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中,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持有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2收藏

在关于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中,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持有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第1张

答案:A、C、D

下面为大家梳理关于遗传和环境的有关争论中的代表人物。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家谱研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詹姆斯。环境决定论:华生(给我一打婴儿,可以训练成任何人)。共同决定论:斯特恩(幅合论)、鲁克森伯格、格赛尔(成熟优势论)。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维列鲁学派。

对行为与遗传的关系的研究。动物物种的特异行为模式,如蜜蜂传达食源信息的舞蹈、蜘蛛的结网、燕子的造巢和海狸的筑坝,在个体中的实现都被认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学习的成分极少,常被称为本能行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特点,以及智力的高低是否也有遗传原因,科学家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19世纪8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F高尔顿曾研究过一些名人的家谱,发现天资和能力在近亲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与遗传的秉赋有关。

  当 GJ孟德尔的遗传学确立之后, 科学家们开始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技术来研究行为的遗传问题。特别是当人们了解到基因的物质结构时,从事这种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更加完备,形成了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行为遗传学。

  遗传对行为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遗传决定行为有三种情况:

  单一基因决定的行为 WC罗滕比勒1964年报道,有两种蜜蜂,一种他称之为清洁蜂,它们能把死幼虫的蜂室盖子揭开并把死幼虫清除出去;另一种他称为不清洁蜂,它们没有这种清除死幼虫的行为。如果让两种蜂杂交,产生的第1代都是不清洁蜂,如果再让杂交后的第1代不清洁蜂与清洁蜂回交,产生的第2代蜂中有1/4是不清洁的,1/4是清洁的,1/4是只揭盖不取出死幼虫的,还有1/4是不揭盖但当盖子开着时会取出死幼虫的。因此推测,清洁蜂的揭蜂室盖和清除死幼虫的行为不能是由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两个隐性基因分别决定的。

  有时一个基因也能决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例如,正常雄果蝇的交配行为包含4种行为模式:走近雌蝇;振动紧靠雌蝇头部的翅膀;伸出喙来舐雌蝇的排卵器;最后飞到雌蝇背上交配。A曼宁1967年研究发现,有一种具有一个突变基因的雄蝇称作黄果蝇。它的交配行为与正常雄果蝇比较起来显然很不得力,常常失败。原因是这种果蝇的翅膀的振动频率和舐雌蝇的频率都低于正常果蝇。而翅膀的振动和舔的行为都是引起雌蝇性兴奋的必要条件。

  在哺乳动物中也有由单一基因决定的不正常行为,如有些品种的小鼠和大鼠有听因性癫痫,即对高频强音发生狂奔和痉挛反应。

  在人类中,如红绿色盲和对苯硫脲的味觉缺陷也都是由单一的隐性基因决定的。此外还有单一基因决定的智力落后症。如智力严重落后的苯丙酮尿症、来氏尼汗综合征以及泰萨氏病等。

  多基因影响的行为人和动物有许多行为不能简单地分析成为各种独立的成分,因此也不可能是由某些个别的基因分别控制的。例如,人的气质、智商等,常常不只是某几种特性的不同,而是一种量的差别。它很可能受多种基因的联合作用的影响,而且环境作用也有影响。所以研究多基因对行为发展的影响必须在许多个体中找到一种行为或能力的表现作定量的测量和比较。另外还必须严格控制非遗传因素的影响。在动物中进行这种研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近亲繁殖法,提练纯种动物,使一个品种秉赋的基因趋于一致以观察它们在某些能力方面的近似性。在个体之间越是相似的能力,其遗传决定的成分越多。另一种方法是选择繁殖,即在一个种群内选择某种行为或能力相似的个体使它们交配,并且按照同样的选择方式一代一代地匹配下去。经过数代之后,如果选择的行为或能力特点更加显著,证明这种特点是由遗传决定的。例如,RC特赖恩1942年曾选择出两种大鼠,一种学习迷津较快,一种较慢。让学习快的雌雄和学习慢的雌雄分别交配。这样的选择繁殖经过8代之后,产生了在学习迷津的速度上差别极其显著的两群大鼠,快的一群称为敏于学习迷津的大鼠,慢的一群称为钝于学习迷津的大鼠。由于选择繁殖这两群鼠的差别趋于显著,这种特性肯定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受不正常染色体影响的行为有些行为的异常或能力的缺陷是由染色体的配合不正常决定的,如表现为智力落后的唐氏综合征是因为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个,成了21三体所致。

  也有因性染色体配合不当而产生的精神和行为症状,如①XXY 型:生殖系统萎缩和有精神病倾向的男性。这种异常称为克林非特综合征。②XXX型:智力落后的女性。③XO型:这种女孩智力基本正常但不能临摹图画,标为“空间形盲”,其卵巢也不发育,不能生殖,也叫特纳氏综合征。④XYY型:此种男性身体高大,性情粗暴,有侵犯别人的倾向,患精神病的比率也高。

  以上事实说明,某些异常行为确实有遗传原因。至于人和动物正常行为的发展,则不是由遗传的基因单独决定的。没有来自环境的适当刺激,基因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能使一个具有XY染色体的雄性胚胎发展成为一个半阴阳的个体;如果是雄性激素过多,一个具有XX染色体的雌性胚胎,可以发展成为带男性特征的婴孩。又如,把前面提到的钝于学习迷津的大鼠放在有机会从事多种活动的丰富环境中饲养,经过一个时期,它们学习迷津的能力也会提高。

  遗传和环境对行为的作用在决定动物和人的行为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往往是难以截然划分的。虽然就人的性格和能力来说,有人强调遗传的重要性,有人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形成所谓天性和教养的长期争论,但纵观人和各种动物的行为发展,一种持平的论点是:大多数的行为的发展是靠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的工作,基因也会有选择地接受环境的影响。此外,在不同的物种、不同的行为和个体的不同年龄中环境和基因的作用也是不均等的。低等动物(如昆虫)的行为,主要是由遗传的基因决定的,人的行为则更受环境的影响。上述的心理缺陷完全是基因的作用,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则是教养所致。在动物或人的胚胎或初生时期,雄性激素对形态和行为的发展影响很大,而在生命的后期影响就不显著了。所以也不能一般地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行为的发展中何者重要,何者次要。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使人们对C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了新的见解。认识到贯穿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的物种特性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都是与基因库的保存和增殖有关的。自然选择的压力并不直接作用于基因,而是通过基因的表达形式(或和表型)来选择基因的。动物的生存不仅仅依赖形态和生理特性的优势。行为的适应能力(自然是与形态和生理有关的)是更直接承受选择压力的。甚至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自然是以物种的行为适应能力为根据来选择基因的。这个论点说明现存的动物的各种行为都应当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保存物种的优良基因有关的。达尔文和后来的人都曾发现,有些物种的个体有一种为种群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繁殖后代机会的特殊行为,如蜜蜂群中的工蜂。决定这种特殊行为的基因是怎样得到保存的呢?研究具有自我牺牲特性的各种动物个体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到,不仅是蜜蜂,还有其他有利他行为的哺乳类和鸟类,它们都更勇于为它们的兄弟姐妹和近亲牺牲自己,以捐弃自己的基因来保存更多的同类基因。因此W汉密尔顿1964年提出了亲族选择的概念,认为所选择的是一种概括的适应性,即个体的适应性和它对于其姐妹兄弟的影响的总和。看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行为的遗传问题比单纯地从行为与遗传的关系来研究更富有深入理解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意义。 概述

  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是研究支配生物的向光、向地、摄食、求偶、育儿、攻击、逃避以及学习与记忆等行为的基因和基因表达的时间、场所及作用途径等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行为是受基因控制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特殊的行为,越是低等的生物,行为模式就越单纯。但是各种生物的行为之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对各种行为的遗传学研究既有阐明不同生物特殊行为的遗传基础的意义,又有普遍的生物学意义。

意义

  深入了解动物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遗传机制将会提高人类利用动物资源的能力,推动仿生学的发展。此外,在阐明基因-神经(脑)-行为之间的关系之后,也将为防治行为异常的遗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发展早期的一些遗传学者曾注意到行为与遗传的关系。但是在后来的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中,那些容易被识别的形态性状(例如果蝇的体色、眼色、刚毛性状等)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

  50年代中期J·赫什和美国遗传学家T·多布然斯基等曾一度从事果蝇趋光性的行为的遗传学研究。他们通过多代的选择得到了为多基因所控制的具有明显正、负趋光性的群体,但是人工选择一旦停止,差别就迅速消失。

  60年代后期,行为遗传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美国的M·德尔布吕克和S·本泽、英国的S·布伦纳为代表的一些分子遗传学家陆续转向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他们在多种生物中通过诱变处理得到影响许多行为(如趋光性、趋化性、回避运动、求偶行为等)的突变型。然后从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遗传学等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技术对这些突变型进行分析,探寻行为遗传的机理。

主要研究对象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对于多种化合物具有趋向或趋避行为,这一行为过程涉及化合物识别、信号输入和鞭毛运动三个环节。通过对失去趋向或趋避行为的大肠杆菌突变型的研究得知每一环节的生理活动和一系列基因有关,这些基因的位置已经测定。此外,大肠杆菌对于冷热也有趋向或趋避行为。在同时存在使大肠杆菌趋向的化合物和使它趋避的温差的情况下,大肠杆菌能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向或趋避的反应。

  草履虫: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当它碰到障碍物时能逆转纤毛摆动的方向而后退,然后再游向新的方向,这种行为称为回避行为。已经分离得到的突变型包括不能后退的直进突变型、超后退型、旋转型、缓慢型等,涉及的基因也有若干个。草履虫的鞭毛摆动方向的改变与体内外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和膜电位的改变有关,而这些改变又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改变极其相似。

  秀丽隐杆线虫: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细胞数目固定、雌雄同体、一世代只35天、脑仅由几百个神经元构成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这些特点引起了行为遗传学家的注目。已经发现和线虫趋化性有关的基因有十几个,其中许多突变型有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用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计算机对突变型的神经回路网络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基因怎样控制神经元的复杂的联络样式。

  果蝇:果蝇是遗传学资料积累得最多的动物。它的行为也比较复杂,已经获得影响趋光性、趋化性、趋地性、摄食、飞翔、求偶和交配、记忆等多种行为的突变型。在果蝇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中,雌雄嵌合体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确定控制性行为的基因的初级作用部位,而且还可以确定X染色体上其他行为基因的初级作用部位。例如日本的行为遗传学家掘田凯树等于1972年用这种方法发现了控制雄性求偶行为的初级作用部位并不存在于生殖器官或胸部神经节内,而至少有一对呈对称关系的作用部位存在于脑中,从而否定了所谓单一作用部位模型。

  蜜蜂: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具有更为复杂的行为。有一种抗美洲臭巢病的品系,它的工蜂具有开启巢室并将死在巢室中的幼虫和蛹丢到远处的特殊行为,从而能够避免臭巢病的发生。这一行为受两个隐性基因支配。

  小鼠:在哺乳动物中,小鼠是行为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为突变型。例如有一种华尔兹舞蹈突变型便是由单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狗由于长期家养的结果育成了许多遗传型显然不同的品系,可以作为学习能力、情绪等行为的遗传学研究材料。

  人类:在人的行为遗传研究中,双生儿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晕车、晕船、梦游、便秘、夜尿、睡眠中磨牙等行为在一卵双生儿中有很高的一致性,说明它们有遗传基础,不过对这些行为的遗传分析不容易进行。关于智力的遗传方面,一卵双生儿研究、智商测定和系谱调查结果也都说明了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可是由于智力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个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智力测定又不象其他性状的测定那样客观,所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人类中也有一些由于单个基因发生突变或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而造成的行为异常。例如严重的苯丙酮尿症(见先天性代谢缺陷)患者智能低下,脑电波异常,步行困难,这是单个基因突变的结果。自毁容貌综合征患者也表现为智力发展迟缓,全身运动发生障碍,是伴性隐性突变所致。克氏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见染色体病)患者的智力也都明显下降。有人认为染色体组型为XYY的男人进入青春期后性格易变得凶暴,犯罪率高。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说持有异议。

  生命活动是一系列行为的总合。一定的行为既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命,也是繁衍种族的需要。动物具有求偶交配及照料后代的行为,说明自然选择不但保留了对个体生存有利的行为模式和基因,而且还保留了保证种族繁衍的行为模式和基因。英国行为遗传学家N.廷伯根研究刺鱼(Gasterosteus sp.)的精细求偶行为和雄鱼为抚育幼鱼而牺牲自己的行为就是著名的例证。

与相关学科关系

  行为遗传学与神经科学关系密切。高等动物的许多行为突变型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的结果。对这些突变型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运用果蝇雌雄嵌合体的方法可以绘出囊胚层的发育命运图,从而使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联系起来。行为遗传学和生物物理学、行为学、医学等方面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等。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高尔顿做了家谱研究,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华生。华生提出了S-R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

3,由于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相互作用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有人认为智力的遗传因素约占60%。古今中外不少超智力的人有家族聚集趋势,遗传因素是个体间智力差异的主要原因,遗传结构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其智商仍极为一致。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高智能结构的家族,如音乐家巴赫家族的8代136人中,有50个男是着名的音乐家;莫扎特和韦伯家族的几代人中都有着名的音乐家。我国南北朝时着名的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恒之、孙子祖皓都是机械发明家,又都是着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智力的这种家族聚集性,一度被认为遗传决定智力的例证。

家庭也是智力发展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家庭提供了定向教育培养的优势条件。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现象,恰恰说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也有些极端,但也说明了环境对人们影响的重要性。这个例子就"狼孩"和"猪孩"的就向人们展现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性。那些父母智力正常的后代,离开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同动物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当他们重新回到人类社会的时候,错过了正常的智力开发期。语言行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呈低下的状态,并且很难恢复正常。所以,遗传只是智商的潜在值,而不是智商的绝对值。它为智力的发育提供了潜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后天早期良好的、适时的教育刺激下,才能充分开发智商的潜力,使其转化为具有社会效益的智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古代也孟母三迁的故事。所以我们要更要了解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现实,而积极改进的方法。

在关于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中,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持有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答案:A、C、D下面为大家梳理关于遗传和环境的有关争论中的代表人物。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家谱研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