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领、英国公张辅简介,越南人怎么评价张辅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5收藏

明朝将领、英国公张辅简介,越南人怎么评价张辅的?,第1张

人物生平 靖难建功

主词条: 靖难之役

张辅是靖难名将、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时,他随从父亲力战,任指挥同知。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继承父亲职位。随从朱棣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等地战斗,都立下功劳。随从入南京后,被封为信安伯,食禄千石,给予世袭诰券。他的妹妹是皇妃。丘福、朱能说张辅父子功勋卓著,不能因为是私亲就给很少的赏赐。永乐三年(1405年),张辅进封为新城侯,加禄米三百石。

首征安南 早在建文元年(1400年),陈朝外戚黎季哟鄱崃嘶饰唬改国号为大虞,其后自称太上皇,立其子黎苍为帝。黎季釉谟览侄年(1404年)自称陈朝皇室绝灭,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皇帝,向朱棣请求册封,被封为安南国王。

永乐二年(1404年),自称原陈国国王之孙的陈天平从老挝来投奔朝廷,黎季嫠假装请他回国。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都督黄中率五千名士卒送他回去,前大理寺卿薛岩做他的副手,黎季釉谇壅韭穹军队,杀死陈天平,薛岩也被杀。朱棣大怒,于同年九月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领丰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将军(《大越史记全书》称士兵共有八十万人,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可能有夸大),会同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兵部尚书刘俊辅助军务,邢部尚书黄福、大理寺卿陈洽供应粮饷。

十月,朱能在军中病逝,张辅接替他统领部众。从凭祥进军,越过坡垒关,望祭安南境内山川,发檄历数黎季嫠二十条罪状。进军攻破隘益、鸡陵二关,取道芹站,击走安南伏兵,抵达新福。沐晟的部队也从云南到来,扎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两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安南军沿着江南北两岸立栅,把船集中在江中,在多邦隘筑城,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有许多士兵,想据险固守,使明军疲劳。

张辅从新福移驻三带州,制造船舰,准备攻隘。正好朱棣得知朱能去世,敕令任张辅为帅,朱棣在敕令中以李文忠接替开平王常遇春的事情来比喻现状,并说趁冬季瘴疠未兴,应及时灭贼。十二月,张辅推进到富良江北扎营,派骠骑将军朱荣在嘉林江击破敌军,于是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他装作要进攻他处,以麻痹安南军,令都督黄中等率敢死士,每人都持火炬和铜角,在夜间四鼓时分,越过重壕,用云梯登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卒们也纷纷蚁附而上,然后吹响号角,万炬齐举,城下军队呐喊而进,遂攻进城中。安南军驱象迎战。张辅用画成的狮子蒙在马上冲击,再补以神机火器。大象都返身退走,安南军大为溃败。

此役,明军斩其首领二人,追到伴圆山,将其沿江木栅,俘虏和斩杀无数安南军。明军进而攻克东都,安抚官民和归附者,来归顺的人每天以万计。张辅派别将李彬、陈旭攻取西都,又分兵击破安南援军。黎季臃偕展室仓库后逃到海上,三江州县都望风而降。

永乐五年(1407年)春,张辅派清远伯王友等人渡过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等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安南将领胡杜聚船在盘滩江上,张辅派降将陈封袭击赶走了他,夺取其船只。于是平定了东潮、谅江等府州。不久,在木丸江击破黎季拥闹凼Γ斩首一万级,擒获将校一百余人,安南军溺死无数。明军追击至胶水县闷海口而还。在咸子关筑城,令都督柳开守卫。过后,安南军由富良江进兵。张辅和沐晟夹岸迎战,柳升等人率领舟师横击,大破安南军,斩杀数万人,江水为之赤红,明军乘胜穷追。当时天旱,江水浅,安南军弃船上岸逃走。明军到时,突降大雨,江水上涨,张辅军遂得全部渡江。五月,到达奇罗海口,抓获黎季雍退的儿子黎苍,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诸王、将相大臣等人,用槛车将其送入京师,安南平定。计算府州四十八个,县一百八十个,户三百一十二万。朝廷访求陈朝皇室的后代未果,便设交趾布政司,将其土地内属于朝廷。

自唐朝灭亡后,交趾独立达四百余年,至此又收入版图。朱棣为此诏告天下,诸王和百官都奉表祝贺。

受封国公

永乐六年(1408年)夏,张辅整军回到京师。朱棣论功行赏,在奉天殿赐宴招待他,并赋写了《平安南歌》,进封他为英国公,岁禄三千石,给予世袭诰券。

再征安南

张辅回师后不久,陈氏的旧臣简定又叛乱,朱棣命沐晟征讨,结果沐晟在生厥江战败。

永乐七年(1409年)春,朱棣又命张辅佩征虏将军印,率军前往征讨。当时简定已经僭称越上皇,另立陈季扩为帝,势力很大。张辅就叱览山伐木造船,招来谅江以北那些躲避贼寇的人复业。于是推进到慈廉州,攻破喝门江,攻克广威州孔目栅。在咸子关遇上陈军,陈军有船六百余艘,保卫江东南岸。张辅率陈旭等人用划船迎战,乘风纵火,擒获陈军首领二百余人,将其船只全部夺取。张辅追到太平海口。陈军将领阮景异率三百艘船迎战,张辅军又大破陈军。陈季扩于是自称是陈氏的后代,派使者袭封王位。张辅说:“先前遍找陈王的后人,他都不响应,现在是在欺骗我们。我奉命讨贼,不知其他。”于是派朱荣、蔡福等人以步骑兵先出发,张辅率领舟师随后进军。以黄江到神投海,会师于清化,再分路进入磊江,在美良山中抓获了简定,把他和他的党羽一起送到京师。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张辅进而攻击陈军余党,斩杀数千人,把尸体堆成一堆掩埋,只有陈季扩没有抓获。朱棣留下沐晟讨伐,召张辅班师。张辅在兴和拜见朱棣,受命到宣府、万全练兵,督运北征。

当时,陈季扩虽然请求投降,但实际上没有悔改之心,乘张辅回师,又率军攻掠如故,沐晟无法控制局势。交趾人苦于明朝的约束,又多次遭官吏士卒的侵扰,往往起来依附敌军,乍服乍叛,朝廷将帅更加不认真剿寇。

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朱棣仍命张辅和沐晟协同进讨。张辅到后,申明军令。都督黄中素来骄纵,违抗命令。张辅责备他,黄中态度不恭,便把他斩首以服众。将士们都提心吊胆,再没人敢不执行命令了。同年七月,张辅在月常江击破陈军将领阮景异,缴获船只一百余艘,生擒陈军元帅邓宗稷等人,还捕杀别部敌军首领数人。旋即因出现瘴疠而收兵。

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张辅在神投海攻击陈军。陈军有船只四百余艘,分为三队,颇为精锐。明军冲击其中坚,陈军退却,其舰船左右队齐进,明军与他们相击杀,殊死力战。自早上六七点战到十一点,大破陈军,擒获其首领七十五人。明军进到V安府扎营,陈军将领不断来降。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张辅与沐晟会师顺州,在爱子江与陈军交战。陈军驱象在前而进,张辅告诫士卒,第一箭射落象奴,第二箭射象鼻。大象因此回头奔走,践踏自己的部队。裨将杨鸿、韩广、薛聚等人乘势进兵,矢落如雨,陈军大败。擒获其首领五十六人,追至爱母江,将陈军全部招降。

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张辅进到政平州。听说陈军屯聚在暹蛮、昆蒲等地栏栅中,遂引兵前往。途中要经过悬崖之侧的小径,骑马无法前进,张辅与将校徒步行走在山箐间,到夜间四鼓时抵达了陈军营所,将阮景异、邓容等人全部擒获。陈季扩逃到老挝,张辅派指挥师佑率兵向老挝索要,攻破老挝三个关口,终于将陈季扩及其妻子儿女抓住,绑送京师,叛乱平息。张辅依照国家制度,将陈军所夺取的占城国的土地,分设升、华、思、义四州,增设卫所,授予投降者官职,留下部队驻守而还。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张辅抵京,朝廷旋即命他为交趾总兵官前往镇守,而残余的陈军势力陈月湖等人又作乱,张辅将他们都讨平。次年冬,张辅被召回。

张辅一共四征交趾,前后建置州县以及增设驿传递运,规划得很全面。交趾人所怕的只有张辅,张辅回来一年而黎利又反,朝廷多次遣将征讨,都无功。到宣德年间,柳升败死,王通与交趾人订下盟约,仓促引兵而还。朝廷想要放弃交趾,张辅力争但没能成功。

随征漠北

主词条: 明成祖北伐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命张辅等商议北征粮运事宜,张辅等讨论后认为应分为前、后两队运输,前队随大军行军,后队作为大军后继支援。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朱棣获悉鞑靼首领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的消息后,部署诸军北征。其中,张辅与武安侯郑亨、成国公朱勇、成山侯王通率左、右军,随征阿鲁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朱棣再次率军北征,张辅与成国公朱勇作为左掖军随征。六月,朱棣进至答兰纳木儿河附近,因不见阿鲁台部,遂派张辅与王通等分兵至山谷间大范围搜索其踪迹,朱棣进驻河上等待消息。张辅在周围三百余里都不见阿鲁台部踪影,便提议由自己领一个月的兵粮,率军深入追击阿鲁台。但朱棣归意已决,不久后便命张辅等回师。

位遇尊宠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封为太师,并支给二职的俸禄。不久,命张辅所受的太师俸禄到北京仓支给。当时百官的俸米都到南京支取,此举是给张辅的特恩。朱棣丧期满二十七日时,朱高炽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朱高炽一样。朱高炽叹道:“张辅是员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从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命他掌管经筵事务,监修《明太宗实录》。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引诱功臣们做内应,暗中派人夜间去张辅的住所。张辅抓住他报告了宣宗朱瞻基,查清了朱高煦谋反的证据。朱瞻基先命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朱高煦素来软弱无能,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但朱瞻基最终决定亲征,命张辅扈从。叛乱平定后,朱瞻基加张辅的禄米三百石。

此后,张辅威名更高,并久握兵权。宣德四年(1429年),都御史顾佐请保全功臣,朱瞻基因此下诏解除张辅都督府的职务,朝夕在左右侍奉,谋划军国重事,进升为光禄大夫、左柱国,逢初一和十五上朝。

宣德十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张辅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依旧掌经筵、监修实录。

以身死难

王振专权时,文武大臣都对他望风叩拜,只有张辅与他抗礼。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侵,王振唆使英宗亲征,张辅随行,但不让他参预军政。张辅当时年迈,默默不敢作声。同年,土木之变爆发,张辅殉身兵难,享年七十五岁。

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钰追封张辅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在明末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张辅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

主词条:靖难之役、南征安南、明成祖北伐、朱高煦叛乱

张辅于建文元年(1399年)随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张玉战死后,张辅嗣都指挥同知。参与夹河(今河北滏阳河)、藁城、彰德(今河南安阳)、灵璧(今属安徽)诸地之战,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战功。

永乐四年(1406年),张辅以右副将军从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去世,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自广西凭祥进兵,与左副将军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画狮蒙马冲击,兼施神机火器破守军象阵,乘胜克东都(今河内)、西都(今清化)。永乐五年(1407年),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樱改安南为交n。永乐六年(1408年),振旅还师,进封英国公。永乐七年(1409年),以征虏将军率军攻交n,在吉利深山追获大越上皇简定,迫使大越皇帝陈季扩乞降。永乐八年(1410年)班师。永乐九年(1411年),与沐晟合兵再攻伪降复起的陈季扩,败守军于月常江。至永乐十二年(1414年),俘陈季扩,班师。永乐十三年(1415年),任交n总兵,平息陈季扩余部之乱。永乐十四年(1416年)冬被召还。张辅先后四至交n,威名远震。

永乐八年(1410年),张辅练兵宣府(今河北宣化)、万全,督运北征。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立下功绩。

宣德元年(1426年),扈从宣宗朱瞻基往乐安(今山东惠民)平息汉王朱高煦叛乱。

人物评价 总评

张辅身材高大健壮,不妄言笑,性格刚毅威严,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他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张辅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张辅是有功劳的。

历代评价

朱高炽: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

朱瞻基:皇太后(诚孝张皇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辅,武臣也,达大义。

诚孝张皇后:此五臣(张辅与“三杨”、胡酰,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黄福:先辈尝论,定关中必曰冯邓;取江左必曰预浚(杜预、王F);擒郑窦(王世充、窦建德),唐绩(李蓿┲长;破侬张(侬智高)宋青(狄青)之勇。噫!殊不知一平交n、三缚渠魁,易草莽为桑麻、变雕题为华夏,蔼然礼义之俗、俨然富庶之乡,礼功盛烈,又岂止于定关中、取江左区区者同日而语哉?

李贤:今世勋臣之盛,无如张氏一门。盖永乐初靖难之臣虽众,而功之著者河间(张玉)、定兴两王也;天顺初翊戴之臣虽多,而功之著者文安(张r)、太平(张)两公也。呜呼,张氏父子兄弟四人,咸建非常之功,此所以享福禄荣名于当世,与国咸休也。

朱睦〈木挈〉:予观定兴四履夷境,歼厥渠魁,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易榛莽田畴,变左衽冠晚,而又建立郡县,分画疆圻,一统之盛,古莫与比,定兴之功大矣哉!

毛伯温:昔张辅以十余年劳费如滇中,竟可郡县,又何说也。仅得数年,郡县叛者相继,卒归于夷。

林希元:交趾既定,当时英国公张辅,不能如诸葛孔明(诸葛亮)收拾西土人物,方其王师未班,豪杰窜伏草莽,已有窥觎之志,其致衅一也。

唐枢:①英国公张辅,谥忠烈,祥符人,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累立战功。征交趾,生擒黎季印……公为朝廷眷,毗宠渥日隆,官至太师,天下倚以为重,四夷咸知其名。权王振视大臣如属吏,独礼公。②英国崇倚,陈台留感,郭魏终誉,信无所觊于外,用此道也。③土木之变,死者十万余人,而臣工且五十二员,蟪僵蘼腐,无所见于其生,则无所齿于其死。中间所惜张公辅、王公佐(王佐),然英国老不充役,户书弱不任事,其耿耿不死,独曹(曹鼐)、邝(邝福┝焦而已。

陈建:张英国召还,而黎利孽作,交趾自兹杌捏矣。愚谓当时交趾既平,仍命英国公镇守之,方为得策。如洪武中沐英既平云南,即仍命沐英守之。英殁,仍命沐之子若孙世守之。然后诸夷率服而云南为吾中国有也。何也?西南夷之所畏服者惟沐氏。非他将所能镇压也。今交人所畏服孰有逾于英国者乎?交南三叛,非英总师弗平。英国三召还,而叛乱俱不旋踵复作。夫交人所畏惟英国,视他将固蔑如也。使英国久镇于兹焉,余威震乎殊俗,历二三纪后,庶几世变风移,而交南长为吾中国藩服,与云南齿矣。奈何失此一机,遂使二十二州郡士民复沦异域。不得与云南同沾圣化也,可胜惜哉!

项笃寿:定兴王善用兵,三犁交址,可谓壮矣,第建置省、隳郡县。不数年,而复失大丧师徒,文武大吏皆死贼手,惜哉!

王世贞:①太师英公张辅,子懋复为太师,俱加阶特进,俱勋左柱国,俱再知经筵事,俱再监修国史,足称东第之冠。②辅之雄武宏算,信威荒徼,儋爵九命,冠秩三台,赫赫具瞻者三十馀年,而不能抗握宪之竖,身膏草野,夫岂耄昏使然,抑亦居不赏之地,厕固宜尔。③定兴之扫安南固自伟,亦何能超颍川(傅有德)之下滇蜀,且久复失之。④张定兴辅之三下南交、朱宣平永(朱永)之八佩将印,皆位太师、握环卫,为心膂牙爪,而不得从(从祀)。⑤问大持,曰:“中山(徐达)其全矣,常开平(常遇春)、李岐阳(李文忠)传颜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张定兴之重,其庶几哉!”

李贽:使定兴辅不还京师,得似沐黔宁长守交趾,以至正统十四年乃卒,则安南岂有先定兴辅而陷没者哉。等死耳,不死于交趾以为忠,而死于土木以为不忠,悲夫。

严从简:①按交趾之复陷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乃由于宰相失谋所致,而岂黎利之善用兵乎!使当时留张英公镇守其地,不使马骐监军,虽反侧无患;不召黄如锡还朝,遣张英公讨黎利,贼旦夕可平者。②张英公历事四朝,为国元老上将。自王振盗权专横,三杨皆避祸,不以国家安危自任。己巳亲征,心知不可而从之出,不免于难。若早与三杨谋而去振,则祸不待避,节不须折,何至于临老身膏草野乎?

黄道周:张辅封侯,命讨交趾。交贼堤防,亘九百里。即下桩杆,又刺濠底。辅但令攻,一切不理。去梯附城,火炬齐起。乘贼惊慌,遂入城里。列象拒人,画狮惊靡。统矢再加,半逃半死。生擒(阙)季,捷闻赐玺。再反再平,功已足纪。请立陈孙,圣心称美。遂令大功,不全终始。土木从亡,臣节尽矣。

孙奇逢:先辈论定关中,必曰冯邓;取江左,必曰预浚。至如公一平交趾、三缚渠魁,易草莽为桑麻,变雕题为华夏,丰功伟烈,又岂定关中、取江左可同日而语哉?惜也不死于交趾,而死于土木,人犹以为有遗恨云。

谈迁:当时最善兵望重,不为振屈,毋逾张英公,其人虽老,独不为赵营平(赵充国)、马伏波(马援)乎?以三十年之威名,将干翎⒅是赖,竟徇一腐竖,委骨尘露,传所云智老而偷耶?

林时对:一恨安龙之弃,杨文贞(杨士奇)误引贾捐之弃珠崖,俾汉唐士宇,沦于卉服,令英公循黔国故事,世守滇南,则交趾布政司虽至今存可也。

宋徵璧:一国初武臣,固多人杰。下掩寇邓,上步韩陈。而语言文采,不少概见。后若张定兴、杨颖国(杨洪)、郭定襄(郭登)、戚少保(戚继光)之流,或横槊而成,或授简记室。雄心可寄,壮猷足录矣。

查继佐:①辅器宇洪壮,顾盼有威,不妄言笑。②忠烈之功大南交,可预开疆,而以玉(张玉)故,屈其子文安(张r)、太平(张),幸也。

谷应泰:①辅下交南,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而尚书黄福有威惠,交人怀之,戢伏莫敢动。②所可异者,太祖使沐英取云南,即留英世镇滇中;成祖使张辅取交趾,不以辅留镇彼国,二十年后,并召还黄福。祸发于中官,乱成于庸帅,斋貂、多鱼,特儆漏师,短辕(阙)犊,必败乃公。

张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酢⒄鸥ǎ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②尝考黄福与张辅书言:“恶本未尽除,守兵不足用。驭之有道,可以渐安。守之无法,不免再变。”权交事之始终,盖惜张辅之不得为滇南之沐氏也。

《历代群英歌》:智略谨厚称张玉,讨服南安朱能是。张辅三平交趾地,姚广孝帷幄高僧。四人靖难功臣伟,太庙配享万年春。

蔡东藩:①成国公张辅,颇有远图,不特三擒番酋,叠著奇功,即如建设郡县,主张殖民,实不愧为拓边胜算。假令长畀镇守,教养兼施,吾知南人当不复反矣,何至后日之屡服屡叛乎?②阿噜台、玛哈木等,叛服靡常,原为难驭之寇。然成祖一出,靡战不胜,其不足平可知矣。此后即有犯顺消息,可遣一智勇深沉之将,如英国公张辅者,出为战守,当亦足了此事。

《剑桥中国明代史》:另外一个体现了王朝延续性的有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公张辅(1375—1449年),当时的一位资深军人。他是永乐帝一个妃子的弟兄(与太皇太后无亲戚关系)和永乐帝在篡夺皇位时的一个支持者之子,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的门第。他在1406至1408年曾率军入侵安南,在那里任职直至1416年,曾随永乐帝进行皇帝的最后三次远征蒙古的战役。永乐帝在遗诏中委以重任,要他确保皇太子继位;1426年他又是镇压朱高煦未遂的叛乱的关键人物。在15世纪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的朝廷中,他虽然不过是一个挂名的头面人物,却是深受信赖和尊敬的元老政治家,一名幼帝的曾祖父的辉煌时代的活见证人,当时中国驱赶蒙古人和占领了安南。

逸闻趣事 死因

关于张辅的死因,史书中一般认为他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的混战中遇害。

但查继佐的《罪惟录》中记载了另一种观点:“或云辅败逃还,知不可生,自缢死,家人以阵亡闻。”即张辅在“土木之变”后逃回了京师,但知道自己无法继续活下去,便自缢而死,他的家人对朝廷称张辅是在“土木之变”中阵亡。

太平盛事

张辅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喜欢交结文士,常常请假,率领众勋臣到国子监听讲。当时国子祭酒李时勉升坐师席,学生们都依次站在下面,李时勉讲解了《五经》各一章。讲课结束后设酒席,诸位侯、伯推让说:“这是我们受教的地方,应当与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只有张辅与李时勉执平礼。国子监的学生们唱起《鹿鸣》这首诗,宾主和谐融洽,直到天黑才各自散去。时人把这件事称作太平盛事。

个人作品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定兴忠烈王集》一卷。

家族成员 家庭亲属

祖父

祖父:张天佑,追赠河间王。

父母

父亲:张玉,靖难功臣,追赠为荣国公,谥号忠显。明仁宗时加封为河间王,改谥忠武,配享朱棣庙庭。

母亲:王氏,追赠河间王夫人。

配偶

李氏,封定兴王夫人。

吴氏,张懋生母,封英国公太夫人。

弟弟

张r,以功臣子为神策卫指挥使。累迁至中军都督府右都督,领宿卫。英宗复位后,以迎立功进封文安伯。天顺六年(1462年)死,赠文安侯,谥号忠僖。

张,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累积军功为前军都督府右都督,总京营兵。景泰八年(1457年)参与徐有贞等人的夺门之变,封太平侯。次年卒,追赠裕国公,谥号勇襄。成化元年,革“夺门”功,夺侯,授指挥使。

姐妹

张氏,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被明成祖册封为贵妃。死后谥“昭懿贵妃”。

子女

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1450年)袭封英国公。死后追封宁阳王,谥号恭靖。

张氏,张辅之女被明仁宗册封为敬妃,特免殉葬。死后谥“贞静敬妃”。

英国公世系

张辅因功被封为英国公,共历九代,为明最高世袭公爵,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 : 张辅,永乐六年(1408年)晋封英国公。 死后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第二代: 张懋,景泰元年(1450年)袭封。死后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第三代: 张仑,正德十年(1515年)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

第四代: 张溶,嘉靖十四年(1535年)袭封。

第五代: 张元功,万历十年(1582年)袭封。

第六代: 张元德,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袭封(张溶子,张元功弟)。

第七代: 张维贤,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袭封。

第八代: 张之极,崇祯三年(1630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间袭封,具体袭年不可考。

第九代: 张世泽,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末代英国公,为李自成军所杀。

史料记载

《国琛集·上卷》

《今献备遗·卷十》

《续藏书·卷九·靖难功臣》

《国朝献徵录·卷五》

《罪惟录·卷十六·乘时诸臣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亲征漠北》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安南叛服》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墓葬纪念

张辅墓位于丰台区长辛店乡吕村南部。这里有明代将军张辅、张懋父子的墓地。距今有500年左右历史。原来墓地规模较大。现今仍保存有各种石雕,有石人、石羊、石狮、石虎和石马等,还有两座明代碑刻。这些石雕作品,具有典型的明代石雕艺术风格,是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安南国是远古交趾地区。唐虞时代称南交,秦设象郡。汉初,南越王赵陀占据这个地区,武帝平南越设置交、九真、日南三郡,设刺史。任延、锡光做郡守时,教民耕种,制冠履,渐立学校。后徵侧、徵贰反叛,马援平定了叛乱,立铜柱为界。建安时期,吴国分立广州。唐初,改安南郡都尉府,属岭南管辖。“五代时,始为士人曲承美窃据。宋初,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三传为大臣黎桓所篡。黎氏也三传为大臣李公蕴所篡。李氏八传,无子,传其婿陈日炬。元时,屡破其国。”①> >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派汉阳知府易济招抚陈日,日遣少中大夫同时敏,正大夫段悌、黎安世等,奉表来朝贡方物。第二年六月,使臣到达京师,朱元璋非常高兴,赐宴,让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籍牛谅前往册封陈日为安南国王,赐驼纽涂金银印,下诏书说:“咨尔安南国王陈日,惟乃祖父,守境南陲,称藩中国,克恭臣职,以永世封。朕荷天地之灵,肃清华夏,驰书往报。卿即奉表称臣,专使来贺,法前人之训,安遐壤之民。眷兹勤诚,深可嘉尚。是用遣使赍印,乃封尔为安南国王。于戏!视广同仁,思效哲王之盛典;爵超五等,俾承奕业之遗芳。益茂会猷,永为藩辅,钦哉!”②还赐陈日《大统历》、织金纹绮纱罗四十匹,同时敏以下尽予赏赐。日死后,其侄日嗣位。日遣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龙、下大夫黎元普等谢恩,贡方物,朱元璋嘉许,并加赐莫季龙等。后日又被伯父陈叔明逼死,叔明畏罪,贡象及方物,被朱元璋得知其实,下诏退回贡物而不受。叔明自称年老,请求让其弟陈(tuān)摄政,得到应允。陈遣使谢,请贡期。诏三年一贡,使者勿过三至四人,贡物无厚。洪武十年(1378),陈侵犯占城,大败阵亡。其弟陈炜,遣使告哀,朱元璋遣中官陈能前往吊祭,当时安南自以为强盛,想吞灭占城,反而招致丧败。洪武二十一年(1389),朱元璋命礼部尚书邢文伟,带着敕命及钞币前往赏赐。陈炜遣使答谢,进贡大象。当时,国相黎季(máo)独擅权柄,废其主陈炜,立叔明之子陈日主持军国大政,仍用陈炜的名义进贡。明廷不知其情,收了贡物。过了几年,才发觉安南国朝廷政变,陈炜已死,于是命令广西守臣拒绝安南使节入境。黎季大惧,于洪武二十七年(1395),派使臣从广东入贡,朱元璋大怒,派官员谴责使臣,并退回他们的贡物。黎季更加害怕,明年(1396)再派使臣诡辞解脱苦求入贡。朱元璋虽然憎恶黎季弑逆之罪恶,但又不想劳师远征,便接受了黎氏朝廷的入贡。洪武二十八年(1396)黎季嫠讣告其主陈叔明去世。朱元璋认为陈叔明原是篡弑贼臣,遣使往吊,等于奖励叛乱,于是不遣使节吊祭,并传檄安南国使者告以天朝不吊之因。> > 建文元年(1399),黎季杀死陈日,立其子陈为王,既而,又杀陈,立其弟陈(hài)为王,陈年幼,方在襁褓之中,再被杀害。于是他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变更姓名为胡一元,给他的儿子黎苍起名叫胡(dī),自称自己的血统出自古帝舜的后代胡公之后,僭国号大虞,年号元圣,不久自称太上皇,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胡,明廷对此毫不知情。不久,安南故臣裴伯耆告急,请讨黎季,愿为前驱效死。永乐二年(1404)十二月,安南国遣正旦使者至,成祖命礼部尚书带安南国故王陈天平(当年八月由老挝军民宣慰使安南王孙陈天平来朝)见安南正旦使,使者见陈天平为故王孙,皆下拜。> > 永乐三年(1405)六月,敕命行人聂聪送陈天平归国。征南副将军黄中、吕毅、大理寺卿薛(yán)将兵五千护行。永乐四年(1406)三月,陈天平等度隘留、鸡陵二关,将至芹站,山路险峻,林木蒙密,军行不成列,会雨潦,安南胡所布伏兵突发,杀陈天平、薛,聂聪遇害。黄中等急整兵击之,桥断不得前,中等引兵还。奏闻,永乐帝大怒,以胡欺君罪名遣成国公朱能率二十五将军,以两京畿、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凭祥讨逆。永乐五年(1407)九月,生擒黎季、黎苍等至京,安南平。诏以黎季及其子黎苍下狱,赦其子黎澄及其孙黎芮等。后黎季及其子黎苍出狱,谪戍广西。黎苍及黎澄以善兵器,赦用之。> > 永乐六年(1408)八月,交趾简定反。简定是陈氏故臣,不肯事黎氏,曾随官军下安南为别将,颇有功。后知成祖不想复陈氏政权,就自己逃走,纠集旧部,自称日南王,改元兴庆,始扰边,而陈季扩、邓景隆尤为猖獗。永乐帝遂命黔国公沐晟发云南、贵州、四川兵数万往征,命兵部尚书刘往赞军事。十二月,沐晟与简定战于生厥江,失败。简定益猖狂,攻陷许多郡县。> > 永乐七年(1409),简定自称上皇,立陈季扩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季扩自称是陈氏之后,安南民不忍弃陈氏,则相率归季扩。八月,邓景异攻盘滩,守将徐政战死。英国公张辅兵至交趾,于咸子关、太平海口等处,斩首数千,溺死无算,生擒潘抵等二百余人,获船四百余艘。首领阮世美、邓景异投奔陈季扩,安南陈季扩自称为王族陈氏之后,请成祖封。张辅不允,进兵清化。当时陈季扩据地稍远,明军全力以赴,穷追简定于演州,分沐晟兵从磊江而南,都督朱荣舟抵牛鼻关,张辅自率骑至美良。简定弃马走吉利深山,明军经搜山终于擒获;同时擒其将陈希葛、阮宴等槛送京师,唯陈季扩、邓、景异逃至义安。简定至京后被处死。永乐八年(1410)、九年(1411)明军继续追击陈季扩。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月,英国公张辅、黔国公沐晟合兵攻安南兵于爱子江。当时英国公张辅、黔国公沐晟等进兵顺州,陈季扩党人阮师桧屯爱子江,设象伏兵候官军。张辅侦知,告诫先驱。群象来冲,明军以矢石伤象鼻,群象奔回本阵,自相蹂践,明军乘机蜂拥而上,斩安南将阮山,生擒将军潘经等数十人,其众死伤者无算。永乐十二年(1414)正月,明军至政和县罗蒙江,两边都是悬崖侧径,英国公张辅舍骑步行,大索,射中邓景异,将其俘获;并获阮师桧于南灵州。陈季扩遁走老挝,都指挥师追赶,进占老挝三关,蛮人溃散,弃陈季扩及其妾于南磨,生擒以归。八月,交趾陈季扩被处斩。> > 永乐十三年(1415)四月,命英国公张辅镇守交趾,加陈洽兵部尚书,赞理军务。张辅下交趾,三擒其伪王,威镇西南,交趾人服从管制,安南初定。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召交趾总兵、英国公张辅还京,命半城侯李彬代镇守。张辅经营交趾前后十年,命监察御史黄宗载巡按交趾。交趾营房都覆盖茅草,多处起火焚毁,黄宗载命三司募官伐木陶瓦,半年后,营房皆覆瓦,火患遂息。中官马骐以采办名义到达交趾,拼命搜刮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明军刚刚撤走,即又同时叛乱。陆那阮真、顺州黎核、潘强与土官同知陈可论等一时并反。李彬派将军讨灭叛乱,可是反叛事件仍然制止不住。俄乐巡检黎利,四忙故知县车绵之子车三农等,也乘机作乱,自署官爵,杀将吏,焚庐舍,有杨恭、阮多者,都自称王,署其党为太师、平章。> > 潘僚,是过去安府知府番季之子,承袭父职,不能忍受马骐的暴虐,于是起兵反叛。范玉是山寺僧人,自称上天给他降下印剑,于是僭称罗平王,纪元永宁,与范善、吴中、黎行、陶承等一起,署置相国、司空、大将军,攻掠城邑。李彬东征西剿,日不暇给。朝廷认为叛贼久乱未平,加派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帮助他平叛。永乐十八年(1420)五月,敕命丰城侯李彬说:“叛寇黎利、潘僚、车三农、文历等,迄今未获,宜尽正画方略,早灭此贼。”③交趾左参政冯贵、右参政侯保讨黎利战死。侯保,河北真定人,由国子生知广城县,有善政。明设交趾郡县,择人抚治,升侯保为交州知府、迁参政。时黎利剽掠郡县,侯保率民筑堡于要害处抵抗,黎利率众攻打,侯保战死。冯贵,武陵人,举进士为给事中,旋升交参政,能抚辑流民,归附甚众。有士兵二万余人,劲勇善战,每出阵皆有功。后中官马骐疾之,尽夺其兵。及黎利反,众人强求冯贵剿捕,只予羸卒数百迎战黎利,贵力战而死。侯保为政清廉,冯贵有方略,对于他们的阵亡,大家十分痛惜,也为此后平定黎利,带来极大不利。九月,召李彬还,以荣昌伯陈智代之。> > 黎利当初在陈季扩手下当官,为金吾将军;后归正,用为清化府俄乐县巡检,郁郁不得志。等到明大军撤回,他就起来反叛,僭称平定王。他的弟弟黎石做相国,与同党段莽、范柳、范晏等放兵肆掠。明军前来讨伐,生擒范晏等,黎利逃走。过了很长时间,黎利又出据可蓝栅,行劫。方政、师等出兵剿捕,擒获其伪将军阮立等,黎利败逃至老挝。待方政等班师,黎利又暗自潜出,杀死玉局巡检。不久,黎利又出来寇掠磊江,遇明军追击,他就逃走。等到其他叛军都被消灭,黎利就潜伏得更深了。> > 当初,李彬曾上奏说:“利窜老挝,老挝请官军勿入,当尽发所部兵捕利,今久不遣,情叵测。”④成祖怀疑老挝隐藏黎利,令李彬护送老挝使臣到北京诘问,老挝于是驱逐了黎利。永乐二十一年(1423),陈智追击黎利于宁化州车来县,大败黎利,利远逃。黎利未叛时,与镇守中官山寿交情深厚,到此时寿已还朝,多次强调黎利与自己友善,互信无猜。现在我若前去招抚他一定能归顺朝廷。成祖说:“此贼狡诈,若为所绐,则其势益炽,不易制也”。⑤山寿叩头答道,如果我前去招抚,黎利不归降,我当万死。成祖答应了山寿,并派他带着皇帝敕命授黎利清化知府,慰谕甚至。“敕甫降,利已寇清化,杀都指挥陈忠。利得敕,无降意,即借抚愚守臣,佯言俟秋凉赴官,而寇掠不已。”⑥永乐二十二年(1424)秋,陈智奏报成祖说,黎利初败逃老挝,后被驱逐回到瑰县。官军进击,他的头目范仰等已率男女一千六百人归降,黎利虽求安抚,愿领所部归附,而按兵不出,不停地暗自打造兵器,必当其兵。奏至朝廷,适逢仁宗践祚,大赦天下,下诏命陈智好好地安抚黎利,不料,黎利竟犯茶龙州,打败方政军,杀死都指挥伍云。> > 宣宗宣德元年(1426)三月,总兵陈智、方政讨黎利,进至茶龙州兵败。十月,黎利弟黎善据广威州,拥众数十万,分道攻交趾。十一月,平州知府何忠怀奏潜请王师,夜步出城二百余里,为黎利所得,大喜,认为何知州名闻远近,乃置酒劝忠。“能从我,同享富贵。”何忠大骂:“贼奴!吾天朝朝臣,岂食汝犬彘食!”⑦夺杯掷黎,流血盈面,遂遇害。事闻于朝廷,宣宗深为悼惜,敕旌其门,赐谥忠节。宣德二年(1427)二月,黎利攻交趾城,总兵王通猝击之,大败黎利军,斩其司空丁礼、司徒黎豸以下万余人,利惶恐,不能军。诸军请乘胜急击,通,给黎利以喘息之机,不久,势复张。四月,黎利攻昌江。七月,黎利猛攻隘留关,镇远侯顾兴祖拥兵南宁不动,隘留城陷,朝廷逮兴祖下狱。九月,安远侯柳升等率师至交趾隘留关,黎利等乞罢兵息民,立陈氏后主其地,不许。升与黎战败绩,七万人皆没。王通知升败,决意与和。工部尚书黄福被俘,黎利等皆下马罗拜说:“我父母也,公向不北归,我曹不至此。”⑧说罢都哭泣,黄福劝他们归顺朝廷。黎利等终不忍加害。他们的渠长送给黄福干粮,赠金币出境,到龙州,黄福把黎利所赠之物悉归之官。十月,王通与黎利立坛为盟,退师,遣指挥阚忠与黎利所遣之人,奉表及物至朝廷。宣宗敕王通等即日班师。内外镇守、三司、卫、所、府、州、县文武吏士,携家来归。> > 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安南国王黎灏侵占城。先是,黎利死,子黎麟立。麟死,子黎立,为庶兄琮所杀而自立。琮侵老挝,败,黎寿域等杀琮而立弟灏为安南国王。中官钱能镇云南,复私与灏通,与之结为金兰,奸宄行于边境,危及云南,巡抚王恕发其奸,乱乃免。> > 先是,安南人入贡,多携私物,路经凭祥、龙州,转运人不足,于是产生仇怨。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冬,黎灏派兵八百余人,越过云南蒙自界,声言捕盗,擅自结营筑室居住。边疆守臣力止,始退。黎灏攻破占城后,更加野心勃勃,亲自督兵九万人,开三条山路,攻破哀牢,侵犯老挝,大打出手,杀死刀板雅、兰、掌父子三人,刀板的小儿子怕雅赛逃避到八百处才得以身免。灏再次积粮练兵,在车里地方颁发假敕命,集中兵力合攻八百,将士横尸于野数千人,都说是被雷霆所击。八百就阻挡住他的归路,突袭杀死一万多人,黎灏才开始收兵回去。宪宗皇帝下廷议,让广西布政司传檄令黎灏敛兵,云南、两广守臣严守边疆。不久,黎灏上书说没有侵犯老挝,同时也不知八百的疆宇应从哪儿到哪儿,言词极其傲慢狂诞。孝宗践祚,命侍读刘戬诏谕其国。安南使臣来贡,因朝廷大丧未毕,免引奏。弘治三年(1490),占城王古来依明朝力量得以回国,对安南的入侵仍心怀恐惧。兵部尚书马文升,召安南使臣说:“归谕尔主,各保疆土享太平。不然,朝廷一旦赫然震怒,天兵压境,如永乐朝事,尔主得无悔乎。”⑨> > 世宗嘉靖元年(1522),莫登庸立黎广,僭号统元,追谥黎明为襄翼帝。嘉靖六年(1527),莫登庸鸩杀黎广,并其母而身立。时黎尚据清华、义安、顺化、广南四道,其旧臣不服莫登庸者,分据险阻,为之声援。后莫登庸率兵击黎,占清华。黎败走老挝。嘉靖九年(1530)九月,黎愤悒死,众立子宁,号曰“世孙”,有兵三千。莫登庸阴结土帅郭辽鹤,使袭宁,大败之,擒宁妃淑宝沉于江,宁与郑绥,子惟走老挝,聚兵八千人,保漆马江。莫登庸以其子方瀛为大王,改国号大正。嘉靖十六年(1537)朝廷议讨安南。二月,钦州知州林希元,上书陈奏讨安南策,广东廉州知府张岳上书言:“自古夷狄,惟猾夏则诛,逆命则诛,未闻以不通贡劳问罪之师也。今用兵之声先已传布,诚恐往勘之使,生事乐祸,迎合附会,谋动干戈。”⑩他力陈目前不可动兵者六事。四月,兵部议讨安南,兵部侍郎潘珍上谏说:“陈、莫登庸皆弑逆之贼,黎宁与其父,不请封入贡亦二十年,揆大义,皆所当讨,何独徇宁请为出师耶?且其地不足郡县,叛服无与中国。今北敌日蕃,联帐万里,烽警频闻,顾释门庭之防,劳师袭远,非计之得。宜遣大臣有文武才者,声言进讨,赦其胁从,且令黎宁合剿,使一国之人,借我天声,壮彼士气,可坐收其功也。”户部侍郎唐胄认为:“帝王之于荒服,以不治治之。自安南内难,两广遂少边警,不必疲中国以为黎氏复仇。”无奈世宗南伐之意甚锐,不可挠。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命咸宁侯仇鸾为征彝副将军,兵部尚书毛伯温参军务,讨安南。嘉靖二十年(1541),以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最初,毛伯温上疏说,莫登庸畏威,而黎宁称黎氏后,谱系不详,不能作证,请求收纳莫登庸,削去故爵,量授新职,使其安抚安南。廷议,同意毛伯温主张,乃降安南王莫登庸为安南都统司,子孙世及,别给印章。六月,毛伯温班师。> > 神宗二十四年(1596)四月,黎维潭来降。先是,毛伯温班师,莫登庸死,授其孙莫福海居南海上,朝廷亦置不问。后来莫福海子又势大,最后逐黎氏出其国。万历九年(1581)之子莫茂洽来贡。因为莫被部下黎伯骊所逐,死于海阳,至是,茂洽始得袭位。黎氏自宁死,其旧臣郑简立宁子宠于西部。简是郑惟僚之子,简等共立黎晖四世孙黎维邦为主。维邦死,次子维潭立。诏以维潭为都统使,安南复定。安南国中设十二道,道不过中国一县。自黎氏以来,虽奉贡称蕃,然在其国中称帝,死后加谥称宗。黎被杀,有人说是郑维铲所为。郑氏势大,亡黎氏复黎氏都是郑氏所为。维潭死,子维新嗣,维新死,子维祺立,均对明纳贡。> > 注释> > ①②《明史》卷三二一《安南传》。> > ③《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 > ④⑤⑥《明史》卷三二一《安南传》。> > ⑦⑧《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 > ⑨《明史》卷三二一《安南传》。> > ⑩《明通鉴》卷五七,世宗嘉靖十六年。> >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唐代君主

—唐代年号

明朝将领、英国公张辅简介,越南人怎么评价张辅的?

人物生平 靖难建功 主词条: 靖难之役 张辅是靖难名将、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时,他随从父亲力战,任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