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王氏家谱,第1张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且源头众多、族派纷繁。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2、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4、他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5、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其中湖南邵阳蔡桥王氏源于源自三槐堂上梅王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支派),由王佑-旭-质-明远-崇伯…传至明远公的第十一世,始祖王祖清,于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至湖南武冈,今为湖南省邵阳县蔡桥乡龙口村。自始祖祖清公以来,已修谱五次,其中四修谱于1936-1938年,五修谱于1993-1996年。

  旧辈分排序:祖添政尔汝,宗廷万思朝,永远春长在,忠良福自生,步席怀先泽,诗书教象贤。

  新辈分排序(四修普时湖南省武冈王隆中(注)将军所撰的五言诗十二句):忠厚承家训,慈惠征瑞祥,岐晋宏基业,汉周显文章,治陈太平策,学宗知行良,根本勤培植,福禄尔炽昌,圭璧联辉远,诗书贻泽长,邱怀先德在,永奉为典常。

注:王隆中

王隆中,名文慰,字接星,号怀宣(槐轩),1874年3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今洞口县)石下江镇穿石村。父王师梓曾任清五品同知府,德高望重,深得群众敬重。

  王隆中在武冈县读书,后入保定军官学校习武。1904年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与程潜同为日本士官学校同学。回国后,王隆中任第四十九标参谋官、教练官,严格练兵。1911年9月,因标统黄鸾鸣奉派往北京阅操,王隆中以教练官代理标统。10月22日,王隆中率第四十九标打开小吴门,攻克巡抚衙门,革命党人推焦达峰为都督。 25日,焦达峰决定派兵援鄂。王隆中听说巡防营管带甘心典请求要武汉前线杀敌。王隆中集中部队官兵问:“焦都督决定派兵援鄂,甘心典想去,我们怎么办 ”官兵说:“援鄂应该让新军去。”“我们四十九标不可落人之后。”王隆中忙到都督府去请缨,焦达峰、陈作新极为赞许,决定第四十九标首批援鄂。27日,焦达峰下令升王隆中为湘军援鄂军独立第一协协统。28日,王隆中率部北上,谭人凤、焦达峰亲临湘江欢送,王表示:“灭此朝食,与诸君同为黄龙之饮;建立民国,俾万邦共睹赤日之光。”30日到了岳阳,与在此的第四十九标第一、三营(三营欠前队)汇合,王隆中任命三营管带卿衡为标统,第一营管带梅卓敏称病请假,王隆中任命督带官梁锡球升任管带,鲁涤平为第三营管带。11月2日,守卫汉阳兵工厂的鄂军宋锡全协叛逃入湘,在岳阳被王隆中缴械。

  6日,王隆中率湘军步兵第一协到武昌。9日,渡江至汉阳,驻黑山十里铺、锅底山、琴断口、三眼界一带,担任汉水警戒。二营管带王振宇在晚饭后骑马到标部去被马摔在地上,王借口跌伤向王隆中请假,王隆中以左队队官杨万贵升管带。12日,湖南第二批援鄂军甘心典部到达汉阳。15日夜,黄兴下令收复汉口。16日黄昏,王隆中率部渡河向汉口前进,敌人机枪齐发,弹如雨下,官兵伏在地下,待敌人机枪一停,又跃起前进,战斗成胶着状态。上午11点,甘心典部从博爱书院堤岸后退。王隆中率部坚守阵地至日暮,才撤回汉阳,此役四十九标伤亡200多人。此后,王隆中率部与敌连续作战,兵员损失不少。23日,王隆中以部队疲劳过度为由将部队撤离汉阳,退到武昌两湖书院。25日,王隆中以武昌民军援助不力为借口,率部撤出战场。黎元洪派人劝其以大局为重,重返前线。王隆中不允,黎亲自前往劝说,仍为王隆中拒绝,并在第二天率部退往湖南。黎元洪非常气愤,致电湖南都督谭延闿,严正申斥王临阵逃脱之罪,要求将他明正典刑。

  11月底,王隆中率部回到长沙后,士兵骄纵,全军上下要求推翻湖南都督谭延闿,举王为都督。旧标统黄鸾鸣斥责说:“你们败归,已属宽典,不自知耻,而犹妄逞乎?”谭设宴为王庆功,表示愿意让都督于王,王隆中表示:“我是粗人,愿服从谭都督。”谭于是任命王隆中为湖南陆军第四师师长,下辖七、八两旅,以卿衡、陈强分任旅长,朱光斗、鲁涤平、杨万贵、胡兆鹏分任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团团长。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嘉奖辛亥革命有功人员,授予王隆中陆军中将军衔、二等一级文虎勋章、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奖状。不久,第四师兵有奸劫民家者,营长禁之不服,适都督府马弁至,捕为首者至府。令稽查长常治行刑,不意第四师数百人将之掠去,殴常治重伤。同年3月,《大汉民报》因发表《致湖南军界请公逐王隆中书》一文,触怒了王隆中,王隆中率部捣毁报馆,围捕报人,报纸只好停办。此时,贵州杨荩诚部留落湘西,贵州督军刘显世认为杨部是土匪,不许入黔,谭延闿从中调解,报请北洋政府任命其为宣抚使,领兵回贵州,贵州仍不允许其进入。谭延闿任命王隆中为宝靖镇守使,进驻辰州、沅州、靖县。杨荩诚率部回贵州,兵败退入湘西,王将其残部遣散。

  同年5月,黄兴在南京裁军十多万,谭亦仿效,请程潜去做实力最强的湘军第四师师长王隆中的工作。王隆中深明大义,竭诚赞成裁兵。是年9月,谭延闿正式组成了裁兵委员会,将湘军各师官兵一律裁撤,官兵分年资与革命功勋,一律优给退伍年金。9月28日,王隆中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13年,王隆中赴北京任职,被授予将军府将军,并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兼西北巡视使。1914年,王隆中奉派出国考察俄、德、法等8国军事,1915年返国任四川慰劳使。1915年12月,护国军兴,赵恒惕将王隆中从北京迎回长沙,欲让他出山,王婉言谢绝,独居长沙城内兴汉门武冈同乡会馆,仅挂名省政府高级顾问。

  1920年,王隆中任贵州宣慰专使。1922年,王隆中赴粤谒见孙中山,授军政部参议。1926年4月25日,叶开鑫任讨贼联军湖南总司令。5月8日,叶开鑫入长沙,委王隆中为湘南招抚使,准备收编唐生智的军队。但叶开鑫部很快被唐生智打败,收编之事也就无从谈起了。1930年,蒋介石派贺耀组请王隆中到南京任职,王谢绝。1938年8月,王隆中病逝,终年64岁。

…… ……

从我记事起,父亲只给我讲祖父的事,我也只见过祖父,再上一辈的人和事我就没见过、没听过。大概祖父的上辈不是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祖父林起锵,手工业工人,做黑白铁的。他从小学徒,成人后和他的弟弟在福州市内安泰桥附近开了一家黑白铁铺,制造水壶、水桶、脸盆、火锅、水槽、水管,也帮人安装水槽、水管。帮工的还有叔公的大儿子林仁祥。

祖父娶了贤惠的妻子陈氏。祖母个子不高,长得很清秀,说话轻声细语的,脸上总带着微笑。她是劳动人民出身,没读过书。不过她很聪明,陪伴我父亲念书认得不少字,后来也会看唱本,但不会写。祖父在外干活,祖母在内干家务。祖母生了两孩子:大儿子林俊卿,二女儿的名字我不晓得了。我的姑姑爱上了街坊的一个年轻店员,我的祖母看不上,不同意这门亲事,结果烈性子的姑姑悬梁自尽。我没见过这位姑姑,是听我母亲说的。

在我记忆里,祖父就不干活了。父亲工作后,他就离开了黑白铁铺。他觉得儿子能挣钱了,他劳累了一辈子,该享清福了。他不爱活动,很少出门,后来有病就整天躺在床上。他爱吃糕点,却又吃得不多,床头上的饼干筒里的糕点就常长虫子。他不爱说话,跟我很少说什么。我只记得他为我被妈妈打求过一次情。大约1943年或者1944年就去世了。

我的祖母跟祖父不一样。我记得1941年她跟一家人到了霞浦,爸爸收入不足维持家庭的开支,她五十多岁的人,也不顾是县里初级中学校长他妈这种老太太的身份,到资本家开的烟厂去当工人,在烟卷纸上印商标。早去晚归,从不喊累。过年时节,她掏出自己劳动挣来的印着大红公鸡的票子给我和姐妹们做压岁钱。她爱看戏,也帮着妈妈干点家务。我从小跟她一起睡,她给我讲好多的故事,多半是古代的,岳母刺字啦,孟母三迁啦,三娘教子啦,薛仁贵征东啦,王宝钏苦守寒窑啦,等等。她也爱活动,常上街走走。她的母亲一直跟着她生活。我这位太奶奶也勤劳能干,干了许多家务事,可是不像祖母那样亲切。1946年逝世了。她这一死,奶奶伤心得神经错乱,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才恢复正常,可是过后一年她也和我们分手了,让我们一家人好悲伤。

……

父亲林俊卿,生来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奶奶教他什么他都一学就会,记性忒好。爷爷见此子秉性优良,寄予厚望,就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希望他学而优则仕。父亲也不辜负爹妈的厚望,努力读书,成绩斐然。中学毕业,考上美国人办的福州协和大学教育系。大学为父亲的中文和英文打下很好的基础。可是大学毕业却遇到就业的困难,在省会福州找不到工作,只好到外县的中学教书。他一人在尤溪、屏南、将乐等地教书,1940年调到霞浦初级中学当校长。这时他来信要妈妈把全家人送到霞浦来。家里上有爷爷、奶奶、太奶奶和妈妈,下有我大姐、二姐、我和三妹共八口人,还有一大堆衣物用具的行李。那时从福州到霞浦,没有公路,不通车,只能肩挑步行。爸爸公务在身,实在脱不开身来接家眷。妈妈胆大心细,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就挑起重担。她一人收拾行李,雇佣挑夫,安排出发事宜。从福州到霞浦,爬山越岭,走了四天。特别是过罗源县的飞鸾岭,山高林密,土匪出没。妈妈探明情况,承诺给挑夫赏银,让他们早动身,趁中午人多的时候过岭,躲过一劫。我们一家到霞浦一年左右,父亲就不当中学校长了,遂后,他到福安县中学去教书。大约一年后又回到霞浦县,当县的教育科科长。那时的县长也是福州人,也姓林,拉父亲给他当秘书。由于外地派和本地派的矛盾,林县长去职,父亲也干不下去了,遂于1944年8月携带全家回到福州。才回福州一个月,福州就二度沦陷,落入日本鬼子手中。父亲不愿意给日本人干事,就赋闲在家,让我回到霞浦投靠大姐,念完小学。二姐送我跟随跑单帮的人去霞浦,送我到了那里再回福州。抗战胜利后,爸爸先在福建学院附中教书,而后转到省立福州中学(即后来的福州市第一中学)教书,一直到退休。爸爸在“文革”中也受到冲击,后来历史问题搞清楚了,平反了。他在福一中先后教过语文和英语,当了班主任,很受学生的爱戴。他一生爱吟诗作词,写了不少诗词,可惜烧了一批,只留下不到百首。爸爸和妈妈曾经两上北京,留下的诗篇中有一半就是在北京写的,反映了他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爸爸还擅于乐器,他会拉京胡、二胡,会弹月琴、琵琶,爱哼京剧和福州戏,也爱为人伴奏。可是解放前整天愁吃愁穿,很少有闲情逸致吹拉弹唱,解放后又老了,才偶尔为之。

爸爸从福一中退休后,继续在福州市给学生补习功课,干了几年。七十七岁后,他才放下粉笔,陪伴妈妈安享晚年。1990年10月,死于尿中毒,享年82岁。

妈妈郭声玉,她的父亲是私塾教师,她的母亲是家庭妇女。妈妈少年失去父母,在姑妈家长大,念到初中,未满18岁就嫁给父亲。她有个哥哥郭声远,到上海给人当学徒。妈妈中等身材,端庄清秀,知书达理,孝敬公婆,抚育子女,善待亲友。她生了13个孩子,3男10女,由于家境经济拮据,妈妈咬了咬牙,狠了狠心,把7个女儿,也就是我的4个姐姐和3个妹妹给了人,有的给船民,有的给天主堂,后来都找不到了。留下了3男3女,即大姐林君瑜、二姐林君瑾、三妹林君琪、我、大弟林君衡、二弟林君铎。

妈妈解放前是家庭妇女,解放后参加街道办的幼儿园工作。她曾四度来北京。她生性乐观豁达,当父亲“文革”中被揪斗时,她劝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这不过是一时乌云遮蔽,总会雨过天晴的。她勤俭持家,以父亲微薄的工资把一家老小衣食住行打点得像模像样,受到邻里和亲朋好友的称赞。她爱看书、看戏、打麻将,也爱走亲戚。她善于处理家庭中的矛盾,该管则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能超脱。她赢得全家老小的敬爱。她注意保健。当她走得动的时候,每天清晨上公园去活动;当她走不动的时候,就在家中走上几百步。她的生活很有规律。所以,虽然她一辈子没吃什么好的,但她长命百岁,活到九十九,2005年6月5日无疾而终。

…… ……

官魂、匪魂、民魂。

出处:鲁迅《学界的三魂》

原文(节选):

国魂也该这样。而这三魂之中,似乎一是“官魂”,一是“匪魂”,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也许是“民魂”罢,我不很能够决定。又因为我的见闻很偏隘,所以未敢悉指中国全社会,只好缩而小之曰“学界”。

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顶着一个皇帝做傀儡,得罪了官就是得罪了皇帝,于是那些人就得了雅号曰“匪徒”。学界的打官话是始于去年,凡反对章士钊的都得了“土匪”,“学匪”,“学棍”的称号,但仍然不知道从谁的口中说出,所以还不外乎一种“流言”。

扩展资料:

赏析:

鲁迅在文章中提出了“民魂”说,在鲁迅的心目中“民魂”才是“中国的灵魂”。中华民族数千年历经磨难而不亡,如今依然能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支撑她的不是“官魂”而是“民魂”;“民魂”才是华夏本体之魂——“中国的灵魂”。但是作为“独夫的家谱”的中国历史,长期以来被谱写被颂扬的却只有“官魂”没有“民魂”,那真正体现中国灵魂的“民魂”被阉割被埋没掉了。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网络和手机等这些通讯工具的发明。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的快捷方便。相隔几千里,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还能看到对方,好像对方就在眼前一样。相比较古代的时候,我们现在真是生活在幸福之中。普通人如果有事的话。基本上都是派人过去通知。

然而对于一些比较紧急的军事情报。古人是怎么传递的呢?

其实,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也发现了。经常会有官兵大声喊道。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所到之处所有的人都会避让开。而且骑马的速度非常的快。对于当时的交通工具来说,骑马就是最快的,和我们现在的动车飞机一样。我们知道,像这样的战争急报一般肯定经过的路程是比较长的。

而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强盗和土匪。为什么他们不会打劫这些送军事情报的人。

首先来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送这些军事情报的官兵。他们一般都会在腰上挂一面黄旗。这面黄旗就代表官兵所携带的信件是非常着急的。也会立马放行。而且地方政府和当地的土匪,一般都是有联系的

。政府也会笼络土匪让他们不要截取这样的信件。否则朝廷怪罪下来。当地的官员就会是第一个被判罪的人。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送信的官兵身上,除了信件不允许带其他东西。主要是为了能轻装上阵,以最轻快的装扮,用最快的速度把信件送达,把消息传递给朝廷。所以土匪即使拦截了这样的官兵,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而且一旦朝廷怪罪还会引来杀身之祸,是很得不偿失的。所以一般他们也不会拦截。

我们看到这些官兵,基本上到每一个驿站都有人负责换马和给他们提供食物。我们觉得应该是很轻快的一个任务。其实并不是这样。送信的官兵不仅在体力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还要在规定的地方换马,这样才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把情报送到。如果官兵违反规定。延误了情报的传递。

那他会受到很严厉的制裁。很多送信的官兵连夜跑路。等到信件送到的时候,可能体力都会超支了。

这样听来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真是感觉到特别幸福。尤其是现在不仅是通讯的方便,各个平台的互相关联。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

有一个名叫张家坨的小山村。村子里住着一位整整100岁的老人,她的名字叫杨炳莲。她除了“百岁老人”的称呼,还有另一个称号: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布满皱纹的相片,但五官轮廓、眉骨、颧骨、颔骨等位置是不会改变的,观者只要稍微脑补一下,漂亮与否,漂亮到什么程度,应该不难判断。绥县的这条老街上,这家杂货铺也是爷爷传下来的。虽然世道不太平,到处都兵荒马乱,但靠着一家子的勤劳和友善,还可以勉强维持生计。

将杨炳莲安置到了其老家张家坨。几个月后,张平惨败而归,3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他和一个副官李疤子。她坐在杂货店里,盯着雨水发愣,那个古怪的人还没来,所以风雨包裹了扛着锄头、背着背篓来来往往的人两个时辰,她就发呆了两个时辰。杨丙莲嫁给张平后,跟着他回到老家古丈县,这时候才得知张平以前还有两个妻子,第一个被张平逼死了,第二个被他卖掉了。

孙美瑶兄弟俩上山后,陆陆续续召集了70多人,修建了山寨,队伍逐渐壮大。那时候,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张勋和张敬尧先后在军阀混战中失败后,他们的手下的一些正规军也跑到孙美瑶这里加入了土匪队伍。

古代有名的土匪莫过于二贤庄庄主单雄信了,在未反隋之前,作为“绿林豪杰”,曾不止一次劫富济贫,扶危救弱,与兄弟们荣辱与共,他的善举被当地人大为称赞。其中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仗义疏财帮助了隋唐好汉秦叔宝。

三休县有一个曹县令,人称曹灭门,曾有秀才讽刺他贪赃枉法,在县衙照壁上书写“三休一县令,天下双王法”一联,结果被他屈打成招,按了个土匪的罪名,满门抄斩。

同年秋,巡抚前来巡查,他上下打点,混了个“剿匪得力”的点评,还被召去府衙接受表彰。

又过几年,曹县令顶头上司因病故去,知州有意从附近县府选拔新人顶替,曹县令得了消息,揣上五千两银票,带着两名得力捕快,赶往府衙打点。

朱开山一家知道那文的身份是格格是因为那文自己说漏了嘴,知道鲜儿当了土匪是因为鲜儿救震三江时误入朱开山一家的餐馆,从而得知鲜儿当了土匪。

那文因为以前娇生惯养,所以不会做农活,常常说漏嘴“我们王爷府”,曾经不太讨得朱开山老两口喜欢。虽然那文平时大大咧咧,但是其内心很善良。那文根据回忆想出了一道名菜鲁味活凤凰,成为朱家山东菜馆的招牌菜之一。

鲜儿上了二龙山认震三江做了兄长,自己做了二当家后,震三江在一次抢劫日本商行货物中被捕捉,鲜儿为了救出震三江下山活动,之后误入朱开山一家的餐馆,朱开山一家才得以和鲜儿再次相认,并且得知鲜儿当了土匪。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1904年,山东大地遭受洪涝灾害,匪患横行,饥殍遍地。朱家收到此前闯关东的父亲朱开山的信,让他们到东北的元宝镇汇合。朱家全家决定坐船从海路闯关东。历经九死一生,除了传文,朱家终于在元宝镇会合。

为了生存,朱开山决定去深山的金矿挖金,受尽了金把头和土匪、官府勾结的各种磨难,朱开山终于成功携带一袋金子逃离了金矿,并用这些钱买房置地安顿下来。途中鲜儿与传文走散,传文也找到元宝镇全家团聚。朱开山在镇上开了一家朱记菜馆,受到当地人的刁难,以山东人特有的情义感动了对手。

附近的甲子沟发现了煤矿,为了争夺采矿权,朱开山一家联合爱国志士与日本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终于让煤矿回到了中国人手中。日本兵围攻哈尔滨,朱家三代人一起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王氏家谱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且源头众多、族派纷繁。   起源主要有五: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