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第1张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1、意思不同:如果是某家族七十二代孙的表述,这里的代仅仅是指某一代;也可以用某家族七十二世孙表述。这里世与代所表述的含义是相同的;某家族七十二世孙所说的就是第七十二代后人。

2、历史不同:某家族七十二代家谱这里的代所说就不单单是第七十二代后人的事,而是从第一代到第七十二代的整个历史阶段的事。世就是说某一代人,如果说“某家族二十四世孙……”,那么这里的世所说的就仅仅是第二十四代后人。

3、语言环境不同:辨识家族谱中世与代的异同,要区分语言环境。即,所表述的对象是某一点,还是某一个层面,点面不同含义各异。

扩展资料:

世与代关系到辈分,关系到称谓。社会上同姓同名的很多,但不一定都是兄弟,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家族乃至同一个派系中祖孙三代同用一个名字很多。

社会上人们经常会遇到本家,如果想论辈分辨尊卑,要弄清对方始祖之源,始祖起源的年代,其现在其所处的世代。如果始祖之源有别,或对方根本不知道始祖之源,就要按年长年幼论。

除此之外年龄相差无几者为兄弟,相差二十岁左右在乃两代人(而不是说两世人)的称谓为宜,年龄相差四十岁左右者则应以祖孙称谓。

1 传统的与规范化的家谱内容与结构

]O J AL7M#X_}pd (omD#V6[

A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商代甲骨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叙放碑》和《赵宽碑》是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薜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和刘宋临澧侯刘袭的墓志就可看出,不同的是后两块墓志不仅记述了自家世系,而且还详细记述了亲戚的谱录,这在后代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南北朝时却是司空见惯的。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的。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取法於此,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yu a0ZEq1m8I ~u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 型 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q"W$`$d$bc[ (一)谱序(略)(二)题辞(略)(三)恩荣(略)(四)凡例(略)(五)图:(略)cn7y j+~e-JoF

(六)节孝(略)(七)像赞(略)(八)考:(略)

}W/J nt3b%E (九)世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S h Ed/~%O (十)世系录:也有的家谱作「世序」、「世系考」、「傅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莽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y;tTh9I(xL

(十一)派语:记载族人的排行宇语,中国古代家族排行都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的,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就是明清两代皇帝赐予的。

@)`5J1{L}llc (十二)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则为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的入传。传记又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女子有懿行的,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

0`kV4]5][Sc/f1q (十三)宗规家训(略) (十四)祠堂、祠产、坊墓(略) 4P5xMG;N_

(十五)先世考辨: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如得姓始未、始祖、支派、迁徙、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以及一些同姓、同宗的考辨等等。 /xC8z@Rgg4Wb

(十六)志(略)(十七)杂记(略) (十八)文献(略)(十九)修谱姓氏(略)%\+J/nl-p2J

(二十)五服图(略)(二十一)余庆录(略)(二十二)领谱字号(略)

X5Lf_+[0z7Jdp 此外,近代一些家谱后,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a5k+[0BBX9G 以上所说的家谱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家谱的详略程度不一样,格式分合也不一样,排列次序也不完全一样,但总体来说,基本上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资料来源: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 来新夏 徐建华 )

|+H kP{`NT:yO:l http://wwwnmhgovtw/fname/about/about_04htm 12/25/2005PTH x6ez%TWg0ce

~:T%dmID8T&NZ

1T8ykB"d B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n(O&qSCT I7blwl5^

一 姓氏源流(略) 二 堂号(略)

-c,{%`E[n8U"P a9T6e!~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2Zh{"m^ Z\xv H

9|l#,S$I3}-d9In{8{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Sr z!\W:|V;W,ee

W"cz&u6c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jBz3Z@ [m$q 6Pr;a+aN{n |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uk1[8Jb,O

ooV,m1W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Q P9p;Yx c+s0A

\-jy%uy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I:~,M'Y-Hd!w

7nxKU$^jxXU Y5H

四 家训 (略) 五家传(略) 六 艺文著述(略) 七 家谱图像(略)

/Y@Ud/@ @4VS'a

"hSS9|,xA:R(L (资料来源: 中国家谱网站 wwwChina-stemmatacom PTH 12/26/2005)

| BR$x;`1naC&lT 8j'{1^#`[N S|z

kVBN8es S K C “参考中国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家谱描述元数据规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家谱专门元数据规范格式(讨论稿)》成果,利用DC元数据标准提供的扩展机制,实现家谱以下信息内容的描述:

$K7E)c sD9U f{ iXd8@['uw

家谱名、修纂者、序跋、凡例、目录、修纂时间和名目、家谱体例说明、谱籍、领谱字号、堂号、家谱类型、收藏历史、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恩荣录、像赞、诰敕、排行字、族规家训、祠堂祠产、坟茔、五服图、版本等等。”

1Q-B;C3[y`YAn “中华大族谱的管理对象应该主要是以下几类:家谱(对家谱作为一个整体资源进行描述)、家族人物(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人物信息描述)、家谱研究资料(谱谍文化、姓氏文化相关资料或研究资源,包括人物传记、或著述,可供家族人物信息中引用)。

1家谱是指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2字辈是指名字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一般情况下,字辈的形式、内容、涵义等都比较单一,内容讲的要么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么就是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要么就是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

严格地说来家谱、宗谱和族谱应该是有区别的。家是个比较小的范围,通常只是生活在一起的几代人,家谱的话将女儿归入其内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宗指的是以父系血统为纽带的一系列人,是一个自上而下线条型的关系网,比家的概念大,比族的概念小。族是最大的一个关系网,通常只要有父系的血缘关系的,甚至只是同姓都可以算作族的范围内。但现在这三个字基本上混合使用。这三个字就好比“跳”跟“跃”,你要是硬说它有差别,他确实也有差别,但通常没谁去纠结这个差别,都是随便通用的。

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