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辈分的排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夏姓辈分的排列,第1张

夏:上古时大禹治水有功,并且德高望重,于是舜帝就将帝位让给禹。大禹后来将帝位给了儿子。大禹儿子叫启,启建立了夏朝。西周初年禹王东楼公被封于杞邑。没有被封的一些王族,就以夏朝的夏字作为姓,世代相传。又有一支夏姓,是春秋时陈国的一位叫子夏的公子的后代,子夏的孙子叫夏征舒。夏姓的先人还有如:〔夏无且〕秦始皇的医生,有人想刺秦皇时,夏无且挺身保护,立了功。〔夏统〕晋朝人,自小贫困,但孝敬老人。他看人不起做官的和他们身边的歌女。〔夏寅〕明代学者,他说一生人不读书可惜。等闲过可惜,败坏人格更可惜。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 昶: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原吉: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姓纂》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 《姓谱》说:“夏侯,复姓,本姒姓,夏禹之裔。周武王立,封夏裔于祀;后祀为楚灭,简公弟佗奔鲁,鲁悼公以佗为夏后,爵为侯,因以夏侯为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焉,后去鲁之沛,分沛为谯,遂为郡人。” 这两段记载明白指出,夏侯氏是分自周朝初年“以奉夏祀”的杞国,而夏姓则与杞氏谊属兄弟,统统都是夏禹的后裔,则夏侯与夏氏系出一源的亲戚关系,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清楚万分。唯一的分别,是夏氏得姓较早,而夏侯氏得姓稍后罢了。 在过去的两三千年以来,夏氏的历史名人相当不少,他们的杰出表现,的确无愧为大禹的后裔,使这个大家族所享的盛誉历久不衰,也为一部中华历史,益增光辉。 夏氏成名早在先秦时期,当时,卫国曾出过一位名震遐迩的大力士夏育,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呢!另外,在荆轲刺秦王之时,也有过一位名叫夏无且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提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依照该书的记载,秦始皇在保住了生命之后,论功行赏,曾经赏赐两百镒黄金给夏无且。 汉代以后,夏氏的表现更加出色,譬如,光武帝时的夏恭,就是一位大名鼎鼎,备受后人敬仰的了不起学者。根据历史的记载,夏恭是当时一位最负声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至一千余人,桃李满天下,他的声名也传遍天下。 致夏氏族人的一封信(一)本人在江西工作,唐朝、宋朝的先祖也生活在江西,明、清先祖生活在湖北,为北宋名臣、文学家 夏竦 的后裔。[1世大禹、5世少康(夏朝)、6世无余(夏朝)、37世东楼(周朝杞侯)、53世育(战国)、77世无且(秦朝)、82世宽(汉朝)、89世恭(东汉)、93世馥(东汉)、104世统(晋朝)、124世竦(北宋)。] 本人有全国十余省市的夏氏谱牒资料,包括:

一、大禹至唐朝中期共约一百一十余世夏氏资料;

二、唐朝中期至清朝各地夏氏资料:

1、始祖 夏光庭/夏远;

2、始祖 夏侯显 改单姓夏氏;

3、始祖 夏思凤;

4、始祖 夏勰;

5、夏竦 及其长子夏安期;

6、始祖 夏伯孙(实为夏安期长子、夏竦之孙)〔浙江上虞等地〕;

7、始迁祖 夏膺(唐朝 江西德兴人);

8、始祖 夏昭五(唐朝 饶州人);

9、始祖 夏万裔(宋朝人 福建省宁化县);

10、始祖 夏馥(汉朝 湖北大悟夏店);

11、始祖 夏黄公(春秋人 江苏吴县);

12、始祖 夏文礼(晋朝人 柯山 江西新建与丰城分辖的小岭)等。 1994-1999年江西大部、湖北东中部、河南南部、湖南省北部、重庆、江苏溧水与句容、浙江部分、陕西汉中与安康部分、安徽西南、台北夏氏宗亲会等地夏氏联谱,全国尚缺太多,当然包括甘肃,东三省、华北、西北等尤缺。

1、山东临邑: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

2、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3、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4、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5、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6、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7、湖南常德:德宏忠绪敦齐

扩展资料:

夏姓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

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夏姓辈分的排列

夏:上古时大禹治水有功,并且德高望重,于是舜帝就将帝位让给禹。大禹后来将帝位给了儿子。大禹儿子叫启,启建立了夏朝。西周初年禹王东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