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刘氏家谱
我家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过来的,先时代居住在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开基始祖:刘杨侯。堂号:世德堂,山西省洪洞县搬倒井刘氏!也是属于大槐树下的(山西省洪洞县),我是王口镇的,我知道的字辈有:维、西(贵、桂)、恩、洪,我是恩字辈的。人们都把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刘姓称谓“王口西刘。”据族谱和史实记载,他们的源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明太祖令山西平阳府内丁多田少及无田户迁徒。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搬倒井刘氏兄弟四人中长、次、三兄弟三人奉令迁徒,四弟留原籍守祖业。按明迁徒规定同姓不能迁徒同地,兄弟三人分迁三地。
长兄:刘(杨)公 迁河间府青州静海西门外(今静海县城关西口子门)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次兄:刘杨侯 以文职承德郎迁顺天府大城王口永定(今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三兄:刘(杨)伯 迁北京彰义门(今北京广安门)成为这里的开基始祖。
这就是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搬倒井刘氏三兄弟的源和分支史实。洪洞县的刘氏宗亲们我们家是刘杨侯的后代,想联系到洪洞县四叔祖和洪洞县上祖的资料。我们家迁移路线洪洞县——河北顺天府大城王口永定——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现代生物学证明,每一物种的遗传基因程序、染色体组的结构,特别是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同的:猕猴有21对染色体,金丝猴有22对染色体,人类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染色体,小麦有21对染色体。这种不同决定了物种之间都不能进行种间的杂交。广东马坝人(距今十几万年)……近年又增加了许昌人(距今8~10万年),一条持续不断的链条,证明我们中国人自从盘古开天地就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族群不存在寻根的乡愁。
然而十分吊诡的是,这几群相隔千山万水的人种生活的地理环境迥异,按我们中国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这几群人种将会越养差异越大,但结果恰恰相反,似乎经过预谋过一样,几百万年来他们以同样的步伐,即使可以举出一两个反例,如马和驴,一个染色体数目是32对,一个染色体数目是31对,它们反常地能生下骡子,但骡子却是天然绝育的;
这一结论应了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在上一世纪初提出的人类多地起源说:简而言之,就是亚洲、非洲、欧洲甚至澳洲人都是由不同的猴子进化过来的。在同一时间变成我们今天彼此极其相似的现代人。比如,无论是非洲黑人还是欧洲白人,抑或是亚洲的黄种人,都可以毫无滞碍地相互通婚产子,甚至各民族的婴儿喊妈妈时的发音都惊人地相似。
这是一个让人十分疑惑的问题,因为现代遗传学已经证明,生物进化是基于中性突变后的自然选择,而中性突变是发散的,没有指向性;几百万年的独立进化后,人类即便当初都是同一猴子的儿女,从同一出发点开始进化,也会产生巨大的物种差异,足以产生物种间的生殖的隔离。
狮和虎的染色体虽然都是19对,但染色体内的基因排列不同,因此它们交配所产狮虎兽也不能向下繁衍。
洪洞县 历史 悠久,文化丰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600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著名作家李存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是临汾市的辖区县,汾河自北向南贯穿洪洞全境,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洪洞县是晋南最具人口规模的县份,人口大约有80万人,县治位于大槐树镇。洪洞县有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苏三监狱、广胜寺等闻名天下的名胜古迹。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明代迁徙遗址,被炎黄子孙当做“家”、称为“祖”、看做“根”。曾有民谣传颂“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据文献记载,从明代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苏、皖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大槐树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扩建后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有三个部分:移民文化区、祭祀文化区、民俗文化区。
寻根祭祖园内由根雕大门、“根”字影壁、献殿、祭祀广场、莲花塘、连馨桥、祭祖堂、望乡阁、古槐树处、牌坊、望亲亭、槐乡桥、鹳鸣桥等部分组成。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整体呈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沧桑古老、伟岸厚重、支根入土、遒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的精神。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由水磨青砖砌造,雕刻玲珑精致,四周以汉白玉栏杆环绕。影壁正中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宽5间,进深5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祖堂位于景区的中轴线上,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祭祖堂坐北朝南,堂前设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堂前有祭祀广场,又名万人场。
寻根祭祖园里的一代大槐距今已有1800年的 历史 ,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幕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过程始末都记载在石碑之后。
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距今已有近400年的 历史 。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 历史 。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把大槐树作为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洪崖古洞景点由洪洞县的地名而来。“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了演绎这一盛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槐乡桥谐音“怀乡”、“槐乡”,寄托了人们的思乡之情,恋祖之情。
(附:根据有关资料料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目前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王氏字辈,山西那边,王氏家谱
1,山西太原: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2,山西太原: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3,浙江义乌: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4,四川夹江:国正成可守 斯启文长梦 方明升大有 贵和锡万春 立志宜希古 为人必合宗 行善多积德 永世复原红
5,四川古蔺:元德开宗正 兴朝启盛昌 文明光国远 万世庆槐堂
6,安徽绩溪: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7,安徽芜湖:学必启泰国之儒宗元裕继昌兆德厚志承贤景运开定邦强
8,湖北汉川:松有本新 玉发奇光 培以英哲 锡尔嘉祥 学士叶广 贤臣名扬 崇道必显 敦善启昌 安邦鼎志 立纪振纲 诗书传子 永远贻芳
9,湖南浏阳: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10,湖南长沙: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王姓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字派。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
《一》下面还有其他地区的王氏字派。
1、善庆堂王氏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扩展资料:
《一》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起源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家谱所以传此系也,冯氏老祖始于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年间,天成公迁于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西五十里之遥,有名塔一座,乃筑室于兹,名其村曰塔底冯。无几,吾祖观其地不足以兴,又于塔西里半之遥造甲店之后,王家庄以前,相其地势,较胜于彼,急移于此,更村名店后(现属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乡)。自此而后,子孙渐盛,其中游泮弹冠者代不乏人。维时即有家谱存焉。奈世远年湮,又遭流寇之乱,失其传者已久。皇清康熙八年春,我从堂高祖讳必荣字向之,悯于子孙繁衍,支派不明,何以传后,因而访于乡老,详为考檄,遂复有家谱之籍。迄今得以溯吾宗之源始,考世系之支流者,皆吾从堂高祖之力也。至康熙四十三年春,我堂曾叔祖讳铣字金先,即从堂高叔祖之三子复为之续,且有序焉。以上即原序而修饰之。厥后乾隆初年,我堂大叔祖邑庠生讳鹏程,因老谱纸隘将湮,与乃四弟邑庠生讳鹏云字从龙,我父讳自新字陶辉,复为订谱辑续,迄今已五十余年,其间虽亦间有增续,然而支派繁杂,头绪错乱,所有失落未续者甚多,且后来所订之谱,又复败坏将湮。藜久欲增修辑续,奈浮沉世故,苦无其暇,有志焉而未逮。嘉庆四年春元旦之夕,族叔德一字尊三与族侄殿鳌,至愚书斋,共议及续家谱之事。藜即欣然从命。又纠合族兄六才,耀祖、纶秀等分支书写,共襄厥事。藜因为之去其杂乱,各照支派,拟以凡例,缵续成帙,上继祖先,下传后代,谱成之日,乃因堂曾叔祖之序而为之续,以弁其首云。
时 嘉庆四年岁次乙末仲春月上浣之吉惺斋藜照乙青氏书于百忍书舍。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闻名海内外的一处明代移址,也是数以亿计,从大槐树移民出去的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几百年过去后,在祖国各地都还流传有一首广为人知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据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志》资料显示:明朝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历史上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河南、保定等地的大规模移民,历史记载的有18次,共分布在18省市,500余个县市。
数百年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人、以及文人墨客游览到此,无不肃然起敬,感慨万千。
“名胜古迹处,必有名联”。
日前,“源易缘”一行走进洪洞大槐树,感受和重温当年波澜壮阔的官方大移民事件,同时留意到了大槐树处留下的几位楹联。
(一)
上联:誉延嘉树;下联:荫庇群生。
这幅8字的楹联,写在了古大槐树处的牌坊额上。
在洪洞县古大槐树处,创建于唐朝贞观二年的广济寺旁,有一棵汉代的大槐树。
此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贯通南北的古官道从树荫下通过。时日一长,老鹳在大槐树枝杈间,用树枝草叶等构建垒起一个巨大的巢垒窝,大如车轮。
站在大槐树下向上仰看,会看到大槐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楹联中的“誉延”指的是赞誉其美,使其美名远扬之意。而“嘉树”。嘉,赞美、褒扬。指大槐处是一株美丽、美好的树。
(二)
上联: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下联: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思。
读到此联,“源易缘”的小伙伴不禁触景生情,眼角湿润。
当年,被迫从老槐树处移民走的乡亲们,要么捧走了家乡的黄土、要么砸锅留念,大多数人都是折下来大槐树处的槐枝留作纪念。
“柳往槐来”,是当年折柳折槐送别离开时的悲切场景。而现在的人,则都是仰慕老槐树美名慕名而来。
“水源木本”,水有源,树有根。下联则是教导世人要饮水思源,不能忘本,而要寻本溯源,不忘家乡故土。
(三)
上联:南柯梦蝶寻乔木;下联:北郭停骖认梓乡。
这幅对联中“南柯梦蝶”4字,讲了两个故事。一是唐朝时期,李公佐编著的《南柯太守传》一书中,主人公淳于芬梦到自己成为槐安国的太守。 显赫一时,享尽荣华富贵。却因后来战败,成为阶下之囚。
醒来时,淳于芬看到槐树下有一洞,便是梦中的经历。
另一个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栩栩飞舞,让人梦魂牵绕……
“北郭停骖”指的是,北城外,勒住马停止不前,来认自己的故乡。
(四)
上联:乔木迹犹存,玉峰耸翠,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下联:古槐名不朽,驿路重寻,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孙丕康。
从美丽的故乡迁移到他乡后,时刻魂牵梦绕,重返故土,看到的只是大槐树和老鹳窝,故思念之情,仍深藏于心。
对联中的“玉峰”,指的是山西临汾市的霍太山,又称霍山、太岳山。“莲邦”喻指佛国如莲界,实指洪洞老槐树旁的广胜寺。
(五)
上联:古槐存古迹,五百年旧事重题,倚树摩挲,莫向边关怨杨柳;下联:啜茗上新亭,三千里游人小住,凭栏引眺,果然城郭是莲花。
唐朝王之涣,曾写下一诗著名的《出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人常以吹笛,来抒发离别之苦
上联诗句中“边关怨杨柳”一句,比喻出关远征的人们思乡之情;而作者在此联中,则指移民到他乡的思念故土之情。下联的“啜名上新亭”一句,指的是饮茶后,来到了“古大槐树处”碑亭前。
如果您实地探访洪洞大槐树,会发现此处的名胜古迹处楹联,远不止这些。鉴于篇幅原因,我们暂节选以上几个,供大家交流分享。
读过这些对联,您有何看法或感受呢?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刘氏家谱
本文2023-12-07 20:29: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