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氏宗谱的考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严氏宗谱的考证,第1张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

家谱实录

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

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山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宋历我朝。

严天开《谱叙》: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元而迄我朝。

严存祺《叙》: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于元顺帝四年徙楚之兴国(元朝称永安,即今阳新兴国城关)黄颡口镇,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可谓远矣。

严存启《序》: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

“亨淑公”条目:黑龙公之子,行继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于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湖,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谱序文

1.严守期《重修家谱序》:自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

2.严守敏《续修宗谱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来。

三.“仲玠公”条目: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后元至正年(1341-1370)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

“光魁公(1500-1583)”条目:宏达公次子,字伟卿,号松山,行贞八,创业祖居。

四.仕宦

严公钧举(仲玠公),1341-1370(元至正时)时举茂才官至黄州路提领,因刘福通乱麻城,徙居兴国州黄颡口而家焉。

五.逸士篇

严光魁:开拓鸿基,课子克家,躬行孝友,对霜露而哀笃双亲,秉阳和而慈蓄家众。

六.人物传

严达《祖母黄孺人节烈传》:无何“献闯”二贼先后纵横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诣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

七.大冶下圻严氏宗谱

①璋品、鹏程《续修宗谱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吴头楚尾,后,迁居兴国州黄颡口。

②《谱跋》:粤稽吾祖宗绩公自江右迁居兴国州黄颡口系马墩,传九世至伯瑞公,复迁冶邑下圻。

③《甲子年谱说》:兴国黄颡口系马墩,系宗绩公自江右以来,落业居住之所。

分析思考

一.上述谱文中,都说到一个共同的祖居地—黄颡口,在这里“黄颡口”一词仅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体地说就是指今天的黄颡口镇政府所在地。至于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几篇谱序里没有一篇是说“落业严家塆”,或“落业黄颡口严家塆”的,应该说,严家塆并不是我们落业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条目中并且明白无误地写着“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

二.其一,至正(1341-1370)是元惠宗(即元顺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在此期间,有“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一事。

其二,“仲玠公”条目中说“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这里的“转居”应该是指一个暂时性的住所,同时也说明了严氏最初在1336年前后落业黄颡口的缘由。之后,直到后元至正(1341-1370)年间,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因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阻乱未归,才真正落业黄颡口。

三.“元顺宗四年”应该是指1336年,假如严存祺《叙》中说“于元顺□四年徙楚之兴国黄颡口镇”没有错的话,1336年就是我们落业黄颡口的时间,“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这话也是正确的。乾隆四年(1739年)减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后,时间相吻合。从1336年算起,我们落业此地已经有660多年了。

四.既然严家塆不是我们第一个落业祖居地,那么第一个落业祖居地到底在哪里?据天开《谱叙》和存祺《叙》中都说,“至贤公始出户焉”、“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里的“出户”应该是从家里出来的意思,成语“足不出户”中的“出户”也有此意。那么这里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家”也只能是黄颡口。“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落业此地后过了三代,“贤公字可雄者”才从家里搬出,自立门户。“贤公字可雄者”是严姓落业严家塆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 嘉靖初年),可以说,黄颡口系马墩应该是大冶和严家塆共同的祖居地。

五.“亨淑公”条目中说“公生于元顺宗末(1350年前后),殁于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 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旧居”乃前人居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可雄公” 的“旧居”, 因此说亨淑公“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从“亨淑公”条目上我们还可不难推测出,亨淑公的生平大约在1348年左右至1392年之间。

六.严存启《序》中说“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从1739年(乾隆四年)上推90余年,谱失时间应该是在164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谱这90多年的时间里严家塆是没有谱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l645年,这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是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颁“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规定激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事件(满清军队在扬州城内至少屠杀了30万人)也是发生在1645年。

七.据严达《黄孺人节烈传》描述:“无何献闯二贼先后从黄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这里的“献闯”是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据史载:1645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一带在清军的围剿中遭重大挫折。为了躲避战乱,此时的严家塆也是“蓬蒿满目,田废园荒”。一直到清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家,重建家园。我们的家谱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因兵灾而毁。

严守期《重修家谱序》中说“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也就是说第二次修谱距离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也有73年的时间。

八.从1645年谱失到1808年(嘉庆十三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严家塆只修过一次家谱。160多年的时间甚是漫长,期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也能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据此看来,我们的谱肯定有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九.据大冶下圻家谱记载:大冶严氏是在1522年至1527年之间(大约在嘉靖初年)迁过去的,谱里说,其原居地在兴国黄颡口系马墩。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历九世”(近20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推算双方落业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业的地点也相同,都在黄颡口(系马墩也在黄颡口)。同时我们还可以推算,大冶下圻一支在黄颡口至少居住了近200年的时间,也是一段较为久远的历史。

十.我们的谱是在1645年前后丢失的,而大冶下圻严氏是在嘉靖初年(1522年至1527年左右)迁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我们的家谱丢失之前就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谱是比较可信的(这期间,假如没有和别的严姓家族合谱的话)。

十一.大冶下圻严氏家谱里有严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据严公光治和严公凤山两个人的墓表可以考证出,1522年(壬午)光治公中湖广乡试,1545年(乙巳)弃养归田,1546年(丙午)闲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离世,期间适逢族中修谱,严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号纯属错误记载,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岁)4月。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大冶下圻严氏家谱要么是嘉靖初年搬过去以后再回来合修的,要么是1548年以后搬过去的。

十二.严公光魁(1500-1583)条目里说其“创业祖居”,“ 逸士篇”里说其“开拓鸿基”,据此推测,光魁公应该是继贤公之后,开创严家塆祖居基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

可以看出,我们和大冶下圻一支应该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十三.元顺宗和元顺帝之辨:①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真金去世,元世祖属意孙子答剌麻八剌为继承人(事实上并没有继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令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1292年初,在京去世。元武宗即位后,追封其父真金庙号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②元顺帝即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顺帝十)。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

严光治,字德卿,号梅池,生于1496年(大明弘治丙辰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敕文林郎。其曾祖云,泰兴县教谕;其祖仲正,任苏州府同知;其父弘覆,号凤山,赠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其母潘氏,1540年(嘉靖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敕太宜人,礼部尚书孙承恩并为其书《题蟠桃图为严梅池节推寿母》(见《四库全书·文简集》)一首。

公方离襁褓,能诵经史,才智过人。15岁时,在州学游庠。年仅21岁,慈父见背。一直到嘉靖壬午年公26岁时,始中湖广乡试。后侍读于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门下。其后因诸多原因,家道中落。为政后,嘉靖十六年,就任嘉兴府推官。为官从政,案不留牍,狱无系囚,伸冤理枉,恪守官箴。1540年(嘉靖十九年),因光治公之政绩和德行,朝廷“视品推恩,缘子贵父”,“主上嘉之推恩,赠凤山如其官”, 在其父凤山公离世23年后,赠为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同时复擢光治公为宁波府同知,因归未遂,又例调四川顺庆。顺庆6年,政声如在浙时,颇受时任川北道按察司佥事杨瞻之重。1545年(嘉靖乙巳年),奉朝廷之命进任茂州知州,后弃养归田。丙午过后,丁未疾作,1548年(戊申年)农历四月去世,享年53个春秋。

归田期间,适逢族中大修谱牒,现存嘉靖戊申年二月刊印的光治公撰写的家谱序文,应该为当时所作。

公之一生,知识明敏通达,不泥于故常;操履端洁果毅,足当乎大任。为官勤洁清慎,深受川浙士民爱戴;为文颇为不俗,老到谨严,深得太学生徐元春的推崇,文章有《惠孚》、《狱辩》等篇。其诗散见于川浙各地名胜,四川《保宁府志》和《营山县志》均可见其诗。现存诗《锦屏山》、《灵云观》和《石桥》三首,其《锦屏山》一诗录入杨林由先生编著的巴蜀诗词总集《阆中历代诗词选》一书中。 严君金堂,名茂玉,表字翰卿,号林之,楚北兴国州人。曾祖曰安邦,祖曰朝选,父曰恒足。

太学生金堂有壮心,光绪十五年弃家赴北洋淮军据扎北塘海口之江军门麾下,军门字寿庵亦兴国人也。十七年秋,金堂随军进剿热河教匪,次年克复平、建、赤、朝四邑,以勤慎耐劳赏六品军功。二十年甲午,随军援朝鲜,乘轮舶出大沽海口,三昼夜进牙山登陆,六月廿七日成欢接战,竟日失利,越公、忠、清三州退守平壤府。及中秋,四门血战,五日粮尽,越安、定、义三州,渡鸭绿江抵九连城,齐对收兵。九月廿七日,虎耳山又战,地不可守,越凤凰城,驻军摩天岭,左曰大高岭,右曰小高岭,扼要设防,始得地利。十月五日,大高岭下塔子铺会战,我军连捷。半月间复岭外连山关及分水岭等区,击毙匪目富兰三造等。军务稍平,金堂以奋不顾身兼护军粮超保钦加五品衔。吁:海山苍苍,天风琅琅,连营吹角,壮士慨慷!

金堂暇辄谒余于幕,虽余肮脏,未尝薄视金堂也。明年和议成,随对进关,即请假归理家事。每于文士接谈,蔼然而和,无剑戟气。今闻其族修家乘书以贻之,余又不习为谀词,固知金堂知我。

宣统二年候补知县愚弟毛鸿挥拜题。

郡望 天水郡(今甘肃通渭) 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华阴(今陕西华县) 堂号 富春堂 天水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育德堂、含晖堂、紫云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云堂、慎本堂、绥成堂、锡类堂、务本堂、敦伦堂、奉恩堂、方守堂、客星堂等。

家谱上基本都有写,但是好像宗女木有字辈,只有宗男有。一般来说族谱是墨本的,家谱是写在以前家里的一个木盒子的盖子上面,大概是现在的语文书那么大高的话是10厘米。如果你家里写家谱的木盒子还在的话,建议去看看。

严的名义

《说文》解释:严,教命急也。繁体严字的下部是敢字,在金文中,敢字像人手持猎叉迎面刺击野猪之形,显示场面十分险峻。而厂则表示发音,厂的本义是山崖,以借意表示人兽搏斗如临悬崖之险境,使人不自觉地惊呼起来,叩字的本义就是大声呼叫。严字的本义是紧急、急迫。

严人是与野兽搏斗十分有经验的人群,肩负着氏族的食物供应重任,因此,严人崇拜能猎取野兽的体魄雄壮的勇敢者,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命名氏族和族徽。严人所长期居住之地称严地,建立了城堡称为严邑,最终建立了严国,出现了严姓。

严姓的起源和演变

严姓主要有两大支:古严国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古严国。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严国,尧时代的名士许由之友严僖,战国时韩国人严遂,都是严国的后裔。古严国的族属和古址已不可稽考了。根据历史上严氏的分布留下了一些带严字的地名推测,估计古严国应在斤河南洛阳一带。严国很可能在夏商时已经灭亡,之后严人一部西迁,到过四川西昌一带,而向东迁移的驻留过浙江建德地区,南移一部严人定居于湖北武穴地区和湖南益阳地区。严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的后裔中一支以其谥为氏,是为庄氏。东汉时,为避明帝刘庄的名讳,命天下庄姓改姓,依据庄、严两姓都认为是出自楚庄王之后,不许互相通婚。芈姓严氏的历史也有19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严姓氏族中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东晋末十六国时,后燕的丁零人的严氏族随慕容氏族进入中原,成为河南严氏的一部分。北魏时川东鄂西的巴人中有严氏族,不久也成为西部汉族严氏的一部分。这丁零和巴人中的严氏族的先人可能是古严国人西迁的后裔与当地土著的混血人群。

历史上严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十分缓慢,主要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到三国、两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到唐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16%,排在宋朝时的第九十九位。湖南为严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浙江等省。全国形成以湖南和川东为中心,沿长江向东阶梯递减的严姓聚集分布带。a-323/

明朝时期,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一跃上升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姓氏。浙江是严姓第一大姓,约占总严姓人口的23%。浙江、陕西、江西、江苏是严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严姓大约占严姓总人口的近70%。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原严姓大省湖南严姓人口急剧减少,主要向南和向东迁移,另一严姓大省四川的严姓向北方陕西移动,这样全国严姓重新形成以东南浙赣苏、西北陕晋为中心的两大块严姓聚集区。

当代严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严姓的人口已达到220万,排在全国第九十四位,大约站全国人口的018%。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苏、广东、四川、浙江五省,大约站严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江西,这三省的严姓又占13%。湖北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18%,为严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西起四川、东至江浙的长江流域严姓人口聚集区。

严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4)表明:在赣浙沪、粤琼桂、苏皖鄂大部、重庆、川黔湘大部、福建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中西段、青海东北,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7%的严姓人群。在福建东南、台湾、湖南西端、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四川西段、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南、内蒙古西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角、皖苏北端,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8%的严姓人群。

郡望和堂号 :严姓有冯翊、天水、华阴等郡望。严姓著名的堂号还有富春堂。富春堂号典出东汉严光。严光,字子陵,年少时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到刘秀当上皇帝时,把严光请到京城,晚上那个同床共眠,并封他为谏议大夫,他不愿意过这种仕宦生活,坚辞回归,到富春山隐居起来,所以有富春堂之说。

楹联 :严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会稽贤守;藕荡渔人。

循居剡曲;卖卜成都。

万石严妪,贤扬东海;三休居士,高卧中林。

富春垂钓,人钦肥遁之风;

天禄谈经,独晰公羊之旨。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严姓族谱49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严姓族谱128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严姓历代名人123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一位;严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39%,排在并列第六十位;严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严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四位。

严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有:战国韩国大臣严遂;西汉严氏今文春秋学的开创者严彭祖,辞赋家严助、严忌,涿郡太守严延年,隐士严君平;东汉名士严子陵(即严光),佛教翻译家严浮调;唐朝诗人严维;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明朝宰相严嵩,琴家严激;清朝文学家严可均、严绳孙,诗人严遂成,实业家严信厚;清末民初之际启蒙思想家兼翻译家严复,教育家严修;当代物理学家兼教育家严济慈,哲学家严群,经济史学家严中平,社会学家兼犯罪学家严景耀,台湾名流严家淦。

严姓的血型

严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59%,A型占294%,B型占266%,AB占81%。

姓氏源流

严(Yán 严)姓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 严姓 严钰

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据严氏族谱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家原来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严姓源出有六: 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2、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出自战国时秦有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 4、出自古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5、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严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6、出自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 严姓 字幕

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严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严氏家族,祖籍江西奉新县石巷(今属奉新县会埠镇)。1336年,自元顺帝(即元惠宗)四年落业该地以来,已近700年历史。该族人口众多,家族人员遍及省内外,是当地的一支名门望族。其《严氏宗谱》自1739年(乾隆四年)在严天开主持首修以来,经过多次撰修,方成规模。迄今保存完整,内容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谱书,颇具历史价值。

严氏宗谱的考证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家谱实录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