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袁氏 由哪里 何时 迁来`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河北承德袁氏 由哪里 何时 迁来`祖先是谁?,第1张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家乘谱牒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钱塘袁氏族谱二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袁氏族谱一卷、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

  台湾的袁姓,多居在嘉南地区,是台湾的第九十四个大姓。近两百年来,台湾也有袁氏后代繁衍。他们主要聚居于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不过,多以嘉南地区为盛。其先祖多是在前清时期渡海东来的。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为其堂号。

  历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 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 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

  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公元201年4月,曹操军官渡、袁绍军黎阳,得胜之师的曹军,再接再厉,在仓亭(今河南浚县东南)大破袁军。

连连兵败的袁绍,在公元前202年吐血而亡。

于是,北方形势逐渐明了:曹操彻底扭转被动局势,而河北式微,所以北方一统便指日可待。

1袁绍给曹操送的大礼

这个大礼就是兄弟隙墙相杀的河北四州。

袁绍一直在立长立幼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到底立长子袁谭还是立幼子袁尚,他一直拿不定主意。

既然举棋不定,那袁绍就这么一直不定着走棋争霸。

而袁绍阵营就逐渐分裂为两股势力:

一股是以袁谭为首,辛评、郭图为辅,这是长子势力。

一股是以袁尚为首,逢纪、审配为辅,这是幼子势力。

而且这两股势力,已经势同水火,有袁绍在,还仅是兄弟隙墙暗斗;而袁绍不在,那就是兄弟相杀了。

袁绍到死也没有把立长立幼的问题定下来,这就为河北四州埋下了隐患。

自古都是近水楼天先得月,从来都是先下手为强,于是陪王伴驾的审配就假称袁绍遗命、立幼子袁尚继承袁绍之位。

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于是,袁绍死后的河北局面就是:自封车骑将军的长子袁谭,屯兵黎阳;袭得袁绍之位的幼子袁尚,驻守邺城。

还有第二子袁熙据守北地幽州,但这个人无足轻重。

所以,河北方面主要是袁尚和袁谭这两股势力在表面相安而内里暗斗。

2退兵示弱比侵略如火更有杀伤力

曹操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杀伐果断,该动手的时候从来不吵吵。

袁绍死后的河北局面如此混乱,以整攻乱,这是老天赐予的机会。

于是,公元202年5月,袁绍死于冀州;公元202年9月,曹操便兵临河北。

屯兵黎阳的袁谭既无重兵又无利器,所以急向邺城袁尚求援。

外敌来攻,隙墙兄弟也只能先玉帛再干戈,所以黎阳之战得打、哥哥袁谭得助。

但是,袁尚仍旧疑虑满满,他担心派过去的士兵、送过去的辎重,都会被哥哥袁谭据为己有,索性就亲自领兵援助。

兄弟联手,与曹操大战黎阳,但两兄弟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公元203年,曹操打败袁谭和袁尚,而后兵临邺城。

同时,河东战场也发生了逆转。

司隶校尉钟繇联合马腾击败郭援部、平定南匈奴,袁尚试图以郭援部牵制曹操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

所以,曹操行兵,自是侵略如火,直接打到了袁氏老巢邺城。

邺城之外,是曹操大军;邺城之内,是河北大军,曹袁两军在邺城僵持。

但是,曹操不打了,兵临邺城而后旋即撤兵。

曹操撤兵,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正如谋士郭嘉所言,急攻则二袁联合,而缓攻则二袁必斗。所以,等待比行动更重要,于是曹操退兵。

另一个原因便是曹操穷啊,他没粮食了,从官渡到黎阳、再从黎阳到邺城,战线拉得太长,曹操的后勤运输以及粮食辎重已经捉襟见肘。

两相计算,所以曹操选择撤军,而不是邺城攻坚。

果如曹操所算:曹操的大军刚一撤退,袁谭袁尚两兄弟就打了起来,而且根本就没出邺城,直接就在邺城的外城刀兵相向了。

曹操退兵,这是曹军示弱。于是,袁谭要追杀,所以向袁尚要兵要甲。

而袁尚疑心袁谭,所以要兵没兵、要甲没甲。

于是,啥也不用说了,直接开打。结果是袁谭被袁尚赶出邺城、逃至南皮。

曹操攻战杀伐、费了大半年的劲,也仅是把二袁打败。

而曹操大军一退,二袁之一的袁谭便被自己的弟弟打成了丧家犬。

3曹操大军这只狼外婆再扣邺城

袁谭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他是有一股势力的,而他的势力就在青州。

见主公被追杀,青州别驾王脩立即带领一众援兵前来解救。

杀红了眼的袁谭,当头就问别驾王脩:接下来怎么办,怎么去打袁尚?

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曰“我必胜若”,如是者可乎?

王脩此言,既讲政治又合形势。

政治是袁谭袁尚既是兄弟又是同盟,不能自相攻杀;形势是曹操这个狼外婆就在黄河那边,随时都能过河吃掉你们这两只小白兔。

所以,王脩的建议就是斩杀佞臣以亲兄弟,然后御敌四方、横行天下。

但是,被仇恨冲昏了头的袁谭,早已管不得什么曹操、什么四方以及什么天下了,最大的敌人就是袁尚,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邺城袁尚袭得了父亲袁绍的夯实家底,所以青州袁谭根本不是对手。

公元203年5月,穷得叮当响的曹操替河北袁氏割了邺城外的小麦,然后带着麦子回许昌磨面了。

这之后,袁谭袁尚兄弟俩也不修城、也不抢麦、更不种庄稼,一直相恨相杀。

公元203年8月,袁尚大军便把袁谭包围在了青州平原,

见此危局,缺兵少将的袁谭竟向曹操求援,与曹操约为儿女亲家,约曹操出兵邺城以解平原之围。

所以,曹操这个狼外婆再次兵抵河北,但是他可不是帮袁谭“围邺城救平原”的,而是要占据整个河北四州。

于是,曹操大军自是稳扎稳打,出兵黎阳、威胁邺城。

见曹操兵锋凌厉,袁尚赶紧放弃平原、回防邺城。

到了邺城的袁尚发现,曹操并未挥兵邺城,而是搞起了工程。

公元204年正月,曹操大军变成了工程队,他们要开凿自朝哥至邺城的沟渠,准备通过运河来运兵运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两场战役是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对于官渡之战来说,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渡之战中,虽然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但是,在官渡之战后,坐拥冀州、幽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的袁绍,依然在实力上强于曹操。那么,问题来了,袁绍势力为什么还是被曹操所灭呢?

首先,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10万大军,而曹操只有2万多人。不过,此战的结果却是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但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势力依然占据了冀州、幽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与此相对应的是,曹操则只有兖州、徐州等地,其背后还是虎视眈眈的江东孙氏和荆州刘表。不过,在曹操势力和袁绍势力的较量中,最终还是以曹操平定河北,一统北方中原地区而告终。对此,在笔者看来,袁绍的去世,是袁绍势力覆灭的重要原因。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官渡之战后,袁绍回到冀州。面对各地的叛乱,袁绍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平定了各地的叛乱,并开始休养生息,以此再次和曹操展开较量。但是,公元202年,曹操就病逝了。因为冀州等地获得了百姓的支持,所以袁绍去世的时候,冀州等地的百姓都非常悲痛,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汉末年,袁绍虽然势力最大,不过,其内部的派系和阵营也比较复杂。袁绍在世的时候,还能够居中调协和平衡。而在袁绍去世后,这些谋士武将之间立即陷入到积累地内斗中了。

更为关键的是,袁绍在临终前没有确立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在袁绍去世后,袁谭和袁尚之间立即兵戎相见。对此,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袁绍病逝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众人欲以袁谭为长子而立为继承人,但是,袁绍手下的逢纪、审配一派与辛评、郭图、袁谭一派不和。在此基础上,审配等人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自己,所以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当然,对于袁尚来说,因为得位不正,所以也无法有效整合冀州、幽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的力量。

最后,在此基础上,虽然袁绍留下的四州之地在疆域和人口上要对于曹操,但是,不管是袁尚还是袁谭,单独对抗曹操,几乎都不占据优势。在袁绍病逝后,袁谭、袁尚为了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在郭嘉等谋士的计策下,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由此,对于曹操来说,虽然袁绍的几个儿子陷入到内斗中,但是,曹操依然花费了5年左右的时间,才彻底平定了河北之地。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袁绍势力的强大。只是,袁绍自己就和兄弟袁术反目,从而被曹操各个击破。在袁绍自己去世后,袁谭和袁尚这两个兄弟也兵戎相见,从而让曹操彻底消灭。

袁姓皇帝一共36位

历史上有过两位,袁术和袁世凯。

1、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司空袁逢嫡次子,太仆袁基、冀州牧袁绍异母弟。

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拜为后将军,畏祸出奔南阳郡。初平元年,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此后,对抗于袁绍和曹操,兵败逃亡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其骄奢*逸奢,横征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受到吕布和曹操攻击,元气大伤。

建安四年,呕血而死。

2、袁世凯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扩展资料:

袁姓其他著名人物:

1、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2、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卒于崇祯三年,享年46岁。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3、袁宗道

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

万历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右庶子。

“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反对复古拟古,主张“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其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4、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皇帝

——袁绍

——袁术

——袁枚

——袁宗道

——袁崇焕

——袁世凯

袁家辈分口诀

一、河南省柘城县袁姓字辈:心克树庆丙继康。

二、河南省光山县袁姓字辈:正殿传辉彩,儒登映茂迟。

三、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卧雪堂袁氏宗谱:中正至上,唯善则昌,崇德之家,修文习武。

四、安徽濉溪县临涣镇袁氏字辈: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兴家为从化,长盛荣光华。

五、江西太和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六、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七、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八、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九、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十、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十一、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十二、江苏新沂港头袁氏字辈:光三春景,一修厚坤。

十三、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十四、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袁姓最大的官

最大的应该是袁绍三国时期18路诸侯的盟主还有袁术。明朝末年大将军袁崇焕是国家最后顶梁柱,吴三桂就是跟着袁崇焕混的!清朝末年袁世凯做了几个月的皇帝。

天下袁姓是一家吗

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为帝之前,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在妫水旁。于是,舜的子孙就以水名为姓,是为妫姓。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_五姓”之称。

而袁姓,又出自上述五姓之中的陈姓。在以妫为姓的帝舜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于陈的妫满。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其为陈胡公妫满。妫满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叫涛涂,他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涛涂在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后被封于夏阳。由于当时“爰”、“辕”通用,故爰涛涂又被称为辕涛涂。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辕颇的裔孙辕告又避难于河洛之间。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去掉辕姓的“车”边,开始以袁为姓。

胡公满,是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就这么回事。

浙江袁是谁儿子

同事。袁家军1962年9月生,吉林通化人,现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健1971年3月出生,现任中共安阳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他们都是为国家工作是同事关系。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手下的11万精兵,被曹操俘虏了七八万,战死了二三万人,袁绍本人只带着800人逃回河北,即使是如此大的惨败,官渡之战后的袁绍仍然保住了河北四州,曹操真正攻占河北四州,则是等到袁绍去世后,他的儿子袁谭与袁尚因为继承人问题大打出手,同室操戈之下,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各个击破,才最终夺取了河北四州。

都说袁绍愚蠢,他的两个儿子袁谭与袁尚甚至连袁绍都不如,在袁绍去世之后,不顾强敌曹操的威胁,自己人先打了起来,更为奇葩的是,袁谭在打不过袁尚的情况下,居然向仇敌曹操投降,这种操作真是让人珍无语,这就是典型的引狼入室,而曹操则是求之不得,先与袁谭联姻,帮助袁谭打袁尚,打跑了袁尚之后,再收拾袁谭,在公元204年攻占了袁家大本营邺城。

袁绍

即便如此,如果从官渡之战开始的公元200年开始算起,到曹操占领了整个河北四州的公元207年为止,曹操平定整个河北四州用了7年时间,这还是在袁谭、袁尚兄弟相争的情况下达到的,如果袁谭与袁尚兄弟齐心合力,曹操能拿下河北四州吗?要用多少年才能拿下河北四州呢?

官渡之战前后,实际上,曹操与袁绍的实力相差并不远,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拼的就是实力,拼的就是兵力数量、粮食、补给、物资、后勤能力等等,官渡之战打到最关键时刻,曹操几乎都撑不住了,还写信给荀彧问他是否能退兵?这说明曹操的粮食及物资供应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曹操听从了许攸的计谋,兵行险招,亲自率军深入袁绍的后方存粮地,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粮食,才最终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

曹操与袁绍

曹操击败袁绍后,由于在官渡之战消耗过大,所以根本没有能力继续攻击袁绍,另外曹操俘虏了袁绍手下的七八万人,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吃饭也是大个问题,所以曹操坑杀了这些俘虏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自己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来供应这些俘虏。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对进攻北方采取的缓攻的战略,并且利用了一切可以被利用的因素,对北方的袁氏集团实行战略包围,同时辅以军事行动,曹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袁绍在北方的名声相当好。

袁绍在河北四州实行的是仁政,很得百姓拥护,袁绍去世的时候,整个河北百姓痛哭流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军事手段击败很容易,得民心很难,曹操夺取河北四州,不仅仅要军事征服,还要猎取民心,这是任何一个政治必备的素质,所以曹操不能急攻河北。

官渡之战

另外,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杀害了七八万袁绍手下士兵,这些士兵绝大多数都是河北人,士兵的家眷自然也是河北人,河北四州人士对于他们的兄弟儿子在战争中被曹操杀害,肯定是恨得不得了,这都需要时间来化解仇恨,所以曹操不能急攻河北,需要一个消化期。

二、袁绍是东汉末年士族领袖。

袁绍的家族是东汉的百年大家族,在东汉末年更是以四世三公成为士族集团的领袖,袁绍当年能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中担任盟主,靠的就是巨大的名望,在那个时候,出身比名望重要,名望比能力重要,尽管曹操打仗厉害,但仍然有不少世家大族不支持曹操,袁绍有名望,支持他的人就多,曹操需要解决这些支持袁绍的世家大族,才能真正瓦解袁绍的势力,这同样是急不来的。

袁绍是士族领袖

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战结束一年后,才继续发动了对袁绍的仓亭之战,这已经是很慢的节奏了,在仓亭打败了袁绍的军队后,曹操又停止进攻了,直到公元202年袁绍病死,袁绍一死,曹操还没有动手,袁绍的两个儿子先打了起来,袁绍生前喜欢小儿子袁尚,因此有废长子袁谭立幼子袁尚的意思,但并没有明确下来,袁绍去世后,审配和逢纪拥立袁绍为河北之主,继承了袁绍的官职和爵位,然后长子袁谭就不服气了,两人就打了起来,袁谭不敌袁尚。

曹操还在思索下一步进攻河北的战略如何,袁谭就向曹操乞求投降了,要与曹操联合攻打袁尚,就算袁谭没有投靠曹操,曹操攻打河北的战略仍然不会变,只是时间会长一点,原来要七年,可能现在要十年,但是河北四州一定会被曹操拿下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们的父亲袁绍都不是曹操的对手,袁谭与袁尚即使联合起来,也不会是曹操的对手。

袁绍三个儿子

袁绍去世的前一年,曹操在仓亭击败了袁绍,仓亭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南乐县,这里离官渡之战的主战场,也就是河南省中牟县有230公里远,换句话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一年以后,已经越过黄河并向北推进了230公里,深入当时的冀州境内,这里离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只有100公里左右,曹操随时将会对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发动进攻,只是在袁绍去世之后,袁家两兄弟打了起来,曹操还没有继续进攻,因为这样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如果袁家两兄弟没有打起来,那么曹操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攻打邺城。

从仓亭攻打邺城,只需要快马一天的行程,曹操已经随时威胁到邺城的安全,就算邺城城高墙固,曹操也有足够的时间拿下邺城,就算暂时拿不下,曹操围城也能把邺城围死,因为时间在曹操这边,主动权也在曹操这边,如果袁家兄弟放弃邺城,那将是兵败如山倒,如果袁家中兄弟坚守邺城,那无疑是全军覆没。

袁谭

一旦邺城被曹操攻破,其他的河北四州被拿下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无论袁家兄弟袁谭与袁尚是联合还是内斗,都逃不过被灭亡的命运,唯一不同的,只是时间长短罢了。

说到汉末的豪门,人们都会想到“四世三公”的袁氏,这是一个大豪门,门生故吏满天下。袁绍和袁术是家族中的两个明星。一个在河北,一个在南阳,动静都比较大。后来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就是以袁氏为主导,盟主是袁绍。

其实袁氏家族之所以称为汉末的大豪门,不只是袁绍和袁术两个人。还有两个人也大名鼎鼎。

一个是袁绍、袁术的叔父袁隗,他娶了名儒马融的女儿,官至太尉、太傅,是袁氏“四世三公”中的最后一个“公”。他地位很高到什么程度,他是汉灵帝的托孤大臣,另一个就是外戚何进。但是他这个辅政大臣却没有存在感,何进和董卓你方唱罢我登场,袁隗却唯唯诺诺,不敢发挥作用,更不敢去匡正朝政。他要的是保家族的平安,但是他要的平安终究没有得到,最终被董卓杀害。

另一个是袁遗,是袁绍、袁术的堂兄。他官至山阳太守,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中,他也是一路。从历史记载看,他和袁绍走的更近,后被袁绍任命为扬州刺史,为袁术所破,逃亡途中被乱兵所杀。

袁氏为什么会灭亡,豪门败给了曹操这样的屌丝?小编认为,袁隗和袁遗的结局就足以说明问题。袁隗为什么会窝囊的死,无非是他没有应有的担当精神,总想通过退缩忍让来求得平安。袁遗为什么会死,就是因为袁氏家族内部不团结,乱自内兴。看看曹操的家族是那么的团结,就知道袁氏有多么坑爹。

总的来说,在官渡之战后,袁绍努力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一度恢复了元气。不过,袁绍于公元202病逝后,袁氏势力立即变成一盘散沙,最终让曹操各个击破了。如果袁绍的儿子可以团结在一起的话,那么曹操想要平定河北之地,显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就刘备来说,在他去世后,因为诸葛亮执掌大权,蜀汉不仅没有分崩离析,反而继续保持较高的凝聚力,虽然后主刘禅比较平庸,却因为对于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得以让蜀汉上下令行禁止,逐渐恢复了实力,乃至于拥有发兵北伐曹魏的实力。当然,这不是说夷陵之战对蜀汉没有影响,比如很多年轻的武将就在这场战役中阵亡,这成为蜀汉中后期武将凋零的重要原因,促使蜀汉后期几乎无人可用了。

一个家族没有谋天下的担当精神,总是想着家族的利益,不断坠入小我之中,怎么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河北承德袁氏 由哪里 何时 迁来`祖先是谁?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