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村位于哪里
谭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淄阳河北岸,灰埠—店子公路东侧,长方形聚落。建村于明初,原名桑园韩家。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谭恕由谭家夼迁入,因人丁日盛,遂改名谭家。1940年前分韩家、谭家两个行政村,1946年两村归一通称谭家,现有造纸厂、纸箱厂、机电修配厂、塑料厂等企业。1986年被青岛市命名为文明标兵村庄,1989年—1990年连续荣获山东省文明村庄称号。
谭家村居民楼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780亩,农民256户,751人。
经济状况以发展农业为主。有个体企业5处。有52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1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600万元,经济总收入2901万元,人均所得5076元。
社会事业几年以来,先后投资硬化街道10条,共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15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17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2%。
荣誉称号多年荣获先进村委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6369048
谭家村与东张家村、蒋家村、城子东村、北城戈庄村、翟戈庄村、城子西村、洪山四甲村、城子南村、东侯家村、城子北村、界山林家村、东邵家村、界山贾家村、孙林村相邻。
2019年12月12日,谭家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谭家村附近有茶山风景区、高氏庄园、蓝树谷青少年世博园、三合山风景区、平度市云山镇等旅游景点,有马家沟芹菜、蟠桃大姜、大泽山葡萄、平度大花生、祝沟草莓等特产。
谭家菜属于官府菜。
谭家菜是中国最著名的官府菜之一,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又称“榜眼菜”。谭家菜贵则贵,但燕窝鱼翅、山珍海味,俱是拿手菜;所有器皿,古色古香,都是顶上古瓷;一间客厅,三间餐室,家具皆花梨紫檀;古玩满架,盆景玲珑,四壁是名人字画,室雅花香,设备齐全,绝非一般餐馆可比拟。因此,凡吃过谭家菜者,皆称“不为妄费”。
谭家菜的文化
北京历来为首善之区,人文荟萃,各方面的历史人物云集,无论政界、军界、财界,炙手可热的名人很多,“口之于味有同嗜”,都想来尝尝谭家菜。第一次吃得好,第二次还想来。因此谭家菜的生意从未清淡过。
外地人,也要想方设法以吃到谭家菜为快。吃谭家菜有一个条件,不管就餐者与谭家是否相识,都要给主人多设一个座位,主人也总是要来尝上几口,以这种形式,来表示“我这里并不是饭馆”。其目的,当然不过是维护自己的面子罢了。
谭家菜的主人谭祖任,号篆青,乃祖乃父皆有科名,地地道道的簪缨世家,书香门第。其本人亦能诗文,精赏鉴。
谭篆青最初用家厨,家厨名叫陶三。陶三淮阳菜的手艺不同凡响,篆青食而甘之,不能须臾离陶。但陶脾气古怪,不得不时刻提防,生怕好景难长,无以为继。随让他的如夫人天天下厨房,名为给陶三打下手,实则偷学厨艺。陆续之间,阿姨也偷成十之八九。谭篆青 有位姐姐,于归岭南大儒陈姓世家,也是一位女易牙(呵呵,周日厨艺赛,胜出者不妨冠称“易牙”)。篆青也让自己的如夫人带艺投师,拜在姐姐门下,继续学习。后来,陶三被中国银行重金挖走(我的前辈们那时真FB得很啊),于是阿姨独挑大梁,正式主厨谭家。所以,追本溯源,谭家菜的底子是淮扬菜,并传岭南菜法而集大成,滋味重于清醇。
美食极品百年谭家菜
民国十七八年,谭篆青花光酒气的生活难以支撑,于是布置了两间雅室,由其如夫人亲自主厨。名义是家厨别宴,实则补贴家用。当时北平春华楼、东兴楼的燕翅,不过十六元一席,而谭府上的家宴,即使是常客也要八十元一桌,生客则非百元莫办了。同时真正出钱的主人还只能约请八位贵宾,还要留一席给篆青入座。
烹调高手、美食大师张大千说过,谭家菜的红烧鲍脯(我理解是干鲍?)、白切油鸡是中国美食的极品。谭府的鲍脯发足后,如小汤碗一般大小,方可入选。制作时,先将新的细羊肚手巾放入鸡汤中煮透、待凉。然后用手巾分只包住发好的鲍鱼,放在文火上慢慢烤嫩,接近收干,菜品遂成。此时鲍鱼鲜滑浥润,不劳咀嚼,自然柔溶欲化。至于白切鸡,鸡龄以十六个月到十八个月才算适宜,鸡的胸颈间有一块“人”字骨,摸上去软而有弹性,就是恰到好处。人字骨一硬,肉就发柴,只能吊汤而不能作白切鸡了。白切鸡是滚水烫熟,凡鸡鸭要求其滑嫩都采用这个法子(曾吃过文昌鸡,据说也是用滚水烫熟,看来此言不虚)。
据我所知,谭府菜在北京有几家(听说其中一家还搞了商标注册),估计良莠不齐(文章中说,抗战胜利后谭公、阿姨已先后龙光早奄、莲驾西归了)。前几天过生日,曾点谭府菜(在家门口“御府新景”),后加班晚赴,时间仓促,未尝鲍翅(这等菜式大多需要预订),几盘中菜西做了事。下次再去,一定要得偿所愿。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呵呵……
(注:本文为“微风掠过”转述台湾美食家唐鲁孙《令人难忘的谭家菜》一文而成。)
老北京风貌存照
谭家村位于哪里
本文2023-12-07 05:53: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