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罗氏族谱,第1张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镟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 一师同学,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 !”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 的老师罗元鲲,与 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罗是中国人口第22多的姓氏,尤其是在广东和四川。目前,罗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总人口1000多万。

罗的名字和图腾:

罗,原意是捕鸟的网。相比较而言,罗比的网比较密,织出来的丝绳要细很多。“如果世界是最好的,鸟儿就不会输。”这就是习语“重围”的由来。后来人们把有细微孔的筛子叫做罗,由此引申出拉客、邀约的意思。但是,作为动词,它总是意味着用一匹马去抓鸟。

罗字的甲骨文上半部是网,下半部是鸟,意思是鸟被网住,不能用翅膀飞,所以是会意字。到了秦朝,小李楷书中的罗二字在上网下加了一个“结”,表示网是用丝织成的,鸟也入了网。古时候有氏族用丝网捕鸟。据说,在古代,伏羲的大臣满史是第一个制造陷阱的祖先。捕鸟工具“罗”是氏族的原始图腾。氏族的标志由网和鸟组成。氏族居住的地方叫罗,修建城堡的地方叫罗邑,逐渐形成罗国,最后发展为罗姓。

罗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坏姓出来后,朱容家的武辉孙,是以羊为图腾的糜族首领,糜姓始祖,也是春秋时期楚人的祖先。夏朝时,纪廉后裔的洞熊氏族已经活跃在雄师市场和熊山之间,即今天的豫中新郑、鄢陵一带。罗氏族分为洞熊氏族,其姓氏为熊。因擅长在罗设陷阱捕鸟,故称罗门。他们生活在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方有洞熊氏族。这一带森林茂密,鸟类密集,也是大量候鸟由北向南迁徙的重要中间地带。直到解放前,这个地区的农民仍然保留着他们的职业和用网捕鸟的技能。

夏朝,洞熊部落入河南北部楚丘,今滑县以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家。商朝晚期,武定征服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如楚、罗、鲁等,迫使他们西迁。楚迁到今陕西省渭河流域的京山,部落改名为荆楚,罗人迁到荆楚以北的甘肃省正宁县东部的罗山。商朝末年,荆楚和骆人跟随讨伐商贾。灭商后,楚、罗分别被封在丹阳和周放。楚族越过秦岭,沿渐水南下,到达豫西南淅川。骆氏随荆楚向东南,沿汉水到达鄂西北房县。这时,罗是楚国的一个小国。后来,罗国东移至湖北宜城西部的洛川市。公元前690年,灭,其后人以国为氏,有的以熊为氏。罗姓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个主要来自一个外国家庭。我国的罗姓和其他姓氏一样,和其他民族保持着交流,相互之间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期,罗姓已传至两广,并与古越罗姓融合,形成当代广西壮族、毛南族等罗姓先民。进入湘西、湘南,与当地土著混杂,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先民,后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罗姓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家进入了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虎国,成为今天泰国人的祖先。而中国南方和西南的罗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杂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的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人口大迁徙的时期。北方的战争导致了民众的迁徙,使得中原地区的民众融进了大量的北方民族血液,外族人的基因也流入了罗姓。主要事件有:南北朝时,北魏鲜卑人如西域的波多罗、赤罗、胡塞尔罗等,集体改姓罗;然后到了唐朝,西域的曹国仁、天竺人都用汉姓罗;宋代,西夏党项也有罗姓;清代,满族八旗的全部或部分宗族改为罗姓、罗家姓、敖木卓姓、爱新觉罗姓。经过长期与汉族杂居,这些外族人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族人。

历史上罗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罗氏活跃于湖北、河南、甘肃等地。当他们到达楚文王时,洛人南下进入湖南省汨罗县。秦汉时期,罗姓已经流传到江西南昌,一直到宋代都是江西最流行的姓氏。然后罗姓从湖南、江西南下进入两广,湘西、湘南,再到川西、贵州、云南。唐朝以后,特别是明朝,罗姓已经流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稳步发展。清初,罗姓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罗姓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居第52位。江西是罗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总人口的70%,其次是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集中程度为19%。全国形成了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是明朝第24个姓氏。宋元明六百年,全国人口增长率20%,罗姓人口增长率快于全国。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从长江以北南迁,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较小。江西仍是罗姓第一大省,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和湖南。这三省的罗姓约占总罗姓人口的49%,其次是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从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向西北的迁移也很明显。湖南、江西、浙江、四川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建。

当代罗姓的分布与图谱:

罗姓当代人口已达1000多万,是中国第22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明朝600年来,罗姓人口从70万激增到1000多万,增长了15倍。罗姓人口增速高于全国。自宋代以来,1000年间罗姓人口增长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罗总人口的41%,其次是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集中了38%的罗人口。四川有17%的罗姓人口,是罗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云南、贵州、川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两个比率较高的罗姓地区。近600年来,罗人口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迁移大于由北向南、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迁移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迁移。

罗姓是江南地区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两广、湘赣大部和福建西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144%以上,中部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着约63%的罗人口。在海南、台湾省、福建和浙江省、湖南和江西北部、四川北部和安徽北部、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陕西南部和宁夏、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罗姓在当地人口中的分布比例为048%至144%,其覆盖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06%,约有23%的罗姓人居住在中国。

罗姓的传统文化;

王和堂中罗姓郡县主要有、长沙、祁县、襄阳、河东等地。罗姓与郡名同堂,有尊尧、敦睦、皮镇、育德、明德、尊、崇义、嘉德、义古、柏林、晋侯、崇文、永济、桂侯、广裕等堂名,其中以最为著名。“张羽”这一堂名,是以宋代大臣罗从言的名字命名的,他出生在今天的江西张羽。他的名字叫苏中。他师从“龟山老师”师洋。他是大学者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认真听课,全心全意宣讲朱的理学,用书《尊尧录》。那时他被称为“张羽老师”。

罗姓的重要对联有以下四副:

龟山受过教育;鸟儿梦见奇迹。

清忠节;庄。

诗是郑的女人;感觉赵怒了。

鸟语千奇百怪,水藻满是美好的东西;钱江互利,崇尚成就吴越。

罗瑞卿,家训格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十将军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军事成就辉煌的将军,更是一位言传身教的教育家。他的诗《示儿》反映了这位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胸怀和抱负。同时,他又谆谆告诫子女,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要脱离群众,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自傲要改,群众关系不难。单枪匹马克敌制胜?一念之差,可以通天。

名人频率和家族贤人:

从755到79000,共收集到罗姓名人196位,占名人总数的043%,在名人中排名第53位。罗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名第55位。罗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49%,排名第44位;罗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49%,排名第46位。

罗人中最著名的有西汉著名商人罗哲、大臣罗铸;晁武陵太守罗其胜,襄阳太守罗佑;北曲社侯,史Jye唐代严俊国王罗毅、罗士信、文学家罗隐、诗人叶洛、罗丘;元代医学家洛天依;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明代名人罗尼、哲学家罗钦顺、学者罗洪宪、罗汝芳;清代画家,曲艺作家之窗,湘军名将,太平天国名将罗纲;现代词人罗振宇,革命家罗亦农;中华人民共和国罗荣桓元帅、罗瑞卿将军、语言学家和出版家罗、语言学家罗昌培、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和兽医罗庆生。

罗姓血型:

罗人的血型分布为:O型占364%,A型占296%,B型占261%,AB型占79%。

罗氏家谱

历史来源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郡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本族原谱

第一种记载是:

应显景登;万尚开元;德廷泽国;福仕羲朝;承言泉永;家持鸿兴;通明德(仪)俊;易占乾坤。

第二种记载是:

应显景登;万尚开元;德廷泽国;定文绍家;富怀仁茂;意延世德;大放光明。二十八字

●报本复古

粤稽吾族原籍江西人氏豫郡章,明朝洪武开辟云贵调北征南,先祖罗蒲递、罗渐能伙同旧司始祖宋景阳督带官军征打黑羊进平南有功,宋封将军领民其阵战功清束军民尚未返故之机形迹雨雾散施滇黔之境分居角落插草为标民流传世及一世罗观,二世罗盎,三世罗富、罗迈、罗董、罗钧支业愈蕃房分愈广不及遍述。

由此而分罗富所生应有实为吾族之始祖,自此以后。

罗姓辈分排名如下:

湖南罗氏辈分排名: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

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

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

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罗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

罗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1280万余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左右。

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的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

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280万,为全国前20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2万激增到1280余万,增长达17倍之多,罗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江苏四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2%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

  -罗氏

罗在老版的百家姓中排名第七十五位,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位。

湖北宜城是罗姓的发源地。先秦时期,罗姓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活动。楚文王时,罗姓进入湖南。秦汉时,罗姓在江西出现。汉朝至宋朝,罗姓为江西的大姓。宋以后,罗姓从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南。明朝时,罗姓已分布大江南北。清初,罗姓进入台湾。

现代罗姓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其次分布在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一、罗凌甫,字乘,讳凌甫,号益,程政次子,他于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集结了罗氏宗人,编纂了第一部罗氏家谱。

二、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108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三、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做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四、罗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五、罗京: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之一,中共十七大代表。

-罗姓

中新网-周朝曾有掌鸟禽之官“罗氏”后世以罗为姓

-百家姓排名

罗氏族谱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