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有多少人口_杜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杜姓有多少人口
杜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于河北和河南地区。当今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41%, 总人口大约近520万 。
杜姓的起源与演变 杜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 姜 姓和祁姓。第一支出自 姜 姓,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进祁姓杜氏之中。
第二支源出祁姓,帝尧的子孙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灭了地在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3 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杜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外族融入杜姓群体中要的事情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遂成为河南汉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当今东北多杜姓与满族的改姓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上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翼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杜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0.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杜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陕郡、洹水、河南等。杜姓的堂弯除了与郡望同名外,主要还有诗圣、少圣等堂号。诗圣和少圣堂号典出唐朝大诗人杜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杜甫是诗中之圣。
楹联 重要的杜姓楹联有以下四副:
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民歌慈母;世号诗王。
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家训格言
杜甫是唐朝大诗人,一生坎坷,诸子皆随他历尽艰辛,身逢乱世,不忘教子。这在他诸多示儿诗中随处可见。如《宗武生日》诗中,殷切希望儿子宗武要把世代读书做诗的家风传之久远,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少年及早努力,这才是孝。《又示崇武》中,告诫其子不要羡慕那些贵族子弟吃喝玩乐,悠闲度日,要有像孔子那样求学问道的精神,成为一个有精深造诣的人。杜甫训子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据事明理、深入浅出的言传身教。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杜姓族谱60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杜姓族谱99部。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杜姓历代名人2 8 2名,占总名人数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九位;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排在第四十九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秦朝大将军杜赫;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北海相杜密,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名将杜预;五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唐朝宰相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诗人杜甫、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北宋宰相杜充;明朝画家杜琼;清朝诗人杜濬;当代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杜国庠,图书学家杜定友,原国民党将领、全国政协常委杜聿明,作家杜鹏程。
杜姓血型
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3%,A型占285%,B型占292%,AB型占9%。
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寻根溯源
杜姓来源有三:
1、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据《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公封其弟叔虞于唐,把唐国(刘累子孙所建)原国君后裔迁到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有杜伯曾任周朝大夫,被冤杀后其子孙以国为氏。
2、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如今,杜姓分布广泛,尤以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山东、四川、辽宁、吉林等省为多,上述八省杜姓约占全国汉族杜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郡望堂号
杜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2、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
3、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
4、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汉阳;
5、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
堂号:
“京兆”、“诗圣”、“少陵”、“永言”、“振德”等。
宗族特征:
1、杜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周代以来,见于史册者就有三百五十二人。政客无数,仅唐代,杜姓任宰相者就有十一人。诗人、书画家、文学家、经学家、发明家无数,尤可一提的是能工巧匠辈出。
2、杜姓在漫漫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约定俗成有以下四点:A、敬奉土木。B、牢记破锅。杜姓每逢亲人临别都要嘱咐:“世代牢记住,咱是破锅杜。”乃是由古代杜姓兄弟破锅分铁作为永久信物而来。C、昭穆有序。如河南省社旗县杜姓一支议定从(破锅)十二世始,以弘字起为:“弘寿士全凤,光明道德兴,庆祥应安培,书客振家声。”又如登封县议定从十五世起:“应云起化,中和振光,吉祥万善,美景贤良。静观淳厚,继天从康,鸿声高闻,凤鸣交望。”D、禁忌通婚。有的支《谱》家乘中铭训,本氏族内“不通婚”或“禁忌通婚”。
名人精粹
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杜诗:河南汲县人,东汉名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杜密:河南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著名将领、学者,多谋略,号称“杜武库”,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唐初名相,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杜审言: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朝著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尊其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牧:杜佑之孙。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后人称小杜(以区分老杜——杜甫)。一生为官,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其诗气魄宏大又华丽多采,写景抒情小诗,多清丽动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晚唐诗人“双绝”。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1,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2,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3,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4,短期任职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5,舟中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扩展资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
杜审言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古人有家谱的,不是瞎说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唐河南府巩县的瑶湾村(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因远祖杜预为京北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祖上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后来才迁居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远祖杜预,在晋朝时期任征南大将军,还是一名著名的文史学者,他的著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流传于世。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武则天时任迁膳部员外郎,是位大诗人,有三十卷文集传世,与当时的沈俭期、宋之问齐名。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做过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官职虽然不高,但十分有学问,三十余岁时才有子女。杜甫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他母亲崔氏就去世了,幼年的杜甫是在洛阳仁凤里的二姑家长大的,杜甫的弟弟妹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祖父杜审言给孙子取名甫,字子美。杜甫周岁抓周时,在有代表性的各种器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中,抓去了一本《诗集》,让杜家人兴奋不已。
杜甫青少年时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七岁咏凤凰”,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后来赴京应试落第,闲居长安长达十年。他四处奔走以求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直到44岁时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唐朝的官阶分9品,每品又分4级,共36级,而“河西尉”就是最低的一级,相当于今天的乡政府的办公室副主任一职。而杜甫与李白一样,其理想就是做宰相,只是李白除了宰相一职外,还想兼任皇帝的老师而已。杜甫对于这个官职当然不满,所以迟迟没有到任。不久,杜甫又被改任右卫军率府胄曹参军,一个看管太子仪仗队兵甲器械的官员,是一个从8品下,32级的小官,这个小官如果是让李白去做的话,估计李白早就拂袖而去了,可杜甫还是到任了,这个官毕竟还是位京官。
唐玄宗时期既是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也是唐代由强转衰的时期,而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唐玄宗前期任用一批有才能的朝臣来治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这个时期唐朝经济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后来唐玄宗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开始任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并长达16年之久,后又重用不学无术的奸相杨国忠。在军事上,重用只会跳一种奇特舞的、目不识丁的、体重达300公斤重的安禄山。像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等饱读诗书的人才被闲置一边,不受重用。他们把远大的抱负寄托在诗歌创作中,他们吃酒以自我麻醉,他们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尽艰辛投奔流亡中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因而杜甫又被称为杜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上的职位,仅做官一个月,杜甫就因上疏营救宰相房瑁,触怒了肃宗,受尽了各种刑戮后,屡遭贬斥。
当然这也与杜甫的个性有直接的关系。各种文献显示,杜甫这个人才高气傲,个性狭隘,狂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在一个地方呆不久,他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后来杜甫弃官西行,在四川漂泊了近十年,期间也充任过剑南节度使表奏的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故此杜甫又被称为“杜工部”。57岁时离川想回家乡,辗转漂泊在湖南一带,59岁死于途中。
杜甫一生流离漂泊,穷愁潦倒,他死时的最大愿望是归葬祖墓,但他死后,他的儿子杜宗武无力实现父亲的遗愿,只好用一副棺材把杜甫的尸骨暂葬在外。43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靠乞讨积蓄了微薄的资金,才把杜甫归葬故里偃师首阳山之下。
杜姓有多少人口_杜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本文2023-12-07 05:38: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5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