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皇帝的族谱,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求明朝皇帝的族谱,关系?,第1张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

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

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

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

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

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

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

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

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

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

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

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

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

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欧阳网站

  欧阳网:http://wwwouyangorg/

  欧阳吧:http://postbaiducom/fkw=%C5%B7%D1%F4

  ■欧阳QQ群

  欧阳家族:6723681

  ■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欧阳)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得姓始祖: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欧阳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欧阳氏中曾有“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2000年5月8日,全市在籍的欧阳姓族人有1450余人(余略)。

  ■历史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孙高、高孙地余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省高青东北)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欧阳建: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甚得时誉,后来被赵王司马伦所害。他曾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彼,非名不辨。”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即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著作有《言尽意论》,载于唐朝人纂集的《艺文类聚》卷十九。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通:字通师,唐氏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人,欧阳询之子。官兰台令,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自幼丧父,母徐氏教其家虽贫,却能遍购父书,继父名,号“大小欧阳”。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基志》等。

  欧阳詹:字行周(756-800),南安人。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文章诗赋名噪一时,受到泉州刺史薛播、席相及福建观察使常衮的赏识和鼓励,上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冲破闽人不愿到外地应试做官的习惯。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以优异成绩荣登进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贾×、韩愈等名士,时称“龙虎榜”。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任国子监(即皇家贵族子弟高等学校)四门助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虽英年早逝,但他才高学博,对福建文教事业有较深远的影响。《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玄:字原功(1283-1357),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欧阳海:桂阳县两路乡(今欧阳海乡)人,家赤贫,7岁乞讨,8岁随父砍柴烧炭,分担家庭生活重担。1958年,欧阳海刚满18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仅三个月就加入共青团,一年后升任班长,不久又入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领导的班也被评为“四好班”。1963年11月17日,部队进行野营训练,欧阳海班担任收容任务。18日清晨,欧阳海班随着炮连刚走进衡山某地的两山夹谷间,远方就传来282次列车呜呜的汽笛声,前面部队按照行军纪律,都闪到离铁路4米远的地方鱼贯前进。欧阳海也连忙关照全班:“火车来了,注意安全!”同时,看了看前边炮兵连的马匹,也已靠到山边前进。可是,当庞然怪物般的火车头呼啸着沿新月形铁道突然出现时,炮连最后一匹黑骡马惊怒了。驭手勒不住野性大发的牲口,被它拖着直往轨道上奔去,当奔至铁道上时,这匹驮着炮架的骡马惊惶地横在铁道上死也不动了。看到这一情况,火车司机紧急刹车,但由于巨大的惯性,列车仍风驰电掣般前进了一段。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眼看马死车翻人亡的惨祸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不顾个人安危,以异乎寻常的敏捷,毫不犹豫地冲上铁轨,使尽全力,把惊呆的烈马猛往轨道外面推了出去。列车呼啸而过,安然无恙,而欧阳海却被卷入车底,左腿压断,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经多方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竟无:名渐(1871-1943),字镜湖,号竟无,江西省宜黄人。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识,实集佛学之大成。他在《竟无内外学》巨著中提出的“结论后的研究”的方法和“佛教宗教非哲学”、“法相唯识非一”的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

  欧阳继修:本名阳翰笙(1902-1992年),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曾用华汉等笔名。四川高县人。黄埔军校教官,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革中与周扬、夏衍、田汉同时被打为文艺界“四条汉子”,被囚禁9年。1979年恢复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日常工作。在文艺界与茅盾齐名,他与郭沫若一样,都是四川籍文艺泰斗。写有社会科学著作2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10余部、**剧本17部、话剧8部、诗歌200余首,著作颇丰。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2、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此外,欧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载德堂”等。

  ■欧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欧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

  姓启欧余。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欧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石渠博士;

  渤海名流。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千乘人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伏生的弟子,世代传授尚书学,到他的曾孙欧阳高,被立为博士,曾在石渠阁讲论。一说,八代都是博士。下联典指西晋哲学家欧阳建,字坚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华,在北州极有影响。历官尚书郎、冯翊太守,被当时人誉为"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著有《言尽意论》。后因谗言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文章政事;

  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修,庐陵人,中进士甲科,与韩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毛诗本义》、《新唐书》等行世。

  北州高士;

  西汉名儒。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欧阳建,才藻美瞻,擅名北州。下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

  经传八世;

  字法二王。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下联典指唐·欧阳询,工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于平正中见险绝。

  秘传汉晋;

  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发,欧阳修之子。师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自有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无不悉究。

  〖欧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继固承迁五代史;

  书名刻石九成宫。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撰有《新五代史》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联典指九成宫,唐宫名。在陕西麟游县西。本隋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六年得泉,命魏征作铭,欧阳询书刻石,称《九成宫醴泉铭》。永徵二年改万年宫。乾隆二年复旧名。

  鲤郡分支绵世泽;

  蚶江衍派振家声。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岛)欧厝村欧阳氏宗祠联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欧阳氏五世裔欧阳文卿漂居金门,为金门欧阳氏开基祖。乾隆年间,祖籍泉州蚶江的欧阳氏族人在金门欧厝村营建“金门欧阳氏宗祠”,并镌刻敬祖思源的这副对联。

  〖欧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独步庐陵,文章政事;

  秘传汉晋,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人。天圣年间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被贬知夷陵;庆历年间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改良政治,被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词作婉丽,承袭南唐遗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下联典指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字伯和,曾跟从胡瑗学习,得古乐钟律学说,又研究历代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后赐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丞。此联易有逆序的版本(见下):

  律吕阴阳,秘传汉晋;

  文章政事,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另一版本)。

  母教儒学,循循善诱;

  世传尚书,炳炳扬名。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欧阳修母,姓郑氏。修四岁而孤,母守节教育之。下联典指汉代学者欧阳生,事付伏生受《尚书》,授儿宽,宽授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为博士。高孙地余,裔孙歙,复以传业显名。由是《尚收》世有欧阳氏学。

  母教留芳,泷冈作表;

  夫尸收葬,燕市衔哀。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欧阳修四岁而父卒,其母守节抚孤,修作《泷冈阡表》显扬亲德。下联典指南宋·文天祥遇害,妻欧阳氏收葬夫尸于燕市。

  翰墨流香,佥信九成佳体;

  文章擅类,并传八大名家。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欧阳询书刻石九成宫事典,称《九成宫醴泉铭》。下联典指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弱冠胪传,龙虎萃得人之榜;

  大儒纯孝,凤麟毓间世之英。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贞元年间,他年刚弱冠(二铲岁),与韩愈、李观等人联名登第,当时人称为“龙虎榜”。官国子四门(学校名)助教,后与韩愈同为博士。胪传,即胪唱,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下联典指北宋庐陵人欧阳观,字仲宾,欧阳修的父亲。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性情仁孝,每年祭祀先人时都哭着说:“祭祀丰厚,不如奉养少薄。”咸平年间进士,历泗、绵二州推官,官至秦州判官。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

  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宋·朱熹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1)

  不二祠。系欧阳氏的祖祠,始建无考,祠祀唐·欧阳詹。不二祠为土木结构,中堂供奉欧阳詹塑像,高丈余,衣冠庄严。龛额上之“不二”木匾为后人特地搜集欧阳先生墨宝之“不”与“二”两个字镌刻制成,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系泉州人第一个登进士第,堪称独一无二的说法。因此,泉州人就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这座深受后人敬仰的“不二祠”,不仅是欧阳的祖祠,而且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可惜“文革”期间,祠堂被毁,传说仅“不二”匾额幸免于难,被民间所收藏,木匾长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迹苍劲。朱熹此联对欧阳先生有极高的评价(下“2”明何乔远撰联同)。

  绍韩柳二公,推一代艺林之祖;

  溯高曾列考,赓累朝华诰之荣。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通渤海源流,派别两江,还许朝宗归一脉;

  本庐陵著作,文师百代,统成家学冠三吴。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不二题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

  无*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关闽濂洛之先。

  ——明·何乔远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2)

  ■欧阳姓典故、趣事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氏族人因有欧阳修这位顶级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欧阳而自夸,招摇过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欧阳伯乐。他在赴省参加考试时,自持是欧阳修的同乡,写了“庐陵魁选欧阳伯乐”的名条,到处张扬。人们对这种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诗,来讥讽他: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最后一个“修”字与“羞”是偕音。这个故事是说借同乡来抬高自己。另一个故事同这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欧阳修遇到一位秀才。这位秀才说自己认识欧阳修,经常一起作诗,并受到欧阳修多次赞赏。于是便和欧阳修边走边对起诗来。看见一棵大树,秀才吟道:

  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

  欧阳修和道:

  未结黄金果, 先开白玉花。

  走到湖边,见到一群鹅。秀才又吟: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欧阳修和道:

  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乘船时,秀才又吟:

  诗人同登舟,又访欧阳修;

  欧阳修对这位诗文不足而自夸的人不客气地讽刺道: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修巧妙解题〗

  由于北宋初期,不以经义取士,以文章诗赋考取人才的影响,士子们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欧阳修主张恢复汉唐文风,要求参加考试的人要改变那种浮华没有内容的骈体文。为此考试时有个规定:士子有问题,可以询问。考官一整天都在答复那些士子唠唠叨叨的问题,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静。欧阳修正与主考人员在一起饮酒作诗,忽然有一位士子来问:许多士子写文章想用尧、舜的事,不知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这样简单的事也成了问题,使听的人都哄然大笑。欧阳修却不动声色地说:“像这样有疑问的事,确实怕错了的话,就不要用了。”

  〖欧阳修与酒〗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欧阳家谱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 (今河南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

  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

  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

  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

  ·安福续谱

  安福续谱是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欧阳安世续修的江西《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影印本。这个续谱接续唐代贞观六年(632年)的族谱,即欧阳询奉敕所修撰的族谱。这册续谱主要记的是从欧阳万以后居住在吉州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的那支欧阳宗族的世袭。因为欧阳万曾做过吉州府安福县的县令,所以,该支的欧阳家人便迁居在安福。欧阳修在《谱图》的序中说:自欧阳琮八世生欧阳万,欧阳万为吉州安福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安福为今江西省安福县,吉水为今江西省吉水市,庐陵为今江西省吉安市。这三处地方呈三足鼎,互相间相距并不远。欧阳宗族开始居住在沙溪。宋至和二年(1055年)从吉水分出部分地域设立永丰县,沙溪被分到了永丰。所以,欧阳修虽说也自称庐陵欧阳修,只是指大的地域而言。

  续修通谱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从横的方面又旁及欧阳宗族的流迁和分布。

  ·欧村族谱

  安徽黟县欧村欧阳氏族谱不分卷,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欧阳允文开始创修,明代嘉靖(1522一1566)年间,欧阳慎斋等重加纂修,有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及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序文。

  该谱踵继欧阳氏各谱,也以夏禹后裔而自居。谱中将欧阳氏南北转迁的情况,列出一图,名叫《欧阳氏南北转迁图》:

  该谱中对其传承列了五个图表。第一个图表从欧阳景达起到欧阳询,第二表从欧阳询起到欧阳琮。每图表后都有主要人物的传略。第三表从欧阳万起。欧阳万即工表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个儿子。表中所列与上边介绍过的续谱大同小异,具体为:

  表后介绍欧阳万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子,为安福县令,葬太和之栋林。子孙繁衍,分布在吉州四境,或居庐陵,或居安福,或居吉水。还有居住到外州县的。欧阳和曾做过湖南县令。欧阳雅,字正言,没有做官。

  第四、五图记录了在欧村的谱系,而以安福义历派欧阳戊为第一代祖先。对欧阳氏族这一支系,怎么由江西吉安,迁到了安徽黟县,谱叙中说是由于金人南下,有一支迁到了安徽黟县。对欧阳郴(chen)八个儿子:俊、伸、仪、(亻丕)、信、偃、(亻全)、做的后代的迁徙状况,也有说明。伸传三世而绝;仪官至屯田郎中,迁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信官至静江(今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团练使,到六世后迁回安福;偃官至南京衙院判官;做子迁婺(wu)州兰溪。

  ·锦川欧阳氏宗谱

  江西婺源欧阳氏居住在锦川。《锦川欧阳氏宗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欧阳茂林所编修的。谱中说,欧阳修退休后回到吉州永丰沙溪,住在锦川。他的曾孙叫欧阳璃(yu)。

  欧阳郁做过元朝的州判。欧阳均显做官至元朝饶州路守,便居住在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罗湖。元末,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兢起,欧阳均显与弟均茂率家迁居于婺源市南的坑口这个地方,并改此地名为锦川,表示不忘故土。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

  欧阳氏族的谱牒中,有时用韵文的形式来叙述世系,或各分支的演变。中有《六宗世次总歌》,就是用歌谣的形式,讲述安福欧阳支系的状况。这种形式,在其他的族谱中还不多见。它的优点在于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文字不多,容易记诵。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

  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

  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达著,文忠谱揭大宗坊。

  达生宝颇颇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张。唐主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

  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

  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溪与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详。

  万公乾符令安福,词谱尊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

  效生之子谟托(讠玄),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产名贤与忠良。

  从今再修支谱后,递传世世信有光。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

家谱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且延续的时间很长。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这是许多家谱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话。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代欧阳修时,他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即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形成一套成规:增谱论、像赞、族规、家训等。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问题一: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问题二:如何编写族谱? 没必要一定用纸质的家谱慢慢修,尝试下电子家谱哦。可以边修家谱边寻根,实用,我们村都是用个这个同心圆家谱,百姓通谱网的、

问题三:家谱怎样填写 大体上家谱中简历填写如下:世次(如坤十三)-名-排行(某公第几子)-字号别名-履历(职务)――生卒(时辰年岁)-婚配(川明家世、生卒时辰年岁)

问题四: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说简单一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

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

问题五:如何撰写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

问题六:我想写家谱,怎样写 嗯嗯, 这位仁兄,你说的自己想编撰自己姓氏的家谱吗?

jiaz 这网站有各个姓氏家谱,供你参考

问题七:如何编写家谱世系图 世系图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

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

标志。世系表有两种格式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

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

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

现在在宝塔式图谱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种类如

1、树系图谱:(典型的宝塔式)

2、线形图谱(平行谱)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

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当然还有很多谱系图如龙凤家谱(其结构是中间是世代,左右两侧

分别是祖妣、祖考,也就是父母亲。因此,称此种家谱为龙凤家谱)、

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等等,但基本上都是在以上

两种谱系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别不是很大。常用的谱系图以树系

图谱和线索图谱最为常见。

求明朝皇帝的族谱,关系?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