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阳府康姓移民如何准确寻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3收藏

山西平阳府康姓移民如何准确寻祖?,第1张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至清初,山西平阳府经历了有组织的十几次移民,主要迁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这些地区的康姓家谱中大多都说来自山西平阳府。 山东费县《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载:“大宗世系”,康叔系文王第九子,食采邑于康城,故曰“康叔”。后因参与平定“三监之乱”有功,而封于殷商之故地,建立卫国,所以又称卫康叔。康叔去世后,其后世以谥号为姓,这便是康姓的由来。这样一代代传至六十二代,名康澄,在五代后唐明宗朝任大理寺少卿之职。澄生三子:希诜、希贤、希虞;其长子希诜生子仁傑,生前任汾阳令,后迁平阳,死后葬于平阳之东北汾河西岸。傑生子名奎,世居平阳临汾地。就这样,康澄的长子希诜的后世子孙就世世代代地在山西平阳一带繁衍,发展起来。后经宋元两朝,四百年左右较平稳的发展,已经是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大多散居于山西平阳一带周围各县。[2] 山东省巨野康氏家谱载:为追溯先祖,我族中贤达,曾亲赴山西寻根问祖,历时三天,访问了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北六里老康庄,据当地族人康领成、康效勋等叙述,并查康氏族谱和八楞祖碑,乃知我康氏确系山西故族。[2] 山东郓城谱载:始祖山西洪洞之故族,明成祖永乐二年来此东土。兄弟四人,长支仲华,居巨野康家集;次支仲礼,居郓城南白状元集;三支子山,居郓城东北十八里金线领立村康庄;四支仲信,居嘉祥城北康家庄,迄今近六百年。[2] 山东成武谱载:盖我康氏家谱,自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东迁,长兄居成武西南康楼,弟迁居曹县康庄,至今五六百年。[2] 山东金乡谱载:其先祖亦来自山西洪洞,属同来山东兄弟四人中的行二,初来时居于郓南四十五里白状元集。[2] 山东莘县谱载:其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明洪武年间奉旨迁鲁,至今已六百余年,传二十三世。[2] 另据山东鄄城谱载:其始祖号仲达、仲方,亦来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自明永乐二年迁鲁至今六百余年。[2] 再看河南,据巩义康店康氏家谱载:其先祖来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明初至今六百余年,传二十四世。[2] 另据巩义太平头支派谱载:其先祖是于洪武三年奉移民之诏由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其后世有迁于登封、汝阳、义马、博爱、偃师、灵宝等地的。[2] 再看鄢陵谱所叙:吾康氏山西洪洞旧第也,自明初迁入鄢陵即为鄢陵人数百年。[2] 另外,河南境内,如:开封、南阳、太康、禹州、周口、新野、南召、鲁山、唐河、方城、社旗、泌阳等地的康氏族人亦称皆来自山西平阳府一带。[2] 综合以上族谱或家谱,除了山东费县能讲清楚唐朝祖源外,其他各地仅有明清时期始迁祖,与康澄是否同族?尚属未知数。 康朝辉、康洪波在《五代后唐大理少卿康澄与外迁山西的康氏后裔关系研究》中提到,长期以来,“我的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的康氏祖先从哪来?我们外迁族人能否与山西的康氏族谱续接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往京、津、冀、鲁、豫、皖等地的康氏后人。为此,各地族人为寻根访祖,苦苦求索几百年,始终无法求解。[1] 综上所述,外迁山西的康氏后人不仅接续不上山西的康氏族谱,而且也无法与62代祖康澄族谱的续接。因此,要实现与康澄族谱的续接,是今天我们全体康氏文化研究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 笔者认为,从五代后唐明宗年间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战乱频繁,时间跨度大,族谱资料毁损严重,再加上康澄祖在山西的后人众多,外迁康氏后人离开山西时间长等原因,与62代祖康澄族谱的续接是有一定困难的。外迁族人应本着先近后远的续谱原则,在分步理清关系的基础上,接续与62代祖康澄族谱:[1] 第一:外迁康氏后人应首先查考本地康氏族谱资料,续接好与始迁祖的族谱。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派人到山西各地寻访族人,委托专家、学者查找族人,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查询的方式,积极联系山西各地的康氏后人,力争早日接续与山西各地的康氏族谱。[1] 第二:建议山西的各级康氏文化研究机构和有关文化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人士开展研究活动,在整理好山西当地康氏族谱的同时,续接与62代祖康澄的族谱,为外迁康氏族人顺利接续康澄族谱创造有利条件。[1] 只要我们外迁山西的族人接续了始迁祖与山西各地康氏族人的族谱,进而与先祖康澄以及始祖康叔的族谱续接。那么,我们康氏族人也就完成了先祖未竟的续谱大事,在未来的《中华康氏大统族谱》上刻下先祖的名字,可告慰祖先,教育后人,其功德无量,更是我们全体康氏族人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1] 康朝辉、康洪波上述话语讲出了大家的心声! 我觉得可以把对曹操、曹雪芹DNA课题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槐树移民的追根溯源上,通过DNA基因检测,理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康姓与山西临汾地区(平阳府)的几支康姓家族的渊源关系,使分开多年的同宗重新连上,了解老祖宗在那个年代分开的历史,从而描绘出一个更大更全更准确的康氏家族图谱。 这里介绍一下DNA的知识。 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而Y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所以姓氏与Y染色体的遗传应该是平行的,有共同姓氏的男性可能有相同或相近的Y染色体类型。然而,多起源、改姓、非亲生、从母姓等社会因素弱化了某些姓氏与Y染色体的关联,此时家谱研究可为厘清父系血缘提供线索。Y染色体上稳定的SNP突变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而其上突变较快的STR位点又可以用以估算时间。因此,Y染色体可用以研究很多姓氏宗族的历史,甚至千百年前的历史疑案。重建姓氏、家谱与Y染色体的关系必将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 Y染色体为男性独有,其绝大部分片段不可重组,严格遵循父传子的遗传模式,因此其传递规律与正常情况下的姓氏一致,同一个父系宗族的男性的Y染色体具有极高的相似性。Y染色体的谱系可根据SNP(单核苷酸多态)标记划分为若干个单倍群。目前所检测的不同单倍群的标记产生时间很早,均在万年以上,远早于中国姓氏的产生,因此不同单倍群的人必然具有不同的姓氏来源。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姬姓,周文王后裔,始祖为卫国创始人康叔,发源于河南卫辉、濮阳。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立,文王幼子、武王之弟初受封于康,称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判乱,把武庚原来管理的商朝遗民七族和商都周围地区都封给康叔,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死后谥号“康”。卫国灭亡后,其王族有以祖上谥号命姓者,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②出自中国古代西域,“昭武九姓”之一。汉代,随着丝绸之路开辟,康国和康居国的王子到中国中原定居,后代以康为姓。③出自匡姓,为避讳而改。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避讳,诏天下匡姓人改姓康。因匡与康读音相近,康字又是一个吉祥的字,所以改匡姓为康姓。④出自少数民族。如历史上突厥族人有康姓;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始祖:康叔。 迁徙: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辖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早期播迁缘于卫都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目前康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五位。 郡望: 京兆郡 汉武帝时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三国魏时置郡名。

  东平郡 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会稽郡 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 会稽堂 唐朝康志睦身材魁梧,善骑射,官大将军。后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李同捷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东平。②自立堂号:华山等。 字辈: 江苏如皋康氏字行: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河南邓州康氏字辈:民惠谈养盈,景起忠含宏,从玉新士振。

  四川资阳康氏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资阳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新化温塘康氏新班辈:南诏仲发季,福友华祥瑞,甫万廷显国,世天兴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诏书能迪哲,礼让可亿型,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诰命重周史,清廉贯古今。 名人: 康泰,三国吴人,籍贯不详,为中国早期去海外旅行家之一。约在226年(吴黄武五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其经历及传闻之国家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即今印度)使臣。回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承训(约809-874),唐将。字敬辞,灵州(宁夏灵武)人。宣宗时,累迁义武节度使、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讨贼逗挠,贪虏获,不时上功”被劾,贬恩州司马(《新唐书》)。僖宗初,授左千牛卫大将军。

  康昆仑,唐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国人。善弹琵琶,德宗时号为“长安第一手”之称。后又从段师(善本和尚)深造。善弹《羽调录要》(一作“绿腰”、“六么”)与《道调凉州》(善本作)等曲。

  康与之,南宋学者。洛阳(今属河南)人,南渡后流寓嘉禾(今浙江嘉兴)。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顺庵。曾从晁说之学。建炎间,上《中兴十策》,名著一时。绍兴中,依附秦桧,官至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累贬雷州安置,后移押新州牢城。约卒于绍兴末。工词,风格婉丽,然所作多粉饰太平。著有《顺庵乐府》。另有《昨梦录》,虚构一理想社会,反映一种无法实现的荒诞思想。

  康进之,元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说本姓陈。曾作《水浒》杂剧,《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存《李逵负荆》,曲白隽美紧凑,描写细腻深刻。与高文秀同为当时善写黑旋风故事的杂剧作家。

  康海(1475-1540),明文学家、戏曲作家。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疏通刘瑾救李梦阳出狱。瑾败,坐党落职。为弘治间文坛十才子之一。又为“前七子”之一。有杂剧《中山狼》、《对山集》、《沜东乐府》及《武功县志》等。

  康济鼐(-1727),清西藏贵族。后藏人,本名锁南结布。原为拉藏汗噶伦。康熙间准噶尔军袭拉萨,他以兵固守阿里达五年之久,以隔断入藏准军与伊犁本部联系清军入拉萨,以功封贝子,受命以首席噶伦总揽藏政。雍正间被阿尔布巴杀害。

  康广仁(1867-1898),清末维新派。名有溥,号幼博,以字行。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1897年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又在上海开设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兴办女学堂等。1898年至北京参加变法维新和新政,为康有为拟奏稿。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杀,为“六君子”之一。

  康有为(1858-1927)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光绪进士。博通经史,探索西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旋回广州聚徒讲学,致力变法理论著述。二十一年四月第二次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旋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又设上海强学会,创办《强学报》,鼓吹变法维新。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翁同龢、徐致靖等支持下,促成百日维新,受光绪帝召见,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许其专折奏事。此后迭上奏折,与梁启超、谭嗣同等全力推动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清政府通缉,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办《不忍》杂志,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参予“张勋复辟”事,旋败。擅长书法,字体豪放,自成一家。其诗风格雄健,意境宏阔,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广艺舟双楫》、《南海先生诗集》等著作数十种。

  其他康姓名人有神州人物康回;康姓始祖康叔;南朝梁大臣康绚;唐经学家康子元;五代后晋大臣康福;明朝开国将领康茂才、康茂林;清康有为之女康同薇等。近当代康姓名人有妇女运动***康克清,政治家康生、康世恩,社会学家康心孚,川剧演员康子林等。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1、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2、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3、四川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4、四川营山康氏字辈:“文成登一学实绍忠家本定泰维自西”。

扩展资料: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

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

-康姓

山西平阳府康姓移民如何准确寻祖?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至清初,山西平阳府经历了有组织的十几次移民,主要迁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这些地区的康姓家谱中大多都说来自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