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巩姓家谱啊?我想要春秋时巩国的世系。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3收藏

谁有巩姓家谱啊?我想要春秋时巩国的世系。谢谢!,第1张

一、姓氏源流

巩(Gǒng 巩)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于是他便录用从各诸侯来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这项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将他杀害了。他的子孙便原封邑名“巩”命姓,称巩氏。

2、出自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如巩廉玉。

3、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

得姓始祖:巩简公。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左传上说,周天子的卿士巩简公,是甸内的侯爵。晋国有巩朔,而汉代有侍中巩攸。根据《姓氏考略》上说,巩姓是以地为氏的姓氏。而《潜夫论》上说,巩姓是周之世家公卿,又有晋大夫巩朔,望出于山阳,少数民族的生羌亦有巩姓,有一位叫巩廉至的名人。根据历来姓氏学古籍的考证,巩姓是周朝的世家公卿,发祥于现在河南省的巩县地方。巩县位于洛水的东岸,本是周朝时的诸侯之一,叫巩伯国,秦汉统一,便把巩伯国的原址,置为巩县。望族居于山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巩氏后人奉巩简公为巩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巩姓是一个由封地名称而来的姓氏,其血统渊源与春秋时期周敬王之大臣简公有关。简公招徕其他宗族的人为官而不信任本族子弟,遭到本族子弟的强烈不满。相传简公在敬王时受封于巩(今河南省巩义),为伯爵,又称巩简伯,简公族人后来在当地留居,生息繁衍,并最终以封地的名称为姓,姓巩。巩姓得姓后,首先在受姓地发展,后来又迁徙到其他一些地方,并在山阳等地形成望族,史称巩姓山阳望。当代,巩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历史上的巩姓名人,春秋时有晋国上大夫巩朔,汉代有侍中巩汲,宋代有江西招讨使巩信、大理寺丞巩嵘,明代有航海家巩珍,清代有学者巩建丰等。

三、历史名人

巩 信:宋朝安封人。曾经作过荆湖都统。他为人沉着冷静,智勇双全。后来加官进爵,升为江西招讨使,隶属文天祥部下。他初到都统府时,文天祥拨给他义士1000名,他婉言谢绝不用,到了江西之后自己招兵买马,集兵三千余数,亲自训练,作好战备。不久,元兵南下,他亲率兵马与元军交战于石岭一带,身受重伤后,便投崖而死,以身殉国。

巩 珍:明朝应天人。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间,明成祖为了发展对外关系,首次派郑和下西洋,巩珍便跟随船队出洋,三年间到了二十多个国家,他将在各地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成了一部书,名为《西洋番国志》。内中记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笔。这本书不仅引人入胜,也对中国的航海史及中国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巩永固:字宏图。明朝宛平人。侍奉永安公主,崇尚文学雅致,喜欢结交贤士大夫,游览山河。崇祯末年,当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都,公主的灵柩尚在宫中大堂之上。永固以黄绳系其二女于公主灵前,纵火焚之。之后写下“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八个大字,自刎而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以及《姓氏略考》中记载:巩氏望出山阳郡。其详地有二处:

① 汉景帝中元六年(约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它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的地区。

② 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他所在的位置是今江苏省怀安县。

2、堂号

厚斋堂:宋代巩荣,官至大理寺卿,先作过严州知州,而后又直秘阁,升迁为司谏郎。他为人沉静、处事公平、刚正不阿、学识广博,从来没有因人谋事,并且推行用办文化教育和对待知识分子的方法管理官吏和执行政策。因此,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的人们都对他称赞不已。著有《厚斋集》。

云深不知处

一、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想起写这个题目,起源于刘子健先生的一篇短文《“岳飞的部将和幕僚”读后》。在文中,刘先生提了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

“战时混乱,私人关系更加重要。例如,杨再兴原是曹成部将,杀了岳飞胞弟。但被俘之后,岳飞并不计较杀弟之仇,反而收为副将。除了赏识他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他也是相州人。似乎岳飞也感到和他有社会关系的将官不够多,收留一些好。

张宪不知什么出身,待考。但他自始至终是岳飞的左右手。岳飞的儿子岳云从军,就跟张宪。岳飞冤案,这两人公开处死。是不是他们在军中并没有培植多少私人的团结力量?而秦桧他们也看透这情况。只要剪除这最核心的两人,就不难分散驾驭其他的将领?”

应当说,由于史料的缺乏,这些问题今人已经无法回答。然而,如刘先生所言,所谓学问“一面在学,一面在问”,顺着这个思路倒是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刘先生的问题中,最令我觉得震惊的应该是“只要剪除这最核心的两人(岳云张宪),就不难分散驾驭其他的将领?”的提问了,索性从此谈起。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应该是云中曦写的吧,里面罗列了岳飞替岳云辞免官职的奏疏,似乎还罗列了岳云的升官经过。结论是岳飞亏待岳云,故意隐瞒儿子战功云云。当时看了就觉得没有多大意义,历史不是这样研究的。至少,要把岳云所立的战功和其他军人所立的与之相仿的战功相比较,探讨一下他们所受的封赏是否相同,这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没有比较的话,就算岳云随州第一个登城,赏赐他正五品的官衔,也会有人觉得不公正的。云中曦的文章,很像是小女孩为心目中的大英雄打抱不平之作。

如今,刘先生的疑问再次令我想起了这件事情。如果刘先生的推论成立,岳云竟然是岳家军的核心人物之一了。以他之青春年华,竟然能超越王贵。真是令人吃惊。偏偏又流传着岳飞隐匿岳云战功不重视岳云,岳云忍辱负重的说法。完全对立的判断,提起了我翻书的兴致。希望能够理清这位少年英雄的生平事迹,顺带澈清加诸于其的种种不实猜测。不过,后来写着才发现,涉及岳云的史料严重不足,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质疑而已,答案却是没有的。

二、胧胧树里月,飘飘水上云

这位至今为许多mm爱戴的少年英雄诞生于宣和元年六月,不过,英雄的身世颇有些离奇。一直就有岳云是岳飞养子的传言流传于身前身后。以至于在冤狱平反时,岳云的未亡人巩氏要一本正经的申诉:“故夫云见有男二人,甫二十五岁,申二十二岁,女大娘二十四岁,……见在潭州同居,并系阿翁枢密亲孙。”(据《金佗续编》卷一三《先兄甫等复官省札》)想必巩氏写此状时,是一脸的怨妇貌。不过,虽然巩氏如此努力的辟谣,依旧止不住养子的说法在空气中扩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中一本正经的记载:「(绍兴三年九月庚申)飞养子云年尚少,上亦以战袍、戎器赐之。」这本《要录》可是李一生心血凝结,增删六载的史学杰作,居然依旧堂皇的出现此种说法,呜呼,岳云是养子的说法可见是深入民心了。还真是幸亏岳珂写了一部《金佗粹编》,问世以后才部分澄清了岳云身世的谜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较《金佗》一书为后出,李工部就在里面说岳云是亲子了。

对此,王曾瑜先生认为,岳云“应为刘氏所生,故或误为「养子」。”这也是一个相当奇特的解释。因为依据王先生的考证,岳雷也是刘夫人所生,倒是没有岳雷是养子的说法为世人所传扬。两人差异何以如此之大,令后人不解只有存疑。

按照《金佗稡编》的记载,岳云的家庭不算富有,在其出生不久父亲岳飞就离别妻儿远赴安阳做佃农了。之后,关于岳云的记载一片空白,想必是过着农村人家的普通生活。

然而靖康元年十一月,一切有所不同了。金兵攻破开封,二帝及文武百官尽皆被俘押解北方。一个皇朝的轰然崩塌,成就了整个民族难以磨灭的耻辱记忆。不过,靖康之难对岳飞一家而言,更像是一个契机。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开始往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前进。岳飞再次从军,抛下了母亲、妻儿,只身上路。自然,虽说保家卫国是男儿本色,家小的安全也是令人无法割舍的念念在心,所以,岳飞特意嘱咐自己的妻子刘氏照看全家。意料之外的是,其家乡汤阴在离去之后一个月便即陷落,从此,岳云开始了流亡者的生涯。

关于这段生活,有关岳云的史料依旧一切空白。但是,我们能找到关于岳家的零星记载,展现了沦陷区严酷生活的一鳞半爪。

已知岳云的祖母,由于惊悸以至病体缠绵。而这位老人家,在岳飞从军之日曾经亲自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在儿子身上,作为激励。在沦陷生活的初期,又曾千方百计托人转告岳飞,勉励其子一心从戎,勿以老妪为念。这些似乎都显示了此位老人的英勇无畏,她竟然因为惊惶害怕而倒下,大概是遇到了一些异常残忍的事情吧。还已知岳云的母亲在此期间两次改嫁,岳飞日后上书“切骨恨之”,不知道这件事和岳飞母亲的疾病是否有所关联。另外,还知道岳飞曾经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十八次派人潜入故乡,寻找自己的至亲骨肉。次数之多,实在令人咋舌。大概,如果沦陷区的生活无比美妙,岳飞不会如此着急吧。

虽然关于岳家此段生活的记载过于简略,所幸,靖康之耻对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从史籍的描述中,还是可以给我们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的。最概括的莫如:“井里萧然,无复烟爨。”“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稍微详细的还有许多。

比如,《会编卷七十》载靖康破城之日,金兵的表现为:

金人三五成群下城劫掠,或不逞之徒为之前导,亦有溃兵披发伪装番人者,大抵后族贵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贾之家皆遭其害。

这尚且是在金兵因两国讲和,申明军纪之后的情景。而个别人为了活命或者渔利甘心为金虏所驱驰,亦是千古颠扑不变的人性。

同为《会编卷七十》有一段记述了城破之后百姓的惊惶:

士卒皆奔走,城东徙于城西,城西徙于城东,征行交互,莫知所适。父子夫妇不相保守,至有全家自缢自杀者。……汴蔡两河遗弃老幼尸骸堆聚,哀号之声所不忍闻。公卿大夫皆布袍草履混迹尘世,虽贵戚之家皆泥土满面而不洗拭,……类丐者。

两相对照,当时的景况仿佛历历在目。固然,这是开封府的情景,然而金兵攻陷的他处城池,尤其是抵抗过的城池,基本可以类推。

其实,当时的难民所面临的不止是金兵的威胁,还有溃兵军贼的追杀。《会编卷七十一》载相州富户避难林虑县天平山,即:

有军贼常景有众号四千人,围劫天平山,杀戮殆尽,掠取子女玉帛。

纵是幸免于兵火,亦要面对物价腾涨的威胁,《会编卷七十六》描写了历经劫波之后开封人民的悲惨生活:

自帝蒙尘以来,雨雪不止,物价日翔。米斗一千二百,麦斗一千,驴肉一斤五百,羊肉一斤四千,猪肉一斤三千,人户不复得有也。小民于池中取鱼藻五味,茅之以卖。城中猫犬几尽,游手冻饿死者十五六,遗骸所在枕籍。

《会编卷六七》亦载靖康元年闰十一月知淮宁府赵子崧牒檄顺昌等处勤王奏:

虏骑所至,惟务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虏妇女,焚毁仓库产业。意欲尽使中国之人父子兄弟夫妇不能相保,狼狈冻馁归于死地。

其实,此奏并未洞悉金兵用意。金兵是一石二鸟之计,既可补充军粮,又可达到陷大宋百姓于“狼狈冻馁归于死地”的目的。参考此奏时间,恰恰是冬季,劫掠存粮相当于断绝了沦陷区居民的生路,饥饿,无止境的饥饿才是惨遭战火蹂躏的居民生活之真实写照,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

即使幸免于兵火饥饿,还要剃头辫发,易衣冠之制。青壮男子被强迫签军,冲冒矢石枉遭杀戮;差一些的作为奴隶,发卖到西夏蒙古等地以交换战马。

基本上,在沦陷区岳云的生活环境就是如此之糟糕。其实千里江山,已无一处净土。所区分的只是沦陷之早晚而已。这种灾难会给人的心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哪?真是个很有意思值得研究的问题。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道教创始人老子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教创始人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 文化 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 自然 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 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 问道 :“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的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 命令 )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 中国哲学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的神话 故事

 据说,这是李老君八、九岁时发生的事。那时,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怪物。这怪物猛看象大象,没有象鼻子长,啼子碗口大,两角头上长,两眼似铜铃,一叫惊虎狼。人们称它为神牛,这神牛凶猛得很,见物咬物,见人吃人,连狮子老虎都没地方藏。不长时间,山附近被它们得几乎路断人绝。

 一天,李老君和本村的孩子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南山下割草。不一会,他俩把篮子割满了,看看天还早,俩人就做起 游戏 。二子把镰刀插在地上,李老君和二子站在远处,用李老君的乾坤圈(他给他的手镯起的美名)套镰把。套中为赢,套不中为输。谁输了,谁围着镰把爬三圈。他俩正玩得起劲,突然哞的一声叫,从山上冲下一头神牛,直朝他们扑来,李老看见那牛,气得他火冒三丈,心想:这畜牲自从出现就不干好事,扰闹乡邻,伤害百姓,今天非给他点厉害看看不可。

 他对二子大喊一声:“走,捉住它。”他说着就拿起了镰刀向那牛迎去。二子也不是个软包,听老君过么一喊,也捡起镰刀,跟着跑去。那头牛平日里碰到的东西,只要是活的,都是没命地逃。今它见两个小孩看见它不但不跑,反而举着镰刀向它跑来,就觉得事情有点不妙。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两眼一瞪,跑得更凶。那牛连窜带跳,来到近前,把头一底。一个猛窜,就想把他俩抵死,老君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过去。老君见那牛气势,心想:先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劲砍去。只见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它好屁股上只露了个镰把。

 那牛顾不得吃他俩了,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俩人一见那牛跑了,更来劲了,喊着叫着,跟着那牛追上山去。那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李老君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捉个稳的,突然的一声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颤颤,随着叫声一头青牛从洞里窜出来。乖乖,只见它比刚才那牛大一半,大头大嘴大蹄盘,肚子里象揣着个老虎,头上那两只角向前伸着,只有一胳膊长。看样子它是这牛洞里领头的。

 它窜出洞口中,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说:“自从占山为王以来,哪里吃过半点亏,今天倒被你俩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严,看我怎样收拾你俩。它大叫一声,一个饿虎扑食,就朝他俩直扑上去。李老君见大青牛发疯一般扑来,心想:不把大青牛治服,以后这带的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一定得把大青牛治服。

 还没等他想出个治服大青牛的法子,这牛已窜到二子身边,朝着二子低头就抵。二子也不急慌,就势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咬二子。老君见状,猛窜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头去伸出舌头“呼嗤”一下,就把二子裹进肚里。老君见二子被老牛裹进肚里,气得他怒从心中起,劲从骨中生。大青牛这时正低头躬背冲到他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蹭”地骑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夹紧,两手握住两只牛角使劲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过去,大青牛乱蹦乱跳,想把老君从背上甩下去。老君摘下乾坤圈,用劲折断,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下大青牛老实多了。

 老君跳下牛背,捡起二子的镰刀又把牛蹄子切成两半。大青牛彻底老实了,二了还在牛肚子里呢。老君狠劲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东西全都挤了出来,二子也出来了。因为他才被吞下,双没伤着筋骨,不一会就醒过来。但大青牛可吃了苦,从些,它吃了东西总是要再倒出来重嚼。老君见二子醒来,便和二子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没走多远,老君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老君治服了,他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君下了山,把它们赶到村子东边的一片草地里。从此,他就在那里专门驯养那群牛。他对跟来的那些牛,一头头都按治大青牛的 办法 整治一遍,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他把驯养好的牛,都送给乡亲们使用。

1 道教老子经典语录分享

2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典故

3 道教始祖老子是太上老君吗

4 浅谈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5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是什么

6 老子的人物简介

《魏书·释老志》:道之原,出于老子。所以道教起源于春秋。楚人崇拜巫术仪式和原始宗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老子以水来喻道的构思,无疑也是站在多水之楚地而激发出的灵感。老子文化诞生并形成于楚地,属于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神秘性和创生性的楚文化,为老子文化的萌发提供了肥沃土壤。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

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后汉书 本纪·孝桓帝纪》:(延熹八年)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 祠黄、老于濯龙宫。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安徽涡阳。亳州涡阳天静宫,老子故里,天下道源,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和道教的祖庭。

老子是安徽涡阳人。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议。同时港、澳、台也都认为是涡阳,和鹿邑没有关系。苦县、谷阳、真源、卫真都是现在的涡阳。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公元前571庚寅年二月十五日老子出生于陈国故都“相”。取名李耳,李耳10岁,请著名大贤商荣老先生私塾(商荣是商容后代,商容是周武王讨纣时期的重要人物,武王重赏而不受,族氏与周室要员尚有往来,能够请到名望贤人为师,说明李耳家世显赫,对很多文化哲理有所熏陶)。李耳天资聪慧,三年就学完了商老先生的所授,商老先生就举荐给师兄周室的太学博士(周朝的国子监官员)。这也说明李耳家世出身也是非同一般。

周室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此太学博士可能就是“儋”氏成员,其使命是为周室储备与举荐人才)。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于是,李耳入周室,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特别喜爱,遂在16岁推荐李耳入周室守藏室为吏(上古时期,朝廷称王室,大型机构都称室,守藏室相当于现在的政协,管百工,纳谏言。记录、编译、收藏柱下史等尊贵史官观察记录历算预测谋略的典籍,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典籍,属于皇家重器,代表文明)。守藏室史为太史儋氏(后有“太史儋使秦”的记录。太史是王室执掌天学、星学、历法机构的负责人,上古时,天学星学神学必须专人来学,旁人学就违法,只能世袭的人才能学,所以,儋氏学天学应该是世袭的,且儋氏是王族,世袭太史职位可信),守藏室是天下文化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李耳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两年后,19岁的李耳结婚,可能娶儋氏女子,拜于儋氏门下(从后来的百工跟随起义推断,儋氏执掌柱下史及守藏室,管百工。这个规矩是伏羲时代第一个柱下史共工流传下来的),次年,20岁的李耳迁任守藏室史(升迁之快,且居王室要职,必为儋氏家族成员,要么义子,要么姻亲,要么祖上也是王室血脉,而只靠才智是不能出任王室要职的。李耳才智过人,深得王族大夫喜爱而收于门下是符合人性与逻辑的),从此,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成为周室中儋氏集团要员之一(古人的原则是学而优则仕,大学问者做大官)。当时朝中执政的共有九大家族,分别是召氏、尹氏、刘氏、单氏、甘氏、巩氏、儋氏、毛氏、宾氏。其中,单氏为首卿。有了身份后,为示忠诚与族别,李耳谥名“聃”(儋),意寓听命效忠于“儋”氏家族;号伯阳(有地位后才可以有号),别名老聃;上古受依赖的人、能商议要事的人,被尊称“老”。老聃就是对李耳成为“儋氏”团队的军师谋臣的简称。儋季的儿子儋括、儋翩都是周大夫。儋翩与老聃年纪相仿,介卿儋括(副宰相)因反对周景王继位,拥立王子佞夫失败后出走晋国;儋翩继袭大夫,是周景王、敬王时期的重要人物,因此可以推断,老聃直接参与或协助儋翩在景王、敬王时期做了很多大事(这个切入点可从儋季儋翩的历史记载中挖掘)。即参与了治国理政的研究与实践(老子留下来的言论都是治国方略)。

公元前539年,老聃33岁,晋没落公子文子约老聃游晋,并拜老聃为师。老聃在晋,一定是见了对周朝有另类观点而去了晋国的儋括,也可能就是有某种原因必须要与儋括商谈求证,才以游晋的名义前行,以掩目的。回来后,通过现象推理、预测周天下的衰落,进谏周景王改革,被执掌朝政的利益集团单刘氏族阻击、诟病、弹劾,周景王无奈,同意罢免了老子守藏室史之职,时年老聃37岁,从此,老聃便卷入周室的宫廷之争,而身不由己了。

为了躲避遗祸,老聃在儋翩的安排下,出游了鲁国,并在巷党帮友人安排丧事,与17岁孔子第一次相见,产生交集。之后五年,楚国势强,齐晋势大,周室衰落卑退,振兴急需人才,公元前530年,老聃42岁,游荡的老聃又被儋氏召回守藏室,任柱下史(伏羲时代就创立“天道观测系统”叫“重仪”,通过八索八风进行天文观测,在“重仪”之柱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测、记录、历算、天人交通的巫觋,称为柱下史,他们把天文历算、观测、预测的结果,记录形成文献,就有了典籍。巫觋是专门的典籍史官。他们是氏族的贵族,世代相袭,即成“有典氏”。上古讲究“师出有名”,“柱下史”负责其“名”。从“共工”开始,“柱下史”就辅佐君王,地位相当高。之后以立“柱”为皇权的象征,如羊角柱、神农柱、华表柱等,至周朝“柱下史”仍是皇家重臣,代天辅佐君王),成为要员贵族(大夫),为周室复兴出谋划策,成为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从此,被尊称“老子”(“子”是对有影响力的大学问者的尊称)。之后,王道、霸道同民道的关系,是周景王等抑制私共损公的邦霸主义变法的核心:道政和法制是其变法的手段,无射经文和无射钟是变法的具体措施,变霸道的“身”天下、“邦”天下为王道加民道的“天下”身、“天下”邦是变法的目的。老子支持并参与了周景王变法,并为周景王撰写了改革章程《无射钟上律文》(郑店村出土有关老子的文物,就有“敕撰”二子的残片),在公元前524年被景王钦定,其后两年铸钟时被单穆公污蔑为“三年之中有离民之器二焉”!此“二焉”一是指“铸重币”的金融改革,一是“无射钟”的“老子文”。景王变法的目的在于发展王道、统一诸侯。景王的“无射”变法是:“六日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当时的“哲人令德”就是指“老子文”。“哲人令德”的变法,是人类历史上王道克服霸道向民主迈进的历史革命,可惜后来景王突然离世,变法被反对派阻挠并推翻。经过运筹,周室延喘,楚君自孽,周围相安无事。

公元前523年,老子49岁,29岁孔子带弟子南宫敬叔赴洛阳问礼于老子。老子教授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临别老子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三年后,公元前520年4月,老子52岁,周景王带满朝文武到北邙山狩猎,准备借此除掉大臣单旗(单穆公)和刘康公之子刘狄一党。谁知狩猎途中,心病发作病逝,遗诏立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继承王位,由宾起为顾命大臣。单旗(单穆公)和刘狄趁机作乱;杀死宾起,假传遗诏,立景王的次庶子猛为王,为周悼王。从此,两王展开了十八年的王位争夺战。老子随儋翩拥立应该正统继位的王子朝,协助王子朝争夺王位。六月葬完景王,王子朝便联合旧官、百工之失业者,与灵、景之族谋取夺回王位,调动军队讨伐单穆公、刘狄。刘狄逃回刘国,单穆公逃到平畤,王子朝带群王子追之。单穆公反击,杀死了王子还、王子姑、王子发、王子弱、王子鬷延、王子定、王子稠等七王子。王子朝紧逼京城(今洛阳西南),但是,刘狄已占据王城,反而调动军队讨伐王子朝,被王子朝大败。单穆公急忙向晋国求救。七月,周悼王逃到平畤,又到达圃车,停留在皇。单穆公派王子处守王城,盟百工于平宫。王子朝命鄩肸伐皇,鄩肸大败被俘,单穆公下令将其火焚于周王城的市场中。八月,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王城,百工再叛,局面已不可控制。由于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与刘狄氏族有姻亲,故晋国支持单、刘。十月,晋国将军籍谈、荀跞率九州岛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护送悼王入居王城。十一月,悼王忧惧而死。单穆公拥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为王,立为敬王。于是,晋军和周敬王的军队共同讨伐王子朝,王子朝受挫。

公元前519年,老子53岁,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从此,周王室两王并立,称王子朝为西王,敬王为东王。于是,周朝执政的九大家族也分成两派。宾氏、儋氏、召氏、毛氏、尹氏、巩氏、甘氏这七大家族支持王子朝,单氏、刘氏支持周敬王。各诸侯国也分别支持两王,晋国支持周敬王,楚国支持王子朝。王子朝得到民众的支持,敬王则是晋国扶植的单氏控权傀儡天子,历史称为“单氏取周”。此时,老子成为王子朝集团的核心人物(主要谋臣或帝师,由柱下史借天意,召集天下)。

次年,公元前518年,老子54岁,孔子34岁带众徒赴洛阳拜见老子问道。

和平是短暂的,两年后,公元前516年,老子56岁,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敬王复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城被攻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老子等携周之典籍逃往楚国的鹿邑、涡阳一带,此地也是老子的故乡(逃亡的去处、方向等必须经柱下史测算,才能服众愿从);王子朝集团能逃亡到老子的故乡,说明老子对王子朝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听任老子的安排,王子朝又封老子兼司空,负责协调寄楚的土地疆域及要事相商。

王子朝到达楚国鹿邑后,便发布诏书将周王室动乱的真象传告各国,指责单穆公诛杀众王子,扶立伪王,而晋国则助讨为虐,请诸国共同伐晋,以奖王室。但周室已衰,各国早有不臣之心,又都畏惧晋国,不愿站出来主持公道。反而,单穆公为了报复楚国,与楚国的宿敌吴国结成联盟,牵制骚扰楚国,使楚国自顾不暇,无力帮助王子朝集团东山再起。

公元前515年,老子57岁,范蠡12岁。文子闻老子还乡,也因鲁平王不听其言而懊丧,便赴“相”与老子回合,老子让文子参与守藏室与司空职责(文子计然是大地理学家,非常熟悉地理风俗人情等)。同时范蠡要师老子,老子瞩文子收为徒。此年,吴国专诛刺杀了吴王王僚,公子光立为王,称为阖闾。

公元前512年,老子60岁,孙武为吴王重用,吴王阖闾开始大举攻楚,楚师疲于奔命。公元前510年,老子62岁,吴国攻打越国。楚国稍得喘息,老子与王子朝集团养精蓄锐,图谋再起。并办了“弘道堂”,教化精英。

公元前508年,老子64岁,天下大乱,孔子再见老子,请求藏书于周室,以求能保存书籍免于战火,老子自顾不暇,没有答应孔子的请求。

公元前506年,老子66岁,吴军大举伐楚,孙武,伍子胥攻入楚国都城,鞭尸楚平王。

公元前505年,老子67岁,楚国沦陷,王子朝集团失去保护,沦为流民。于是,周敬王、单穆公派刺客到楚国杀死了王子朝(周室典籍包括老子著作就都秘藏或随葬了,因为楚国以破,不能献楚,也不能归周,只能自藏)。王子朝集团没有退路,遂潜回洛邑,由儋翩、老子、尹氏之族为首发动了一场大起义,并占据了谷城(今孟津横水东)、简城、仪栗(两城均在今洛阳附近)、盂(今沁阳西北)四邑。周敬王逃出成周,居于姑莸(周邑)。

次年四月,公元前504年,老子68岁,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平叛,与尹氏战于穷谷(今新安县仓头乡境),尹氏战败。晋国派籍秦迎敬王入居王城。此时,儋翩、老子仍占据着四邑。

第三年春,公元前502年,老子70岁,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伐此四邑,老子等人的起义遂告失败。又退回鹿邑,遂遣散家奴、随员,避难隐居,成为了叛逆逃犯(之后,左传中再无记载了);此后王子朝后裔改姓“晁”,隐居在鹿邑附近。

公元前501年,老子71岁,孔子51岁去鹿邑问道于老子。传书与孔子(易等)。孔子爱不释手,有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一遍一遍的翻阅,竟把穿连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公元前500年,老子72岁,孔子52岁,为鲁相,齐鲁会夹谷。两年后,老子74岁,孔子53岁,因鲁国国君沉溺于玩乐,不理朝政,孔子遂弃官离鲁去卫。

公元前493年,老子79岁,柏矩,扬朱等人问学于老子。公元前491年,老子81岁,孔子带徒再次拜见老子,至城父。公元前490年,老子82岁,勾践、范蠡被夫差放回,文子计然到越会范蠡帮越复兴。公元前486年,老子85岁,计然、范蠡辅佐勾践。公元前485年,老子86岁。辗转隐居,没带出关通牒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留下着书《道德经》。同样处于安全考虑,尹喜将老子迎接入关后,并未停留,一直将老子送到过西安70公里的周至。这里是尹喜的家乡。尹喜在这里建了一个观星楼,一有闲暇,常常在楼上观星望月,研究天文。这个观星楼后来被人们称为楼观台。

老子出关之后,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沿虢国古道,经桃园(今灵宝)过卢氏,翻越大石河,走三川红叶岭,进入了古鸾州(栾川),修炼于景室山(老君山)。最后在洛宁去世,葬于洛宁寿安山。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谁有巩姓家谱啊?我想要春秋时巩国的世系。谢谢!

一、姓氏源流巩(Gǒng 巩)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县),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