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族谱和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5收藏

谢氏族谱和历史,第1张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从全部引文综合分析,这两种家谱的基本内容,

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姻娅、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

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建国以后。

历史记载

《家乘》

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有日记体《宜州家乘》,后人撰修家谱,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有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也有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

后者又称“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官方选用人才必须考察谱牒,因此,撰修族谱之风盛行,隋代以后虽然施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取仕,但直至明清时期,许多家族仍编修族谱。

族谱主要内容有姓氏起源、播迁、分支始祖、世代相传的统系、辈字、祠堂、祖茔、族规等,正文前有序和凡例。

《谢氏谱》

《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谢氏谱》,大概出自当时的官谱。至于《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谢氏谱》十卷,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家谱,即可能出自谢氏族人之手。但遗憾的是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

目前所见谢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谱,是宋朝人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史书编辑的《世说·陈郡阳夏谢氏谱》。全谱包括世系表、正文、别族、人名考补四个部分,收录三国至隋陈郡谢氏94人,附录会稽谢氏4人。

这部家谱的现存最早刊本,藏于日本,与宋本《世说新语》汪藻《叙录》放在一起,近年曾以珂锣版影印的形式与《世说新语》联合刊布发表。

扩展资料

历史传说

岳飞为南宋谢氏族谱作《岳武穆赠序》

予仰观天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群之尊,而不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嵌、八表通峰接巘,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此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

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阅谢氏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自而懵然者,有愧于谢氏多矣!

-谢氏族谱

百家姓之徐氏家谱大全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徐氏家谱大全,欢迎大家查看!

 徐氏简介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徐氏起源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子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于改姓而来:

 ①氐族改徐姓:东晋时期氐族,分布于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进入南北朝后,基本都同化为汉族徐姓了。

 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徐氏始祖

 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

 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 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

 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 、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高平郡、高宛郡、琅邪郡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高宛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雪山堂:以望立堂。

 徐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徐姓历代名人685名,占总名人数的15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位;徐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7%,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5%,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22%,排在第九位。

 徐姓名望主要有:西汉时下邳太守徐光,哲学家徐斡;三国名士徐庶;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魏经学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彦若父子;五代宋文学家徐铉;明朝名将徐达,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家徐光启,文学家兼书画家徐渭;清朝医学家徐大椿;民国诗人徐志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教育家徐特立,大将徐海东,画家徐悲鸿,历史学家徐中舒,古植物学家徐仁,当代作家徐嗣兴等。

一个特殊的姓氏

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个古老的姓氏,源出黄帝的后裔。(2)《辞源》载:章姓“系出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去邑为章氏”。商朝时有章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说诸城县),是黄帝裔孙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于齐国。并经周天子特许,享有代天子征伐诸侯的权力。姜太公灭章后,把它作为附庸国封给支系子孙,称鄣国。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之后,子孙“去邑留章”,以章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孙,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后裔。上述表明,章氏是个特殊的姓氏,把“炎黄”之源都占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迁始于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后,那时鄣国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子孙改为章姓,这一支是姜太公的后裔,他们便从山东向南迁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为当地望族。至晋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为泱泱大姓,在全国列第40位。现今已退居在全国100个大姓之后。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钧第13代孙章松山。于元代为避战乱入潮,选择在水秀山环,沃野平衍,风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阳县西塘乡(今潮州湘桥区)定居。裔孙再分创海阳县埭头乡(今澄海溪南镇)、南澳后宅镇及揭阳、饶平等地。

澄海埭头乡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从福建迁徙而来,后来又有早期迁徙入潮,定居海阳之章姓人迁此认宗,聚族而居。至今已传二十多代。

潮阳章姓来自海阳县岐山(今属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于明初从福建迁来创基。开基祖第6代孙于清代初年移居潮阳县峡山都芝埕(今沙陇镇芝兰)另创基业;后来芝兰后厝有章氏裔孙迁居东寮(今沙陇镇东华),称后厝洲。另外,海阳岐山章氏第7代孙又移居东华,称前厝洲,已传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万

潮汕章氏人口,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共约18000多人。其中汕头市金平、龙湖、濠江区约2500人;潮阳区约850人,潮南区约1800多人,澄海区约3000人,大部分聚居于溪南埭头乡,其余分布于东里、澄城等镇;南澳县约4000人,是南澳县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后宅镇,并分布其他各镇;揭阳榕城区约5000人;揭西县约300多人,分布于金和、棉湖、大溪等镇;揭东县曲溪、地都镇有几户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桥区、饶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时期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女英杰章吟春,南澳县后宅镇人,生于1911年。1927年秋参加地下党创办的隆江(谐音农工)女子学校,在全岛第一个剪掉长辫,废除缠足,为渔岛妇女运动的先锋。1928年夏被吸收为中共地下党员,被派往潮安浮洋、鹳巢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她女扮男装,理平头穿对襟衫。1930年农历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时女扮男装,而身着时髦的旗袍,与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进了联络站。下午,几十个国民党兵突袭包围联络站。激战中,章吟春与同来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4天后,在汕头市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百家姓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台 从 鄂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拓跋 夹谷 宰父 谷粱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海 羊舌 微生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卯第五 言 福 百家姓续

赣[赣,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亦可读作gàn(ㄍ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在孔子门下求学而道艺精通的七十二人贤者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字子贡(子赣)。端木赐原是卫国人,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端木赐善于辩论,做事很能干,曾当过鲁国的宰相,但他“富贵而能谦恭守礼”,故他的家族很昌盛。

端木氏源远流长,祖述圣学,书香门第,历代英才辈出。端木赐的后裔目前繁衍已至八十八代。自先贤端木子贡之后端木家族有系统的族谱,繁衍、迁徙昭然有序。

在著名汉朝学者刘向的《刘向说苑》中,将端木赐之字称为子赣,并指出,“子贡”乃“子赣之误”。端木赐为鲁国宰相时,鲁公赐端木氏字“子赣”,因“赣”字的古读音为gòng(ㄍㄨㄥˋ),因而后人凡作“子贡”者,亦音讹所改。该说在汉朝典籍《石经》中也有修正:“贡应作赣。”

“赣”字读音为gàn(ㄍㄢˋ),是因古吴越人的地方读音而至,为汉语八大方言中赣方言的特点,今人因之。

端木赐的诸多后裔历经两千五百余年,绵延数十代,至今后裔宗脉遍布海内外。端木氏分衍有贡氏、端氏、木氏、沐氏、赣氏及部分林氏。赣氏是以先祖端木赐的字(子赣)为姓氏者,称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齐国隐士赣娄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第三卷中记载:“赣娄,《汉书·艺文志》:齐有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有赣娄子。

赣娄子的后裔有以先祖之名“赣娄”为复姓,称赣娄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娄氏、赣氏,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寒国的后裔干(邗)国人后代居住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远古时期的黄帝联盟中有个寒部落,其酋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为寒氏族始祖。

在古代,“寒”字“干”字义通,“寒哀”又称“干类”。黄、寒两族通婚,寒氏嫁女于黄帝之子青阳,生子少皋。夏朝时期,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靠东夷族的后羿为相。但寒浞“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用大木棒杀了后羿,夺了权,强娶了后羿的妻子,还生了两个儿子,并封自己的长子寒浇于过邑(今山东掖县),封次子寒豷于戈邑(今江苏连云港)。

后来夏朝中兴,少康灭浇于过,少康之子后杼又灭豷于戈。从此寒人分为干、戈两族。干即盾,可见寒部落勇武及精于制造干戈的技术。今山东省的潍县,远古时期就叫“寒亭”,即当年古寒国所在。

寒国被夏王朝灭亡后,族人南迁,故而史籍《郡望百家姓》上记载:“干姓望出颖川郡”。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记载:“干氏望出荥阳、颖川。”

到了商朝时期,寒(干)人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长于干栏建筑,故以“干”为国,是商王朝的属国,并以“干”为姓氏,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至商朝末期,寒(干)人迁至徐州、江西一带,徐州至今还有称作“寒山”之地,其以东有赣榆县,紧靠江西赣江。

周王朝中叶以后,古干国由徐州南迁到临淮,史书记载:“干,国,在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寒(干)人立国于临淮,居有定所,故其后人加“邑”偏旁作“邗”字。临淮即邗,就是今江苏省泗洪市地区。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战不已,干(邗)国再度南迁到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后为吴国所灭。历史上的吴、干之战相当残酷,据史书记载:“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就是说为了参加抗吴的战争,许多干(邗)国年幼者提前凿齿以表成年,好去参加战斗。

干(邗)国被灭亡后,干(邗)人中的一支留于原临淮、邗等地,后被并入到宋国,族人皆为干氏。到后来的宋国大夫干犨、汉朝时期蜀尉干献和京兆尹干已衍、三国时期孙吴国军师干吉、晋朝时期大将军干瓒和新蔡人散骑常侍干宝等等,均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干(邗)人中的另一支则继续南迁至姑苏寒山一带,后被融入吴国,史称干吴人。干(邗)国虽为吴国所灭,但仍有干(邗)人留居,“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当年的“干隧”,可能是通向干(邗)国都城的一条隧道,或曰邗沟即运河,“吴城邗,沟通江淮”。后来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即为此支干(邗)人的后裔,他铸剑工艺精湛,犀利异常。到了春秋末期,越国句践灭了吴国,干吴人转为干越人。南迁到江西余干地区的干人与越人、越章人、扬越人等融合,也都成为了干越人,最后全部融入汉族。明朝时期江西新干(淦)县干氏大族中,如高淳教渝干凤、孝子干显思、清朝康熙年间贡生星子县人干特等等,皆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还有一支干(邗)国人未与吴越国人结合,而是独自在赣水流域生息繁衍,他们体格高大、魁梧,史称“赣巨人”,世居枭阳(今江西鄱阳),世人皆称之为“赣人”。这些赣人的后裔中,许多人以“赣”为姓氏,称赣氏,读音作gàn(ㄍㄢˋ)。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的“汉代有赣遂”,既为此支干(邗)氏族人的后代。

得姓始祖:端木赐(子赣、子贡)。

赣氏源出春秋时期的端木氏,孔子有一个得意门生,名端木赐,即子赣(子贡),他能言善辩,是当时有名的说客,而且他还在鲁、卫、齐等国做过宰相。后因颇受孔子赏识,他也因此名声大噪,其后人一部分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端木氏;一部分以父字为姓,相传姓赣氏。故赣氏的得姓始祖就是端木赐。

二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广平郡:广平郡始建于西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鄱阳县:鄱阳古称枭阳、番邑。公元前221年始建番县,属九江郡。西汉因治番水北,名番阳。东汉改为鄱阳。隋为饶州治。元为饶州路治。明清为饶州府治。1949年5月1日解放,先后隶属鄱阳、浮梁专区。1952年交入上饶专区。1957年改称为波阳,2003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鄱阳县名。

三历史名人:

赣 遂:(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掌太守仪卫的耆老大儒,门下有学生弟子数百人。

谢氏族谱和历史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