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辛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莘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
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有辛氏的后裔。
河北保定安新县淀南镇几乎家家姓辛,人数众多。
陕西凤翔陈村镇庞家务村全村人姓辛!
陕西扶风段家镇青龙村一组全村人姓辛!
陕西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村全村人姓辛!
河北省邯郸县代召乡东张策后村大部分姓辛!
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山东省海阳市黄崖村、大辛家村两村均曾为乡政府驻地。其中黄崖村、辛家夼村、书院村基本无杂姓,全村姓辛。
4、出自赐姓而来。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②清高丽有辛姓。
③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6、源于姒姓,出自夏王启之庶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广韵》等记载,大禹之子叫启,母涂山氏。
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出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其儿子启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了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
7、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满族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甘肃碾伯土司朵力癿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辛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
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
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枣强堂:同环州堂。
孝友堂:明朝时期无锡人辛铭,字敬斋,其后人所建堂号。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号。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雁门。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三国移治襄武(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雁门郡:战国时赵所置,治所在善元(今山西省右玉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
「辛」源出
辛(Xīn)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①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②清高丽有辛姓。③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
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此外,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永思堂”等。
辛姓宗祠通用对联
〖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莘国;秀毓陇西。——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辛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诗名东汉;词冠宋朝。——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诗人辛延年,生平无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性豪爽,尚气节。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
免冠悟主;息讼安民。——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庆忌,字子真,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元帝时,历官金城长史,张掖、酒泉太守;成帝时,历官光禄勋、执金吾、左将军。当时,成帝的舅父王风专权,后因罪降职,槐里令朱云上书,要借上方剑斩依附王风的佞臣张禹。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下联典指隋代狄道人辛公义,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后历官牟州刺史、司隶大夫。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五龙美誉;二虎扬名。——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五人并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下联典指汉·辛武贤为酒泉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文成八字;才号五龙。——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咸称起季直言。——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定民生。一生主张抗金,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提出抗金建议,但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多写力图恢复国家统千的爱国热情,风格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字起季,政和年间进士,绍兴年间官至右正言,极力谏阻议和,忤怒了秦桧,被闲置二十年。孝宗时,被召入朝中任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了贪婪的成闵、结党营私的汤思退、奸佞的叶义问等大臣,直至罢他们的官。他每写章奏,天下人都叫好。官至参知政事(宰相)、同知枢密院事。兄弟得五龙誉;父子有二虎名。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下联典指西汉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父子有二虎之名。——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凉狄道人辛鉴、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辛攀曾在东晋任大鸿胪。下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武贤、辛庆忌父子。辛武贤在宣帝时官酒泉太守,以勇敢闻名,后两任破羌将军,征讨乌孙。父子都被称为“虎臣”。
红连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宋·辛弃疾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句联。
〖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美备钱田,稼轩列宠;义全子弟,晋史流芳。——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有二美妾,一曰“钱钱”,一曰“田田”。下联典指三国魏·羊耽妻辛宪英有才智,其弟敞与子琇能保身全义,皆出宪英之谋,其事迹载入《晋书》。
功战奇方,不让关张独步;慷慨大节,宁输武穆居先。——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大将军辛京果,由于辛京杲英勇善战,肃宗召问他是:“黥彭关张之流乎?”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事典。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郭沫若撰题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公园内辛弃疾祠联,祠祀南宋词人辛弃疾。下联“美芹”,指辛弃疾有《美芹十论》;“悲黍”,化用辛弃疾词有“莫望中叹黍离”句。
对辛弃疾家室和子女的考索,是辛弃疾生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辛弃疾全部600多首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妻子。
例如,在邓广铭先生的修订本《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汉宫春·立春日》居于全部词作之首,邓先生认为这首词首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所言的“美人”,应即辛稼轩的夫人范氏。
而此书的《增订三版题记》中也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又说,据此词“‘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句,知其违别故乡济南仅及一年;‘却笑东风……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诸句,为稼轩以‘朱颜’形容自己面貌仅有的一次,知其确作于青年期内”[1]。
又如辛弃疾有一首《定风波》词,题为“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下片是:“欲觅醉乡今古路,知处:温柔东畔白云西。
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
”此词作于退归带湖新居既久之后,沉酣于山水诗酒之时,而所涉及的那位把“绿窗”题遍的“贤妻”,当然也是指范氏而言,而且据此可以考定她竟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风趣和善解人意的女子。
稼轩词中,涉及其夫人的词作,当然不止上举的两首。
又如辛稼轩还有一首《满江红·中秋寄远》词,明显是其宦游思家的“寄内”词;其另一首《浣溪沙·寿内子》更是直接写给他的夫人的作品。
稼轩其它诗词涉及这一题材的还有一些,而对于这些诗词作品的理解及写作背景的考释,则因对辛弃疾家室的研判不清,至今尚多歧义,未能有效解决。
由此看来,对辛弃疾这样一位重要作家的生平和家室作进一步地考察和探索,对于稼轩词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自清人辛启泰作《稼轩先生年谱》以来,虽然有兴趣研究辛弃疾生平的学者阵营亦颇为庞大,却因为资料的匮乏,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的人寥寥无几。
辛启泰当清嘉庆之际,尚能见到传世的《铅山辛氏族谱》,本应有条件对此有清晰的记载,但他只是在《稼轩年谱》的《后记》中稍稍提到了辛稼轩九子之名,对稼轩的祖母、母亲、夫人、女儿,竟然没有写下一个字。
我们今天可以明确地指出,辛启泰在利用《铅山辛氏族谱》的过程中,舍弃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而不加以充分利用,表明他确实不具备一个史学家的才识。
上世纪初以来,辛弃疾和他的稼轩词研究,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仅编著《辛稼轩年谱》的学者就有陈思、梁启超、郑骞、邓广铭、蔡义江等多人[2]。
由于辛启泰所著《稼轩年谱》留给后人有用的资料太少,故此诸人的《年谱》,对辛弃疾生平事迹的研究遂依据其所占有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多寡做出各自的论证,因而使辛弃疾生平事迹异说纷纭,错误丛生,对辛弃疾的家室研究也就少有所获,以迄于今。
邓广铭先生所著《年谱》,曾受到多数辛弃疾研究者的好评,成为这一类著作的佼佼者。
但是,今日看来,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辛弃疾家室的直接资料掌握的不多。
不过,邓先生还是在资据不足的情况下考出了辛弃疾的妻子范氏,并对范氏的家世情况有所考证[3]。
1997年,邓先生在增订《辛稼轩年谱》中借助1984年新发现的《铅山辛氏宗谱》[4]中《辛稼轩历仕始末》一文,以及宋刘宰《漫塘集》中《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张氏行实》、牟巘《陵阳集》中《书范雷卿家谱》等文,考定辛弃疾“南归之初,寓居京口娶妻范氏,为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如山南伯之女弟。
邦彦父子亦绍兴辛巳岁相偕南下归正者”,并作按语说:“据牟氏文,知稼轩于南归后方婚娶,其事当即其南归之初。
”这一论断,邓先生在增订《辛稼轩年谱》的《增订题记》中,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增订三版题记》中,和在词集的若干有关词作注释中,以及在他晚年所写的论文中都一再重复提及这些观点[5]。
然而,随着辛弃疾研究新资料的发现,邓先生的这些结论,就有了被修改和完善的必要。
二2006年,江西抚州友人辛乾林君把他收藏的一部《菱湖辛氏族谱》提供给我[6]。
这是一部辛弃疾家族最完整的历史记录,是在辛启泰利用《铅山辛氏族谱》撰写辛弃疾家世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上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铅山辛氏宗谱》全名为《铅山鹅南辛氏宗谱》,是铅山紫溪西山的一支辛氏后裔编写的族谱,其中仅有关于辛弃疾的一篇《历仕始末》,却并无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谱》和辛弃疾在铅山的后裔的任何记载。
这部《宗谱》还转载了几篇转引自《古墩辛氏宗谱》的序跋。
在发现这个《宗谱》时,邓先生和我是最先看到它的,然而,对于所谓“辜墩辛氏”,我们当时既不清楚它的所在,也不知道由辛改为辜姓的辛氏后裔是否存在,所以,当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篇《稼轩历仕始末》对辛弃疾研究所能发挥的作用上去了。
至于辛弃疾家室的情况,那时尚无暇顾及。
邓先生关于范夫人于绍兴末即嫁于辛弃疾的论断,却是他后来提出的,现在看来,并不确切。
这次所发现的是由辛弃疾次子辛秬的后裔编次的《菱湖辛氏族谱》。
菱湖辛村位于抚州市以北数公里处,全村辛氏一族,人口有上千人。
他们全都是辛秬的后代,由抚州东乡县的辜墩分迁出的辛氏族人。
而这部《菱湖辛氏族谱》,就收录了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图》、《稼轩历仕始末》以及铅山、辜墩、菱湖及其余各地辛氏后裔的名录和小传,起自宋代,下迄近世。
这些记载,据谱前的各序,知即原属《辜墩辛氏族谱》所载,惜辜墩谱于上世纪已毁,而八卷本的《菱湖辛氏族谱》却保存完整。
通过此谱,我们得以看到清嘉庆间辛启泰曾见到的《铅山辛氏族谱》中有关辛弃疾先世及后裔的谱牒,得到了我们多年来追寻未见的资料。
辛弃疾所撰《济南辛氏宗图》,共《源流总图》和《密州位》、《京师位》、《郑州位》、《福州位》、《莱州位》、《东京位》、《东平位》、《济南位》和《期思位》十部分。
其中《期思位》应即辛弃疾后裔所续补。
而前九部分也有宋代之后续补的内容。
其中的《济南位》,又称《陇西派下支分济南之图》,涉及辛弃疾及其夫人、子女则有如下记载:
第六世,幼安公,讳弃疾,行第一,号稼轩。
宋绍兴十年庚申五月十一日卯时生。
开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
葬洋源。
室赵氏,再室范氏,三室林氏。
生子九:稹、秬、稏、穮、穰、穟、秸、袖、赣。
女二:长 ,幼 。
这两段内容,当然不可能是辛弃疾手撰《宗图》的内容,而应当是其后裔的续补。
但所记辛弃疾的生卒年月日时,以及葬地、夫人、子女的姓、名,则完全符合族谱的体例,可知其必然是宋代所撰族谱的原文,而为历来修谱者展转传抄,流传至今的,其内容应当是极其珍贵而且应当是十分可靠的。
在《济南之图》之后,《族谱》又载《济南派下支分期思世系》,有关辛弃疾生平的记载,则大部分与《辛稼轩历仕始末》相同,惟在“开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于正寝”之后,又有下列记载:
初室江阴赵氏,知南安军修之之女孙,卒于江阴,赠硕人。
继室范氏,蜀公之孙女,封令人,赠硕人。
公与范硕人俱葬本里鹅湖乡洋源,立庵名圆通。
(见附图)
公生平出处、事迹详见《行状》、《年貌谱》。
有《稼轩文集》行于世。
生子九:长名稹,次名秬,三名稏,四名穮,五名穰,六名穟,七名秸,八名袖,幼名赣。
女二,长名 ,次名 。
以上两部分记载,亦多我们未知的内容,如辛弃疾坟庵名圆通,又如所提及的《行状》、《年貌谱》,其中《年貌谱》为何书,皆所未详。
特别是其中辛弃疾夫人和女儿的记载,是这个《族谱》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我们前此从未见到的重要文献。
它的重要姓,是让我们得知,在辛弃疾南渡娶妻范氏之前,他已经有了发妻赵氏。
而在范氏之后,他又曾娶妻林氏。
家谱排序:王文曰凤生中华,长发其祥先德嘉。万世咸宁宗嗣久,永安和乐定邦家。
祖训“辛氏家族不分家,天下辛氏一家亲”
辛丛发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妻孙氏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人氏。长子辛其林,妻于菊花汝阳县内埠乡双泉村人氏。长子辛许卿(祥丿,妻何金娈汝阳蔡店妙西人氏;长女辛麦芳嫁张沟村;次女辛麦雫嫁鲍村。次子辛其仁,妻鲍孔梅汝阳县蔡店乡鲍村人氏。长子辛汉卿(祥),妻李双娥蔡店人氏;次子辛荣森(祥),妻何月凤妙西人氏。
辛许卿(祥)辛其林之子,妻何金娈汝阳蔡店妙西人氏。长子辛灿伟(先),妻张转渠汝阳蔡店常渠村人氏。长子辛腾云,长女辛杏花。次子辛灿强(先)。三子辛灿锋(先),妻文晓英仝沟人氏。长子辛睿汶,长女辛睿怡。长女辛灿丽,嫁伊川县彭婆镇杨营村。
辛汉卿(祥)辛其仁长子,妻李双娥蔡店人氏。长子辛朋超(先),妻杜灵存仝沟人氏。长子辛毅恒(德),妻闫晓娱闫村人氏。次子辛持恒(德)长孙辛泽熙(嘉)。次子辛朋辉(先),妻陈建翠淅川县瓦屋岭村人氏。长子辛闻康(德),长女辛佳怡。三子辛罗辉(先),妻李社娥老庄人氏。长子辛艺文(德),次子辛博文(德)。长女辛亚飞,嫁肖庄村。
辛荣森(祥)辛其仁次子,妻何月凤妙东人氏。长子辛灿辉(先),妻张转查常渠村人氏。长子辛锐(德),次子辛卓(德)。长女辛静飞,嫁杜康村。次女辛静娟,嫁仝沟村。
堂号:灵泉堂 名人:明尚书辛自修 始祖:辛仲良
家谱前言:
新修家谱序言时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盛世,省市县区地方志编修及名胜古迹游览区开发工作,均突猛进展。适予由海军转业本市。不少史志编修及游览区开发同志,出于工作需要,向予询及辛氏明代仕迹活动。予茫然无所措答。乃于假期先后赴县、市、省、京城,拜谒权威图书馆所领导及大专院校文史科系史志学者。联系求教,查抄有关明代辛氏资料。1986年8月开始,至2001年5月截止,继续十余年,抄牍累案。通过整理编印出《明代辛氏资料纂编》数十余万言。虽属抄自数百卷史志,却仍不免支离残缺,难得全貌。乃邀人协助,编成《辛氏芳踪》、《辛肃敏公全集》二书。在《辛氏芳踪》内,编入《辛氏芳踪世系表》一份。我辛氏远祖为魏侍中辛毗(颖川禹州)。后世居真定曲阳。至元末,仲良祖为避乱徙襄。五世访祖首编家谱,六世瀌
祖整理家谱,八世自修祖明万历六年再修家谱,在南京刊印后户授一册。后来每年全族都在黄柳聚会一次,共议家事(俗称吃老坟社),直至民国末年,除本县外,叶县辛堂、辛楼等常往襄县祭祖。承一九九一年十月初四祭祖议事:重整家谱条,由士秀据文献誊抄整理先祖辈系。于一九九七年八月新谱稿成,已印四十余份(附芳踪一并)呈送各家,请对谱内格式、内容、条款进行修改。该谱澄出了我辛氏迁襄后,十世仕迹资料,仅编至十世成才、成科、成章三祖,以下即无连续原始资料可据。直至清乾隆末年,方有占元祖名字。中间七世失去考据。所幸各村辛氏后裔,递代相传,老幼皆能说明个人辈数,即此断中有续,仍可作为新修族谱依据。为完善我襄辛氏家谱,据族人家传各种文书、字屏、墓碑、老人口传及相关文献记载,现初步考证出六世至二十世祖共五十八人,充实了家谱。自一世始祖仲良至现二十五世,代有人才,无一空缺。肃此,辛氏重修家谱呈现出较为完整的面貌。我襄辛氏家谱已部分存入新家坡和上海图书馆寻根家谱网站,有条件者可以查看和添续。新家谱取历代各家修谱贯例,绘编出历代世系图、世系表、世录等,并将《辛氏芳踪》订于谱首。使阅谱者,首阅明代十世耕读簪笏不绝之盛,及远承汉龙门李膺破柱风烈。缅怀咨道祖、肃敏祖等临民立朝,清俊高洁形象及辛氏世守清贫风范。籍以自我编策,有助于接受爱国教育,团结奋进。是为序。辛士秀于平顶山
二○○一年八月十日
《辛氏族谱》后序昔我先曾大父宪副公成化初年首创是编义例有凡世系有图小传有述恩命有纪志状有考赠言有录谱之规划条节盖已彰明较著矣于是历世之五尊卑秩序长幼雁行雍雍睦睦(mu)彬彬济济襄人称诗礼名家必曰辛氏云迨(dl)嘉靖丙午先大父稼庵公年及耋(die)寿手校是编隆冬呵冻十指皱裂朝订暮考未尝暂锥其用心亦苦矣余时为童子执经侍侧闻大人命言曰斯吾家故谱也昔何以盛今何以衰昔以之合今以之涣吾校此以遗吾宗俾知所集知所法焉可矣小子识之于时历世已八讹者正断者续族之人睹兹谱咸深同源共本之思焉今大父之殁又三十余年由八世而十世矣亲渐远则情渐薄人愈众则义愈疏不知有谱可也至有不知祖字者焉有不相通面通面而不揖者焉有幼稚(zhi)见尊长帖帖不下骑者焉呜呼人虽十世其始本一世人虽众多其始本一也以一人之生卒之于悖(bei)戾(li)无叙如此亦甚可悲矣兹谱之刻岂容已哉万历戊寅秋修奉命官应天爰携是编更加校续刻之京兆署中装订成书人授一册俾能法祖者什袭珍藏以永宝先世之传绳武作裘以恢弘先世之绪庶不负二祖之用心而修区区一念之诚将借此陈编引长不替矣凡我同宗宜亮于兹刻既谨拜手稽首识诸末简云。大人讳自修原序于南京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
家族来源:
襄城辛氏源流
辛姓是夏后启的后裔:辛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在宋初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379位。唐代的《
元和姓纂》说:“辛,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莘、辛相近,遂为辛氏”。这里所说的“夏后启”,为姒姓,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者;“支子”指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所生之子;“莘”为国名,在今陕西合阳东南。于此可知,莘国为夏后启支子的封国,王族子孙以国为氏,称莘氏,因古代莘、辛二字同音通用,后演变为辛氏。辛姓
源于上古:辛姓
源于上古,出自有莘氏。莘氏是有莘的后裔。相传,夏禹的母亲就是莘氏之女,商汤也娶有莘氏女子为妻。莘,后改作辛,成为辛姓一支。
4、商朝末年有辛甲,为纣王臣,多次劝谏纣王而不被采纳,遂离商到周,受到周文王姬昌的欢迎,被任为太史,后被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其后代有辛伯、辛有,皆为西周大夫。辛有随周平王东迁(今属河南),两个儿子去晋国(都今山西翼城)做官,与籍氏一起管晋之典籍。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辛寥;还有葵丘(今河南民权县东北)濮上人计然,名研,本辛姓,字文子,拜老子(李耳)为师;其先为晋国人,曾南游越国(都今浙江绍兴),为政治家范蠡之师,越王勾践用其计,遂成霸国。秦将有将军辛腾,家于中山苦陉(xing今河北定县东南),曾孙蒲,汉初以豪族徙陇西狄道(今甘肃临兆县南)。此后千余年间,陇西郡(治狄道,三国魏徙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长期是辛氏的繁衍发展中心,曾涌现了许多名人。其间,北周曾赐绥化辛并姓宇文、宿国公辛威姓普屯,至隋初皆恢复本姓;北周有项亶(dan),被
赐姓辛氏。唐代以后,西至新疆,东至山东,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均有辛氏的聚居点。清代,福建辛氏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人去海外谋生,侨居于新家坡等国家。
辛氏英才济济,代不泛人。西汉有酒泉县太守辛武贤,其子辛庆忌继其任。东汉有诗人辛延年。三国魏有颖乡侯辛毗。晋代有书法家辛谧(mi)。北周有学者辛庆之。唐代有宰相辛云京,晋昌郡王辛京杲。宋代有副宰相辛仲甫、辛次膺,而最著名的人物则有大词人辛弃疾。金代有诗人辛愿。
元代有作家辛文房。明代有副使辛访、尚书辛自修(襄半朝之一)。清代有学者辛从益。我襄辛氏为魏(三国)侍中辛毗(pi
颖川禹州)之后,世居真定之曲阳,元季仲良祖避乱徙(xi)襄,是为徙襄始祖。携家选地丘壑之间,紫云山区,灵山脚下贯沟落户,所谓寻得桃源好避秦也。与子友敬祖艰辛经营,终能步出元皇肆疟,群雄逐鹿,风雨如磐,血沃中原之乱世,安度至洪武建文永乐之岁。其艰苦奋斗,战灾斗难之经历,概可想见。至三世祖达(至善),严格耕读教子,四世泰祖乃能读至洪武贡士,仕至礼部郎中,三子鼎祖读至永乐丁酉科举人,仕至元城教谕。至善祖乃受封赠承德郎户部主事。其后,人才辈出,簪(zan)笏(hu)不绝。访祖、自修祖尤著称于世。家风一脉相传,廉正爱民,读不废耕,成为襄城清贫诗礼名家。
考诸史志,吾襄明代人才辈出,立朝七卿,中丞岳牧背肩相望。故有“襄半朝”之称。而辛氏历明前中期,直到晚明嘉、隆、万历间,簪(zan)笏(hu)不绝,仕迹蝉联。而监察御史福建副使辛咨道、左都御史起南京刑部尚书改北京工部尚书辛肃敏,尤为卓异。故吾襄人称诗礼名家,必曰辛氏。原曾由咨道公辑录皇室荣颁敕命成书,曰:《辛氏传芳录》。因毁于回禄,后由肃敏公重新追续成书,曰:《七世恩命录》。复校刊《辛氏族谱》,辛氏户授一谱。是知辛氏早在明代,已添丁入谱,登仕有录矣。痛惜自肃敏公迄今四百余年,历经无数沧桑巨变,现竟片纸无存。黄柳肃敏公二十一世嫡孙辛令山先生家藏肃敏公巨幅画像一帧,文革中亦由公社造反派取去,下落无着。致辛氏名族,今竟仕籍族谱,均成空白。明朝中叶,由于耕种土地的需要,辛氏已从灵山之阳的贯沟开始向灵山之阴的黄柳迁徙分居,后又从黄柳分居至柳林等村;因原谱失落,迁徙外域的人已不可考,近代本族联系密切的有叶县辛堂、辛楼等村(现有二千余人)。肃敏公十五世嫡孙辛士秀,八十年代海军转业后,县、市地方志编修、紫云山游览区开发工作同志,均迫切征询辛氏史迹。士秀乃毅然决计由县、市、省、京城图书馆所及大专院校史志科系,从头艹鬼
集史志有关辛氏资料。密切联系,虚心求教,奔波累年,抄牍累案。分门别类,辑成《明代辛氏资料纂编》达数十万言。乃邀鲍坡余冰鸿(大陆)长者协助将其中大部分属于肃敏公之奏议、诗文、传记、史迹。编为《辛肃敏公全集》。
此外,根据所有资料,上自仲良祖徙(xi)襄,下及咨道公、纯笃公、肃敏公等十七世仕籍、传记及全族人物之史迹,按世系纂总,编为一集,题曰:《辛氏芳踪》。
一九九一年十月,襄城辛氏共同祭祖时商定重修族谱,根据文献腾抄先祖辈系,澄出我辛氏迁襄后十七世仕迹资料。所幸各村辛氏后裔,递代相传,老幼皆能说明个人辈数,即此断中有续,是为新修族谱之依据。辛氏重由十七世至二十五世填表成谱,编绘世录、世系图(已上谱的有1127人),编为《襄城辛氏新修族谱》。并将《辛氏芳踪》订于谱首,使阅谱者,首阅明代十世耕读簪芴不绝之盛,及远承汉龙门李膺破柱风烈,缅怀咨道祖、肃敏祖临民立朝,清俊高洁形象及辛氏世守清贫风范。籍以自我编策,有助于接受爱国教育,团结奋进,建设四化。辛士秀于平
一、姓氏源流 辛(Xī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 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② 清高丽有辛姓。
③ 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辛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本文2023-09-22 13:43: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