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湄洲岛后巷村施姓祖籍根据福建泉港区施厝村家谱记载,第九世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4收藏

莆田湄洲岛后巷村施姓祖籍根据福建泉港区施厝村家谱记载,第九世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第1张

根据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族谱记载,莆田市湄洲镇后巷村施姓祖籍是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今福建省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族谱记载第九世(施怀购公,班辈“怀”字辈)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今湄洲镇后巷村)。

施厝村地名历史:

地名含义

施厝村有村民小组13个,其中12个小组姓施,只有一个小组姓麦,故当时以施氏占多数命名——施厝,厝有屋的含义,施厝是施氏居住的地方之地名含义。

历史沿革

施氏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入居施厝,繁衍播迁。民国23年(1934年)属涂岭区。民国36年改归梅东乡。全国解放后,称青龙乡施厝村,后为仙境乡施厝村,1958年后称超先公社中青管区,1960年后称南埔人民公社施厝大队,后又改为肖厝区南埔乡施厝村委会,再改为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民委员会,简称施厝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施厝村位于南埔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的通港路旁,东面和南面均与福建炼油厂相邻,西接天竺村委会,北接仑头村委会,村委会下辖施厝、蔡宅2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

施厝村子孙传衍分居海内外概况:

(1)在施厝村居住的现有人口约四千九百多人。

(2)公元一九八0年前移居莆田笏石镇,现有人口约五百六十多人。

(3)第九世分居莆田湄州岛后巷村,现有人口约六百多人。

(4)公元一九三五年前分居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现有人口约三百八十多人。

(5)第三世长房移迁浙江省平阳县桥头村,现有人口估计约有一千多人。

(6)旅居海外人数,据查:马来西亚约三百多人、印尼约十八人、台湾约二百零八人。

在过去七百多年间施厝派下在海内外人口约有八千左右人。

昭穆排序

施厝村历代辈系昭穆排序:

[伯耀兆起; 功乾于师;怀尚侯子;元建序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广博经书; 弘扬科技;信羲富贵;仁孝祥和;兴帮光祖;盛世荣基;]

从始祖伯清公的“伯”字辈到如今(2011年)的“家”字辈,共传承了二十四代。

家族堂号:临濮堂

家族派系:浔海衍派

  湖北仙桃葛家湾<葛氏宗谱>

  从湖北省仙桃市葛家湾“文纪堂”《葛氏宗谱》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赢姓,自赢天为伏羲东相,受采于葛。民风浑朴。历数传至虞(指:虞舜。笔者注)时,赢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赐伯翳姓,为顿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伦。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无记载;

  伦,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焕;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焕,子无记载;

  藩,子无记载;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铠。

  第六世:铠,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东乙。

  第八世:东乙:子二:启力、宜力。

  第九世:启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顷。

  第十世:仲名,子无记载;

  仲,受伯爵,子一:亿先。

  第十一世:亿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诠、话;

  昊,子一:发。

  第十三世:诠,子无记载;

  话,子无记载;

  发,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读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农。

  第十八世;农,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云。

  第廿一世:云,受伯爵,分居南阳,81岁而终,子一:开。

  第廿二世:开,居河南城,子一:彦。

  第廿三世:彦,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洁翘。

  第廿六世:洁翘,为商司寇,后隐居不仕(笔者注:具体年代无考,但根据该谱所载人口繁衍平均30年为一代的情况推测,二十六代约为780年之内,从舜帝算下来,可知年代大约应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时期)。

  第廿七世:覃华,子一:荫夏。

  第廿八世:荫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继。

  第三十世:继,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监。

  第三四世:监,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仓野(野的异体),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则,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子一。(笔者注:这里成木迁居南京句容的说法及其年代与前面所述的葛庐迁居南京句容,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者两个都是真的。但若成木迁居是真的,则时间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来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葛庐的东汉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庐投奔早已在那里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产饶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离,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终,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细,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会,子一。

  第四七世:盘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诚绝伦,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笔者注:司植,掌管农业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载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异体),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乔,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钺,子一。

  第六六世:雍,为周大夫(笔者注:66世祖与61世祖从任职时间上看有矛盾,61世祖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时期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职,则到66世祖时间至少也要过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时已是秦代,如何仍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经解文,名震京苏,子一。

  第六九世:诞,子一。

  第七十世:龙,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闵,子一。

  第七四世: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苏,子一。

  第七六世:颖,子一。

  第七七世: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子一。

  第七八世:观,子二:芄、艾。(笔者注:如果此谱记载是准确的,那么,至此我葛氏才结束七十七代几乎是单传的局面,好危险!)

  第七九世:芄,子二:兴、弥。

  艾,“未详”(笔者注:原谱记载如此,我认为可能是有后,因情况不明无记)。

  第八十世:兴,颖川太守,子一:邕;

  弥,“未详”。

  第八一世:邕,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号怀冰,封祁侯,配孔氏(注:这是第一个有配偶的记载。此与前面葛氏名人中所叙述的葛玄也对上号了),子一。

  第八三世:绥贵,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晋中大夫,配闵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职勾漏令,配鲍太史之女(注:这也和前面所叙述的葛洪对上号了,由此说明,仙桃葛家湾这部宗谱是“南葛”谱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关内侯,配苏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吴氏,子一。

  第八九世:琐,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谅,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强,封服远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职,封服远侯,配蒋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却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顺,唐羽林大将军封国谷侯,配黄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学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费氏,子二:从周、从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涛;

  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详;

  从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苍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赐爵,子一:高士;

  苍野,配倪氏,子一:兰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阴,子一:详;

  兰岩,配涂氏,子四:庚明、启明、越兴、鼎兴。

  第百一世:详,子一:惟甫;

  庚明,子孙分迁繁衍;

  启明,居江阴;

  越兴,居会稽山阴,子二:澄、瑞。

  鼎兴,?后周显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彭…,殁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于梁贞明元年(915年)殁于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岁,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详;

  瑞,字大木,?,子二:长子不详,次子植;

  德延,?,配陈氏,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殁于宋详符九年(1017年),夫妇具葬青山冈,子一:继芳;

  德褒,字盘训,幼工字画南郡皆称,配杨氏,夫妇具葬东山,子未详。

  第百三世:宓,庆历(1041年--)进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书;

  植,字正始,子:通、(其余?);

  继芳,配蒋氏,夫妇具葬青山冈,子四:桢、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书,煕宁进士,仕至朝奉郎,赠鲁国公,子一:次中;

  通,植长子,字汝智;长子竣()?

  桢,?配李氏,与夫同年同月日生,后夫5日殁,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于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资奇敏十岁能文,于天圣年间登进士调蒲圻县后又调柳州府,配刘氏;

  安,字嗣康,生于咸平元年,配杨氏,继何氏;

  泰,嗣宁,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绍圣进士,赠吴国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长子,字子恭,子二:怀敏、怀俊;

  高,伤命于至和元年,配朱氏守节抚子尽天年而终,子二:元、杰(夭);

  茂,字如松,生于(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学,年十九而觞。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郧;

  怀敏,号云岭,精五经七书,补幕府参谋,出师战灵寇败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怀俊,子未详;

  元,字人(大?)魁,生于送宝元三年,殁于大观二年,配王氏,生于宝元?年,殁于大观?年,子五:淳、美、敬、约、逊。

  第百七世:郧,子一:日华;

  常,字居敏,举宋仁宗至和进授颖卅团练,配谢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简,配林氏,子未详;

  淳,字舜温,生于宋嘉佑五年,殁于绍兴九年,配李氏,子三:栋、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于绍兴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贤淑无嗣;

  约,字舜俭,配黄氏,子一:名辅;

  逊,字舜让,配毛氏,继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终。

  第百八世:日华,子一:钧;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进士授诏卅牧,配黄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韩氏;

  敬修,号盛唐,贡生,配盛氏,子一:邛;

  栋,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贵,生于元丰六年,殁于绍兴廿年,配熊氏,子四:处敬、处义、处仁、处智;

  登,字良用,生于元丰八年,殁于绍兴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处义;

  儒,字显佐,配雷氏;

  名辅,字良弼,配熊氏,子二:处确、处素。

  第百九世:钧,祖立象致仕未归,公遂落籍(江西)吉水,殁葬庐陵城北,子一:俊彦;

  邵,字秉恭,配黄氏,子二:燖、烬;

  宓,字秉良,宋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配徐氏,子一:炽(chi);

  邛,字秉植,配杨氏,子二:焕、烜;

  处敬,字必恭,生于宋元符三年,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

  处义,字必谦,生于崇宁二年,殁于淳熙五年,配徐氏,与夫同年同月日时,先夫一年而殁,子二:远、浩(奉登公禋祀);

  处仁,字必爱,生于崇宁五年,到省城应试舟中溺水而亡,配张氏;

  处智,字必达,生于大观四年,配丰氏,子一:宽;

  处确,字必识,配王氏;

  处素,字必朴,配张氏。

  第百十世:俊彦,子一:宗臣;

  燖,字叔溢,配曾氏,子一:勅(chi);

  烬,字叔亮,通五经为当世名儒,享年八十三岁,配胡氏,子二:勃、勅;

  炽,字叔敬,配夏氏,子未详;

  焕,字叔章,配王氏,子一:劬(qu);

  烜,未详;

  远,字可久,精医,著有十药神书传世,生于宋建炎三年,享年百三十一岁,历十七主;配聂氏,生于建炎二年殁于景定三年,享年百三十五岁,历十八主,子六:自坎、自银、自离、自晋、自济、自观;(笔者注:奇怪,这个葛远与前面所引资料中明代那个葛乾孙的字相同,都是“可久”,又都精医,但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

  宽,字可厚,配黄氏,子四:自乾、自复、自巽、自泰;

  浩,字可大,配徐氏,子三:自震、自坤、自兑。

  百十一世:宗臣,子一:延直;

  勅(注:此字为别字借用,原字为“朿”字右边加个“力”旁,电脑和辞典中都找不到故用“勅”字代替),字熙爵,配左氏,继范氏,子一:齐;

  勃,字熙绩,配陈氏,子一:楚;

  勅,配周氏,子未详;

  劬,字熙谟,进士,配臧氏,子一:泰;

  自坎,字清元号智叟,迁武昌蒲圻县新店,配谢氏,继杨氏,子一:伯士;

  自银,甘肃守备,(其余未详);

  自离,配熊氏,子四:德卿、真卿、俊卿、懋卿;

  自晋,徙通城麻布市,配李氏,子二:伯六、仲三;

  自济,配朱氏;

  自观,子二:令卿、御卿;

  自震,配陈氏,子一:名卿,迁咸宁;

  自坤,配杨氏,子三:华苑、美清、洪清;

  自兑,迁荆州;

  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

  自巽,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

  自泰,迁清江,配李氏。

  百十二世:延直,子一:文龙;

  齐,事实未详;

  楚,字点天,配陆氏,子三:广汝、广渊、广润;

  泰,字晓溪,配何氏,子二:广济、广潮;

  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蕃衍;

  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

  懋卿,迁丰城县;

  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

  令卿,未详;

  御卿,居桃源县城南;

  名卿,配刘氏,子一:兴情;

  华苑,未详;

  美清,配谢氏,子一:光化;

  洪清,配孙氏,子二:兴仁、兴让。

  百十三世:文龙,子一:幼敏;

  广汝,德佑年间进士(1275-)任德州正堂,配叶氏,子二:翘然、卓然;

  广渊,广润,隐梧桐岭;

  广济,进士,配康氏,子未详;

  广潮,情况不详;

  兴情,迁淦州;

  光化,配余氏;

  兴仁,配邹氏,子一:英;

  兴让,幼贫奇英迁湖南长沙(笔者注:此句费解,原文如此)。

  百十四世:幼敏,子二:天声、天瑞;

  翘然,卓然,均未详;

  英,未详。

  百十五世:天声,子三:以义、以礼、以智;

  天瑞,字思舜,生于元至元十九年三月初三(1282年),配罗氏,子四:仕贤、仕贵、仕昌、仕安。

  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

  以礼,配方氏,子一:道亮;

  以智,配李氏,子一:清隐;

  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

  仕安,生于元至治三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八年,配陈氏,子二:子覃、永年。

  百十七世:道亮,迁江南六合县,配黄氏,子一:应期;

  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

  子覃,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初二,殁于明宣德三年,配涂氏,子一:浚哲;

  永年,生于明洪武五年十月十九日,殁于永乐二十年,配唐氏,子三:浚川、浚渊、浚源。

  百十八世:应期,配冯氏,子一:显祖;

  浚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腊月初十,殁于宣德九年,配李氏,子一:延广;

  浚川,生于明建文元年,配邹氏,子一:清保;

  浚渊,浚源,情况不详。

  百十九世:显祖,迁湖广汉川县麻河,配云氏,子二:荣、华;

  延广,名蔓,生于明永乐九年十月初一,配罗氏,子二:荣英、荣美;

  清保,情况不详。

  百二十世:荣,居汉川城,配刘氏,子四:春旸、春旺、春昭、春明;

  华,居汉川麻河,配王氏,子二:春芳、春莠;

  荣英,生于明正统九年五月初五,配罗氏,子二:长生、载生;

  荣美,生于明正统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配李氏,子一:同生。

  始迁祖自吴入楚,散居湖广各地。道亮公徙江南六合县,亮公孙显祖公复迁汉阳府,汉川县麻河葛家门。亮公五世孙,春旸公次子铭公移居汉川葛家塘。道亮公五世孙春莠公子鸾公仍居麻河渡。东旸公徙仙桃市大福乡葛家湾村。毓秀公徙汉阳府汉川县道人桥葛家台。光霞公徙安陆府天门县俞家畈。我族自伯翳而后子孙繁衍,辗转迁徙,遍布神州。然代远年湮,无从详考,自始迁祖起,详纪以示后代。

  四、观葛家湾《葛氏宗谱》的几点思考

  第一,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那样艰苦原始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传抄并保留一部从得姓之初一直到现在一脉相连的完整的宗谱,可以说,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没有的,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伟大!这使得我们后裔,不得不对我们的先人所做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宗谱,就为我们弄清葛氏源流提供了最宝贵的基础。

  第二,正是有了这部宗谱,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该谱为纵线,来收集其历史上的各分支了,这就明确的多,省事的多了。比如,该谱中主要分支线索有:

  1、第21世祖葛云,“受伯爵,分居南阳”。可考的问题是,既然是分居南阳,那说明他还有兄弟辈,如查明他在祖籍的兄弟的分支谱系,就接上头了。

  2、第40世祖葛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可考的问题是,他的迁居南京句容的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比葛庐南迁要早900多年,而且所迁的地点吉阳里又非常具体,那么现居句容的葛氏族人就可以到吉阳里访查一下,是否在葛庐之外另有成木后代,二者的关系便可弄清楚。

  3、第74世葛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可考的问题是,我怀疑,这个74世祖葛绩可能就是前面所引资料中葛洪所说的那个把官让给弟弟自己渡江的“曏祖浦庐”,因为从时间上推算七十四代也差不多正是东汉开国时期。是否是后人在资料传写的过程中把曏祖渡江结庐误读为人名浦庐了?当然我的这一推测也有疑点,那就是如果74代祖就是那个渡江的先祖,那么为什么在这部谱中没有对他佐光武帝起兵并且让官不做渡江这么重要的事件只字未提呢?

  4、第77世葛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谱上和前面所引的资料中都记载了他,这就相互印证了谱和资料的真实性。那么,以谱为纵线查分支的想法就是正确而又简便的。

  5、第82世葛玄,与前面葛氏名人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第85世葛洪也与前面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对不上的是,谱中葛玄的儿子是第83世葛绥贵,在资料中却是葛系,谱中孙子是第84世葛和,在资料中是葛悌。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从其他资料考证。

  6、第97世祖葛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祥。该祖的后代情况可从古陈留郡考。

  7、第98世祖葛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可考江阴的葛氏情况。

  8、第101世葛庚明,子孙分迁繁衍。迁哪里去了?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葛启明,居江阴。江阴的葛氏后代据此可接上。

  9、第102世葛澄,葛瑞,子未详。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

  10、第103世祖叫葛宓,第109世祖又有个葛宓,是谱在辗转传抄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写错,还是祖孙两代重名?

  11、从第103世葛宓、第104世葛思书、第105世葛次中、第106世葛立象,到109世葛宓,与前面葛氏名人资料中所引的葛宫、葛书思、葛胜仲、葛立方,葛邲五代比较,我觉得有某些相似之处。请看:第一,他们都是江阴人;第二,经历相象,第103世葛宓为庆历(1041年--)进士,葛宫举进士;葛思书与葛书思名字一字不差只是颠倒,葛思书为煕宁进士,葛书思登进士第;葛次中与葛胜仲名字一字之差,均为绍圣进士;葛立象与葛立方名字又是一字之差;葛立方孙葛邲,隆兴进士,绍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而该谱第109世葛宓,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二人名字相似,官职相同,只是登进士的时间记载不同;第三,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同,都在宋煕宁、绍圣年前后。为此我怀疑,他们是否就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有一方在传写中写误了?

  12、第109世祖葛处敬,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古巴陵姓葛的后裔可据此续接。

  13、第110世:葛炽,葛烜,子未详。有此二公谱的可接上。

  14、葛远,字可久,精医,享年百三十一岁,配聂氏,享年百三十五岁,,而前面所引资料中说明代有个葛乾孙也是字可久,明医。奇怪,这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有此谱的可据以考证。

  15、第111世葛勅,配周氏,子未详。有此公谱的可接上。

  第111世葛自银,甘肃守备。因远离家乡而情况不明,甘肃有姓葛的可据此续接家谱。

  葛自济,配朱氏。葛自兑,迁荆州。葛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葛自撰,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葛自泰,迁清江,配李氏。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谱。

  16、第112世葛齐,事实未详;葛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繁衍;葛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葛懋卿,迁丰城县;葛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葛令卿,未详;葛御卿,居桃源县;

  葛华苑,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7、百十三世:葛广渊,广润,隐梧桐岭;广济,进士,子未详;广潮,情况不详;兴情,迁淦州;光化,配余氏;兴让,迁湖南长沙。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8、第114世:葛翘然,卓然,均未详;英,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9、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0、百十七世:葛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1、百十八世:葛浚渊,浚源,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2、百十九世:清保,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施

5498全国施氏世谱前编不分卷正编不分卷

(清)施受赐纂补

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六册

江苏苏州市图

注:该族散居上海崇明、松江、江苏太仓等地。

5499上海崇明施氏宗谱

(民国)施念曾 施瑞卿等重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5500上海奉贤施氏宗谱□□卷

民国间重修本

上海奉贤县四团乡(存四十三册)

5501上海崇明施氏先世事略七编

(民国)施鸿元编

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朱锦堂铅印本

北图

5502江苏泰县海陵施氏族谱四卷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大丰县档

5503江苏大丰施氏宗谱四卷

(民国)张春荣纂辑 施瑞芳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思义堂重刻本 四册

江苏大丰县文

注:扉页作《施氏族谱》。

5504江苏大丰施氏家簿谱一卷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纂

民国七年(1918)施满家手钞(录自清乾隆四

十二年《施氏长门谱》)

江苏大丰县档 江苏大丰县文

5505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

(清)施汝镛等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存仁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二部) 南京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

卷10)

5506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施文和等续修

民国上十六年(1947)存仁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5507江苏武进孟墅施氏宗谱八卷

(清)施雨亭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桓德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5508江苏武进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施泽久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永恩堂木刻本 二十六册

河北大学

5509江苏无锡锡山施氏宗谱十卷

(清)施环宿纂

清光绪五年(1879)麟庆堂活字本 十册

人民大学

5510浙江吴县施氏家乘十二卷

(清)施铭修

清钞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5511浙江杭州笠泽施氏支谱一卷

(民国)施肇曾修 施则敬编辑

民国十四年(1925)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5512浙江杭州杭县施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文管

5513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不分卷

(清)施粹中纂辑

清嘉庆八年(1803)敦睦堂活字本 九册

北图

5514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不分卷

(清)施禧椿辑补

清道光十八年(1838)敦睦堂活字本 十三册

北图

5515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不分卷

(清)施世堂续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5516浙江萧山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八卷

(清)施文信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馀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5517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十卷

(清)施保和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馀庆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5518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馋十二卷

(清)施武德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馀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清乾隆四十九年施三俊始修,此为六修。

5519浙江萧山航隖施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施炳镕 施庆治等重修

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5520浙江萧山施氏宗谱十卷

(民国)施宝莹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式古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521浙江萧山仁渍施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施煃辑

民国十八年(1929)复写纸誊录 一册

浙江图

5522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八卷

(清)同宗坊 施朴菴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523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十卷

(民国)袁乃彬 施友甫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彰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524浙江馀姚施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贻编二卷

(清)施学曾 施继常重修

清光绪四年(1878)木刻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县文

美国

5525浙江馀姚姚江施氏三修宗谱四卷

(清)施文杰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厚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注:清道光二十二年施大惠始修。

5526浙江馀姚大成施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施久义修辑

民国十三年(1924)志远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527浙江馀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施见久修 施久义编纂

民国二十年(1931)奉恩堂铅印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浙江图

5528浙江馀姚蜀溪施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施礼法续修

民国三十年(1941)亲亲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29浙江馀姚蜀溪施氏简谱二集

(民国)施礼法编

民国三十年(1941)亲亲堂木刻堂 二册

河北大学

5530浙江鄞县鄞邑黄古林施氏宗谱二十二卷首

一卷末一卷

(清)施德瑞 施作稔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531浙江鄞县黄古林施氏宗谱六卷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5532浙江鄞县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民国)戴延祐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培远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浙江宁波市档

5533浙江湖洲施氏宗谱不分卷

(清)施南初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馀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注:明天启元年施天性始修。

5534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族谱十卷

(清)施国骐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5535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5536浙江绍兴会稽长乐施氏宗谱二卷

(民国)施聘三等重修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5537浙江新昌苏秦施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施礼俨 施义大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5538浙江上虞施氏家谱三卷

(清)施炯修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宣城施氏学馀堂木活

字本 三册

美国

5539浙江嵊县芝岩施氏宗谱四卷

(清)永宁堂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木刻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宋隆兴二年。

5540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卷

清嘉庆十年(1805)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六册)

5541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施世涛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九册)

5542浙江兰溪施家施氏宗谱四卷

(清)王文藻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施汤水(存卷1)

注:初纂於清乾隆二十四年。

5543浙江东阳吴宁草塔施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秉煌纂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古光乡枫树下(存四卷)

注:本谱始修於宋嘉熙四年。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施玉鸣修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跋)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5546福建晋江浔海施氏族谱七十九卷附二卷

(清)施文起纂修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刊本(影)

福建晋江县衙口村施琅纪念馆 台湾

美国

5547湖北施氏宗谱□□卷

(民国)施祚芬 施绪礼常务理事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宗伯堂合刊

武汉图(存卷首1-5、7)

5548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

(民国)施万朗 施意诚续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前进乡观塘材

5549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首五卷

(民国)施馥阶 施绪礼合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白洋乡洲上村

5550湖北新洲施氏宗谱六十五卷

(民国)施长容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施岗乡施岗村

5551广东顺德施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清道光三十年。

5552四川简阳施氏家谱□□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卷2)

5553四川简阳施氏族谱□□卷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卷4)

5554 施氏统宗正传家谱十卷

(明)施金钻 施永康纂修

明万历刻本 二册

北图

注:卷末有万历三年余一龙叙施氏世谱后

(残)。

5555 施陈宗谱六卷

(清)施加全等续修

清光绪十年(1884)务本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556 临湃堂施氏族谱修谱遭寇志

钞本

厦门大学

相传在清朝康熙七年,归依清朝的明朝大将黄伯侯屯兵于河南南阳邓县(邓州市),自冠军至伯府宅(黄伯侯的府宅)。施氏是黄的部下,现居住在文渠乡尹洼村6组,祖辈相传大约300多年,家谱丢失施姓在全国都有分布的,你的这个家谱不好找的。

施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惠公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尾,字施父。公子尾的儿子以父亲的字为姓氏,称为施氏。施耐庵,元末明初的小说家,钱塘人。他所著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浙江黄岩方山孙氏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东城闸门头-红三、红四村)

辈分名行: 旭金顺朝邦、 家谱堂号:俟易堂

会际升平日、 君子居易以俟命,

修储衍新编、 小人行险以徼幸。

支图与翰典、

光照启后贤。

祖藉福建巨族,始迁祖孙忠抚,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仕婺州路教,从福建邵武迁居浙江黄岩闸门头,“厄於兵乃挈家黄岩方山焉"。三世孙如璋娶黄岩何氏,没有子女,由何氏内侄士庭继承,改姓名为孙过庭,孙过庭原名何谦,名士庭,字宗鲤(1374-1428)何氏第九代。原配周氏续配施氏,生子九人,分为九房,为孙家子孙繁荣昌盛立下汗马功劳,是孙氏发族之祖。名人十六世孙泂(1855--约1939)原名孙锦江,名朝洋,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历任江西进贤、万年、乐平、永新、贵溪、浙江宁海知事。孙瑸(1887--约1970)号叔轩,锦江三子,曾任遂昌知事,东阳县长、少将处长。黄岩孙何同一家行第相同,十三世开始名行:旭金顺朝邦、会际升平日、修储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1931年重修《黄岩方山孙氏宗谱》九卷,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可以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东城红三、红四村查阅。

大寺巷何氏(浙江黄岩)

始祖何思颜(1082--1162),字宗范,宋靖康2年(1127)任温州府通判。明《万历黄岩县志》有记载。由于元兵入侵,从河南开封迁居浙江黄岩庆善坊(今大寺巷)。七世何高冈,原名景善,改名何实,字弘基,任元颖州训导,回黄后任台州知府泰不华参谋,镇压方国珍农民起义,在黄岩马鞍山双宝珠一带沿澄江作战,泰不华元兵不敌方国珍而牺牲,失败后何高冈化名东山翕,隐居西乡乌岩木鱼屿避难,二十年后迁居焦坑东江河,何氏经过大难之后,人口才有发展。八世何高立从大寺巷迁居新前泾岸。名人何赞(1485-1544)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监察御史。18-37世名行:会际升平日、修储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一修于明永乐十五年,二修于清乾隆廿九年,三修于清光绪二年,四修于民国三年(1914),五修于(1948)。《东江河何氏宗谱》1948年重修有保存,可以向东江河何氏查阅。

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家族团结,维系家族血脉清晰,所以,家谱不仅仅是一种文体,它还包含着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 家谱的首要任务是对一些礼法、族规作了明确规定。遵守礼法、族规的人,会得到表彰,突出的可记入家谱。而家族里的哪一个要是犯了大错,那么家族能够给他的最严厉的惩罚——开除家谱,不再承认他是家族的一员,死后也不许进入家族墓地。对于古人来说,进不了家谱,是最大的精神折磨。 家谱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对取名作了规定。通过这些规定,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被确定了行辈关系,从而把整个宗族团结成为一个整体。 命名的行辈规定,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之一。行辈字派又叫字派、祧字、字辈,这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一直到现代还有人使用行辈字。 字辈谱,即用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字辈谱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不致紊乱。行辈字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名人制定的,有的甚至写成诗。行辈用字既要考虑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非常讲究。宗谱既强调行辈关系,就十分重视名讳,不允许出现重名。行辈字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再次将其延长。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有的行辈字对偏旁做出规定,如《红楼梦》中,贾家第二代都用“亻”旁,第三代都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旁,第五代都用“艹”旁,如贾代善——贾敬——贾珍——贾蓉。 宋元以后,宗谱不但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影响到皇族。清廷皇室的行辈字派是两种方法并用,雍正皇帝一辈,名的第一个字都是“胤”,后一个字都是“礻”旁。乾隆皇帝一辈都是“弘”字,后面用“日”旁字。乾隆、道光、咸丰皇帝还分别规定了行辈字:永、绵、奕、载、溥、毓、垣、启、焘、岂、增、祺。《孔府家谱》中记载,乾隆皇帝赐给孔家的30个行辈字是: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敏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子第76代孙孔令贻,继这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因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圣人,颜回、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孟家、曾家、颜家,也用这些行辈字。谁是哪一辈分,一目了然。 家谱虽然多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珍贵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福建省上杭县的兰、雷、钟三姓群众曾一度被误认为是汉族,三姓群众向有关部门申请恢复畲族成分。有关部门考证一些族谱后,认为,这些群众确实是畲族,使这些群众的民族成分得已恢复。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是现在江西省星子县,当地现存的《陶氏家谱》有30多本,100多万字。家谱中有陶渊明的画像和详细生平,还有不少其他书上没有记录的诗作,这些为研究陶渊明的事迹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韶山毛氏族谱》是毛泽东家的家谱,共16卷,29册,谱中记载了毛泽东的先祖元朝至元年间为避兵乱,从江西迁往云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因为军功拨入湖南湘乡,后来有一支定居湘潭的经过。 《水浒》的作者曾经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江苏省发现的《施氏家谱》、《苏迁施氏家谱》中记载:1453年撰的《故处士施公墓志铭》中有“先公耐庵……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为确定施耐庵是《水浒》的作者,提供了有力证据。 由于家谱内容广泛,记叙详细、缜密,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宗教的宝贵资料,受到许多学科学者的青睐。但家谱多秘不示人,印写数量很少,极易失散、损毁,发现、保护、整理家谱是一项很急切的工作。可惜的是,许多珍贵的家谱被当成“四旧”焚毁,有的被当成废纸抛弃。如果你发现了过去的家谱,应当找专家鉴定,也许那就是一件宝贵的文物。 顶端

1.施陈宗谱六卷┊务本堂┊(清)施如全等┊清光绪10年(1884)┊安徽六安东乡

  2.浏东南溪施氏六修谱族┊吴兴堂┊施传福主修┊民国24年[1935]┊不详

  3.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福建不详

  4.钱江石厦施氏生支图6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6┊福建不详

  5.[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7年(1881)┊广东顺德

  6.施氏宗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5年(1946)┊湖北黄冈

  7.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黄冈

  8.施氏宗谱[70卷首8卷又2卷]8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6年(1947)┊湖北黄冈

  9.施氏宗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5年(1946)┊湖北麻城

  10.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麻城

  11.施氏宗谱[70卷首8卷又2卷]8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6年(1947)┊湖北麻城

  12.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浠水

  13.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江苏不详

  14.施氏世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康熙9年(1670)┊江苏崇明

  15.施氏先世事略┊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6年(1927)┊江苏崇明

  16.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崇明

  17.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松江

  18.孟墅施氏宗谱[8卷]┊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5年(1879)┊江苏武进

  19.施氏宗谱54双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800s┊江苏武进

  20.鹤溪施氏宗谱[26卷]2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武进

  21.施氏宗谱十六卷┊存仁堂┊(民国)施文和等┊民国36年(1947)┊江苏常州

  22.施氏宗谱十六卷┊存仁堂┊(清)施汝镛等┊清宣统3年(1911)┊江苏常州

  23.施氏先世事略七编┊上海朱锦堂┊(民国)施鸿元┊民国16年(1927)┊上海崇明

  24.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台湾不详

  25.[施氏家谱]1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嘉义

  26.施氏家谱2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苗栗

  27.[施氏]生庚簿16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6┊台湾南投

  28.施家传史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南投

  29.施家族谱20双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南投

  30.施家族谱2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南投

  31.(施氏)户籍2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不详┊台湾台北

  32.[施氏]祖谱(漳浦迁台)25面┊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台北

  33.[施氏族谱]48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5┊台湾台北

  34.施姓家谱(母系)1册(37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台北

  35.施家族谱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9┊台湾台北

  36.施氏祖谱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台北

  37.施氏祖谱简述附表2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台北

  38.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台北

  39.[施氏]家传5面┊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9┊台湾台南

  40.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台南

  41.(施氏林氏)奉祀录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3┊台湾彰化

  42.[施典公派下系统图]2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3年(1944)┊台湾彰化

  43.[施氏]基督教家庭族谱1册(14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56┊台湾彰化

  44.[施氏手抄家谱]4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彰化

  45.[临濮堂施氏族谱]7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9┊台湾彰化

  46.[钱江施氏家谱]3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彰化

  47.施族合谱序1册(18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彰化

  48.施氏族谱1册(5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6年(1927)┊台湾彰化

  49.施氏祖谱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彰化

  50.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27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彰化

  51.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彰化

  52.钱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谱1册(9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0年(1931)┊台湾彰化

  53.钱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谱12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彰化

  54.钱江长房西头房份施氏家乘4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3┊台湾彰化

  55.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安吉

  56.肇峰施氏宗谱[8卷]8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3年(1924)┊浙江金华

  57.华峯施氏宗谱[5卷]┊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6年(1937)┊浙江金华

  58.桐乡浮山施氏宗谱[33卷]4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6年(1917)┊浙江桐乡

  59.安吉施氏宗谱18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2年(1896)┊浙江吴兴

  60.施氏宗谱3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2年(1896)┊浙江吴兴

  61.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吴兴

  62.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武康

  63.萧山新田施氏宗谱1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6年(1900)┊浙江萧山

  64.萧山航坞施氏宗谱3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年(1914)┊浙江萧山

  65.萧邑航坞山北施氏宗谱[10卷]1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13年(1887)┊浙江萧山

  66.萧邑航坞山北施氏宗谱[12卷]1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30年(1904)┊浙江萧山

  67.新田施氏宗谱不分卷┊敦睦堂┊(清)施粹中┊清嘉庆8年(1803)┊浙江萧山

  68.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孝丰

  69.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培远堂┊(民国)戴廷祐┊民国24年(1935)┊浙江鄞县

  70.(施氏)唐先志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1.[施氏]莲湖二房世系图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2.[施氏]长川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3.五指岩前村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8┊浙江永康

  74.前陈村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6┊浙江永康

  75.唐先施氏宗谱存1册(卷1)┊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康熙51年(1712)┊浙江永康

  76.姚江施氏宗谱[4卷]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32年(1906)┊浙江余姚

  77.烛溪施氏宗谱[12卷首1卷]1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0年(1941)┊浙江余姚

  78.烛溪施氏简谱[2卷]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0年(1941)┊浙江余姚

  79.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12卷]1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0年(1931)┊浙江余姚

  80.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奉思堂┊(民国)施见久┊民国20年(1931)┊浙江余姚

莆田湄洲岛后巷村施姓祖籍根据福建泉港区施厝村家谱记载,第九世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

根据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族谱记载,莆田市湄洲镇后巷村施姓祖籍是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今福建省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族谱记载第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