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洋镇的浮洋镇姓氏
浮洋集市有浮洋四大姓之说,其四大姓分别为徐、洪、黄、陈。相对应为徐陇、洪巷、庵后、厦里美。另外浮洋镇最大姓氏是方姓,其次是陈姓,最大村庄为仙庭村,其次是斗文村,陇美村,
仙庭村(俗称沙埕)是潮汕方氏三大流派之一为潮汕方氏入潮最早的一支(创于1142年)也是潮州市最大的方姓聚居区加上福洞木井陇头方南门桥镇内在浮洋镇方姓人口多达12000多人是浮洋镇最大姓氏之一方氏在浮洋影响巨大仙庭村是浮洋镇最大的村庄耕地近3000亩土地肥沃加上寨内16池寨外100塘境内溪流密集自古以来都是潮州著名渔米之乡在明未清初因土地富铙方氏人才辈岀有金沙埕(仙庭)银凤塘之誉福洞村华侨众多有九座庵文物古迹等仙庭村方潮盛铜锣制作工艺驰名海内外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仙庭村三年一次二月初四风雨圣者民俗文化节,盛况空前,影响巨大,是浮洋镇最大型的游神赛会,行程十公里,每次到仙庭村的游客都超过十万人次,2014年民俗游行有大锣鼓,标旗,仪仗队等,村里还有四台潮剧,六台文艺晚会,一台潮剧票友等演出,还有六公里的灯龙,灯光景点,烟花表演等。
徐陇村,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距镇政府西05公里,东连集镇,西望仙庭,南接东 陇,北与田墩,陇美为邻,潮汕公路贯穿村南村北,浮洋车站座落于村东。面积13平方公里,位居四大姓之首!主村徐陇聚落呈长方形块状,南北走向约05公里,在潮汕公路以东的徐陇属浮洋镇市集,这里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潮汕公路西的徐陇有徐陇新市场及主村。浮洋车站,城市信用社,农科所,浮洋移动,浮洋联通,浮洋广播电视和法庭座落于徐陇村。新宅区多向潮汕路东侧发展,与集镇相连。新宅区多向潮仙公路东侧发展,与集镇相连。 宋末立村,明中叶,徐氏始祖古陇由福建蒲田县乌分门楼石榴花丛脚迁此,为纪念始祖故名徐陇。初还有扬、毛、柯、石诸姓,后尽外迁。村民除务农外,以锯角梳、打锡薄,经商为主,也有搞搬运的。
建国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耕地面积939亩,属粘质土,主种水稻。1953年实现全年亩产跨《纲要》,1961年实现一造跨《纲要》。“文化大革命”时期,该村成为“大批判”典型,日夜狠批所谓“资本主义”造成粮食连年减产。有一生产队人月平均口粮8斤稻谷。
“三中全会”后,水稻单产跃居全镇前列。村办企业主要有调味,锡薄,粮食加工等。个体企业出现好势头,发展了服装、珠59、锡薄、角梳、打石、木工、杉木、建材、煤炭。
清末,该村已有“大书斋”、“临池寄庐”、“洋朵下书斋”、“柿园书斋”4个 私垫。民国十年(1921)井私塾于大宗祠称“东海小学”,学生近80名。抗战胜利后由徐彰国带头捐款侣办“登云国民第十九保校”,学生160余名,免费入学。1952年改称“徐陇小学”。
徐陇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已故名人有,明进土洪梦栋,清康熙进士徐上、清雍正癸卯科武举徐之杰,戏剧艺人徐乌辫、解放战争时期烈土徐家诚,省文史馆研究员大律师徐彰国,广州起义总参谋长徐光英,国民党上将徐焕国。当代名人有:中共湖北省委顾问徐扬、中山大学副校长徐远通、对越自卫还击战一等功臣徐家钦,还有徐义忠,徐庆元等在地方党玫机关任职,广东省大哥大集团董事长徐保也是徐陇人。有500多名村民旅居新加坡、马宋西亚、泰国及港澳地区。
洪巷村由洪巷、陇头李、陇头方、宫后黄4个自然村组成。属潮州市浮洋镇。位于浮洋镇政府北侧,与浮洋集镇相连。东界木井,东南与福洞为邻,西接潮汕公路,北望乌洋。面积124平方公里。聚落呈块状。 浮洋四大姓之一!
主村洪巷,始祖玉田系宋末潮州“推官”天宠公之孙,任潮州“屯军务”职。初定居于凤塘镇洪巷邢乡,后迁创于此。因洪姓,为不忘祖共工氏,以共己二字相叠为“巷”而故名。初创村时,村中已有陶、张、蔡、辜、卢、宋、黄、王、李、谢、杨、曾、魏、丘等十六姓。后因相继外迁,现存洪、李二姓。 洪巷村紧连浮洋集镇,人多地少农闲多从商。村办工业有碾米厂、砖瓦厂、抽纱厂。“三中全会”后,发展了碾米、塑料、机织羊毛、角梳、木器等个体企业1984年华侨协助办绣衣服装厂,从业125人。
辖属凤彩洪村,位于徐陇村南05公里,距镇政府西偏南05公里,明代中叶始祖洪元宇从潮阳县岐北乡迁此。固与凤彩陈,吴三自然村构状似凤,故名凤彩。村民姓洪,故称凤彩洪。收购旧铜锡自清沿袭至今。
洪巷村清代已有私塾4所,民国期间并为学堂称“明道小学”,学生150余人,现称洪巷小学。名人有洪逊、洪高煌、李振忠等。名产芋瓠瓜,明末清初始植。瓜肉可充佳肴,留种瓜子晒干可当药用, 有消风散气,健脾益胃功能。每年初春植苗,农历三月可收获上市,广销各地。芋瓠瓜是该村独有名产,种苗从不外流,故名广闻。建国后种苗始外传,团培植技术缺乏改良,虽型大体重而质量远逊。“广惠荷花”是“浮洋八景”之一。清代巡检司衙曾设于村南广惠桥头。 陇头李村,距镇政府北05公里,洪巷村西,潮汕公路东侧。明代福建蒲田迁此创乡。1939年为日军宪兵部驻地,村民全部被逐离乡,田园抛荒。抗战胜利后,村民回乡重建家园,原建筑物多受破坏,至建国后方得恢复村貌。 陇头方村,位镇政府北,浮洋新埠寨门外,与李厝相连,洪巷西侧。始祖于明代由福建蒲团迁此。宫后黄村,距镇政府北05公里,洪巷东北侧。东邻木井,北望顾畔。始祖于万历(1573~1620)年间由福建蒲田迁居庵后村。二世复迁此定居。因姓黄村前有老爷宫故名。
庵后村属广东省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东南04公里,位于集镇东侧,东邻福洞。南接东边,北与洪巷交界,面积032平方公里。聚落呈块状,与集镇相连。村民农余多从事工商业。居黄、林两姓,黄为主姓。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创乡。先民来自福建蒲田石狮巷。定居后于村西合建灵雀宫。此后有江东独树村村民黄继普也迁居于此,并倡导建庙,遂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玄帝庙”一座,俗称大庵。“大庵”闻名远近而村故称“庵后”。
庵后村人多地少,1952年毗邻集镇的130余户农户共700余人划入浮洋集镇。现有耕地295亩,属沙壤土,主种水稻、蔬菜。是浮洋蔬菜主产地之一。
该村与东边、厦里美等合办六联小学。1978年曾参加潮州市春节游行庆祝活动。1956年曾办文化室、图书馆和清唱班。
华侨近千人,旅居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美国等地。旅居柬埔寨侨胞黄贞勤,黄贞勉,昔年曾赠建萃英学堂,抗日战争时期三度汇款救济家乡贫苦居民。1962年以来,侨胞多次捐资兴办家乡福利事业。
名胜有“大庵佛灯”、“广池明月”。
已故知名书法家黄仰孚出生于该村。
厦里美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俗称厦底尾,由厦里美、凤彩陈二自然村组成。属潮州市浮洋镇,主村厦里美距镇政府南05公里,位潮汕公路东侧,东接东边陈村,西南与东陇为邻,北与集镇相连,排涝南溪穿境而过,面积071平方公里,聚落呈块状。农闲多从事工商业。
主村先民于明初由福建蒲田迁东边村。明朝中叶,陈云东、陈云山兄弟于本村建鸭寮1间,后养鸭致富,遂就地创乡建祠。尔后有陈、欧、林、黄、吴、李、许等姓迁此同居,现只存陈、欧、林3姓。因创乡时地处倔洼地而得名,后雅化为厦里美。
村南境内有安揭引韩干渠,西有排涝南溪,排灌自由,旱涝保收。耕地614亩,主种水稻、蔬菜、甘茨,蔬菜生产四季皆盛,是浮洋镇蔬菜主产地之一。建国前有雕刻拜神纸花,铝线日用制品家庭传统工艺。铝线工艺有饭匙、窗栅、池栅、花篮、吊篮、捕鼠笼等产品,远销广东各地。近年铝线制品被淘汰。
村有联办六联小学。大革命时期烈士陈卧云出生于该村。
辖村风彩陈,俗称黄莱陈,位镇致府西南,与浮洋市相连。清代先民由揭阳下巷及凤塘镇吉林村迁此。原居黄、冯、毛三姓,现居陈姓,因与洪厝,吴厝三村成凤状故称
中国的古老姓氏之一,最早起源于邢,邢人为周公后裔,后来亡国于卫,子孙以国为氏。
《左传》上所载的:“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指出了邢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因周公四子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详载于《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邢国,爵位为侯,春秋时代被卫国所灭,周公这一支后裔便“以国为氏”。有的安土重迁,留在故土;有的则不忍亡国之耻,出走各地。
当周公的邢姓後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山西一带的晋,又出现了第二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三分晋国为韩赵魏,揭开了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
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
这两支邢氏而追本溯,同为周公后裔。
另外,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满州人、满州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汉姓邢的。
北京
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前石门村,几乎全部邢姓,一千五百多人。
天津
河北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周村100多户姓邢,约500多人
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马村(600户),超半数姓邢。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邢桥村,一百多户姓邢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邢彦村,多数姓邢。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邢洪林村,几乎全部邢姓,两千多人。
河北省深州市的深州镇大邢庄,有将近1000户姓邢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铜冶镇北铜冶一多半姓邢。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魏城镇邢于村,一多半都姓邢。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周村,有一百多家姓邢的,地地道道的邢台人
河北省大城县臧屯乡——邢庄子村,全村邢氏10000多户
河北省大城县留各庄镇——龙华桥村,村里一半多姓邢。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张各庄村,全村300多户姓邢,为邢氏祖先购买张家村落地盘,未改村名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大邢村和小邢村,两村一千多人,超过半数都姓邢。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乌马营镇冯庄村300多人,超过半数都姓邢。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邢堤村半数以上村民姓邢,为明朝朱棣时期自山西迁入至今。
河北省冀州市魏屯镇邢家村全村90%以上都姓邢,明末清初搬迁至此。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后刁村,大部分姓邢。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闫里乡大郝村,有部分姓邢,大约有几十户。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故意村,三分之一邢姓。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付营子乡邢家沟门村,一半以上邢姓。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管陶乡上站村全村90%以上村民都姓邢,明末清初由山西搬迁至此。
河南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北门村全部为邢姓,且有族谱(自唐初武则天起至今),30年一续。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西陵寺镇前邢堂村98%为邢姓。
河南省汝州市陵头乡庙湾村、宋庄和邢沟村多数居民为邢氏,其中陵头乡邢沟村为该支派邢氏之源,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而来,初祖号三老,现存有清乾隆、光绪时碑文。远籍河北邢台,始祖为周公。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柴库村,多数姓氏为“邢”。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南丰镇邢庄村,全村96%的人都姓邢。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魏庄镇邢口村,全村大部分都行邢。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方里乡-邢占村,全村95%的人都姓邢。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白球村邢庄和邢老庄,先祖于明朝迁于此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邢岗村委邢寨近三百户人家多为邢姓,村北有一冢子较为传奇。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泰山乡邢庄村,全村60%的人都姓邢,其村疑为西周邢侯后裔。
河南省开封市杏花营镇邢堂村。
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屯头村大部分姓邢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屯子乡荆寨村,邢氏100多家。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邢庄村,迁居至此约已近400年历16世,邢氏400多家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邢庄村,全部姓邢。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乡皇姑庙村有100多户邢氏人家。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张庄乡杨堂村有95%的居民姓邢,大概500多户。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龙王庄乡大屯村也有部分居民姓邢。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固乡邢庄村,有邢氏两百多户,全村人口共计1100多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姓邢。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王二岗村有邢氏二三百户,拥有比较健全家族族谱。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有一个叫邢岭村的自然村,有400多户邢姓,人数不详。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大邢屯村(后划入郑东新区),村中上千户,95%为邢姓。
河南省新郑市邢庄村,全村90%都姓邢;
河南省新郑狮子邢村,大部姓邢。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半坡村邢冲村98%以上人。
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韩庄乡部落村,90%以上。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商桥镇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邢庄村
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邢村,有健全的族谱。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封镇大南湖村(100%邢氏)、小南湖村(八十年代村名,现为南湖村)
山东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白马山街道朱家庄村1/4人口姓邢。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西太平村,全村80%都姓邢,村口立一石碑。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市曹范镇邢亭山村,全村95%为邢姓,明末清初由河北邢台迁至此处。
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垛庄镇上琴村,有将近一半为邢姓。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市黄河镇西王常,全村60%为邢姓。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市黄河镇东邢村,全村50%为邢姓。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市黄河镇石李村,全村40%为邢姓。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季家庄,有一半多为邢姓。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新市镇邢楼村,大部分姓邢。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桥镇岳桥村有600多人姓邢,占本村人口50%以上,并联合周边二十几个村修订邢氏族谱三部。
山东省济南章丘市黄河乡西王常村,全村大部分人都姓邢,周围几个邻村也有很多姓邢的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县蓼兰镇邢家,全村300余人90%以上姓邢。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邢家东庄村,奥运冠军邢慧娜的家乡,90%以上姓邢。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坫后村,全村200余户99%姓邢,当世为“万、志、世”三个字辈,曾联合周围数村邢氏之长修订族谱一份,先存于坫后村邢氏万芳处。2005年万芳卒,族本由其次子邢志栋交由万芳万字辈族弟万本之手,继续掌管。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邢家常疃村,90%以上姓邢,当世“友”字辈居多。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稻田镇宋三村,大部分姓邢。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经济开发区张皮村当世为“来、玉、宝、其、文、永”辈续,邢玠后代。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小邢村,大部分邢姓,在明朝时从河间府迁入此地,共迁入兄弟四人,老大后人驻于此地,老二后人迁往章丘,老三、老四后人住淄博市桓台县索镇邢刘村。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军屯村大部分居民姓邢,据家谱记载,从河北河间府任邱县迁入。
山东省临沂市柏林镇邢家庄,位于蒙山景区万寿宫。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车庄村500人姓邢。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东围沟二村大部分姓邢。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筵宾镇邢家水磨村,大部分姓邢,明初自江苏东海迁入。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保太镇后南埠崖村大部分姓邢。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镇邢家官庄村大部分姓邢。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明集镇窝村,多数都姓邢
山东禹城市梁家镇邢寨村,约 一千多邢姓人口
山东省禹城市张庄镇邢庄有二个,合计1000多人
山东省禹城市张庄镇三殿庙村,700多人九成姓邢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吕井村、陈营村,共有邢姓人口400余人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邢庄村,全村大部分人都姓邢。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宿安乡邢仙龙村,全村大部分姓邢,300多人。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事处柳行村,全村绝大部分姓邢,700多人。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河套邢村,近200余户,基本姓邢。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东邢庄村,邢胡刘村。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雁塔区有邢屯,有邢氏100多家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十八里铺镇小营村邢氏100多家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夹堤村邢氏10多家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有邢庄,绝大多数都姓邢,有800多户,邻村沙店集也有百余户邢氏。
山东枣庄临城(薛城)、肇倩、下塘、古柏、固城等乡镇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鲍沟镇邢寨村有邢氏将近1000多户,临近有个村子叫邢庄,有500多户。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东郭镇大坞沟村有邢氏300多户,1200多人。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邢店村、常庄村以及中寺村有邢氏数百人。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太平镇邢村有邢氏200多户,800多人。
山东省龙口市东江镇邢家泊村,全村约40户姓邢。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亭口镇杏家庄村,古名为邢家庄村,由于近谢氏人口增加改名为杏家庄,有邢氏两百多户,全村人口近3000人,其中60%姓邢。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县辛庄镇邢家村100户左右邢姓,明末清初自山西搬至此处。
山东省招远市有两个邢家村,及其周边,总共有10000余人。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泽头镇岛集村990多户,99%为邢姓。元至元十六年,邢姓兄弟二人由安徽凤阳府定远县邱子山前来望岛村。至元二十六年老大迁半岛立村,名岛里。后设集称南岛集或岛里集。简作岛集。周边的里岛村、虎口窑村、虎口山村等有邢姓上千户。
山东省荣成市万马邢家村。
山东省东明县东明集镇邢庄村,全村大部分姓邢,2000余人。
山东省东明县渔沃街道办事处南吴庄村,全村1000余人,90%姓邢。
山西
山西省阳城县蟒河镇南坡村全村99%以上的人姓邢,同属一家,邢氏是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迁来的,至今已25代。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白石村
山西省原平市大牛店镇神山四村,全村一半以上邢姓。
山西省阳城县蟒河镇南坡村全村99%为邢姓。
山西省阳城县驾岭乡封头村有一半邢姓
山西省原平市王家庄乡永兴村,全村90%近3000人邢姓。
山西省盂县梁家寨邢家庄也基本都是姓邢。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苗村,全村60%以上都是邢姓。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孔氏乡南营村本村人基本姓邢,在古代有一支迁出至河北已形成村落。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后瓦村,有很多姓邢。
陕西
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邢家村,大部分人为“邢”姓。
陕西省麟游县招贤镇永丰村邢家岭,基本都姓邢。
陕西省户县苍游镇南庆叙村有一半邢姓。
陕西省礼泉县城关镇凹底邢家村,全村大都姓邢。
内蒙古
内蒙古赤峰市姓邢的源于山东省东山府,在闯关东的时候迁入赤峰一代。
辽宁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西大杖子村石灰窑沟村,基本都姓邢,人口最多时达到200余人。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立镇,有邢氏宗亲;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小洼村,有很多邢氏宗亲;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阎家村邢家村民组,有很多邢氏宗亲;
辽宁省朝阳县南双庙乡邢家沟村民组;
辽宁省新民市高荒地村,基本上都姓邢。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酒店乡任老家村40户,共约200人,全部姓邢。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汪邢村,包括前邢和后邢,基本都姓邢。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濠城镇邢圩村672户,3180人,基本都姓邢。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武店镇,邢姓人口约两三千人。
安徽省界首市邢庄,居民全部姓邢。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乡大邢村,村东紧临“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石臼湖。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大邢家,全村都姓邢。
安徽省临泉县宋集镇邢庄,
安徽省太和县邢小街行政村,包括邢湾、邢范庄、邢小街三个村基本都是邢姓
安徽省涡阳县曹市镇邢村,全部姓邢,有百户左右。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铁佛村10队多数姓邢。
安徽省无为县、庐江县多有邢氏,在无为县鹤毛乡其中有邢洼村、邢桥村、邢湾村、邢敦村、基本都姓邢,其中邢洼村近40户人家只有一家外姓剩下全部姓邢,无为泉塘镇有水桥邢村,1954年因洪灾家谱遗失。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有邢氏逾千户,约3000多人,其中多为无为县、庐江县邢氏分支,上世纪中期移居芜湖市。
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楚塘村邢庄,大约400户,村西北有大片坟冢,经历无数代,家谱无考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大庙乡邢庄村,全村近一百户人家,有家谱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有一大部分邢家人,王海村江台孜大概近一百多户人家,只知道的辈分有“万,国,振,奎,” 其余的不详。
安徽省颍上县十八里铺镇邢洋村有大邢洋和小邢洋两个村庄,数百户。辈分有“为"、"善"等
安徽阜南县苗集镇邢桥村、张古村有邢氏一百余户。辈谱”德、凤、本、永、东、建、国、殿、长、青”
江苏省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卢级镇 邢庄有一大部分姓邢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邢楼村,1000多户。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安国镇邢寺,大部分人都姓邢。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岚山镇(高集乡)袁台村邢大户、邢圩村、新庄村、小邢庄,加起来近千户都是姓邢。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从古至今留传着四大姓氏“邢、孔、赵、李”的排名,全县邢姓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高淳古属吴国固城,此地周边邢姓大多为春秋战国时迁徒至此的。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吕舍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姓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大悲殿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姓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乐乡邢园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姓邢,临近村也有很多人姓邢的人
上海
浙江
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五塘头村
浙江绍兴嵊州有邢姓望族。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邢窑村
湖北
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 荻田村,大部分人姓邢。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石桥村,一半人姓邢。
湖北省咸丰县也有邢姓。
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邢圩 邢大墩 小墩 等 )
四川
位于四川省仪陇县大仪镇协力村,大部分人为“邢”姓。
云南
云南省曲靖市沿江乡牛街2村 超过一半的村民姓邢,有超过九代的历史,有大约500余人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召夸镇大栗树村民委员会松林桥村有几十户村名姓邢,大概一百多人
广东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塘镇洪巷村,全部姓邢,三四千人。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东郊村下围寨,大部分姓邢,五千多人。
广西
海南
邢肇周、邢肇文兄弟为海南邢氏迁琼始祖。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宋高祖赵构南迁建都浙江临安(今杭州)为南宋之一年,资政大夫邢肇周(邢人称为“十二公”)、州长兼纲使(掌粮官)邢肇文(邢人称为“十三公”)兄弟为逃避战乱,南徙,途经闽(福建)潮(广东潮州)旋即渡海来琼(海 南),兄邢肇周居文昌东阁观霄村,弟邢肇文居东阁水吼村(今水吼村划归文教镇管辖),由此,邢肇周、邢肇文兄弟落籍琼州(海南)观霄、水吼二村,成为海南邢氏迁琼始祖。
邢肇周第四代嫡孙邢宣议时任文昌知县,邢肇周第五代嫡孙邢禄(邢宣议之子),字梦璜,生育四子:子才、仲才、挺才、万胜。南宋咸淳一年(1263年)独携第四子万胜到崖州赴任万安知军,宋末定居乐东县黄流镇,成为乐东县一带邢氏始祖并发展成为又一邢氏家族分系,有《邢氏万胜家谱》流传于世,陈安人(邢禄之妻)以及其余三子(子才、仲才、挺才)与邢肇文(迁琼始祖“十三公”)继续留居文昌成为海南邢氏主系,其间,子才迁往文昌东阁南文村定居、仲才迁往文昌东路蛟塘村定居、挺才迁往文昌昌洒淡水定居。
据明代进士邢宥撰写的"谱蝶小引"称:"邢以周之封国受姓,在冀州,其居于琼者,先世相传以梁开平间,有仕为武经大夫者,其后家于汴,宋建炎中避地南迁"……"琼之邢氏,今有二族尊卑长幼世存名称,皆谓同出于经武,同迁于汴。"
可见,邢氏迁琼祖始祖邢肇周、邢肇文兄弟系武经大夫之后,海南邢氏之根在河南开封。
非常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江氏族谱中“安徵天为桥西江庭字辈下”的相关信息。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历史的原因,家谱在数十年前一场浩劫中残遭破坏,族谱很多都已失落,有幸保存下来的往往也是十中无一。
建议您咨询当地的宗族文化研究人员或参考相关的族谱书籍,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黄埔系骨干将领。
1925年,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
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 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 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编辑本段远征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 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固守同古
掩护英缅军安全撤退 1942年3月8日,作为远征军先遣部队的第200师星夜赶到同古。这是一座位于缅南平原的小城,距缅甸首都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时的英缅军,在日军凌厉攻势下,正如潮水般溃退。 19日,追击撤退英缅军至皮尤河西岸的日军,率先与防守同古的第200师先头部队接火。战讯传来,戴安澜宣布:“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冈机场被日军占领,守城的200师后路被断。28日夜,日军派出小股部队突袭200师司令部,师长戴安澜手提一挺机枪,率部与日军作战。激战通宵,司令部全体官兵的子弹全打光了,刺刀也拼弯了,危在旦夕。幸亏天亮时,一营援兵赶到,师部才化险为夷。 由于英缅军已按计划撤退到卑谬,并且在与尾随而至日军的战斗中一触即溃,造成卑谬失守,使第200师陷入到日军第55、56、33师团的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全师被聚歼,30日晚,同古守军主动战略撤退。 同古一战,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这也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
收复棠吉
亦难挽远征军之败局 进入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泥淖。 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其间,戴安澜一直不离委员长左右,备受青睐。 60多年过后,时任缅甸华侨志愿队队长的王楚英老人回忆,在眉苗,蒋除与含戴安澜在内的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重要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蒋)还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孰料一夜之间,战局陡转直下。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 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 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抵抗,中国远征军返回国门的咽喉之地便一一失守。
艰难撤退
将军殒身缅北丛林中 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
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义无反顾地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缅甸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时,因伤口溃烂感染,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
编辑本段事迹年表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现洪巷乡)旗杆戴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1926年参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师长,接替杜聿明。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 1939年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 1939年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 1939年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40年1月,在坚守昆仑关的战斗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11日,戴安澜身负重伤。国民党政府颁授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1枚嘉奖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 1942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戴师长立下遗嘱:如果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4月25日,又率部克复棠吉。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毛泽东的挽诗《海鸥将军千古》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8年5月3日,安葬于故乡安徽省芜湖市小赭山。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浮洋镇的浮洋镇姓氏
本文2023-09-22 13:40: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