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元璋让沐英永镇守边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为何朱元璋让沐英永镇守边疆?,第1张

首先来说,是信任。沐英在朱元璋刚刚起义的时候,就跑来投奔了朱元璋,这些年一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云南是大明王朝的边境,是明朝的南天门,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当然得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替自己镇守家门。

其次,关系。在很早的时候,朱元璋就收沐英为自己的义子,因此在日后的战争中,沐英才会如此卖命,同样的道理,朱元璋之所以信任沐英,也是因为有这层关系。派自己的义子去镇守边疆,总比派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去要好。

最后,沐英的个人能力。在大明王朝初立的时候,沐英就作为大将,被朱元璋派去收复云南。可以说沐英对当地的民情风俗十分熟悉,加上沐英在以前的战争中表现良好,因此朱元璋就让沐英镇守云南,更是在沐英死后,让他的子孙时代继承他的爵位并永镇边境。

朱元璋建国以后,封了6公28侯。为了表彰他们为建国做出的贡献,老朱特地打造了30多块免死金牌,其中李善长甚至拿了两块回家。

那么这些免死金牌真的让他们免死了吗?不好意思,别说只拿了一块的了,就连李善长这种有两块免死金牌傍身的人都被灭了族。

老朱办事有一个特点,要么不宰了你,要宰就把你家宰绝户了。为啥?免得给后世子孙留下麻烦啊!那时候李善长都77岁了,退休十来年了,还被老朱拖出来宰了全家71口人。

由此可见,就算手握免死金牌,也未必能逃得出朱元璋的手掌心。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嘛!那么有哪些人是躲过了老朱的屠刀的呢?

一、6位公爵之中,没被老朱清算的占一半。

公爵是老朱给臣子们的最高爵位,明朝刚开国那会儿,老朱很高兴,按照大家的功劳,选出了6位功臣授予公爵。他们分别是:

宣国公李善长、信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宣国公李善长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他被老朱给灭了族。

信国公徐达,善终。至少从正史上来看是善终。 可也有流言,认为朱元璋明知道徐达背后生疮,还要给他送一只烧鹅过去,结果徐达吃烧鹅吃死了。可信度不高,有抹黑老朱的嫌疑。所以徐达应该是没有受到清算,他的子孙后代在有明一代一直富贵如初。

郑国公常遇春,英年早逝,还没赶得上开国受封就去世了,所以他儿子常茂顶替了他的爵位。 常茂是个普通人,跟这帮公爵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躲过一劫。他们家的子孙一直到明朝末年都享受着荣华富贵。

曹国公李文忠,是老朱的外甥,这孩子打小就跟着老朱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他是老朱的亲外甥,待遇自然不一样。 所以在洪武十七年,年仅46岁的李文忠病逝,算是善终了。老朱觉得那些给李文忠治病的医生有下毒的嫌疑,所以把他们全家都给灭了。顺便带一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就是那个把朱允炆给坑了的家伙。

宋国公冯胜,朱元璋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理由杀他,但是因为冯胜的功劳太大,这让老朱心里很不放心,所以就在杀掉蓝玉之后,解除了冯胜的兵权。 2年后毫无理由地把冯胜给赐死了。不过冯胜的子孙后代没有受到牵连。

卫国公邓愈,去世时间太早,洪武十年的时候老朱还算正常,所以邓愈属于善终。 可问题是邓愈的儿子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做媳妇儿,结果被李善长给牵连了,所以被老朱给宰了。

总体来说,这6位公爵中,真正在开国后,活着且没有被老朱清算的有徐达、邓愈、李文忠。 剩下的李善长和冯胜都被灭了,至于常遇春可惜没能活到建国。

二、28位侯爵中,没被老朱清算的不多。

除了公爵,侯爵自然也是非常高的爵位了。这些人相当于前期投资,到了建国以后就拿分红了。因此老朱一口气封了28个侯爵,他们分别是: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席、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那么这里面有多少人是得以善终的呢?

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其实有点儿委屈人家了。按照汤和的资历,至少也能封个公爵。或许是老朱在保护他吧,汤和的结局是善终,还在老家过了6年逍遥自在的养老生活。

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被打成了胡惟庸同党,所以被杀。

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也被认为是胡惟庸同党,因此被杀。

周德兴被封为江夏侯,他就比较倒霉了,因为他儿子周骥勾搭宫中的宫女,所以他受到牵连,结果被老朱给宰了。

华云龙被封为淮安侯,在洪武七年,华云龙就被人弹劾,曾擅自居住过元朝宰相脱脱的府邸,甚至用过元朝宫中的御用之物。老朱当时还没犯病,只是把华云龙喊回来想要问几句话,结果这哥们居然死在了路上。

顾时被封为济宁侯,在洪武二十年去世。幸亏去世得早,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这哥们居然是胡惟庸一派的核心成员。因此他儿子就倒霉了,4个儿子全被老朱宰了。

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他躲过了老朱的清算,还给建文帝朱允炆打了一段时间仗。可惜朱棣没能放过他。躲得过老子,躲不过儿子。朱棣登基第二年,耿炳文被人弹劾,因此畏罪自尽。

陈德被封为临江侯,他在洪武十一年就去世了。躲过一劫,不过胡惟庸案爆发以后,这哥们还被连累上了,爵位被老朱给削了。

郭兴被封为巩昌侯,在洪武十七年去世。去世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所以爵位被削了。

王志被封为六安侯,洪武十九年去世。也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

郑遇春被封为荥阳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杀了。

费聚被封为平凉侯,同样卷入胡惟庸案,被杀。

吴良被封为江阴侯,洪武十四年去世,善终。

吴桢是吴良的弟弟,被封为靖海侯,洪武十二年去世。后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因此被削爵。

赵席活到了建文二年,是战死,没有被清算。

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洪武八年,擅自动用龙凤器物,被老朱赐死。

俞通源被封为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去世,第二年就被追论为胡惟庸一派,削去爵位。

华高被封为广德侯,洪武四年早逝。

杨璟被封为营阳侯,这个就传奇了洪武十五年炸死,躲过一劫。朱棣起兵后,他又跟着朱棣混,结果战死。

康铎是康茂才的儿子,因为康茂才早逝,所以康铎继承父亲爵位蕲春侯,洪武十五年去世,善终。

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因胡惟庸案被杀。

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洪武二十七年被老朱给宰了,这是老朱在给朱允炆铺路。

胡美,朱元璋的老丈人,卷入胡惟庸案,且有*乱后宫的嫌疑,因此被赐死。

韩政被封为东平侯,洪武十一年去世,善终。

黄彬被封为宜春侯,因胡惟庸案被赐死。

曹良臣被封为宣宁侯,洪武五年战死沙场,没有被清算。

梅思祖被封为汝南侯,洪武十五年去世,事后被追论为胡惟庸党羽,全家被老朱宰了。

陆聚被封为河南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宰了。

总结:34位功臣多数被老朱清算了。

以上便是明朝开国28侯爵的大致结局,这里面需要划分为三个档次。

所以开国34位功臣中,被老朱清算的有22位,剩下12位善终。 这概率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难怪有人要抹黑老朱,想把那12位也算进被清算的行列中了。

参考资料:

《明朝》

明初的开国功臣,从历朝历代来说,算是命运比较悲惨的。这些人为了驱逐蒙元尽心尽力,为了大明江山的建立鞠躬尽瘁。开国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希望能与他们善始善终,共享富贵。

但是随着功臣们本身的腐化堕落,以及淮西勋贵和太子党之间的斗争,乃至于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铺路,能够在洪武朝保持富贵的开国功臣微乎其微。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来看一看到底有哪些功臣躲过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笔者把这类人划为四大类:

第一类:本人善终,子孙袭封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太傅、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之死,当然是善终,野史中的“烧鹅致死”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北元王廷尚在,徐达本人每年都要在南京和北平之间春去冬来,目的就是备边。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难道失心疯了要杀掉大明第一武臣?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嘛。

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于功臣庙塑像岁时致祭。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月,徐达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徐辉祖忠于建文帝朱允炆,一直战斗到南京城破的最后一刻。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辉祖去世,至死也没有归顺朱棣。当年七月,其子徐钦袭封魏国公。此后魏国公一爵与大明共始共终,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朱元璋的亲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李文忠能够名利开国六公爵,全是靠着自己的战功,而非和皇帝陛下的亲戚关系。和徐达的情况相仿,李文忠也不太可能是被朱元璋派人害死。老朱这人是很重亲情的,故意害死外甥的事情,他做不出来。李文忠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老朱亲自写了祭文,并且对外甥给予了高度评价: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李文忠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朱元璋为其设立东宫官属,曹国公李景隆被封为太子太傅。在洪武朝末年,这位曹国公极得朱元璋信任,可惜他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实在是一言难尽。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将朱棣大军放进南京城,随即在新帝登基后受到了表面上的重用。但是他风光没几年,就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削爵圈禁,并于永乐末年去世。

明世宗嘉靖年间,李景隆六世孙李性被封为世袭临淮侯,其后代一直承袭至明朝灭亡。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六月,西平侯沐英去世,享年48岁。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不但深受信任,而且能力出众。当年和傅友德、蓝玉一起平定云南后,沐英便奉旨留镇,朱元璋曾经亲口夸奖 “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

按理侯爵死后追封公爵,但鉴于沐英的功劳和特殊身份,朱元璋特旨追封其为黔宁王,谥昭靖。当年十月,沐英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沐春在军中去世,因其无子,由其弟沐晟袭封西平侯。凭借着在收复安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沐晟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七月进封黔国公。黔国公家族同样与明朝共存亡,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更是为了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沐家与老朱家,可谓是两不相负。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江阴侯吴良去世,享年58岁。朱元璋追封其为江国公,谥襄烈。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良之子吴高袭封江阴侯。吴良是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的岳父,居然没有在李善长和蓝玉两个大案中受到牵连,看来和他当年坚守江阴十年,没有党羽有关。

靖难战争中吴高在辽东对抗朱棣,被朱棣设反间计成功,结果让建文帝把吴高贬到广西。朱棣登基之后不计前嫌,重新启用吴高,将其派到河南、陕西整肃兵备,抚安军民。此后又镇守大同,为稳定边疆做出了贡献。可惜吴高在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班师的时候“称疾不朝”,得罪了皇帝。终于在当年因言官弹劾,被除爵废为庶人。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十月,安陆侯吴复在云南去世。朱元璋将其遗体运回南京安葬,并追封其为黔国公,谥威毅。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吴复之子吴杰袭封安陆侯。朱棣起兵之后,吴杰领军与之在白沟河大战中失利,结果被建文帝夺爵,贬为南宁卫指挥使。朱棣登基之后,吴杰之子吴璟请求袭爵,遭皇帝拒绝。一直到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才下旨让吴复的后代世袭千户。堂堂开国侯爵,后代如此下场,也是令人唏嘘。

第二类:本人熬到朱元璋去世

耿炳文,凤阳人。其父耿君用是跟随朱元璋渡江的元老,战死之后耿炳文袭职。当朱元璋与张士诚争雄的时候,耿炳文镇守长兴十年,使张士诚不能进一步,可谓功大。此后朱元璋更是以长兴为其爵名,可见其功。

耿炳文成为少数活过洪武朝的勋贵,主要在于他是为数不多没有拉帮结派的功臣,这和他戍守长兴十年有关。此外耿炳文没有和朱元璋本人结亲,反而和太子朱标是亲家,这反过来也确保了他的安全。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耿炳文率军北伐,据考证在真定之战中战死殉国。其子驸马都尉耿璇在南京陷落后惨遭杀害,长兴侯的爵位也就此削除。

郭英是朱元璋的老乡,长时间担任老朱本人的贴身护卫,可谓是最受信任之人。长子郭镇为驸马都尉,娶朱元璋第十二女永嘉公主。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另一个嫁给了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

因为“忠诚”和“谨慎”,郭英被选为辅佐太孙朱允炆的重臣,此后在靖难战争中与朱棣多次交战,因而结仇。朱棣登基后,郭英 “罢归第” ,不久即去世。此后武定侯的爵位空缺了二十年,直到仁宗登基才在郭贵妃的斡旋下重新恢复。

第三类:本人善终,子孙未袭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信国公汤和在凤阳老家去世,享年70岁。汤和作为开国元老,之所以能够躲过几次大屠杀,根本原因在于:其一、他是朱元璋的幼年伙伴,君臣间感情深厚。其二、汤和早早卸下兵权,识时务且身体不好。其三、汤和的女婿鲁王朱檀早逝,对皇权没有威胁。

汤和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塑像于功臣庙岁时致祭。汤和的长子汤鼎死在他之前,孙子汤晟年幼尚未袭爵。而等到靖难战争后,朱棣对洪武功臣后裔进行了一番大梳理,汤家的信国公爵位就此失传。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德庆侯廖永忠去世,享年53岁。廖永忠因为 “僭用龙凤诸不法事” ,一向被认为是遭朱元璋赐死,也有说因为他当年淹死小明王,所以现在老朱把他灭口。这两个说法都有疑问,若是赐死,德庆侯的爵位不会流传下来。至于灭口,小明王都死了多少年了,何至于现在想起来灭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廖永忠长子廖权袭封德庆侯。此后随傅友德征讨云南,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去世。死后其子廖镛却没有被允许袭爵,只封了一个散骑舍人。靖难之后,廖镛因收葬其师方孝孺遗骨而被杀,其弟廖钺则被罚充军。

康铎是大都督府同知康茂才之子,其父死于第一次大封功臣的三个月前,故而由康铎获封蕲春侯。康铎从小就入侍皇太子读书大本堂,此后又跟随颖国公傅友德一起南征云南。本该前途不可限量的他却于洪武十五年在军中去世,年仅23岁。朱元璋显然对康家非常厚爱,康铎死后也被追封为蕲国公,谥忠愍。

但是康铎的嫡子康渊 “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 此事究竟发生在洪武朝还朱允炆建文朝,未得其详。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康茂才的后人被封为世袭千户。

据《明史》记载,张龙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在老家凤阳去世。其子张麟是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的驸马,但死于张龙之前。建文年间,张龙之孙张杰袭封凤翔侯,但是在朱棣登基后被废去爵位。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七月,东川侯胡海去世,享年63岁。

胡海长子龙虎卫指挥使胡斌,在从征云南时阵亡。次子胡玉在洪武二十六年之时坐蓝党处死。第三子胡观为太祖十一女南康公主驸马。靖难战争时,胡观曾率军对抗朱棣,事后遭到清算。

此后在明英宗时代,南康公主曾为胡观之子胡忠请嗣封东川侯,未获允许,最终只封胡忠为孝陵卫指挥佥事。

第四类:本人善终,子孙遭殃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卫国公邓愈在班师途中于寿春去世,享年41岁。棺柩回到南京之时,朱元璋亲自到三山门临奠,追封宁河王,谥武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邓愈长子邓镇改封申国公(当时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被封为卫王,因此邓镇改封申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申国公邓镇作为李善长的外孙女婿受到牵连,被一并处死,爵位削除。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六月,淮安侯华云龙在北平返回南京的途中去世。由于此前有人弹劾华云龙擅自居住于前元丞相脱脱的府邸,还越级享用元朝宫中的物品,朱元璋一怒之下并没有对其追封赐谥。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一月,华云龙之子华中袭封淮安侯。但由于李文忠之死,朱元璋认为华中侍疾不力,将其夺爵贬斥。李善长一案后,华中被追论为胡党,淮安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一月,济宁侯顾时在镇守北平的任上去世,享年46岁。次年二月,其棺柩归葬南京,朱元璋追封其为滕国公,谥襄靖。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顾时之子顾敬袭封济宁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济宁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临江侯陈德在凤阳老家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杞国公,谥定襄。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五月,陈德之子陈镛袭封临江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六月,临江侯陈镛在北征纳哈出一役中不幸殉国。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临江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巩昌侯郭子兴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其为陕国公,谥宣武。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郭子兴之子郭振袭封巩昌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巩昌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八月,六安侯王志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许国公,谥襄简。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王志之子王威袭封六安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爆发,王威侥幸没有受到株连,仅仅被削去爵位,降为安南卫指挥使。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五月,靖海侯吴祯去世,享年52岁。追封海国公,谥襄毅。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祯之子吴忠袭封靖海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靖海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营阳侯杨璟去世。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杨璟之子杨通袭封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营阳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二月东平侯韩政去世,追封郓国公。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一月,韩政之子韩勋袭封东平侯。洪武二十六年被打为蓝党处死,东平侯爵位废除。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七月,安庆侯仇成去世。追封皖国公,谥庄襄。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闰四月,仇成之子仇正袭封安庆侯。仇正躲过了胡党,没能躲过蓝党。洪武二十六年在山西被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处死,安庆侯爵位废除。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月,汝南侯梅思祖去世。子梅义袭为辽东都指挥使。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

结语: 洪武朝功臣命运悲惨,躲过了李善长和蓝玉案,躲不过朱棣的大清洗。真正根正苗红传国久远的,只有魏国公和黔国公两家。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恶名,终究是难以洗白的。

明太祖统治后期,由于多疑与对皇权旁落的担忧,大肆屠戮功臣,使无数参与大明开基的文臣武将人头落地。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为自己的远见和机智,躲过了猜忌与屠杀,得以善终。郭德成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郭德成是濠州人,他的父亲郭山甫,善于相面。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朱元璋到濠州征兵,郭山甫认为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业,于是命儿子们投入朱元璋麾下,并把自己的女儿郭氏送给了朱元璋为妾。

而郭氏后来被封为宁妃,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

于是,郭兴,郭英与郭德成三兄弟就这样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

在明代的开国战争中,郭氏兄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郭德成虽然年纪小,但也能奋勇杀敌。更重要的是他曾在朱元璋身边充当侍卫,久而久之,对其性格十分了解。

当然,在他的两位兄长面前,郭德成就显得很不突出。明朝建立后,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而郭德成仅被封为七品骁骑舍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则他的两位哥哥功勋实在太大,将他完全掩盖;二则是郭德成这个人特别喜欢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故此就不可与兄长们相提并论。

然而,郭德成开国功臣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对于自己的官职低微,郭德成不以为意,而是整天沉迷美酒。而朱元璋也觉得这样对待小舅子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便想给他加官进爵。哪知郭德成知道后连连拒绝,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

郭德成见皇帝生气了,跪在地上说:

朱元璋一听,感慨不已:原来郭德成真是心地简单之人啊。随后他赏赐郭德成百坛美酒和大量金子。

洪武年间,郭德成入宫参拜,朱元璋将两锭黄金塞进他的袖子里,并交待说:“德成,这是我赏给你的,你回去不要宣扬。”郭德成连忙遵命。

等到他离开皇宫时,将金子塞在靴子里。走到有侍卫的地方,郭德成佯装醉酒,将靴子脱下来,黄金也掉落在地上。然后他穿上靴子,扬长离去。

守宫门的侍卫捡到了黄金,把它交给朱元璋,并所说是骁骑舍人郭德成靴子里掉出来的。朱元璋听罢说:“这是朕赏赐给他的。”

郭德成之所以故意遗落黄金,其实是因为他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多疑性格。

事后有人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大内森严,我怎能藏着黄金走出呢?万一被人误以为偷窃怎么办?况且我的妹妹在宫中伺候皇上,我就更该谨慎小心。安知这是不是皇上故意试探我呢?”

这段故事被冯梦龙当做一则智慧故事收录在《智囊》中。从中可以看出,郭德成便面上是个酒鬼,其实他心里对皇帝的性格十分了解,同时也明白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所以凡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被皇帝拿住把柄。

郭德成的小心翼翼,让朱元璋消除了对他的防范之心。同时因为是自己的小舅子,便经常召他入宫喝酒。

有一次,郭德成在后苑喝得酩酊大醉,脱了帽子匍匐在地上向朱元璋谢恩。

朱元璋见他头发散乱,便笑着说:“你这个酒疯子,你现在头发散乱,这都是喝酒喝多了的原因啊。”

郭德成确实醉了,他听完后仰起头来说:“这糟糕的头发我也很讨厌,哪天把头剃光了才痛快。”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元璋年少时曾出家当过和尚,如今郭德成疯疯癫癫地说要把头发剃光才痛快,这不是在讽刺自己么。于是他默然不语。

朱元璋虽然没有和郭德成计较,但是当郭德成酒醒后想起自己的言行,不禁后背直冒冷汗。

皇帝表面上虽然啥也不说,可是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不痛快呢?说不得哪天这个失误就会成为杀自己的借口啊。

为了保全自己,郭德成干脆剃光了头发,穿着僧袍,整天诵经念佛。时而疯疯癫癫的,口里只会念诵佛号。

朱元璋听说后,对宁妃说:“你哥哥说要当和尚,我以为他是戏言。没想到真把头剃了,真是个疯汉啊。”

从此,朱元璋便把郭德成当真疯汉看待了。后来,明朝屡出大案,功臣宿将们也被牵连而屠戮殆尽。

而疯疯癫癫的郭德成,丝毫未受到牵连。他依旧喝着美酒,唱着佛号,在富贵安稳中渡过了一生。

在明初的开国功臣中,郭德成并不出名。然而他凭着机智与对政治的清醒了解,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富贵与安乐,成为了明代开国群臣中少有的得善终者。

疯汉郭德成,其实是当时少有的聪明人啊。

因为他们遇到了朱元璋!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也等到了享受荣誉,富贵和权力的时候了。

朱元璋分封如下!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早逝,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早逝!后追封,信国公汤和,郢国公冯国用,济国公丁德兴,越国公胡大海!

还有侯爵28人,伯爵2人!

这些大臣们都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却不成想,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无能为力的屠戮。

在这些功臣里,可能没人会想到,那些早早死去的人可能是最幸运的,因为至少属于他们的功名,没有被剥夺!

其中排名第一的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被满门抄斩,甚至连孩子都没有放过。

宋国公冯胜,因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也被赐死。

就连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和亲如兄弟的徐达也未能幸免这二位的死亡有一定的争议

还有蓝玉,可谓战功赫赫,当年是他以一己之力,坚守洪都100天,这100天是何其的艰难,等到朱元璋的援军赶到的时候,蓝玉的腿都断了,将自己绑在了旗杆上指挥作战。这场景就连朱元璋都忍不住泪目!

可是蓝玉的下场却是被剥了人皮,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么多的功臣,大多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中。但也有个别的幸存者。分别是汤和,沐英和耿炳文!

沐英和耿炳文一个镇守云南,一个镇守河西,都是远离权力中央,二人也善于观言察色,所以朱元璋也比较放心。后来我们在韦小宝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云南沐王府”说的就是沐英的后代们!

这里着重说一下汤和,按照其他人的下场,汤和也应该不得善终才是,可恰恰就是他活得最久。

当朱元璋还在皇觉寺里当行脚僧的时候,汤和就已经参军,并因为表现突出当上了千户长。后来还是汤和把朱元璋带到了军队。

汤和这个人的眼光很准,虽然当时他和朱元璋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他断定朱元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主动和朱元璋处关系,后来还甘居朱元璋之下!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当其他人贪恋手中的权利时,汤和则选择了急流勇退,洪武18年,汤和主动提出告老还乡。这让朱元璋很受用,他就喜欢这样的人,聪明又没有什么威胁!

回乡后的汤和整天喝酒作乐,不问世事,也不和其他人来往。看似过得逍遥自在,其实是如履薄冰啊,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的眼睛正盯着他看呢,他这样做都是给朱元璋看的。

也正是汤和的聪明,让他得以善终,洪武二十八年,70岁的汤和病逝,为感念他的功绩,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这些明朝的开国功臣们,也不知道是庆幸遇到朱元璋呢,还是后悔遇到朱元璋了!

一个帝王要打天下,坐天下,必须要有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其中最重要的是4部分,分别是后勤、谋士、元帅和武将。这4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后勤方面:朱元璋的后勤部长是李善长,李世民的后勤部长没有固定人选,刘邦的后勤部长是萧何。无论从经验、能力、威望还是品德上,萧何都远远超过朱李团队的同行,正是他的存在,才让屡战屡败的刘邦在楚汉争霸中笑到最后。相比之下,李善长和李世民的后勤团队要逊色多了。

谋士方面:朱元璋的总参谋长是刘伯温,李世民的总参谋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刘邦的总参谋长是张良,副总参谋长是陈平。刘伯温的名气很大,但很多故事都是民间杜撰的,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中,并没有特别的亮点,也就是说他的水分比较多。房玄龄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能力还是不错的,玄武门之变就是这哥俩规划的。而刘邦团队的张良和陈平,那是真正的厉害角色,张良负责阳谋,陈平负责阴谋,简直就是最佳搭档,张良不用说,被后人描述为谋略的化身,而陈平呢,仅凭用反间计除去项羽的唯一智囊范增就一项,就跻身中国古代一流谋士行列。

元帅方面: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个好的元帅,可以决定整个战争命运。朱元璋团队最强军事家为徐达,李世民团队最强军事家为李靖,刘邦团队最强军事家为韩信。这三人里面,韩信和李靖旗鼓相当,徐达要逊色很多,因为前两位没打过败仗,还创造了不少军事奇迹,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李靖的奇袭东突厥都是经典战例。而徐达是打过败仗的。在次等军事家方面,刘邦团队的彭越、李世民团队的李绩和朱元璋团队的李文忠等人都差不多水平,算是各有所长吧!

武将:这一板块,刘邦最差,拿的出的也就一个樊哙,而朱元璋则有常遇春、蓝玉等人,都是很厉害角色,最豪华的无疑是李世民团队了,秦琼、程咬金、侯君集、尉迟恭等等均是以一敌百的豪杰。

综合4个方面,刘邦团队在后勤、谋士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元帅方面和李世民旗团队鼓相当,当之无愧排在第一位。至于李世民团队,在谋士、元帅和武将方面都要超过朱元璋团队,所以排在第二。朱元璋团队则排在三个团队中的末端。

这三个团队中,朱元璋与刘邦有些相似,可以对比,李世民的起点要比朱元璋和刘邦高的多,实际上没有可比性。而且朱元璋和刘邦是开国皇帝,李世民实际上不算开国皇帝,他领兵打仗的时候李渊和李建成在背后为他支撑,他的背后是唐国。

朱元璋和刘邦是 历史 少有的靠农民起义成功当上皇帝的布衣天子,而且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两个人的成功之处又十分相似。都是先跟着别人干,然后找了一块根据地,最后再同最大的对手决战,夺得天下。成功以后又都留下诛杀功臣的骂名。

朱元璋PK刘邦

个人觉得朱元璋要比刘邦高明,首先朱元璋的军事能力与刘邦高,朱元璋的仗基本上都是他亲自指挥打的,不管是和陈友谅的潘阳湖大战,还是最后北伐元朝,朱元璋都是总指挥,战略也很高明,受到毛主席的称赞,可以算得上一位军事家。

刘邦却不行,军事指挥一踏糊涂,他指挥的仗没一场胜的,但刘邦会用人,也比较能听进去别人意见,别人说啥有用他就听,所以才能坚持到最后。

在政治才能上朱元璋也比刘邦高,朱元璋上来目标很明确,脱离郭子兴单干,占领南京建立根据地,然后依附小明王发展,扫清江南后再北伐。朱元璋执政三十一年,明朝的所有制度都他建的,他死的时候明朝已经很稳固,各方面都欣欣向荣。

刘邦是被楚怀王安排才去进军关中,然后听从张良的意见绕道南阳,从武关进入关中先行灭秦。被项羽赶到汉中后愤愤不平,也是听从了张良的意见后才扎根汉中。随后韩信灭了三秦,但是出了关中后便又得意忘形,结果招致彭城之败,险些被项羽灭掉。刘邦执政十年,这十年还都是在四面征战中度过,国家局势很不稳定。死后又遭到吕后专政,一直到了汉文帝时才算稳定。

萧何PK李善长

萧何和李善长的角色一样,都为大管家,但是萧何明显高于李善长。萧何可以称得上是个政治家,刘邦的很多政治谋略也是萧何出的,汉朝的各项制度也是萧何制定的,关中这块根据地是萧何建的。

李善长没有,只是单纯的作好大管家,作好后勤保障,当丞相后也没有多大作为。不过这可能与朱元璋太优秀、太强势有关。

张良PK刘伯温

张良在谋略上明显比刘伯温高,从刘邦开始进军关中,一直到打败项羽,张良基本上都跟着刘邦,只有刘邦在汉中那段时间没跟。刘邦在关健时候都是张良给他出谋,如绕道南阳,回兵占领宛城,化解鸿门宴,火烧栈道,分封韩信、彭越、英布等。

刘伯温出道较晚,那时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站住脚,只是在对付陈友谅时出过大谋略,其它的 历史 记载的不多。刘伯温在政治上对朱元璋有帮助,明初的很多制度出自刘伯温之手。

其他谋士刘邦还有陈平等,朱元璋的其它谋士知道的就有一个朱升。

韩信PK徐达

韩信是军事家,徐达不是,韩信一直是独立作战,徐达一直是在朱元璋的指挥下作战。韩信的战略战术高明,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留下很多经典战术。徐达没有,徐达一直凭的是战场经验。

其他大将方面朱元璋比刘邦强,朱元璋有常遇春、冯胜、李文忠,邓愈,传友德,蓝玉等,个个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而且都很出色。刘邦手下的樊哙,曹参,周勃等却十分平庸,没有单独打过啥出名的仗。

综合比较,朱元璋的团队比刘邦的强,为啥?只因为朱元璋比刘邦强的太多,一人顶好几个。虽然萧何、张良、韩信比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强,但是朱元璋一就兼顾了他们三人身上的特点,而且武将团队明显比刘邦高。

李世民个人才能比朱元璋和刘邦都高,无论军事上和政治上。毛主席评价说在古代皇帝中李世民军事才能第一,朱元璋第二。

李世民的起点较高,他是唐国公李渊的公子,后来又被封为秦王,因此他手不有一大堆人才。李世民征战开下时李渊建立的唐朝已经在关中站住脚跟,所以他是代国出征,背后是一个国家在支持。

李世民的谋士有房玄龄、杜如悔、长孙无忌,这些人重在治国能力,但是出奇谋方面不如张良、陈平和刘伯温。武将有李靖、李绩、李孝恭、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要金等,个个都是一顶一的武将,和朱元璋的武将团对有一拼。

唐朝立国较容易,出手就战领关中,并且很快便得到恐固。然后凭借陕西、山西两省之力西败薛举,东灭王世充、窦建德,最后平定刘文静、刘黑达叛乱。

李世民打的硬仗就是西边同薛举之战,东边同王世充的大战。平定刘文静叛乱之战和虎牢关破窦建德都很轻松。平定刘黑达叛乱没打胜,最后李建成又出面平定。李世民真正的功绩在当皇帝以后,也就是灭东突厥和贞观之治。

若是把李世民团队、朱元璋团队、刘邦团队纳入到一个空间中,从整体上来看李世民团队的水平较高,其次是朱元璋团队,再其次是刘邦团队。李世民团队的整体素质较高,这在于他的人大部分都出身贵族,文化水平较高。朱元璋高在个人能力,另外武将的能力较强。刘邦个人能力不行,他那一帮沛县老乡的个人能力也不出色,他能成功贵在一帮谋臣的帮忙,贵在刘邦不怕失败,会统战。若三人交战,刘邦肯定先被打飞,李世民和朱元璋死拼,李世民险胜。

这三个团队都很强劲,首先刘邦团队有张良,李世民团队有徐茂公,朱元璋团队有刘伯温。这三人都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谋士。

刘邦团队成员有:张良、陈平、韩信、萧何、卢绾、曹参、樊哙、周勃、灌婴、彭越、英布、夏侯婴、任敖、申屠嘉、周緤、等这些人。其中张良为谋士,陈平也是谋士,韩信为元帅,其余人员基本都是将官。

这个团队战力是很强的,加上韩信用兵有方,指挥得当。再加上还有张良、陈平这样的谋士。这些人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无坚不摧,无城不拔。最终连项羽这样神级别的人物都被击败了。

李世民团队成员有: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秦琼、侯君集、杜如晦、房玄龄、段志玄、长孙无忌、长孙顺德、李孝恭、殷开山、高士康、李靖、柴绍、张亮、张公瑾、虞世南、等这些人。徐茂公是谋士,其余人员基本上都是战将和官员。房玄龄、杜如晦也是谋士。

这个团队也是十分出色 ,徐茂公的智谋让这个团队发挥的淋漓尽致。以气吞山河之势,驰骋中华大地,横山群雄,如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都被先后扫灭。实现统一天下,奠定大唐盛世。

朱元璋团队成员有:刘伯温、徐达、汤和、邓遇、胡大海、常遇春、郭英、胡惟庸、蓝玉、李文忠、朱文正、朱升、李善长、吕昶、王广洋、方孝孺、傅友德、冯胜、周德兴、耿君用、耿炳文等这些人。其中刘伯温与李善长是最为出众的谋士 ,其余人大多是战将和参谋。

这个团队很非凡 ,其中刘伯温是中国 历史 上很出色的谋士。在他的策划下,这个团队开始发挥出惊人的力量。力挫群雄,扫灭元朝势力。定顶中华大地,建立大明王朝。

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的组织能力更是非常优秀,将手下人员,各尽其用,发挥自身的才能。最终成功成就帝业。

相比之下,我觉得朱元璋团队更为厉害,因为他比前两个身份都低,其难度也是最大的。他手下基本都是贫苦出身,面对强敌敢打敢拼,可以说是让元朝的暴政给逼出来的。加上优秀的谋士刘伯温,更是如虎添翼了。

对于古代打天下的君主而言,都会具有一个功能齐全的团队,这样才能够保证创业团队真正做到明确分工,而且相辅相成,最终开创不朽的事业,这样的团队在 历史 上有很多,不过最出名的也许就是刘邦团队、李世民团队和朱元璋团队了,那么这三支团队如果在 历史 上能够真正的较量一番,谁才会更加厉害呢?要对这样三支不同 历史 时期的团队做出对比,那么也只有从统帅、武将、谋士和后勤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先来看看统帅,这方面占据优势的无疑是李世民团队。

刘邦团队的统帅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韩信,作为古代的“兵仙”,韩信绝对是古代各大版本十大名将的榜上常客,最被人们熟悉的无疑是唐宋两个王朝的“武庙十哲”,韩信都是稳居一席,纵观汉朝开国时期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到刘邦集团只有韩信是最合格的统帅,并且是他统帅汉军打下齐鲁大地和河北地区,这样项羽就夹在刘邦和韩信之间了,刘邦麾下著名的武将基本上都是跟着韩信建立的功绩,比如曹参、周勃都是如此,抛开韩信而言,汉军中找不到另外一个合格的统帅,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刘邦自己统帅军队从西线抗击项羽,就是汉朝建立后,讨伐各大异姓诸侯王的时候,作为一个皇帝,如果汉军中能够有一个人能够担任统帅,还需要刘邦御驾亲征吗?所以刘邦集团的统帅主要有两个人,那就是韩信和刘邦,只不过刘邦的能力不强,要不然也就不会有统帅56万大军却败给项羽3万骑兵,在对比其他两大团队的统帅时,无疑是落在了下风。

李世民团队的统帅实力是最强大的,首先李世民是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优秀的统帅,李世民统帅唐军先后在统一道路上打败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和宋金刚、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及刘黑闼,唐朝统一过程中最强大的几个对手都是拜倒在李世民手下,尤其是虎牢关一战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也基本上宣布了唐朝的统一,可以说李世民是古代皇帝中军事能力最强的人;而李世民团队中还有一位不弱于李世民的统帅,他就是李靖,李靖在唐朝开国阶段是唯一能够和李世民比拼战功的武将,他先是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后面被李渊派往江南辅佐李孝恭,然后非常顺利的打败了萧铣,招抚岭南地区,然后平定辅公祏叛乱,在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更是担任主帅一战解决东突厥,后面有消灭吐谷浑,唐宋时期入选“武庙十哲”,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除了李世民和李靖之外,李世民集团其他武将在统帅方面也证明了自己,这个集团第三号统帅就是李绩,也就是演义中的徐茂公,他原本是瓦岗旧将,投降李唐阵营之后,也就先后跟随李世民和李靖讨伐割据割据势力,在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李绩跟随李靖灭掉东突厥,后面担任主帅灭掉薛延陀,唐高宗李治时期,担任主帅灭掉高句丽,在唐宋时期入选武庙十哲,在唐朝的名将排行榜上,李靖和李绩毫无疑问位居前二,其他武将如侯君集灭掉高昌,程咬金和柴绍都担任过主帅,这是其他阵营不具备的优势,而这也是李唐开国阶段可以支持两线作战的决定性因素。

而朱元璋团队的统帅,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朱元璋本人,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早期朱元璋统帅军队打下濠州、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面更是统兵打败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古代皇帝中军事能力最强的李世民,朱元璋位列第二位,可见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有多强大;除了朱元璋之外,另外一个统帅就是徐达,在朱元璋集团打败陈友谅之后,我们能够看到重大的军事行动都是徐达担任主帅,搭档常遇春先后打败张士诚,北伐赶跑蒙古统治者,在明朝建立后多次统兵北伐北元政权,而徐达也是古代唯一打下北京、南京、西安和洛阳四大古都的名将;当然朱元璋集团其他名将也有能够担任主帅的人选,比如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和蓝玉等等。

所以综合来看,刘邦集团只有韩信是顶级统帅,朱元璋集团拥有朱元璋和徐达两员统帅,而李世民集团足足可以排列出李世民、李靖和李绩三员统帅,这些人可以说都是顶级水平,这样对比下来的话,李世民集团无疑是胜出的。

再来看看武将,毫无疑问还是李世民集团优势最明显。

刘邦集团的武将,按照刘邦开国后平定功臣榜来看,曹参、周勃和樊哙以及夏侯婴是主要武将,这些人攻城略地还是不错的,但是担任统帅的能力不足,这也是最明显的劣势,而在唐朝武庙名将中,只有曹参和周勃进入榜单,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人的战功都是在韩信麾下取得的;朱元璋集团的武将,主要有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汤和、邓愈、沐英以及蓝玉等人,这些人中常遇春是一员猛将,李文忠、沐英和蓝玉也不遑多让,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统兵能力都非常不错,也是通过战争锤炼出来的;而李世民集团,武将的质量更高,比如尉迟敬德、秦琼是李世民麾下最重要的两员战将,还有罗士信(死的早了点),程咬金、侯君集、段志玄、柴绍等人,这些人都是勇猛善战的武将,最重要的就是无论是尉迟恭、程咬金还是柴绍、屈突通等人,统兵作战的能力都是很突出的,唯一遗憾的是秦琼,因为玄武门之变后长期养伤,无法像世人证明他的统兵能力。

而谋士方面呢?刘邦团队处于优势。

刘邦团队的谋士主要有张良和陈平,尤其是张良被奉为“谋圣”,更是成为武庙陪祭,地位仅次于武成王姜尚,按照刘邦的说法,他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萧何、韩信和张良这些顶级人才能够被刘邦所用;李世民集团的谋士主要有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在 历史 上“房谋杜断”成为美谈,足以看得出两个人谋略方面的能力,当然在个人谋略方面,张良绝对堪称第一,但是李世民集团谋士的优势就是制度化,“秦王府十八谋士”甚至可以说是各司其职;而朱元璋麾下的而谋士主要就是刘伯温和高升,只不过刘伯温 历史 上的名声很响亮,但是他在朱元璋阵营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对比下来,刘邦团队处于优势,但是李世民集团尽管名声没有刘邦和朱元璋集团响亮,但是形成一个谋士团队,这才是他的优势,实际产生的效果也最明显,李世民能够如此顺利的打败薛举、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些谋士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后勤方面,刘邦团队知名度最高。

对于刘邦集团而言,后勤主要有萧何负责,刘邦说过: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萧何的存在,让刘邦后方稳固,同时保证了刘邦集团粮草的安全,也是这个原因,才让刘邦将萧何定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而朱元璋集团的后勤粮草问题,主要是由李善长负责,可以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人极其相似,最终都被各自君主定为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被朱元璋封为“开国六大国公”第一名,甚至力压徐达等名将,足以看得出李善长的作用;至于李世民团队,没有具体的负责粮草的功臣,他依靠的依旧是一套制度,“天策府”的运转制度化,能够保证唐军各大战线后勤的安全,也就睡说刘邦和朱元璋依靠的是个人,而李世民集团依靠的是制度,我们无法证明谁更高一筹,但是从战争进程去看的话,三大集团几乎没有碰到战争因为后勤的原因失败,也就说明在后勤方面,三大集团很难分出胜负,只不过刘邦集团的萧何名声更高而已。

所以综合来看,李世民集团无疑是占据优势,因为李世民集团在统帅和武将质量上都占据优势,而在谋士和后勤方面,唐朝军队一路取胜,证明这个方面没有存在太大的问题,当然知名度不高这个不可否认,但是不影响实际的效果,而这也就是李世民集团在唐朝开国阶段能够支撑两线作战,并且全部取胜的原因了,而其他两大阵营,刘邦集团虽然也是东西两线作战,不过刘邦基本上没有胜过,朱元璋集团统一进程只是单一战线作战,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所以李世民集团无疑实力更加强大,甚至足以应对三个方向的作战都不成问题,这就是他强大的绝对原因。

大家好,我是布衣兄弟,很高兴答疑解惑。

这几个团队孰强孰弱,我觉得应该冲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第一,家庭背景

朱元璋农民出身,家里人饿死了许多了,一顿包饭也吃不上,朱元璋之所以会造反也是因为吃不饱饭,李世民则不同,父母都是王公贵族,家世显赫,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最后说说刘邦,公务员出身,虽然不愁吃,单页不富有。因此轮家庭背景:李世民>刘邦>朱元璋。

第二,教育背景

朱元璋从小就大字不识,都是后期根据需要学习的,刘邦也是如此,基本上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反观李世民大小就文成武学,大有龙凤之姿。因此这里的排名是:李世民>刘邦>朱元璋。

第三,个人能力

李世民出生豪门,从小具备了上位者的气势和霸气,而且此人为人宽厚仁义,对功臣都是论功行赏。刘邦虽说是亭长,实则是小混混。为人圆滑,切没什么本事,但是他很善于吸纳人才。朱元璋从小都在生死边缘打滚。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杀伐果断,有极高的个人魅力。

第四,各自功绩

朱元璋团队推翻元朝暴政,更是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豪强,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刘邦团队推翻大秦帝国,然后击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李世民团队推翻大隋朝,击败各路军阀,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

综上所述,我觉得李世民团队更厉害一些,其次是朱元璋,最后是刘邦。

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无论怎么分析都总不能令所有人信服。就算把他们以及底下的将相都复活了,但其生活年代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复制,怎么能进行比较?

就好像问鲨鱼和老虎谁更强大?

虽然没有答案,但三者比较也能让我们更能了解这些 历史 人物,也是有益的!

三者之间比较,我更倾向于朱元璋团队,当然,这问题没有答案,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答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各位就当看个段子乐呵乐呵。

首先说创业之艰

统创业之艰者,唯刘朱最甚

论出身来说李虎是北魏八柱国之一,极高的地位让李家造反时得到了众多士族的支持,而且李家雄厚的实力使得唐朝快速脱颖而出,最终统一天下。而且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虽然立有大功但却不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

而刘朱都出身卑微,刘邦虽然是一个流氓,但曾担任过秦朝的一个小官。朱元璋出身最为卑微,先是贫民,再是和尚,最后是乞丐。

如果说刘邦还有想要将功立业的六国旧贵族这一不小的力量的支持的话,朱元璋的核心也是穷苦人民居多,朱元璋,汤和,徐达是小时候的兄弟,常遇春是投降过来的。两大谋士,李善长是落魄的老进士,刘伯温最好,做过官

出身至卑至贱,却登上至尊之位,开创三百年江山,古往今来,只有朱元璋一人!

第二看对外战争

朱元璋是唯一一个外族人手中夺回天下的汉族封建帝王。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元清之间没有明这个汉人朝廷,那么中华文明大概率会变成古中国。虽说没有朱元璋也有陈友亮张士诚,但朱元璋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朝属于开局很差,后来打回来的王朝,这源于刘邦开国之初想要解决北边的匈奴带来的威胁,举兵二十万却被围困白登山。

唐有巨唐之称,原因是因为唐在对外战争的成就很大。

但这是几代人的努力,这是唐朝的幸运,几代有为之君,稳定而强大的国力才能做到这些。

而朱元璋为明朝打下了高的起点,后世之君却没有一个能再达到这种高度!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第一次北伐就把元朝打成北元,统一后的与蒙古人之间的战绩更是华丽,虽然中间出现像徐达北伐被王保保搓退,但蓝玉的捕鱼儿堪称北元版的靖难之役,蒙古从此再度分裂成几部分。

朱元璋把蒙古人打成什么样了?直到朱允文个朱棣两人之间争夺天下蒙古人都不敢窥视中院,甚至还甘为下手参加进这场战争。

另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表现出很好的治世才能,不像很多开国皇帝一样武功余而文治不足,甚至可以说开国皇帝中文治能力只有隋文帝可以媲美。

总得来说,朱元璋和他的团队创业最难,却取得很好的成绩(文治武功),所以在我心目里朱元璋团队在三者是最好的!

他们都是各自团队的领袖,他们的强弱,可以分别来看:

一 反抗的对象

朱元璋的反抗对象是从蒙古高原下来的蒙古贵族统治者,这时妥妥的民族矛盾了,而李世民和刘邦就是反抗暴政统治者 ,从这个反面来说就是朱元璋更胜一筹。

二 出身环境

朱元璋不用说了,一个贫穷到要饭的家庭出身,李世民最好,关陇大门阀李氏家族,刘邦就是普通的农户出身,但是他从不干农活,好结交朋友。这样说来,最后坐拥天下的他们,朱元璋难度更高。

三 团队人员

朱元璋的团队中文臣由刘伯温,李善长,武将有徐达、常遇春、蓝玉等,李世民文由房玄龄杜如晦,武有李靖、程咬金、尉迟恭等凌烟阁二十四臣,刘邦的文臣有张良,萧何,武将有韩信。在名气上,李世民的团队更出名。

一个要饭的和尚,最后要坐拥天下,他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当时他的起步最难,手里没钱,只能靠着自己勇猛,和天赋异禀的军事才能来夺取天下。相对而言,刘邦和李世民的团队,因为他们起步较高,想要天下,也会比朱元璋容易那么一点,所以我觉得还是朱元璋团队更厉害。

朱元璋说:给我一个碗,我就能打天下!你们呢?

李世民:这……

刘邦:……

朱元璋团队最厉害,然后是李世民团队,最后是刘邦团队。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投靠郭子兴红巾军,趁红巾军内部争权夺利,他回乡募兵白手起家,逐渐打出自己的地盘。接着掌握实权,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北伐残元,几乎无败绩。史书上称朱元璋作战英勇,战必取、攻必胜,打仗那是相当厉害。在他的带领下,培养的朱元璋团队文有刘基,武有徐达、常遇春等能人。明军又被称为“铁军”。可以说朱元璋团队没什么根基,就发展成这样的团队,是最厉害的。

李世民团队是借了他父皇李渊的光,当时李渊太原起兵不过三万人,没什么人才。打到长安巳有二十多万人,这时沿途招募的人才武将都巳聚到李渊帐下,然后李渊坐守长安,命李世民出征。这时李世民才掌握了军权发展了自己的团队,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尉迟恭、秦琼等。虽然也挺厉害,但相比朱元璋的白手起家,还是稍逊一筹。

刘邦出身比朱元璋高,亭长出身,刘邦团队在反秦和与项羽对抗过程中不断积累发展。主要是谋士萧何,张良,武将韩信,曹参等。都不是太厉害,要不怎么老被项羽打败?最后一战,有英布、彭越的帮忙才合围项羽侥幸取胜,刘邦团队排在最后。

个人认为朱元璋的团队厉害,首先朱元璋草根出身,用了十五年时间,逆袭成为一代帝王。本身个人能力就相当强悍,团队成员里,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和汤河、徐达、常遇春为代表的武官集团,在朱元璋的驾驭下,成就了他的帝业。

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唐胜宗等。

1、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3、冯胜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

4、傅友德

傅友德(约1330-1394)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赐死。

5、唐胜宗

唐胜宗(1335—1390),濠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大将、明朝开国军事将领,被封延安侯。唐胜宗早期就归附朱元璋打天下,屡立战功。洪武三年(1370)冬,封为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

但是后期因擅驰驿骑,被削去爵位,降职为指挥。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削去了爵位。

——蓝玉

——李善长

——冯胜

——傅友德

——唐胜宗

洪都之战意义重大,它是鄱阳湖之战的前奏,更是朱元璋灭陈友谅的丧钟。每当人们提及此战,都会将朱文正夸赞一番。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直陪在朱文正身边的邓愈。

根据史料记载,朱文正虽然一直身居“大都督府”这个核心部门,不过,在洪都之战前,朱文正根本没有独立领兵的记录。洪都能坚守85天,邓愈显然是那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

邓愈的付出,朱元璋自然看在眼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邓愈被封为卫国公,和徐达一样,成为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

为何朱元璋让沐英永镇守边疆?

首先来说,是信任。沐英在朱元璋刚刚起义的时候,就跑来投奔了朱元璋,这些年一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