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先良是“包青天”第35代后人,二十几年不外出打工,只为守一方祠堂吗?
对于正直清廉、大公无私的包拯,我们耳熟能详。他是古代清官的楷模,其廉洁奉公的精神历久弥新。哪怕是现代社会,“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的口号也时时刻刻在人耳边敲着警钟,提醒人不能行差踏错一步。
包拯早已故去,虽说其精神永留存,可像追寻孔庙一般,人们对于包拯总有种朝圣的心理。包公祠堂何在?其后人又在哪里?
“不打工”的“包青天”第35代后人
包拯故去于1062年,至今已经接近一千年。从相关资料中可以查到,当年包拯共有过两子两女。经千年传承,如今包拯已有十余万的后人。他们遵守着祖先教诲,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可其第35代后人包先良,却二十几年如一日地留在家中看门,不肯出外谋取生计,看似有些“不上进”,实则背后有着发人深省的故事。
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是供奉包拯及其后人的家族祠堂。由于至今已经近千年,包氏宗祠曾历经数次整修。清朝光绪年间,包氏宗祠再次重修,距今也已有上百年。久历风雨,它显得破败不堪。1993年,包氏宗祠破败的顶部塌掉,只余几堵墙,甚至还有村民在里面养牛。
这一年,包先良曾因生计所迫,到外打工,可妻子一个电话将他喊了回来。身为包家后人,宗祠却如此破败,这让他们很不是滋味。包先良结束短暂的打工生涯,和其妻子一起努力,并于次年筹得捐款开始重修包氏宗祠,将其修整为如今的模样。
此后,夫妇二人为了方便守候这个祠堂,再也没有外出打过工,他们在村里一个乡镇企业担任清洁工,收入微薄,可甘之如饴,只因这项工作能够保证他们及时为前来拜谒包拯的游客做义务讲解。
子子孙孙,永不朝南
包先良夫妇二人情愿忍受清贫的生活,也要守护包氏宗祠。包先良曾说过,身为包氏后人,他为有包拯这位祖先而骄傲,有义务将包拯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精神一直宣扬下去。只因包公精神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最渴望的,在什么时代都有着生命力。
安徽合肥包氏宗祠距离包拯出生地小李蛮村只有两公里,处于群山环抱中。包氏宗祠与一般宗祠不同,大门不朝南而朝北。当年宋朝权贵向皇帝进谗言污蔑包拯所怀不轨,包拯为剖白自己的忠心,特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子子孙孙,永不朝南。”
包氏宗祠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虽几经翻修,其所承载的包拯精神历经千年而不朽,也吸引着众多有识之士前来拜谒缅怀。包先良夫妇每日来到包氏宗祠里,打开门窗让阳光普照进来,为祠堂做义务洒扫工作,还为花木浇水……每当有游客前来,夫妇二人便将包拯的故事和当年历史讲解给他们听,还会给他们指认附近有关包拯的传说遗迹。
心甘情愿戴上紧箍咒
包氏宗祠内陈列有《包氏宗谱》及包拯画像,还时有包家后人过来翻阅族谱,认祖归宗。有关于包氏宗谱,还有一件轶闻。上世纪八十年代,包玉刚为“世界八大船王”之一。1964年,包玉刚偶然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查阅了其珍藏多年的线装古本《包氏家谱》。顺着包氏绵延脉络一直查下去,他意外得知自己便是包拯的29代嫡孙,当即高兴得热泪盈眶,为有包拯这样的祖先而骄傲。
不过,包玉刚是包家后人中鲜少从商的人之一。包拯曾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恪守律己,哪怕亡故后,也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绝不可做出有损社稷百姓之事。
古代,逐出家族和死后不入族地是极其严厉的惩罚,尽管包拯已去,后人却一直严格恪守家训,心甘情愿地主动戴上这个紧箍咒。包先良道,因着世人“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的死板印象,恪守家训的包氏后人鲜少有踏足商界政界的。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乡下普通人,可他也不会忘记祖宗家训,一直将包拯的教诲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纵不为家族增光,也绝不会抹黑辱没了先人。
包先良只是包拯的一个普通后人,却耗费精力和财力,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包氏宗祠,将包公精神传承给游客,希望包拯廉洁公正、不畏权贵的精神能一直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他的行为守护着先祖,也守护着世人,守护着人们一直呼唤的,世间最清廉的一缕魂。
断阳,夜断阴
在中国古代特有的官场模式下,平头百姓们像渴望着青天白日一般呼唤像包拯一样铁面无私的父母官。在封建社会的人治重压下,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他们更多地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贤臣清官身上。纵然包拯已经故去,可人们却一直希望,有官员能传承他的衣钵,为民请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流传着各种关于包拯的传说和文学作品。
《龙图公案》是记载包拯审案断狱故事的小说,小说里的包拯有着大公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甚至被塑造成了神仙下凡,天庭地府都对包拯有求必应。包拯日断阳夜断阴,被丰富和理想化,体现了民众反腐倡廉,呼唤司法公正的期盼。
哪怕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清廉无私、行事高效的官员队伍也是我们殷殷呼唤的。包拯到端州任职,破除“端州砚”惯例,直至离任也没有一块当地砚台的事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映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正是包拯清官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斯人已逝去千年,包氏宗祠亦几经修缮,可包拯的精神却被其后人一代代守护下来,人们呼唤清廉的声音从未停止,与贪腐作斗争的行为也从未断绝。而今包先良老人已近八十高龄,守护包氏宗祠和包拯精神的任务最终还是要靠大众共同完成。包氏家训也不该只是包拯对其后人的谆谆教诲,更应成为世人,尤其是官员队伍自愿戴在顶上的金箍。
真实无误,云南包公后裔与元太祖后裔都姓包,有很多蒙古包姓因仰慕包公而自称包公后人,所以两家要合写家谱。
1、包公后人入云南
明朝洪武16年,也就是1383年,朱元璋数次遣使来滇,希望平定“南蛮”,四海臣服。但是,明王朝希望兵不血刃平定大西南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朱元璋派开国大将沐英、傅有德率30万大军入滇平蛮。当时明朝军队从南京开拔,军中有一位包公第14代嫡孙包什一(字绍尧),官居明朝忠武校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旅长。因为战功卓著,包什一后被任命镇守宣威关,为明王朝把持滇东大门的稳定。从南京到滇东,此后包公后世包什一一族的子孙在一个叫宣威大令卡的地方世代繁衍,这里也就是后来包继平的诞生地—榕城包湾。
包家史记载曾有包家祠堂立于包湾当地的老街上,可惜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损毁了。但即使在今天,当地下堡街上仍有近半数人家姓包,而从包拯后裔云贵支系的族谱来看,今天大西南云贵地区的包公后人大多数就是从宣威下堡街流散出去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包公第31代嫡孙包继平。
2、成吉思汗后人成包姓及入云南
元太祖后裔蒙古族包氏:《元朝蒙古秘史》《黄金谱牒》《金册》记载:包端察尔蒙语意为包氏胞祖包赤金蒙语复数为包侕赤金使姓氏传承了,子孙形成包侕赤金贬译孛儿只斤氏族,姓包氏蒙语为包罗特,意为包氏,后裔蒙古可汗包公讳也速该去世后,族人背叛包侕赤金氏族,因而只有包公讳也速该后裔姓包氏,蒙古族习惯称名不称姓氏,包公讳也速该长子元太祖包公讳铁钼真误译铁木真,重振包氏黄金家族,元太祖与爱孙元世祖包公讳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后裔为蒙古族包氏,世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蒙古族包氏人口是汉族包氏人口的两倍多,为包氏主干。
元太祖后裔归化城土默特部部长包公讳俄木布之子包公讳罗,为蒙古戍牧长君,率领蒙古八旗之右翼四旗,从山西大同边外,随清军满州正蓝旗伊拜蒙古旗都统的蓝军,追击李自成大顺军。平山西后经陶寺至陕西西安,顺治二年置满蒙军二千多人,包氏世袭蒙古八旗戍牧长君,镇守西安。子孙分布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湖北,为蓝军籍。大部份为了生存,避免民族仇杀窝里斗,隐瞒蒙古祖籍,学习汉语,融入汉族沿用汉人籍贯,字辈各自编排,不相统一。有的后人受包公文化影响崇敬包拯,冒称是包拯的后代。
清朝康熙年间,包公讳振德为驻防置省蒙古八旗戍牧长君,率领四弟包公讳振达,包公讳振江,包公讳振海,包公讳振龙,二十八子侄,随西安将军瓦尔喀平三藩入四川,瓦尔喀卒。又随信郡王征伐甘肃,后随岳父绿旗军勇略将军赵良栋转战云南各地,平定吴三桂后,追击吴三桂家人经沾益曲靖至贵阳,荒山密林不见踪迹,帝责令追讨不力,削职为民,改土归流,长子包公讳天才一直学不懂汉语,不会说汉话,在云南常与汉人相处,至宣威时能听懂汉话,四子包公讳天魁留在宣威屯田,子孙世居宣威,包公讳天才到四川东川府者海汛,喝了水换水后,会讲汉话,始迁祖包公讳振德很高兴地说:“这是长生天赐给我家的福地!”逐拓荒包堡地数千亩,定居者海街,雍正四年东川府改属云南,始迁祖去世后,安葬云南东川府者海今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者海街小坡坡,子孙取棺木回陕西西安途中,盗贼野狼成群,与土匪一路拼杀,家人伤亡八人,道路荆棘丛生,林中瘴气迷茫,致人死命,至昭通无法前行,改葬昭通,部分子孙定居昭通守墓。后裔融入汉族和回族,分布四川重庆云南各地。今云南包氏有十万多人,其中包拯后裔近五万人,元太祖后裔蒙古包氏黄金家族约三万多人,其余的一万多人。元太祖34世孙云南会泽包世福。
宝[宝,读音作bǎo(ㄅㄠˇ),亦可读作pù(ㄆㄨ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王朝为管理内宫,设有专门的处所,起先负责为宫中女子有病就室治疗,称“宝室”,后逐渐演变成掌管皇后、贵人获罪而囚禁之所,称“暴室”。设有宝室令(暴室令)一人,隶属于光禄勋管辖,官秩六百石,位七品。
宝室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东汉时期,宫中有专门的布帛印染晾晒之处所,称曝室,实际上就是染坊,设有掌管官吏一员,称曝室丞,后仿照西汉时期宫内定制,也将有罪的后妃囚禁于曝室,故而曝室又成为宫内附设的监狱,由于多关押的是贵人、嫔妃,因此又称为宝室。宝室丞多由君王亲信的宦官担任。
宝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宋朝时期孔子后裔,属于以为氏。
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公元1038年)封为文宣公兼知县事,宋至和二年(公元1054年)改封衍圣公。自其起始有“衍圣公”之尊称,其庶支后裔中有因以先祖为官之年号“宝元”为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三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的宝氏,出自经名首音的汉译音祸谐音。
在元朝时期,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清朝时期,在云南的 起义军中也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
宝氏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云南省,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成吉思汗的后代,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卓索图盟(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宝氏,源出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属于“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氏后裔,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氏。蒙古族宝氏原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来迁到土默特右旗、辽宁朝阳县大平房、东大道等乡镇及其周边区域。在古代,由于等级要求森严,宝氏家族的台吉(贵族)只能和扎萨克(旗长)家族联姻。蒙古族孛尔只斤氏,今冠汉姓为鲍氏、包氏、宝氏、博氏、奇氏、罗氏、波氏等,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孛尔只斤”在古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
②蒙古族宝勒格沁氏,源于金国时期博勒和氏,亦称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称Boorigit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暴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③蒙古族宝古氏,亦称宝济氏、包多机根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gi Hala。后冠有汉姓宝氏、鹿氏者,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④蒙古族失宝赤氏,亦称实宝禅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塔城地区)。后满族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宫氏、龚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⑤蒙古族宝日努德氏,所冠汉姓有宝氏、吴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洪武年间官员于宝,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宝氏,源于明朝洪武年间,钱塘人于宝奉命到云南腾冲地区征粮,恰逢兵变,粮薄丢失,为避祸而弃官流落迤西云南县,即现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以名为姓易为宝氏,后逐渐繁衍发展,遂成西南地区的大族。
现其后人在祥云、龙陵、腾冲、芒市、缅甸等地,其家谱记载该支宝氏目前在世族人约三千余,专设有家会统管祭祀,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之际女真族保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保佳氏,亦称鲍佳氏,满语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所冠汉姓有鲍氏、宝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二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辽宁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大平房与东大道等乡镇,河南省的焦作市,云南省的腾冲县红豆树村、大理州祥云县,保山地区昌宁县、潞江、滇西各县市,河北省沧州市大楮村,北京市、台湾省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缅甸王国的瓦城、木姐、腊戌、佤邦等地,均有宝氏族人分布。
三家乘谱牒:
土默特右旗宝氏家谱,著者待考(德力格),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蒙文手抄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宝广文家。注:当时立《宝氏家谱》时为兄弟四人,其中的世系代数不是目前蒙古族宝氏家族所统计的二十四代。《宝氏家谱》中记载族人的爵位大都是台吉(贵族),其中有二级台吉、三级台吉、四级台吉。在《宝氏家谱》中,族人中喇嘛的数量很少。
四历史名人:
宝力道:(公元1932~今),浙江东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社会 有南京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南京作家协会主席、南京文联名誉主席、江苏大众文学学会会长、省鲁迅学会会长、省作协理事、中国马列主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三江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等。以文艺美学现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见长。
著有《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新论》、《艺术与人学》、《文学初步》、《马思列斯文艺论著选诗》、《马列文苡经百题》、《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等。
专论有《艺术规律与“人学”》、《文艺编至论》、《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文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阶级性》、《论文艺理论的民族化和现代化》和《世纪之交文艺理论的思 》等三百余篇。
曾多次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著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文学教学和研究受到同行专家认可,《论文艺学家-包忠文》等专论多篇对其学术人格、科研贡献作了较切实的评价。
宝 声:(公元1941~今),北京人。著名现代画家。
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从师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白雪石等前辈。
系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翰墨书画院院士、河南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名人录》第四卷十二页。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艺术家名人录》首卷。作品《八仙图》获香港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八仙过海》被 收藏。四十米长卷作品《五百罗汉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主办市场报。
作品《十八罗汉图》入选山东莱阳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画册、山东莱阳编《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画册、山东烟台编《亚洲艺坛名流》画册。
作品《八仙过海》入选北京编《20世纪中国著名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画册。
作品《张颠疾书图》获河南“画圣杯奖”。
作品《柏柿如意》参加98海峡两岸名人名家书画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年年有鱼》参加97北京赴香港庆回归展。
作品《福禄寿》发表在大型画报“中华英才”专版介绍。
作品《孔子像》入选山东曲阜纪念孔子诞生2550年书画大展画册、入武汉编《世界东方文人书画家全集》画册、入选四川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典》画册、获河南“东方杯”诗书画印精品大奖赛二等奖,入选《中国东方艺术家》画册。
作品《贾岛觅句图》入选文化部编《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典》
传略入选中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编《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入选《中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创业美术》、《中外名星辞典》
宝 音:(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
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长和廊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0年12月—1978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农机厂工作,1978年9月~1987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工作,1987年12月~1991年3月在玉泉区长和廊办事处工作,1988年9月任副书记,1991年3月~1994年9月任玉泉区五车路街道党委副书记,1994年9月至今任现职。
工作数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脚踏实地,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能力、任职以来,始终把经济工作,社区服务等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克服了资金不足的困难,采取挂靠,联办等形式,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
1997年参与创建的“人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上缴税金达3万余元。在抓办事处企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居委会主任的积极性,采取“四三三”、“三三三”等政策,使居委会都建起了自己的经济实体。积极支持兴建各种商点,启动扶困早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7、1998年税收任务连续超额完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大庆期间成功地承办了大召庙会,为民俗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8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善了办公条件,由原来的平房,改善为现在的400多平方米的楼房。
宝 泉:(公元1958~今),蒙古族,内蒙古奈曼旗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政局局长,锡林浩特市人大代表。
1975年9月~1978年3月在巴盟中旗当知青;1978年3月~1980年1月在内蒙古象专学习;1980年1月~1994年8月在锡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内蒙古党校学习,锡市人大常委会工作;1994年8月至今在锡市民政局工作。
宝 泉:(公元1959~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机电工程师。
库伦旗力元水泥有限公司生料车间主任,助理工程师。
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库伦旗第一水泥厂电工车间主任、机电科科长、生产科科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致力于机电设备的研究,他的一些小改小革不断被应用到生产中,为节能降耗、增产增效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他的时英钟计量熟料准确度较高,磨机强力通风,合理机配提高了台时产量l5吨,节电12度,年节约资金约三万元。
宝国枝:(公元1960~今),蒙古族,女;辽宁阜新人。
化德县石油公司员工,化德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6年7月~8月在化德县朝阳乡新富村下乡;1976年8月~1980年5月在化德县百货公司上班;1980年5月~1997年11月在化德县石油公司工作;1997年11月至今下岗待业。
1976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新富村,粮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同吃同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被社员称赞为上山下乡的好青年。在百货公司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待顾客像对待亲人一样,热情、服务、周到,被公司评为优秀班组长。
在石油公司工作期间,历任审计员、会计员、团委书记,对工作尽心尽职,配合有关单位做好该公司的审计工作,给领导当好参谋,带领青年团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被该公司和盟公司评为优秀先进工作者。
宝福凯:(公元1963~今),云南腾冲人。著名医学微生物学专家。
宝福凯, 1962年4月生,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3年博士后研究经历。1985年昆明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1987年研究生毕业,2002年11月-2005年1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昆明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技术负责人、微生物检测室主任。系美国微生物学会(ASM)、美国纽约科学院(NYAS)、美国螺旋体研究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免疫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显著成绩。主要研究方向:(1)蜱传虫媒病原体和蜱传虫媒传染病(tick-borne pathogens and 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的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2)结核病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美国NIH项目4项、云南省计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过多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厅基金项目的研究。至今发表论文及综述50多篇,其中国际权威杂志《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 Infect Dis》1篇;SCI收录8篇,影响因子累计达826;获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二);参编本科教材、专著3部。
包先良是“包青天”第35代后人,二十几年不外出打工,只为守一方祠堂吗?
本文2023-09-22 13:41: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