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3收藏

刘姓的历史是怎么样的?,第1张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

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

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刘姓的历史名人有:

1、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称沛公。

2、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3、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

4、刘元梁:晋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为上卿,后被奸臣所害贬为右淮尉,精通诗词,颇有文采,诗作众多,后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残诗作有反昭新书等。

5、刘徽: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著有《九章算术》(九卷)、《海岛算经》等。

  据刘恒心先生的《古丰刘氏族谱》记载,在刘邦的故乡——江苏省丰县金刘砦,流传着一种这样的刘姓远古世系:远祖:黄帝、尧帝。黄帝→玄嚣→侨极→帝喾→帝尧→源明1源明,又作监明,号丹朱,帝尧之子,受封于刘,为刘姓第一世血缘大始祖。娶风氏、巫氏,生子一:永河。2永河,妣密氏,子二:济安、济乐。3济乐,妣甘氏、姚氏,子一:岁纪。4岁纪,妣藜氏、陆氏,子三:正成、正定、正坤。5正坤,妣妫氏,子一:长历。6长历,妣翟氏、有熊氏,子三:德仁、德尧、德科。7德尧,妣薛氏、姞氏,子二:仁宏、仁发。8仁宏,妣高阳氏、孟氏,子四:廷光、廷绅、廷珍(一作廷玖)、廷贵。9廷光,妣姒氏、雍氏,子一:爵南。10爵南,妣尚氏,子二:行矩、行清。11行矩,妣慕容氏、宴氏,子三:复盛、复旺、复松。12复旺,妣蒙氏、易氏,子四:茂光、茂清、茂华、茂文。13茂清,妣史皇氏、丁氏,子一:孔阳。14孔阳,妣巢氏,子三:日盛、日永、日贵。15日永,妣西梁氏,子二:得荣、得康(一作德荣、德康)。

  16得荣,妣逢氏,子一:聚义。17聚义,妣姞氏、姜氏,子三:刘累、刘宗、刘祖。18刘累,妣姞氏、姒氏,子九: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19昌益,字诚,讳云,又名旭,妣黄氏、张氏,子一:信盛(一说子二:歆、朋)。 20信盛,又名歆,字赐命,妣徐氏、张氏,子三:咏七、咏八、咏九(一说子二:杭、泳)。21咏八,字梅柱,商朝封为威烈侯,妣周氏,子一:相承(一作淋)。22相承,字虞,号玉拔,妣秦氏、农氏,子二:全福(岳)、全禄(麓)。23麓,妣罗氏,子二:美然、美熏。24美熏,字洪周,妣元氏、景氏,子四:钊胜、钊胎、钊宁、钊胴。25钊宁,字申,妣熊氏,子二:炳亮、炳宽。26炳宽,字茂高,妣吕氏(一作余氏),子二:文成、文盛。27文盛,字首山,妣贝氏,子一:锦遥。 28锦遥,字叨亮,妣曾氏,子三:升吉、升禧、升和。29升吉,字先江,妣程氏,子二:瑞明、端明。30瑞明,字坤成,妣程氏,子二:先柱、先扬、先辉(一作案喜、案临、案康)。31先柱,字案喜,妣陈氏,子三:源传、源佼、源福。

  32源传,字智和,又名浪,妣姒氏,子二:维益、维宗(一说三子:绘、缙、总)。33维益,字绘,妣姒氏,子二:新兴、新舆。34新兴,字元远,又作朋林,妣芋氏、休氏、屠氏,子六:观清、观唐、观树、观明、观朝、观榜(一说三子:建吕、建音、建副)。35建吕,字观榜,妣文氏,子二:文桢、文祥(一作宝招、宝待)。 36宝招,字文祯,妣谢氏、吕氏,子二:辰福、辰禄(一说四子:竹日皿、簋、管、符)。37辰禄,字符,妣詹氏、张氏,子三:任期、任玉、任授。38任玉,字九玲,妣张氏、姒氏,子二:添祯、添祥。39添祯,字道总,又名秉新,妣甘氏、魏氏,子六:树湖、树涟、树洤、树淮、树江、树鸿。40树鸿,妣卜氏、任氏,子二:登富、登贵。41登贵,妣吕氏,子二:俊通、俊达。42俊通,妣田、曹氏,子二:彦文、彦武。43彦武,妣巢氏,子:一标林。44标林,妣费氏,子三:德暗、德明、德胜。45德明,妣任氏、曾氏,子一:朝良。46朝良,妣张氏,子二:廷乐、廷声。47廷声,妣毛氏、董氏、张氏,子二:元振、元拔。48元振,妣古氏、风氏,子二:胜清、胜海。

  49胜海,妣杨氏,子三:试玉、试集、试茂。50试集,妣孙氏、姒氏,子一:长远。51长远,妣张氏,子三:华封、华泰、华寿。52华封,妣古氏、易氏、徐氏,子四:禄清、禄源、禄永、禄祥。53禄源,妣公孙氏,子三:星亮、星辉、星开。54星亮,妣任氏,子六:拱和、拱科、拱召、拱贵、拱盛、拱得。55拱召,妣杨氏,子五:报江、报联、报睦、报淮、报盛。56报联,妣吕氏,子一:杜伯。57杜伯,名致禄,是唐、杜二氏的始祖,妣西梁氏,子二:隰叔、温叔。58隰叔,妣逢氏、章氏,子四:士泷、士吉、士云、士和。59士云,妣孔氏、张氏,子七:仓棋、仓桔、仓模(士洪)、仓达、仓通、仓道、仓远。60仓模,妣田氏、邹氏,子十一:荣文、荣武、荣职、荣辰、荣康、荣秀、荣财、荣巨、荣信、荣吉、荣华(一说三子:大化、大爵、大禄)。61荣信,妣吴氏、易氏、谢氏,子六:封诰、封璋、封谨、封祥、封谅、封永。62封诰,即士谷,妣喻氏、钟氏,子四:大福、大禄、大祯、大祥。63大禄,即士会,尊号范武子,为范姓、刘姓共同祖先。妣周氏、潘氏、尤氏,子三:富仙、富仁、富任(即士燮、士鲂、士球)。

  64富仙,即士燮,号范文子,妣彭氏,子四:贵泷、贵文、贵凤、贵舞。65贵文,妣胡氏、欧阳氏,子六:得、开、玉、修、闰、斗。66得,妣纪氏、朱氏,子三:璋礼、璋秀、璋华。67璋秀,由秦移居江宁南门外长坑,妣洪氏、李氏、丁氏,子二:金盛、金葛。68金盛,妣谢氏、江氏,子四:榜勋、榜炤、榜杰、榜熙。69榜炤,妣郭氏、何氏,子三:显科、显和、显秋。70显科,妣苏氏、吉氏,子七:思万、思能、思安、思玉、思泷、思开、思茂。71思泷,妣段氏、杨氏、吉氏,子四:恩盛、恩春、恩柏、恩桢。72思盛,妣李氏、程氏、胡氏、梁氏,子二:荣、发。73荣,又名仁,号丰公,妣赵氏、梁氏,子一:煓。74煓,名昴,字执嘉,即刘邦之父太上皇,妣李氏,子四:伯、仲、邦、交。75刘邦,汉高祖。

  我掩龙刘氏远祖为:1邦公-(子八肥 盈 如 意 恒 友 恢 建 长)-2恒公-(启 吴 参 缉)4吴公-(襄 仁 献 典 立 辛)-5蘘公-(毋伤)-6毋伤公-(定国)-7定国公-(平 义 遂 年 迁 顺 就 方 欣 钦 国 发 央 舜)-8钦公-(忠 孝)-9孝公-(云 贡 历)-10贡公-(魁 盛)-11盛公-(炳 炜 炎)-12炜公-(昭 然)-13然公-(纪 熙)-14熙公-(河 岳 陵)-15陵公-(隆 福 汉)-16隆公-(松 献 泰)-17泰公-(宏 光)-18光公-(嵩 崇)-19崇公-(超 乾 封)-20乾公-(简 符 弟)-21符公-(元康 元业)-22元康公-(弘祖 弘圣)-23弘圣公-(淳 嘉 熙)-24淳公-(佑)-25佑公-(祥 福 祀)-26祥公-(邕)-27邕公-(权 楹)-28权公-(祖圣 祖哲)-29祖哲公-(立显 立平 立扬)-30立显公-(洪昭 洪明)-31洪公-(德范 君范 群范)-32群范公-(敦季 敦成 敦康)-33敦成公-(谕铭 谕钧)-34谕铭公-(后起 后伦 后仁 后孝)-35后起公(贤开 贤明 贤英 贤德 贤奉)-36贤明公-(孝俤 孝慈 孝忠)-37孝慈公-(义礼 义智)-38义礼公-(谨遵 谨适 谨道)-39谨遵公-(记敬 记诚)-40记敬公-(福海 福山 福岭 福河)-41福海公-(泽纪)-42泽记公-(延庆 延辉 延光 延明) -43延庆公-(传仁 传恩 传义 传德 传惠)-44传仁公-(运太)-45运太公-(继荣)-46继荣公-(昌意 昌俭)-47昌意公-(期明 期源 期盈 期勋)-48期明公-(家龙)-49家龙公-(修哲 修磊)-50修磊公-(延立 延居 延协)-51延立公-(献麟)-52献麟公-(安康 安道)-53安康公-(兴成)-54兴成公-(基建 延玉)-55基建公-(业立)-56业立公-(遵德 遵道)-57遵德公-(崇文)-58崇文公-(西伯字乾 西安字坤 西川字瀛)

  59西伯公字乾 掩龙刘氏始祖-(汉达字方卿 汉远 汉进 汉道)二弟 西安公字坤-(60汉杰 汉川)居徐州 坤公另一支现居安徽阜阳颍州区三合镇前后刘庙一带 三弟瀛公后裔现居河南霍邱一带西伯公-60汉达(安徽掩龙刘氏直系近祖 )汉远(山东枣庄侯孟刘氏直系近祖) 汉进 汉道 -60汉达字方卿-(合高 志高)61志高(倚兰 倚源 倚桂 倚节) -62倚兰-(国祥 国荣 国恩)-63国祥 -(子任 子重) -64子重-(汉儒 彦儒 圣儒 应儒) -65应儒 - (崇万 崇勋 三子早世 崇高)-66崇万-(坠甲 冠甲 三四五早世 合甲 犀甲)-67冠甲-瑞墀 瑞生-(思恭 思敬 思明 思忠) 瑞彩 瑞明-68瑞墀-(思恭过继)-69思恭(锡银)-70锡银(汝彬 汝振)-71汝振-(柏林名腾飞 柏海名朦飞)-72腾飞 朦飞

  掩龙刘氏祖谱从邦公已传至76世

刘开七公,字必高,号三郎,谥仁创。

刘氏由闽入粤开基祖。

官授潮州都统制(潮州总镇),夫人龚氏、黄氏,生一子:广传。

南宋时人,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任职于粤,眷属从福建迁广东潮州、嘉应州立业。

后率兵在兴宁平黄彦章之乱,不幸卒于行营,子孙将其葬在广东嘉应州兴宁县北厢(即今兴宁岗背镇)高车头黄峰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

祖坟案外乾峰独秀,岗背河水长流,雄伟壮观,八百余年,实为得之不易的吉穴佳陵。

在距祖坟五里许建状元及第刘氏总祠一座,是为纪念入粤始祖开七公而兴建,位于兴宁市岗背镇榕树村,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三堂二十四条柱,二横一围五十六间,大门口有宽敞场地,下有半月形大池塘一口,该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岁(公元1700年),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子时修建,于公元1983年重修祠墓,祖祠寅山申向,为金蟹游江形,每年逢正月十九日在总祠祭祖,正月二十日为始祖扫墓,永为定祀。

其一:

刘姓始于尧九郎,族修祖墓志轩昂。

开发中外四方地,七公育男系广传。

祖德蕃衍孙十四,墓映群峰水绕堂。

长颂象形穴结鼻,青松翠柏万古芳。

其二:

有根开七数无穷,世世荣昌仰太宗。

远溯有德彭城郡,近看无功碳子冲。

象行宫中田步稳,马饮龙川铁蹄雄。

羊母乳丰哺千代,滴水思源天下同。

刘开七公之子刘广传公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名弁,字清淑,生於南宋嘉定年间,仁宗延佑年间27岁登进士第,官授江西瑞金知县(一说赣州太守),因筑城建学、平洞寇有功,擢迁为秩(即朝官)奉议郎(即元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的议郎官,正四品)。

在任期间,勤政爱民,筑城建学,平洞寇,政绩卓著,被加任终奉郎的官衔。

广传公出生在福建宁化县,卒于京职。

墓葬于江西瑞金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

刘龙(广传的爷爷)因儿子刘开七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到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及程乡开基立业。

刘广传娶妻马氏、杨氏,生十四大房:长房巨源、二房巨湶、三房巨汌、四房巨渊、五房巨海、六房巨浪、七房巨波、八房巨涟、九房巨江、十房巨淮、十一房巨河、十二房巨汉、十三房巨浩、十四房巨深(人称一脉宏开十四房,也叫二七男儿)。

原合葬于江西瑞金三角塘,龙形眼睛穴。

后经兴宁、五华、梅州市梅县区、龙川等区县子孙商议将马氏金骸移葬於龙川潭文约乾头村田垅里虾蟆落井形。

壬山兼亥分金。

2003年 12月重修马夫人墓举行隆重的竣工庆典仪式,议定每年二月十二日合族祭拜。

裔孙为纪念广传公,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刘氏总祠背后,建一座广传公纪念墓,正月十九、廿日一并祭拜。

广传公生十四子(马氏生九子,杨氏生五子),即十四大房。

此代人丁兴旺,支派益繁。

刘开七公一十四个孙

广传长子巨源,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东济南中宪大夫,追赠参三郎,生子八。

广传 次子巨湶,官授湖南宝庆府府尹,享寿八十二岁。

生子八 。

广传三子巨汌,官授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令,生子二。

广传四子巨渊,官授宁波府副总府,生子八。

广传五子巨海,官授云南都转运使、刺史。

生子九。

广传六子巨浪,登进士第,官授云南云阳县。

生子七。

广传七子巨波,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左堂,四川学政,享年八十四岁。

生子四。

广传八子巨涟,官授山东泰安、安徽安庆府尹。

享年九十五岁。

生子八。

广传九子巨江,官授广西太平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封为三海关大将军。

享年九十八岁,生子七。

广传十子巨淮,官授湖南安庆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调任河南府。

享年七十岁,生子五。

广传十一子巨河,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学士,官授湖南安庆府尹、山西提学使,后调任河南归德府尹、山西代州府道,享年九十三岁。

生子六。

广传十二子刘巨汉,官授司马,赠中宪大夫,享年八十四岁。

生子四。

广传十三子巨浩,官授贵州省提督刑按察使。

生子五。

广传十四子巨深,军功起家,累官至提领锦衣亲军指挥使司、京师九门提督,即京都指挥使、京府大提督,享年八十岁。

生子二。

由上可知,开七公的十四个孙个个显贵,无一白生。

刘开七公八十三个曾孙

长房巨源长子大万,官授福建长汀州府尹。

生子四。

长房巨源二子福二郎,官授千总。

生子三。

长房巨源三子俊三郎,生子五。

长房巨源四子宗远,生子三。

长房巨源五子明远,生子四。

长房巨源六子仲六郎,生子未详,迁惠东、惠州西门外、博罗、紫金及黄河流域。

长房巨源七子暂九郎,生子二。

长房巨源八子三十三郎,迁居河源、潮安及湖南等地,生子未详。

二房巨湶长子元浩,生子六。

二房巨湶次子乾正,生子六。

二房巨湶三子法缘,生子六。

二房巨湶四子千四郎,生子五。

二房巨湶五子万五郎,生子四。

二房巨湶六子满江,生子五。

二房巨湶七子法宣,明代处士。

生子五。

二房巨湶八子念九郎,生四子。

三房巨汌长子致中,生子四。

三房巨汌次子致和,官授循州知县。

生子三。

四房巨渊长子滤,官授宁波府副总府。

生子六。

四房巨渊次子致明,生子五。

四房巨渊三子清,生子七。

四房巨渊四子致高,官授琼州府儒学正堂。

生子一。

四房巨渊五子澄,生子二。

四房巨渊六子致祥,生子三。

四房巨渊七子沧,官授翰林院调任于陕西提督学院。

子未详。

四房巨渊八子深,后裔分居南雄、始兴、普宁、海丰等地。

五房巨海长子贵初,官授山西太原府尹,生子四。

五房巨海次子贵宁,官授云南省元江州新平县令。

后裔分居长乐七都、曲江黄渡湖、增城区石车白石、乐昌宝昌、仁化、海丰、云浮、潮安区等地。

五房巨海三子贵宗,生子二。

后裔分居南江头东堡、新会区、长乐、河源、南海区、清远岗头、中山、大埔等地。

五房巨海四子贵祖,官授云南镇源州知府。

后裔分居长乐、龙川、从化区、番禺区、东莞、增城区等地。

四品

五房巨海五子贵科,后裔分居清远、连山、阳山、长乐、雷州、博罗、阳江、陆丰、番禺区、肇庆、海丰等地。

五房巨海六子贵魁,官授广西桂林府总镇。

后裔分居东莞常平、顺德等地。

五房巨海七子贵林,后裔分居东莞、肇庆、阳江、龙川等地。

五房巨海八子贵诚,生子二。

五房巨海九子贵祥,生一子。

六房巨浪长子高千,生子二。

六房巨浪次子成宗,生子一。

六房巨浪三子铁三郎,后裔分居五华、龙川、曲江区、河源、四川保宁等地。

六房巨浪四子六十六郎,生子二。

六房巨浪五子仕七郎,官授江西定南县正堂。

生子三。

六房巨浪六子仕八郎,生子一。

六房巨浪七子仕九郎,生子二。

七房巨波长子登科,官授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令。

生子二。

七房巨波次子登榜,官授江西会昌龙泉(今遂州)知县。

生子七。

七房巨波三子登国,进士,官授四川重庆知府,荣禄大夫。

生子二。

七房巨波四子登堂,生子一。

八房巨涟长子君琳,后裔分居兴宁、海丰、陆丰、丰顺、五华、曲江区、四川、江西等地。

八房巨涟次子君玹,生子二。

八房巨涟三子君智,封帅队将军驰马游庄,官授镇国大将军。

生子一。

八房巨涟四子君达,生子五。

八房巨涟五子十三郎,生子一。

八房巨涟六子君淑,生子一。

八房巨涟七子八十四郎,生子一。

八房巨涟八子九十九郎,官授兴宁县儒学正堂。

生五子。

九房巨江长子城清,后裔分支七,分居和平、长乐、进贤、兴国、长宁(今寻乌)、赣州、大余、万载等地。

九房巨江次子城河,生子二。

九房巨江三子城海,生子一。

九房巨江四子城沆,官授廉州儒学正堂。

立基于廉江。

九房巨江五子城汉,生子四。

九房巨江六子城涌,生子五。

九房巨江七子城池,官授河南怀庆府副总。

生子四。

十房巨淮长子万渊,生子四。

十房巨淮次子万习,官授山西提督学政。

生子一。

十房巨淮三子万忠,官授高州府茂名县儒学。

后裔分居新义、广宁、江西遂川、兴国等地。

十房巨淮四子万宗,后裔分居电白、化州、江西石城等地。

十房巨淮五子万江,官授琼州府文昌县城守营。

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长子时泰,官授朝内大司马。

生子二。

十一房巨河次子时际,官授南京承宣使,布政司。

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三子时通,进士及第,官授朝阳县令。

生二子。

十一房巨河四子时贵,进士及第,官授永昌府尹。

后升兵部员外郎。

生子二。

十一房巨河五子时吉,官授潮阳指挥使。

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六子时祥,官授江西广信副总、知府事陆兵部员外,后裔分居龙南、定南、宜春、丰宜、平远等地。

十二房巨汉长子念一郎,官授肇庆、武昌府尹,生子三。

十二房巨汉次子念二郎,生子二。

十二房巨汉三子念三郎,官授肇庆府阳春县令。

生子三。

十二房巨汉四子念四郎,官授肇庆府阳春知县,生子二。

十三房巨浩长子清,后裔分居吉安、兴国、安福 、梧城、蕉岭、梅县区等地。

十三房巨浩次子昌,钦点翰林院大学士。

生子二。

十三房巨浩三子利,官授云南都司转运使。

生子一。

十三房巨浩四子衍,官授广西平乐知府。

生子未详。

十三房五子潜,官授郁林(今贵县)知府。

后裔分居兴国等地。

十四房长子汤,官授天津卫总兵、陲三边总制。

生子二。

十四房次子浪,官授朝内一品荣封三代。

生子一。

83个曾孙中37个显贵,最高者一品官衔(曾孙辈中,惟二房无贵)。

子孙寿命也长,有记载的孙和孙辈,享寿八九十岁者甚多,在那个时代,生活医疗条件是很差的,一个家族有那么多高寿之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曾孙以下的嗣孙,由于到外地已经另立基居住,不断增加了新的阴阳二宅福荫,但开七公风水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开七公的十四个孙,遵照“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的祖训,四海为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清以后,开七公后裔遍布祖国各地。

仅居住在广东省兴宁县的开七公后裔(长房嗣孙为主),已上族簿男丁数达161551名。

据此推断,开七公的后代总人丁数应有数百万之众。

开七公的生平,虽然没有精确的文字记载,但依史推断,应是生活在宋末元初时代的人。

据清文华殿大学士刘墉(开七公第十六世孙)考证,广传公中进士的时间应该是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

由此推断,此坟当是元初之坟。

开七公的历代嗣孙,没有忘记祖训,开七公的历代后裔,发奋图强,勇挑重担。

军机大臣刘统勋、江西状元刘统升、清文华殿大学士刘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等都是开七公的嗣孙。

在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的近代,开七公的嗣孙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如刘子超、、刘光夏、刘永福、刘湘、刘文辉,,一大批开七公的嗣孙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无愧于列祖列宗!

开七公一子承宗,由于所葬之地龙真穴的,理气符合杨公风水术之理法,做法合法度。

葬后发丁迅速,富贵绵长。

在分布与其他地区的刘氏祖坟(如福建宁化、江西瑞金、宁都等客家刘氏祖坟)以及刘氏宗祠风水的共同作用下,600多年历史,繁衍成数百万男丁之众,而且房房兴盛,代代富贵,丁、财、贵、寿俱备,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风水的力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2005年8 月)

西汉刘姓诸侯国(东汉末年刘姓诸侯)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并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对于东汉末年的诸侯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汉室后裔,或者可以说是刘姓诸侯,比如刘备、刘表、刘焉、刘璋等。二是非汉室后裔,比如曹操、袁绍、袁术、吕布、马超、韩遂、张绣、公孙瓒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汉室衰微,但是,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西汉初期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他们各据一方,成为各地的世家大族。既然如此,在东汉末年,理应有更多的汉室后裔崛起。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刘备、刘表、刘璋,东汉末年还出现了哪些刘姓诸侯?

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192年),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刘岱的伯父刘宠曾经担任过东汉的太尉,在汉末三国时期,太尉是三公之一,地位十分显赫。在此基础上,刘岱本人则在汉朝历任侍中、兖州刺史。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了讨伐董卓的旗号,其中就包含了兖州刺史刘岱。

在此之后,刘岱又与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自己的家眷居住在刘岱的居所,公孙瓒也派部下的从事范方率军协助刘岱。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亲自率军迎战,结果兵败被杀。值得注意的是,在兖州牧刘岱战死沙场之后,他的手下鲍信等人迎接曹操入主兖州。对于曹操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终于获得了立足之地,拥有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地盘。

扬州牧:刘繇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刘繇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因此,在笔者看来,扬州牧刘繇和兖州刺史刘岱,是堂兄弟的关系。如果两人都能在东汉末年发展壮大的话,无疑会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刘繇和刘岱都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早早出局。

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在担任县令时,刘繇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也即此人正直不阿。后来,刘繇被东汉朝廷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成为扬州刺史后,刘繇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还是败归丹徒。

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扬州牧刘繇兵败,才为袁术、孙策的登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刘繇一直占据扬州的话,袁术和孙策自然没有立足之地了。此后,扬州牧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年四十二。而扬州牧刘繇的病逝,促使扬州先后被袁术、孙策、孙权占据。对于东吴来说,扬州可以说是自己的核心区域了。

幽州牧:刘虞

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汉室宗亲,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作为汉室后裔,刘虞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国相、宗正等职,尤其是在治理幽州期间,刘虞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乃至于百姓之中获得了较高的名望。中平五年(188年),刘虞出任幽州牧。累加至大司马,封襄贲侯。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的地位甚至在大将军之上,也即从官职上来看,幽州牧刘虞因为被加封为大司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

当然,因为镇守幽州,刘虞自然无法到东汉朝廷赴任。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乌桓等势力时,幽州牧刘虞主张采取怀柔的手段,可是,他的手下公孙瓒却比较强硬,这让二者产生了矛盾。在交战的过程中,公孙瓒击败了幽州牧刘虞,并杀害了这位刘姓诸侯。在除掉刘虞之后,公孙瓒夺取幽州,并和冀州牧袁绍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曹操部将:刘岱

对于曹操来说,拥有一位名为刘岱的手下,这和兖州刺史刘岱重名。对于曹操部将刘岱来说,生卒年不详,字公山,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曹操为司空时,刘岱为司空长史。从出生地上来看,刘岱很可能也是汉室后裔,只是和刘备一样,出身之后已经是家道中落了。因此,刘岱选择跟随曹操,而不是自己起兵割据一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曹操派遣刘岱与王忠一起前往袭击徐州的刘备,但被击败。

刘晔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对于刘晔来说,也是汉室后裔。不过,和刘备、刘表、刘焉、刘璋等人不同,刘晔选择辅佐曹操。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魏文帝曹丕时代担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刘晔职务不高,却长期是曹操、曹丕的心腹谋士之一。

太和元年(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刘晔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刘晔再任太中大夫,不久之后病逝,谥景侯。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无疑可以笼络各地的汉室后裔,以此增强自己的实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刘备虽然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却因为实力相对较弱等原因,没能获得多少汉室后裔的支持。

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陈矫(?-237年7月11日),字季弼,广陵郡东阳县(今安徽天长西北)人。

三国时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母族而改姓陈。

刘矫早年避乱江东,后广陵太守陈登请为功曹。曹操辟为丞相掾属,迁任相县令,转任征南长史。又为彭城、乐陵太守,迁任魏郡西部都尉。曹操西征马超,拜丞相长史,转西曹属、尚书。曹丕称帝,领吏部事,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

明帝继位后,进爵东乡侯,后转侍中,加光禄大夫,又拜司徒。景初元年(237年),陈矫去世,谥贞侯。

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刘姓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