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是沙陀人吗?这个民族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是沙陀人吗?这个民族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呢?,第1张

引言:石敬瑭建立了后晋王朝,存在了也不过11年,而他本人在位也不过6年,却因为割让“燕云十六州”一事,挨了一世的骂名。“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王朝少了一个天然屏障,把中原王朝赤裸裸的暴露在少数民族的铁骑弯刀之下。

史书记载石敬瑭是沙陀人,他到底是汉族,还是沙陀人,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争议,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对于他的出身看法截然不同。

一、新旧《五代史》中的记载

1、《旧五代史》里明确记载石敬瑭是汉人,祖籍太原,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西汉丞相石奋的后代,和祖辈流落到甘州,与当地人融合。

史料记载:“(石敬瑭)本卫大夫蜡(石蜡蜡)、汉丞相奋(石奋)之后,汉衰,关辅乱,子孙流泛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

石敬瑭生于太原,从小好读兵书,崇尚李牧和周亚夫,他的boss李嗣源任代州刺史时,非常欣赏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有记载说李嗣源是沙陀人。

《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等人,就是五代十国人,反映了当时人的基本态度和想法。也就是说,薛居正等人是站在那个时代的位置上写下的文典,所以他们所著之事,也不可轻易抹杀。

石敬瑭画像

2、《新五代史》

石敬瑭的父亲名字叫臬捩鸡,欧阳修不无揶揄地说,他的那个石姓,“不知得其姓之始也。”

晚一些的史料对于石敬瑭的记载语焉不详,说石敬瑭的父亲名字“臬捩鸡”(这是个藩名),出于西夷,和李克用一起归唐。因为石敬瑭父亲的名字,他被《新五代史》认为是沙陀人,这个证据最后的指向,是“臬捩鸡”这个名字。

这个证据也是有来源的,因为战乱,石敬瑭的祖辈避乱而到了甘州,如果要在乱世生活下去,必然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就像你出国移民了,可能也会取个别国的姓氏。这只能说明石敬瑭的祖辈确实生活在沙陀国,并不能代表他的祖籍就在这里。

在这之后,石敬瑭的生活轨迹就一直在“燕云十六州”徘徊了。这些史料可以表明石敬瑭是一个生长于胡地戎墟的猛将,血统已经不重要,他羡慕的是华夏英雄,而欣赏他的则是胡族领袖。

不论是《旧五代史》还是《新五代史》,甚至是《资治通鉴》都没有明确记载石敬瑭的胡族姓名,他生活在沙陀,并没有像他父亲一样有一个“番名”,而李克用(朱邪氏)、李存勖(朱邪氏)、李嗣源(邈佶烈)都在正史提及了番族姓氏和名字。

二、石敬瑭的身份应该是民族融合的结晶

石敬瑭在“燕云十六州”生活,本身就是和胡族融合在了一起,由于他自身也受到了汉语文化的熏陶,所以当契丹国主认石敬瑭为儿子时,他并没有受到侮辱的感觉,这也许就是他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的直接证据。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所以认知必然不同。

史料对于他归属于哪个民族的记载,出现两个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汉人,一个是沙陀人。石敬瑭身上的谜题始终萦绕在大家心中。

从他建立的后晋政权来看,他的体系完全是汉化的制度,与同时期的辽国,后来的金国、元朝、清朝都有所不同,他的政治班子都是以汉人为主,胡人反倒很少。在政权依靠亲族维系的封建王朝,要么就是他的思想超前,要么就是他骨子里有汉人的思维。

在后晋时期沙陀人没有什么特权,不存在民族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这种思维,有民族意识的政权来说,并不多见。汉人在沙陀可以封官进爵、顾命辅政,没有限制。这样的开放先进的执政模式,也许是石敬瑭确实思维开明,也许是他的民族意识不强,这些问题,现在看来也是一个疑团。

我们看看石敬瑭的五位宰相:冯道(瀛州景城人——今河北沧州人),赵莹(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桑维翰(河南府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李崧(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和凝(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客观地说,这些汉人宰相,实行了一些发展民生地善政。

以上就是石敬瑭的汉人执政班子,这完全是一个汉人体系的政权结构,石敬瑭为什么要把内政都交给汉人?虽然这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汉人,但是要说他是沙陀人也未必可以成立。

这些史料可以表明,石敬瑭的政权是一个深度汉化的封建势力,特别是在五代十国之时,民族融合的大发展时代,基因里里融入了更多的民族组合,是一场血脉的混合。

在我国唐朝末年,黄巢爆发农民起义之后,起义军是一路挞伐,使得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克用带领着自己的沙陀大军南下勤王,逼迫黄巢的齐军推出了长安,而黄巢本人随后便自杀了。李茂贞等人挟持唐昭宗,沙陀军队再度入关勤王。可以说,沙陀人延长了唐朝国祚至少半个世纪。如果没有他们,唐朝早就已经覆灭。

(一)、来自西北,投靠李唐

根据《中国民族史》记载,沙陀原本属于西突厥的分支。因为居住在今天新疆的沙陀大沙漠一带,因而中原人给了他们如此称呼。

在唐末以前,对于沙陀的记载是少之又少。首先是游牧民族没有写史的习惯,其次,距离中原较远,大部分人对其也不太了解。但是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民族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1匡扶唐室,割据自立

克用年二十八,于诸将最少,而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于沙陀领袖李克用的评价。他可以说是沙陀人的代表,其建立的丰功伟绩,使得很多人都为之羡慕。

沙陀人起初为吐蕃所迫,而后不断地侵扰唐朝边境。尽管如此,他们也常常受到吐蕃人的猜忌。经常让沙陀人冲锋陷阵,充当炮灰。他们转而投靠唐朝,被安置在山西和宁夏地区。沙陀人的战斗力非常强劲,宪宗年间沙陀人帮助朝廷清缴了一部分藩镇势力。并且还多次攻击过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势力。

在唐末年间,随着李克用的二度勤王,沙陀人如日中天。他们民风彪悍,所以常常能够以一当十。安定下来以后,李克用被封为晋王而朱温则是梁王。随后朱温又颠覆了唐朝自立为梁国皇帝。但是李克用仍然沿用唐朝天佑年后,致力于复兴唐朝。

2五代十国,建政颇多

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接管了他的势力。随后于洛阳称帝,建立了后唐。代表着他们才是唐朝的正统。当然,李家本姓朱邪因为屡立战功才被赐以国姓。从这方面,也能看出李唐皇室对沙陀人的重视。

后唐的版图,是五代十国中最大的他们以一当二,攻灭了后梁。但是儿皇帝石敬瑭借辽兵入洛阳,篡夺了政权。但是他也是沙陀人,只不过不是李克用家族的嫡系。刘知远本为石敬瑭手下士卒,在他死后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是为后汉。

在唐末和五代十国中,沙陀人先后建立了三个国家。但是这全部归功于李克用,因为石敬瑭本来是李嗣源的部下,也就是李克用的儿子。刘知远是石敬瑭的部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沙陀人。

(二)、杳无音信,再无记述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平定了自唐末以来各国交战的局面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是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关于沙陀这个民族的记载。按理说他们在五代十国时,如此辉煌,这份荣光应该得以延续。但历史上,就是没有了他们的消息。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1民族人数过少

沙陀族在唐末年间,叱咤风云主要还是出了几个优秀的领导者以及历史人物。他们本来就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小部落,而后在吐蕃人的统治下经常与其他政权作战。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削减,况且其本民族人数并不多。

而投靠唐朝之时,据《新唐书》记载他们出发时仅有三万余人。但是这一路上还有吐蕃军队的围追堵截,损失了大半人口,抵达宁夏时仅仅剩下了一万余众。

来到唐朝他们也是雇佣般的存在,哪里有仗就让他们去哪里。打回鹘,打吐蕃,打吐谷浑,打各地藩镇的节度使等等。其实皇帝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沙陀人战斗力强悍,第二个则是利用战争来削弱他们对自己的威胁。

而且李克用的父亲在镇压庞勋起义以后,自恃劳苦功高,目无法度,因此唐朝还派军围剿过沙陀部队。在这场战役中,沙陀人近乎全部灭亡。直到李克用勤王之时,手下的沙陀军也大都是临时招募的百姓。

2后世难出名人

后唐的建立者朱邪氏,他们属于沙陀部落中的上层人口。而底层的民众,在连年作战和北人讨伐之中,所剩的数量寥寥无几。所谓的沙陀叱咤风云,也仅仅是李家后代的作为。比如李克用所率之军,并不全是沙陀人。

这其中包含了许多鞑靼部队以及当地的汉人等。正是因为李克用镇守河东,才能够获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后唐一统中原的时候,也用到了许多河南诸藩镇军。后汉也是如此,他们在河东起家,仅仅统治者是沙陀人。

所以,沙陀人的确曾经在中原雄霸一时。但是称王称帝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而且他们手下的部队多元化趋势。沙陀人虽然有,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沙陀人建立的政权全部覆灭以后,他们自然也就不足以再出现于史料当中。

归根结底,沙陀人少而能人则少之又少。史书没有必要花时间去浪费在这个民族身上,而且他们自己也没有写史的习惯。自然而然的,就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宋朝建立以后,沙陀人便没有进入过权力中心。

(三)、民族融合,同化入汉

在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如此多的少数民族纷至沓来都在中原地区生活。但是如今的他们也已然没有了踪影,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与当地的百姓融入进了一起。无论哪个民族统治中原,当地的汉人都是作为主体民族的存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始终处于劣势因此天下屡屡易主。但是当权的游牧民族,长期在此生存必然会融入当地的民众。

1 泯然众人矣

宋朝建立之时,沙陀人已经陆续的建立了三个政权。所以,他们自然也有资本融入到主体民族当中去。而且后唐的建立者,被赐姓李,还进入了家谱之中。当他们建立的政权灭亡以后,沙陀人自然都流入到了民间。

而且夺权者,往往回对前任皇帝进行的大清洗。所以,为了逃避战乱和清洗,许多沙陀人都改了名姓。其中,有很大部分人都随了李姓。况且,沙陀族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只是在唐朝有合适的机遇,所以才能成事。

到了宋朝以后,他们都潜伏在了民间。其中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山西北部地区,因为这里是李克用兴兵的地方而且还有一定的统治基础。作为少部分,自然会被当地的汉人所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便与普通百姓无异。

宋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前期统治还算稳定。而且,非常忌惮武将。但是沙陀人是以彪悍勇武著称的,宋朝皇帝连自己的兵都不想用,更何况是外族。北宋末期,战乱频仍但是沙陀人早就失去了其本民族的特征。而且他们也没有实力,在群雄并起的中原分一杯羹。

2 存在感较低

其实关于沙陀人在五代十国以后,就没有了记载这一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赵匡胤的一位妃子,正是后唐公主的一个后裔。在朱邪家族被赐姓后,李克用对于唐朝可谓是忠心耿耿。不仅自己不称帝,还不愿意叫儿孙称帝。

但是碍于李唐王朝已经覆灭,所以李存勖才建立了后唐政权,意思是唐王朝的延续。同时,他积极地推动沙陀族与汉族的通婚。他们改用汉姓,经历过长时间的共处以后容貌自然也与普通汉人无异。

沙陀族没有史书,也无法考证如何辨别。当时宋朝刚刚建立,自然也不会多费心思去分别谁是沙陀人谁又是汉人。对于他们而言,中原文化无疑是要高出一个维度。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化,自然就要学习更先进的文化经验。

所以,沙陀人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民族融合中逐步的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这一点与北魏的鲜卑族很相像,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所以,沙陀人口一部分死于战乱之中,另一部分则融合在了中华民族之中。

他们从未在宋朝消失,只不过是后代的名人太少。即使有,也很少有人会认同自己沙陀人的这个身份。其中,也不乏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是沙陀人。而且汉民族的同化能力太强,五胡十六国那么多少数民族也全都融入了进来。

结语:

世称李道为贤相,帝重严陵是故人。历史上沙陀最后一位名人,便是元朝的儒学大德李孟。祖籍山西长治,史书中明确的记载了他是后唐沙陀贵族的后裔。当然,在今天的沙陀人仍然广泛的分布于全国各个地区。比如在山东禹城,有一支李姓,其家谱上明确的记载了是李克用的后裔。

沙陀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他们杀进中原,在中原连续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给中原百姓造成的危害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君王不思进取,家族内部互相残杀,让这三个王朝都成为短命王朝。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老百姓受苦。让人更气愤的是,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促进了契丹的做大。最后,契丹还打进中原,灭掉后晋。若不是契丹主耶律德光不适应中原气候,想回去因而途中病死。而他病死后引发契丹国中内乱,契丹在那时候就已经统一中国了。 (沙陀人的进攻,图取其意) 可见,沙陀人给中原地区的老百姓造成的伤害,确实是挺大的。 然而,沙陀人给中原的老百姓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可为什么,后世却没有严厉地批评这个民族,而且别说后世,当时的老百姓,也几乎没人认为他们是异族入侵。甚至可以说,不但没人反对他们,老百姓还纷纷帮助李克用、李存勖这一对沙陀父子,打击汉人朱温建立的朝代后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理一理沙陀的谱系。把谱系理清楚,我们或许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沙陀族本来是突厥族的一支。不过这一支的人数并不多,大概也就是几万人。 唐朝初年的时候,他们住在现在的新疆一代,靠近沙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唐朝人称他们为「 ”处月人”。唐高宗的时候,唐朝征讨一支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当时处月人帮助唐朝打仗。因此,唐朝打胜后,在这里建立了金满、沙陀两个州。处月人的首领金山,被唐朝封为金满都督。但「 ”处月人”却被误称为「 ”沙陀人”。 唐军撤退后,西突厥报复沙陀人,沙陀人打不赢,只得迁移到北庭(今天的甘肃西南)一带生活。 沙陀人想归附大唐,但是受到了回纥人的打击。不得已,他们只得投奔吐蕃。投奔吐蕃后,也不得安宁,被吐蕃当成枪头,和唐军作战。 唐军虽然知道沙陀人并不想和唐军作战,但是当时唐朝刚经历了安史之乱,自顾不及,因此根本没办法招抚沙陀人。 后来,吐蕃人怀疑沙陀人与回鹘人勾结,因此又把他们强迫赶到黄河以西那种生存条件很艰苦的地方。 (唐高宗) 这一次,沙陀人坚决要求归附大唐。于是,三万沙陀人在朱邪尽忠父子的带领下,在吐蕃人的围追堵截中,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唐朝的灵州。 到唐朝地界以后,唐朝虽然接纳了他们,却也有些担心,害怕他们惹事,觉得他们是个麻烦,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他们的青壮召集起来当兵,由唐朝的将领控制起来。 实际上,就算是这样,沙陀人对于唐朝来说,还是一个威胁。因为当时唐朝是藩镇割据。他们要是被藩镇所利用,对唐朝绝对是个巨大的伤害,相当于引狼入室。 好在沙陀人并没有被利用,反而还对唐朝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唐宪宗的时候,沙陀人帮助朝廷打败了割据的藩镇成德王承宗和淮西吴元济。唐武宗的时候,沙陀人又帮助朝廷打击了泽潞的藩镇刘稹。唐宣宗的时候,沙陀人帮助朝廷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唐懿宗的时候,又帮助朝廷镇压庞勋领导的农民起义。 而因为这些巨大功绩,当时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帝赐姓「 ”李”,改名李国昌。 再后来,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又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把驻守长安的黄巢撵了出去。被唐朝封为河东节度使,镇守晋阳(现在的太原)。 这时候,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于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便打着恢复唐朝的旗号,号召天下英雄起来,共同讨伐朱温。最终,李存勖在中原豪杰的帮助下,经过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后唐。 (朱温) ​从上面过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沙陀人虽然是北方少数民族,但是却并不遭中原人讨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沙陀人从唐朝中叶就进入唐朝的地盘,长期生活在汉地,一百多年间,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被汉人同化了。连他们的姓,刘知远、石敬瑭、李存勖都是汉姓。 二是沙陀人基本上都是受唐朝的护佑,而且他们也基本上都是在帮助唐朝。可以说,沙陀人和唐朝建立了良好关系,沙陀人没有给中原人留下什么坏印象。 三是沙陀人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帝赐姓「 ”李”,也就是说,这支沙陀人成了皇亲国戚。虽然他后来对大唐其实并不忠心,但是依然会受到民间拥戴。 四是朱温篡唐后,是这是沙陀人打败朱温,恢复了唐朝。虽然说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唐朝,但名字一点儿也没变。这在人们的观感上是不错的。 (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历史变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长久积累下来,很多事情已经和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了。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的民族,但是因为发生过很多变化,历史记载也不一定全面,所以很多民族就像是消失了一样,比如沙陀族。沙陀族也是一个比较神秘的民族,而且曾经也非常的强大,那它最终究竟是消失了灭绝了,还是延续到了现在呢?

绵延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历史,虽然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由汉民族来扮演主导历史进程的主角,但也有少数身处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代时期就有一个非常特别而神秘的少数民族,部族人员不多,又长期受着颠沛流离之苦,却能在战争纷乱的岁月中一朝奋起,连续建立了四个王朝,统治中原地带近半个世纪,尔后又迅速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就连族群都消散殆尽。

它,就是神秘的沙陀族。

沙陀族,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原名处月,西突厥别部。——

据史料考证,当时的处月主要分布在金娑山南、蒲类海东的一片名为沙陀的大沙漠区域,因此也被称作沙陀突厥,简称沙陀。大致位于现在新疆尼赤金山南边与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边一带(如下图)。在唐代时期的文献中,将处月,音译成朱邪,以此作为沙陀统治者氏族的姓氏。

沙陀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基本都是兵民合一体制,矫健的西域战马,精湛的御马骑术,加之勇猛的作战风格,造就了沙陀族最强大的骑兵,战力惊人。

长期流离迁徙

唐代时期,沙陀族因力量有限,长期处在大唐、突厥、吐蕃、回鹘、吐谷浑等势力的夹缝中挣扎求生。因此,早期的沙陀一族从来不是哪一个政权势力的坚定支持者,而是出于朝三暮四、颠沛流离状态。

贞观末年时,处月部统属于突厥的阿史那贺鲁。

公元654年(唐永徽五年),唐朝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之后,在处月所在地设置金满、沙陀二个羁縻州。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处月酋长沙陀金山随唐朝军队从征立功,被朝廷授予金满州都督。

公元790年,因吐蕃所逼,沙陀首领率领部族七千帐归附吐蕃。之后,吐蕃又迁沙陀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将领。吐蕃攻扰唐边境,经常让沙陀骑兵作为前锋。

到了公元9世纪初期,回鹘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怀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打算再迁其沙陀部到黄河以西地界。沙陀首领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商议之后,并于公元808年率部众三万人归附唐朝。在迁徙过程中,朱邪尽忠被吐蕃追兵杀死,其子朱邪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塞。唐朝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置阴山都督府,并任命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考虑到沙陀邻近吐蕃,担心其反复,决议将沙陀分散安置,于是又传诏沙陀举军迁徙到河东。时任河东节度使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部众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称为阴山北沙陀。

唐懿宗时,执宜之子朱邪赤心率领沙陀骑兵助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

至此,沙陀一族开始在中原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开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建王朝、辉煌一时

沙陀首领对沙陀骑兵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和极高的战术执行力,沙陀骑兵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战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主要源于三个原因:游牧民族军政合一的体制;沙陀人血液中流淌着的尚武精神,勇猛好斗,战斗时一往无前,所向披靡。长期受制于人的状态,让沙陀族人只能杀敌以求得立足之地。

第一个王朝——李存勖建立后唐

如前文所述,朱邪赤心因率骑兵助唐朝镇压庞勋起义,被唐朝授予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姓李,名国昌,但李国昌却恃功骄横,不服管束。

乾符六年,唐朝廷令昭义节度李钧、卢龙节度李可举、吐谷浑都督赫连铎合击李国昌于蔚州,李国昌及其子李克用被迫北奔鞑靼。

但没多久,中原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唐朝都城长安被义军攻破。唐朝为镇压义军,却一时无良将可用,于是只好放低姿态派人招抚李昌国之子李克用率,要求他率领沙陀、鞑靼军前来救援,可谓此一时彼一时,风水轮流转。

公元883年,李克用率军在良田坡击败义军,黄巢被迫退出长安,唐僖宗擢升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顺势占领太原,与另一位镇压义军的将领朱温形成互争的局面。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推翻了唐朝,建立后梁政权。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后唐。这是历史上沙陀一族怒发战争财,建立的第一个中原政权。

第二个王朝——石敬瑭建立后晋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后晋高祖,山西太原市人,沙陀族。

五代时期,朝代更迭犹如走马灯,李存勖建立后唐后政权也不稳定,四处镇压反军。石敬瑭跟随李克用之子李嗣源四处征战,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并多次救下李存勖和李嗣源父子,声名远扬,极受器重,李嗣源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后期,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登基后,石敬瑭受到猜疑排挤,为求自保,便向契丹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石敬瑭大败后唐军,并建立了第二个王朝——后晋。虽然建立政权,但是堪称屈辱。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

石敬瑭对契丹称子

第三个王朝——刘知远建立后汉

刘知远(895-948年),即后汉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东太原人,沙陀族 。

刘知远原本是跟随石敬瑭四处征战的将领,勇猛无比,战功显赫,是石敬瑭的得力干将。石敬瑭以屈辱性条件引契丹兵时,他认为条件太过并旗帜鲜明的反对的。后来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登基,是为后晋少帝。他不愿再向契丹称臣,于是契丹进犯京师,并将石重贵俘虏北去,后晋灭亡。此后刘知远顺势建立了第三个王朝——后汉。

第四个王朝——刘旻建立北汉

刘旻(895年-954年),原名刘崇,太原沙陀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后汉高祖刘知远 之弟。

公元951年,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刘崇随即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但治下仅有十二州之地。历史上,北汉政权只是后汉政权的延续,且因其较为弱小,并不太受认可,没几年也被后周所灭。

消失无影踪

沙陀族虽然盛极一时,但在复杂的社会状态下,没有稳定政权的能力。但此时的沙陀人因为持续的迁徙、战争,与中原民族有了深度接触。伴随着长期与汉族杂居、通婚、改汉姓、收汉族养子等互通现象的频繁,沙陀族人渐渐开始汉化。

之后随着沙陀政权的覆灭,后周和北宋政权相继建立,沙陀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大大加快,更失去了本来的族群特点,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后世再无沙陀族。

结语

沙陀族作为西突厥的游牧民族,在唐末五代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下,凭借本族骑兵部队强大的作战能力,抓住机会雄踞中原,一朝奋起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北汉四个王朝。沙陀军作为四大王朝的中央禁军骨干,是推动五代政治军事变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影响深远,延及后世两宋。

随着沙陀集团内部斗争倾轧、马源丧失,以及持续的汉化融合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沙陀军这一堪称英雄的骑兵部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浩瀚的历史波澜之中,但也在中国政治军事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

对于历史上的沙陀人,很多人都对其保持着陌生的态度。甚至现代人听说过“沙坨人”这个名字是从近几年比较出名的**《神探狄仁杰》中。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属人之常情,毕竟沙陀人作为遥远西域中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它最早进入我国历史是在唐宋时期。之所以会被中原人所接纳,恰好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符合民意。

沙陀人原本是西域突厥的一支少数民族。之所以进入到我国的历史,是因为唐宋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大受创伤的唐朝政府,为了平定叛乱,只好调用少数民族精锐部队前来平叛。这样一来导致了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的兵力过于空虚。使得吐蕃国趁虚而入。于是吐蕃中善战的沙陀人便成为了吐蕃占领西北的先锋官。但久而久之,吐蕃知道善战的沙陀人并非笼中鸟,生怕养虎为患,于是造成的二者之间的不和。刷图人看在眼里,便主动联系唐朝政府的帮忙。在唐朝的帮助下,沙坨人被迁往了河东之地。当沙陀人再一次在历史中出现时,又恰逢黄巢起义时期。沙坨人李克帮助大唐平定了黄巢之乱。后来又为了帮大唐复仇,又与朱温建立的后梁展开了时间颇长的拉锯战。此时的沙陀人真正站在了历史的辉煌时刻。因为李克带领的沙陀部队符合我国思想文化中的忠义要求,又是为了帮大唐复仇,在当时深入人心,迅速得到了中原人的接纳。

李克的儿子李存勖终于推翻后梁,并且建立了后唐。但是作为战神的他最后却被亲信所杀害。之后又冒出了石敬瑭这个重要人物和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历史事件,使得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最后后晋也被辽国所灭。经历了五代十国,一直到后来宋朝的诞生,这块区域才最终稳定下来。沙陀人因此在五代十国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间接地推动了宋朝的建立,也使得沙陀人与赵匡胤联系了起来。之后的沙陀人便逐渐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支少数民族也并非像契丹族一样遭到了中原人民的强烈抵触,反而受到了中原人的认可与接纳,即使早已经消失,但是他们的血液早就与中原人融为一体。

沙陀人大多数被汉族同化。沙陀是西突厥的一支,由我国西北部入居朔州地区之后,英勇善战。在保卫我国北部地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

唐末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李克用被任为并州节度使,大批沙陀人又进入并州,以后沙陀贵族登上中原政治舞台,而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沙陀三王朝的结束,沙陀人在历史上消失了,再无出现过。其原由是大部沙陀人融入汉族,有一少部分融入其他各少数民族。

扩展资料

沙陀人从唐末迅速崛起于代北后,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民族:镇压黄巢起义,争霸中原,左右唐室,并最终在五代建立了封建王朝,史籍对于他们的事迹书不胜书。

然而在此之前,沙陀是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部族,唐代文献对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而游牧民族本身又没有记录保存史料的传统,因此对于沙陀人的早期历史一直模糊不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岑仲勉先生对沙陀的早期历史做过一些研究,近年徐庭云先生又传文探讨了沙陀的族源和内迁中原以前的情况,王钟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也对沙陀的起源和内迁的情况进行了论述。但是,由于文献资料的严重缺乏以及人们对于史料理解角度的不同,因而也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沙陀族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是沙陀人吗?这个民族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呢?

引言:石敬瑭建立了后晋王朝,存在了也不过11年,而他本人在位也不过6年,却因为割让“燕云十六州”一事,挨了一世的骂名。“燕云十六州”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