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国情怀的诗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5收藏

鲁迅家国情怀的诗句,第1张

1 鲁迅关于民族情怀的诗句

鲁迅关于民族情怀的诗句 1鲁迅曾说过一句关于民族的名言

这句话是: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的名言很多,至今仍不断被引用。下面列举一些: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4、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16、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7、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

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

来之脊梁。

21、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

了才快活的。

22、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

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23、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2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25、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

此,大抵!

26、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27、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28、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29、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30、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2关于鲁迅精神的诗句

1 一生的铿锵有力,全身的铮铮傲骨!黑瘦的身躯里是不屈不挠。他为我们民族灵魂而呐喊,他的存在让我们国人不再彷徨。他用一生的精力书写了两个大字:不朽!他就我们伟大民族的民族魂……

2 鲁迅是一个甘于清贫、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有气节的人。

3 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4 小时候的鲁迅就十分的要强,事事总想走在别人的前面。鲁迅成年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刚强,从他的文章中,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的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5 鲁迅的勤奋,我想不用我细说大家都是很明白的。在鲁迅的散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6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鲁迅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有 体现他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诗句

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比喻鲁迅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是“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望采纳

4关于鲁迅精神的诗句

1 一生的铿锵有力,全身的铮铮傲骨!黑瘦的身躯里是不屈不挠。

他为我们民族灵魂而呐喊,他的存在让我们国人不再彷徨。他用一生的精力书写了两个大字:不朽!他就我们伟大民族的民族魂……2 鲁迅是一个甘于清贫、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有气节的人。

3 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4 小时候的鲁迅就十分的要强,事事总想走在别人的前面。

鲁迅成年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刚强,从他的文章中,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的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5 鲁迅的勤奋,我想不用我细说大家都是很明白的。

在鲁迅的散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6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请问:鲁迅先生关于民族脊梁的那段原话是什么

这段话源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具体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扩展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中国的脊梁”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

也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

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6鲁迅先生对自己民族的人和敌人的名人名言

广的废物弓甘牛来形容决不屈服的敌人,如牛的人愿意低头群众横眉,如眩光,表示反感和蔑视冷冷落治疗很多人指指点点,原来的指责语言韩家宇传“成千上万的人称为”敌人指责比喻弓,弓,听话的样子要做到褥子,孩子牛,春秋的精工玩他的儿子,并把牛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后面的儿子不小心掉下,精工齿的挂倍(她)因此,鲍鱼大师说:“你忘了你的牛和折叠它的牙齿几乎?”说精工“黄牛”这个比喻群众的牛这是一首诗,鲁迅的“自嘲”这首诗是:树冠愿望,希望别的交付,也不敢站起来,以满足在破帽盖在市中心颜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俯首甘为孺子牛藏在一个小建筑成一个统一的,管他的夏季和冬季和春季和秋季千夫所指,指指点点,指指点点,这是人民的敌人。

1读书与生活有关的诗句

读 书 名 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2读书与生活有关的诗句

读 书 名 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3有关读书的诗句或格言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诗:“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宋应星《怜愚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清〕潘际云《厂桥》:“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裴说《句》:“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唐〕许浑《寄殷尧藩》:“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唐〕杜荀鹤《书斋即事》:“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明〕杨循吉《题书橱》:“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清〕刘岩《杂诗》:“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清〕汪莹《示儿》:“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清〕袁枚《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唐〕薛令之《草堂吟》:“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唐〕姚合《别贾岛》:“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宋〕王安石《寄吴冲卿》:“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宋〕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 〔宋〕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

〔明〕文徵明《饮子畏小楼》:“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

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清〕袁枚《遣怀杂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

〔清〕彭兆荪《读书》:“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

何以节宣之?。

4关于读书的诗句四句简单又好背

一、《清明》

作者: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二、《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三、《读书》

作者: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赏析: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四、《白鹿洞二首·其一》

作者: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诗句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启发后人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五、《劝学》

作者: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关于读书的诗句

古代名人的读书诗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

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流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人们,读书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下面是一组名人名言,请欣赏:●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论青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论说文集》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6关于生活的诗句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人生的愁恨。李煜处在人生的绝路上,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回顾着滔滔江水一般流逝的时光,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四十年的往事涌现在心头。小楼东风,春光又新,但可惜是最后的时日了;月色依旧,可惜已经不是旧时的家园。春花秋月触发着内心无限的愁恨和悲哀。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家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所作。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

陆游从小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他一生怀着一颗爱国赤心,日夜盼望着驱琢金统治者,收复失地。可是南宋王朝始终以苟且偏安为基本国策,以皇帝为首的整个统治集团久已安心于屈辱的生活,不想再图振作。陆游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底下,就使得他终生无法施展其怀抱,实现其理想。到了六十二岁闲居家乡时,回顾过去的壮志,看看当前的现实,不能不感触万千而见之于此诗。正因为这样,所以诗中一面追述他早岁的豪迈气概和人民抗金的英雄事迹;一面感叹自己报国的壮志为酬,朝中无人能象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为国出力,从而使诗中充满着苍凉沉郁的情调。

年代:唐

作者:李煜

题 :相见欢

内容: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秋夕①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②。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③。

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中“银烛”指白蜡烛。烛光清幽,陈设华美而气氛黯淡,衬托出宫女的孤寂。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可看出时已秋季,小扇已非驱热之物,但宫女仍然用它来扑打流萤,可见她是多么百无聊赖。夜深阶寒,夜凉如水,但被人遗忘的宫女仍然没有入睡,久久仰望空中闪烁的繁星。而她所看的只是牵牛、织女二星。

纳兰性德《虞美人》——

回廊一寸相思地,

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赏析: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7形容读书美好的诗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8、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1、富贵必从勤苦得,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1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8、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0、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3、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24、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2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6、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27、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华罗庚

28、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0、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2、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3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5、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8关于阅读的古诗词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1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9关于读书的古诗

1、清明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白话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2、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话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朝代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话翻译: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4、读书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白话翻译: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5、观书

作者于谦 朝代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白话翻译: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1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2爱国不是口号,而是神圣天职。

3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6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7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8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0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1我随时等待祖国的召唤。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3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1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17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18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19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2爱国如饥渴。

23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24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25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

26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

27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2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29祖国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

30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一、《凉州词》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点评: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二、《早发白帝城》年代:唐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点评: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三、《送元二使安西》年代:唐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点评: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点评: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五、《清明》年代:唐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点评: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六、《出塞》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点评: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七、《乌衣巷》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点评: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八、《凉州词》年代:唐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点评: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九、《夜上受降城闻笛》年代:唐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点评: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

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十、《金缕衣》年代:无 作者:无名氏

劝群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译文:不要爱惜荣华富贵,一定要爱惜少年时光。就像那盛开枝头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时,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点评: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

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

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诗人起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可见早期诗人重在言志。《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

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扬雄《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用“则”和“*”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在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诗人”和“辞人”是平等的。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至盛唐,“诗人”和“骚人”的称号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诗人

鲁迅家国情怀的诗句

1 鲁迅关于民族情怀的诗句 鲁迅关于民族情怀的诗句 1鲁迅曾说过一句关于民族的名言 这句话是:唯有民族魂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