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李唐家族到底是什么民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不懂就问.李唐家族到底是什么民族,第1张

隋唐皇室的汉人血统不容置疑,唐朝皇室宗源辩正,隋唐都是华夏正统(转载)  (一)隋唐皇室的汉族血统不容置疑  隋唐皇室属于汉族,这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原本是很清晰的基本史实。但自从八旗鞑子及其包衣奴把持文史界、文艺界之后,各种虚无化汉族的歪风邪气甚嚣尘上。八旗鞑子及其包衣奴们很热衷于讨论汉族的血统,企图通过宣扬汉族虚无论来瓦解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在此背景下,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有满遗也有汉奸)故意歪曲历史,断章取义,把隋唐皇室说成是鲜卑族,企图虚无化汉族历史,打击汉人的民族自信心。而且三人成虎,鞑子叫兽编造的谣言流传甚广。所以,有必要拨乱反正,结合史实澄清隋唐皇室的民族属性,还历史真实面貌。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年)的父亲是南北朝时期的汉人名将杨忠,其先祖是东汉太尉杨震。杨坚之父杨忠曾跟随西魏权臣鲜卑人宇文泰起兵,在建立北周政权之后,杨忠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北周和北齐的鲜卑统治者和上层贵族普遍热衷于鲜卑化与胡化,下令给很多汉族大臣赏赐鲜卑族姓氏。作为功臣,杨忠被北周皇帝赐鲜卑姓“普六茹”氏。杨坚承袭父爵父姓。

在取代北周政权之后,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立即大力推行汉化措施,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干的汉人担任朝廷要职,罢黜了很多顽固不化的鲜卑旧臣,严厉镇压了鲜卑贵族的反叛,还下令屠杀北周的鲜卑王室贵族,把前朝遗留的鲜卑特征都抹去了。隋文帝杨坚的当时做法就像后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采取禁胡语、禁胡俗、禁胡姓、禁胡服等汉化措施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隋文帝杨坚对汉文化的恢复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混战,致使春秋自汉代以来的华夏文化典籍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访求古书典籍,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后来,大部分图书又毁于战火,唐朝藏书最多时也只有8万多卷。

更重要的是,在正式取代北周,创建隋朝前夕的公元581年(大定元年)二月,杨坚就发布了“已前赐姓,皆复其旧”的命令,下令所有曾被鲜卑皇帝赐了鲜卑姓的北方汉人都要恢复自己固有的汉姓,杨坚也恢复了自己的汉姓,把自己祖上“被赐”的鲜卑姓“普六茹”改回了旧姓“杨”。知道什么叫“赐姓”,什么又是“旧姓”吗?假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鲜卑族,那他完全可以像先前的那些鲜卑皇帝一样继续沿用鲜卑姓氏,或至少像北魏孝文帝那样专门改姓,而不是“复其旧姓”,更没有必要在尚未废帝夺位之时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让汉人们恢复自己固有的汉族姓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鲜卑人?

把唐朝的统治者说成是“鲜卑民族”同样没有可靠的证据。事实上,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乃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时,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据近代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考证,这一带和东晋以及继承者南朝同为保存汉文化最完整,并对北魏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唐朝李姓皇族又怎么可能是“鲜卑民族”?其实,在隋文帝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后,李渊的父亲也“复高祖姓李氏”,即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倘若不是汉人,何来“复其旧姓”,即恢复汉姓?倘若李渊真是鲜卑人,那么他推翻隋朝而建立唐朝之后,就应当恢复他们那"鲜卑旧姓"才对啊。然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拿出了他们祖先是汉人的家谱。这说明他们要么是真正的汉人,要么就是完全认同汉人并接受了汉文化传统的鲜卑人。可是,假若真是后者,即他们真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那也该知道并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传统观念。历史上汉人是很重血统的,有非常强烈的血统意识和宗族感情,因此特别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绝不会把他族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因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祖先的神灵不会享用不与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孙所供奉的祭品,所以人们也不会去祭祀异族祖先的亡灵。这是汉人,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江山社稷的皇帝及其贵族们自古就严格遵循的祭祀原则。而且祭祀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国家大事,决不允许随随便便把他族祖先误当自己祖先来祭祀,这就是《礼记·祭法》所说的“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唐朝李氏皇室只能是汉人,而不可能是鲜卑人。

  《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等正史典籍都明确记载,李唐皇室的先祖出自陇西李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李暠则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著名隋唐史专家陈寅恪曾对唐朝李氏皇室的祖先进行过分析考证,也得出了李氏血统其初本是华夏的结论,陈寅恪先生还推论唐高祖李渊可能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但赵郡李氏同样也是汉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么鲜卑人。就算是北魏的孝文帝,作为正宗的鲜卑人,虽然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严禁鲜卑语、鲜卑习惯、鲜卑姓氏和鲜卑服装,但也没有到篡改自己的家谱,弄个千百年前的汉人作一朝皇帝的祖宗的地步。所以,所谓唐朝李氏皇室本是鲜卑人,杜撰了自己祖先是汉人的家谱的传言,不但没有任何根据,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现在史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唐朝李氏皇族的父系出自汉人的名门望族,母系即开国皇帝唐高祖和唐太宗的亲生母亲则是早已汉化了的鲜卑人后裔。人类早已进步父系社会,父系即为民族属性。李唐皇室的民族属性其实已经很明确了,更何况母系是经过隋唐之前一百多年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公元495年)时期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文化上已经属于汉人了。不仅如此,李唐皇室的父系血统是汉族,文化属性也是汉文化,他们代表的利益也是汉人,连他们自己也确认自己是汉人。

  正因为唐朝皇室祖先一直都是汉人,所以在唐朝建立后,唐朝皇帝没有像四五十年前的北周、北齐统治者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像隋朝皇帝一样,建国后就极力抹去本已所剩无几的鲜卑特色。唐朝李氏皇室当然也不可能改回什么“大野氏”之类的鲜卑姓(因为“大野氏”这个姓本来就是从前的鲜卑皇帝下令“赐予”汉人大臣的)。包括蒙曼在内的一些满遗叫兽总喜欢拿着唐朝皇室祖先中有过娶鲜卑姓的女子的事当做唐朝含有浓厚鲜卑血统的非汉族政权的证据,甚至还得出了所谓“唐朝是鲜卑族所建,不是汉人政权”的荒谬论断。但是,这些人恐怕连那几个鲜卑女子身上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她们还保留了多少鲜卑文化,跟其他汉人有多少的不同,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因为早在三四百年前魏晋,甚至五百年前的东汉,就有不少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与鲜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后期,鲜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汉人汉化而最多只剩下个象征其祖先中有鲜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则完全汉化,怎么能因为那几个女子的姓是鲜卑的,就不但说她们是纯种的鲜卑人,还说她们嫁给汉人后生下的子女也是鲜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鲜卑人或者其他异族血统就说该王朝是鲜卑人所建的政权或其他什么异族王朝的话,那么近代的日本天皇还有朝鲜人的血统,日本国岂不成了韩国人、朝鲜人的国家?那韩国人、朝鲜人为什么还老谴责日本侵略了韩国、朝鲜?韩国人、朝鲜人岂不是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无赖?

  所谓“隋唐君主是鲜卑后裔”这种说法极为牵强。是的,隋代国君姓杨,唐代国君行李,它们曾在北朝时期被迫接受鲜卑统治者的“恩赐”而改姓“普六茹氏”、“大野氏”,但隋文帝杨坚一夺取皇位就首先认祖归宗改回汉姓“杨”,还下令让那些被强迫改姓鲜卑姓氏的汉族贵族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唐朝皇帝同样继承华夏正统,还拿出自己的家谱,证明李唐皇室是华夏汉人。试问,如果他们本来就是鲜卑人,他会立即主动采取这种恢复汉姓、匡扶华夏的汉化举措吗?与此类似,大家都知道,元朝的“孛儿只斤”皇室是真正的蒙古人,你认为蒙古族皇帝征服中国之后当然不会改成汉姓,也不会宣称自己是汉人。清朝的“爱新觉罗”皇室是真正的满洲人,满族皇帝入关得位后也没有改成汉姓,更不会宣称自己是汉人。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的祖先原本是汉人,史载,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也就是隋朝皇后独孤氏的祖先。若说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纥窦陵氏是鲜卑族,更是以讹传讹,因为她的祖先是汉朝外戚窦氏,原本就是汉族人氏,后投奔匈奴担任“大人”,而在魏孝文帝改革时又改回窦氏,认祖归宗。只能说是个胡化的汉人。再说,北朝的鲜卑贵族与汉人长期通婚,同时接受华夏文化,本身就已经是鲜汉混血的鲜卑人。另外,如果人们非要把混有鲜卑人血统的汉人叫做鲜卑人。那么北魏孝文帝的母亲本身就是汉人,我们也可以称北魏孝文帝是汉人了。再说了,假设就算隋唐皇室的母系是纯正的鲜卑族又如何呢?满清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是蒙古族,其母亲佟氏是汉族,康熙的满族血统至多只占四分之一,蒙古族血统占四分之一,汉族血统却占二分之一,但谁会说康熙皇帝是汉族或蒙古族呢?因为,按照世界各国的传统,尤其是东亚民族的传统,民族成分主要是依据父系划分的。

  其实,即便是鲜卑人本身,在创建北魏政权之前就已经长期与汉人杂居和混血,其文化中早就含有大量的汉文化,而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就更不用说了。包括那位满遗教授蒙曼在内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有少数民族血缘的,就不是汉人,只要建立王朝的人身上有丝毫的少数民族血缘,甚至仅凭借史书上记载的某人的只言片语,甚至仅仅是怀疑其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缘,就狂言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王朝就是少数民族王朝,却全然不顾这些他们身上的汉人血统,全然不顾他们对汉人祖先,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高度认同。既然这样,那反过来我也可以说,只要有汉族血缘的,就不算少数民族。如此一来,北魏比唐朝都还要有资格是汉人的政权了,因为不仅制度和文化,就连北魏的皇帝老子们身上流淌的大部分血也是汉人的嘛,呵呵。在此就撇开文化等方面的汉化事实,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单纯从血统来看看鲜卑人向汉人的转变,北魏为什么是汉人的王朝。首先,鲜卑族的人口远比汉人的少,鲜卑族的大部分又是贫困潦倒的军户,因此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在短短的百年内所遭受的几次清洗,鲜卑族人大量死亡,使得支撑鲜卑族政权的“国家柱石”军队都不得不由当地纯种汉人组成(也即府兵),另外还有不同民族间的通婚与强制等等,因此到了隋唐时期,究竟还有多少纯种的鲜卑族人活下来都是个大疑问。事实上,不用说一般鲜卑人不是战死,族灭,就是早被汉人汉化掉了,就连不会因饿死、战死、病死而绝种的北魏皇帝,到了最后,也只剩下了1/128的鲜卑血统,而127/128,即9921875%的血统其实都是汉人血统了。

  下面是北魏王朝皇族血统的中国化表(参照宫琦市定《大唐帝国》等)1

  1、 北魏创始人道武帝(纯种鲜卑人)======刘贵人|

  2 明元帝(1/2 鲜卑血统)======杜贵妃|

  3 太武帝(1/4 鲜卑血统)======贺夫人|

  4 太子晃(1/8 鲜卑血统)====== 闾氏(鲜卑)|

  5 文成帝(1/8 鲜卑血统)====== 李贵人|

  6 献文帝(1/16 鲜卑血统)====== 李夫人|

  7 孝文帝(1/32 鲜卑血统)====== 高夫人

  (孝文帝时期,唐朝皇室祖先之一的李冲时任北魏高官)|

  8 宣武帝(1/64 鲜卑血统)====== 胡皇后|

  9 孝明帝(1/128 鲜卑血统)

  (上面括号内的分数为北魏皇帝的鲜卑血统的比例)

  也即到了北魏末年,其皇族只剩下1/128的鲜卑血统,即只有078125%的鲜卑血统!从上表可知,推行汉化政策的北魏孝文帝只有1/32=3125%的鲜卑血统,而有96875%的汉人血统,因此,他禁止胡语胡服胡俗而全面推行汉化路线是理所当然的。而那些因李世民的母亲有一点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的血缘,就说李世民,乃至李唐皇族都是鲜卑族的人为什么不说北魏是汉族王朝呢?!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上来看,还是从血统上来看,不用等到隋朝、唐朝,早在北魏时期,大部分鲜卑人已经变得与汉人相差无几,只有少部分鲜卑人还留下个空头的鲜卑姓氏符号。所以,按照某些人的“血统论”观点,北魏政权就更是汉人王朝了。

(二)、大唐皇室宗源辩正

  首先,包括《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等在内的正史典籍都明确记载,李唐皇室的先祖出自陇西李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李暠则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旧唐书》记载为陇西狄道)。这些记载都出自可信度很高的正史典籍。

  其次,国学大师、中国古代史泰斗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了李唐皇室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全称《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及《畿辅通志》、《隆平县志》等方志关于此碑刻的拓文。此碑为唐朝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朝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再者,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建造,都发生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都是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也是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也是汉姓,李虎则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李唐宗室是汉人无疑。但有人对此提出疑义,李唐皇室既然出自赵郡,何必托名陇西?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赵郡之李与陇西之李同源。西魏之前,陇西之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同为望族,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关陇李姓为望族,赵郡之李的名望屈居关陇之后,李渊托名陇西,实是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世地位;或者,本为陇西之李,但并非华盛之门,后展转迁徙至赵郡。二是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皇室的先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因不是名门望族,是以家风渐染胡俗,名不雅驯。李氏一族至西魏时才真正显贵起来,李渊祖父李虎入关后,东西分立局面已定,遂改赵郡之姓望为陇西,继而又自称是西凉的嫡裔。

  综合上述两种论述,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政治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唐皇室之宗源出自赵郡,当无疑义,赵郡之《唐光业寺碑》以及李唐先世的陵寝,提供出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但为何自称陇西之李?何以表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甚为生分的态度?实际上,是李唐王朝出于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这样的论述令人信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延续到隋唐,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势力,统治阶级为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也为标榜自己的出身,托名名门望族完全是可能的,这一现象,甚至到中唐,仍然存在。例如,韩愈的籍贯应为河南孟州,但为提高门第,托名河北昌黎,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郡望,李唐王朝为给自己的统治寻找更多的合法性,也为提高门第身份,托名到西凉李暠之嫡裔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出自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西魏以至隋唐,关陇贵族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势的贵族集团,是关陇汉族地主豪强武装与鲜卑的军人集团结合起来的强势联盟,谁想统治中国,必须以关陇集团政治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陈寅恪先生的论证非常有力,令人信服。李渊、李世民父子首先是务实的政治家,其首要考虑的,是巩固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而非单纯的认“宗族”,“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封建政治规则使得联姻、宗族谱系的“认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编纂《氏族志》,也是同样的目的:确立以李唐皇室为核心关陇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权威,协调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政治利益。同样的理由也可以支持唐太宗在立储上为何最终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而非魏王李泰、或者吴王李恪,因为唐太宗首先要考虑的是关陇集团的整体利益。为巩固大唐帝国的基业,防止可能出现的内部分裂甚至内讧,太子的人选的确定,必须得到以老臣兼元舅的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权臣的支持,吴王李恪是庶出,魏王李泰见恶于长孙氏,唯一的人选只能是晋王李治,虽然以才干迩论,晋王李治是最次的人选,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来源:网络)

当然是汉朝,毕竟,文化身份是存在的!当然,唐太宗和他的家人并不是出生在汉族。作为陇西县的一个显赫家族,李氏与鲜卑王室和贵族有着长期的通婚关系,如唐高祖的母亲独孤心的女儿。因此,唐朝皇室有一定程度的胡汉血统。李氏家族服务于鲜卑王朝中期,成长于北魏。在这一时期,李氏家族与鲜卑贵族通婚,使得李氏家族拥有深厚的血统。有一段时间,这个家庭甚至被赋予了大野姓,成为了鲜卑贵族。

对汉族人来说,你是否属于这个国家的关键不是你的血统,而是你的文化。不要让狭隘的种族观念把你带入歧途。如果民族血统决定民族血统,那么汉族就没有纯正的民族。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汉民族自身也经历着不断的融合与演变,尤其是民族融合的南北朝,使得大多数民族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胡汉混血。如果混合了人血,我们就不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就好像 的妈妈是日本人,所以我们可以说  是日本人吗?

比如说皇帝的母亲是中国人。你能说他不是满洲人吗?所以,这并不意味着李堂就是鲜卑王朝。唐朝建立后,李唐王室和世界民众都把自己定义为汉人,认同汉文化,尊重孔孟之道。这种文化认同比血统更重要,因为一个人不是血统,而是你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否认自己的国籍,那么即使他有**的皮肤和黑色的眼睛,会说中文,会写汉字,他也不是中国人。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中国人了。

理塘皇室可能有鲜卑血统,但他们一直假扮成汉族人。就像一个混血儿,他的身份由他自己的国家身份决定。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李氏祖先李浩所建立的西梁政权,虽然被胡人所包围,但在东晋上仍然保持着汉人的正朔身份。唐朝建立后,李唐王室坚信他们是汉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著名的汉族人,如飞利光将军和汉朝宰相李才,也写在他的家谱上。这一切都证明了李唐是一个汉朝。其实,这样的怀疑是不应该存在的,认为唐朝是鲜卑王朝的人民,无疑在自我否定中国。

  把唐朝的统治者说成是"鲜卑民族"是没有确切证据的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乃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时,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这一带和东晋以及继承者南朝同为保存汉文化最完整,并对北魏的鲜卑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李家又怎麽可能是"鲜卑民族"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4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其实,在隋文帝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后,李家也"复高祖姓李氏",即去"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倘若不是汉人,何来"复其旧姓",即恢复汉姓倘若李家真是鲜卑人,那麽推翻隋朝建立自己的朝代后,就该恢复他们那"鲜卑旧姓"啊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拿出了他们祖先是汉人的家谱这说明他们要麽是真汉人,要麽就是认同了汉人,并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传统的鲜卑人可是,假若真是后者,即他们真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那也该知道并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传统观念历史上汉人是很重血统,有非常强烈的血族意识和血族感情,因此特别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绝不会把他族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因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祖先的神灵不会享用不与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孙所供奉的祭品,所以人们也不会去祭祀异族祖先的亡灵这是汉人,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江山社稷的皇帝及其贵族们自古就严格遵循的祭祀原则而且祭祀是一项严肃的国家大事,决不允许随随便便把他族祖先当自己祖先来祭祀,这就是《礼记·祭法》所说的"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李氏只能是汉人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4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著名隋唐史专家陈寅恪曾对李氏祖先进行过分析论证,也得出了李氏血统其初本是华夏的结论,陈先生还推论李渊可能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但赵郡李氏同样也是汉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麽鲜卑族

  就是北魏的孝文帝,虽然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严禁鲜卑语,鲜卑习惯,鲜卑姓氏和鲜卑服装,但也没有到窜改自己的家谱,弄个千百年前的汉人大臣作一朝皇帝的祖宗的地步所以,所谓李氏本是鲜卑人,杜撰了自己祖先是汉人的家谱的话,不但没有任何根据,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5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正因为唐皇室祖先一直都是汉人,所以唐朝建立后,不仅没有像四五十年前的北周,北齐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同隋朝一样,建国后还把本已所剩无几的鲜卑特色也极力抹去李家当然也不可能"改回"什麽"大野"之类的鲜卑姓(这个姓本来就是从前的鲜卑皇帝"赐予"的嘛)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一些人总以唐皇室祖先中有过娶鲜卑姓的女子的事当做唐朝是鲜卑族所建,或含有浓厚鲜卑血统的非汉族政权的证据,甚至还推出唐不是汉人政权的"结论"可是,这些人恐怕连那几个鲜卑女子身上有多少鲜卑血统,她们还保留了多少鲜卑文化,跟其他汉人有多少的不同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因为早在三四百年前魏晋,甚至五百年前的东汉,就有不少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与鲜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后期,鲜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汉人汉化而最多只剩下个象征其祖先中有鲜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则完全汉化,怎麽能因为那几个女子的姓是鲜卑的,就不但说她们是纯种的鲜卑人,还说她们嫁给汉人后生下的子女也是鲜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鲜卑或者其他异族血统就说该王朝是鲜卑王朝或者其他什麽异族王朝的话,那麽日本天皇中有朝鲜人的血统,日本国岂不成了朝鲜人的国家那朝鲜人为什麽还老谴责日本侵略了朝鲜朝鲜人岂不是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无赖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5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其实,就是鲜卑本身,在创建北魏前就与汉人杂居和混血,其文化中早就含有大量的汉文化,而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就更不用说了

  一些人认为只要有少数民族血缘的,就不是汉人,只要建立王朝的人身上有丝毫的少数民族血缘,甚至仅凭借史书上记载的某人的只言片语,甚至仅仅是怀疑其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缘,就狂言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王朝就是少数民族王朝,全然不顾这些他们身上的汉人血统,全然不顾他们对汉民族祖先,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认同既然这样,那反过来我也可以说,只要有汉族血缘的,就不算少数民族如此一来,北魏比唐朝都还要有资格是汉人的政权了,因为不仅制度和文化,就连北魏的皇帝老子们身上流淌的大部分血缘也是汉人的嘛,呵呵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5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在此就撇开文化等方面的汉化事实,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单纯从血统来看看鲜卑人向汉人的转变,北魏为什麽是汉人的王朝

  首先,鲜卑的人数远比汉人的少,鲜卑族的大部分又是贫困潦倒的军户,因此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在短短的百年内所遭受的几次满清洗,鲜卑族人大量死亡,使得支撑鲜卑族政权的"国家柱石"军队都不得不由当地汉人组成(府兵),另外还有民族间的通婚与强制汉化等等,因此到了隋唐时期,究竟还有多少纯种的鲜卑族活下来都是个大疑问事实上,不用说一般鲜卑人不是死亡,族灭,就是早被汉人汉化掉了,就连不会因饿死,战死,病死而绝种的北魏皇帝,到了最后,也只剩下了1/128的鲜卑血统,而127/128,即9921875%都是汉族血统了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5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下面是北魏王朝血统的中国化表(参照宫琦市定《大唐帝国》等)

  1北魏创始人道武帝======刘贵人

  |

  2明元帝(1/2)======杜贵妃

  |

  3太武帝()======贺夫人

  |

  4太子晃(1/8)======闾氏(鲜卑)

  |

  5文成帝(1/8)======李贵人

  |

  6献文帝(1/16)======李夫人

  |

  7孝文帝(1/32)======高夫人

  (唐皇室之祖先之一的李冲时任高官)

  |

  8宣武帝(1/64)======胡皇后

  |

  9孝明帝(1/128)

  (上面括号内的分数为鲜卑族血统的浓度)

  1/128,即只有078125%的鲜卑血统!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5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从上表可知,推行政策的孝文帝只有1/32=3125%的鲜卑血统,而有96875%的汉人血统,因此,他禁止胡语胡服胡俗而全面推行汉化路线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本身就是汉人,并不是汉化了的鲜卑人嘛

  所以,无论是从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上来看,还是从血统上来看,不用等到唐朝,早在北魏时期,除少部分人只留下个空头的姓氏符号外,鲜卑人已变得与汉人相差无几了

  所以,按某些人的"血统"观点,北魏就更是汉人王朝了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5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鲜卑人必须与汉人通婚,时为西元493年,到李渊的母亲出生(大约550年前后),大约5、6十年的时间,大体有两代的通婚。姑且假设李渊母亲的先人在孝文帝改革时还是100%的鲜卑血统(实际上不可能啊),那么李渊的母亲实际上只有1/4的鲜卑血统了,到了李世民又是两代,则李世民只有1/16的鲜卑血统了。从北魏皇室的情况可以看出,实际上鲜卑人与汉人的通婚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就已存在,那么即使在孝文帝改革前的那许多年里李渊母亲的先人只有过一代和汉人的通婚,那么李世民的鲜卑血统也只有1/32了。所以笼统的说,李世民的鲜卑血统不足1/20,是毫无问题,完全正确的。

  最后很奇怪您的双重标准的立场。既然顺治绝对准确的一半蒙古血统都不能说清朝是蒙古人王朝,那么不要说太宗鲜卑血统不足1/20,即使按照您的观点也只有1/4而已。顺治一半的外族血统都不能说是非满族王朝,怎么到了汉人这里1/4都不到怎么就要说是非汉人王朝呢?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6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全文完-------theend-----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7-1 22:26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就算有那也是一点

  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想的

  觉得有点少数民族血统就B叫

  那这样说一战前德国皇帝和俄国沙皇还是表兄弟呢

  所以不要拿这些东西来做文章OK?

  作者: 2188982 2005-7-19 15:45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现在有一些人把李唐皇室说成是鲜卑族,其实李唐皇室乃汉族这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在现在这种虚无化汉族的歪风下,三人成虎,所以有必要拨乱反正,澄清李唐皇室的民族属性,还历史真实面貌。

  现在史学界的共识是:李唐皇族的父系是汉族,母系即高祖、太宗的亲母是早已汉化了的鲜卑族后裔。人类早已进步父系社会,父系即为民族属性。李唐皇室的民族属性其实已经很明了了。更何况母系是经过一百年前(公元495年)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而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已经是汉人了。不仅如此,李唐皇室的文化属性是汉族,他们代表的利益也是汉族,连他们自己也确认自己是汉族,认同汉族,认同汉文化,这就已经足够了!

  其实唐朝是汉朝文明的复兴,唐朝不仅再现了汉朝恢弘的盛大气象与英武的雄风,更把文明推向昌盛的顶峰。李唐皇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带动了全国从上到下的民族自信与自豪。唐人作诗皆以汉称唐,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大将西出师“,”弓弦抱汉月,马足踏胡尘“等等诸如此类”自称汉,对外称胡“的诗句举不胜举。

  如果说就因李唐皇室有一点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的血统,李唐皇室就是鲜卑族的话,那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世祖太武皇帝拓拔焘的母亲就是汉人,以后的皇帝母亲也多为汉人,那北魏就是汉族王朝了?!北魏孝文帝的祖母、母亲都是汉人,那能说孝文帝是汉人吗?!只有孝文帝汉化改革后,留在中原汉化了的鲜卑族才成了汉族!十六国的皇帝的母亲也有汉人,难道这就能说十六国不是胡人政权了?!清朝顺治的母亲是蒙古人,那清朝皇族就是蒙古族了?!康熙的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人(汉军八旗),难道这就能说康熙是蒙古人或是汉人了?!清朝是蒙古族政权或汉族政权了?!

  鲜卑北魏未汉化改革前他们的文化属性是鲜卑族,代表的利益也是鲜卑族,民族认同上也是鲜卑族,所以他们是鲜卑政权!清朝他们的文化属性是满族,代表的利益也是满族,民族认同上也是满族,所以他们是满族政权!同样的道理,李唐皇室也是如此!

  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把都城从鲜卑习气浓重的代北平城迁到华夏文明的中心区洛阳,为后来的汉化改革铺路。

  公元495年,魏孝文帝全面进行汉化改革,主要有:

  1、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习汉文;

  2、改鲜卑姓名为汉族姓名;

  3、改鲜卑服饰为汉服。

  作者: 天可汗tkh 2005-9-30 07:05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唐朝皇室的血统问题

  其实血统上是不是汉族人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说汉语、穿汉服、接受汉族文化大家互相杂居,已经毫无分别!

  那么大家也就都是一个民族了吧?

  汉族祖先是华夏,华夏是由很多的民族的混合而成!而汉族只是华夏的一支!

  尽管是主体!

不懂就问.李唐家族到底是什么民族

隋唐皇室的汉人血统不容置疑,唐朝皇室宗源辩正,隋唐都是华夏正统(转载)  (一)隋唐皇室的汉族血统不容置疑  隋唐皇室属于汉族,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