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曲”与“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3收藏

《百家姓》“曲”与“麹”,第1张

此文转发给查询古老姓氏文化的朋友,从中品味研读求的益处。

望海曲家的祖先极有可能是从今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迁入的。另据曲绎生、曲倬云在民国九年编撰的山东蓬莱《曲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8年,3兄弟曲绅、曲纬、曲绛从小云南移民至山东,曲绅居住在蓬莱,曲纬居住在黄县,曲绛居住在宁海。曲绅的后人,尊称曲绅为一世祖。那么由此来证实,假如望海曲家村的祖先是万历年间来自黄县,那么一定是曲玮那一分支的曲姓人。

另据考证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这一说法并非适用于望海曲家内部,详细情况待考证。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麴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 了?

历史上鞠姓先后两次改为曲姓,第一次便是鞠谭的后人改鞠为麴了。鞠谭,西汉晚期汉哀帝的尚书令,约为鞠武的八世孙,是鞠武因秦皇追杀避难汝南的后代。西汉建平二年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牵连被贬率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为麴”。据《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东平王以为不是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闭(门字框+必,用闭代)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在以后的500年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在金城(今兰州)和西平(今西宁)一带获得极大发展,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出现了麴义、麴演(衍)、麴允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和威震一方的高昌国王麴嘉(据家谱载麴嘉为麴閟的第十四世孙)。另据《三国志》记载(三国志只是略微提到,真正为其立传的是魏代王粲的《英雄传》),东汉末年在袁绍帐下有一员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叫麴义的就是鞠谭的后代。他不但帮助袁绍战胜韩馥夺得冀州(今河北冀县),而且把凉州羌人“斩马腿”的战法运用到“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居功自傲,终被袁绍所杀。公元200年前后,鞠谭的后代西平人麴演、麴光、麴莫在凉州起兵反操杀郡守。他们带领部队经常活动在西平、金城一带,并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同曹操抗衡;后来因内部分裂,麴演伙同蒋石诱杀韩遂投降了曹操。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也是鞠谭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肃庆阳)太守麴昌曾多次与汉(前赵)刘聪的大都督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说法,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凉州迁徙到江苏吴兴,现在台湾的麴姓就有望出吴兴的。据《唐书》载:“麴信陵,唐贞观中望江令,望出吴兴,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之立祠。白居易为之作《秦中吟》。有联颂之曰‘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由此印证了吴兴麴姓出自凉州麴氏。麴姓后来演化成两部分,其一,大部分沿袭麴姓,到唐朝中晚期或南宋以后逐渐简化成曲姓成为现代曲姓的重要来源,山东一带称“鞠曲一家”即源于此。其二,小部分恢复原来的鞠姓,公元四世纪的东莱人鞠羡祖孙和五世纪的鞠璋祖孙就是这种复姓的代表。黄县冶基出土的五代鞠俨墓志碑铭头篆刻郡望为“西平郡”可以证实。

第二次改姓。北宋末年,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遭到报复、获罪夷族,冶基鞠氏被迫改姓依附于曲,但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号称“死鞠活曲”,到清朝雍正年间得以复姓。

望海曲家的祖先,确切资料可追溯到山东黄县曲玮一支,再向前追溯,既有可能是东汉鞠谭一脉,东汉后鞠姓逐渐演变成曲曲鞠三姓,假如再加上少部分的屈姓,望海曲家的后裔可能与该死姓均为同一祖先。

节选《望海曲家先人考证暨曲姓来源考究》曲北雁

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建议楼主 百度一下:鞠姓的起源分衍与迁徙

尔[尔、迩,读音作ěr(ㄦˇ),亦可读作nǐ(ㄇㄧ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礼仪官吏佐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佐,即君王用餐时的服侍小官,后称佐尔、佐食尔;尔,就是近身服侍,佐尔,就是近身服侍,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官职,但是非常重要的侍从职位,非亲信不当。

在典籍《周礼·仪礼·少牢馈食礼》中记载:“上佐食,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尔,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在典籍《周礼·地官·肆长》中也记载:“实相近者,相尔也。”

中国的古今礼制,侍从从主人、宾客的左侧注酒、上菜肴,是一种尊敬之礼,用于欢庆红喜宴席,至今仍是非常严格的国宾典制。而从右侧注酒、上菜肴,则是专门用于殡葬礼制,用于祭祀死者,以及招待吊唁宾客的白喜宴席。

在佐尔、佐食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佐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佐氏、尔氏,尔氏读音作ěr(ㄦ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族仲尔金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

在仲尔金父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仲尔氏、金父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尔氏、金氏,父氏,其中尔氏为可稽考的最古老之尔氏,读音作nǐ(ㄇㄧˇ),史称尔氏正宗,与袁氏同宗同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匈奴族契胡部尔朱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大观》、《魏书·官氏志》记载:

契胡部尔朱氏,原为古匈奴族的一支,因居于尔朱川(今山西朱家川),故称尔朱氏,读音作ér jū(ㄦˊㄐㄩ)。

尔朱氏一族的代表人物为尔朱荣,公元493~530年,字天宝,北魏北秀容(朔州南)人,生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在鲜卑拓跋氏的早期历史上,尔朱氏即为拓跋氏部下的酋帅,随拓跋氏征伐。

北魏孝明帝时,尔朱荣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等称号。在北魏后期政权中,尔朱荣因镇压各民族人民起义有功被朝廷重用,后发动了著名的“河阴之变”,加速了北魏政权分化瓦解。

之后,尔朱荣凭借自己掌握的强大军事力量,专横跋扈,根本就不把北魏孝庄帝放在眼里。

北魏孝庄帝虽然被迫授予他为“柱国大将军”,但在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农历9月使用计谋,诛杀了尔朱荣及其子尔朱菩提、尔朱天穆等。

在尔朱荣的后裔族人中,时为躲避追杀改为单姓尔氏、朱氏、绵氏、鞠氏、莒氏等,尔氏读音作ěr(ㄦˇ)。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拓拔部中有尔绵氏、额尔氏、尔绍氏等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尔绵氏、额尔氏、尔绍氏多改为单字汉姓为尔氏、绵氏,尔氏读音皆作ěr(ㄦˇ)。

第五个渊源: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王朝殿前太尉鼐尔·思聪,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记载:“鼐尔氏,出夏朝殿前太尉鼐尔思聪。”

鼐尔氏,亦称奈儿氏、佴耳氏,是党项民族中的一个部落,与党项李氏王族有联姻关系,其家族世有在朝为官者,鼐尔·思聪就是其中之一。鼐尔·思聪武艺高强,赤胆忠心,深受西夏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公元1124~1193年,西夏大德五年即公元1139年即位)的器重,在北宋王朝被金国灭亡后,西夏政权派鼐尔·思聪率军乘机随其骥尾而入,获得了原属北宋王朝的数千里土地。

鼐尔·思聪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豪言:“吾不识世间有可畏之事!”并一直用其教导自己的子孙。

在鼐尔·思聪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氏族名称汉化为单姓者,称鼐尔氏。

在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开始对西夏进攻,到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灭亡。鼐尔家族被强行融入蒙古族。后在明朝初期省文简化为单姓尔氏、鼐氏、奈氏、佴氏等,尔氏读音作ěr(ㄦˇ)。

第六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尔氏,主要源自元、明、清时期 教大法官“尔最”。另外, 称精通《古兰经》诵读的学者,以及在 寺里担任初级经文教学的阿訇为“尔阿訇”。

在 尔最、尔阿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取首音之谐音汉化为姓氏者,称尔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海西女真满族珠尔根氏,亦称朱尔根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阿勒根部,以姓为氏,满语为Jurgen Hala,汉义“大义”,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字姓尔氏、礼氏。

⑵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牡丹江流域,所冠汉字姓尔氏、春氏、康氏。

满族汉化姓氏尔氏,读音皆作ěr(ㄦˇ)。

得姓始祖:仲尔金父、尔朱荣。

我的祖籍就在山西汾阳,老祖宗迁徙的不远,但全被汉化了。另有鲜卑族人移至蒙古境内成了蒙古族人。我曾在北京遇到一位高人,他一听我报上大名,就说:“尔?是蒙古族吗?”后来知道人家是个教授。蒙古族现在可能还真有和我血缘近的,只可惜我现在身份证上标明的是汉族,高考不加分。外族血统已经在我身上不知稀释了多少倍了。

二分布:

今北京市的北京大学,天津宝坻县尔王庄、西青区杨柳青、天穆村,河北省的藁城,陕西省、新疆 尔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均有尔氏汉、回、藏各族族人分布。

在天津宝坻县尔王庄,那里百分之50的人都姓“尔”,听老人们讲姓“尔”的大多是从那里发源的,但是天津西青区杨柳青一带也有“尔氏”,了解了一下上几代人都不认识,天津天穆村那边也有一部分姓“尔”但是他们是 。据说河北省藁城有一村3成姓尔的。这些都有没有联系。

上述两则家谱序言在记述鞠武时都号称“郡号汝南”,郡号就是郡望,汝南是指汝南郡(汉高帝置郡,遗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据推测汝南郡应该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鞠武恐于被株连率直系后代的逃难之地。鞠武的原籍在襄平,由于受到“荆轲刺秦”的牵连,燕国覆灭后,襄平必然成为秦皇追杀的主要目标,鞠武不可能回到老家避难,所以汝南郡应该是鞠武率其直系后代,长子鞠允仁,次子鞠允伦,幼子鞠允俊为躲避秦皇追杀而展转躲避多年后,敢于公开的定居之地。随着政权更迭,鞠姓在汝南郡获得了蓬勃发展,家族从汝南郡向北和向东发展到常山郡和平原郡。到了西汉晚期,鞠武的八世孙鞠谭终于从平原郡(今德州平原县南七里)启程入仕京都长安,进入西汉政权高层。

据《汉书》和《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认为不是好兆头,便在王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系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激到汉哀帝的皇位,汉哀帝大怒,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削职为民。为了保全性命,鞠谭同儿子鞠閟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隐姓埋名易鞠为麴。这就是《汉书》《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的来源。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成为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

东汉末年,著名的黄巾军之变引发了空前的社会动乱。东汉王朝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允许地方豪强参与平叛,给长期养精蓄锐,意欲开疆扩土,觑视政权的地方大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种势力跃跃欲试粉墨登场。西汉末年避难湟中的麴氏家族,经过二百年发展已经具备了参与政治的条件,他们一改过去长期压抑的精神世界,扬眉吐气的提兵跃马登上政治舞台。

首先是派麴义率家族兵丁进军中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功德圆满后本应返回故里,依托西平在凉州进行武装割据,而他却驻足中原,先投韩馥,再奔袁绍,并帮助袁绍发动了著名的“界桥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他把凉州羌人“砍马腿”的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据说因居功自傲被袁绍诱杀。《三国志》记载,麴义与公孙瓒作战胜多败少,历史上有“公孙瓒克星”之称。麴义的武功当在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之上,是名副其实的河北第一名将,他在界桥大战中创造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被以后历代军事家所推崇。最后,终因没有一个谋划全局的的谋士相助而未成大器。

此后,西平麴氏集团在公元219-227年长达八年时间里,以西平为依托,打着“反对曹魏篡汉”的旗号又连续发动了麴演、麴光、麴英三次大规模武装举事,终因实力弱小均被曹魏当局所镇压,起事失败后,西平麴氏大部分被强行迁往金城郡治榆中和酒泉。

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就是西平麴氏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肃庆阳)太守麴昌,多次与汉(前赵)大都督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记载,能与当时的金城太守游楷比富,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

据《元和姓纂》记载,从北魏到隋唐时期在西域立国134年的高昌王麴嘉也出自西平麴闭。

  一、姓氏源流

  鞠(J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

  2、出自以名为姓。鞠陶的后代中有个叫鞠武的,在燕国任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

  得姓始祖:鞠陶。根据《元和姓纂》及《名贤氏族类稿》等古籍记载可知,周族祖先后稷的孙子叫陶,因为出生时手心的掌纹很像古文“鞠”字,所以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做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世子孙即以鞠为姓。故鞠氏后人奉鞠陶为鞠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出自姬姓。远古时候,周始祖弃的支庶孙子名陶,据说陶出生时,手心的掌纹象个古文“鞠”字,所以给取了鞠陶这个名字,后来他曾做过周人的受领,因此他的后代,就沿袭了鞠这个姓氏。战国时燕国大夫鞠武的后代就都以鞠为姓。东汉时,曾有过鞠氏的人为了避难而改为他姓,如“麴”。鞠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

  三、历史名人

  鞠 武:战国时燕太子丹太傅,曾荐荆轲于太子。

  鞠 咏:北宋官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自小勤奋好学,后来举为进士当官,他遇事敢言。在担任三司盐铁判官时,河北、京师旱灾,他曾奏请出太仓米10万石以赈灾民。

  鞠 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黄县令。父庆孙,申州团练判官,有诗名。常少好学,善属文。汉乾佑二年擢进士第,裁二十一,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周广顺中,宰相范质奏充集贤校理,出为郓州观察支使,历永兴军节度掌书记、伊阳令。显德四年,诣阙进策,召试,复授猗氏令,迁蔡州防御判官,复宰介休、魏县。开宝中,赵普为相,擢为著作佐郎。时任此官,惟常与杨徽之、李若拙、赵邻几四人,皆有名于时。常应举时,著有《四时成岁赋》万余言,又为《春兰赋》,颇存兴托。后为清河令。七年,卒,享年四十七岁。

  鞠 钺:明代名人。正德时他与妻子于氏被敌人俘获至城南寺,敌人逼鞠钺屈服,鞠钺拒绝,遂被杀,于氏撞石而死。

  鞠嗣复:宋代好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那时农民义军方腊将他俘获,因为他当官为民作主,所以就免一死,而其他坏官一概杀头。鞠嗣复的政绩得到公认,所以朝廷随后还升他当了州官。

  鞠夫人:宋代舞蹈家,高宗时,为仙韶院第一,时称“鞠部头”。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佑进士。到了宋朝开宝年间,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

《百家姓》“曲”与“麹”

此文转发给查询古老姓氏文化的朋友,从中品味研读求的益处。望海曲家的祖先极有可能是从今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迁入的。另据曲绎生、曲倬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