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说明当时京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同光十三绝”说明当时京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第1张

  提起京剧的艺术家,必然要提到“同光十三绝”。因为这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1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取成都》《龙虎斗》《举鼎观画》《文昭关》《捉放曹》等,亦能反串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春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章遵孔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社,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2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门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3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徐策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4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光绪四年(1878)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任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顺胡同寓所,年仅47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

  5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0日晚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6徐小香(中间的一位)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1877)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7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园会》之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能戏极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誉一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亦能演小生戏《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据传小福演戏常以白酒饮场。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农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年55岁。后葬于永定门外。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四子时慧宝,为著名老生,亦是梨园界的书法家,位于樱桃斜衔的“北京梨园公益会”之馆额“梨园新馆”及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即为其所书,至今尚存。

  8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余紫云。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妻室为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曾傍谭鑫培多年;次子梅竹芬,初学老生后改小生,最终归旦行继承父艺,惜23岁时患大头瘟病故,其子梅兰芳年仅3岁。至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9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1855~1910),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祖籍湖北罗田,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祭江》《玉堂春》《芦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桥》《二进宫》《虹霓关》《宇宙锋》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因不应堂会,得罪某巡城御史,并由此年始辍台罢演。遂改以鉴赏古董为生,造诣甚高,古董界颇为知名。青年旦角演员常登门拜访请益,其中以王瑶卿受益最多。宣统二年(1910年)辞世,享年56岁。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10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11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皇后·打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12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刘赶三(1817~1894),原名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会》《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后各班争相聘请,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双奎、承庆、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等诸班。擅演《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十八扯》《花子拾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其《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年农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岁。其弟子多为旦角,如王顺福、张梅五、张芷芳等,丑角仅罗百岁(罗寿山)一人。

  13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祖籍江苏扬州甘泉县,清嘉庆二十年农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访鼠》《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荡湖船》《思志诚》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甲午战争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为何没有花脸?

  “同光名伶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徐宝成、庆春圃、黄润甫、金秀山等,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画作流传情况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后来这幅画已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家传之宝。梅兰芳逝世后,把这幅画献给了国家。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 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又有: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茹(R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3、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得姓始祖:蠕蠕。据考证,茹氏一姓传自古代北狄蠕蠕族。《通志·氏族略》记载,北狄蠕蠕族人迁入中国,自称为为茹氏,望出河南。我国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之外,同时期另有一支外来的种族即普陋茹氏改姓茹,《河南官氏志》也有“普陋茹氏必变茹。”的记载。这支茹氏也是以河南为他们的开基之地。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茹氏后人尊蠕蠕为茹姓的始祖。 4、茹氏先代族谱序 尚书公茹瑺原始旧序 老夫今幸谢职家居,盘桓松竹于衡云湘水间矣。顾范文正公有言:“祖宗来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得至大官,根本之地,亦熟不梦寐永怀也哉。”粤稽我茹氏,唐虞三代,书缺有间,春秋时,魏有如姬;越西汉,厥有如纯,原名敬避,后加草为茹,亦犹郭公夏五,甲戌己丑之例。南齐有茹法亮,官中书舍人。唐有茹荣,幼岁以至孝闻。宋有茹孝标,少负气节,而才中抡选。茹瞻为杨愔所器重,究亦或隐或显,无容遥遥华胃,漫相牵引。迨宋末,兴公初任河南开封府尹,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献始有可征。子二:长从善,次从政。善公籍河南,不具论。我二派祖从政公,诗书传家,联登科第,擢衡山县今。解组后,喜衡山名胜,遂家于衡之东隅。三传祖,一征公,一身开二房。松坡其长也,竹轩其次也。松公克绍箕裘,通经术,任儒学教谕,生子三:长兰、次荛、三芷,天不延祚,俱早卒。兰公幸生一子珪,官库大使,亦中年卒。庭坚忽诸,惜哉!系我竹公,承家学,仆元儒学生员,潜德增植。诞生子六:曰均宾、曰均正、曰均化、曰均誉、曰均直、即先君子曰均美。六公中,华、誉二公早丧,无传,余皆克昌厥后。某也生元末造,恭际圣朝龙兴,天清日朗,万国更新,猥以微贱,荣膺两爵,朝跻五等。长男鉴,忝仪联戚畹,天恩殊绝,旷古罔有,高厚罔报涓滴。近荷恩全始终,赐归衡霍,每瞻阙廷,昊天罔极。缅维君恩祖德,忠孝同揆,既详出身始末,复叙先代渊源,凡我子姓,当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念尔祖修厥德,他日移孝作忠,不负本朝金书铁券,与国咸休之盟誓。我祖我宗,自当默相。余身非文正之身,心仍文正之心,即以此作息壤之盟可也,原始云乎哉。 明永乐六年岁在戊子三春月既望谷旦 归山老人恕庵茹瑺手录 茹氏先代族谱旧序 族谱之作,其来远矣。古有大宗小宗之法,先王所以序天伦、系人心、明教原、敦政本者也。由汉以下,宗法废而门第盛,于是谱牒兴焉。族之有谱,其亦宗法之遗意也。近代所言族谱,则有欧苏二家,其取法立例虽不同,然而尊尊亲亲之义,未始少异也。故后之作谱者,往往因之以为法焉。观衡山茹氏家谱,历年绵远,载籍无征,系序承传,支属分异,未免失于传疑。今断自宋金紫光禄大夫,河南开封府尹为初祖,其所知者详,所不知者盖阙如也。其亦深得作谱之要也。由宋历元,世代相传,或隐或显,文人才子,硕德重望,不为不多矣。传至国朝,少保忠诚伯,历跻显宦,位极人臣,功纪太常,名垂汗简,古今罕及。诞生令子,尚长安郡主宗人府仪宾,名注玉牒,亲联戚畹,光前启后,其尊荣何如也。由是观之,非其祖父积累之所致欤?余知自兹以后,子孙绵衍,累叶繁盛,更自有光大门闾者矣。虽然,此特序其作谱之由,及先代簪缨相继者而言之耳。若夫宗族之次,昭穆之辨,尊卑之叙,支派之分,亲疏之别,名公钜卿,老师宿儒述之详矣,奚待余言而增益也哉。 秦府伴读海虞严敬序 茹氏先代谱序 茹之有氏,莫究其所始。自三代汉唐无显者,至齐中书舍人茹法亮、制局监茹法珍、魏骁骑将军茹皓,乃着于南北史。而隋唐宋元之世后,隐德弗耀。逮皇明受命,统一天下,搜贤举能以图治,而尚书公以炎虚之秀,由邑庠业成,进登胄监。仪观修伟而恢其行义,奋其材猷,夙受券知,以跻抚仕。自承敕郎擢通政司参议,累迁通政使、副都御使,拜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佐太祖皇帝临御,立纲陈纪,以丕变风俗;锄奸屏蠹,以昭宣治化。百辟庶尹,夙夜祗惧,而奏对献纳,惟恐不足以当上意。公于是时,数被嘉奖宠锡,便蕃优异,特出群臣之右,所言无不听,所谋无不行,未尝忤旨以获戾。而从容谋议之间,辨诬释枉,以免谴诃,款密之言,简在宸衷,非外廷所得闻也。某忝厕词林,与公有同朝之雅。一日手具世谱一编,俾为之序。窃惟姓氏攸始,盖以生人之初,圆颅方趾,盈乎两间。苟无以别生分类,则亲疏贵贱、尊卑长幼之礼,相与混淆莫辨矣。是以古因生以赐姓,胙土以命氏,而彝伦之叙,典秩之兴,率由于是矣。然千载以来,凡赐姓受氏之苗裔,载诸世本、洎作之篇者,往往夹于煨烬而无所考。故历代之名臣硕辅,卓然以功业见于世者,不必皆有所自。而君子之报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者,忠孝之道也。尚书公年方强仕,福祉未艾,将见茂建功业,远迈昔人,而致位公台,以为宗姓之望,岂特为乡邦之荣而已哉。

希望采纳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指京剧史上有一幅闻名遐迩的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该图是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的。

作品简介

"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师是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之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绘画出来,个个栩栩如生,显示出画师的深厚功力。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品内容

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1、 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取成都》、《龙虎斗》、《举鼎观画》、《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亦能反串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春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章遵孔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科班,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2、 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们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3、 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4、 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任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顺胡同寓所,年仅42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

5、 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5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6、徐小香(中间的一位)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7、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园会》之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 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能戏极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誉-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亦能演小生戏《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据传小福演戏常以白酒饮场。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农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四子时慧宝,为著名老生,亦是梨园界的书法家,位于樱桃斜衔的"北京梨园公益会"之馆额"梨园新馆"及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即为其所书,至今尚存。

8.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余紫云。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妻室为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曾傍谭鑫培多年;次子梅竹芬,初学老生后改小生,最起归旦行继承父艺,惜23岁时患大头瘟病故,其子梅兰芳年仅3岁。至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9、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1855~1899),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祖籍湖北罗田,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祭江》、《玉堂春》、《芦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桥》、《二进宫》、《虹霓关》、《宇宙锋》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病故,享年45岁。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10、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11、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后·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12、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刘赶三(1817~1894),原名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会》、《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后各班争相聘请,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双奎、承庆、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等诸班。擅演《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十八扯》、《花子拾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其《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年农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岁。其弟子多为旦角,如王顺福、张梅五、张芷芳等,丑角仅罗百岁(寿山)一人。

13、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祖籍江苏扬州甘泉县,清嘉庆二十年农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访鼠》、《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荡湖船》、《思志诚》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甲午战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同光名伶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徐宝成、庆春圃、黄润甫、金秀山等,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寻根溯源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又有: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一、姓氏源流 茹(R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3、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得姓始祖:蠕蠕。据考证,茹氏一姓传自古代北狄蠕蠕族。《通志·氏族略》记载,北狄蠕蠕族人迁入中国,自称为为茹氏,望出河南。我国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之外,同时期另有一支外来的种族即普陋茹氏改姓茹,《河南官氏志》也有“普陋茹氏必变茹。”的记载。这支茹氏也是以河南为他们的开基之地。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茹氏后人尊蠕蠕为茹姓的始祖。 4、茹氏先代族谱序 尚书公茹瑺原始旧序 老夫今幸谢职家居,盘桓松竹于衡云湘水间矣。顾范文正公有言:“祖宗来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得至大官,根本之地,亦熟不梦寐永怀也哉。”粤稽我茹氏,唐虞三代,书缺有间,春秋时,魏有如姬;越西汉,厥有如纯,原名敬避,后加草为茹,亦犹郭公夏五,甲戌己丑之例。南齐有茹法亮,官中书舍人。唐有茹荣,幼岁以至孝闻。宋有茹孝标,少负气节,而才中抡选。茹瞻为杨愔所器重,究亦或隐或显,无容遥遥华胃,漫相牵引。迨宋末,兴公初任河南开封府尹,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献始有可征。子二:长从善,次从政。善公籍河南,不具论。我二派祖从政公,诗书传家,联登科第,擢衡山县今。解组后,喜衡山名胜,遂家于衡之东隅。三传祖,一征公,一身开二房。松坡其长也,竹轩其次也。松公克绍箕裘,通经术,任儒学教谕,生子三:长兰、次荛、三芷,天不延祚,俱早卒。兰公幸生一子珪,官库大使,亦中年卒。庭坚忽诸,惜哉!系我竹公,承家学,仆元儒学生员,潜德增植。诞生子六:曰均宾、曰均正、曰均化、曰均誉、曰均直、即先君子曰均美。六公中,华、誉二公早丧,无传,余皆克昌厥后。某也生元末造,恭际圣朝龙兴,天清日朗,万国更新,猥以微贱,荣膺两爵,朝跻五等。长男鉴,忝仪联戚畹,天恩殊绝,旷古罔有,高厚罔报涓滴。近荷恩全始终,赐归衡霍,每瞻阙廷,昊天罔极。缅维君恩祖德,忠孝同揆,既详出身始末,复叙先代渊源,凡我子姓,当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念尔祖修厥德,他日移孝作忠,不负本朝金书铁券,与国咸休之盟誓。我祖我宗,自当默相。余身非文正之身,心仍文正之心,即以此作息壤之盟可也,原始云乎哉。 明永乐六年岁在戊子三春月既望谷旦 归山老人恕庵茹瑺手录 茹氏先代族谱旧序 族谱之作,其来远矣。古有大宗小宗之法,先王所以序天伦、系人心、明教原、敦政本者也。由汉以下,宗法废而门第盛,于是谱牒兴焉。族之有谱,其亦宗法之遗意也。近代所言族谱,则有欧苏二家,其取法立例虽不同,然而尊尊亲亲之义,未始少异也。故后之作谱者,往往因之以为法焉。观衡山茹氏家谱,历年绵远,载籍无征,系序承传,支属分异,未免失于传疑。今断自宋金紫光禄大夫,河南开封府尹为初祖,其所知者详,所不知者盖阙如也。其亦深得作谱之要也。由宋历元,世代相传,或隐或显,文人才子,硕德重望,不为不多矣。传至国朝,少保忠诚伯,历跻显宦,位极人臣,功纪太常,名垂汗简,古今罕及。诞生令子,尚长安郡主宗人府仪宾,名注玉牒,亲联戚畹,光前启后,其尊荣何如也。由是观之,非其祖父积累之所致欤?余知自兹以后,子孙绵衍,累叶繁盛,更自有光大门闾者矣。虽然,此特序其作谱之由,及先代簪缨相继者而言之耳。若夫宗族之次,昭穆之辨,尊卑之叙,支派之分,亲疏之别,名公钜卿,老师宿儒述之详矣,奚待余言而增益也哉。 秦府伴读海虞严敬序 茹氏先代谱序 茹之有氏,莫究其所始。自三代汉唐无显者,至齐中书舍人茹法亮、制局监茹法珍、魏骁骑将军茹皓,乃着于南北史。而隋唐宋元之世后,隐德弗耀。逮皇明受命,统一天下,搜贤举能以图治,而尚书公以炎虚之秀,由邑庠业成,进登胄监。仪观修伟而恢其行义,奋其材猷,夙受券知,以跻抚仕。自承敕郎擢通政司参议,累迁通政使、副都御使,拜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佐太祖皇帝临御,立纲陈纪,以丕变风俗;锄奸屏蠹,以昭宣治化。百辟庶尹,夙夜祗惧,而奏对献纳,惟恐不足以当上意。公于是时,数被嘉奖宠锡,便蕃优异,特出群臣之右,所言无不听,所谋无不行,未尝忤旨以获戾。而从容谋议之间,辨诬释枉,以免谴诃,款密之言,简在宸衷,非外廷所得闻也。某忝厕词林,与公有同朝之雅。一日手具世谱一编,俾为之序。窃惟姓氏攸始,盖以生人之初,圆颅方趾,盈乎两间。苟无以别生分类,则亲疏贵贱、尊卑长幼之礼,相与混淆莫辨矣。是以古因生以赐姓,胙土以命氏,而彝伦之叙,典秩之兴,率由于是矣。然千载以来,凡赐姓受氏之苗裔,载诸世本、洎作之篇者,往往夹于煨烬而无所考。故历代之名臣硕辅,卓然以功业见于世者,不必皆有所自。而君子之报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者,忠孝之道也。尚书公年方强仕,福祉未艾,将见茂建功业,远迈昔人,而致位公台,以为宗姓之望,岂特为乡邦之荣而已哉。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北魏前身的游牧鲜卑族中有普陋茹氏,其后人简为“茹”氏,此为茹氏的最早起源。另外当时有部落为柔然族,也被称为蠕蠕,芮芮,及茹茹族,北魏时,进入中原并建立柔然国。而族人就以前族名为姓,或为柔,或为茹,或为芮,茹氏也就随之产生了。对于汉人,茹姓也有相对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在汉朝,河内郡县境内,出了一位姓名为如淳的人,他的后代就将他的姓氏上加了草字头,变为茹字,源此汉族也产生了茹姓。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茹皓:后魏文帝的著名冠军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 茹瞻:字孝博,北齐时东安人。南州举秀才,历官侍郎。清朗刚直而见称。据说,当他举秀才之时,皇帝就亲口说过:“今日之选,不可无茹生”的话,可见茹瞻的才华,卒于侍御史。 茹洪:明朝大画家和大书法家。他因为楷书写得好,名气传到京城,王公贵族都收藏他的墨宝,他于是进京,写字作画。他善于画山石竹木,并且因为受古车的薰陶,作画气韵高古,名重一时。 茹冠鑫:明朝名将之儿,年仅16岁的他跟随父亲茹关西参加朝鲜战争,在稷山带兵大败黑田长政。 茹瑺:明代兵部尚书。建文帝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朱棣议和。后明成祖即位,封为忠诚伯。 茹棻:清代乾隆状元。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茹孝标:宋代天圣进士。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 南齐有大司农茹法亮,明代有刑部员外郎茹连。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1925-1998)、初旭。浙江绍兴人。从小家境贫困,3岁丧母,父弃家出走,随祖母辗转于上海、杭州两地。祖母去世后,曾进上海基督教办的以马内利孤儿院,半年后由其兄领出,进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就读。民国32年(1943年)在浙江省武康县武康中学初中毕业。后随兄参加新四军,历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等。民国36年加入中国***。1949年,茹志鹃写的歌词《跑得凶就打得好》获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1950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何栋梁与金凤》问世。1952年创作话剧《不拿枪的战士》,获军区颁发的文艺创作二等奖。1955年,茹志鹃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作家

“同光十三绝”说明当时京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提起京剧的艺术家,必然要提到“同光十三绝”。因为这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