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袁姓的起源,第1张

姓氏来源

妫姓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姚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轩辕黄帝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少数民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家族——吴江赵田袁氏

天下袁氏

发布时间:18-09-2416:17

据《赵田袁氏家谱》记载,赵田袁氏先世居嘉善陶庄分湖之滨,明万历年间,四世祖了凡公举家迁居吴江赵田村,建“磐石庵”为咏经终老之地,是以了凡公为赵田袁氏始迁之祖,而其谱则以芦墟菊泉公为一世祖。

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序

了凡公曰:吾家旧住陶庄,族类繁衍,经家难(黄子澄之变)迁徙流离,遂渐衰弱,两百年来,所生育者不过四十余人,除杞山以上别有谱断,自菊泉而下为迁国之小宗,而录其支派于后。当时刻谱之序如此。自了凡公于万历二三十年间由嘉善卜居赵田,迄今几三百年,子姓虽仍不繁,而谱之待修尤亟矣。顾修之所以异于前谱者,当以了凡公为迁国之小宗,上溯菊泉公以录嫡派,而同祖同父之自为一支,别有谱或无传者不载,了凡公而下则详载之,明吾宗所由昌大也。先是旧本零星掇拾。道光甲辰,渔溪伯父有志增修,加以十年搜辑之勤,始觉釐然不紊,而先赠君亦谓踵而成之实后来之责。 嵩龄赖先人余泽,于道光庚戌忝窃词科,遽悲孤露。越丙辰,补试散馆,改用知县,惧不称职,不谒选而归。聊假一命为先人荣,实恐重违其志。春秋暇日,爰与小圃兄及述圃、憇棠、穆斋、问樵诸弟将了凡公以下本支次第订正,首列系表,后存志传,其无志传可叙而有遗行相传者,载于本人名字之下。览是谱者,当知祖宗清白家风留贻为至远也。绵延勿替,是在子孙之有志自立耳。修葺既成,因退而敬为之序。 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二月上澣 十三世孙嵩龄书于来翰堂

天津宝坻袁公亭

家族世系(1—13世)

一世祖袁颢,字孟常,号菊泉。明永乐甲午六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弘治甲寅九月初十亥时卒,寿八十一岁。配芦墟徐氏良医孟彰公女,合葬吴江二十九都芦墟东杜圩袁家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三子:祯、祥、禧。按:颢公为杞山公次子,杞山公长子顒戌于北平,颢公赘芦墟徐氏,奉杞山公以居焉,是为迁吴之祖。祯,字文善,号杏轩,传芦墟一支及长坊东顾诸处(从略);禧,号杏邻,传菴前一支(从略)。

二世袁祥,字文瑞,号怡杏,配嘉善殳氏良医恒轩公女,继配平湖朱氏,合葬嘉善东亭桥北西菖蒲泾,后迁葬姑苏白杨山,相传墓旁有茶园百亩,康熙中为五世孙亦临卖尽,遂不知冢穴所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一子:仁(朱出),生二女,长(殳出)适嘉善钱萼,次(朱出)适嘉善沈扬。

三世袁仁,字良贵,号参坡,明诰赠文林郎,宝坻县知县,明成化己亥六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嘉靖丙午七月初四日卒,寿六十八岁,配嘉善王氏孟璿公女,继配嘉善李氏月溪公女,俱诰赠孺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小冬圩孙家浜,《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五子:衷、襄(王出)、裳、黄、衮(李出);生女三:长(王出)适嘉善钱南士,次(李出)适嘉善张高标,三(李出)适嘉善钱晓。按:衷,字和卿,号雨三;襄,号春谷,邑庠生;裳,字垂卿,号星槎,精天文星学;衮,字补卿,号观海,邑庠生,奉例儒官。衷传十世,半居城中;襄传二世止;裳、衮皆无传。

四世袁黄,原名表,字坤仪,号了凡,明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晋兵部职方司主事,东征赞画,加四品服,追赠尚宝司少卿,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嘉靖癸巳十二月十一日生,万历丙午七月卒,寿七十四岁。配高氏,继配沈氏,俱诰赠恭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大西收字圩独社浜,《传》载邑乘。生一子:俨,沈氏生。

五世袁俨,原名天启,字若思,号素永,明天启乙丑进士,广东高要县知县,卒于官,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万历辛巳年生,天启丁卯年卒,年四十七岁。配嘉善陈氏,万历丙戌进士福建按察使司讳于王公之女,合葬嘉善思四区北道圩沙塔浜,《传》载邑乘。生五子:仑、徽、祚鼎、崧、祚充。女一,适吴江周忠毅公长子,荫难生,讳廷祚,字长生。

六世袁仑,原名祚雍,字一鸿,邑廪生,先于其父若思公卒。配吴江沈氏丁未进士河南大梁道桐岗公之女,合葬吴县二都三图参字圩丝山上,即孟皇山(俗称磨盘山,地名张家桥),生子二:蘅、茝。

六世袁徽,原名祚载,字二仲,邑庠生,配赵氏,侧室陈氏,生一子:莅(陈出)。

六世祚鼎,字三立,邑庠生,配叶氏,继配王氏,再配邹氏,嗣子:允。

六世袁崧,原名祚亨,字四履,郡庠廪生,配戴氏,妾潘氏、周氏、沈氏,生五子:允(出嗣)、薇、华、芝、莱。

六世祚充,字五聚,邑庠生,配周氏,无嗣。

七世袁蘅,字古处,号今飞,康熙丁卯举人,配夏氏,侧室金氏、费氏,生三子:天鲲、天鲸、天鱼(无嗣)。

七世袁茝,字廷芳,邑庠生,配朱氏,继配沈氏,嗣子:天鲸。

七世袁莅,字亦临,配厐氏,生二子:以顺(无嗣)、绳武(无嗣)。

七世袁允,字尧民,康熙庚午举人,配董氏,继配黄氏,生一子:人泌。

七世袁薇,字紫臣,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二子:人渊(无嗣)、人澜。

七世袁华,字禹侯,无嗣。

七世袁芝,字商英,配陆氏,生二子:人淑(无嗣)、人溶(无嗣)。

七世袁莱,字可持,无嗣。

八世天鲲,字化鹏,一字驾涛,号扶九,配周氏,嗣子:性纯。

八世天鲸,字成雷,配陆氏、侧室姚氏,生三子:性纯(出嗣)、性睿、性敏(出嗣)。

八世人泌,字邺仙,配王氏,继配张氏、陆氏,嗣子:性敏。

八世人澜,字观其,子一:申元(未详)。

九世性纯,字文亦,配张氏,生二子:珍、琳。

九世性睿,字超山,号立斋,邑庠生,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三子:瑞、瑗、琏。

九世性敏,字超士,配陆氏,生一子:珠。

十世袁珍,字鸿儒,配董氏,生一子:煜。

十世袁琳,字佩声,配张氏,生三子:燡、炯、煇。

十世袁瑞,字巨明,号信传,钦旌义夫,入崇祠祀,配周氏,生三子:銮、鋈(出嗣)、爱涛(早夭)。

十世袁瑗,字思蘧,号不疑,配沈氏,继配陈氏,生三子:锦春、茂才(早夭)、宝秋。

十世袁琏,字惕三,号铁山,邑庠生,配史氏,妾张氏,嗣子:鋈。

十世袁珠,字掌重,配庞氏,继配陈氏,生二子:康、广。

十一世:袁煜生子袁骧(后未详)、袁骥(后未详);袁燡生子袁驰、袁驯(出嗣);袁烱嗣子袁驯;袁煇生子袁骏;袁銮生子袁豫、袁营、袁荫槐;锦春嗣子袁苏;宝秋生子袁苏(出嗣)、袁并;袁鋈生子袁青、袁荆;袁康,迁居青浦城内,生子袁棻;袁广生子袁棠、袁森。

十二世:袁驰生子应华(后无传);袁驯生子宝华(后无传);袁骏生子殿华(招赘不载);袁豫,邑庠生,生子庆龄、长龄、鹤龄、颐龄;袁营,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嘉龄、锡龄;袁荫槐,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覃恩敕赠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钦旌孝行,载志入祠,生嵩龄、篯龄、召龄、岱龄、福龄;袁苏兼祧子益龄;袁并生子益龄(兼祧苏后)、端龄(早世)、元龄(早夭);袁青,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昌大、文龄;袁荆生子昌龄;袁棠生子袁翰、袁翿;袁森生子袁达、袁尊(早世)。

十三世:庆龄,字颂尧,号少峰,邑庠增广生,生子袁桢;长龄,字赓虞,号祝庚,邑庠生,生子慕桷、怀栋;鹤龄,字云翔,号阆仙,祠生,生子袁柏、袁棨;颐龄,字匡诗,号问樵,邑庠生,同治丁卯科荐卷,生子袁榜、袁梯;嘉龄,字会亨,号礼夫,邑庠生,嗣子酉书;熙龄,字登如,号穆斋,咸丰庚申恩贡生,严州府分水县教谕,生子酉书(出嗣)、寅亮;嵩龄,字翰生,号松巢,道光癸卯科举人,庚戌会试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丙寅补散馆,改用知县加同知衔,生子汝锡、汝炜(早卒);篯龄,字彭年,号述甫,府庠廪贡生,候选太常寺博士,生子汝廉;召龄,字右之,号憇棠,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候选内阁中书,生子汝淦、汝承;岱龄,原名华龄,字伊臣,号子诚,附贡生,广东试用分县,加州同知衔,派委惠陵工程处户部固本解官,督征南海黄鼎司粮务,生子汝庠、汝俊(出嗣)、汝杰;福龄,字用修,号子备,太学生,生子汝璋(早夭),嗣子汝俊;益龄,字抡材,号子寿,生子克勤;昌大,字祝彭,嗣子国柄;文龄,字景周,号小圃,府庠生,生子国柄(出嗣)、龙征;昌龄,字颂伯,号安吟,邑庠生,生子国模、国楷;翰,字松桥,生子东震;翿,字庭传,号耕耘,生子东升;达,字应传,号哲卿,生子东复。

宗祠记

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自九世祖赠尚宝司少卿、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了凡公以职方司主事赞画东征,与主帅某不协告归,卜居吴江赵田村。公辟所居东北隅隙地建“磐石庵”为退老逰息之所,八世祖若思公葺治之。若思公以进士出宰广东高要,有至行瘁于政治,卒于官。

明季兵起,所居荡如,独庵无恙。六世祖孝廉古处公,因就庵之傍舍为龛,虔奉两公栗主,而以七世祖癝膳生一鸿公袝焉。顾建祠未及,迨曾叔祖文学惕三公先葺祖茔,继筹祭产,冀渐次肯堂肯构。值中落不能支,盖惕三公以后又阅四传而及召龄,已百有余岁矣。召龄不敏,惟幼闻先赠公先伯文学南州、岁贡生渔溪两公及伯兄庶常松巢公在日,率以建祠为念,不幸相继下世。召龄仰体先人未竟之志,时刻在心。廿年来,江浙各寇荡平,流移渐复,是用节衣蔷食襞积微赀,于庵西芟莽辟榛增建祠屋三间,楹桷几筵规模觕具。

爰考祠主代次不一,慨自宗法废坠,支派莫稽。有力之家,其祠辄奉一有声望者为始祖而已,亦俨然以宗子自居,誖已!若余宗旧祠以了凡公为始迁祖,若思公继别为宗,皆百世不祧,而一鸿公、古处公始创是祠者也,祔而配享亦固其所顾。召龄之黾勉从事于斯祠也,岂欲自以为功哉。窃念自幼至壮,藉先人余泽,幸博科名,席先人余产,稍积寸铢,因以成先人未竟之志,正不翅先人之所自为也。当祠未兴工,或谓召龄曰:了凡公两世,国朝康熙间大吏疏请崇祀乡贤,得旨如例春秋官祭典重特,若宗祠特族人会集之区,可无亟亟。

呜呼!是说也,名为慰我先,实则鄙我后。召龄虽不敢效近世祠堂之僣,亦何忍效昔人野祭之疎?且追维了凡公始迁赵田,所以命名是庵者则磐石之宗,于是乎在。但愿我宗人保守是祠,扩而大之,引而长之,是诚余之所厚望也夫。

光绪五年岁次已卯闰三月

(了凡公)九世孙召龄谨志。

祠堂联

木本水源

立言补纲鉴,不惟政绩可稽,遗爱留宝坻一邑;

彚觧集尚书,群仰贤声克继,新词共磐石千秋。

平生完万善,一疏已成功。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袁姓的起源

姓氏来源妫姓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姚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
点击下载
上一篇:姓钟是什么世家?下一篇:论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