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顾氏祖先是谁?,第1张

顾氏是勾践的后裔,这是远古以前的事了。到了战国东周时候,他们的后代叫安朱的,名亲,周赧王封他为东瓯王,秦统一中国以后,将安朱废为闽中郡长。对此清顾步青记诗赞东瓯王安朱称:

袭爵於周,为秦所废。秦乎秦乎,二世谁继。

公为郡长,民仍仰止。百六年华,子孙万代。

安朱的儿子是摇,字毋余,因破秦平楚,受汉高祖褒封为东海王。

宋晦翁朱熹记诗赞东海王毋余公摇称:

累世侯爵,无穷事功。破秦平楚,受命褒封。

封於东海,恩渥德隆。忠竭汉室,勋业谁同。

摇的儿子是期视,字昭襄,摇封期视为顾余侯,后,汉惠帝遂亦封之。这才有了顾姓。

对于顾氏的始祖,清嘉庆18年(1813年)顾步青等纂的《武陵(顾氏)宗谱汇编》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顾哲城的钞本《顾氏重汇宗谱》都是以摇之父安朱为“始祖”。说这是“沿用吴相醴陵侯雍辑纪姓源时追得姓祖,以期视公祖父安朱公为一世,且相传已久,不便更改,而今仍其旧。”以安朱公为一世。

有的谱以丞相雍为“一世祖”记述的。《同里谱》就是直接以雍一世开始记述。在记谱之先,还记下一段雍之前的世系。有的谱把此称作世系本源。自安朱至雍有十八世。也就是以安朱作始祖时,雍是第十八世孙。

也有的谱以顾野王为始祖的。如无锡顾宝钰、顾宝琛的《顾氏大统宗谱(无锡)》则从野王开始记述,有的还把他称为顾氏的“中兴祖”的(见《顾氏重汇宗谱》)。自雍至野王有十四世。以雍作始祖时,野王是第十四世孙。

最后一种就是以迁居当地的始祖作为一世来记谱的。大部分地区性的顾氏家谱,几乎都是以其迁居始祖作为一世祖的。但他们的谱,一般都同原来居地的顾氏宗谱可以连接上的。譬如从同川顾氏老二房迁徙昆山千墩一支,在以后又接上了同里的时茂支仁派的宗谱。

本谱循《同里谱》“以安朱为顾姓始祖,雍为记谱始祖。”

——摘自《同里西宅别业顾氏族谱》

——顾——

顾出自己姓(民间有记载为巳姓、妃姓等,但是本姓不变),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姓氏。在典籍《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的记载,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顾伯即顾氏始祖),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县志》、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都记载有古顾国,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与齐侯、邾子在顾国会盟。

《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封地为姓氏。

——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30 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77 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 50 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 134 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 1117 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 1165 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 1376 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 1729 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三绝堂;

至善堂;

泼机堂(云南镇雄泼机顾山);

顾姓是源于夏代顾国的姓。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在古代顾姓名人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顾恺之,东晋义熙年间任通直散骑常待,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后人评其作画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顾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学识渊博,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音韵学方面,有承前启后之功。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在近现代史上,顾姓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史学家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任《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艺术界有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钢琴演奏家顾圣婴,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顾姓在当今中国按人口数量排列的百家姓氏中居第8l位。

《乐安顾氏宗谱》记载了乐安(今浙江省仙居县,古名乐安)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顾肇仁,在北宋时迁居仙居(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暨阳顾氏宗谱》记载了该支顾氏的始迁袒是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在南宋初年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顾居敬时,已经是元统治时期。顾居敬时任抚洲县同知,始居暨阳。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记载孙敬居有子四人。子常一(钰)、常三、常五徙居暨阳,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

《靖江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更,于元末自昆山迁居靖江马洲西乡沙。

《南通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昌,元末避兵乱自苏州寓居高邮,不久迁通州,居于南通城西。

《顾庄等纂修舶口阜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一世祖顾太乙,在元朝从苏州阊门迁居于如阜,定居于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顾萸,明时始迁居,为该支始迁祖。

《吴江顾氏族谱》记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中一支,始迁祖为顾信,据传是三国时顾雍三十六世孙,元朝自昆山徙晋陵(今属江苏省常州市),其孙华三因为被招赘从晋陵迁居吴江,后居于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又徙城中北塘。另外一支,始迁祖顾义,也是顾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

《上海顾氏家乘》记载此支始迁祖顾邦宪,在元朝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附近,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顾迁,在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五世以后分为前、后、东宅等支。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顾逸三,于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记载该支望出苏州铜坑,其祖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间南迁,居于杭州。景炎元年,顾元九始由杭城迁居到无锡怀仁乡崇节里,后名顾墅,为始迁顾墅祖。顾元九有一子二孙,长孙仍留居顾墅,次孙他徙,并派生出宛山、经历支。长孙又经过三传,分出为五支,虽屡有迁徙,但基本没有出今天无锡市所辖。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安惟二,元末由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

顾姓出自南顾与北顾,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今苏州吴县)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顾炎武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

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1949 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顾姓

顾氏祖先是谁?

顾氏是勾践的后裔,这是远古以前的事了。到了战国东周时候,他们的后代叫安朱的,名亲,周赧王封他为东瓯王,秦统一中国以后,将安朱废为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