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订婚习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山东临沂订婚习俗,第1张

临沂订婚也叫传启。在当地特别是在农村人们认为定亲就是订婚,虽不同于像领取结婚证那种法律效率,但已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已经定亲,意味着终身大事确定,在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公认度很高,没有特殊情况,任何一方都不得违约。否则,被公众视为不道德,甚至遭到谴责。

因此,定亲男女双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较隆重。旧时有的地方由男方选一黄道吉日,媒人出面给女方送一架“盒起”。“盒起”上放白鹅一只,盒中放衣料、聘礼、点心等聘礼和男方庚帖(上写男青年的生辰八字、年命属相等)。女方回以自己的庚帖合“文房四宝”。

男女双方交换庚贴,俗称“换帖子”,换了帖子即表明已订了婚,庚帖就是订婚书。现在一般是选定吉日,在男方家或到饭店宾馆举行仪式。参加仪式的多是男女双方的母亲、大娘、婶婶、姑或姨、姐姐或妹妹,加上媒人,有的地方也有男女双方父母同去。由媒人主持喝定亲酒,通过这种形式双方亲人见面认识,未来的新娘有的在此机会给公公婆婆磕头,第一次喊爸爸妈妈。

同时,借此双方互相赠送衣服或其他用品。男方向女方递交彩礼钱,也叫聘礼。聘礼相当于定金,礼品(包括礼钱)多少,一方面根据家境的贫富来确定,另一方面看当时的潮流和时尚,不能不看家境,也不能不顾时尚。

旧时,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男方家庭越困难的、兄弟多的或男方长相等条件差的,女方要的聘礼就越多,因条件差,在婚姻上男方就更有求于女方,怕坏了这门亲事,男方就不惜钱财,负债也得给。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结婚时欠下的债,都是由父母偿还,兄弟多的找了媳妇,女方自然就多要一点彩礼。反正不是我还,不要白不要。现在大部分是一孩化了,这个倾向就淡化了。

定亲礼钱选择吉利数字。随着时代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礼钱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顺;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长远;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礼钱一般是通过男女家庭双方协商确定,数额不尽统一。有的数额非常少,只图个吉利,上百元、几百元即可,还有的不收礼钱。

定亲之后,男方在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要到女方家送节礼。同时,按照季节,男方需给女方购买一点换季衣服或给钱自己购买。女方也到男家走动,并为操持一些家务。

扩展资料:

临沂婚嫁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以六礼(纳来、问名、纳孝、纳征、请期、迎亲)为重要环节的婚姻礼仪。 临沂受这些传统习俗的影响,同时深受齐文化、鲁文化的影响,特别受孔孟思想影响比较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礼仪。境内婚嫁之俗,各县区差异不大。一般由提亲、合年命、相亲、定实角、送日子、援饭(填箱)、下催状、婚礼、上喜坟、回门等十几个重要环节组成。履行了这些程序,就标志着一个新的家庭从此独立生活。

一、提亲

也叫“说媒”。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作为婚姻的牵线人媒人就出面提亲。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媒人主动到男方或女方家提亲;另一种是男方或女方家拜托媒人提亲。提亲只是简要向男女双方介绍其家庭、长相、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使彼此有大概了解,双方有意就继续,无意就此止步。

旧时男婚女嫁承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传统习惯,媒人出面,父母拍板,包办婚姻,许多都是等过了门、入了洞房才见面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传统习惯逐步打破,实现了婚姻自由,自由恋爱已成为主流。

旧时提亲一般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匹配,当地有“好对好,赖对赖,弯刀对着瓢切菜”的说法。媒人提亲一般先到一方提出建议,介绍另一方的大体情况,如果得到认可,再到另一方征求意见。先到哪一方去,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则,谁家综合条件好一点,媒人就先到谁家去,好的一方答应了,预示着差的一方就问题不大了。

在城市,大都靠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出面提亲,或通过婚姻介绍所和网上报刊征婚等新的方式提亲。媒人不仅在提亲环节牵了线,而且在整个婚姻的其他环节也操办一些事情,有的甚至结婚后,夫妻双方发生了一些矛盾,还去找媒人做调处工作。

提亲除婚姻介绍所和网上报刊征婚交一定费用外,广大农村提亲的媒人都不收费,有些地方给媒人赠送一些食品、猪肉等礼品,以示感谢。媒人提亲之后,如果双方都表示不反对,或是商量一下再说,这桩婚事就算有了开头。

之后,有一段时间,双方互相“打听”、“察听”,实际是暗访。一般是由男女双方通过亲朋好友或自己信赖的人,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了解对方情况,有的甚至父母亲自出马“察听”。

互相查听内容,男方一般要了解女方:是不是一个贤惠的老实的、会过日子的姑娘,长相怎么样,身体有没有残疾,是否识字,家庭名望怎么样,还要了解一下这桩婚姻聘礼的打算等等。

女方一般要了解男方:男孩是不是本分,脾气怎么样,有没有不良嗜好,有没有能力挣饭吃,家庭经济状况怎么样,到男方家后能不能过上好日子,男孩大体身高,是否强壮,有没有特殊疾病,兄弟几个,有没有没出嫁的小姑子等等。

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男女双方接触少的封闭年代,这种察听是必要的,起到了了解情况的作用。采用这种方式察听,现已不复存在了,通讯手段现代化,提亲后,男女双方打电话发信息互相沟通,而且经常你来我往,直接见面,在较长恋爱过程中加深了解,增进了感情,达到知根知底,才走入婚姻的殿堂。

二、合年命

所谓“合年命”,就是请人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是否相合,若不犯禁忌,才考虑确定婚事。这个环节境内有些地方在说媒时顺便进行了。

但是大多数地方都是提亲后进行的。媒人牵线后,男女双方认为可以结亲,就要请人“测八字”、“合年命”。目前,城市许多,在提亲后只是核实生日,以求得年龄相近,不再“测八字”、“合年命”。

而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还是十分重视这个环节。合年命,主要看属相是否相克。如果相克,即为年命不合,不能成婚,俗称“使不着”。如不相克,俗称“使着了”,则可议亲。属相有“鸡犬泪交流,白马怕青牛,蛇见猛虎如刀斩,山猪自古畏猿猴,两龙不能躺在一个床上”等禁忌说。这种信天命做法坑害了许多男女青年,使好端端的一桩婚事往往因年命不合而告吹。

合年命一般由媒人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转递给对方,有的由男女一方请阴阳先生测算,有的双方各自请阴阳先生测算,测算结果也通过媒人互相告知。阴阳先生测算生辰、八字收取一定的费用或礼品。

这种延续了千年的旧习俗,无疑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是需要禁止的。但是目前在有些地方不可能短时间内禁止住,应当大力宣传唯物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引导群众自觉破徐迷信,崇尚科学,走出天命论的误区。

三、相亲

也就是见面。合年命之后如果男女“使得着”,双方没有异议,就确定相亲。旧时,相亲由媒人带女方让男方父母(或姑嫂)相看;带男方让女方父母(或哥嫂)相看;男女当事人不相互见面。待男女双方父母互相看了之后再约定男女见面。

解放以来,相亲则有媒人约定男女双方父母或姑嫂,由媒人带领一起见面。六七十年代相亲见面,农村大部分选取在集市上,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让男女双方见见面说说话。这样的见面只可以看看对方长相如何,说话是否口吃,走路是否方便,还可以从衣着上看到对方的家境如何等等。

这些年,一般选取在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家中,相亲过程和时间很短,只是由媒人简单介绍双方情况,介绍在场人的身份,双方互相问候,说一些家长理短的话。有些地方相亲时,则采取双方父母或姑嫂和媒人在一起,相亲的男女单独在一起,见面说话。相亲时,男女双方不好当面表态,之后再由媒人传递信息。

四、定实角

也叫“小定”,或称传小启。相亲之后,男女双方觉得印象不错、合得来,男方请媒人或派其他人给女方送去一点衣服和其它礼物,表示婚事初步定下来了。定实角没有什么仪式,男女双方均不设宴,也不请客,如果碰巧在吃饭时候,家常便饭即可,女方也不回赠礼品。有些地方男女双方及其家长在一起吃饭,男方的家长借此给女方少量衣服或钱,有定亲之意,但不是正式仪式,只是表明婚事大致可成了。

五、定亲

也叫传启。在当地特别是在农村人们认为定亲就是订婚,虽不同于像领取结婚证那种法律效率,但已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已经定亲,意味着终身大事确定,在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公认度很高,没有特殊情况,任何一方都不得违约。否则,被公众视为不道德,甚至遭到谴责。因此,定亲男女双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较隆重。旧时有的地方由男方选一黄道吉日,媒人出面给女方送一架“盒起”。“盒起”上放白鹅一只,盒中放衣料、聘礼、点心等聘礼和男方庚帖(上写男青年的生辰八字、年命属相等)。女方回以自己的庚帖合“文房四宝”。男女双方交换庚贴,俗称“换帖子”,换了帖子即表明已订了婚,庚帖就是订婚书。现在一般是选定吉日,在男方家或到饭店宾馆举行仪式。参加仪式的多是男女双方的母亲、大娘、婶婶、姑或姨、姐姐或妹妹,加上媒人,有的地方也有男女双方父母同去。由媒人主持喝定亲酒,通过这种形式双方亲人见面认识,未来的新娘有的在此机会给公公婆婆磕头,第一次喊爸爸妈妈。

同时,借此双方互相赠送衣服或其他用品。男方向女方递交彩礼钱,也叫聘礼。聘礼相当于定金,礼品(包括礼钱)多少,一方面根据家境的贫富来确定,另一方面看当时的潮流和时尚,不能不看家境,也不能不顾时尚。旧时,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男方家庭越困难的、兄弟多的或男方长相等条件差的,女方要的聘礼就越多,因条件差,在婚姻上男方就更有求于女方,怕坏了这门亲事,男方就不惜钱财,负债也得给。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结婚时欠下的债,都是由父母偿还,兄弟多的找了媳妇,女方自然就多要一点彩礼。反正不是我还,不要白不要。现在大部分是一孩化了,这个倾向就淡化了。

定亲礼钱选择吉利数字。随着时代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礼钱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顺;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长远;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礼钱一般是通过男女家庭双方协商确定,数额不尽统一。有的数额非常少,只图个吉利,上百元、几百元即可,还有的不收礼钱。

定亲之后,男方在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要到女方家送节礼。同时,按照季节,男方需给女方购买一点换季衣服或给钱自己购买。女方也到男家走动,并为操持一些家务。

六、送日子

在当地所谓确定结婚的日子。实际上是男女双方家庭的自我约定,没履行法定程序,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定亲之后还要办理结婚证, 前些年是村上开具介绍信,到乡镇上办理,这些年,则需要到县民政局领取。送日子之前,先需要查日子,一般由男方家庭操办,二知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连同注意事项写在一张红纸上。这之后,男方到女方家送日子。

送日子主要是办两件事,一年是送柬帖。柬帖内容包括结婚日期、发嫁的具体时辰、上下轿或上下车头朝哪个方向、迎送亲队伍中的男女属相、大小客人数、新娘盘头和坐帐时面朝的方向等等,都一一交待清楚。

另一件是送礼,一般六色礼,即鸡两只、鱼两条、肉一刀(多是猪的后腿,当地叫猪后座,重十至十五斤),用红线捆扎粉条若干,布料两块,点心若干,由媒人送到女家,称作送日子或叫“下日子”。也有的送六色、八色、十色礼的。但不论几色礼,一般必须有肉、鸡、鱼、点心,粉条等,因为肉食取荤(婚)之意。鸡是吉利。鱼是带眼的,有年年有余之意。粉条有拉长不断之意。点心有婚姻甜美之意。粉皮有圆满之意。一般男方家送来的礼,女方除了肉不能回赠之外,其他的礼都要各退回一半给男方家,表示喜事要分半。肉不能回赠,是因为“肉”即是“荤”,通“婚”,“退荤”有退婚之嫌。

七、邀客

男方叫援饭,女方叫填箱。在当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把要客当成大事去操办。男女定下结婚日期后便通知亲朋好友,一般在婚前的半个月左右,男女双方家庭分别选择吉日,各自请客,农村叫要客。参加的有双方的亲戚朋友及本家族的人,图个喜气和执闹,有的还带着小孩参加。

一般设几桌十几桌,多则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农村多数在家中设宴,城市均在宾馆。旧时到男方援饭时,重要客人携带猪肉、白磷鱼、馒头、粉条之类的礼品,一般客人大都带馒头和粉条或粉皮。为什么当地有带馒头的风俗,这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现在大部分不再带这类礼品,只带礼钱,农村一般100元左右,城市一般200元左右,以示祝贺和帮忙。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男女双方家庭分别送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包里装有烟、糖块、饼干和花生等,以示回赠和敬谢之意。

八、下催妆

结婚前一日,男方派人给女方送去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等嫁衣,以示喜期一到,催请发嫁。顺便换回女方写有送嫁人数、所有填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 女方还要给男方赠送帽子、腰带和鞋。同时,进一步商量第二天发嫁时注意的事项,以防遗漏。

这一天,男方布置新房,挂彩子,贴喜联,请厨师准备喜宴。女方给将出嫁的女儿“开脸”,用线绞净脸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夜里收拾嫁妆,将衣服、团圆饼、压床鞋、压柜钱、宽心面等物品放入家具之中,此举谓之“装柜”。

现今,在农村仍有下催妆这一程序,但有些内容已经没有了。如“开脸”就不是在这一天,而是由早晨发嫁盘头时一并进行。城市人结婚,一般没有下催妆这一程序,只是发嫁的头一晚上,互相通一下气,商量协调第二天结婚的具体事宜。

九、发嫁

发嫁前新娘和家人照相,除全家合影外,分别和家人照相,示意留下做姑娘时与家人的最后一照。

发嫁时间,都是早上。在农村都是送日子时,男方找人确定好的。在城市则根据女方与男方家的距离确定,一般选在7到9点之间。

在农村有的地方新娘上轿前,倒穿着父亲的鞋,上车后再换成自己的鞋,寓意闺女出嫁时不带走娘家的土。有的地方新娘坐在椅子上,由人抬到轿或车的跟前,脚不能沾地,在当地发嫁时,新娘一般都穿红鞋,但有些地方则穿绿鞋,回门时穿红鞋,这里有俗语“绿鞋去红鞋来,娘家门上出秀才。”

有的地方新娘上车后,家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盆清水泼在地上,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期盼女儿在婆家安安稳稳过日子。

发嫁也叫送嫁,都配有送客。送客有大客、小客和伴娘组成。男大客是由新娘的大舅、大爷、叔叔,现在还有请村干部担当的,女大客由新娘的大娘、婶子担当;男女大客在挑选上有讲究,属相不能与新娘相克,并且要夫妻儿女双全的。小客都是新娘的同辈或者下辈人,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姐妹或好友。

十、婚礼

旧时,富裕人家的婚礼仪式比较繁琐,场面搞得比较大,一般百姓比较简单。电视剧《沂蒙》中,李继成和心甜的婚礼就是当地平民百姓婚礼仪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婚礼就是在自家的院内举行的。由村上的司仪主持,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

之后由司仪向新娘介绍家里的亲戚朋友,接着新郎新娘入洞房,这个习俗解放初期一直沿用着。之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在农村许多地方,不再举行拜天地等婚礼仪式。

在机关工作的,多由本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参加,在会议室举行简单的婚礼,以茶话会的形式,吃喜糖、抽喜烟、喝喜酒,以对新郎新娘表示祝贺。现在的婚礼习俗,在城市越来越多的融入西方的风俗,如赠送结婚的戒指,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新郎着西服,举行集体婚礼,举办婚礼舞会,进行旅行结婚等等,使婚俗越来越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呈现出更加自由活泼,更有个性特点,更具浪漫迷人的风采。

迎接了送嫁队伍之后,紧跟着是举行婚礼仪式。农村都是在新郎家的院子里举行。城里有的在新郎家的楼门口,有的在宾馆,很多都是请婚庆公司安排操办的全程服务。

婚礼仪式完毕后,新娘新郎入洞房。过去一般都是由新郎用红绸带将新娘牵引进洞房。现在则更多的是,由新郎将新娘抱着或背着进洞房,也有的新郎新娘牵手走进洞房。

入洞房后,当地,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叫“摸栗子枣”。新郎家里事前将许多栗子、花生、枣放在新人的被褥下,有的还用线缝到被褥的角上。

新郎新娘入洞房的同时,新郎家的新郎同辈或小辈童男童女们一起涌入洞房,待新娘在床上坐定后,这些童男童女们一哄而起,在新人的床上抢摸“栗子枣”,热热闹闹一大阵。然后新郎新娘要喝交心酒、吃宽心面和红鸡蛋,吃鸡蛋时,上头人还要问“生不生?”新郎和新娘都要回“生!”寓意是来年生子。旧时,新娘还要“坐床”或“坐帐”,三天内不能出洞房,后来坐帐一天,意为熬性(磨磨性子)。

现在,无论农村和城市新娘都不再“坐帐”。新婚之夜,洞房昼夜燃红烛,谓之“长明(命)灯”,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入洞房看望新娘,要烟要糖,并用各种方式与新郎新娘逗乐取笑,有的闹到深夜,俗称“闹洞房”或“闹新房”。 

十一、上喜坟

婚后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新郎新娘要上坟祭祖,俗称“上喜坟”。上喜坟一般由父母或新郎的兄弟们陪同,祭祖的范围是新郎的本家族、外祖父母家,有的还要去父亲的外祖父母家。上喜坟一般要带菜肴、黄纸,到“坟地”摆贡品、烧黄纸、祭祖先,同时给每座坟墓上压一块红纸,这标志着有了新的香火、香火不断。

十二、回门

有的地方叫对乐,也有的叫短趟子。这种习俗在农村仍比较盛行。回门,是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地方安排在婚后第二天,有的第三天、还有的是第六天。回娘家,不能由新郎家里人去送,要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去接。

在娘家,有的地方当天去当天回,不能过夜,有的地方则第二天或者小住几日。返回婆家时也是由娘家人去送,不能由新郎家里人去接。回门结束,标志着婚嫁礼仪始到结束。

在当地,婚嫁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以歌唱爱情、庆贺婚姻、祝愿美满的歌曲或叙事诗,供婚礼时歌唱。歌词纯朴、通俗、典雅、趣味,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传递着美好的祝福,也播撒着温馨的劝导。郯城的《喜歌》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它源远流长,来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这些《喜歌》虽然现在已不再在婚礼中流行,但作为婚礼中的民俗文化遗产仍值得一读。

参考资料:

中国临沂网:临沂婚嫁习俗

养儿防老是一句老成语,成语出自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在农村,只有闺女的家庭着实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我一个舅妈的娘家就是只有女儿,还有我家对面的诊所他家也是都是女儿,而且我觉得过的都很幸福,事实上只有女儿的家庭不会比有儿子的家庭过的差,相反会过的更滋润。

其实不止在农村,哪儿都一样。养儿防老这个观念依旧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腐朽着,只不过农村更为严重,虽然说二胎政策开放之前中国的计划生育挺严的但对于农村人来说,与生子这种大事相比,计划生育根本不值一提,人们的观念里就只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父亲,要有一个儿子来子承父业。对母亲,她需要子孙成群来承欢膝下。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妈经常给我爸讲那个段子:”如果你爱一个男人你就给他生一个女儿,等他老了还有一个小棉袄跟他撒撒娇逗他开心;如果你恨一个男人你就给他生一个儿子,等他老了还有一个人跟他叫板,拍着桌子要车要房。”虽然说每次我都会被他俩虐到但每次老妈这样说我都很开心。事实也是如此,即使老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单养儿子负担真的超级大啊有没有(广大父母应该深有体会的)。小时候每天被他的吵闹搞到崩溃,长大了还要操心婚车婚房问题,万一找一个大城市的女朋友

我一个爷爷辈的邻居,他儿子在上海工作,找了一个上海女孩儿,结果家里除了父母住的房子全卖了给他凑了个上海房首付,现在他们有了孩子我那个爷爷和他老伴儿还得去给他们带娃养儿防老的反义词是养虎为患,事实证明是养儿防老还是养虎为患那?(当然也有非常孝顺的儿子,比如我爸)

敲黑板划重点,只有闺女的家庭有多幸福,一定要让你们看到。

外婆一共有四个孩子,其中老大老二老三都是女儿,老四是个男孩。说实话我这个舅舅不是特别有本事,盖房子的时候这三个姐姐没少帮忙,钱也没少拿,舅舅相当于一个甩手掌柜。舅舅和舅妈在外面干活,家里五个孩子全靠外婆外公带着,现在孩子在城里上学也是几个姑姑帮忙照看,外婆家的茶米油盐也靠几个女儿常回家带去。再来说说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我的前半生》,罗子君的妈妈可是没有儿子,可是她除了那个小女婿混账特别闹心之外不是也过的挺好。

种种例子告诉我们:养儿能防老,养儿也不一定能防老。倒不如小棉袄来的暖心。

其实呀,不能看社会大众的例子来决定生男生女,这都一样,子女孝不孝顺大部分得看他们有没有这个尽孝之心,看别人家现在过得怎么样倒不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的实在。(我觉得这点我的父母做的特别好,所以告诉大家正确教育真的很重要!)

网友故事

我同一个组的一对夫妻,因为种种原因,只有一个女儿,比我小一年。因为只有一个女儿,从小就特别宠爱,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她就有魔丝用。头发搞的特别靓,衣服也是班上比较好的,尽管她家里人像我家一样都是农民,但是对她特别舍得,只要她想买的,家里也买的起,就会给她买。

后来我读高中,她读了个中专,毕业后去了浙江打工,在那里认识了一个男友,大前年结婚了。结婚前对她妈妈承诺,以后每个月寄2000块回来给他们。是的,这几年大部分时间都有寄回来,男方家里全款给他们买了房子,他们两都上班,所以可以省出来给寄回来。但是,今年她怀孕了,辞了工作养胎,然后就没有寄过钱。她爸妈也不嫌弃,还把以前她寄回来的给她寄了1万过去。

她爸爸种点地,也有百香果可以赚点生活费,妈妈50岁了,还去瓷厂打工,一个月1500左右,也够维持生存,只要没有大病。平时她一年回来两三次,现在回不了了,我觉得以后也会很少回来。相隔1000多公里,她有她的家庭,不可能全家搬过来我们这边的,人家也是独子。在农村,生女儿的,嫁出去了,就是别人的人,生儿子的,在不好,也是家里人,再没钱,也可以给煮碗饭给你吃。农村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养老保险的。我家爷爷5个儿女,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也是嫁在五公里内,过年过节过生日都会走动。生病了,都是他们三兄弟或者我和弟弟送医照顾,也是三兄弟一起凑钱分摊的,女儿会意思一下。没有强制性。爷爷奶奶他们三兄弟每年凑1800做生活费,大米是三兄弟每个月轮流给他们送。

网友故事

我是苏北农村的,家里兄妹三个,哥哥大我四岁,妹妹小我四岁,父母都已经60多了,在老家还是比较重视儿子的,虽然女孩也按辈分取名字,但家谱上都是儿子孙子的名字,没有女孩的名字。由于之前计划生育的原因,导致现在村小学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一个班上三十几个孩子,只有五六个女孩,现在还有一些家里没儿子的把女儿留家里招女婿倒插门,当然家里要和娶媳妇一样,建楼房买车,给彩礼

我父母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骨子里也是很传统的,哥哥从小不爱学习,中途辍学了,我和妹妹都读了大学,留在省城安家了,所以嫂子这些年来一直都觉得父母偏心,培养女儿不培养儿子,整天闹腾!哥哥家有两个儿子(老二本来要生女儿的,结果生下来是男孩,近年来嫂子想生三胎,哥哥不同意)由于嫂子生了两个儿子,整天在家里耀武扬威的,对我爸妈一点都不孝顺,她两个月子都是我妈伺候的,但她天天挂嘴上我妈老了她不会管,找女儿养去他们结婚十几年了,家里水电费全都是我父母出,她们全家衣服都是我妈洗,日常做饭地里农活都是我爸妈做。

读书时,每次放假回家哥嫂都闹,我们结婚后更是能闹腾,说平时寄钱回去就好了,不许给父母买东西买衣服,更不许我们回去,说回去吃喝用都是占娘家光,但是父母生病了又打电话骂我们不回去照看父母,白眼狼。说以后老家拆迁了全是她的,我们一分都没有,因为父母是他们养的家里有三层楼,房间那么多,空着不让父母住,让父母去菜园里住临时棚,我们回家要去镇上住宾馆。

十几年来,每次过年过生日我都给两个侄子红包,可我家儿子出生她却一分钱也不肯出,所以这几年闹腾得我和妹妹都寒了心,也不明着给父母钱了,因为不管给多少都会被哥嫂他们要去,私下给父母买了保险,每月存一笔生活费,等父母老了不能挣钱时,供他们养老

虽然哥嫂对父母如此这般苛待,每次让父母跟我们来南京住,父母都不肯,说家里活多,他们走了,地就荒了,孙子太小,舍不得丢下,媳妇照顾不了,而且一直觉得他们老了还是要靠儿子的,女儿终究是嫁出去的,丈人丈母娘跟去住会遭女婿白眼,给女儿添麻烦,也许养儿防老在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里这辈子是改变不了了

1、馒头

新娘回门后,娘家要准备九十九个馒头,由娘家兄弟送回新娘的婆家,而九十九个馒头代表长长久久,寓意亲家关系久来久往。

2、枕头席子

新娘的父母为了安慰闺女离开娘家的不舍之情,会给闺女准备一套枕头席子,让闺女想娘的时候,能感受到娘仿佛就在身边。

3、鞋子

新娘回门后,新娘父母要为男方家每人做一双鞋子,也叫回门鞋,鞋子是一种吉祥物,有美满的寓意,而且鞋子与偕同音,有白头偕老寓意。

女生结婚后不迁移户口,仍将户口留在娘家的好处有享受娘家地区的福利政策、如果土地拆迁可以有拆迁款、小孩出生可以跟随女方落户、婚姻不和不产生落户问题

1、享受娘家地区的福利政策

户口留在娘家自然就享受娘家地区的福利政策,如果女方是农村户口,户口位置不动,村里的各项福利政策自然也不会绕过女方,如果女方户口地的福利政策好,甚至可以将男方户口也随女方落在女方家里也是可行的。

2、如果土地拆迁可以有拆迁款

房产拆迁的时候是有补偿金的,且户口上人口多一口补偿金会多一份。因此如果娘家的房产进行拆迁,则将户口留在娘家的你也是可以获取补偿金的。

3、小孩出生可以跟随女方落户

这个好处其实和上一个好处是有共通点的,主要是户口地区带来的好处影响,如果女方的户口地是学区房区域,那么女方不迁户口,将来的小孩出生可以跟随女方落户,以后小孩上学就会方便许多。

4、婚姻不和不产生落户问题

在婚后选择将户口迁移到男方处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万一以后感情出现裂痕,双方决定离婚,那么还要重新迁移户口,会比较麻烦,如果一开始户口就留在娘家,这个问题就会简单很多。

户口留在娘家的弊端  

1、无法享受夫家当地的政策福利  

户口留在哪地就享受当地的政策福利,因此若将户口留在娘家,就无法享受到夫家当地的政策福利了。  

2、办理事情比较麻烦  

在办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要用到户口本的,而若是将户口留在娘家,则在办事的时候还需要返回娘家取户口本,这会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3、会影响购房以及孩子出生  

有些地区在购房或者办理孩子户籍的时候对于父母的户籍是会做要求的,因此将户口留在娘家会对购房或者孩子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在广州,孩子出生证是随母亲户籍办理的,因此即使父亲是广州户籍,只要母亲不是孩子也将不会获得广州户籍。

农村的习俗:

过年放鞭炮。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点,门户人家都会放鞭炮来迎接新年。鞭炮有长有短,长条的鞭炮就意味着来年更加顺风顺水。而且,大年初一后来访的客人,都会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庆贺与祝福。

大年初一不能出村,只能呆在家中,大年初二可以走回到女方的家中拜年,大年初三和初四也不能出门,要在家中呆着等待客人们,直到初五才可以自由出入。

女人怀孕之后,若是家中有老人去世,孕妇是不可以接近的,还有家中的婚庆,孕妇也是不可以参加的。农村中的人们来说明这些缘由都是用神灵来作原因,其实科学上来说,孕妇确实是不适合参加婚丧嫁娶这些强体力的活动,会对身体不好。孕妇还不可以修眉纹身,是不可以在身上动刀的,否则就不吉利。

结婚后的女人也不可以随意回娘家,就像那句“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结婚的女人回娘家就不可以过多参与娘家的事情了。

家中有老人去世,家中三年都不可以贴春联,不可以穿红色的衣服,衣服以简单素色为主。孩子还会被系上白色的绳线来保佑孩子不被神魂缠上身。

若是结了婚的女儿带丈夫回娘家,是不可以和丈夫同房睡的。否则就是对婆婆公公不好,要不就会对娘家的人不好,会压着娘家的士气。

南方农村与北方农村的习俗也是差异很大,像是在端午节,南方的农村就会吃咸味的粽子,糯米中包裹咸鸭蛋、酱肉、香菇等佐料。但是北方人就不吃咸粽子,他们会吃甜粽子,像是豆沙馅、蜜枣馅和栗子馅的广受欢迎。北方农村的人们在过年时一定是要有素馅的饺子和炸丸子,寓意着来年平安,万事如意。

山东临沂订婚习俗

临沂订婚也叫传启。在当地特别是在农村人们认为定亲就是订婚,虽不同于像领取结婚证那种法律效率,但已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已经定亲,意味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