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族谱编修的特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宋代族谱编修的特点,第1张

宋代族谱编修的特点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家谱更加相似。

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相比,宋代修谱在各方面都有了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家谱更加相似。在修谱宗旨上,宋代家谱不再是为选官婚配服务,也是起到尊祖敬宗收族的道德教化作用,对于后世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谱书。

在编修形式上,也从官修家谱转化为私修家谱,朝廷不再设立图谱局。族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一般都有族里有威望有学识的人来组织,并邀请其他士大夫为本族撰写序跋。在内容上,宋代家谱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具有表、志、图、例等内容形式,完善了谱序、源流、谱例、家训、艺文等内容。

族谱简介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谱牒、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1 传统的与规范化的家谱内容与结构

]O J AL7M#X_}pd (omD#V6[

A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商代甲骨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叙放碑》和《赵宽碑》是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薜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和刘宋临澧侯刘袭的墓志就可看出,不同的是后两块墓志不仅记述了自家世系,而且还详细记述了亲戚的谱录,这在后代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南北朝时却是司空见惯的。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的。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取法於此,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yu a0ZEq1m8I ~u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 型 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q"W$`$d$bc[ (一)谱序(略)(二)题辞(略)(三)恩荣(略)(四)凡例(略)(五)图:(略)cn7y j+~e-JoF

(六)节孝(略)(七)像赞(略)(八)考:(略)

}W/J nt3b%E (九)世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S h Ed/~%O (十)世系录:也有的家谱作「世序」、「世系考」、「傅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莽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y;tTh9I(xL

(十一)派语:记载族人的排行宇语,中国古代家族排行都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的,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就是明清两代皇帝赐予的。

@)`5J1{L}llc (十二)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则为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的入传。传记又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女子有懿行的,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

0`kV4]5][Sc/f1q (十三)宗规家训(略) (十四)祠堂、祠产、坊墓(略) 4P5xMG;N_

(十五)先世考辨: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如得姓始未、始祖、支派、迁徙、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以及一些同姓、同宗的考辨等等。 /xC8z@Rgg4Wb

(十六)志(略)(十七)杂记(略) (十八)文献(略)(十九)修谱姓氏(略)%\+J/nl-p2J

(二十)五服图(略)(二十一)余庆录(略)(二十二)领谱字号(略)

X5Lf_+[0z7Jdp 此外,近代一些家谱后,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a5k+[0BBX9G 以上所说的家谱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家谱的详略程度不一样,格式分合也不一样,排列次序也不完全一样,但总体来说,基本上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资料来源: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 来新夏 徐建华 )

|+H kP{`NT:yO:l http://wwwnmhgovtw/fname/about/about_04htm 12/25/2005PTH x6ez%TWg0ce

~:T%dmID8T&NZ

1T8ykB"d B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n(O&qSCT I7blwl5^

一 姓氏源流(略) 二 堂号(略)

-c,{%`E[n8U"P a9T6e!~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2Zh{"m^ Z\xv H

9|l#,S$I3}-d9In{8{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Sr z!\W:|V;W,ee

W"cz&u6c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jBz3Z@ [m$q 6Pr;a+aN{n |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uk1[8Jb,O

ooV,m1W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Q P9p;Yx c+s0A

\-jy%uy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I:~,M'Y-Hd!w

7nxKU$^jxXU Y5H

四 家训 (略) 五家传(略) 六 艺文著述(略) 七 家谱图像(略)

/Y@Ud/@ @4VS'a

"hSS9|,xA:R(L (资料来源: 中国家谱网站 wwwChina-stemmatacom PTH 12/26/2005)

| BR$x;`1naC&lT 8j'{1^#`[N S|z

kVBN8es S K C “参考中国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家谱描述元数据规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家谱专门元数据规范格式(讨论稿)》成果,利用DC元数据标准提供的扩展机制,实现家谱以下信息内容的描述:

$K7E)c sD9U f{ iXd8@['uw

家谱名、修纂者、序跋、凡例、目录、修纂时间和名目、家谱体例说明、谱籍、领谱字号、堂号、家谱类型、收藏历史、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恩荣录、像赞、诰敕、排行字、族规家训、祠堂祠产、坟茔、五服图、版本等等。”

1Q-B;C3[y`YAn “中华大族谱的管理对象应该主要是以下几类:家谱(对家谱作为一个整体资源进行描述)、家族人物(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人物信息描述)、家谱研究资料(谱谍文化、姓氏文化相关资料或研究资源,包括人物传记、或著述,可供家族人物信息中引用)。

山东省

☆ 济南市商河:恒-树-茂-才-嘉-禄-仁-权。

☆ 青岛

☆ 滨州市:镇-玉-德-道-传-家-园。

☆ 滨州市沾化县胡家营村(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居):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乘-学-风-雅-列-明-章。

☆ 新太县:玉-传-广-修-方。

☆ 阳信县宋集村:连-云-之-副-绍-德-传-贤-月-世-大-昌。

☆ 东阿县:士-培-怀-见-丙。

☆ 胶州市(自山西长子县迁居德州后又迁居胶州):守-培-启-龙-殿-廷-良-长-玉-芳-金-承-源-宗-永-立-学-法-昆-钢。

☆ 龙口:成-国-吉-世-兆-立-基-天-开-日-守-其-良-本-永-作-光-宗-荣-延-芝。

☆ 聊城:长-纪-培-士-义-来-存-中-绪-成-次-竹-本-元-巨-约-重-亚-华。

☆ 荣城靖海(始迁祖宋彬由江苏邳州城安社招贤乡迁居,自第19世起):素-葆(宝)-政-业-行-义-端-方-忠-信-才-德-永-斯-寿-祺。

☆ 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埠村:始迁祖宋福正-2世宋通、宋冲、宋兴、宋阜、宋民、宋彪、宋周、宋训。2世宋民之后自第13世派列班字为:树-立-功-训-成-作-忠-志-为-良-善-继-先-宗-德-滋-全-依-顺-天-理-恩-泽-鸿-丕-本-大(太)-平(公)。

☆ 淄博市:修-德-世-业-广-忠-孝-水-常-青。

☆ 淄博市:来-祥(襄)-振。

☆ 德州市陵县:清-玉-保-金。

☆ 招远(先祖自四川迁居):天-维-吉。

☆ 夏津县(始迁祖宋天富)自第12世起:长-兆-瑞-荣-华-寿-安。

☆ 夏津县(明·洪武12年奉诏迁居,始迁祖宋进朝、2世宋鉴、3世宋能、4世宋时)班字为:英-庭-道-可-传-鸿-鸣-毓-允-元-怀-思-学-日-书-仁-成-景-春-天。

☆ 鱼台县唐马乡宋砦村(自第66世至117世):达-义-成-源-正-谨-熙-本-顺-钊-利-来-举-朝-文-杨-世-帮-有-德-培-善-行-淑(书)-宏(洪)-业-克-昌-衍-宗-继-世-念-典-永-长-崇-礼-尚-文-谦-和-致-祥-训-勤-迪-俭-兰-桂-其-芳。

☆ 鱼台县宋洼(自第83世至111世):真-桂-继-尚-泰-华(汝)-作-怀、金(德)-广-效-方-有-济-家-正-福-运-长-成-之-国-民-显-鸿-树-益-增-光。

☆ 琅琊(自第85世至101世):殿(履、开、式、万、元、志、广)-文(士、世、兰、贵、步、显、治)-忠(基、吉、庸、生、继、良、思)-厚(成、昌、慎、宝、振、沛、济)-传(邦、国、东、金、晋、□、□)-家(泽、绍、三、至、甲、声、择)-远(凌、育、由、遵、从、□、先)-端(敬、向、用、裕、逢、民、运)-新(心、延、言、钟、乃、□、□)-登(瑞、锐、睿、嗣、典、□、观)、培(丕、真、臻、仰、馨、□、□)-奎(魁、子、理、信、徵、本、贞)-吾(五、武、谦、发、法、取、笃)-恭(公、宪、功、执、师、□、和)-襄(星、存、勤、熏、齐、□、令)-亮(谅、俊、绪、寿、量、□、□)-秀(一、山、恒、教、望、□、锦)。

☆ 平邑(保善堂,自第88世至127世):殿-汉-树(志)-炳(在)-增(金)-锡(遵)-汝(现)-本(有)-焕(道)-城(化)-君(成)-绪(祥)-业(长)-维(安)-基(建)-镇(嘉)-治(秀)-容(昭)-海(开)-传(庆)-长(瑞)-有(昌)-照-光-现-保-庆-永-化-安-凤-贵-金-昌-彦-东-云-茂-在-祥。

☆ 平邑任庄(自第86世至92世):清-献-兆-玉-士-效-宗。

☆ 高密:大-景-殿-法-敏-慎。

☆ 古丰(自第83世至92世):昌-百-世-云-仍-能-继-志-千-年。

☆ 邳县宋庄(自第87世至91世):景-怀-云-雨-正。

☆ 铜山大王庄(自第86世至91世):自-泰-慎-玉-传-正。

☆ 滕州市东沙河宋庄:克-兆-荣-光-志-永-远。

☆ 滕州市姜屯宋王楼(自第83世至98世):树-继-允-天-高-家-玉-世-传-承-乐-善-成-忠-祥-润(同下支,但有多“成”的不一致)。

☆ 滕州市甘桥(自第83世至97世):树-继-允-天-高-家-玉-世-传-承-乐-善-忠-祥-润。

☆ 滕州市汉宫宋庄(自第84世至92世):佩-灵-开-克-思-金-秉-正-方。

☆ 滕州市前安上(自第83世至92世):家-本-天-兴-朝-清-开-定-允-克。

☆ 潍坊市安丘县金冢子镇:宝-学-元-永(宝字辈中有迁居东北地区的)。

☆ 潍坊市:子(学)-元-永-焕-宗。

☆ 潍坊市(诸城莲池,自第93世至102世):镇(金)-治(桂)-相(洪)-焕(焕)-城(增)-锦(锡)-江(相)-柱(治)-煜(炳)-基(坤)。

☆ 微山鹅庄(自第83世至92世):子-兰-延-克-兆-荣-光-致-永-远。

☆ 微山宋闸(自第83世至92世):玉-方-广-丕-业-福-延-仕-传-承。

☆ 微山二龙岗(自第83世至92世):文-承-景-曰-邦-斯-申-秉-正-方。

☆ 济宁市漕井桥:自16代(枞·15代心汾子)由汶上县南旺迁徙:17永-18良-19尚-20效-21兴(在)-22继(印)-23连-24恩-25培-26久。

☆ 济宁市中区(祖籍聊城宋家庄):玉-学-庆。

☆ 巨野(自第88世至107世):学-先-恩-承-运-心-为-尊-周-武-渊-如-东-海-长-作-述-念-宗-祥。

☆ 邹城石墙宋庄(自第83世至102世):丕-宝-在-启-传-广-庆-维-继-承-崇-德-盛-金-玉-作-福-兆-敏-祥。

☆ 邹城:北-井-西-长-光-玉-海。

☆ 泰安市:继-广-绍-其-鸿-绪-衍-斯-淑-式。

☆ 泰安市金冢子镇下里戈:宝-学-元-永。

☆ 泰安市渐汶河(自第80世至95世):玉-兴-景-立-元-振-宪-锡-明-亮-笃-呈-宣-词-慧-和。

☆ 曲阜县西庄村:祥-怀-如-尚。

☆ 蓬莱:英-国-朝-廷-举-启-文-永-德-常-诚-振-殿-恩-贵-富-春-荣-嘉-万-庆-洪-魁-旭-福-永-怀-仁(音译整理)。

☆ 临沂:文-百-全-贵-玉。

☆ 临沂市蒙阴县东蒙古宋镇:殿(钿)-汉-树-炳-增-锡-汝-本-焕-城(成)-钧-淑-业-为-本-讯-镇-治-荣-耀-堪。(与下支近似)。

☆ 沂水王庄(高祖宋士林):钿-汉-树-炳-增-锡-誉-本(材)-煌-城(与上支近似)。

☆ 临沂市兰山:洪-守-望-相-祝。

☆ 沂水龙家圈信家庄:始迁祖宋大公-2世:德-3世:□□-4世:照-5世:永-6世:光(廷)-7世:连-8世:文-9世:庆-10世:祥-11世:纪。

☆ 荷泽

☆ 昌乐县阿陀镇宋家河村:培-伟-其-曰-之。

☆ 邹城:北-井-西-长-光-玉-海。

☆ 郓城:益-来-纯-宗-绪-同-思-笃-本-源-居-鲁-承-雅-化-万-代-教-序(与阳谷石门近似)。

☆ 苍山:作-同-殿-付(传)-广-学-洪-新。

☆ 莱州市:泰-德-征-战(与下支近似)。

☆ 莱州市:太-德-振-占(与上支近似)。

☆ 胶东宋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始迁祖宋信元至正官丞相,后官游山东,寄居文登宋集村。其后裔分布胶东148个村,莱阳46个、即墨32个、牟平22个、文登19个、栖下9个、招远9个、海阳5个、蓬莱3个、龙口2个、平度1个、福山1个):祥-发-同-总-协-文-秀-吉-续-昌-欣-勤-云-俊-杰-会-翠-焕-仁-章(与下支有关联)。

☆ 烟台市莱山区:上(祥)-法-同-宗-协-文-修(秀)-继(吉)-续-昌-欣-勤(钦)-人(云)-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莱阳市:上-法-同-宗-协-文-修-继-续-昌-欣-勤-人-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威海市: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会-萃(翠)-焕-云-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威海市(明朝时由今江西吉安迁居):祥-法-同-宗-协-文-修-吉-续-昌-欣-勤-云-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乳山市辛家幢: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会-萃(翠)-焕-仁-章(与上支有关联)。

☆ 日照市莒县:庆-瑞-殿-广-全-兴-开-祥-伍-百-玉-年。

☆ 日照市莒县:其-良-宜-维-时-启-宝-安-全。

☆ 莒县夏庄镇:喜-在-会-彦-振-文。

☆ 日照市黄墩镇上大峪村:加-瑞-兴-开-祥。

☆ 阳谷:世-义-来。

☆ 阳谷石门宋(祖上明初由山西迁来,自第20代起):益-来-纯-宗-绪-同-思-笃-本-元-居-鲁-成-雅-化-万-代-教-泽-存(与郓城近似)。

☆ 成武郜顶:有-又-西-茂-聚-述-宪-成-章-光-明-同-远。

☆ 沛县大闸(自第83世至92世):以-大-永-怀-志-相-绪-德-兴-昌。

☆ 枣庄市:文-治-安-继。

☆ 枣庄市:付-照(兆)-均-鉴。

☆ 薛城:京-曰-邦-斯-申。

☆ 薛城峭庄东支(自第85世至92世):继-永-长-高-登-存-怀-贵。

☆ 薛城峭庄西支(自第83世至92世):安-凤-德-可-钦-芳-名-宜-著-道―乐―善。

☆ 沾化县胡家营村(由山西洪洞移居):始迁祖宋学敬,谱序班字:士-立-连(福)-方-盛-玉-忠-建(良)。新派班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时-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乘-学-风-雅-列-明-章(从忠字开始依次循环)。

☆ 汶上县南旺:始迁祖自5世鉴(4世礼长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6延、顺-7然-8(偏旁王及弋的单字)-9(单字)-10士桢(三)-11崇-12□文-13丕、名(7人)-14璋(偏旁王的单字)-15心(45人)-16森等(偏旁木单字)75人-17永、广(112人)-18垠等(偏旁土单字)及秉、阳、东(142人)-19文(157人)-20隆、继、大、茂、启、象、锡(221人)-21传、昭、□恩、□贤(360人)-22阴、华(599人)-23连(504人)-24繁、恩□(282人)-25太、培(45人)-26久(32人)-27毓(13人)。

☆ 汶上县苑村:自18世东吉(17世法唐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9文-20启-21召-22阴-23连。

☆ 汶上县宋村:自8世让(7世斐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心(部首单字)共4人-10一(24人)-11邦(31人)-12君(20人)-13(单字)26人-14成(50人)-15(单字75人)-16克(91人)-17德(119人)-18朝(116人)-19鸣(144人)-20光(177人)-21遵(232人)-22贤(269人)-23训(185人)-24恩(103人)-25培、26久。

☆ 汶上县新庄:自8世谦(7世斐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心(部首单字)-10(单字)-11子-12君(1人)-13(单字)-14成-15(单字)-16廷(16人)-17德-18朝(35人)-19其-20光(67人)-21遵(97人)-22贤(143人)-23训、连(223人)-24恩(250人)-25培(225人)-26久。

☆ 汶上县王鲁庄:自18世玉元(17世德伦之子,由宋村迁徙)-19继-20光-21昭-22阴-23连。

☆ 汶上县毛坦村:自21世遵阳、遵胜(20世光梓之子,由宋村迁徙)-22贤-23训-24恩。

☆ 汶上县苗庄:自8世选(7世陶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振-10(单字)-11维-12国-13(偏旁王单字)-14(单字)-15廷-16存-17勃-18殿-19泰-20承-21执-22阴-23连-24恩-25培。

☆ 汶上县大屯:自21世遵尧、遵孟(由宋村迁徙)-22贤-23训-24恩-25培。

☆ 汶上县东皋:自11世朝宦(10代三耀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2英-13兴-14齐-15友-16(单字)-17(单字)-18勃-19基-20光-21昭-22阴(宪)-23连-24恩-25培。

☆ 汶上县彩山:自11世起山、起玉(10世三吉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2试-13福-14□汤-15效-16莱-17可-18纪(希)-19曰(明、清)-20魁(光)-21元(遵)-22阴(□田)-23连-24恩-25培-26久。

☆ 汶上县西石楼:自12世大全(11世崇聚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志-14吉-15(单字)-16(单字)-17德-18(前多单字,后为:玉)-19伯-20登-21修-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

☆ 汶上县鲁庙:15芳(迁徙处不详)-16(单字)-17兆-18方(6人)-19文-20德(18人)-21昭-22阴(6人)-23连(此支第17世、第20世有迁徙东北地区的)。

☆ 梁山县穆家桥:自9世作文(8世王旁羽之子,由山东省汶上县南旺迁徙)-10修-11成-12海-13山-14大-15克-16元-17德-18志-19学-20希-21可-22玉-23传-24庆-25昌。

☆ 梁山县沈家楼:自10世敬修(9世作文之子,由穆家桥迁徙)-11德-12永-13如-14海-15广-16大-17(偏旁言的单字)-18金-19维-20宝-21殿-22太-23□、和-24玉-25培。

☆ 梁山县开河:自13世晋(12代儒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小许迁徙)-14士玉-15继-16良公-17文彬-18来贞-19其-20心(部首心的单字)-21遵-22淑、古-23仰-24明。

☆ 梁山县宋家胡衕:自9世寿(8世璋至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0邦-11思-12先-13(单字)-14成-15(单字)-16可-17法-□里-18炳、伯、□邦(109人)-19仲、天、允(133人)-20际、永、兆(201人)-21西、明、继(241人)-22金-连、含(332人)-23声、庆、兰、连(404人)-24贵、广、恩(370人)-25咸、培(156人)-26久。

☆ 梁山县陶庄:自13世楼(12世先成之子,由宋家胡衕迁徙)-14成-15(单字)-16子-17(单字)-18□邦-19(单字)-20兆-21明-22含-23连-24恩-25培。

☆ 梁山县下坡前杨楼:自18世和邦(17世全邦之子,由陶庄迁徙)-19(单字)-20兆-21明-22含-23连。

☆ 梁山县小路口宋(先祖自河南迁来):益-美-纯-宗-绪-同-思-督(笃)-本-元-居-鲁-成-涯-华-万-世-教-者-循。

☆ 肥城县西尚庄沟北村:自19世鸣刚(18世希业之子、希成嗣子,由汶上县彩山迁徙)-20光-21遵-22阴-23连。

☆ 肥城县水坡涯:自12世敬贤(11世崇英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单字)-14(偏旁木、单字)-15(单字)-16廷-17德-18朝-19万、瑞-20□修-21麟-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27毓。

☆ 肥城县齐岗前孙庄:自12世树勲(11世崇杰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成-14(单字)-15兆-16夫-17(偏旁金、单字)-18玉-19有-20在-21桂、兰-22阴-23连-24恩。

☆ 肥城县北宋庄:自12世缓身(11世崇正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愈-14抒-15世至20世为单字-21则-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

☆ 肥城县李家村:自12世兴邦(11世思训之子,由汶上县宋家胡衕迁徙)-13毓-14传-15秀-16美-17泳-18光-19文-20庆-21云-22绍-23乐-24恩。

☆ 峄阳宋家铺(自第85世至119世):中-克-保-景-继-焕-厚-延-余-庆-修-德-永-传-家-为-善-昌-奕-世-敬-爱-崇-教-化-培-训-敦-品-学-育-才-启-开-发。

☆ 峄县(官地):始迁祖宋瑭(瑭为宋海受曾孙。子3,长子宋诰、次子宋诏、三子宋讃)-2世宋诰(子2,长子守中、次子守正无考)、宋诏(子4,长子陈善无考、次子从善、三子为善、四子迁善无考)、宋赞(子2,长子守续无考、次子守约无考)-3世善(守)-4世民-5世本-6世德-7世(偏旁钅、王单字)-8世继(士、美)-9世永(偏旁木、氵、山单字)-10世志 (天、殿、克、廷、然、文、乾、学、玉)-11世增(步、光、兆、履、利);自第85世,支派第12世起统一班字为:铭-汝-树-照-均-鉴-承-秉-光;1951年自第94世,支派第21世起统一班字为:圭(鸿)-锡(道)-洵(立)-材(乾)-耀(坤)-封(文)-钊(采)-衍(昭)-桂(百)-煌(世)-坚(泽)-金(群)-求(尚)-果(淳)-灿(厚)-执(昌)-锦(盛)-法(国)-桐(烜)-燕(贤)-在(崇)-镇(敬)-河(圣)-东(哲)-焕(师)-基(福)-钟(绎)-汉(宗)-业(久)-然(远)。括号内为1998年新编班字。

☆ 章丘市茄庄:文-继-志-增-祥

  家谱序言如下:

  沮阳程氏族谱序

  谨考程氏讳(王向)字伯温,宋人,二程灏、颐之父也。其先曰乔伯公,为周大司马。封于程,遂以程为姓。曾祖在宋太宗朝以辅翊公显,赐第京师。遂居河南。仁宗朝,录旧臣,后授伯温,知冀州。神宗行新法,独抗议,指其不便当道者,怒,即移,痛致士,事累转大中大夫。其为人也,慈恕而刚断,所得俸钱,分瞻亲戚之贫者。恤孤爱寡,惟恐有伤。初见周茂叔,视其气貌非常,知为道学贤士。因与为友,乃遣二子从游。时二子年方十四五,便脱然愿学圣人。宗周子为师焉。配寿安县侯氏贤而内助,治家有法,伯淳兄弟在襁褓时抱凡饮食衣服不令择美,常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及稍长,常使从良师友游,其慈义兼至,如议。大中公年八十五卒,宋元佑追封永年伯。

  自明嘉靖时,从祀圣庙,启圣祠,称先儒程氏。由是观之,程氏之始基兆于乔伯公矣。其后,嫡派之滋生蕃衍,布之四方,延之近境,要其初,应无不皆至河南起至家于徽州或家于北直山西支。分派别不可胜举。夫尝曰:水有源,木有本。为人之有祖,亦犹是也。代深年远,虽不究其分支何人、移居何地,然同姓之宗自各有其可知者存。我先祖居地山西太原府太谷县之一贾村,想亦应历有年矣。闻其旧有族谱自国初迁至怀来卫之土木一支,原无次传。二兄琴泉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于族中人辈殷勤询访,谨次之。虽族中有读书者,有习武者,有科第成名者,有出仕为宦者及至今有务农者有就商者,有习艺者,本前后人因时因势因人因事而不同,故不能一列拘耶。总之,无论事业之同于不同,俱不可失为端人正士。即为迪前人光,贻后人列,而可告无罪于祖宗矣。故氏之有世次传谱,是亦子孙之责,不可使之汶汶无稽考也。爰因琴泉公叙为世传命善为序。谨赘其程氏之始与兴。兹谱之所由作云。

  光绪十四年戊子十月七世孙宝善遵兄琴泉公令谨序

  相关链接: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作有《二程集》。北宋时理学兴起,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创建理学思想体系。如果以天理论作为体现宋代理学思潮最本质特征的理论的话,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程颢、程颐提出天理论思想体系,才意味着宋代理学的创立。(

呼家将家族名单和辈份排名

第一代:太保呼延晏(前赵名臣大将军)、呼延谟(前赵名臣镇东将军)

第二代:呼延谟之子:靠山侯呼延寿廷(呼延琮呼延凤(后周时为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廷)、呼延凤英(呼延兰玉)(女)(评书戏文中《下河东》《河东刺驾》《斩呼延寿廷》《大战白龙》《白龙关》《龙虎斗》《下河东》《边塞诗》呼延赞父亲和姑姑)

第三代:呼延寿廷之子: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呼延云(呼延秀英)(女)(评书戏文中《白龙关》《龙虎斗》《下河东》《边塞诗》呼延赞之姐)、呼延蓉(女)(评书戏文中《真假八王》呼延赞之妹)

第四代: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子: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呼必显呼延显)、呼延丕达(呼必达呼延达呼延丕嗼)、呼延赤金(女)

第五代: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子: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

第六代:

(1)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子:忠孝王呼延庆、镇殿王呼延平、呼延登、呼延唤、呼延昭(《杨家神枪》中呼延庆兄弟)、呼延凯、呼延广、呼延寿、呼延威(后宋慈云走国全传里呼验庆的儿子)、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鸾(女)

(2)忠勇王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子:仁义王呼延明、呼延亮、呼延豹、呼延龙、定疆侯呼延兆

第七代:

(1)忠孝王呼延庆之子:呼延云龙(《曹家将》里呼延庆的大儿子)、震京虎呼延云飞、呼延云威

(2)定疆侯呼延兆之子:金锤小将呼延云灵

第八代:震京虎呼延云飞之子: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

第九代: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之子:呼延飞龙

第十代

(1)呼延飞龙之子:呼延启鹏

(2)呼延灼

第十一代:呼延灼之子:呼延钰、呼延玉英(女)

呼家女将

第一代:

(1)呼延晏之妻:刘缕红

(2)呼延谟之妻:沈心玉

第二代:

(1)呼延寿廷之妻:施兰英(罗兰英刘兰英骆兰英刘兰英)

(2)其他:呼延凤英

第三代:

(1)双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妻:老阴五女之一安乐侯马秀英(马太君金头马氏)

(2)其他:呼延云、呼延蓉

第四代:

(1)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妻:杨延琼

(2)其他:呼延赤金

第五代:

(1)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妻:王金莲、崔玉容、铁叶梅、赵凤奴、平西侯肖赛红、马花蕊(花花公主)

(2)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妻:齐美容、齐月娥、肖玉镜

第六代:

(1)忠孝王呼延庆之妻:芦凤英、祝素娟、刘定金、梁胜金、鲍赛金、张金定、花瑞莲、柳迎烟、翠桃姐、苗凤英、童凤英

(2)镇殿王呼延平之妻:邓玉红

(3)呼延寿之妻:仙山金龙

(4)仁义王呼延明之妻:刘玉萍、铁金娥

(5)呼延豹之妻:仙山迎凤

(6)呼延龙之妻:赵文姬

(7)定疆侯呼延兆之妻:侬赛花

(8)其他:呼延碧桃、呼延梅仙、呼延瑞珠、呼延采鸾

第七代:呼延云飞之妻:魏金红

第八代:呼延灼之妻:薛恭茹

第九代:其他:呼延玉英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

宋代族谱编修的特点

宋代族谱编修的特点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家谱更加相似。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相比,宋代修谱在各方面都有了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