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氏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关于刘氏的来历,第1张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名伊祁放勋),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史书又记述,周成王姬诵,封王季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西南刘聚),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两者均成为源于姬姓之刘。

同时又有赐姓刘的。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指示项庄席间舞剑,借机谋害刘邦,项伯暗使刘邦随从樊哙入帐对舞,救了刘邦。刘邦登基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另有齐人娄敬劝说刘邦建都长安,被刘邦重用,封他为关内侯,也赐姓刘,改名为刘敬;还有一个东汉舞阳人王常,起兵反王莽,积极支持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立了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还有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因为刘备收他为养子,改姓刘。再者少数民族也有改姓刘的,又还有一些冒姓刘的。

上杭刘氏出于黄帝,陶唐氏帝尧裔孙。刘氏旧谱序记述:昔先王建德以立基,赐土以立国,因生以授姓,俾本支百世相联,族属不散,以报祖功而传子孙者也。俾姓大始祖源明,出于尧,终于虞之世,以陶唐为号。陶唐后有累公,学养龙,为养龙氏。从事夏孔甲,能饮食龙,夏嘉之,赐曰御龙氏。以代豕韦之国,寻迁鲁国,至商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后杜伯之子隰叔去周适晋,为士师,以官为士氏,至士会由晋奔秦,后士会归晋,惟据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迨后刘清迁沛,至刘执嘉有子四:名伯、仲、季、交。刘季由以平民崛起为天子,汉朝分封刘姓,刘氏支派蔓延天下。

二、郡望、堂号、家训

关于郡望堂号,谱序中也有记述。其郡望有彭城、中山、琅琊、沛国、弘农、河间、梁郡、顿红、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计25望。彭城为最著。

刘姓堂号亦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阁堂、敦睦堂、后继堂、怀贤堂、继崇堂。刘氏堂联(又称祠联)也很多,内容大都为姓氏来源,先祖业绩勋功等,如: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除泛指刘姓郡望家声,又有专为表彰先祖——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造诣高深的。

汉景帝刘启,他的薄、王两皇后生14子,其名顺序为荣、德、阙、非、辙、端、组、胜、法、越、奇、乘、舜、烟,除辙继位称帝外,其余皆封郡王。景帝作有家训诗,汉亡,皇室各支裔孙纷纷散居各地,他们都把此诗作为教育儿孙的传家宝。明万历二年,举人刘连城认为皇帝家训无普遍意义,他为家谱写了一首家训诗,后世留传很广,有一定影响。其诗曰: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天公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三、刘、唐、杜、范同出一源

唐诗人杜甫曾作过这样两首诗:其一《敬寄族弟唐十八》“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开头一句刻意指明杜姓与唐姓同宗,同是陶唐氏的后裔;其二《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酒雁宾秋,年事推兄黍,人才觉弟优……。”这是杜甫与刘十弟以宗兄弟相称,话别的诗。据史载,唐姓的主要来源有四:最早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舜时封丹为唐侯,今湖北随州一带建唐国,裔孙以唐为姓;二支是源明18世孙刘累,后裔商朝时被封到豕韦(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后徒居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建唐国,为晋之唐姓;三支是刘累另一支后裔被封到唐州(河南方城县),其后代以居所为姓,成为唐姓;第四支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再建唐国,称唐叔虞。这说明杜诗印证了这一史实。

杜姓与范姓的来由又如何呢周成王灭唐,成王把一支周大夫贵族,源明57世孙刘累后裔致禄封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杜陵),建杜国,称杜伯。按《纲鉴》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宣王无端杀(后)杜伯,族人四散逃奔,杜姓自此而始。杜伯六世孙士会,字大禄,号伯元,仕晋为晋大夫,晋王赐他食采邑于范,自此士会又叫范会,也就有了范。姓刘、唐、杜、范,实出一源,均为帝尧苗裔,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家。

上杭刘氏皆为源明嫡裔,属彭城郡。它们有四个支派:一为千十郎,迁胜运里官田村;二为十郎、十一郎,迁来苏里田背村;三为杭邑东门祠刘四郎派;四为刘友明迁南阳东山村。从官田、田背《刘氏族谱》,可以清楚地看出,刘氏从得姓大始祖源明公开始,一代代南移直至上杭县官田村与田背村的历史。

四、彭城刘氏迁上杭

源明公传至80世孙刘清(又名康),迁徐州沛丰中阳里,生子刘荣,讳丰,字仁号,传说他为人乐善好施,感动仙人指点,至江西宁都太华山铜鼓洞,入洞天葬,获得好风水。82世孙煓字显初,名执嘉,生四子:伯、仲、季、交。83世季公,即汉高祖刘邦,为西汉开国皇帝。传至136世孙刘祥,官封枚州刺史,其子天锡,唐僖宗时任按察使,因黄巢起义,为避乱于唐僖宗元符二年(857)弃官奉父南迁,从彭城迁入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传到152世刘韶,字仑,谥宗臣,又名昭伯,入仕,初任四川重庆山台县正堂,后升迁虔州判官,为官清正廉洁,赐紫金光禄大夫兼司农讲学士。卒以王礼葬之,生铁封墓,世号铁墓(现江西宁都县,北门外获护乡),地名获护塘,现修复完好。公生八子,五府道、三县令,迁居江西瑞金东门外垂金塘背。子孙居官者三十余人,从事商贾者数十人。贸易累中,富贵胜于都城,有“羊眠褥子,犬眠毡”之说。传至159世刘兴汉,名九郎,生六子:长子千十郎,字丑汉,生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官授花县知府,为官清正廉洁,因遭贪官诬害,于南宋理宗绍定已丑岁(1229),携子孙一路南行来上杭乾田(今稔田镇官田村),择地创居,为上杭官田开基始祖。官田刘氏开基之初,人丁不甚兴旺,一直到千十郎六世孙文甫,号竹塘,讳炳明,中宪大夫,妣李氏生八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百七郎、百八郎。八兄弟繁衍为八大房,各大房裔孙播迁情况概述如下:

1、百一郎,讳忠道,明中顺大夫,妣黄氏十一娘,生四子:文益、文义、文俊(讳秀实)、满全。文益官授赣洲巡道,妣李、张氏,生三子:石崇、遥孜、满子。裔孙居赣洲河口樟贡乡焉凹;文义妣黄氏生三子:万一、万二、永贵(文贵),万一郎裔孙全峰居永定湖雷,昆峰妣蓝氏生四子:圣、贤、道、德,合家迁居广东揭西陂尾楼。昆峰十一世孙(千十郎26世)兴讫迁居砂膀越古晋美记园;兴珍迁居砂膀越古晋;兴八迁居马来亚吉隆坡;兴门妻李氏,生建方、南辉二子,南辉居马来西亚。秀实字文俊讳时乘,官授四川顺庆知府,继任江西饶州知府,妣吴、廖、陆三氏,裔孙一支居官田,秀实之孙克宽(千十郎十世孙)迁永定高陂。克宽公曾孙(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迁居广东揭西。秀实十一世孙公恒迁居宁德福安。满全、洪武八年官授赣州知府,妣黄氏生观受、五四、得兴三子。裔孙分居上杭临城西郊仙人栋、老君村和长汀四都、广东龙川苏雷洞、龙岩的连坑、赖坑、马坑以及南京、台湾、马来亚等地。

2、百二郎妣赖氏、陈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贵;长房四九公,妣黄四娘,生四子:里哥、乌子、棉子、细人。明洪武九年,合家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旗潭松柏嶂开基,裔孙乔、英兄弟居旗潭,其它分迁龙川苏雷、河源、归善九了杵下(现紫金县九阿杵)。次房仕清公,妣黄氏,生二子:长公、少翁,裔孙均迁居广东棉洋湖;仕贵妣黄氏生二子:与禧、与仁,与禧妣黄氏生六子:福生、松孙、大满、四哥、福仄、福佑,合家移居广东得兴后又迁河源沙溪。河源沙溪裔孙分居三角塘、忠信及龙川县苏雷洞、石狗岑等地;与仁批郑氏生三子:受、福、诚。裔孙分居稔田丰朗、连四、严坑、化厚,广东大埔湖寮、揭阳,福建闽侯、永安、沙县,江西、丽洲、石门等。

3、百三郎妣郭氏生三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妣兰氏生二子:千一郎、千二郎。太一郎裔孙居上杭庐丰、长汀及武平象洞。太二郎迁居广东。千一郎迁江西,迁二郎裔居上杭才溪、南阳,长汀古城,江西瑞金、上饶,闽北松溪、政和、建瓯,台湾台北。

4、百四郎妣黄、郭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迁居庐丰德里。千一郎裔孙迁通贤,千二郎妣黄氏生四子:万一、万二、万三、万四郎。万一郎字承信,妣丘氏、沈氏,生四子:四八、五一、五二、五九从德里迁本县丰头桥、梅坝苦竹凹,后再迁白砂岑背村定居。四八公妣林七娘、杨三娘,生三子:允受、允忠、允孜。四八中年携林妣往广东大埔经商未归,传说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裔孙分居广东大埔、饶平、饶阳等地。万二郎迁广东,万三郎裔孙迁长汀涂坊,万四郎迁广东韶关。千三郎裔孙居上杭庐丰德里,百四郎裔孙分迁浙江、永嘉、平阳和福州等地。

5、百五郎妣赖十一娘,生子海通(名三五郎),裔孙居官田山下,才溪中寥、白砂大田,外迁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6、百六郎妣邵八娘生四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二郎、四六郎,居上杭溪南斜坊(现永定仙师华坊)。三八郎裔居华坊大阜,四六郎居峰市,其裔孙十五郎,迁居广东大埔青溪园埔坪;三八郎裔文海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台北嘉义市开基,生四子:文科、文甲、文甫、文忠,裔孙众多;四六郎裔孙分迁广东潮州、深圳、清县,台湾台北、浙江江山县、江西饶州等。

7、百七郎,妣吴二娘,迁居永定县洪山乡拓林开基,生二子:三一郎、四二郎。三一郎一脉迁长居长汀童坊乡大埔村;四二郎裔孙居永定拓林上塔、彭祖田下、崩逢下,上杭下都、白砂、才溪、杭邑东门,并外迁广东韶州信宜县、饶塘、陆丰、河源以及省内福州虎头山、闽侯县鸿尾乡等。

8、百八郎字法镇,妣丘石娘,生子德明迁连城县罗坊肖坑开基。裔孙分迁广东及台湾等地。

官田始祖千十郎,卒于宋咸淳七年(1271)葬于稔田化厚村树子里龙舌冈,猛虎过江形,墓前华表一对,联曰:“世锦宏开花县黄堂乌;先灵永裕桂林玉笋泥金”,气势雄宏。官田“刘氏家庙”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因属棉花滩淹区,厅堂上下180平方米,1999年在原地升高重建,其余附属工程正在筹划中,每年春分后五日定为各房远近裔孙统一扫墓祭祠时间,尊祖敬宗之情溢于言表。

上杭来苏里田背村刘氏的来由更有一番周折,要从大始祖源明说起。源明公159世孙六郎仰汉,生荣八。165世念二郎生十郎、十一郎。时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吏在江西经营田粮,恣意盘剥,民不聊生,蔡五九起义抗元,浙江行省平章领兵进剿。161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弟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郎,身怀万金,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夏,从江西瑞金塘背,长途跋涉,入冬始抵上杭来苏里田背村(今属中都镇)定居,为不忘故士,把新开基地也称圹背,后始转音为田背。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均被裔孙尊为一世祖。

田背一世祖十郎,妣梁七娘生二子:十四郎、百五郎。长十四郎妣范九娘,裔孙一脉移居蓝溪镇湖里村开基。次百五郎妣赖四九娘,裔孙居田背,生三子:小四、小五、小六。小四裔孙居竹山下,裔孙再迁临城上登。小五郎裔孙居田背,妣邱氏生三子: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万七郎裔孙迁居南靖县,万八郎妣朱一娘、兰二娘生子六一,裔孙居田背。万九郎妣傅七娘,生三子:源清、源性、源海,裔孙居田背。十郎裔孙分迁上杭城关、武平小兰、长汀露潭、江西龙泉、奉新、万载、广东仁化、湖广桂阳、平江、福州,四川遂宁,广西等地。

田背一世祖十一郎妣郭七娘生五子:念二郎、念四郎、念五郎、三五郎、三六郎。念五郎孙裔孙永定洪山石杰村。念四郎裔孙迁居城区临城西郊诸村,并在东门外立祠,裔孙分迁居上杭才溪、官庄,武平高梧、十方与台湾等。三五郎,携郭七娘金骸迁居广东嘉应州长乐棉洋约罗迳坝圳上(现五华县棉洋乡坑口)开基,裔孙分迁:广东的揭西、陆河、陆丰、惠东、汕尾、肇庆、台山,广西,台湾和新加坡、泰国等地。三六郎裔孙居中都田背,裔孙分迁上杭的上都、临城、城关,武平小澜,长汀,永定,广东松源、韶州英德、佛山,江西赣县、吉安府福县、庐陵,浙江建肯,四川巴县、湖南平江、长沙,江苏南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刘齐湖到上杭谋生,在城关定居,已发展到第四代。六十年代,其堂侄刘如松大学毕业后到上杭任教,也定居城关,已发展到第三代。属彭城郡。

刘氏城关祖祠:有八座,其中较大的有四座。上中街官田千十郎总祠(现被建招待一所大楼);下中街中都田背十一郎公总祠(现县供销办公楼);东门外念四郎公总祠(现党校集资楼)。临江路,原农业银行前面,十郎、十一郎于康熙三十年(1691)建有总祠为“思敬堂”。

刘 氏

(彭城郡)刘姓分布很广,人数很多。汉朝皇族姓刘,汉高祖是刘邦。刘姓来源有四:一是古帝尧(即陶唐氏)的后代受封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周宣王时灭国,逃往秦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二是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子孙以地为姓;汉高祖赐娄敬、项伯缠为刘氏;四是汉高祖刘邦曾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其后代随母姓刘。

李济博士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说:“初期之刘氏,发见于陕西、甘肃,至西历纪年前三百年(即周赧王时)始向河南、江苏南西方移动,嗣由江苏一族创立汉朝,其裔再向中国各地播迁。”

兴宁《刘氏族谱》称:“汉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卯金之裔,由是遍布天下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义,海内骚然,居民流离转徒,于时有翰林学士视察使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之命,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号为东派,后世遂以刘祥为宁化始迁之祖。于是枝叶繁衍……,蔚为汀闽望族。”至宋嘉定(1208年)之后,刘氏东派后裔,又从宁化迁上杭,有的从上杭徒广东兴宁、平远、梅县等地。明清两代,有的再渡海迁台湾。

收藏目录:

《龙兴祠刘氏联修族谱》不分卷,缺册,藏2册(225×320)

主编:刘颂尧、刘醒夫,刘建澜、刘后泉等,

民国卅六年,木刻版,源明堂

《松山刘氏族谱》1册,(190×265)

主编:刘森祥,1994年武平腾飞电脑承印

《南靖刘氏族谱》1册(295×210)

编者未注,清抄本

《刘氏历代源流族谱》1册,(360×260)

主编:刘龙生,民国十五年抄本

《南靖金山刘氏族谱》1册,(185×255)

编者未注,清宣统叁年抄本

《闽城刘氏试馆名谱》1册,(215×290)

主编:刘文熔,民国廿六年活字铅印版

还有一个哦!

刘 姓氏来源 1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帛州、山东的曹县一带,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 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四 家乘谱牒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四川:成都蜀汉族谱、乐山刘氏家谱

五 历史名人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氏来源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族人可谓占尽风光。历史上刘姓称帝者共有66人,先後建有西汉、br>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後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

关于刘姓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是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是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家乘谱牒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四川:成都蜀汉族谱、乐山刘氏家谱

刘氏历史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启 (公元前188~前141)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彻(前156一前87),即汉武帝。西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西汉燕国或广阳国王

西汉建立时,将京师(长安)、秦、魏、韩、楚等地置郡,边远地区燕、赵、齐等地将子弟封为诸侯王,诸侯封地称为王国,与郡国并用,下亦设县,当时全国共分为54个郡,而同姓诸王的辖地就达到39个郡,齐辖6郡73县,代、吴辖3郡53县,楚辖3郡36县,而燕辖4郡1国领县76个,位居诸国之首。至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把郡国划分为13个刺史部,到了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郡,职权与刺史部同,当时燕国属于幽州刺史部。西汉燕国的历史从高祖元年(前206年)臧荼立为燕王起至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广阳王刘嘉被贬为扶美侯,赐姓王氏止。共有12位燕王和广阳王在位,立国有2%31年。这12位燕王、广阳王中除臧荼、卢绾和高后八年(前180年)时封为燕王的吕通外,其余9位皆为同姓王。那么这些燕王和广阳王情况是怎样的呢历史上对燕国和广阳国王的记载不多,人们也了解甚少,史书中仅对燕王卢绾、敬王刘泽、刺王刘旦有一定篇幅的介绍,其余诸王生平仅是只言片语。

一 姓氏来源 1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帛州、山东的曹县一带,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 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四 家乘谱牒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四川:成都蜀汉族谱、乐山刘氏家谱

五 历史名人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劈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你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

刘姓家族较复杂 组成分子达五群

这个家族,组织情形也比较复杂。据考证,他们的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滞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娄氏之改姓、项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关于刘姓的得姓经纬,有一部《泰和刘氏先得录》的序文,记述得最为清楚:“惟刘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子孙在商更为豕韦氏,又更为唐杜氏,至周又更为杜氏,杜氏生士荐为士师,因官命氏,又更为士氏,至晋,士会入秦,虽复归于晋,而子孙留秦者,遂稽刘累之名别姓刘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喾之后,乃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因此,追本溯源,的刘姓家族,很显然也是最为道地的黄帝子孙。

另外,在黄帝的其他子孙之中,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也还有一支以刘为姓的。该书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而这项文献所谓“周大夫”,经过历来许多学者的考据,已知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时候,被封于刘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地方。换言之,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是发于源河南。

那么,上述源自帝尧的刘氏,最初又是发源于何处?《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就明白指出了这一支刘氏的老家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唐县。

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是出身于源自帝尧的那一支。据考证,这一支刘氏,初期是繁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播迁。其中,辗转迁移到江苏丰、沛之地的子孙当中,有一位叫作刘端的人,生了4个儿子,依次为伯、仲、邦、交。老三刘邦,就是后来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宝座的汉朝开国之主刘邦。

刘邦以一介平民东征西讨地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处为刘氏家族札下稳固的基础,形成了2000多年以来刘氏在每一处地方的盛况。据说,有汉一代,刘氏的皇亲国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到了第16世纪的明、清之际,刘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处,大致就是《中华姓府》一书所详列的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地。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员刘胡兰等等。 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关于刘氏的来历

刘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之玄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