楚。而且, 这里也可以对族中年龄较大的老人进行采访 ,依据他们的口述史料进行汇总。

查找文献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文献包括多种,方志、文集、旧报纸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两种文献资料。 一是墨谱 ,所谓墨谱,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同的,传统家谱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经刊刻出来的,但是墨谱是未经刊载的,一般墨谱很难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宗族会保留。 二是碑刻 ,明清时期碑刻都会比较完整的记载家族世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考证。 比如联宗谱 。一般而言,每个家族都会有迁徙来源,通过去迁徙地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几率找到之前的家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采访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家谱。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记载,在新修家谱时,先将现存可以考证的世系资料编纂出来,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后续进行考证。

当然,新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会组成一个修谱委员会,进行统筹分配,如总修人、会计、采访人员等等。

比较复杂。要看失续的年代是否久远。可以从现代往上推,看是否联系上老谱,(老谱上记载的详细更好)。你属于哪支,住哪个村,每一辈弟兄几人,(这些信息老谱上都有记载),多和年龄大的,辈份长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迁徙频繁,续谱更难。小传中可写清楚原住何村,现居何地(地址要写清楚)。现在,年轻人多不太重视修谱,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热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师,一个人跑了四年,几十个村庄,完善了谱系,又写了小传,及文献,修了支谱,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贡献。本人于2017年9月份,下定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谱记载。)迁至南京鼓楼区,最近两、三代人与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参于2017年修谱,圆了他们与老家宗亲们的团聚梦!

中国人非常重视修家谱,讲究慎终追远,传承有序。家谱失传的现象也很普遍,远因是战争和灾害,近因是破四旧和人口流动加速。

我家的家谱也在文革中烧掉了,我父亲在2000年退休以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重新整理出来,他的办法主要有这么几个:

1回忆。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后,我父亲就请他老人家回忆族谱。我们这一支落户到本地后,传到我祖父是第七代,从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长房,族谱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虽然被当做四旧破掉了,但是祖父记忆力极好,他口述的内容被我父亲记录下来,基本上已经很完备(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亲又多次回村里咨询老人,又充实修正了一些内容。这是恢复家谱最重要的办法。

2走访。全县有近千个自然村,有吕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个,父亲骑车着电动车,用七八年的时间逐个走访(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县吕姓的来龙去脉,播迁流转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实订正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在一些较近的支脉里,颇能获得臂助)。我父亲根据几年来的调研资料,写下了几万字的“市吕姓源流考”,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个重要手段。

3查阅地方史志。这个方法可以在大的节点上提供一些帮助,对细节帮助不大。

4可以在网上查找本姓的宗亲会,也能有所收获。

最难的就是李姓,没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我自己今年47岁,李姓,根据老谱记载。2015开始,到2017年。终于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员统一进行了续撰。老谱是清四旧时放在窗台底下用泥土泥在墙里才幸免于难。后来我的一个大爷爷保管着。大爷爷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续过谱。我是一个乡村医生,利用农村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我通过电脑把族谱续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续撰族谱。我没有让族里人花一分钱。!!!顺便说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从江苏东海迁徙到山东莒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很是适合,因为我们唐氏家族也正在准备重修族谱,和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家族的族谱也已经失传。

首先说,为什么要修谱续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说世系,道宗族,辩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此为修谱续谱之初衷。

过去,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历经续修,完整规范,世代相传,长期保存。

但是,经过那个时期破四旧,族谱遭毁失,宗祠遭破坏,祖宗牌位也都损坏,导致后来家族字辈都变得混乱。

到了现在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认识到修谱续谱的重要性,很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族谱。

可是,族谱已经损毁失传,又该从何入手呢?

我说一下我们的做法,题主可以作为参考。

一、采访族中老人,走家串户采集总支世系信息。 二、搜集物证,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们就是在老祠堂遗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纪念石碑,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辩。我们将石碑上字拓下来整理出来。

三、家族族谱虽然损毁,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里一定还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们也就是在家族走访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整理出辈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来源。

经过这些考察走访,我们考证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辈,又重新续订了新的字辈。

族谱的续修,还在进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的说来,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为了追本溯源,弘扬祖宗遗德,继承祖宗传统,我们都应该做好这件事。

我是阆中飞帅,期待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寻祖藉,求帮助: 湖北吴氏一支和祖藉失去联系,祖藉江西南昌新建县,1890年以前每代人回新建祭祖,此后120多年无人回去,祖谱及祠堂在新建原藉,其中族谱字辈是: 君启继文州,振汉忠国道,诗书礼可传有网友知道上述族谱及地址者,请回复,谢谢!祝您全家幸福!

每届修谱都会印刷出很多套,除非是全部消失了。只要有一套存在,就可以续谱。

无论以前家谱在否,现在主要的是每个家族之间详细记录,有序流传,一旦有追溯的线索,严格考证,同姓之间相互参阅,建立起完整的血缘传承档案。百年之后,尸骨与功业荡然无存,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姓,假如连名字都不能加以记录,我们的一生也就是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一般都是可以的

只是难度较大

有些可能会难续

但谱有这方面的处理技巧

做总比只遗憾要好百倍,实在没有老谱,就找老人回忆家族世系,并尽量捋清,能到哪代就到哪代,即使有部分错误也没关系,只要别把行辈搞错就是功绩。你现在开始修成家谱,你就是家族的功臣。

因为中国人很注重传承,而家谱它记载着整个家族从建立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初衷和过程。毕竟一个国家有历史,一个家族也有自己家族的历史,而且家谱一般都记载着每一代人的姓名和一些事迹,所以说传下来是比较有意义的,也可以追溯到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根本。

所以很多大家族里一般都有家谱,家谱是这个家族的根之所系。有很多家族里面对家谱是非常看重的,并且还为自己的祖宗修建祠堂,并且每到节日就会去祭拜他们。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习俗,毕竟生而为人都是有先有祖先才有自己,所以要心怀感恩,不忘初心。家谱可以寻祖归根,树有根,水有源,小孩经常都会问的一句话,就是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而家谱就可以诠释这一切。

但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家谱也是一个让人比较陌生的东西,因为很多人家里的家谱都只会传给长子,而且并不会将他经常拿出来翻看。甚至是有些人虽然家不在家中,却会断了家族的记载,这就是现在人忘性很大的一个原因,而且现代社会人生活节奏加快,并不会特别在意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老古董”思想的东西。

但其实家谱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家谱来梳理庞大家族的血脉走向,什么关系是人的第1种关系,也是家族中最看重的关系。而且有家族的家族中一般都是有家训的,而家训一般都是能够激励人,并且是有强有力束缚性的。这样也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而且有信仰的人一般内心都会比较独立且自信,所以这对教育后代也有非常大的帮助。相比之下家谱也是一本非常好的正面教材,他可以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学习优秀的祖先事迹也可以作为激励孩子以后成长做人的方式。

怎样才能做到续好家谱

什么叫续谱?说白了就是找人,把一个家族所有的人全都能找到,然后写在家谱上。

“文革”以后,还有一些没有被烧的家谱,近几年来,有的家族开始做了续谱的工作。

但现在仍有一些还没有进行续谱。

有一些老旧家谱上不接老祖,下不接后人,或上接老祖,但下又不接后人。

研究家谱申民风老人说,这叫断代谱。

失去了现在的作用和今后长久存在的意义。

据了解有的老家谱现在已有七八十年没有续谱了,时间长的有近百年没有续谱了。

时间长不续谱,这样下去就会使有的家谱失去应有的作用。

据说上海第一大博物馆现藏存家谱档案八万余册,比其他国家都多,是世界之最。

有人花高价出买,给多少钱也不卖,作为国家文物长期保留。

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

有的家族想要续谱,但由于脱离历史时间长,困难多,找人不好找,所以有的家族放弃了续谱的工作。

有的想续谱但困难多,又在困难之中。

本人曾也做过一个阶段的续谱工作,遇到的问题不少,困难也很多,也曾有过灰心不想再继续续下去了,但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在家族人的帮助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找到了家族人378人,应找到的都已经找到,终于完成了续谱的任务。

在续谱工作中,我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也学习到了一点经验,续谱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长久性。

这次续谱用了15年的时间,下次再续谱可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能够节省时间,节省人力和物力,并能做到保证家谱的长久存在。

一、为什么要续家谱,家谱的用处和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现在续家谱没有用了,有家谱也用不着了。

世上没有绝对有用的东西,但也没有绝对没有用的东西,有用和没有用都是相对的,这才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我们说家谱是有一定用处的。

(一)起源和血缘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庭的起源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人员的发展和变化。

是一个家族血缘的记载,是证明一个家族血缘的依据。

惟有家谱才能证明一个家族人员的血缘关系,能够找到血缘,知道了血缘关系才能够防止近亲结婚,对提高人的素质和健康,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好处。

(二)《家谱》是一种传统文化

《家谱》是一个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家谱才能够反映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人们的思想。

家谱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申老说,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谱的遗失将给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家谱》是纪念先祖,敬重前人,尊敬长辈,团结家族人,祭祖祭祀,最简便,最好的一种形式。

一个家谱就象征一个家族的团结,便于沟通、往来,互相交流,可以继承和传代,具有历史深远的意义。

(四)《家谱》是一个家族最大、最好、最全的人事档案库。

可以查找某人人,供人们查找资料。

(五)《家谱》最大的用处就是能够维系一个家族的完整和长久的存在。

用长远的观点看, 没有家谱,便没有一个家族的永久存在。

有人说没有家谱也会照样有家族,家族是永远存在的。

这不一定,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家谱没有人继承了,这个家族也便不存在了,这是一。

还有家族人就是有,你到哪里去找你的家族人?你依据什么为凭证说是你的家族人。

同姓不等于一个家族人,因为同姓家族人太多。

家谱证明家族如同证明一个家族人血缘一样,所以说没有家谱便没有家族。

世界上过去的历史事物都是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给人们提供了认

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完美世界,这是人类的根本任务。

世界是美丽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人类生活中多彩的篇章。

只有这样的去看才能爱你的家谱。

二、如何做到克服在续谱中遇到的困难

我在续谱中遇到有五难。

(一)不知情的人多,知情的人太少。

我的《家谱》(族谱)是在清朝前半期时立的《家谱》。

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有十二代人。

前六代是老家谱,在“文革”期间也被烧了。

是一位有心的族弟当时他用笔偷偷地把老祖宗的名字抄写记下来,又保管起来了。

“文革”后,我才知道,并取得了联系。

我的祖父杨喜清是杨家第七代人,1870年生人,同年随同父母和三位亲叔叔一起从河北省河间府(现河间市)宁静县大杨家庄逃荒来到东北,落脚在吉林省怀德县朝阳坡镇西八家子屯开荒种地。

到1930年第六代4位老爷子先后去世,家族分成四大股份。

我祖父是第一大股长房人,有两个弟弟。

四股排行也是老大,有堂弟七人,共有兄弟10人,妯娌10人,亲堂姐妹11人,第七代共有31人。

我是从第七代人续谱的,时间是1990年开始的,距离上次续谱已有60多年,当我开始调查时,第七代人早已全部去世。

第八代有69人,调查时,在世的只有15人,有的人连自己父母的名字都忘了,调查时知情的人少,非常的困难。

(二)面积大、路线长

在东北有吉林省怀德县、公主岭、朝阳坡、清水沟子、玉川、八家子、长春等地。

在黑龙江省有佳木斯、黑河等地。

沈阳、大连、河南省郑州、上海、河北、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

(三)调查需要时间,需要人力、物力和经费,无有人出,没有人纳。

(四)有阻力,有人反对,不赞成,不拥护,不支持,不配合。

(五)不会写,没有写过,不知怎么写。

除了五难,还有干扰、讽言和讽语。

如有人说纯属是吃饱饭撑的,是没有什么事情干了。

也有人说是为了搞虚名堂,为了虚荣心等等。

对以上的这些困难,我们的做法是:

确定目标不动摇,面对困难顶着干。

讽言讽语任去说,需要经费自掏包。

详信依多数人,续成家谱是真的。

三、续家谱老传统保留不能丢,同时也要有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的家族素有历史悠久,勤劳俭朴,忠厚仁义,财产富有,勤俭节约,诗书门第,勤于学习,互为友好,全家族人一家亲的光荣传统。

(一)突破了旧礼教的三个规定,树立新观念。

我的家族在封建旧礼教时期有三个不上家谱的规定。

1、活着的人不能上家谱。

2、家中出生女性不能上家谱。

3、出嫁的姑 不能上家谱。

新续家谱打破了这三个规定。

活着的人上家谱没有任何妨碍,有好处没有坏处。

家中只有出生男人上家谱,女人不上家谱是不平等的,出嫁女上家谱是因为血缘不能变,当今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男女平等从家谱上也要体现出来,也是为了全家族的团结,这对研究家史是有其必要的。

对出嫁女的男方和社会并无有影响。

(二)续家谱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的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做法是实行四定:

1、定点。

就是定一个指定的地方。

要选择比较中心地带人员多又比较集中,后继有人,居住能长久,有变化也小,交通方便,通信便利的地方为最好。

定点处设有长期总负责人。

2、定人。

为了防止没有人问,无有人管,没有人抓的问题,根据已往长期以来的情况看定人是需要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尽管定人也不十分保险,但总比不定人要好,人是第一因素。

定人就是明确有人负责。

定人要按家族股份有多少和股份大小而定,每个股份最少定一个人,股份大的人口多的定二个人最多不超过三个人。

人员要由各股份推选和志愿者承担。

3、定任务。

1)每个续谱负责人要明确自己承担的义务,平时要把婚丧嫁娶,新出生的婴儿时间,名字都要记好,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好人好事,如见义勇为者,凡是受到社会上表彰的好人好事都要记上,平时记平时积累,用时不难。

用时就有现成的材料,不用再去调查,这样记的人和事又真实可,可性强。

2)要防止新出生的婴儿重名。

关于重名问题,现在国家是做不到不叫重名的。

作为一个家族现在是能够做到不叫重名的。

重名在历史上就有,是一个大老难,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新出生婴儿起名之前,先要和续谱处联系,现在有多少新生婴儿,都叫什么名字,了解知道后,再给新出生婴儿起名,这样做就不会有重名的。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电话几乎城市、农村家家都有,打一个电话又快,省时省力,不用走路就可解决,事在人为,就看做不做。

有几百人的一个家族,在一代有二代人没有重名的(指是男的)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大成绩,说明这个家族是沟通的,有联系的,是团结的,否则做不到。

4、定时间。

每10年续一次谱,50年一大续。

下次续谱订2017年1月2月为续谱时间,两个月完成。

各个股份续谱负责人要在2017年的1月完成,将2006年1月1日到2016年底,所记收到的情况写成汇表,邮给或送给定点处。

二月份定点处负责人要把各个股份邮送的报表进行汇总,然后再回给各个股份。

这样得到每个股份以少换多,邮出一份材料,可以得到多份材料,每个股都可以自己进行续谱,不用再去调查。

(三)建立规章制度

没有规章制度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不成规则。

规章和制度是规范人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人们走上正路,使要做的事情得到保证和实现。

对多数人是一个借鉴,对少数人是一个强制。

我们的规章制度是

1、各股续谱的负责人一定要负起责任,一定要按时完成本股自己所担当的任务,不能马马虎虎,上要对起祖宗,下要对起后人,要为家族负责,要为后人负责,完不成任务的责任要自负。

2、各股负责人的权利,有代表权,有参与权,有提出意见和建议权,有提出家谱修订和修改权,但要经过多数人的同意。

3、各股续谱负责人不能无故缺席,因个人有事脱离不开,一定要找一个人代替自己,不能空位,不能没有人管,一定要完成任务。

4、一定要保证时间,时间确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时间,谁打乱时间,要由谁负责任。

5、各股向定点邮汇报表,邮取材料来回邮资费用,要由自己承担。

6、续谱方案发给续谱负责人每人一份。

对其他人要进行宣传,要使人人都知道。

"

先说结论:家谱是农业社会的残余,在工业化社会里是行不通的,只能作为某种怀旧的情怀出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可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家族中的成员几乎全部是务农,依靠土地而生存,家族中的成员几乎不外出,几乎不迁移,一些村落可能离县城很近,但是村中的人可能一辈子不去县城一次;家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需要和外界交换的物资很少;家族中的事务基本自理,族长对于族人有很大的司法权、行政权,官府对此也是支持的,一方面降低了管理难度,二来也节约了大量的行政和司法开支。以至于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古代政府不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细胞,而是把家族当做社会的细胞,政府的施政必须以乡间的缙绅、族长作为基础。

古代社会理想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的家族才有修家谱的可能和必要,族谱是维持一个大家族向心力和秩序的诸多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

祠堂(祠堂在古代家族中拥有非常神圣的地位)

但是这样的大家庭实际上只有农业社会才有可能存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农业社会逐渐弱化甚至解体:土地不再是谋生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是主要手段,大批的家族成员进入城市,甚至定居在城市,不再以血缘关系将自己归类,而是把自己归属为行业、公司、商社、单位、政党等等现代化的、更加高效的组织;家族成员外出频繁、迁移频繁,安土重迁的思想基本被放弃;家族中的族长对于外出的家族成员几乎不再有约束力,更不要说司法权和行政权了,即便对于仍旧在农村居住的家族成员,也几乎没有司法权,现代化的政府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最基层。传统的家族迅速解体,小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现代政府认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家庭,不需要家族作为辅助管理手段。现代社会的准绳是法律,不是族规。违反族规的人,族长除了道德和舆论手段外,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权力可以处置对方。

在此情况下,一个大家族的祠堂、族规、辈分、祖坟、族学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族谱也是如此。很多农村人进城之后,第一代人知道自己的辈分,但是他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就有相当多的人不按辈分取名字了,等到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恐怕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了,严格地讲,这种不按辈分起的名字是不合格的,难以进入族谱的。

我国目前城市化率为47%,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我们国家一直把城市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城市化正是这种旧式家族的杀手。大规模的城市化完成后,旧的大家族,以及与此相关的族谱、祠堂等,只能以“文化遗产”的面目出现了。

        据老人传,上一次杨胡张氏家族续修家谱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事,经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家的谱记都已经断档。盛世修谱,这件事情义无返顾地摆在了族人的面前。

杨胡小学退休教师张在阵,联合张道君、张道春等人,启动了续修家谱的工作。2002年,由张氏宗亲近二十人,共同集资筹建了家谱续订委员会,方才正式开始了家谱的续修编篡。这项工作细致而复杂,挨家挨户的摸底,研究从相公小康庄照相得来的原有张氏旧家谱,一家一家的对号,但是很多家庭已对不上号,几个人碰了碰头,考虑是不是把现有人员的家谱修好,过去的情况作为一个大帽子放在前面,但后来又觉得这样做不十分合适, 续谱工作就这样停顿了下来,这样又过了两三年,本家族张在星兄长从家中的一堆盛老医书的书箱子里找到了一本由杨胡张其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续修的报本堂《张氏家谱》的族谱,使的张氏续谱工作又有了新的依据,这项工作才得以延续了下来。

自此,续委会又诸家开始了摸底工作,这项工作量大又辛苦,二百多个家庭,现有九百多人,去挨家挨户的跑,个中滋味谁人能知经过了近三年的努力,才具备了第一手的资料,接下来,跑印刷厂,一遍一遍的核对、修正,还搜集来了张氏始祖弓长氏的许多资料,以及张家始祖以来的张氏名人,这些都作为新版《张氏家谱》的组成部分 ,并由张在阵和我两人共同为报本堂《张氏家谱》写了序言,前后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到了二零零三年,历尽千难万苦,才使这项工作大体定了下来。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进程。杨胡报本堂《张氏家谱》记录了自河北青阳迁来的章丘张氏鼻祖张重兴以来,杨胡张氏家族四百多年的兴衰历程,其中包括张氏始祖(轩辕黄帝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张辉的半身铜像照片、张氏名人的铜像及简介、续修的三十二辈族谱、现有杨胡张氏后裔的真实历程脉络及图集等等。续修家谱这项工作,利家、利族、利村、利国,这个贡献是人们永远铭记的。

续修家谱序言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