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的家谱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 3 年(公元 1823 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 14 年(公元 1925 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 16 年(公元 1926 年)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靖江顾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民国 22 年(公元 1933 年)经畲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南通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 20 年(公元 1931 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舶口阜顾氏宗谱,(清)顾庄等纂修,清光绪 13 年(公元 1887 年)刻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吴江顾氏族谱,(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 7 年(公元 1918 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顾氏家乘,(清)顾德溥等纂修,清乾隆 10 年(公元 1745 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清)顾霁等纂修,清宣统 3 年(公元 1911 年)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民国)庄拱辰纂修,民国 31 年(公元 1942 年)永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著者待考,清同治 13 年(公元 1874 年)佑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清)顾璋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 1875 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清末,西方有句话:你可以不参观三大殿和辜鸿铭就不能去中国。
谁是顾铭?这是一个从未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却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中国。这是一个接受西方教育,却热衷于弘扬东方文化的学者。这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却一直留着古色古香的辫子的老古董。
顾铭可以被描述为一代极客。他精通八九种语言。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方,结婚在东洋,工作在北洋。
当时的学术界,不,整个中国,这个东亚都弥漫着一种西方中心论。外国人东西是最好的,外国人理论是正确的,东方的东西是落后的,是糟粕。但这个在异国长大的辜鸿铭却不是这样。精通西学的辜鸿铭潜心研究国学后作了比较,并由此产生了一生的见解。他认为儒家的仁义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的无情和毁灭。他认为,被中国人抛弃的传统文化,恰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家思想是这种文化的精髓。因此,他不仅崇拜自己,还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承担起强国兴欧美的重任。他用英文出版中国学,几乎是一个国学宣言。此后又写了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并翻译了四书中的三本,如论语、中庸等中国传统名著。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有意识地将中国经典更系统、完整、准确地传播到外国。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城的一个英国橡胶种植园里。早年,他的祖先从惠中国福建省泉州地区安县,积累了丰富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顾子云是当时英国人经营的一个橡胶种植园的经理。他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会说英语和马来语。他的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会说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辜鸿铭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惊人的理解和记忆。无儿无女的橡胶园主人布朗老师非常喜欢他,收养他为养子。让他从小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一家回到英国,带着十岁的辜鸿铭来到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在他离开之前,他的父亲在他的祖先牌位前烧香,并警告他: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周围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不要不要忘记你来自中国。
直到1885年,辜鸿铭第一次回国。
中国有两个地方对辜鸿铭来说是特别的。一个是他的祖籍,一个是他在北大任教并生活了五年的北京。
至于辜鸿铭的祖籍,这真的不是我的悬念,而是一个悬案。至于辜鸿铭的祖籍,总是缺乏令人信服的考证材料,往往有基于猜测的不同意见。一般有福建漳州海城,厦门同安,惠泉州安,泉州晋江。漳州海城论,大概是基于槟城华人移民大多来自漳州海城。比如大学是指槟城的Ku家族来自漳州海城,但没有历史文献证明。后三种说法,——在厦门同安,惠泉州安和泉州晋江比较受欢迎。现代历史学家黄说:关于顾的祖籍问题,没有争议家在福建,但具体地区说法不一。除了汤加,还有厦门和晋江理论。顾曾自称厦门汤臣一品
晋江理论最早源于王森然。见北京图书馆手稿槟榔屿华人史图录。现在有一些关于晋江的人物,包括辜鸿铭。然而,也有许多人持有汤加理论。最早的
福建人历来重视家谱,但辜鸿铭氏家族几代前已迁居南洋,其族谱在福建没有流传下来。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去寻找与槟城早期华侨相关的中英文史料,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伦敦的阿诺德怀特和海峡殖民地的首都新加坡的hacartWright一直在为英属马来亚编纂一部可靠而翔实的编年史辜鸿铭评传。负责撰写其中人物的罗宾逊是马来亚雪兰莪州博物馆的馆长,不仅熟悉这个地方,这本地方志于1908年在伦敦出版,其中槟城顾氏家族的四代人都列在KohSeangTat名下辜鸿铭的堂弟辜尚达,是槟城辜氏家族的第四代族长。他靠鸦片起家,成为槟城首富和名人。
罗宾逊槟城辜氏族谱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该家族祖籍为中国福建省泉州地区潼关库厝村。略论同安为同民潼关。童敏安关是截断福建南北小营岭的唯一关隘,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从同安到泉州的必经之路。为了防止海贼,清朝实行移海令,把沿海的百姓移了几十里。小营岭关成为切断山海联系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有一个后税门,而且还部署士兵守卫它。
安关,又名同民安房,是南宋大学者朱为通安,并作为南安通安县。额头上嵌的同民安石碑的题字就是出自他的书法。石坊毁于清雍正年间,止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同安马巷秀才林应龙提议重修倒塌的石坊,上书清史稿,得到同安县吴用的大力支持。于是在同民安坊旧址设关,保卫人民洛阳镇惠安县举行纪念国学大师辜鸿铭诞辰160周年活动。
无论在哪里,对辜鸿铭本人来说都没有那么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祖先的迁徙是很难发现的。所谓祖籍不一定是根。时间久了,也不过是乡愁的象征。而北大则给了辜鸿铭一个乡愁的表征。
在北京大学任教六年后,辜鸿铭住在东城区白树胡同26号。白树胡同26号,旧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房本记载,医院占地130多平方米,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一个小胡同里。街道立面的西面,是一个附在墙上的小门楼;院内北三间为脊瓦房,南一间为灰顶平台,总建筑面积6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白树胡同26号连同相邻的四合院被征用,改建为王府井饭店。
根据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辜鸿铭故居在胡同西段南凹的一个小巷子里,占地130多平方米;街道正面的西面是一个小门楼附在墙上;院内北三间为脊瓦房,南一间为灰顶平台,总建筑面积6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白树胡同26号连同相邻的四合院被征用,改建为王府井饭店。透过24号楼的大门望去,24号楼和30号楼之间还有一个种植着植被的停车场。我想知道这是不是陆地
但辜鸿铭确实是一个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历史人物。查辜鸿铭年代纪事报。1907年,随张之洞赴京任外事司,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最终于1928年逝世。在此期间,除了在上海、青岛和日本短暂停留外,他在北京生活了将近20年。一些名人,包括国际著名作家毛姆、芥川龙之介和泰戈尔,都曾参观过椿树胡同和他的济南陆机。然而,自“五四”以来,辜鸿铭作为保皇派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直受到批判,其学者的地位和价值长期被忽视。自然很难保护他的故居。现在胡同铭牌上有名字就难能可贵了!
顾铭辫是民国初年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周作人在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年对这一景观作了生动的描述:辜鸿铭有一个洋人他的脸上有着深邃的眼睛和高高的鼻子,头上有一簇**的头发,但被编成了一条辫子。冬天穿栗色宁丝长袖马褂,戴小瓜皮帽。让别说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算是清朝前期,在小城市的路上遇到这样的神父,我们也不会我们不禁睁大眼睛,为之着迷。什么尤其奇妙的是,这个黄包车夫竟是从乡下找出来的,否则其余徐州辫子兵就不得而知了。他也是一个背上拖着大辫子的人,和教室里的师傅正好是一对情侣。他在红楼门外的马车里等着,在黄包车队里不失一个特别的身影。
梁实秋对此描述得更形象:先人喜欢追着别人跑的快感,不考虑修饰,挂着长辫子,而红枣袍、天青袍上的油腻特别有教育意义,站在前面的人没有他们不需要照镜子,也就是说,他们有自怜的快感。
有人说辜鸿铭的辫子情结代表了他的保守和固执。这只是说出了一部分真相。实际上,辜鸿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保守的。1921年,辜鸿铭对英国作家毛姆说:看,我有一条辫子。它这是一个标记。我是中国最后的代表。他称自己的文明西部为四夷之地,他的另类形象是对现代文明的另类反应。顾铭说,外国人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剪掉辫子,穿上西装,就对我们表示一点尊重。让不评价辜鸿铭的独特性。他独自战斗并坚持下去的勇气是今天无法企及的因为战斗和坚持在今天已经绝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
但他的另类形象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容忍,也受到很多人的嘲讽。当时辜鸿铭拖着小辫子在北大讲课,吸引了不少学生。顾铭对学生们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里的辫子是无形的。后来他在台湾省说了类似的话。在台湾省讲课,他兴致勃勃的时候会滔滔不绝地讲一些爆笑的事情。他的衣服很奇怪,总是穿着一件蓝布长衫。戴着一顶丹顶瓜皮帽子,梳着长长的辫子,乍一看,谁相信他是一个在中国留学的老前辈?有时他痛骂别人:你觉得穿西装,梳时髦的发型够时髦吗?
顾铭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顾铭教也很奇怪。如果从今天来看他在课堂上哗众取宠。他古怪的风格和滑稽的举止在今天当然是不合格的老师,他必须被开除出班。
让随便举几个例子:辜鸿铭第一次在北大见胡适,就发生了冲突。要知道,胡适是杜威的弟子,他拿了36个博士。他新潮的想法让留美的年轻博士一夜成名,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但辜鸿铭一见到胡适就问:你是干什么的?胡适说:在北大教书。顾铭说:我们是同事。再问一句,你教什么?胡适说:教西方哲学史。顾铭于是改用拉丁语与胡适交谈。胡适说,对不起,我不我不懂拉丁语。顾铭说:古代哲学是由希腊主导的,而现代哲学是由德国主导的。胡适我不懂德语和拉丁语。不是t教哲学欺骗孩子?他还批评了胡适美国中低阶层英语研究。胡对很生气,从此,两个主人结下了仇,经常打嘴仗、打官司。
当顾铭在北大上课时,他总是带一个小佣人给他包香烟和倒茶。他不上课不要用教材,即使有教材也是摆设。因为他脑子里的知识太多了,思想太活跃了,死课本怎么可能让他看得起。在他的第一堂课上,他穿着一件脏兮兮的长袍,脑后扎着一条辫子,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哄堂大笑。在第一部分,他要求学生打开第一页。直到学期结束,他还是要求学生打开第一页。他讲英语诗歌,享有广阔的天空,自由驰骋,幽默风趣,嬉笑怒骂。说到骄傲,他要么唱个小曲,要么拿出几颗花生糖大嚼。因此,他的课总是最受欢迎的。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次上课都要和学生一起制定三条规则:一进教室,学生必须起立敬礼;下课了,他先走,然后同学们走;如果学生能不要背诵一本书,直到下课,他们不准坐和站;参加能忍受约束的班,但那些能t可以尽早离开班级。他给学生布置了优秀的英语作业,让他们用英语翻译英属马来亚志和改建同民安坊为关劝捐序。
作为老师,他的形象和风度都不合格,但他教给学生的知识最多。从这点来说,他比循规蹈矩的老师强,更别说照本宣科,没有思想的老师了。Ku明志作为中国大学的领袖,他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自然要归功于蔡元培校长。没有蔡元培,就没有辜鸿铭。今天中国大学有那么多教授,但没有一个是硕士。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缺乏蔡元培式的教育家担任大学校长,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
顾铭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他能言善辩,处处显示他的机智和幽默。他在北京大学教拉丁语和其他课程,当他不能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正统观念,他就会一直寻找机会发泄。有一次,他在椿树胡同的家里宴请欧美朋友。狭小简陋的院子已经够寒酸了,照明是煤油灯,漆黑一片,烟雾呛人。而且,这些欧美朋友并没有我不知道济南派鲁的真正含义。所以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蒸汽灯亮。顾铭知道:我们东方人注重理解和观察自然。东方人懂了,油灯自己亮了。东方人不我不像西方人那样重视表面工作。Ku明的言论真的愚弄了他的欧美朋友。
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起辜鸿铭辫子和他爱小脚的奇怪爱好,却忘了在那个礼崩乐坏,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个倔强的老人谁也没有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声音。他反对西方崇尚利益的哲学,让东方文明在西方世界开花结果。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艾恺在他用中文写的改建同民安坊为关记一书中评论说,战时和战后欧洲的悲观和幻灭气氛。那时候,顾很红。他的书是欧洲大学哲学课程的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许多西方哲学家引用他们的
顾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3位,在中国大陆姓氏人口排行第88位(2006年数据)。
顾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寻根溯源
顾姓来源有三:
1、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所载,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时别封其子为顾余侯,初居会稽,其后子孙以封爵为氏。
2、出自己姓昆吾氏。据《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为侯国。成汤伐顾,顾灭,子孙散亡,以邑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满洲姓伊尔根觉罗氏自礼部尚书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裕固族顾令氏,汉姓为顾;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汉姓为顾;今蒙古、壮、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顾摇。为越王勾践七代孙。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七世孙摇,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综上所述,顾姓分为两支: 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浙江绍兴的顾摇后裔),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是由他而来。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顾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会稽郡,秦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清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2、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堂号:“会稽”、“三绝”、“�叙”、“怀远”、“裕昆”、“永思”、“格思”、“凝薇”、“忠考”、“武陵”等。
宗族特征
1、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因为综观顾姓历史,其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均在江浙一带,顾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2、顾姓多学者、文学家,但有一特点,即大多与政治有瓜葛,非纯粹之学问家。
3、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四年顾廷瑞等修《顾氏家谱》所载,江苏顾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明世泽万里,安国启贤良。”
顾氏是勾践的后裔,这是远古以前的事了。到了战国东周时候,他们的后代叫安朱的,名亲,周赧王封他为东瓯王,秦统一中国以后,将安朱废为闽中郡长。对此清顾步青记诗赞东瓯王安朱称:
袭爵於周,为秦所废。秦乎秦乎,二世谁继。
公为郡长,民仍仰止。百六年华,子孙万代。
安朱的儿子是摇,字毋余,因破秦平楚,受汉高祖褒封为东海王。
宋晦翁朱熹记诗赞东海王毋余公摇称:
累世侯爵,无穷事功。破秦平楚,受命褒封。
封於东海,恩渥德隆。忠竭汉室,勋业谁同。
摇的儿子是期视,字昭襄,摇封期视为顾余侯,后,汉惠帝遂亦封之。这才有了顾姓。
对于顾氏的始祖,清嘉庆18年(1813年)顾步青等纂的《武陵(顾氏)宗谱汇编》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顾哲城的钞本《顾氏重汇宗谱》都是以摇之父安朱为“始祖”。说这是“沿用吴相醴陵侯雍辑纪姓源时追得姓祖,以期视公祖父安朱公为一世,且相传已久,不便更改,而今仍其旧。”以安朱公为一世。
有的谱以丞相雍为“一世祖”记述的。《同里谱》就是直接以雍一世开始记述。在记谱之先,还记下一段雍之前的世系。有的谱把此称作世系本源。自安朱至雍有十八世。也就是以安朱作始祖时,雍是第十八世孙。
也有的谱以顾野王为始祖的。如无锡顾宝钰、顾宝琛的《顾氏大统宗谱(无锡)》则从野王开始记述,有的还把他称为顾氏的“中兴祖”的(见《顾氏重汇宗谱》)。自雍至野王有十四世。以雍作始祖时,野王是第十四世孙。
最后一种就是以迁居当地的始祖作为一世来记谱的。大部分地区性的顾氏家谱,几乎都是以其迁居始祖作为一世祖的。但他们的谱,一般都同原来居地的顾氏宗谱可以连接上的。譬如从同川顾氏老二房迁徙昆山千墩一支,在以后又接上了同里的时茂支仁派的宗谱。
本谱循《同里谱》“以安朱为顾姓始祖,雍为记谱始祖。”
——摘自《同里西宅别业顾氏族谱》
人物名字:顾昭
拼音:GU ZHAO
字号:字子卿
所属朝代:清代
生卒年代:1823—1894
籍贯:浙江鄞县人
人物简介:清代官吏。国学生。仕至国子监典籍。像取自1920年修《浙江鄞县顾氏家谱》。
顾姓的家谱
本文2023-12-07 19:23: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