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避讳?具体方法有哪几种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的名讳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换,或是刻意将该字缺笔,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讳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则可能触犯大不敬之罪。陆容《菽园杂记》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吴中为甚”。这种要求也曾经适用于汉字文化圈临近国家,例如日本、朝鲜半岛。
避讳始于周朝,《左传》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但当时同音或近音的字不用回避。名讳两字中,只有一个字相同,也不用回避。到了汉朝,这种要求变得非常严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回避当朝天子甚至皇帝祖先的名字。
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退休浙江布政使彭家屏在族谱《大彭统记》刊登河南生员段昌绪家存吴三桂文告时,乾隆帝之名讳弘历不缺笔,成为彭家屏自杀及段昌绪斩首罪名之一。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江西书生王锡侯在他删康熙字典写的字典《字贯》凡例写入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之名讳(玄烨、胤禛、弘历),没有缺笔避讳,也有批评康熙字典“然而穿贯之难”的内容,被认为非常不敬,而被依大逆律定罪处斩。
到了唐朝,有一个字相同也必须回避了,当时著名诗人李贺就是因为其父名“晋肃”,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致使终身不得志,韩愈为此事非常生气,为之作《讳辩》驳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
回避君主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国讳。一般适用于过去七世代以内。
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叫做避家讳。
回避圣人的名字,叫做避圣人讳,例如邱姓就因避讳孔子的名字“丘”而产生。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时,“仪”曾经是避讳字。清朝灭亡后,中国不再避国讳。现在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避讳习俗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作为名字。由于避讳的影响,现在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敬,所以会特别注意亲属称谓。
相反地,欧美文化中许多父子,甚至好几代都同名同姓,代表纪念。而日本也常会用与长辈名字中的字以取名,为示缅怀先人之意。如江户时代幕府将军名中多有“家”字。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属犯罪。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日臻严密,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如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对表对父、祖之孝心。《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玄一日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由于在言谈中容易触犯别人的家讳,很多人都很重视谱学研究,以免言语不慎触怒他人。
在南北朝时,士大夫都以善避私讳为荣。南朝刘宋太保王弘,精通谱学,能“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当时竟被传为美谈。在唐朝,避讳成为政府颁布的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断送仕途。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当时人认为他不能中进士,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恶讳(表示深恶痛绝的避讳)也首先在唐朝兴起。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憎恶安禄山之名,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广东宝安县也被改为东莞县。宋代是避讳最严的一个朝代,庙讳就达到50个字,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宋孝宗时,应避讳的文字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至于因避讳不敢做某事、担任某官的更是常有。宋司马光被遣出使辽国,但因辽主名耶律德光,司马光只好以同名难避而辞退了这一差使。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几乎没有避讳制度了,大臣上书也敢直呼皇帝的大名。清朝统治者嫉恨中原人民视其为外族,除皇帝名之外,胡、夷、虏、狄等字都在避讳之列。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子王锡候在《字贯》中触犯了康熙、乾隆帝名讳,满门抄斩,令天下士子心惊胆颤。避讳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彻底废除。
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产生许多讹误。但如果能掌握它,却可以用来审定古书及文物的时代和识别其真伪,因为造假者图一时之快往往很少顾及避讳问题,前代避了后代的讳,或该避的讳没有避,都可以成为确定其伪品的依据。
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主要方式有三:
一、改字
1回避君王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国讳。一般适用於过去七世代以内。
避汉文帝刘恒音讳,「姮娥」改嫦娥。
2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叫做避家讳。
苏东坡(苏轼)祖父名「序」,所以写书时不用序,改用「跋」。
3回避圣人的名字,叫做避圣人讳。
孔子之名「丘」曾经是金朝的圣人讳,所以丘姓的一部分改为「邱姓」。
二、缺笔
即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清代康熙帝之名「玄烨」,因缺笔的关系,所以字的笔划不写完。
三、空字
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例如「观世音」被称为「观音」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除国讳之外,民间因信仰、迷信等因由,更对甚多日常用词作出避讳,变成一些其他人难以理解的用语,其中突出例子如下:
中国广东、香港“空屋”:原意为空置的房子,但因“空”与“凶”(即不幸)的读音相似,而改用“凶”之反义词“吉”,因此人们习惯以“吉屋”代替形容空置的房子。
“通书”:原为一本书籍名字,但因“书”与“输”(即失败)的读音相似,而改用“输”之反义词“胜”,因此人们习惯以“通胜”代替指通书。
“伯母”:原为年长女性的尊称,但因与“百无”(即什么东西都没有)的读音相似,而改用“无”之反义词“有”,因此伯母(尤其操粤语人士)叫伯友。
“肝”脏:五脏名称,但因“肝”与“干”(即枯竭)同音,而改叫“膶”(取湿润之音意),因此(尤其操粤语人士)牛肝叫“牛膶”。
同理,“舌头”的“舌”,粤语“舌”与“蚀”(即亏蚀)同音,而改叫“脷”(取盈利之音意),因此(也是操粤语人士)猪舌叫“猪脷”。
日本由于“四”与“死”同音(同样读“し”,人们以代表“四”的固有词“よ”(汉字写成“与”)代替“四”字,如重箱的“四の重”改为“与の重”,本膳料理的四の膳改为与の膳。
台湾在台湾,“四”与“死”亦是音近。故常避“四”字。如餐厅、饭店常言“‘三加一’位客人”。
避讳是一种礼节,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表面意思就是避开忌讳的事物,中国古人的讳有很多,如名讳,就是表示对某人尊重,说话需要避开别人名字里的字眼,这点在长辈面前尤其为重,当然皇帝的名讳更甚。还有就是风水忌讳,一般人都不愿意说死、亡、鬼等等,所以说话也需要避开。当然还有男女之间,男女随便相处也是十分忌讳的,所以避开忌讳的事就是避讳。
也是一种忌讳,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避讳的对象
1、讳长官
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2、避圣贤
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避讳
取名的禁忌与规矩
取名的禁忌与规矩,我们的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名字的好坏对未来的人生影响很大,因此往往生活中起个名字也是费尽周折,以下分享取名的禁忌与规矩。
取名的禁忌与规矩1给孩子取名的讲究
名字最好不要“烂大街”
现在网络发达了,人们经常会在网上看一些热门的电视剧,会根据里面的人物给孩子取名,简单又好听,还不用下功夫去想去搜寻。但这可能导致孩子名字的重复率太高。现在这个现象最严重,比如叫“萱”“轩”“熙”等,以前的人要是这么叫的话,听起来还是挺有文艺范儿的,现在多了就觉得难受了。
名字不要太复杂,笔画不要过多
总有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取个复杂一点的名字,会显得有内涵一点。殊不知当宝宝开始学写自己的名字之后,他分分钟会边写边哭,为什么妈妈要给自己取个笔画那么多的名字。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当你家宝宝还在很认真一笔一划写完那自己的名字后,说不定别人选择题都做了一半了。
不要取生冷字
人们在使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但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姓名字体不要单调重复
有些人命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三个名字即是此例。这种命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 的微乎其微。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给孩子取名该避讳什么
名字不能起的过大
孩子的名字起的过大,听上去并不是那么好,而且老人有一个说法,要是孩子的名字起的太大的话,会压的孩子抬不起头。过大的名字也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避免与宝宝的命理喜用相悖
符合命理喜忌是取名的根本。从命理角度讲,人的八字和姓名好比人的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强弱旺衰,与精神的好坏息息相关,精神旺则身厚,精神薄则身弱。给宝宝取名,首先要看他的生辰八字,分析八字强弱、命理喜忌,再根据命理特征来进行取名,这样就可以避免宝宝的名字与个人命理喜用相悖的情况发生。
避开讳字讳名
中国传统的“避讳用字”主要分为了以下四大类:宪讳、国讳、家讳、圣贤讳。这里讲的“讳字”、“讳名”,指的是在给家里的宝宝取名时要避讳家族里先辈的名字。汉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号。这是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祖先的不敬。
忌读不雅的谐音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读起来会与另外一些不雅的词句声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嘲弄和谐谑,成为人们开玩笑的谈资。这种语词可分为两类:一是生活中某些熟语,一是贬义词。例如:宫岸菊(公安局)、蔡道(菜刀)、卢辉(炉灰)、何商(和尚)、陶华韵(桃花运)、李宗同(李总统)、汤虬(糖球)、包敏华(苞米花)等。
取名的`禁忌与规矩2一、用字要符合宝宝的性别
不同性别的宝宝起名所用到的字是不同的,名字中要凸显符合性别的气质。例如男宝宝的名字适合用阳、勇、刚之类体现男子阳刚气质的字,或者使用博、渊、瀚等字。女宝宝的名字适合用嫣、秀、艳等字形容容貌秀美,或者用雅、琴、慧等字形容品性优雅。
二、用褒义词的谐音起名
名字的寓意指的是名字抛开字面意思后的额外含义,名字的寓意通常用来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可以选用一些适合宝宝的褒义词谐音起名,意思是名字的读音与褒义词相同,但字形不同。谐音的起名方法能够赋予名字简单浅显的名字寓意,让他人一眼明了。但要注意选择适合宝宝性别的褒义词,称赞男子的词给男宝宝起名,称赞女子的词给女宝宝起名。
三、名字读音好听顺口
音律指的是平仄声,也就是拼音音调的第一声到第四声。现第一第二声统称为平声,第三第四声统称为仄声。给宝宝起名字时音律应该包括平声和仄声,这样的名字读起来音调起伏,掷地有声。
1:避免姓和名声母,韵母相同,如:“王文华”。2:避免姓名的字音与不雅之词谐音,否则就天使自带一个不雅的绰号,如:韩渊,不仅顺读无不雅之谐音,反过来读也不能有不雅的谐音。3:避免姓名的四声相同,如梅华阳,名字读音也要讲究阴阳顿挫,才朗朗上口。
取名的禁忌与规矩3旧时取名要综合喻梦兆、论排行、明辈分、避尊讳等要求,还要注意给孩子取名太好、太高会折福减寿等因素。多数地方是孩子生下来就取名,有的在诞生礼仪式上取名,要用红纸端端正正写好,连同生辰八字一起贴在香火壁上,横眉写上“命名大吉”,四个角上书写“长命富贵”。一般在婴儿出生后三天给孩子取名。
名有小名大名之分。小名又名乳名,是爷爷奶奶或父母所取。用小名的范围主要是在孩子小时候或家庭之中,让家长和兄姐以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长辈称呼。孩子长大了,就要用大名,大名也即正名、学名,在学校乃至以后走上社会称呼的名字。人长大后再喊小名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会引起反感。
而派名排行必须经过家族长辈认可和同意,非常规范,论资排辈一点也不可马虎,家谱上既要派名,也须排行,乳名也必须记载,这是规矩。
综观当代取名,个性色彩增强,更加注意名字的表意性和意义美,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取单名的增多使重名率增高,多者上千。不仅在叫法上不便区分,而且会造成诸如误认的病故、结婚,误取药品,甚至会出现被误认为犯罪嫌疑人遭到拘捕,因同名同姓而引起的经济纠纷更屡见不鲜。
女性取名用字过于单调而比男性重名者多。由于人名性别差异逐步缩小并趋于中性化,会导致虽知其名却难知其性。
取名用罕见字给交际带来不便。人名用生僻字很容易被人叫错,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而且生僻字在电脑中打不出来,会带来很多麻烦。因此,给孩子取名时,应忌用罕见字。
取洋名使名字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取名法不能显示取名人的现代化、国际化或前卫意识,也不是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这种取名法不宜提倡。
现在的农村,有很多不再按照家谱起名字,这样会不会乱了辈分?家谱不再使用的原因有很多。当四个旧时代被打破,许多家谱被烧毁。后来,由于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村民定居在城市。对于农村家乡的家谱来说,不可能继续命名,有些人在注册时会有一个大名和一个小名供日常使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昵称与家谱有关。有些人不喊他们的昵称,但他们被称为。说到他们身份证的名字,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
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很多人看到一些“赖”的名字,“丑”的名字,也被称为廉价的名字,很容易喂养,一些非常不愉快的名字也层出不穷,这在许多地区的农村地区很常见。作者的一个叔叔,他的昵称是勾当,称他大名或不是一个昵称,这是很容易使用,因为从小。事实上,他从小就习惯的名字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名字也是一个代码,它区别于我们,在过去,一个家族的家谱是严格按照上述顺序命名的。在过去,一些老年人和他们的姓氏会有相同的词,也被称为某一代人。我们不需要看别人,但我们可以清楚地区分这一代人和这一代人的名字。
在过去,当一个家族命名时,不仅有不同的世代,而且对名字中的一些单词也有很多禁忌。例如,一些家长使用了这个词。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无论这个词有多好,他们自己都无法使用。这也是一种对长辈的尊重,是一种不同于身份的礼仪。这种命名方法在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大家庭、家谱已经延续了多年,对名字有很多要求和讲究。这也是区分世代的最简单方法。首先,它很容易区分几代人,对整个家庭的凝聚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农村地区的家庭仍然使用这种方法,但许多家庭不再根据谱系选择名字。
如果我们不根据家谱选择名字,很难看出是否会有混乱的世代。虽然我们不再根据家谱选择名字,但不仅仅是名字决定了一代人。这更多的是关于我们的口头传统。我们家的父母从小就开始灌输我们的代沟和与家庭的关系。这一代人很难被打乱。当然,有些人在城市定居,这很容易理解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不清楚这一代人。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汉宣帝名刘询,故荀子在汉代成为“孙卿”。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如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如《宋书·谢弘微传》:“从叔山多,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于世。”内讳也就是“妇讳”,《礼记·曲礼上》载:“妇讳不出门。”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宋人郑诚非常敬仰诗圣孟浩然,有一次他经过郢州浩然亭时,感慨地说:“对贤者怎么能够直呼其名呢?”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
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官僚自恃权势,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这些旧时官员,他们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级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专制帝王及上级讳名讳耻。另一方面,对其下属、对百姓,他们又改换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气凌人,让人为他避讳。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家谱记载着 家族的来源和历史迁徙 轨迹,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于国家历史上也是重要的 学术研究资料 。
家谱在历史上的传承经历过许多变故,这也导致家谱至今仍有许多不完善,因此家谱中有些 禁忌 需要我们来注意。
01
寻根信息
一、字辈寻根
对于 迁出信息时间较短 的家族,靠字辈寻根的方式可能还有效果,但时间久远的家族,依靠字辈寻根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在过去时,定居的人们并不会开始就很多,并且 交通和通信并不像如今发达 ,家族联系不便,社会背景导致人们文化程度又一般,家族人们的迁居情况记录 混乱 ,甚至因混乱还可能出现后人直接 自立字辈 ,因此,锦秋文谱对于字辈寻根的方式并不建议。
二、名字寻根
如今网络的发达,导致许多人有了修谱的想法后,便开始依靠网络途径依据 名字寻根 ,这种方法相较于字辈寻根更不建议,其一是国家人口的众多,其二是名字的不统一性,国家人口的庞大导致常有重名情况出现,名字更有大小名和改名一说,并且每个人的记忆难免出现遗忘和差错,靠名字寻根的 难度不仅很大,而且真实性难以保证 。
02
仔细翻阅家谱时能发现,家谱中的内容都是一些正向的事情,家族中的 违法乱纪以及道德底线 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记入谱中的,这也是与家谱所含的 “教化原则” 有关,因此都不会在家谱中所反映出来。
03
家谱损毁、收藏
家谱损毁
因“ 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的说法,所以家谱多会在此时间修订,而修订家谱时常由家族中德高望重、声名威望的 长者 主持,在新家谱修订完成后,一些家族会选择“ 焚送旧谱 ”将旧谱除留一本外其余烧掉,随后按照字号等方式分发,在下次修谱时还规定要上交,旧谱更不得有任何损毁。
家谱收藏
家谱收藏时,族人需要注意不能 随意涂改、虫咬霉烂 ,在每年的农历 六月六晒谱节 时,还需要用 布子盖上家谱晾晒 ,家谱更不得 出售他人或贩卖 ,不然会受到家规的 严厉惩处 。
家谱是中华千年传统文化,其中的精髓我们仍需要学习和继承。
忌讳中的讳是什么意思
讳,汉字,意为:1 讳言,不说,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2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在这个词里的含义应是第一条
"讳"字是什么意思?
名讳
míng huì
中国古代特有的语言现象,尊长的名和字应当“避讳”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称呼。
古代的“讳”分为三类即“国讳、官讳、家讳”,“国讳”是避皇帝的名讳,“官讳”是避长官的名讳,“家讳”是避长辈的名讳。鲁达先生时任“提辖官”当然要有“名讳”“字讳”。
碑文上的讳是什么意思
讳意为:
1讳言,不说,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2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为尊者讳”的“讳”是什么意思? “了然于心”的“了”是什么意思?
“讳”是避讳的意思。因为古代人写文章什么的都要避免写到地位高的或者长辈的名姓。。。《琅琊榜》中靖王母亲发现梅长苏身份就是因为他习惯避讳自己母亲的名字
了然于心的了不能单独理解,和然连用。意思是了解、明白(纯手打,望采纳,谢谢)
公讳是什么意思
亲,您说的中元节的公讳有名字的意思。指的是袱包单。 先辈 称呼 袱包单的写法 自称
九代:称鼻祖 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耳孙
八代:称远祖 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云孙
七代:称太祖 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乃孙
六代:称烈祖 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弟孙
五代:称天祖 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来孙四代:称高祖 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玄孙
三代:称曾祖父 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曾孙
二代:称祖父 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孙
一代:称父亲 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正魂收用 孝男
家谱中有个字名,有个讳名,请问讳名指是什么?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所谓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自称其名,而且遭逢该避讳的
芳讳是指什么 - 百度
对女子姓名称呼的高雅说法!
什么叫避讳?具体方法有哪几种
本文2023-12-07 18:30: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