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夏家族谱,谢谢
四川射洪县万林乡云凌村夏家湾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嘉亨,清道光年间由湖北麻成县孝感乡经陕西、甘肃到四川都江堰,至成都狗头巷居住,后因避战乱,从成都经四川北道,先后择居于射洪县金华镇杨家坎和太和镇,后定居于射洪县丰乐乡二甲(今万林乡云凌村五组)夏家湾。夏嘉亨在道光年间升任翰林院大学士,其先与江南四大才子有交往,唐伯虎曾作画相赠。至今已传六代。班派字辈40字:庭公恢令绪、嘉明永昌清、敬祖成先德、英宗祭祀荣、祥开华国彦、佑启大家馨、资派联修定、人文庆利亨。40字辈中前五代未入川。
四川武胜县乐善镇双石坝夏姓一支:
先祖夏季勉,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生于江西丰城。选贤任湖广永州府祁阳县教谕,暮年离任,士子遮道挽留,因家于祁阳。殁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享年88岁。其三子礼海于洪武间徒居邵陵(今邵阳县)之东梅塘村和资城之南塘冲,其八世孙夏正和字顺茂同弟正香、正梁三弟兄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楚入蜀,落业于重庆府合州(今合川市)明月里。后于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武胜县河东惠新里六甲(今武胜县乐善镇)七郎庙双石坝。子孙有迁居三台县南路陈家沟的,也有迁居重庆巴州(今巴县)的。至今已传十四代。其班派字辈60字:礼义志祖宗(德)、再时同正国、世大永安昌、万代生俊杰、栋梁朝廷选、家学洪儒业、文武培景福、守忠真盛烈、、锡光荣建树、登科显明哲、积远余瑞庆、清宴应元捷。
四川武胜县街子镇甘霖寺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永彦,其先祖籍广东,后徙居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嘉靖年间徙居武胜县甘霖寺(今街子镇甘霖村)。据县志载:永彦公敕授承德郎,兰州藩经历。其子夏祝圣,岁贡。任秀水县丞,后升兰州藩库司。五世孙夏日辉,清嘉庆年间进士,授登士郎。这支人现在在外工作的人也很多。至今已传十七代。班派字辈40字:国春玉日虞、水文昌吉祥、瑞庆崇仕佐、朝纲永远扬、乾选开宏绪、凤光步熙声、川钟恒一德、静勤显尊荣。
四川岳池县罗渡夏家岩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国武,康熙年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遵旨填川,在岳池资马乡富贵里(今罗渡金箱石)夏家岩落业。后有子孙迁居合州西里六甲马投溪以纸杂业为生,有分居于李炳沟者,有分居于滴水岩者。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世泽长久远、臣仁德尚宽、忠孝有礼义、后必立江山、万代乐洪福、廉政贵为先。
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孝章,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丘圳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同冕章、子章三弟兄游三湘,喜其山光水色,家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十二都团田,子章居安化探溪,冕章居溆浦。孝章裔孙夏天晓同天陛、天彩三弟兄于康熙年间入川,落业于潼川府蓬溪县南路(今鸣凤镇)铧匠沟红花湾。至今已传十多世。班派字辈80字:孝土文人启、兴有仁为贤、祖德稽山继、世代洪泽绵、国太元子本、朝廷时大天、茂芳升显应、富贵其爵禄。谦豫恒丰泰、亨贞益壮观、尊亲伦纪著、守范典常宣、运正荣华永、科甲开第联、经犹成盛治、奠定乐平安。
四川泸州叙永县赤水河镇夏姓一支:
夏富田出生在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后被拉去当兵而流落川南,和叙永县赤水河镇天官村王家沟的王姓女子结婚而家于此,已生息繁衍十余代。其班派字辈仍沿用蓬溪铧匠沟的字辈。
四川遂宁白马镇大堰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义贤,出生在湖广源州府芷江县(今属湖南怀化市)竹山口,清雍正元年(1723年)同弟义芳入川,在川北道潼川府遂宁县(今遂宁市安居区)五甲白马镇龙王塘居住。子孙散居于白马镇的王家沟下河坝、干沟、大堰沟新房子、辕门房子、龙王塘石坝子、覃家湾、重庆市北碚区、成都市皇城坝、新都县、新疆托里县铁厂沟等地。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文子始启兴、信友仁义宗、国太民安乐、世继永长从、今逢新盛时、昌期纪万春、明德宏远扬、祖佑家荣欣。
四川遂宁礳溪镇深溪桥夏姓一支:
先祖夏继由安化探溪迁居宝庆府邵阳县西乡马鞍岭杨家陇。裔孙夏应感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2月30日,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2月12日。公兄弟三人于康熙年间由湖南邵阳西乡入川,落业于潼川府遂宁县南路城里新九甲深溪桥,其长兄应有落业于金堂县,其弟应科落业于遂宁县下安里曾家沟。至今已传十三代。班派字辈60字(老字派20字,新字派40字):继添义文必、思志元廷永、远应祖宗世、贤定启登高。益裕延先绪、修齐振典常、功勋恢汉晋、勤俭绍虞唐、美士钟河岳、铭儒冠楚湘、欣蓬求孝诏、辅弼灿朝堂。
四川金堂县夏氏一支:
金堂云合镇石河村通海井干湾、竹篙镇和土桥镇夏家祠三处的夏姓与遂宁礳
陈氏 太极拳 目前分为两支,大架和小架;大架又分为新架、老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欢迎阅读!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针对大架、小架哪个是陈王庭之原创的传统拳,不仅在陈家沟,乃至整个陈氏太极拳界争得不亦乐乎。陈家沟三百年的良好传拳风气早昨日黄花,门派成见严重阻碍了太极拳的全面传承,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啥要争利益所在!
小架和大架先后的考证。现在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有不少人云亦云的说法:小架是陈有本创编的,大架是陈家沟的传统拳,还有的说大架是陈长兴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大架。
西安有不少抗战和抗战后逃难去的陈家沟村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小架最接近陈王廷的原创拳。其中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曾跟陈发科学拳多年的陈西照大师回忆说,当年发科公曾对他讲小架在先,大架在后。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当年陈立清为求证此事,亲自 拜访 杨露禅后裔杨振铎,问当初杨露禅跟陈长兴学的是大架还是小架,杨振铎答:小圈(小架)。杨氏的最高功夫都是练小架产生的。如果不信,各位看看杨氏太极拳是接近于陈氏大架,还是陈氏小架另外,杨氏太极,现在有大架,中架,还有小架,还有杨氏老六路等。陈王廷原创拳可是五路拳,五路炮锤的。如果杨氏不是源于陈氏小架,杨氏的那么多拳架和套路,难道都是杨露禅通过陈长兴那一路拳创出来的吗这事好像没听说过!
解放之前,陈沟大部分人练的还是小架,仅耕耘公一门习练大架。“”时期,陈式太极被列为“四旧”,传承人成为批斗对象,尤其小架传承人们大都成份不好,被游斗抄家,被整得噤若寒蝉,朝不保夕,谈何练拳教拳!大架代表陈照丕顶着被上纲上线批斗的压力,毅然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大架人才。
陈家沟目前流行的大架,主要是由陈照丕传下来的老架拳架。陈发科的新拳架经陈照奎回陈家沟有所传授。洪均生和冯志强等陈发科弟子的拳架与也与陈家沟的大架差别很大。从走劲行架的特点上看,杨、孙、武、吴、赵堡等更相似于陈氏小架(包括大架的洪均生)。没有陈照丕,就没有陈氏太极拳老架今天的繁盛,在此诸位练老架的务必诚心感谢。但是,陈照丕一不该将陈有本所著的《太极拳十大要论》《打手要言》等篡改为陈长兴所著(仍有陈有本原作为证),以致后人以讹传讹;二不该丢失陈鑫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原著手稿。其实真正得到陈发科真传的就2人,一是陈小旺的父亲陈照旭,还有一个陈茂森,但他们都没传人。
现实是一个玩笑:当代一些大架太极拳代表们都一致著书说明大架先于小架,陈氏祠堂也这么铭记,包括里面的先世塑像的位置主次都弄颠倒了,所绘的太极拳图也主次颠倒,有关小架的传承内容用的笔墨更是吝啬。
小架(即陈氏传统的拳架),历经300年来的锤炼,理论完整,技术臻善,虽经“破四旧”““””浩劫,依然得到稳当的保存和传承,陈鑫的《图说》理明法备,成为所有门派太极拳的学习宝典。大架作为中途一分支,尚无形成文字的理技体系,尤其至陈照丕晚年回村教拳时期,老架的高层技术几乎堙没。“”后之所以选择推广大架而不是小架,其一是由于陈照丕前期在村内的推广,当时的年轻人大部分跟他学大架;其二是小架的几个代表都还是诚惶诚恐,不敢出头,不敢与大架的代表们抗争。但是,陈沟人们心里都还是最清楚不过了。“”的时候又是谁白天在批斗小架的宗师,晚上却又逼人家教拳
到陈照丕时期,老架出现了断代。就连陈照丕本人,村子里有“他不会推手”之说,所以后来四大金刚求学于陈照奎,他们学到了多少东西暂且不表,但看与陈瑜的拳架相比,功夫层次相差不少。这是他们不愿意说的事。后来就转向学习小架,这也是四大金刚开始拉开距离的转折点。他们谁也不声张各寻拳师,悄悄学习,收获各异。小架成了争抢的宝贝,有人为了获得小架“真经”,甚至政治和武力并用,批斗和抄家手段都用上了,结果还是徒劳。直到现在,老架的技术层次还是残缺的、粗糙的,广泛的技术问题有:象“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屈膝松胯”等基本的要领都练错了;练拳多年不知何为内功;出现膝盖疼、腰腿疼、胸肋闷等负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30年,大架(老架和新架)在全国遍地开花,极为盛行。人们一提到陈氏太极拳,就等于是大架,认识小架的寥寥无几。而外面人学的拳架也越来越偏离“功夫和技击”的主题了,流行于娱乐和表演。所以,大部分人学到的,都是身子乱舞,作势作态,外行人看得眼花缭乱,实际是毫无内涵,腹中空空。包括马云、郭广昌、吴京等,他们练的拳架,表演娱乐还是可以的,他们是否能达到“理明法备”、修身养性的层次值得怀疑。
小架是陈氏家族真正的传统拳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陈家沟有“五层功夫五套拳”的传统拳法,目前仍然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架拳家庭内部严格传承,小架拳到现在还是5路拳,我们在网上能看到4路。而大架自陈耕耘以来一直就是两套拳:一路和炮捶。
因为小架精细,要求静有形、动有法,一招一式必有理有法,讲究内在的、无形的心法,而你练太极拳不正是要学习这些东西吗你若掌握不到这些核心要领,又谈何功夫谈何悟道大架粗糙,浅显外漏,陈家沟村人称其为“马房架”,小架理法高深,村人称其为“书房架”,不是没道理的。
各种 武术 套路、拳架,本无优劣之分。但看其中有无内涵,拳架之层次高下就立见分明,习拳者有无收获、有多大的收获不问即知。小架所传的“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宁进不退,下在上先”等很基本的入门要领,许多练大架的闻所未闻,很多年仍然不会功夫,甚至练出一些病症,就是直接证明。有人曾说,陈发科的功夫造诣名震京师,晚年时回到陈家沟,看到陈克忠练的小架拳后,大为叹服,震动很大,说自己“走了大半辈子弯路”。大架传承至今,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以及历史时政的影响,传承人出现断层,技术丢失严重,甚至后来发生了陈氏家族邀请外姓人冯志强来陈家沟传授大架太极拳的荒唐事。
现在练大架的代表传人,即使有人想练小架,遗憾的是,时代不同了,当今商业化时代,小架的传人们抱着葫芦不开瓢。毕竟,在陈家沟,族内的大架和小架无言的利益冲突已经积淤成鸿沟。
另外,练拳打拳,习惯对人的影响与制约力也很强大。打个比方,长期喝惯假茅台酒的人,你突然有一天给他喝真茅台酒,他会说是假的,太极拳亦复如是。小架的外形朴实无华,干净简洁,毫无娱乐性成分,所以,习惯于大架的拳友,初看小架,常常不以为然,甚至排斥。因为他们看的是外形是否漂亮,也有人出于利益,诋毁小架,误导拳友。
在当今非尚武时代,大部分人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保健养生、修身养性。都知道太极拳保健养生效果好,能懂其理习其法者,寥寥无几。所以,练拳,要练个明白,要掌握其内涵,一静一动,皆有法度,皆有妙境。
对于太极拳的"架式",陈氏族人容易达成共识的说法是:陈王廷创拳后的很长时间里,陈氏太极拳只有一种架式。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但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当年杀"大头王"的陈仲甡、陈季甡是陈有本的侄子,陈鑫是陈仲甡的三子,他们都是小架传人,所以笔者推测《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可能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之分,而是在训练 方法 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走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族人公认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根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名士多出其门",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罩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已经存在。小架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因为传承者多有 文化 ,因此又叫"书房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护镖在外,并无时间教导他练拳,耕耘遂求教于族叔陈有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拳的架型给予放大,有本亲自辅导,耕耘苦练,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新的架型,陈耕耘苦练一年有余,终其所成,形成了一种走大圈的新的太极拳之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以及传统小圈的练法打法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圈架、大圈架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发科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了加以区别,将以此走大圈的练法打法之架型叫“大架”,将走小圈的传统练法打法称为“小架”。
值得注意的是"小架"传人有不少人也会"大架",并坚持认为陈氏太极拳只有一套,并无"小架"和"大架" 之分,只是练法不同。而"大架"传人则宣扬"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这一观点写在了在陈氏家庙内的太极拳起源说明中,因此流传很广。然而有趣的是,在修建家庙过程中产生的宗族事务理事会中倾向小架的力量占大多数,虽然对此心中十分不认同,却无可奈何,显示了当代"大架"传人在陈家沟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较为强势的话语权。
不过"小架" 传人隐忍的态度是值得推敲的,据说刚开始办武术学校时,官方的体育管理部门也了解到陈家沟太极拳存在两种架式,曾征求意见,究竟教哪一种。对于这个问题家族内部也有争论,当时陈伯先(大、小架均练)提出 "大架在朝,小架在野"的建议,于是太极拳学校对外只教授"大架"。在一次家族内部论拳的小聚会上,陈伯先意外发现陈鑫的徒弟陈克忠"手高"(在此之前陈克忠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的功夫),他喜出望外,为了使陈家沟小架后继有人,他就极力动员陈克忠出来教拳,在此之前村内仅有陈伯祥随他练拳,陈伯先当时白天在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教务工作,晚上到陈克忠家里张罗,自己也积极学习小架,那时在村中形成了"小架"和"大架"共同发展的局面,可是好景不长,陈克忠因为富农的成份屡遭批斗,这一次教拳更是罪加一等,1966年刚刚58岁的陈克忠因为传授太极拳而死于这场运动之中。同时期教练大架的陈照丕也被批斗,以至于差点儿投井自杀。
陈式 太极拳 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医学、武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 武术 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优秀拳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公元1600~1680年),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曾在山东扫荡群匪,甲申年(公元1644年)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13势)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拳经》32势,被吸取了29势。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继光的影响很大。戚继光《拳经》32势,综合民间古今16家拳法,取精去粗,以32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吸取了其中29势编入太极拳套路。陈王廷结合了导引、吐纳,使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 方法 ,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陈王廷《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是指的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推手的特点和方法。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遍传民间。永乐帝为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1101-1126)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昣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求夏家族谱,谢谢
本文2023-12-07 03:02: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