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客最先闻的意思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7浏览:1收藏

孤客最先闻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这句话的意思是: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出处:唐·刘禹锡《秋风引》

原诗: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扩展资料:

此诗借咏秋风,表露了诗人的乡思之情。诗的前三句都是写秋风的,从秋风的不知从何处的忽然而至,到抬头所见雁群随风而去,再到地面上秋风吹入庭树。由远及近,由目视到耳闻,把无形的秋风化为有形的景象,绘声绘影地写足了“秋风”,而诗情至此尚未表达出来。

末句“孤客最先闻”实为此诗诗眼。到元和八年,连妻子薛氏也不幸去世。在比较之中,愈加衬托出自己的凄凉可悲。秋风吹入庭树,每个人都能听到,诗人感到自己那颗痛苦的心一直摇动于衰秋之中。这一结句婉曲含蕴,语意深厚,用笔之曲,令人三叹。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

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

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具备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父母双亲在言传身教和学识方面,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二十年,太平盛世不再,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

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大形势的影响,年少得志的他,20 岁中进士,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开始参与政治。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柳宗元对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萌发了革新的想法。

顺宗即位后,开始任用他和王叔文、王伾等大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可惜,改革进行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时间长达十年。

这一件事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被贬期间,柳宗元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著书立说方面,对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议题,他都进行了研究。

扩展资料:

柳宗元的思想理论:

1、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

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

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

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2、佛学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

”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

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

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

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

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辅时及物”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

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柳宗元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亲老家贫: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

汉刘向《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

古人言有三种情况可称为「不孝」:①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②家贫亲老,不为禄仕。③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在这三种不孝的行为中,尤以第三者最重大。

弦歌(弦歌)

(1)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郑玄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宋苏轼《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2)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唐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明李东阳《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黉宫。”清刘大櫆《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

(3)《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唐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祭酒

(1)以酒祭祀或祭奠。《仪礼·乡射礼》:“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清史稿·礼志十一》:“顺治十八年,世祖崩,圣祖截发辫成服……既大敛,奉梓宫乾清宫,设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帝亲诣尚食祭酒。”

(2)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司马贞索隐:“谓荀卿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明许浩《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清赵翼《陔馀丛考·祭酒》:“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胡广曰:古礼,宾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示有先也。”

(3)指出行的饯别酒。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秦。”王琦汇解:“祭酒,谓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4)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郑逸梅《逸梅丛谈·妙喻》:“我师程瑶笙先生,当然算得画苑中的祭酒,善于写生,画兽更具郎士宁的意味。”

粱肉

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管子·小匡》:“食必粱肉,衣必文绣。”唐杜甫《醉时歌》:“甲第纷纷餍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宋陆游《自遣》诗:“衣冠尚作闲身祟,粱肉终非退士宜。”

薪水

(1)柴和水。借指生活必需品。《魏书·卢玄传》:“若实有此,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宋叶适《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虏既解去,襄城米未食者十五万,薪水不乏,竟完二城,皆如公策。”《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数日薪水之资。”

(2)打柴汲水。《南史·隐逸传上·陶潜》:“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唐元稹《河阴留后元君墓志铭》:“我诸父法尚严,家极贫,而事事於丧祭宾客,虽扫除薪水不免於吾兄。”宋陆游《示子遹》诗:“劳兼薪水奴初去,典到琴书事可知。”

(3)即工资。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薪俸》:“按此知国初官员有给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犹在人口,而近来各局委员有薪水之给,亦本此也。”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偏重按劳取值的薪水和偏重解决困难的津贴,在过渡的社会中都有它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原则。”曹禺《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说你的薪水。从薪水里,自然是挤不出油水来。”

督邮(督邮)

官名。汉置,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唐以后废。《汉书·尹翁归传》:“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督邮。”《后汉书·何敞传》:“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唐卢纶《送鲍中丞赴太原》诗:“专幙临都护,分曹制督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清袁枚《随园随笔·督邮》:“史弼迁山阳太守,其妻钜野薛氏,以三互之禁,转拜平原相督邮,似督邮官卑而权重。此渊明所以有折腰之说。”

栗里

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陶潜曾居于此。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於半道栗里之间。”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李光《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之二:“浮家泛宅梨川梦,寻壑经邱栗里情。”

lányú

篮舆(篮舆)

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晋书·孝友传·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持。”《宋书·隐逸传·陶潜》:“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清方文《赠孙子谷》诗:“蹇予脚疾愁归路,直遣篮舆送到家。”

wúwǔ

无忤(无忤)

不抵触;不违逆。《晋书·挚虞传》:“若推之於物则无忤,求之於身则无尤。”唐裴耀卿《太子宾客赠窦希求神道碑》:“公私游聚,小大无忤。”《新繁县志·人物志·费密传》:“天性和平,与人无忤,终身未尝言人过失;有机相向者,淡然处之。”

qíngkuǎn

情款

亦作“情欵”。1情意诚挚融洽。汉枚乘《杂诗》之七:“愿言追昔爱,情疑感四时。”《宋书·隐逸传·陶潜》:“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南史·谢灵运传》:“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

(2)交情,情意。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於是嘲族以叙欢交,极黩以结情欵。”《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行逢能谋,文表善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情款甚昵。”《全元散曲·风入松·离情》:“后期远约今秋判,那其间甚娘情款,受几度枕冷衾寒,捱几宵月苦风酸。”《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欲待通箇情款,争奈无门可入。”

(3)真实情况。《旧唐书·崔昭纬传》:“赖诸王作朕腹心,嫉其蠹害,尽将昭纬情款,兼其亲吏姓名,直具奏闻,拒其求托。”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十一:“今后犯罪者,有司并据情欵,直引条法定断,更不奏裁。”宋叶适《与赵丞相书》:“顾今日之势,非一吐露情款於相公,则区区之义不足以自明。”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周生”句:周生:指周续之。生:儒生,读书人的通称。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遂为上客。”述:传述,传授,传承,阐述前人成说。战国《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述者,传于旧章也。”孔业:孔子的儒学。

“祖、谢”:祖企、谢景夷。响然:响应而至。臻:zhēn,至,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臻,至也。”响然臻: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东汉)“孔融《荐祢衡表》:‘群士响臻。’(唐)李善注:‘响臻,如应声而至也。孙卿子(罗注:即战国荀况)曰:“下之和上,譬如响之应声也。”’”

马队:指马肆。马肆有马成队,故称,即买卖马等牲畜的市场。

讲肆:指讲堂,讲舍。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刺史檀韶苦请(周)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加以雠(chóu,校对文字)校。所住公廨(xiè,官署,古代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近于马队。”

1、唐初穷人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难民成灾。富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2、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穷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人诗词歌赋悠然自得。上考科举报效天子。下合理盘剥穷人安抚穷人感受盛世辉煌。

3、安史之乱。战乱地不分穷人、富人,流离失所到处逃命,朝不保夕,死伤惨重。非战乱地。穷人忍饥挨饿,逃避兵役。苛政猛于虎。

有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证。富人有良心的忧国忧民。没心肝的强取豪夺发国难财。

4、安史之乱后。穷人过着《卖炭翁》的悲惨生活。富人有良心的忧国忧民。没心肝的兼并土地欺压穷人掠夺穷人。

5、唐末穷人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难民成灾。富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横行不法。土匪四起,起义频繁。投靠藩镇比比皆是。

扩展资料

唐朝的国号为“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唐朝周边属国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日本等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经济、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社会先进、文化繁荣,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与技术的大输出朝代,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同时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中汲取诸多。

唐末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土地、盐铁、赋税等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唐朝中叶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唐朝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出身河东柳氏。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子厚是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出身河东柳氏。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孤客最先闻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出处:唐·刘禹锡《秋风引》原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译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