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了多少年的皇帝?他与刘伯温之间有何故事?
细数中国古代400多位帝王,白手起家着为数不多,但让我敬佩的有这么两位,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便是明太祖朱元璋。
这两位帝王的经历颇为相似,都是白手起家,都是草根逆袭。尤其是朱元璋,更是家境贫寒,一度穷困潦倒到父母去世时,连一块埋葬亲人的墓地都没有。但现实的残酷没有将朱元璋打垮,反而在经过励精图治后,他杀出一条血路,一跃而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所以,朱元璋在坐上龙椅之后,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甚至还要求他的大臣们一日三餐也不得铺张浪费,据说,朱元璋招待大臣也就是普通的“四菜一汤”。一句话来说,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有些东西来之不易。
晚年的朱元璋是个孤寡老人,心狠手辣,变得多疑起来。当年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功勋大臣,被他诛杀殆尽,上演了一出出经典的“兔死狗烹”的案例,尤其是马皇后去世后,他的手腕变得更加铁血无情。
剧照:朱元璋诛杀蓝玉等有功之臣
较之朱元璋的狠毒,马秀英马皇后显得宅心仁厚。朱元璋虽然睚眦必报,但他却是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父亲。他对太子朱标,可以说是十分用心。老朱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给朱标设计路线和人设的。
朱元璋能对所有人狠下心来,却唯独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有着一种特殊的爱。这也是他站在权力巅峰时,那孤寂冷清的皇位上,身边唯一存着的温暖。
可惜人生无常,马皇后病死,之后不久太子朱标也英年早逝。这对他的打击十分的大,再加上朝堂上出了谋逆的事情,这样他的心又冷了几分。不过他最终把对自己儿子的爱转移到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身上,并且立朱允炆为太子,希望他能够继承大明的江山。
说起马皇后,可以说是朱元璋一生的大贵人。想当年,朱元璋在三餐不饱居无定所的时候,投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自己出色的表现,后来在小张夫人(郭子兴的次室,张氏)的撮合下,郭子兴将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这位马秀英,就是日后的“大脚马皇后”(明太祖孝慈高皇后)。
剧照:朱元璋与马秀英
《明史·后妃列传》: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
1382年9月,马皇后的去世对朱元璋影响极大,二人从卑微时相识一路携手走来,虽说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后宫妃子众多,但对于朱元璋来说,那些嫔妃们不过是繁衍后代的工具,唯有马皇后是他的挚爱。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到71岁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一共当了31年的皇帝。
关于朱元璋做皇帝能做多久,他自己曾经问过“半仙”刘伯温。这当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姜子牙的鱼钩,其实不能叫钩,因为根本就是直的。何况,钩上还没有鱼饵;更何况,他那没有饵的直钩子,离渭水水面有三尺之高。因此,能被钓上来的,不可能是鱼,只可能是人,此人便是周文王。
无独有偶,千年之后,一汪潭水边也有一位垂钓者,此人就是咱们的主人公朱元璋。
据崇祯时期著名文人吕毖( bì)记载,没做乞丐也没做和尚之前,十三四岁的朱元璋在一小湖边钓鱼。只是他没姜太公那样的本事,他的钩子,既弯又锋利。他的眼又尖,心又沉,技术很不错。一天之内,他足足钓了35条鱼,而且都是鲤鱼,放在笭箵(音:零星)里活蹦乱跳,仿佛是跃龙门呢!
钓了这么多鱼,朱元璋很开心,想着可以美餐一顿了。他正要收工回家,来了个小伙伴,名叫陈四。陈四看朱元璋装了这么多鱼,于是打起了鱼的主意。
他先跟朱元璋聊着天,嘻笑着,突然间他拿个大草帽狠狠罩在朱元璋脑袋上,把他眼睛遮住了。待到小朱扯掉草帽时,陈四已一溜烟跑了。
朱元璋回到家,打开鱼笼一看,倒出鱼来,数了几遍,都只有30条。他知道是陈四偷了,跑陈家去要,陈四抵赖。朱元璋撸起袖子就要打,陈四不得已把鱼还给了他。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朱元璋的小伙伴,已由陈四换成了前后各知五百年的诚意伯刘基等人。朱元璋晚年疑心变得越来越重,一直担心江山被夺,而且恐命不久矣。某日,朱元璋问刘伯温,我这皇帝,能做多少年
刘伯温掐指一算,回朱元璋道:“本来是35年,但却只有31年。”
当听到三十五,朱元璋就想起了小时候钓鱼的事,顿时怒从心头起。“要不是那家伙偷了我的鱼,我能多活几年啊。来人啊,快给我去找,看那陈四还在不在带到京城来,我要好好教训他。”朱元璋气愤地说道。
这一找,陈四竟然还活着。士兵将陈四带到朱元璋跟前。朱元璋满脸怒气地问,还记得你当年偷了我的鱼吗
陈四说:“臣怎敢忘啊。”
陈四便把当时两人如何如何聊天,如何如何把帽子扣他头上,又怎样怎样把鱼偷走,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陈四一番话,听得朱元璋眼睛都湿润了。久远的记忆啊……回不去啦……想到这里,老朱哪里还有杀心
老朱问:“还记得我们钓鱼的地方叫什么呢”
陈四道:“乌龙潭。”
朱元璋一想,不对啊,虽然我不记得那里叫什么名字,但肯定不是这三个字啊,他觉得陈四在撒谎。
陈四继续说到,当年我用草帽罩到一条乌龙,所以我将那里命名为乌龙潭啊。
听到这里,朱元璋更高兴了,问他,你想不想做官呀陈四说,当然想啊。于是,朱元璋安排陈四做了户部江西司郎中。这相当于现在国家部委里各司的司长。这么看来,老朱还是非常够意思的。可明眼人一看都知道,陈四这是拍对了马屁啊。
也许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吧,前后来算,朱元璋果真只做了31年皇帝。老朱去世之后便把他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去世4年后,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建文帝)的龙椅。无巧不成书,朱允炆也正好只做了4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叔叔赶下了台。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初一,朱棣登基。登基后的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
是青田人~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说到刘伯温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话说他被誉为是神一样的人物,其实现在人看刘伯温的话还是有一点看牛鬼蛇神的意思,其实这样的感觉还是有失偏颇的,那么这个刘伯温在历史上是否有非凡的政绩功劳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看看!
《明史》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意思就是说,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见多识广,尤其精于天文,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西蜀的赵天泽把刘基比作诸葛孔明,朱元璋更是称其吾子房也。从此看来,刘基确实是个有才干之人,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认可和称赞他。
可是,刘基的存在并没有像神一样,而且民间传说过分夸大!比如,一首烧饼歌说尽明朝两百年历史,从靖难之役一直到崇祯守国门,预知未来,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后也证实是后人所作。
这是后人神化刘基,但之所以神化刘基,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刘基在诗文、军事、政治上的很有威望,一首《郁离子》名扬千里。
二是刘基得民心,受百姓爱戴。比如说,在未归顺朱元璋之时,刘基就在家乡青田助百姓抗敌;在归顺朱元璋后,又多次劝谏朱元璋不可乱杀人,应实行仁政,而且朱元璋还因刘基之功劳,免了青田的赋税,无疑增加了老百姓对刘基的好感。
帝尝手书问天象。基条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在知道刘基被神化后,我们来看看刘基到底有什么非凡的功绩!
军事
说到刘基的功绩,首当其冲的是平定江南之策。当时,刘基归顺朱元璋,立即就陈时务十八策,得到赞赏,在营中当了个军师。一次,刘基与朱元璋在讨论天下大势,刘基提出了他的观点: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最终,朱元璋就根据刘基之策,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统一了江南地区。而且,在整个战争进行时,朱家军处于劣势时,将领无心再战之时,刘基总能站出来稳定大局。
政治
在政治上,以耿直著称,更是不畏权贵,一个与淮西勋贵集团较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朝廷的稳定,没有让某一方独揽大权。而在刘基去逝后,再也没有人制衡淮西勋贵,以至于淮西勋贵集团势焰熏天,危及皇权!
其次,刘基在担任御史中丞一职时,不徇私情,坚决以法治国的思想,让明朝的官场风气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当时李善长所宠爱的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乱作为,被刘基所抓。李善长一再求情,请从轻发落,而刘基不顾私情,直接杀了李彬。这也得罪了淮西勋贵集团,后期的命运也悲惨不已。
第三,施仁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朱元璋也认同刘基的思想,对官吏虽然是严刑峻法,但对老百姓却是仁政,实行教化。
诗文
刘基亦以文名,《明史》本传称其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刘基在文章方面强调的讽谏作用,所作《郁离子》,就是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
刘基的诗文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既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同时也抒发了愤世嫉俗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救世济民的大志向。比如,《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讽刺了官场上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朱元璋当了多少年的皇帝?他与刘伯温之间有何故事?
本文2023-12-07 21:39: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0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