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姓起源
戴姓起源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一带,是中国当代百家姓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戴姓远古祖先为黄帝曾孙帝喾,帝喾生子名契。契为舜帝首领人物,被商族奉为始祖。传至十四代,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帝乙传位商纣王后,进行残酷统治,导致周武王克商。周初分封之时,把宋邑封给反对纣王比较激烈的殷商贵族微子,建立宋国,称为宋公。传至第十一任国君,有功于民,深受万民爱戴,死后被周宣公赐谥曰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子以祖父谥号为戴氏。从此,中华大地,历代均有戴姓子孙。先秦时期,戴氏在其发祥地豫东繁衍生息。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人迁居豫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郡望有谯国郡等地。明朝初年,始迁祖戴固元任常德府武陵县教谕,携眷属迁至常德府石拱桥。其子孙因慕澧水流域零阳山水之秀而迁入慈利县。清代,戴姓部分裔孙转迁桑植县、永定县等地,致使张家界市戴姓后裔现已达到10万多人。
一、商周时期戴姓远祖溯源
戴姓是中国一个古老姓氏,源远流长。据《史记》和国谱研究中心资料综述:戴氏出自子姓,是黄帝子孙。关于子姓由来,有个神秘的传说:黄帝曾孙帝喾是远古“五帝”之一,娶炎帝部落有邰氏之女简狄为次妃。有一次,简狄与几个女子在溪中嬉戏,飞过一只玄鸟(燕子),坠下一枚鸟卵。简狄将鸟卵抓到手里,将其吞下。没过多久,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契。契长大后,有德有才。舜帝任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舜帝把契封在商邑(今河南省商丘市),赐为子姓,因“子”即“卵”的意思。故《戴氏开源表》载:“戴,本高辛氏之后裔。帝喾次妃有娀氏女简狄祈谋。有玄鸟之祥而生契。舜使为司徒,教民有功,赐姓子氏,封于商。历十四世(汤)而伐桀有天下。”尧舜之际,子契不但是军事首领人物,也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后来,商族把契尊为始兴之祖,故有“玄王”之称。约在公元前1600年,经过鸣条之战,契的第14代孙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盘庚继立商王以后,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故被称为殷商。
商朝自第24位国王祖甲时开始出现衰败迹象,至第29位商王帝乙时更加衰微。帝乙有长子子启,因封于微(山西省潞城县),史称微子。子启出生时,其母尚为帝乙之妾,地位卑贱。后来,其母被册立为王妃,生少子帝辛。因此,子启虽长,仅为庶子;帝辛虽幼,却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帝辛为王位继承人,此即商代第30位国王纣。商纣王在位,宠信女人妲己,任用善阿谀的费中和善谗毁的恶来,朝政败坏造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兴炮烙之刑,残害异己。纣王庶兄微子很为王朝担忧,多次进行劝谏,但纣王拒谏饰非。甚至对进谏的少师比干施以酷刑,逼得太师箕子佯狂为奴。微子知道纣王必亡,只得哀叹,离开商宫,退隐林里。不久,周武王联合诸侯兴兵灭商,经牧野(今河南省汲县)大战,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微子闻讯之后,带着商朝宗庙祭器,裸露上身去见周武王,请求保留商族宗祀。周武王答应微子要求,封纣王之子武庚统率殷商遗民,并派其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领兵驻守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三监”。周武王死后,武庚拉拢管叔、蔡叔起兵反周。周公旦平定叛乱之后,见微子在殷民中有威望,又能顺从周朝,就把商朝旧都宋邑(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分封给他,建立诸侯国宋国,爵位为公,管理商朝遗民,并作《微子之命》以申诫之。宋微子仁慈贤明,深受商朝遗民爱戴。
二、春秋时期戴姓始祖得姓始末
宋国首任国君子启死后,其弟子仲衍继承王位,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微仲。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宋戴公,名叫子撝(读hui),又叫子武庄。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好治,深受万民拥戴。在位34年而卒,举行国葬。国人长途跋涉,涌进宋国都城,在陵墓周围长跪不起。周宣公特赐谥号为“戴”。因是宋国国君,故被称为宋戴公。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的嫡长子宋武公(名叫子司空),为宋国国君;宋戴公的支子(非嫡长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宋武公之子宋宣公(名叫子力)命令公子文的儿子以祖父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的宋国大夫有戴不胜、戴盈之和戴恶等人。此即戴姓起源,故春秋时期的宋戴公被其子孙公认为戴氏得姓始祖。还有一说:宋戴公的孙子子撝以祖父谥号“戴”为姓,改名叫戴撝,成为戴姓始祖(一世祖)。从此,始有戴姓。《戴氏三修族谱》戴:“戴公,名撝……仁而爱民,古谥法谓万民所仰为戴,后人因以戴为姓焉。”故宋有戴撝、戴盈之,其明证也。据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载:“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清代名儒戴震族谱亦载:“戴氏之先,子姓。至春秋时,宋有戴、武、宣、穆、庄之族。戴氏之称,缘以戴族。”《中华姓氏大探源》一书也说:“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谥号为姓,就是戴氏”。
戴姓姓源有二:①源出于姬姓。西周有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为宋国所灭,为纪念故国,国人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戴氏。②源出于子姓。宋国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谥号“戴”为姓,亦称为戴氏。《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书都持此种观点。
按戴氏家乘记载:微子第七世孙撝(官卿大夫)于民有功,逝后谥号为戴,戴公之孙宣公以戴为姓,从此戴姓产生。
由此可知:
戴姓第一人名叫:微子撝。
116 戴(dài)
116 戴(dài)
寻根溯源
戴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出自子姓,为商朝微子启的后代。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二是出自姬姓。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后被宋国所灭,其族人便以戴为姓。三是由殷姓改为戴姓。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变迁分布
早期在豫东地区活动。汉唐时期,已经迁移到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并在江南和冀鲁形成继豫东地区之后的两个密布区,在谯郡(今安徽亳州)、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清河郡形成戴氏望族。宋明时期,已经广布于四川、华北、西北、东南地区,尤以浙江、江西等地最为集中。当今江苏、湖北、四川分布较为密集。
名人荟萃
戴德、戴圣:西汉时梁(治今安徽砀山)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和《小戴礼记》的编纂者戴圣(戴德之侄)都是西汉经学家后苍的弟子。西汉时,以研究礼仪而闻名,人称“大戴”、“小戴”。
戴表元:元代文学家。号剡源,奉化(今属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震:清代思想家,哲学家。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乾隆三十八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着,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福建戴姓起源
本文2023-12-06 23:46: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34037.html