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阚疃搬迁村有哪些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利辛县阚疃搬迁村有哪些村,第1张

大桥村宋台庄自然村。

利辛县阚疃搬迁村有大桥村宋台庄自然村,地势低洼,对外通行不便,当地村民申请了整体搬迁。

利辛县,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位于亳州市南部,北邻涡阳县,东靠蒙城县,南至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西接阜阳市的颍东区和太和县。

凤台县下设:城关镇:中山社区居委会,东城社区居委会,菜市社区居委会,龙潭社区居委会,明珠社区居委会,青年社区居委会,人民社区居委会,古城社区居委会(村),缪郢社区居委会(村)

  大山镇:芦塘村,西魏村,淮丰村,山赵村,灯塔村,拐集村,龙潭村,夏湾村

  新集镇:马场村,罗扬村,大庄村,前靳村,王集村,郭郢村,东朱村,胡马村,陈巷村,赵庄村,胡岗村,单岗村,曹庄村,靳楼村,姚靳村,朱庄村,叶圩村,常庙村,魏许村,左集村

  顾桥镇:顾桥村,南圩村,临肥村,童郢村,八里村,张童村,北凡庙村,黄湾村,寺西村,王庄村

  岳张集镇:大公村,徐湖村,连塘村,汤庄村,六院村,井沿村,大胡村,双楼村,徐圩村,金沟村,栾胡村,观音村,田岗村,土楼村,集西村,寺沟村,塘沿村,小刘村,张集村,大台村,后岗村,柏郢村,前岗村

  朱马店镇:马店村,利民村,刘古城村,清泉村,联民村,永幸村,刘桥口村,肖集村,秦刘村,康圩村,北刘集村,徐王村,徐桥村,毕湾村,李庙村

  李冲乡:魏郢村,民族村,石湾村,淮磷村,李冲村,毛冲村

  大兴集乡:李庙村,银杏村,武集村,苗圩村,后王村,尚王村,介东村,介西村,曙光村,香山村,大刘村,大兴村,赵王村,瓦房村,闫胡村

  丁集乡:丁集村,沈庄村,耿王村,前元村,张巷村,郭徐村,炮楼村,宋塘村,考庄村,曹楼村,丁庄村,信圩村,依沟村,瓦岗村

  桂集镇:桂集村,黄庙村,岳胡村,大冯村,淝西村,大王村,勇敢村,彭伍村,西龚村,赵胡村,颜王村,洼刘村,王圩村,童徐村,园艺村,福镇村,殷岗村,中郢村,白塘村

  城北乡:胡庙村,高山村,盛楼村,十里沟村,刘巴村,酒东村,酒西村,高皇村,陈圩村,南金村,岗胡村,三里沟村,马场社区居委会(村),新集村,新湖村,湖东村,双湖村

  杨村乡:杨村村,刘庄村,店集村,中塘村,彭庄村,周圩村,港南村,邱庙村,邵集村,曾圩村,李圩村,韩湖村,后海村,前圩村,淝丰村

  古店乡:南芹村,北芹村,王大村,友谊村,北王集村,米集村,童圩村,童集村,前刘村,古店村,新河村,东林村,西林村

  尚塘乡:尚塘乡,龙庙村,黑河村,朱庙村,宋台村,王桥村,崔海村,安绠村,南李村,郭王村,张徐村,安圩村,黄圩村

  刘集乡:杨刘村,刘集村,孤山村,王咀村,淝北村,山口村,前进村,谢郢村,八里塘村,高潮村,肖庙村,凡庙村,朱大圩村,彭圩村,彭岗村

  关店乡:关店村,向桥村,蔡庄村,幸福村,常楼村,陈庙村,前老村,大程村,赵埔村,周庄村,瓦房村,竹元村,辛圩村

  钱庙乡:钱庙村,刘楼村,米吴村,陈圩村,圩西村,岭头村,长郢村,张池村,曹洼村,郑楼村,先庄村,中南村,泽庙村,张楼村,高庄村

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八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寻根溯源

单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路史》及《千家姓》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故城在今河南孟津东南),为畿内侯,世为周卿士,单襄公之后有单氏。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室卿大夫,成王封蔑于单邑,其后以邑为氏。3、上郡单氏出自氐人。据《通鉴》所载,晋怀帝永嘉二年,氐酋单征降刘渊。4、清满洲八旗姓都善氏,敖拉氏后均改为单氏;达翰尔族敖沃勒、索多尔、克力彻尔等氏,汉姓为单;今蒙古、彝、满、保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臻。周成王少子,很得周成王宠信,但由于长幼有序,故其兄钊被立为太子,为加强王权统治,封臻为卿,赏赐单邑,为畿内侯,即京城附近之侯国,用以拱卫京师。其后有以国为氏者,一说其裔单襄公之后方有单姓,因襄公为春秋时人,年代较远,似难令人信服,

但因姬臻首封于单,故后世单姓大多尊其为单姓得姓始祖。

王氏家谱

前 言

悠悠岁月,几经沧桑。王氏家族从元末明初至今已历经数百年风雨春秋。

王氏家族,人材辈出。据咸丰汝州志、咸丰郏县志及名胜古迹、苍谷寺、三苏坟、王布政坟、石碑记载,王氏先祖几代在明朝中期也曾是影响一方的官员人士。先祖王尚絅位居浙江右布政使,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书法家。武进士薛应旗曰:苍谷文追秦汉、诗逼苏李。曾著有《苍谷集》十二卷问世。苏坟坟观石坊上的挽联是先祖亲笔书写,字体遒劲,正如他的性格一样刚正不阿。大殿厢侧王同(苍谷公长子)亲笔草书,字体龙飞凤舞。历代文人墨客到苏坟瞻仰无不对石坊挽联赞叹不已。

郏县城内解放前曾有72道石坊,王尚絅立的就有三座,解放后,72道坊被拆,1964年政治运动中,王氏家谱牌位及苍谷集木刻底版被人为焚烧。此次整理王氏家谱是第二次也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根据咸丰郏县志记载增补人物志、生卒年月,力图体现王氏家祖的全貌。由于先祖年代久远,有些内容无据可查,现代部分则力图详尽,但水平有限,故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敬请给予批评指正。

在整理过程中,曾得到家族几位老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几位老者及提供资料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缅怀先祖 激励后人

王来堂 王科委

王更生 王新国

共同整理

公元二00六年(丙戍)三月

王氏祖先为郏县立坊表

丹桂坊:举人王尚絅立。在西街。

进士坊:王尚絅立。

敕赠坊:王璇立。今废。

文衡坊:吏部王尚絅立。

天官坊司马坊:王尚絅立。在西街。

双桂坊:举人王同立。

大方伯:布政王尚絅立。在西街。

恩莱坊:布政(即布政使。明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撤销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主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为从二品官)王尚絅立。

郡伯大夫坊:王同立。

郏县寺观

苍谷寺:在县西塔亭保,唐建,王苍谷先生尝读其中,故名。

郏县选举

明:进士王尚絅:字锦夫。宏治壬戌科。官浙江右布政使。祀乡贤。

举人:王 琦:天顺已卯科。

王尚絅:宏治已卯科。

王 同:嘉靖壬午科。苍谷公长子。官随州知州。

贡生:王 璇:丁未贡。官陕西南郑县训导,升宜川县教谕。

王 翠:已酉贡。璇之弟。

王尚明:字愚夫。丁酉岁贡。

王 澈:拔贡。任直棣定州州同。

封赠 王 璇:以子尚絅贵,赠兵部主事。

议叙 王尚素:庠生。输粟赈荒,赐五品千户(元代卫所之官,掌兵部千人。明代仍之。)衔。

王尚节:庠生。输粟赈荒,赐八品服。

王尚简:庠生。输粟赈荒,赐八品服。

王尚义:庠生。输粟赈荒,赐义官。

捐职 王 府 (尚絅之子)任江苏无锡县县丞。

郏县人物志

儒林 王 璇:警哲有气概,年十四读易曰:(象含至理,太极圈可尽)。始学蔡沈(宋建阳人,少与朱熹游。隐居九峰,称九峰先生,著有节集传,洪范皇极内篇等书),又学朱子诗,八应举不弟。乃贡入成均(古代国家的大学)。尝上封事言:崇孔子黜佛教。复贡制(贡当推荐讲,礼射仪疏云:诸候三年以贡士於天子也。)清仕。宗伯沮(宗伯,官名。周制为六卿之一,掌邦礼。明清俗称礼部尚书为太宗伯,侍郎为宗伯或小宗伯。沮,作止或破坏讲。)其议遂以亲老乞教职。授南郑(今陕汉中)训导。即至舆诸生立课程,告之曰:今之举子(应考的读书人);业(研究学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王)之道。孔孟颜曾(指孔丘、孟轲、颜回、曾参,概指儒道)之微,濂洛关闽(自北宋至南宋理学分为四派,即濂溪湖南道县的周敦颐,洛阳的程颐、程灏,关中的张载和闽中的朱熹,亦称五子)之学,皆在是,苛徒为口耳焉,非所望於诸生也。考定冠射古礼(研究古之冠礼和射礼的书。古男子二十行冠礼。惟天子与诸侯十二易冠。射礼,古代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及大学中庸心法,著谦卦图赞,学者称为平山先生。教子尚絅成大儒。 王璇墓在县南六十里平山北麓。

王平山先生墓表:康海撰,王同正书。在平山。

青 山 玉 瘗

王尚絅:性颖悟,童日即有

志圣贤之学。登进士,官吏部郎中(吏部司级长官),持诠,以平允称。出为陕西参政(明代在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以分领各道。后仅作为兼衔。清初沿置,乾隆时废)至官即请归养。家居十九年,安贫乐道。读书苍谷山中。养粹学醇(粹,专一也,醇,通纯,本句意为:修养专一,学术纯正)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卒於官。薛应旗(约公元一五五O年前后在世。字仲常,武进人。嘉靖十四年进士,累迁南京考功郎中。忤严,贬为建通判。著述很多,有方山文录二十二卷行世)谓其右二程而左三苏;崇理学而鄙词翰。使假之以年,当必能继往圣而开来学。著有苍谷集十二卷。学者称为苍谷先生。孙夏峰(公元一五八四至一六七五,即孙奇峰,字启泰,又字钟元,直录容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康熙十四年,九十二岁。晚年移居苏门夏峰,著述很多,有岁寒居文集。世称夏峰先生)先生为其作传,载入洛学编。王苍谷先生墓在平山北麓,去平山墓里许。

文苑 王同:字一之,负奇气,承家学(具有特异的才能和气概,秉承家学传统),弱冠举於乡(古人二十而冠,弱冠指十九岁。举于乡即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晚就拣铨司(官署名。拣铨,也叫拣选。会试多次没有考中的举人,年令也大了,拣铨司负责为他们安排官职)。授海州知州。海地荒民流,极力抚字。疏通河道,振兴学校,以蠲税粮,折马价,并里分,力请於朝,具蒙俞允(天子之许可叫俞允)。擢都督府经历(督都府中掌出纳文牍之官),调随州,致仕归,屏事息虑,超然物外。著谦忍图说,永感类集、义方堂集,乐归园集,书法端庄道劲,动与古会,碑碣摩榻,艺林宝重焉。

孝友 王 和:庠生。苍谷先生子。母卒,庐墓。后苍谷卒子浙江布政司任,赙金四百两不受。后庐墓三年。祀乡贤。

隐逸 王尚明:岁贡生。以正学(指儒学的正宗。据苍谷 右二程而左三苏句,此处应指程朱理学)与兄苍谷相勉励。既入太学,卒业归,二十余年,县尹屡促之出,不答。构两得轩、危坐渊然(很深的样子),息神怡性(清除尘虑使心情舒畅),请求天下利弊,期於明体达用。邑候求见之,每不可得。惟尹公庭贤令,常一晤焉。

原氏家族番字,《文、林、振、宗、盛。治、国、秉、良、能。立、家、泽、永、作。隆、凤、伟、成、祥、宏、兴、继、祖、业。裕、修、嘉、景、广。德、兆、茂、忠、贵。锦、绣、延、续、长。

大连这边番文字的最大年龄是87岁。你们可根据这个年龄统一番子。姓这个原都是一家,有认识姓咱们原的通知一下。我的@@是627001203谢谢!有时间到大连来,这个番字是找风水先生给找的。希望原姓发扬光大。

留言人:原宽 Email:nalan7855@163com 时间:2006-9-24 22:06:24

主题:终于找到组织了

我祖籍山东掖县原家村``父亲是观字辈地``

留言人:原韬 Email:sdasyt@gmailcom 时间:2006-9-16 11:31:11

主题:谁有原氏宗谱发出来看看呀!

原氏宗谱发出来,考证一下,好好发扬原氏光大,为我们原氏流芳后世,建立完整的原氏宗谱,相信原氏宗亲也是非常壮大的,各位原氏后辈,加油呀!

留言人:原野 Email:yuanye1@msncom 时间:2006-9-7 16:29:36

主题:我在美国(Yelena Yuan Beermann)

我祖籍是河南新乡洪门原堤的,现定居在美国,天下原氏是一家!

留言人:原龙 Email: 时间:2006-9-5 0:16:27

主题:各位同宗兄弟大家好

各位同宗兄弟大家好,我来自重庆,祖籍河南温县北平皋村,那里全村大多数人都姓原,有千把人。村里建有祠堂和族谱,但我无缘得见。听我父辈讲,北平皋的原姓是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桐县槐荫树下迁至河南的。我父辈兄弟3人是解放大西南时来到四川的,现已在重庆、成都、泸州三地生根繁衍。关于原姓的起源还有一说,据说“原”姓源于“元”姓,系鲜卑人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后,孝文帝改革要求贵族姓汉姓着汉服,遂改姓“元”,后演变为“原”。原姓并非汉姓,老姓应为“拓跋”氏,系鲜卑皇族。

留言人:原博 Email: 时间:2006-8-22 7:26:47

主题:族谱。。。对哦怎么把这个给忘了??

哈哈有哪位元老级人物能把原氏族谱发出来啊????

疑??我自己是那一辈的啊??哈哈 不懂哦~~~~

回家问爸爸,得赶紧问 要不然过几天要去上大学了 哈哈~~~~~

留言人:原博 Email: 时间:2006-8-22 6:53:22

主题:山西运城原家堡

哈哈终于知道原姓的由来了

还是一个好古老的姓哦~~~~

哈哈 高兴~~~

留言人:原震 Email:yuanzh@hotmailcom 时间:2006-8-19 2:08:58

主题:向各位本家问好!我老家是山东莱州(掖县),家人都在青岛

我父亲说我们的祖先是住在蜀国(四川),洪武二年(AD1369) 因自然灾害,原中原华迁居鲁国,原华定居莱州。原林,你在青岛啊,能不能联系一下,yuanzh@hotmailcom

留言人:原土闰 Email: 时间:2006-8-19 0:34:01

主题:颂祖

源自西周,以国为姓博爱温县沁河两岸 大江南北 世界各地 列祖列宗 德配天地 祖宗恩泽润及子孙

留言人:原土闰 Email: 时间:2006-8-19 0:14:44

主题:河南省博爱原土闰

追根溯源 光宗耀祖

留言人:原土闰 Email: 时间:2006-8-19 0:01:18

主题:河南省博爱县原庄村

多年寻找终于清楚

留言人:原建军 Email: 时间:2006-8-1 18:43:38

主题:原氏起源

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原国朝代夏代~>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山西长治有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国初始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古称轵邑)。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原国人听到晋文公的话,于是就投降了。因为讲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国,这本已是一件值得惊诧的事情。然而,重耳讲诚信的收获,并不止于此次战役。随着他诚信美名的传播,国内百姓信服,诸侯纷纷依附,晋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县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写法。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原仲, <<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水经注》中说“辽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辽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可见当时的黄崖山是先轸的出生地。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周朝原氏 原庄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

宗法制度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其他众子或者封为诸侯或者封为卿大夫。诸侯君位也由嫡长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其他众子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有分出「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西周封建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封地和军力。天子的直辖地区叫做王畿,封地比诸侯们大得多,军队也比诸侯多得多,又拥有高级官吏的任命权,所以可以监视诸侯。以军力来说,天子有六军,公和侯各有三军,伯有二军,子和男各有一军。以土地来说,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留言人:原建军 Email: 时间:2006-8-1 18:40:12

主题:原氏起源

原氏起源于姬姓。后来先轸,赵盾的一个弟弟也都改姓过原。河西的秃发氏改姓为源。

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山西长治有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国初始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古称轵邑)。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原国人听到晋文公的话,于是就投降了。因为讲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国,这本已是一件值得惊诧的事情。然而,重耳讲诚信的收获,并不止于此次战役。随着他诚信美名的传播,国内百姓信服,诸侯纷纷依附,晋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县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写法。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原仲, <<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水经注》中说“辽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辽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可见当时的黄崖山是先轸的出生地。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留言人:原建军 Email: 时间:2006-7-30 23:12:59

主题:原性的来历

原姓的来历--终于弄清楚了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伯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以姬为姓。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它不同的写法。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原仲, <<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水经注》中说"辽河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辽河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可见当时的黄崖山也是原国后裔的聚居地。另,《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着《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周朝原氏原荘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周朝原氏 原荘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宗法制度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其它众子或者封为诸侯或者封为卿大夫。诸侯君位也由嫡长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其它众子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有分出「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西周封建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封地和军力。天子的直辖地区叫做王畿,封地比诸侯们大得多,军队也比诸侯多得多,又拥有高级官吏的任命权,所以可以监视诸侯。以军力来说,天子有六军,公和侯各有三军,伯有二军,子和男各有一军。以土地来说,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留言人:原效凯 Email: 时间:2006-7-15 14:59:52

主题:家住山西龙门

老家在山西龙门(现名河津市)北方平村,现河津龙门村、固镇村、北方平村有大量原姓后人,约2000人。听说老人说有一支迁到陕西,临行带走了家谱,因此从何处来就成谜了。

留言人:原汉 Email: 时间:2006-6-27 16:24:50

主题:祖籍山东威海

听我父亲说,胶东原氏是由云南而来,祖先为兄弟两个,原中原华。

按族谱宜所永宗来排列,我是永字辈的。

程氏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 ,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 ,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

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电子家谱是一种趋势,让传统家谱的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延续。一次录用,永久使用,百姓通谱网能帮到你!

高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百姓通谱帮助每个家谱拥有完整的电子家谱,再也不用担心家谱丢失损坏了。拉近了亲人的关系!

姓氏起源:

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以后并有部分人从台湾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台湾郭姓以台南最多,次为台北和嘉义。在台湾百家姓中名列第十四位。据史载,大陆郭姓迁居入台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福建和广东两地的郭姓后代,随大陆人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成行于台的,以后入台郭姓日渐增多,遂使郭姓在台世代相传。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利辛县阚疃搬迁村有哪些村

大桥村宋台庄自然村。利辛县阚疃搬迁村有大桥村宋台庄自然村,地势低洼,对外通行不便,当地村民申请了整体搬迁。利辛县,隶属于安徽省亳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