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志各个村庄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临朐县志各个村庄的来历,第1张

临朐县村名中带有“楼”的建制村共有18个。其中城关街道有王家楼、后楼、董家楼,东城街道有咸富楼、王家楼、相家楼,冶源镇有赵家楼、吕家楼、颜家楼、半截楼王舍,五井镇的大楼村,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有陈家楼、东陈家楼,辛寨镇有王村楼,蒋峪镇有常庄楼、冯家楼、牛河楼,山旺镇有上楼。这些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5%以上。自然村有城关街道后楼村所辖的前楼、大谭马庄所辖的史家楼子,东城街道南相家楼村所辖的北相家楼、西相家楼,冶源镇巩家桥村所辖的小楼村,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张佩环村所辖的半截楼村等6个。从《临朐县地名志》和《临朐村镇志略》看,村名由来基本如下所述。

王家楼村属城关街道,位于县城南2公里,县城龙泉路与南环路交叉路口西北侧。明朝成化年间,王姓从柳山镇翠飞村迁居于此,初因建土楼1座,村名王家楼,曾称南王家楼。

后楼村属城关街道,由前楼、后楼、姚家庄3个自然村,位于县城西北郊。后楼、前楼,元朝立村,因距离老县城3华里,故名北三里庄(与城南三里庄对称)。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刘姓在村前建楼1座,称刘家楼。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张姓在刘家楼南建楼1座,习称前楼,村北住户改称后楼。

史家楼子村是城关街道大谭马庄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小谭马庄东北侧。早年为官宦史密定所居,以建有楼房数座,得名史家楼子。

董家楼村属城关街道,位于县城西5公里,轿顶山东麓。明初,董姓立村。据传董尚书在此建楼1座,故名董家楼。后董姓迁徙,村名沿称。

咸富楼村属东城街道,位于临朐县城东北 37 公里,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 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张姓立村建楼一座,以企盼五谷丰收之意,故名咸丰楼。明末曾姓自曾家洼村迁入, 张姓徙,村名沿称。后取盼富之意,改称咸富楼。

南相家楼村属东城街道,位于临朐县城东5公里,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35公里,潍临公路南侧,辖南相家楼、北相家楼、西相家楼、王虎沟4个自然村。明初,陈姓立村,取名陈家庄。明嘉靖初年,相姓自临淄迁入,陈姓衰,村名沿用。清康熙年间(1662-1722),相于鼐科举成名后建楼1座,改称相家楼。后来村落扩展,按方位分为南相家楼、北相家楼、西相家楼。

王家楼村属东城街道,位于临朐县城东5公里,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公里,张姓立村,建小楼1座,得名张家楼。后来王姓迁入,张姓迁徙,改称王家楼。

大楼村属五井镇,位于临朐县城西南13公里、五井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处,村东原有石桥,名朱旺桥,村亦名朱旺庄。明朝末年,进土传国在村中建起5层石楼1座,远近彰显,久之,大楼之名取代朱旺庄,沿称至今。村西南有一山谷,名“马峪”,传为青州衡王府放马场。清道光年,高氏7户由大楼迁此居住避难,遂名马峪村,为大楼之自然村。

有从山东省平阴县玫瑰镇王镐店村搬出的王氏族人,或者能与王家家谱续上来的请联系。

联系人:

王宗旺 13064005690

王英泽 15053127978

王长顶 15069019286

王氏已有家谱为:

守廷庆泽长 宗绪永允光 世继同心正 传家兆荣昌

山东省东阿县大桥镇尹庄 泰安尚庄 菏泽 略庄 就有王镐店王氏族人,请联系。

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汉沟村

汉沟村位于双街镇北部,北运河东岸,京津公路穿村而过。明初征元时,山东兵将在太平庄作战,有一王姓将士在此定居,后有山东难民迁入,建成3个居民点,南大街(又称菜庄)、王家楼、北小街。明万历年间,北运河决口将王家楼冲毁成沟,分成两村,沟南叫旱口,1731年称汉口;沟北为小街。汉口村一度成为水陆码头,声誉百里,曾与杨柳青齐名。清末称汉沟镇,后称汉沟至今。

村内有建于19世纪初的清真寺,1985年重建,1990年扩建大殿。

汉沟村面积6000亩,可耕地面积4300亩。目前汉沟村常住人口780户,总人口约2500人,党员87人,村民代表48人。

汉沟村坚持将党建工作当做第一职责要抓,认真抓好党员管理、学习、教育等日常工作。积极完善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工作纪律和财务制度,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遵章守纪,依法依规办事。对于村两委干部,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实行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促使一些硬性工作指标得到落实。通过班子带队伍带群众,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汉沟村坚持将党建工作当做第一职责要抓,认真抓好党员管理、学习、教育等日常工作。积极完善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工作纪律和财务制度,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遵章守纪,依法依规办事。对于村两委干部,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实行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促使一些硬性工作指标得到落实。通过班子带队伍带群众,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汉沟村附近有天津万源龙顺度假庄园、天津食品街、天穆清真北寺、前堡生态旅游特色村、杨连弟烈士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贴饽饽熬小鱼、徐堡大枣、天津烧饼、天津龙须面、荸荠扁洋葱等特产。

虎山铺村 虎山镇政府驻地。明朝洪武年间康姓居此建村,取名康庄。后因傍虎山,村以山名。明朝设铺于此,改名虎山铺。2003年有286户,856口人。主要姓氏有高、吴、赵、李等。

四门口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7公里。清朝光绪年间部分户居此看山,隶属秦家结庄。因四面环山,曾名山里。1958年分村自治,村旁山上旧有村人避乱而修筑石围,有四个出入口,以此改名四门口。2003年有255户,875口人。主要姓氏有刘、李、徐、秦、孙等。

秦家结庄 虎山镇驻地西北65公里。清朝道光年间陈、秦等姓徙此居住建村。以陈姓居先,取名陈家结庄,寓意团结。后秦姓人户居多,改称秦家结庄。2003年有129户,436口人。主要姓氏有秦、徐、王、孟等。

相家结庄 虎山镇驻地西北6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相、刘、孙、陈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建村。以相姓居先,取名相家结庄,寓意团结。2003年有376户,1240口人。主要姓氏有陈、孙、王、秦、马、徐等。

后姚沟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8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姚姓迁此居住建村,因三面环山,村处沟畔,故名姚沟村,后按方位改称后姚沟村。2003年有145户,485口人。主要姓氏有姚、崔等。

梭罗树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7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内有两棵厚壳树,当地称为娑罗树,村以树名,后演化为梭罗树。2003年有695户,2320口人。主要姓氏有崔、窦等。

张家结庄 虎山镇驻地西北6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张、刘、宋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建村。以张姓居先,取名张家结庄,寓意团结。2003年有420户,1366口人。主要姓氏有张、徐、郑、陈、刘等。

楼子底村 虎山镇驻地北1公里。明朝弘治年间王姓自王家楼徙此半山腰处居住建村,按方位取名南王家楼子,简称南楼子。后因常受山洪侵害,渐移居山下,以此沿称楼子底。1945年为纪念抗日烈士王仓平,改名仓平村。1970年以建立合作医疗,又改称红医村。1981年定名楼子底村。2003年有180户,665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庞、郭、申、张等。

南马家村 虎山镇驻地西南3公里。明朝洪武年间窦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窦家村,1955年与马家村合并,统称马家村。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改名为南马家村。2003年有195户,696口人。主要姓氏有马、梁、窦等。

前稍坡村 虎山镇驻地南3公里。清朝康熙年间建村,因北邻稍坡,故名前稍坡。2003年有270户,854口人。主要姓氏有赵、苏等。

后稍坡村 虎山镇驻地西南3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以所处地形,取名稍坡。清康熙年间前稍坡建村后,本村始称后稍坡。2003年有290户,1032口人。主要姓氏有张、苗、陈等。

连家村 虎山镇驻地西南4公里。明朝崇祯年间多姓居此,各成聚落,后连成一村,故名连家村。2003年有102户,320口人。主要姓氏有侯、苏、赵等。

韩家营子村 虎山镇驻地正东4公里。明朝洪武年间韩姓迁此居住建村,以村地处旧有兵营的岭前,故名韩家营子。2003年有1003户,4002口人。主要姓氏有韩、姚、刘、胡、梁、李等。

申张村 虎山镇驻地以东35公里。明洪武年间申、张二姓先后迁此地,建立申家村、张家村,1956年合为一个村,取名申张村。2003年有330户,1280口人。主要姓氏有申、张、秦、王、陈等。

朱家官庄 虎山镇驻地东1公里。明朝洪武年间朱姓迁此居住建村,因地处官地,故名朱家官庄。2003年有502户,1720口人。主要姓氏有韩、朱、陈、赵、李等。

南李家村 虎山镇驻地正东2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李姓迁此居住建村,因村旁有墩,曾名李家墩,后因地势低洼,易受水害,移居现址,改名李家村。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称南李家村。2003年有154户,556口人。主要姓氏有常、王、申、李等。

解放村 虎山镇驻地西1公里。清朝嘉庆年间部分住户居此,隶属虎山铺,曾名虎山铺西山,1945年以抗日战争胜利取名解放村。2003年有126户,420口人。主要姓氏有吴、张、马、时、王等。

南孙家官庄村 虎山镇驻地正西25公里。明朝万历年间孙姓徙此居住建村,因村处官地,故名孙家官庄。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称南孙家官庄。2003年有90户,320口人。主要姓氏有孙、侯、王等。

南夏家村 虎山镇驻地正西偏南4公里。明朝洪武年间苏姓迁此居住建村,曾以所处地势取名苏家洼,明朝中期改为夏家村。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称南夏家村。2003年有192户,696口人。主要姓氏有牟、杨、苗、夏等。

高家屯村 虎山镇驻地正东2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高姓迁此居住建村,故名高家村。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改名高家屯村。2003年有245户,803口人。主要姓氏有申、胡、张等。

于家官庄 虎山镇驻地正西25公里。明朝崇祯年间,于姓徙此居住建村,因村处官地,故名于家官庄。2003年有118户,428口人。主要姓氏有于、丁、马等。

前水车沟村 虎山镇驻地西南4公里,明朝天启年间建村,因北临水车沟,故名前水车沟村。2003年有340户,1198口人。主要姓氏有赵、张、李等。

西山村 虎山镇驻地正西6公里。清朝嘉庆年间,陈、赵、徐等姓徙此居住,隶属后水车沟村。因地处村西山里,故名后水车沟西山,1955年分村自治,改称西山。2003年有125户,471口人。主要姓氏有陈、申等。

东湖一村 虎山镇驻地东北6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以地处大旺山的东边近海湖洼地带,故名东湖。1961年从东湖划出东湖一村。2003年有536户,1854口人。主要姓氏有费、刘、丁等。

东湖二村 1961年从东湖划出东湖二村。2003年有396户,1420口人。主要姓氏刘。

东湖三村 1961年从东湖划出东湖三村。2003年有170户,520口人。主要姓氏刘。

泥田沟村 虎山镇驻地北4公里。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平湖沟畔,雨后泥泞,故名泥田沟。2003年有340户,1212口人。主要姓氏有张、宋、陈、谢、侯等。

黄家峪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5公里。明朝万历年间黄姓迁此居住建村,因三面环山,北依土岭,村在凹处,故名土洼。1942年改名黄家峪村。2003年有469户,1560口人。主要姓氏有黄、崔等。

后水车沟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4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前有沟,流水清澈,故名水澈沟,后演化为水车沟。前水车建村后,本村改称后水车沟。2003年有242户,786口人。主要姓氏有赵、张、徐等。

杨家村 虎山镇驻地西4公里。明朝万历年间杨姓迁此地居住建村,取名杨家庄子。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称杨家村。2003年有168户,616口人。主要姓氏有杨、李等。

桂山头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5公里。清朝嘉庆年间建村,因村处龟山西头,故名龟山头,隶属黄家峪。1942年分出自治,改称桂山头村。2003年有100户,316口人。主要姓氏崔。

郑家结庄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郑、宋、胡等相继迁此居住建村。以郑姓居先,取名郑家结庄,寓意团结。2003年有190户,605口人。主要姓氏有李、秦、于、陈等。

崔景阳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4公里。元朝末年,崔姓等相继迁此居住建村。因崔景阳首迁定居,故以人名取村为崔景阳村。2003年有202户,676口人。主要姓氏有窦、孙等。

小合坞村 虎山镇驻地东北4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村前临海,河槽弯曲,以河形得名河湾。后以村处河畔,四面高而中央低,改名河坞,为区别重名村,本村改称小河坞村,后演化为小合坞村。2003年有250户,843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张等。

大合坞村 虎山镇驻地东北45公里。明朝初期建村。村前临海,河槽弯曲,以河形得名河湾,后以村处河畔,四面高而中央低,改名河坞。为区别重名村,本村改称大河坞村,后演化为大合坞村。2003年有199户,773口人。主要姓氏有李、费等。

陈家庄子村 虎山镇驻地东北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陈姓迁此居住建村,故名陈家庄子。2003年有125户,395口人。主要姓氏有陈等。

黄泥沟村 虎山镇驻地西北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始有人居此,以所处地势和方位,曾名大山东,隶属郑家结庄。1958年分村自治,村前有沟,泥呈**,故名黄泥沟。2003年有240户,796口人。主要姓氏有陈、李等。

徐家村 虎山镇驻地南3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徐、林、王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建村。以徐姓先居,故名徐家村。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以临官山改名官山村。1994年12月恢复原名徐家村。2003年有254户,849口人。主要姓氏有高、林、徐、王等。

太平村 虎山镇驻地正南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村旁有石,形状如龟,俗称龟盖石,村随此名,后改称太平村。2003年有138户,402口人。主要姓氏有童、刘、王等。

西潘家村 虎山镇驻地东南6公里。明朝洪武年间潘姓于此居住,建立东、西两村,因村居西,称西潘家村。2003年有563户,1830口人。主要姓氏有杨、李、胡、潘等。

刘家小庄 虎山镇驻地东南4公里。本村原属大庄子,1939年分村自治,因人户尚少,刘姓居多,故名刘家小庄。2003年有106户,360口人。主要姓氏有刘、窦、胡等。

小村 虎山镇驻地东南4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东邻大村,取名小村。2003年有406户,146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张、陈等。

大庄子村 虎山镇驻地东南3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以嘉言取名大庄子。2003年有320户,1037口人。主要姓氏有苏、韩、毛、丁等。

大村 虎山镇驻地东南4公里。明朝洪武年间,李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李家大村,后为区别重名村,改称大村。2003年有568户,2083口人。主要姓氏有李、胡、苏、左等。

东潘家村 虎山镇驻地东南6公里。明朝洪武年间潘姓迁此居住,建立东、西两村,因村居东称为东潘家村。2003年有516户,1750口人。主要姓氏有杨、王、陈、张、李等。

韩家村 虎山镇驻地东南4公里。本村原属大村,清朝光绪年间分村自治,因韩姓居多,取名韩家村。2003年有450户,1750口人。主要姓氏有韩、左、张、祝等。

桥南头村 虎山镇驻地正南3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北有古桥,故名桥南头。2003年有427户,1431口人。主要姓氏有张、丁、杨、王等。

小尧沟村 虎山镇驻地正南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旁有沟,曾烧过窑,故名窑沟。为区别重名村,改称小窑沟,后演化为小尧沟。2003年有124户,38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周、童、宁等。

大尧沟村 虎山镇驻地南5公里。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旁有沟,曾烧过窑,故名窑沟。为区别重名村,以本村人口多,改称大窑沟,后演化为大尧沟村。2003年有320户,1040口人。主要姓氏有陈、张、徐、雷等。

松树园村 虎山镇驻地南25公里。清朝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周围多松树,故名松树园村。2003年有203户,726口人。主要姓氏有苏、张、韩、胡等。

蔡家墩村 虎山镇驻地南1公里。明朝洪武年间蔡姓墩卒在此守卫狼烟墩,故名蔡家墩。2003年有209户,813口人。主要姓氏有丁、陈、汪、刘等。

龙王河村 虎山镇驻地南25公里。明朝正德年间建村,因地处龙王河畔,故名龙王河。2003年有152户,535口人。主要姓氏有赵、李、张等。

董家湖村 虎山镇驻地东南1公里。明朝洪武年间董姓迁此居住建村,因村周多湖地,故名董家湖。2003年有183户,635口人。主要姓氏有董、丁、李、张、赵等。

姓氏宗亲字辈就是你们同一个祖宗,同一宗族祠堂传承下来的同宗字辈排序,以便于分辨长幼秩序辈分的字,并形成取名的规则周而复始,在王室、寺庙、道士、百姓,都是遵从这个规则,比如唐僧收的三个徒弟的法名分别是:悟空、悟净、悟能,“悟"就是字辈,在同一座寺庙或者同一个师门,只要是悟字辈的就是同辈。

当一个祠堂发展兴旺庞大后就会迁徙走一支而形成新的宗族祠堂,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更改更新姓氏宗亲字辈,重新制定字辈规则。所以就会出现同宗不同祠堂,迁徙走的一支的字辈排名有一部分与同宗相同,而大部分不相同的情况。当寻宗问祖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族谱找到宗族发祥地而重新续结宗亲。

以王姓为例:

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为: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为: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

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从上面王姓字辈排字就可以看出: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与南华案山支派是同宗的,以前是同一个祠堂的,迁徙分支发生在宗亲为远、继、廷、芳字辈时期。取名规则就是王远X、王继X、王廷X、王芳X,从字辈上看,远字辈的比继字辈高一辈,比廷字辈的高两辈,那么哪怕远字辈的是个小孩,而廷字辈的是个老头,依据尊卑辈份,廷字辈的老头就得称呼远字辈的小孩为叔公或者幺公(重庆这边的称呼),这个远字辈的就可以直呼廷字辈的老头的名字或者称呼侄孙,不按年龄来称呼,按辈分来称呼。

根据字辈排字可以看出这两个祠堂与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至少不是近宗,至于是否是同宗,还需要通过族谱查询宗族的最早发祥地,或者通过DNA也可以找寻到。

临朐县志各个村庄的来历

临朐县村名中带有“楼”的建制村共有18个。其中城关街道有王家楼、后楼、董家楼,东城街道有咸富楼、王家楼、相家楼,冶源镇有赵家楼、吕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