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村镇的所辖村简介
宋村 元初,昌阳古城之西有宋家、韩家、杨家3庄。天顺时,3庄合一,宋姓势盛。872户。
徐格庄 元初,胥姓自文城来居,称胥格庄。清中期,徐姓由徐家庄迁此,遂易名。240户。
马家3村 元初,韩姓自山马来马山之阳立村;明洪武时,其南、西又建新村,
分别称北马(421户),南马(400户),西马(204户)。
大床,429小床 明初,于姓自斥山迁套河西岸立村,称桃花庄,演作套河床。明末,北建小套河床。1940年后,分别称大床(350户)、小床(152户)。
双石 清顺治十八年,毕姓自神格庄来两巨石之南立村。221户。
河格庄 元初,何姓自文登营一带来居,称何格庄。约元末改称石灰窑店。明中期,洪水在村中冲开一河,遂称今名。301户。
潘格庄 明初,殷姓自今荣成滕家来为潘姓富户守田庄。120户。
寺前 明万历时,丛姓由套河南岸万家疃迁湾东寺前安村。518户。
郑家沟 明末,郑姓自今乳山县油古村来两山间立村。217户。
臧格庄 元代以前,臧姓建村。元初,姚姓来居,袭旧称。386户。
宋疃庄 明初,宋姓从九顶埠来居。106户。
青岭 明嘉靖时,刘姓来山岭东侧建村,称岭东。1981年改今名。380户。
埠后 清初,杨姓自靖海卫来九顶埠之北建村。88户。
青龙夼 明中期,于姓自大床来居,地处狭长草夼,似青龙蜿蜒。345户。
姜家庄 明万历二年,姜姓自文城河南来居。351户。
山西 明崇祯三年,张姓自姜家庄来宋村之北、回龙山之西安村,初名集后张家。康熙时,称集后。1981年改为山西。154户。
周格庄 元末,周姓从江西吉水来居。620户。
李仙庄 元朝中期,李姓自靖海卫来落神山之南建村。235户。
金格3村 明嘉靖时, 曹姓从陕西潼关卫鼓楼门底来居,以村南有巨石似牛,取名金牛庄。清末演作金格庄,时有西、南、北3村。1958年,分别改为金格西里(249户),金格南里(107户),金格北里(156户)。
集西 明初,殷姓从河南安阳来居,称殷家庄。嘉靖时,宋村设集,遂称集西。433户。
草埠 宋末,王姓自斥山十王坟来土岭上立村,岭周野草丛生。375户。
4东孔格 明末,孔姓自村东凤凰山来居,称孔格庄。1981年易今名。360户。
郭家店 明朝中期,郭姓自山后郭家来设酒店。1956年九顶埠并入。522户。
姚山头 明万历时,姚姓自臧格庄来山丘尽头建村。750户。
硝滩3村 明末, 宋姓自九顶埠、林姓自文城峰西来居,南临海滩多硝,称硝滩。1984年4月分设硝一,硝二,硝三,3个行政村,分别为262户、315户、201户。
西海庄 清初,于姓自南鱼池来桑岛居住,以岛名村。1940年以后,嫌村名不雅,以方位改今称。240户。
石灰窑 明初,杜姓从邻村上庄子来建石灰窑。与上庄子、涝夼、桃庵为同一行政村。335户。
曲疃庄 明末,曲姓自青龙夼迁此为富户看庄。640户。
上徐村 明末, 刘姓建上庄子。清初,隋姓自窦家头来为徐姓守山林。335户。
渠格庄 明朝中期,葛姓从云南,徐姓自威海来沟渠两边居住。167户。
神格庄 明万历四年,邹姓自海埠(今属环翠区)来神庙东侧立村。410户。
紫金山 明崇祯九年,姚姓自姚山头来紫荆山阳立村,演作紫金山。308户。
鹁鸽崖 元末,田姓来鹁鸽窝山之北崖立村。326户。
山东 明末,韩姓自侯家集后来回龙山之东立村。202户。
炉上 清初,刘姓自五里顶后来居,设红炉。102户。
下徐村 明初,田姓自陕西来居。后,董姓自云南来居,以族中为官者大贤为名。清初,徐姓兴,以地势低于北村称下徐村。509户。
台上 明正德时,刘姓自驾山来昌阳古城后寺土台上建村。249户。
城东 明成化时,王萃自北凉水湾来昌阳古城东门外立村。360户。
小寨、469大寨 明末,王姓、孙姓分别建村。相传昌阳县曾在此设大、小营寨。大寨321户,小寨210户。
停驾沟 明朝中期,刘姓自云南来沟谷之中居住。每年三月初二日赶回龙山会的人抬着“龙母驾”经此沟必小憩,故名。125户。
石羊 明初,刘姓自文城来居。此处临汉昌阳墓地,有石羊2只。清末,西侧林家庄并入。400户。
小泽头 明朝中期,邱姓自今荣成邱家来小片沼泽地西头立村。210户。
大泽头 明中期,刘姓自杏树夼来大片沼泽地东首立村。255户。
菜园 清中期,刘姓自停驾沟来开荒种菜。68户。
属于高甸吴
安徽桐城吴姓
2007-08-17 08:04阅读:2,716
安徽桐城吴姓X吴(Wú),常见姓氏之一,百家姓排六,本义为大言也。《集韵》、《释名》中“吴”通“虞”(秦汉以前,吴虞不分)。据传,远古吴氏族,以句(读“勾”)芒玄鸟为图腾。吴由太阳和玄鸟组成。句芒是鸟身人面,少皞氏之子,曰重,古代神话中的木官(春神)。
吴姓的英文翻译: Wu(大陆/台湾)、Ng(港澳)、Goh(新加坡)、Ngo(越南)、Oh(韩国)、Woo(仿西方)。
吴姓的起源与演变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元和姓纂》和《中国姓氏》等典籍记载,吴姓的渊源由五大支组成:姜姓、姬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吴氏族以“驺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曾与神射手后羿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太伯于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雍原。因古公亶父欲传位于文王之父季历,太伯与仲雍知其意,便断发纹身奔荆蛮,历经四代到达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前473年被越国灭,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壮大,已有26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大批使用吴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之后裔颛顼之子称,称之子老童(卷章),老童有二子重黎、吴回,在舜时代二人先后任祝融,祝融是远古火官名。夏朝时,吴回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回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 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建立吴方国。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是商朝东方的强大方国。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州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桐城吴姓的源流与分支
据《吴回照轩家传》记载,安徽桐城的吴姓宗族都是元明之际由徽州迁来,但分为三个不同的宗派,即高甸吴氏、麻溪吴氏、马埠吴氏,其中以高甸吴氏最兴旺发达。而徽州吴姓又是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之后(一说季札之后),所以,桐城吴姓应属姬姓吴氏。
高甸吴氏
在明清时期的吴姓宗族中,安徽的桐城高甸吴氏也是非常显著的一支,它不仅人丁兴旺,宗族显贵,而且到近代还产生了清末著名文学家、桐城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吴汝纶。
高甸吴氏以始迁桐城的吴泰一(名玉,一名伟,字文桂)为一世始祖。大约在元朝末年,吴泰一为了逃避兵乱,携带老母程太君和夫人汪氏,由安徽婺源黄岭花桥迁来桐城南乡峡山一个名叫高甸(《桐城吴先生(汝纶)全书·传状》又作'高店')的地方居住,后裔子孙繁衍发达,遂称高甸吴氏。并在峡山建立吴氏宗祠。
高甸吴氏自第二世起便分为两大支。吴泰一生了两个儿子:吴七评、吴八评。长房吴七评一支后裔叫做高甸吴氏保庆(姚永概《吴挚甫先生行状》中作'宝庆')股,他们在高甸中庄建立吴氏支祠;二房吴八评一支后裔叫高甸吴氏荣华股,他们则于老冲建立支祠。《吴挚甫先生行状》记载说,高店吴氏两支兴衰荣显有别,长房保庆一支'多科甲仕宦',家门备极兴盛,而二房荣华一支,除请前期有一位名叫吴生南的'以古文名于京师'(其实也只是小有名气)外,其余则衰微不显,直到近代,才产生了'曾门四弟子'之一的著名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
据《吴回照轩家传》(吴光祖,民国十三年),高甸吴氏长房保庆一支,传到第3世为吴庆一、吴庆二。吴庆二之子第4世是吴天财,吴安四、吴安六、吴天富、吴天富又生有吴福一、吴仲善、吴仲诚、吴仲铭、吴仲贵、吴仲显、吴仲义、吴仲仁等8个儿子。这8子'或数传而衰,或至今犹兴,其子孙繁滋,家声显著,则以仲诚支下为最'。
荣华股的字辈有:增、锡、溥、森。
保庆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辈是:
世承宗德,忠厚纯良,光崇先志,景运宏昌。 (作者吴光祖是20世)
自21世起,两股同取以下十六字:
宣昭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
麻溪吴氏
始迁祖吴恩光,又名太一,系唐左台御史少微二十五传后裔。于宋末自休宁长丰避兵迁入,居今枞阳县钱桥镇古麻溪河(今钱桥河)滨开基,为一世祖。二世祖吴应真支下分东西两股。自五世始,东股又分为东一、东二。自五世始,二世祖天佑支下返长丰,复迁麻溪者称长丰股。前三股为大股,每股中复分房头,以七世名讳为房号:东一股志高支下分为俨、悦、辅三房,志明支下分为倬、仙二房;东二股志清支下分为伦、佑、俶、任五房,志仁支下分为信、价、俸、逼四房。志遂支下分为仅、偃二房;西股志广支下为佶房,志远支下为仲房,志善支下为(亻+态)、僟、偆、亿四房,志诚支下分为仁、俅、俦三房。
自明清以来,麻溪吴氏兴旺发达,涌现了一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东股有麻溪十世吴一介,官明廷河南右布政使;十二世吴用先,官兵部侍郎、蓟辽总督。西股有十一世吴应琦,官明南京大理寺正卿;吴叔度官湖广黄州知府;十八世吴世荣,官清廷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从一品。仅西股于明清两代授、封、赠知县、知府、千总、将军、兵备道等正七品至从一品者达90余人。
字辈是:贻厥孙谋,聿怀多(22世)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豸岭吴氏
豸岭吴氏以吴太二为始祖,宋末同兄太一、叔小七由婺源(有说是婺源大树村,也有说休宁长丰)迁桐城,居马埠山。太二生三子,长子道一为豸岭吴二世,次子道二形成马埠山吴,三子道三后世不祥。
字辈是: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礼(22世)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马埠吴氏
马埠吴氏以吴道二为始祖,字祥甫,少微后裔,于明洪武三年(1370),自婺源大树村迁居安徽桐城东乡马埠山,其后代形成著名的桐城马埠吴氏。
字辈是: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旂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怀宁)崇让堂吴氏
怀宁崇让堂吴氏以吴寿一为始祖,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少微后裔孙。南宋末期,偕弟吴寿二、吴寿三迁徙于怀宁县大丰乡。吴寿二居桐城,吴寿三(字可夫,号新村)迁太湖县。后裔星散各地,繁衍20余世。
字辈是:位高由德邵,福祚自延长,必忍方能济,维和乃致祥,一门敦孝友,万代启书香。
(潜岳)至德堂吴氏
元时,吴寿一的孙子吴宗赐,又名云一,移居新安(今潜山)。其后宗支日蕃,尊吴宗赐为肇基祖,建祠“至德堂”,吴宗赐后裔分四支。
字辈是:承志光前绪,忠贞世代传,功烈贻谋远,家声永庆延。
(怀宁)观乐堂吴氏
明初,少微后裔吴升曜渡江北上,迁于安徽怀宁梅冲里(今安庆宜秀区五横乡虎山村),成为观乐堂吴氏始祖,后裔现遍布安徽怀宁、桐城、潜山、岳西、安庆等地及五湖四海。
字辈是:升恒协度,奎壁联辉,里居醇朴,祖泽崇巍,行敦孝友,言发珠玑,清廉传世,揖让馀徽,麟山秀毓,梅村翠微
东中畈吴氏
说明:关于这个吴的归类,是笔者的个人说法,其祠堂在黄铺水库里名叫东中畈(读音)的地方,估计近挂车山,以后有机会考证清楚时再予正名,现姑且此名。
字辈是:宗士志遐长,孝友肇基芳,相承为东本,柏怀永名扬
汪河吴嘴吴氏
据说,很久以前,有吴氏两兄弟途经桐城的三道河(又叫三叉河)时,那时,天正接连数天下着大雨,三道河的水很大,老大没过河,就在童铺落了户;老小过了河,来到黄甲的汪河,在汪河的吴嘴那儿落了户,并称自己是吴氏的二世祖,把自己的父亲定为一世祖。
字辈是:文字光先德,兼和体道行,恭宽皆慧敏,日月放光明
(罗岭)陡塘吴氏
字辈是:成平思凝,纪纲家振,世秉述继,正大光明,先典曰一,孔曾同心,时中日省,绍学以兴
(罗岭)缪山吴氏
缪山吴氏家族历史悠久,人丁兴旺,世益弥远,族益滋大,人益兹繁。现已初步知晓各房支系省内主要分布在怀宁育儿、凉亭,桐城黄甲,潜山,岳西,安庆罗岭、皖河农场,肥西三河镇,来安,青阳等地;省外主要分布在浙江杭州,陕西,河南,湖北,江苏等地。
字辈是:世应鸿文士,辉光裕德昌;明良传绍永;经济定家邦。
宋村镇的所辖村简介
本文2023-12-07 19:29: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