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宋氏的琅琊宋氏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琅琊宋氏的琅琊宋氏名人,第1张

宋鸣梧,字泰侯,号泰斗,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印王山村人,生于万历四年(1576年)九月十七日,病逝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 宋鸣梧不满二十岁就得中秀才,二十四岁考取举人。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七月,七试不第的父亲(宋日乾),在北京参加完由万历皇帝主持的“廷试”后,不幸突发眼疾病逝在河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的一个小旅馆里。他赤足千里将父亲接回后,守墓三年,后继母去世,他再次守墓三年。

万历四十三年(1618年)三月,继母的守孝期刚过不久,宋鸣梧便参加了当年由皇帝主持的“廷试”,并以优良的成绩得中进士。随后,他便被安排在刑部实习。1620年初,被授予行人司行人。

天启(熹宗)二年(1622年),宋鸣梧接受朝廷的命令,赴凉州执行平乱任务。

天启四年(1624年)春,凉州叛乱平息后,宋鸣梧被授“行人”衔。

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在断然回绝了魏忠贤等人的拉拢和腐蚀后,宋鸣梧回到了自已阔别五年之久的故乡临沂。

天启八年(1627年)春,宋鸣梧在休假长达两年多之后,回到了京城。当他听说了杨涟、缪昌期和左光斗的悲惨遭遇后,失声痛哭,义愤填膺,当即决定上书弹劾。在宋鸣梧对魏客一伙的斑斑劣迹,当庭慷慨陈词和执意上奏时,气的天启皇帝怒不可遏,顺手抓起龙案上的御砚便向其砸去,但侥幸竟被其接住。随后,不久便被魏忠贤一伙以主持乡试为名,将其派往万里之遥的贵州。并在乡试结束后的回京途中,又直接勒令其回乡休养,伺机予以处治。

天启八年(1627年)的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懋德殿病逝后,思宗朱由检(崇祯)在皇极殿即位。宋鸣梧在朋友的推荐下,也同一大批遭魏阉一伙迫害,而被削职和流放的官员一起被召回,并由行人司行人改任兵科给事中,诰封征士郎,不久又被提拔为兵垣(都给事中)一职,并在对魏阉一党的“彻底清查”中,专门负责魏忠贤家产的清查和处理事务。因其在查抄中,清正廉洁,一丝不苟,深得崇祯皇帝的赏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下旬,于奉天(今沈阳)称帝的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怀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南侵,作为守城的统领,宋鸣梧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首先与镇远侯顾肇迹并肩在城墙上指挥作战,号召将士们严把死守德胜门。战斗中,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间歇时,他运筹帷幄,及时向朝廷建言献策,并紧急制定了攻守防御的“十项策略”,敬献崇祯皇帝。崇祯极为重视,先后两次在紫禁城的平台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宋鸣梧的守御方略,并与内阁大学士何吾刍,翰林侍读姚希孟、丁进、文震孟等,专门进行商讨和研究,随后予以采纳和实施,战事结束后被加奖服俸一级。随后,便被派往安徽持节封藩,回后再次被升为吏科左给事中和独掌本科大印的都给事中。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针对当时内忧外患、清军不断侵袭和军队人心不稳的状况,宋鸣梧被派往内阁首辅大臣周延儒的军队中做监军,协助周延儒整顿军纪,鼓舞士气,以御外患。来到军队后,他首先组织将士们,利用关外山高路险的有利地形,不断在山间峰口派兵设伏,连连打得来犯清兵,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通过几次漂亮的伏击战,宋鸣梧带领明军便有力地打击了清兵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他慢慢地发现周延儒这个颇受崇祯皇帝恩宠的朝廷重臣,竟然也是一个专横跋扈、贪污枉法与大清关系暧昧的奸滑之徒。他一时痛心疾首,伤心万分,当即决定密奏朝廷,予以弹劾。但不知怎么,竟被周延儒察觉。气急败坏的周延儒,暴跳如雷,当即指使手下人反咬一口,并利用朝廷内外的死党和手中的权利,无中生有地对宋鸣梧进行栽赃和责难。崇祯也一时难分事非,面对重权在握的周延儒,为了顾全大局,只有一纸诏令将宋鸣梧贬为河南按察司照磨(文书一类的职务,从八品),调离京城。

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当时与周延儒同样专权乱政的内阁次辅温体仁,为了争得首辅的权利,而唆使刑科给事中陈赞化,以周延儒“招权纳贿”和污蔑皇帝是“羲皇上”(伏羲氏以前的远古部落的一位平庸无能的领袖)为名,上书弹劾周延儒,并找出了众多的证人作证,致使周延儒无法抵赖。被迫提出辞职,十分狼狈地回到了他的老家——江苏宜兴其后,在温体仁垮台八年后,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再次被起用,崇祯十六年(1643年),被赐自缢而死,并被锦衣卫用铁钉钉住脑门,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

周延儒垮台两年后,已在南京升任尚宝司卿(正五品)的宋鸣梧被再次召回北京,于1635年3月,授予都察院协理院事和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同时被诰封为中顺大夫。

上任新职后,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实际状况,宋鸣梧先后提出了各种重塑朝廷威望和形象、彻底纠正和消除魏忠贤和周延儒之流的恶劣影响、尽快恢复经济和百姓信心等一系列主张和措施,并严格掌握各种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清正廉洁和忠心报国的典型事例,彻底改变和纠正了百姓对朝廷的误解和认识。这在国家百废待兴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崇祯初年,无疑起到了不小的凝聚和稳定作用。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工作才能和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不遗余力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赞誉。

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宋鸣梧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北京府邸,享年只有六十岁。

宋鸣梧逝世后,齐鲁大地的官员和绅士,无不敬仰他的品德和行为,纷纷联名上书,恳求朝廷予以旌表,并请求为其修庙祭祀。

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和同僚挚友,更无不对宋鸣梧的逝世深表痛惜,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表达自己对一位“忠孝两全”之士的敬仰和怀念。一时,众多的以吟咏和歌颂宋鸣梧的“忠孝两全“为题材的诗歌和文章,纷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部分后被收录在由时任吏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的费县人张四知写序的《咏忠孝录》一书中(已失传),但有一部分收录在《琅琊宋氏家谱》中的作品,被保存了下来。其中便有时任吏部考功郎中、后任吏部尚书的徐石麒;时任刑部右侍郎、后升左侍郎的张承诏;时任大理寺卿和南京工部右侍郎、后升任刑部尚书和明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画家和诗人的甄淑;时任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政论家和诗人,后在家乡上海抗清保家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侯峒曾;明代著名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历任光禄寺少卿的俞彦和日照人曲靖府知府焦润生等人的诗词和文章。而俞彦的一首《余夙承公忘分之雅情见乎》五言诗,还被收录在《临沂县志·艺文》中。随后,宋鸣梧被崇祯皇帝追封为正义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恩准其“神牌”安放在“乡贤祠”(官办的祠堂)中予以祭拜,并赐“玉祭一坛”和“清修介节”匾额一块,以褒扬里门。

之后不久,宋鸣梧的“神牌”和塑像,又被安放在临沂城中新建的“忠孝祠”中,与王祥、王览、颜杲卿、颜真卿和曾子并称“贤人”,同祠供奉。

崇祯七年(1634年)就任沂州太守的王崇显,也在其后所撰写的《改建忠孝祠升三贤记》(《沂州志·艺文》)中,对宋鸣梧作了很高的评价。

宋鸣梧知识渊博,特别是古文造诣颇深,他的古文作品,大都写得瑰丽多彩,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和同时代的文学家李攀龙齐名,他的作品多数以抒怀为主,而且感情真挚,由感而发,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现存《沂州志》和《临沂县志》中的《琅琊文社序》、《重修官桥记》、《观察沈公平乱记》、《张宋两氏新创大冶义仓碑记》、《琅琊生祠记》等,共有九篇之多,是临沂史志中古人作品被选编最多的人。

宋鸣梧的作品颇丰,不仅有诗集《琅琊集》还有《家传纂言》(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古文库,共四卷〈刻本〉)、《羲易集成》、《四里纂言》、《漫录纂言》、《诸子》等文集,并在当时都曾被刻版印刷,广泛流传于世,只是现今大都失传。另外,他还有好多文章散见于其他史集中。

宋鸣梧的“忠孝”思想和非凡行为,对他的子孙和后代们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子孙中,不仅出现了儿子辈的宋之普同样为其赤足千里守孝三年、宋之韩为母(在台州朵避战乱时去逝)赤足千里的惊人之举,而孙子辈的宋念祖宋之普长子,(清)直隶知州、宋瞻祖、宋成立(清)江苏宝应县令、宋名立(清)四川达州知州等,也都是些清正纯孝、名声不错的官吏;而且还有更晚辈的宋澍(清)江南道、京几道监察御史、宋潢(清)司洊擢郎中,兼军需局钱法堂、现审处则例馆、宋开勋(清)河南郾城县令、宋献章(清)扬州知府等,也都各有千秋,有口皆碑,造福一方。其在《沂州志》和《临沂县志》中均有记载。 宋之普,字则甫,号今础,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贾庄乡长新桥村人,临沂明末五贤之一的贤人、东林党重要成员和古文家——宋鸣梧(《临沂县志》、《沂州志》和《临沂市志》均有记载)之长子,崇祯丁卯举人、戊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佥都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南明“监国”政权朱以海的首辅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后降清,被授常州太守,诰封中宪大夫。

宋之普生于万历壬寅(1601年)正月二十三日寅时,卒于康熙已酉(1669年)十一月三十日午时,享年六十八岁。

宋之普少年时,便胸怀大志,勤奋好学,19岁入学,26岁中举人,第二年便中进士,随后选入“词垣”,由庶吉士授礼科给谏,历兵刑二科,晋升到都给事中,后升为太仆寺少卿、都察院检都御史和户部左侍郎。因其深受父亲宋鸣梧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行善积德、上行下孝之人。特别是父亲在京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哭得口吐鲜血,连水都不能下咽,但因母亲邵氏还在,唯恐母亲伤心过度,只好强忍着悲痛。在扶着灵柩回家时,从北京到临沂,千里迢迢,但他像父亲对待祖父一样,赤足跋涉,一路豪哭,无不令路人憾动。把父亲接回家后,为了尽孝,他“泣不见齿,寝不入室,蔬食饘粥”,整整在墓旁为父亲守孝三年。在升任户部左侍郎之后,因看到母亲邵氏年事已高,时常生病,又不能迎接到京城去赡养,他便毅然决然地辞职回乡,在临沂城北的家中学习古人专心孝道。

这时,正是明朝末年,战事不断,大批逃难者纷纷涌到临沂城,宋之普慨然在临沂城南关支起大锅施舍粥饭,以此搭救了无数条生命。而平时受其接济者更是不计其数。

宋之普暮年,虽身处“户庭,而心时时怀利济”,每年都会捐钱捐粮,救济灾民。据记载:“乙亥之秋(1659年),大兵南出,公上豆三千石……戊甲六月(1668年),地适大震,沂州雉堞尽颓,公捐万工粮以助修筑……己酉春(1669年)复出米六百石以赈灾……”而对待乡邻亲戚,他也是“……鲜弗诚敬备至,尤笃首足之爱,而抚兄弟子有如己子,且仁慈为心,视万物为一体……” 因此,被王崇简称之为:“渊才弘茂、雅度亮节、恣性贞实、显允令德、才优底慎、绩著循良、悬车乐道、为善于乡……”

宋之普去世后,沂州不论是官员绅士还是平民百姓,更无不悲痛和惋惜,纷纷向政府请求,将公的神牌供俸在乡贤祠中,随时供人们予以祭拜。 宋日就,字克明,号警铭,山东省苍山县贾庄乡印王山村人,是沂州隐君宋梯的长子,约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十七日。宋日就一生身体力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兄弟们舍身取义,乐于种田,勤俭持家,赡养父母,从不送礼行贿谋求功名,而在教育子孙方面,却不遗余力,目标远大,尽心竭力地为他们招揽名师,使兄弟们能够丰衣足食,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业。有时老师不在时,他还以自己的博识多才,亲自给学生们讲课,若见他们之中哪一个不专心学习,不惜用棍棒教训。

宋日就自幼年勤奋好学,脚踏实地,不到二十岁,就能写诗作文,颇有文声,被选拔为“替补博士”,在学校众多“生员”中名噪一时,大家还竞相推举他为艺林领袖。

他自万历乙酉(1609)年乡试中举后又来连续考了几次,但都没有中得进士。

当时,他的父亲梯公年事已高,宋日就觉得:“父亲已经岁数大了,我为什么就不能考它个一官半职,用俸禄来赡养他老人家呢?”。于是他决意做官,接受了陕西省西安府富平县令的职务。

当时的富平县,是关中最难治理的一个地方,有众多的疑案,几任县令都没能解决。他到任以后,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很快便把富平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整个富平县还专门为他绘制了图像,供百姓祭拜。

由于宋日就廉洁自律,不巧取百姓一分钱,他更不畏强暴,对地方的种种弊病大力整治,彻底清除了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对富平的危害,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深得富平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无不将其奉为神明,视作依靠。

宋日就的政绩上报后,按照惯例本应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因他秉性耿直,不会趋炎附势,没能得到上司的青睐,仅仅升了个河南龙门别驾(通判)。

宋日就离开富平令时,百姓一个个拉着车辕,躺在路上的车辙沟里,扶老携幼,徒步跋涉,依依相送。退养家乡富平的国相孙公丕扬,也慨然挥笔为其撰写了“德政碑文”,予以褒扬。

宋日就升任龙门别驾后,虽属无足轻重的官职,但他仍没有一丝的懈怠,其爱国爱民之心就像任富平县令时一样。后来他终于被晋升为任王府长史。但此时,宋日就却已对做官和官场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早已心生倦意,因此抽身而退。辞职时,他只坐着一辆两匹瘦马拉的车子,不声不响地悄然回到自己的家乡。一进家门,他就指着自己的行李对迎上来的子弟们说:“你们都可以去检点一下我的行李,可别指望叫我做官带回一大笔金钱来,否则我死后怎能到老林里去见祖宗呢?!”

宋日就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父亲梯公去世,他悲痛欲绝,百般尽孝。父亲丧期过后,他便招收学生和门徒,凡是出自公之门下的人,个个都是成才以后才离开。四面八方的乡邻学子,从不用分什么高低贵贱,只要好学便可投在他的门下。

宋日就去世后,四周乡邻无不怀念他。他的牌位也被放在了乡贤祠里,以供人们祭拜。

宋日就著有《自淑集》流传于世。 宋鸣珂(?-1645),字泰茹,晚号“碧溪居士”,今苍山县向城镇黎丘村人,因其为当时的沂州守卫杨肇基成功平息暴乱“敬献三策”,而被授予莱州府知府。

《临沂县志列传》记其“生具异禀,有泉石癖,岁必远游,游必尽山水之胜,而后返尝。三游苏,五游浙,所交多当时名士”等语。

甲申(1644)年间,改朝换代,民心不归,烽烟四起,宋鸣珂却致力于在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竭力率众抗清。其战报传到京师后,清廷派降将洪承畴率兵入鲁清剿。因洪氏早闻他“忠贞、固执”,随授意部下欲将其活捉。但他临危不惧,一面与南逃的鲁王(太祖十世孙朱以海)联系,一面率众与兵临城下的清军厮杀,但终因寡不敌众和朱明王朝的大势已去,在相貌颇似他的家仆曹节的掩护下逃离莱州城(见《临沂县志曹节传》)。

回到到家乡后,宋鸣珂再次归隐“碧溪”,但每每想起曹节时便激动不已,朝夕希望以死相报,并随即撰书一联“清风无情偏吹我,明月有意不照人”,以此发泄自己对清人的满腹愤懑和怨恨。但却不知怎么被浙江有名的道学先生吕留良得之,他觉得联中太露锋芒,便随意改写成“清风虽细能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的诗句。然而,就是这一改,竟使他于雍正七年(1729)被告发,致使其去世几十年后,仍酿成了被祸灭九族和扒坟戮尸的千古奇冤。

《临沂县志列传》还记述了“闻福王尚在,随杜门扫辙,独居一楼,首不剃发,足不履地,有李、王二夫人皆江南宣城籍,善造纸笔,鸣珂工书画日课数纸,纸尽再将字纸造新纸,故使笔墨皆无光,纸作淡黑色比当世。”等语。

顺治二年(1645)六月,南明“弘光”小朝廷彻底垮台,宋鸣珂大失所望,他发誓要做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拒绝在清朝的统治下生存。他不许家人送水送饭,否则即厉声喝斥。他视死如归,几天几夜水米不进,生生饿死。

然而,在大清国随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统治里,却没有人敢去赞美和宣扬他这种坚贞和壮烈。因此,在此后的“志书”和“家乘”中,都没有去记载他的这段历史。直到近代所修篡的《临沂县志》,才说他与同邑翰林院检讨孙一脉等人,为“明室未造也节之士……庶碧血丹心不至永埋地下云。”等等。

关于他的著述和遗迹,现在大都已失传和被毁,仅有其亲笔手书的七律《与友人秋别——二首》诗稿一篇和部分书画作品留存于世。 宋之韩,字奇玉,号莲仙,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十八日,病逝于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二十四日,葬于山东省苍山县大仲村镇寨子村东;明末一代圣贤文人、古文家、都察院佥都御史宋鸣梧次子,崇祯御史大夫、户部侍郎、南明内阁大学士首辅宋之普之胞弟;廪贡生,授东昌学博,因其博学多才深受清康熙皇帝的“才堪效用,力可宣猷”之赏识,而特被敕授为四川泸州通判。

宋之韩与清朝大诗人宋琬交往甚密,并有诗证(分别被收录在宋琬的《安雅堂集)和宋之韩的《海沂诗集》中),但其一生清心寡欲,陶醉自然,虽年少时与兄宋之普一起历经坎坷,但走向仕途后却没有经历太多的大起大落,因此其作品缺乏宋琬式的社会震撼力。但宋之韩一生诗兴执著,作品颇丰,从少年到老年几十载笔耕不辍,先后一共写下了两千多首诗(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八百余首),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多变,而且诗体不拘,多彩多姿,是一份难得的明末清初的齐鲁、江浙、川陕等其涉足之地的历史画卷,而在咏物抒情上,更是拥有无数的妙语佳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实属难得的好诗。

其代表作有《野老歌》、《万凤窝即事》、《北林墓望东山》、《寿玉叔司农》、《鱼翁》、《望岳》、《苏州道中》、《栈道行》、《再过浣花溪》等。

其清嘉庆版《海沂诗集》今被收藏在国内和日本、美国、台湾等十几家知名的大型图书馆和博物馆中。 宋之郊(1609-1674)年,字万生,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梧桐村人,明朝崇祯壬午(1642年)举人,曾任沂州府署法曹,后迁任江西省乐平县令;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祖父向高,庠生,父亲宋鸣阳,为廪监生,勒赠文林郎。母亲孙氏,同邑横山(山东省苍山县横山乡横山村)人,廪膳生孙绳之女,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孙一脉胞姐。

宋之郊“少受家训,品学兼优”,“以才名动乡里”,《〈临沂县志〉宋之韩传》中说:“从弟之郊……在官有惠政”。

宋之郊在赣三十年,到清康熙十年(1672年)年前后才告疾归里,乐邑之民皆称“宋青天”。他曾于《家报》中写道:“我做官囊无分文,又怎得汝等之困尔”。他一离任,为后继知县程某,即尽搜刮民脂民膏云能事,逼得县民日不聊生,流离失所者年不下数千人。故邑有歌谣曰“走了个宋青天,来了个连锅端”,以证公民望之重。故在闻宋之郊告归之日,乐民皆求留任。

宋之郊在官期间,先后变卖了自家于南北洛(村名,在峄县境内)土地十余顷为公所用。致使乐民得知后合赠《熙时良牧》、《华封霖雨》等大字牌匾,不远万里送到他的家乡苍山县向城镇梧桐村。

宋之郊善能诗书,少年即被堂兄宋之韩爱重,故存诗多有唱和。如宋之韩题有《家万生兄戊戌〈1658年〉年计偕南归,诗以讯之》一诗句云:“可怜望断苍生眼,何事阿兄著画灰。”似在呼唤他们这些为地方官的兄弟们,应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宋之郊的诗,今存不到二十首,皆状物抒怀,寄以深邃,特别是《和西山舅氏咏鹤》诸作,令人神往。所谓“西山舅氏”即其舅父孙一脉自号“西山居士”。而孙一脉当时于明末甲申(1644年)年国变后,流落异乡,后闻南明小朝廷垮台,毅然投水殉节,如此高风,对他影响颇深。

宋之郊现存笔帖、《家报》等遗墨,其风格草行兼杂,飘逸潇洒,较之“钟王”过之。 宋念祖,字际庭,号敬思,山东省苍山县贾庄乡长新桥村人,明朝崇祯佥都御使宋鸣梧之孙,同朝户部侍郎、南明监国首辅宋之普长子;生于崇祯壬午年(1642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卒于康熙丁酉年(1717年)二月二十二日未时,享年七十六岁。

宋念祖天生英伟丰颐,白面美髯,少年即文才洒脱,豪爽风雅,举手投足磊落不凡,气度高致。

宋念祖是由官生授河北安肃县令。安肃地近京师,满汉游民杂处,境内素称难治,宋念祖生性倔强,不畏强权,他到任后以清廉自矢,执法如山照章办事,不仅除掉长期横行霸道的祸害,而且还杜绝了请客送礼拉关系的恶习,为众多的被冤枉者平了反,昭了雪,使安肃县成了当时有名的“平安县、模范县”。宋念祖也由此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其奉委办理军需物品,因勤劳任事,成绩显著,为皇上所知,随升广东儋州牧(今属海南省),后皇帝认为其才貌俱佳,可以重用,特晋升其为管理“河工”事务的官员,但因其为官几年中从噶尔丹到广东儋州,千里迢迢,历尽艰辛,积劳成疾,被迫辞职还乡。

宋念祖还乡后谢绝嚣尘,隐居村落,终年不入城市与邻村户外,闲暇则以丝竹怡悦,及至足疾不能履行,只能由几人抬着木车出入家庭中。有时他酒酣兴发,豪论风生,念念不忘当年的豪情壮志。1716年秋,弟弟宋瞻祖自京师归来,他听说后高兴的不得了,瞻祖赶来问候他,但他却只能卧床与兄弟握手言欢,之后便一病不能起,于次年二月二十二日谢世。 宋瞻祖,字绍庭,号缄斋,山东省苍山县贾庄乡长新桥村人,明朝崇祯佥都御使宋鸣梧之孙,同朝户部侍郎、南明内阁大学士首辅宋之普次子;生于康熙癸卯(1643年)十月二十日寅时,卒于雍正十年(1732年)十二月初十日酉时,享年七十岁。宋瞻祖由太学生选授詹事府主簿,转任太常寺典簿,再升光禄寺署正,后遇万寿覃恩,授承德郎,升任大理寺寺正,再升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丁内艰服阕补刑部山西司员外郎,后监督富新仓,因看破官场的黑暗和丑恶愤而辞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宋瞻祖七岁丧父,由生母余安人一手抚养成人,十几岁便能支撑门户,操办家务,后因受贪官沂州牧陷害入狱,平反昭雪后,在母亲余安人的鼓励下于四十五岁时才走向仕途进京为官。六十岁时辞官归乡后,宋瞻祖每日里“优游林下,隐迹中村,耕田植树,不入城市”,从没有清闲的时候。他救急救难,为地方和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好事。

宋瞻祖一生好学,尤其沉迷于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就在去世时还在熟读“通鉴”,随书坠地而逝。

宋瞻祖历官五任,于仕途十五年,恪守祖父中丞宋鸣梧家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被后世称为一代清吏。同期史官湖北天门县人唐建中和山西潞安府知府左文言分别为其撰写了传记,详实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他的生平和政绩,现被收录在《琅琊宋氏家谱》中。其详细记录宋瞻祖生平的《缄斋府君年谱》,现被珍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内。 宋名立,字令闻,号补斋,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卞庄镇纸坊村人 ,岁贡生,诰授奉直大夫,历任河南裕州、汝州知州,四川达州直隶州牧署,顺庆府知府;生于康熙戊寅十二月十八日寅时,卒于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十四日戌时;配胡氏,诰封宜人;侧李氏,勒封孺人。

宋名立为官清正,所到之处口碑颇佳,政绩卓著,史书多有记载。

宋名立好学上进,知识渊博,不仅能文善书,还先后组织主持编修了《汝州全志》、《裕州志》六卷、《达州志》等地方志书。其所亲撰手书的“汝州全志序”、“达州志序”和“琅琊宋氏二修家谱序”等,更是文采斐然,字体洒脱,颇具大家风范。 宋澍,字沛青,号小坡,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车辋镇车辋村人;生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十一月十三日,享年五十七岁;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吏部主事,擢升郎中,又历任刑科给事中和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乾隆六十年(1795年),充任湖南乡试正考官,后任陕甘学政;后因病辞职回归故里,其子孙多有仕宦。

宋澍自为官以来“一典试、三分校、一督学、两查仓、两巡城……”政绩卓著,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称颂。

宋澍一生博学多才,嗜学如命,好购书籍,注重收藏,古文诗词无一不精,特别是在《周易》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所精心撰著的《易图汇纂》等专著,极具权威,风靡一时。

宋澍去世后,被嘉庆皇帝敕封为中宪大夫,文武百官无不致函或到沂州祭拜。兵部尚书初彭龄更是特为其亲笔撰写了长达两千多字的传文,现藏于《琅琊宋氏家谱》中。 宋献章,字文舫,号蕴亭,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大仲村镇车庄村人,由贡生授光禄寺署正,历任江宁府督粮同知、扬州府知府、诰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他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十三日子时,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九月初七日午时;享年56岁。

道光四年(1824年),宋献章补任四川石柱厅同知,因同他人对调获任江苏江宁府同知,到任后兴修水利、处理积案,政绩斐然。道光七年(1827年),宋献章升任扬州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办理乡试、负责供给,工作认真,事无巨细,深受学子的欢迎和上司的称赞。道光十五年(1835年),江淮先涝后汗,百姓危机,宋献章奉旨采购粮食,救济灾民,日夜来往于山东济宁、滕州等地,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因天气炎热和过度劳累,他不慎中暑,回到江南后,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于府衙内。

百家姓氏,各有起源,宋氏起源于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微子,名启,先商帝乙长子,纣之庶兄。生于丙辰年正月八日午时,食采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子爵位,故曰微子启。

微子贤明仁德,具有帝王风范,帝乙有将商家王朝传于微子之意,太史不允(因启与衍出生时其母尚未立为正妃,故称启与衍为纣同母庶兄)。太史按当时法律: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帝乙卒,辛立,是为纣王,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荒*无道,微子数谏不听,微子忧纣王之将亡,乃问救乱之策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自言其义不可去,微子叹曰:念神气可受他人,主器必归于长,遂持祭器远遁于荒,离纣王而去。箕子不忍离去,佯疯而被囚,比干因直谏而被剖腹挖心。微子、箕子、比干后被誉为“殷之三仁”。

周武王姬发克商,微子携带祭器到武王营门前,肉袒而缚,求告武王,要求保留商族的香火,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恢复其爵位。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又命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辅佐武庚监管殷商遗民。

武王卒,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为之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串通武庚起兵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调动大军,经过三年的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微子没有参加武庚的叛乱,因此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建为上公,作宾王家,祀得用天子之乐。成王为微子之命以申之,建都商丘(商丘即阏伯、相土故都也)。让他管理殷商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历时761年,传32君,26代至宋王偃,微子是宋国第一代国君,宋氏之始祖。宋王偃四十七年《年表》云:43年(公元前286年),齐泯王任韩泯为相发兵攻宋,王偃奔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国亡。其国土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以国为氏,除留有一少部于商丘继续繁衍生息,其余大部均迁播于祖国各地。

至唐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篆》,以广平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玄宗开元年间出了一名杰出的贤相宋璟,关于宋璟的先世,北宋欧阳修撰《唐书》,在《宰相世系表》中列有《宋璟广平宋氏表》。广平宋氏是自西河介休(今属山西)迁徙而来,西河宋氏始祖为宋昌,而远祖则为宋义、宋襄。宋襄、宋义为宋王偃公族之子孙。

公元前328年,宋君偃攻袭其兄剔成,自立为君。自宋君偃元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王偃后传几世正史无记载。据《商丘宋氏族谱》载:“宋王偃子名錡,錡子沣、沣子檄、檄子焕、焕子墴、墴子义、义子昌”,(按:误义子应为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亡77年,宋义加入楚起义军,随项梁,为将军。项梁死,楚怀王封为上将军,后被项羽所杀。《史记项羽本纪》载:“宋义为上将军,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至无盐(今山东郓城县东)饮酒高会。……(及项羽杀宋义)使人追宋义,及之齐,杀之。”

按,《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将昌认为宋义之子,误。此表多据唐林宝《姓纂》,而《姓纂》只言:宋义、宋昌。不言昌为义子。唐司马贞为《史记》作《索隐》,引东汉官修的《东观汉纪》中的《宋杨传》云:“宋义后有宋昌。”只言昌为义之后,亦不言为其子。《索隐》又引晋虞预撰的《会稽典录》云:“昌宋义孙也。”可见宋昌应为宋义之孙,宋襄之子。

宋昌居西河介休,下传十世皆无考。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代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列人。”

《元和姓篆》卷八:“宋氏广平:昌为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孙晃,生恭,徙广平利人(应为列人)侯,孙药师,生疏,恭弟畿、洽。”

以上两书记载,都说昌十二世孙为晃,恭,畿、洽之父,只是《唐书》“洽”而《姓篆》则名“给”。但考之《魏书》,证之《北史》,恭、畿、洽之父不名晃,而名活,其祖名爽。

《魏书》卷三十三《宋隐传》:“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爽晋昌黎太守,后为慕容廆之长史。祖活,中书监,父恭,尚书,徐州刺史。慕容廆徙邺,恭始家于广平列人焉。”可见恭父名晃误,而名活,祖名爽。

宋恭、宋畿、宋洽兄弟三人,自西河介休迁广平列人,为广平宋氏始祖。宋璟之派出自二门畿。

宋畿,为宋璟之派广平之始祖,《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篆》皆云为“后燕王将军司马”,生荣国。荣国下传十世至宋璟,《宋璟广平宋氏表》记述较详,宋璟先世简洁明了,今汇宋璟先世世系表一览便知。

据《滑豫宋氏族谱》载:“按唐之贤相宋璟文贞公,实系吾滑宋氏之先代也,而有梅花赋在舍历传年久,而公之原籍直隶邢州南和县,按唐监公生于高宗十二年,卒于玄宗二十五年十月,享寿七十有五……”,可知大唐贤相宋璟乃属滑豫宋氏原居河北广平之先代。

又据《滑豫宋氏族谱》载:“吾宋氏之由来亦已久矣,而汤而宋、经秦、过汉、越晋、迈隋、而唐、至南宋宁宗,滑豫宋氏一世祖宋殷先祖便于广平郡迁入卫之山阳城(今河南焦作)”。

据《卫辉府志》载:“辉县西南六十里有古邓城周围九里四门遗址尚存即山阳县入辉州改县为镇,即今山阳镇”。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一世处士公讳殷,字彦实,号东郡,先卫之山阳人,自宋宁宗时徙滑遂家焉。”

由于宋璟身后数载,中原骚于兵革,朱温起首、五胡乱华,共有五十余年,惜其旧谱被焚化为乌有矣!宋璟后世子孙何人于何年自河北广平迁徙于卫之山阳,现已无证可考。据五世祖宋讷于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为浙江嵊山宋氏族谱作序之后记中载:文恪公给嵊山宋氏族谱作序之家乘序,当时因吾宋由广平迁卫徙滑传家五世,伤叹前谱已失矣!孝心切矣!而元文学士赵松雪书吾谱之梅花赋,实出于文贞公之后,与嵊山宋氏同本分流。

一世祖宋殷于宋宁宗时,从卫之山阳迁徙于当时的白马县宋胡寨(今延津县马庄乡李村寺),后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讷父),因李村寺地基狭隘,昭穆不便遂迁于林子里(滑南宋林),又将先祖德仁、先考瑄起葬于林子里村西新茔,一世祖殷仍葬于李村寺南原茔。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我祖旧籍本卫之山阳,自宋宁宗时迁於滑之白马郡永宁乡东林子里,始祖殷、二世祖德仁、三世祖瑄皆隐居不仕,养晦自高,其树德创业之休,不可胜记,顾作善降祥仁者,有后迨至大元四世祖崇禄为行台侍御史、户部尚书,因其贵显追封三代敕修茔域、建祠堂,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至五世祖讷以元进士弃官旧里,明兴复蒙征召,起官祭酒定立监规、谟谋制度备载於名臣录,由宋而元而明,其先世或中黄甲、或步青云、或著国学、或游邑庠,累世衣冠之盛不可悉数”。

四世祖崇禄是滑豫宋氏迁播发展史中的功德先祖,他不仅因其官居贤贵而追封先祖三代敕修茔域建立祠堂,使宋氏先祖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而且尤为功贵的是结束滑豫宋氏支脉数千年来的迁徙史,定鼎于得天独厚的拥有数千顷肥田沃土的家园——南宋林村,使滑豫宋氏家族从迁徙落难中崛起,及至五世祖文恪公宋讷,承继父志,以其儒士大家,复蒙征召贤士于明宫,执教太学,受明太祖洪武皇封褒嘉,以至为后世子孙赢得皇权族威,至明、至清、至共和,繁衍了近三十余代数万计的子孙,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参阅宋氏家谱名人录) 滑豫宋氏家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卷,它真实地记载了滑豫宋氏世系人物的历史轨迹,它翔实记述了宋氏先祖支脉家族成员世系延伸、人物传记、生卒年月,它重笔浓写了宋氏先祖诸历史名人的事迹与功德,滑豫宋氏家谱珍贵的内涵,不仅对研究祖国的历史、名人、文化、书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促使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滑豫宋氏家谱共十二卷,第一卷作为全卷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

(1)谱序。登载宋氏历次修谱的序言,人物传记、碑文等。

(2)宸章。印证大明洪武帝为文恪公宋讷历次晋升官爵、褒奖功绩的圣旨及御制祭文等。

(3)名人录。记载了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等一百余位名人。

其他卷以滑豫南宋林为原支脉,涵盖周边延津、封丘、原阳、开封、新乡、汲县、辉县、浚县等分支,续谱时按村所居支脉分卷有序入册。

滑豫宋氏先祖修续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家谱可追溯至唐朝贤相宋璟文贞公先祖居河北广平世系。

按明洪武七年,五世祖宋讷为浙江嵊山(时与嵊山合刊)宋氏族谱作序云:“家之谱牒亦自广平为源,松雪赵公尝序其首而书《梅花赋》于左其,以铁石肝肠望于宋氏子孙者深矣,奈何中原兵革,衣冠离散,化为乌有矣!”宋氏原家谱自文贞公宋璟居广平先祖为源,该谱曾有宋璟所题《梅花赋》,元大学士赵松雪亦曾书写作序,之后不幸遗失于中原战乱之中。

鉴于滑豫宋氏先祖原谱遗失,仅存原谱中《梅花赋》传于后世。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五世祖宋讷,父子递朝为官,修家乘推前无着,故以殷公为始祖重新修续了滑豫宋氏家谱。

滑豫宋氏家谱自四世祖崇禄、五世祖文恪公续修以来,距今已七百余年,后世子孙修续家谱记录在册的有六次:第一次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十世祖天朴公主修并作序;第二次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由十六世祖三杰公主修并作序,三杰公在此次修续中所作序言,除与上次作序时言明前谱遗失、力述先祖功德之外,还添加了所遗失前谱中,宋璟在唐垂拱三年,时年二十五岁所作《梅花赋》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第三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由时任提督总兵、陆军中将,二十一世祖明善公与邑庠生二十一世祖温公主修,此次修谱由于明善公介入而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以前未提及与商丘合刊,而此次修续把与商丘合刊放在显要位置。商丘知县扈于高亲自作序,余外有商丘宋氏裔孙恪明公作序。第四次修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此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的基础上修续的,仍与商丘合刊,因此规模不亚于上次。于1935年滑县县长谢随安受恩师宋太和之托为修谱早于十余年即操笔作续。修谱由明庆、勤、崤、玉印、学善、学儒诸公主修,由金元、体元公作序。第五次修谱于1980年展开、1982年告竣。有岳、明相、岫 、孝明、孝田、孝民、庆太、自修、崇树、象彬公主修,有岳、孝田公作序,此次修谱是以南宋林为主体修续的。时值改革开放初年,科技欠发达,修续特色与以往并无较大差异。第六次修谱于2008年7月展开,2009年告竣。有总会首崇福,副总会首德印、明相、天太、相贤、相勤主修,有孝勤、崇新、崇彦作序,崇新执笔,有崇树、孝民、德立、天才编纂,会首孝增、孝才、孝章、崇玉、崇杰、崇民、崇雷、崇宽、崇亮、崇温、崇高、德全、德昌、德本、德禄、德信、德甫、德民、德明、德广、德士、天海、相才、天顺、先进、天真、相杰、贤明同力合作。此次修谱较往届有三大亮点:其一、于修谱开展前,邀集迁播周边各县区五十余支宗亲派代表汇集故土宗祠为先祖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以弘扬先祖功德,唤起裔孙承继先祖遗志,崛起宋室,振兴中华。其二、此次修谱顺应社会发展,冲破世俗观念,开宋氏男女同登家乘典册之先河。其三、此次修谱以现代交通、通讯、电脑排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取代了历次修谱中以步代车,以手写石印等原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使此次修谱呈现出便捷、规范、高效、低耗等新时代特色。

滑豫宋氏修谱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子孙在繁衍,宋氏裔孙随着世系的发展,将会继续大笔书写自己的历史,让世系的辉煌沿着历史的轨迹延伸…… 滑豫宋氏五世先祖宋讷文恪公,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元至正中进士,授盐山令,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洪武帝招贤,由四辅官杜敩荐,任国子助教、拜文渊阁大学士、擢升祭酒,著有《纪德录》、《西隐集》,其父崇禄任元宫中奉大夫,山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户部尚书,祖父瑄赠中奉大夫,河北、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曾祖父德仁赠嘉仪大夫,礼部尚书。

有感宋讷对大明所创业绩辉煌,在其病逝后,明太祖朱元璋甚为悲痛,御制祭文,特派礼部官员高昌安前行代为祭奠,并颁旨为大明开国帝师,建庙崇祠,以期弘扬宋讷之功德,使之名垂后世,递传于子孙。

宋讷祠堂最早兴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筑布局分为大殿、东西廊房、围墙、山门。山门系传统中式门楼,紫漆大门,上联曰:调和盐梅公卿府,下联配:燮理阴阳宰相家,横批:大明学士。山门内悬挂一御赐金字牌匾,上曰:“开国明师”,后又有滑县县令吕文光于乾隆二十七年增匾置于其上。越过山门,中间是一条直通大殿的甬道,甬道两旁植有古松。左右配东西廊房,皆为宋氏家族逢年过节祭奠先祖会客议事所用。穿过甬道,即来到大殿。大殿系古式厅堂砖木结构,房顶高脊飞檐,走兽飞禽置于其上,栩栩如生,廊檐下红漆明柱,上联曰:龙堤高卧东郡志,下联曰:凤德题兆西隐集。大殿仍为紫漆大门,上联曰:功勋百代垂青史,下联配:俎豆千秋起白云,横批为“血食春秋”。大殿正中设一木质软阁,阁内雕有大殿主人公——宋氏五世先祖文恪公塑像,主人端坐其间,头戴乌纱,二目放光,银髯飘洒,神采奕奕,双手扶膝,气宇轩昂,好一派宰相大家学者风度。塑像两旁各有一童侍立,手端文房四宝,静立侍俸,据说双童即为文恪公弟子燕王、建文帝。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 郡望堂号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1,山东枣庄:增铭汝树照均鉴承秉光

2,山东鱼台:祚述传万士广化文呈凤

3,山东威海: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盛咸钦人俊杰荟萃焕云章

4,湖北双元:万世忠良义长根路

5,湖北仙桃:成景文章可传万世奇瑞辅弼当代杰昆仲同科辉群英满华域博学占鳌魁

6,江苏连云港:玉怀德继世忠厚传家远

7,江苏盐城:思崇本峻彦载锡熙光照

8,江苏泗阳:为耀廷孚凤远玉克之云洲麟书献瑞长发其祥世生象贤以承宗绪振兴伟业怀德永昌

9,江苏徐州:文学广以庆德培世永昌

10,安徽定远:大开书升长延祖德国兴继清明永立光华

11,安徽庐江: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

12,河北邯郸:德绍广平梅付加生培

13,湖南湘潭:振国佳宾汝荣焕增声扬楚镇

14,贵州仁怀:有可长希金子是明国文登朝荣显大永远应红星

15,辽宁东港:富贵传国宝文书继世长

16,山西阳泉:龙顶玉德和余源思田崇贵

17,天津静海:本宏深远大荣华永安良光前裕后久子慈丹桂香纯修正心静好贤忠诚长国泰平年丰宗祖喜继昌

18,甘肃兰州:克法宗祖德一举连登科克法宗明子嗣振兴绍业统广培良善始廷敦笃立

19,广西博白:怡福明典世家运庆

20,重庆秀山:永庭浩万国朝贤学可成先德生福贵读书点翰林

-宋姓

3943河北清苑宋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宋彬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五册

   北图

3944上海崇明宋氏世谱不分卷

   (清)宋浦修

   清同治元年(1862)修 光绪二十三年(1907)木

   刻本 四十册

   河北大学

3945江苏丰县古丰宋氏族谱六卷

   (民国)宋圣经十一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本

   江苏丰县档

3946江苏晋陵沿溪宋氏家乘十九卷

   (清)宋传兴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广平堂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注:明宋洪川始修。该族散居武进、金坛、常熟

   等地。

3947江苏镇江京江宋氏宗谱二卷

   (清)宋鸣昌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木活字排印本 二册

   上海图 南京博 美国

3948江苏苏州长洲宋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宋廷玑纂修

   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中山大学(存卷1-4、9、11、12)

3949江苏苏州长洲宋氏族谱□□卷

   清末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3、7、9)

3950浙江馀姚上林宋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宋元英续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统宗堂重镌本

   浙江慈溪县文管(残存七册)

3951浙江馀姚宋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宋麟瑞 宋墀等修

   民国七年(1918)善继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二部) 南开大学 河北

   大学 浙江图

3952浙江鄞县四明槎湖宋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宋荣豪 宋贵芬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3953浙江慈溪宋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宋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 道光初年钞并补

   道光末年又补本

   辽宁图

   注:宋纶首修於宋庆元元年。首钞记事止道光

   六年,补写记事至道光二十六年。

3954浙江嘉兴嘉禾宋氏支谱不分卷

   (清)宋诗源 宗榛辑

   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浙江嘉兴市图 日本 美国

3955浙江绍兴山阴头宋氏世谱二十四卷

   (清)宋汝楫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3956浙江绍兴 会稽日铸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宋楚玉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忠孝堂木活字刊本 六册

   美国

3957浙江绍兴会稽日铸宋氏宗谱七卷

   (清)宋天赞 宋尊山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铅印本

   浙江绍兴县档

3958浙江绍兴会稽宋氏宗谱四卷世系十卷

   (清)宋家璨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忠孝堂石印本 四册

   北图 浙江图

3959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宋璇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赋梅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往:清康熙七年首修,此为四修。

3960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赋梅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注:是为五修本。

3961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宋光简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赋梅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此为六修本。

3962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宋树化续修 宋崇德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赋梅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图

   注:此为七修本。

3963浙江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卷1-7,又一部存卷7)

3964浙江武义潜溪宋氏宗谱四卷

   (清)宋有喜 宋廷公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卷1、3、4)

3965浙江武义潜溪宋氏宗谱四卷

   (清)陈明经 宋元定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 光绪二十七年

   (1901)续修木刻本 四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

3966浙江武义潜溪宋氏宗谱□□卷

   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二册)

3967浙江临海宋氏宗谱三卷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3968安徽徽州新安宋氏宗谱十八卷

   (明)方信纂修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

   北图(存卷1-8、10-14、16、17;另一部存

   卷2、3、5-7)

3969安徽徽州新安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宋祚寰等修辑

   民国六年(1917)敬德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3970安徽歙县歙西金山宋村宋氏族谱十二卷

   (清)宋德泽纂修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秉德堂刻本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3971安徽歙县古歙上丰宋氏高德幺房祀谱不分卷

   朱墨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二册)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3973福建长乐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宋细苟 宋廷华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本 一册

   台湾

3974江西铜鼓宋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纂修本

   江西铜鼓县地名办(存卷12)

3975江西万载司背宋氏族谱□□卷

   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2,又一部存卷2)

3976山东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宋哲元嘱察哈尔通志馆杨兆庚等续修

   民国间稿本 一册

   华东师大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辽宁图(缺一册) 辽宁大连市图 日本

   美国

   注:康熙二十三年宋廷简修谱。此为七修本。

3977山东蓬莱宋庆家宗谱□□卷

   山东蓬莱县南五乡泊子宋家村

3978河南商邱宋氏家乘十四卷

   (清)宋*纂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家刻本郯 六册

   北图 科图 经济所 日本 美国

3979河南商邱宋氏家乘二十卷

   (清)宋筠续编

   清乾隆四年(1739)序刻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3980河南商邱宋氏家乘十二卷

   (清)宋齐唐 宋齐瑛等续修

   清嘉庆十年(1805)序 刻本

   曲阜师院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商邱宋氏续乘》。

3981河南商邱宋氏家乘二十卷

   (清)宋筠撰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3982河南开封大梁宋氏族谱不分卷

   (清)宋芷堂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承启堂刊本 二册

   注:一名《宋氏家乘》。

3983湖北武汉宋家宗乘□□卷

   (清)宋用潜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六册

   科图

3984湖北黄冈鄂东黄冈宋氏宗谱七十九卷首五卷

   (民国)宋从先 宋自兆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胜乡施杨村 湖北新洲县和

   平乡富兴村

   注:创修於清嘉庆十六年。

3985湖南宋氏应车各支谱八卷

  

琅琊宋氏的琅琊宋氏名人

宋鸣梧,字泰侯,号泰斗,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印王山村人,生于万历四年(1576年)九月十七日,病逝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 宋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